學校課程即校本課程
1. 小學校本課是什麼課程
「校本課程」是一個外來語,最先出現於英、美等國,已有20多年的歷史了。版現在在中國新課權改的教育形勢下,校本課程成為了新課改的重點。
校本課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即以學校為本位、由學校自己確定的課程,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對應。
(1)學校課程即校本課程擴展閱讀:
校本課程主要分為兩類:
一是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校本化、個性化,即學校和教師通過選擇、改編、整合、補充、拓展等方式,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之更符合學生、學校的特點和需要;
二是學校設計開發新的課程,即學校在對該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評估,並充分考慮當地社區和學校課程資源的基礎上,以學校和教師為主體,開發旨在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多樣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2. 學校課程通常以什麼形式出現
學校課程即校本課程,是由學校自行決定的,目的是滿足學生和社區的發展需要,強調多樣性與差異性,學生有選修的權利,通常以選修課的形式出現
3. 簡述廣義的校本課程概念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基礎教育領域的一場全面變革,涉及課程建設、課堂改革、教育教學管理、教育評價、德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等多個領域。課程改革,包含課程價值、課程規劃、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等多個方面,課程實施即課堂改革,是課程改革的核心。顯然,不能將「課程改革」與「課堂改革」相提並論。
深度透視第八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難發現,以學習方式變革為重點的課堂改革,偏重了「怎樣教」和「怎樣學」這一形式問題,而忽視了「教什麼」和「學什麼」這一核心問題,所以出現了眾多以滿足學生表現欲為特徵的展示課堂,造成了「課改就是改課」的認識誤區和實踐偏差。有鑒於此,深化課程改革,不僅要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更要改革與之不相適應的教育內容,這就是課程建設問題。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提出:「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施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這就強調:學校、教師、學生及家長都是課程的開發者。國家課程不是一成不變地傳輸給學生,而是在學習過程中,由教師根據課程標准和教材、學情等課程資源,轉化為學生可用的動態生成課程,並通過活動的形式來顯現。在這一過程中,專家不再是課程的唯一開發主體,教師、學生都是課程的開發者。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就是一個從國家課程到學校課程,再從學校課程到教師課程,再由教師課程到學生課程動態生成的過程。
在國家課程校本化改革方面,有兩種傾向:一種是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進行校本化改造,使之成為適合學校和學生的校本課程。同時,開發具有校本特色的校本課程,適應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這是多數學校課程改革的基本路徑。二是採取課程整合的方式,根據學校育人目標和課程標準的要求,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進行全面的校本化改造,構建適合本校學生的校本課程體系,提高課程育人效益。北京十一學校和重慶謝家灣小學的課程改革,就是這方面的成功典範。
因此,校本課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校本課程指的是學校所實施的全部課程,既包括學校所實施的國家課程、地方課程,也包括學校自己開發的校本課程。從廣義的角度來看,校本課程就是國家課程的校本化。而狹義的校本課程專指與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對應的校本課程,是學校在實施國家與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評估,根據國家教育方針、課程管理政策和課程計劃,針對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結合學校的傳統和優勢,充分利用學校、社區的課程資源,自主開發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4. 校本課程與校本教材有什麼區別
隨著新課程的深入實施,校本課程越發得到基層學校的歡迎與喜愛,但在校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許多學校都習慣地把校本課程與校本教材混為一談,背離了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方向,造成了實踐中的混亂。為進一步發揮校本課程的實踐功效,實現校本課程的育人目標,本文結合有關研究成果,談一談校本課程與校本教材的主要區別。
區別之一:校本課程與校本教材的內涵有本質的不同
校本課程的內涵一般是指由學生所在學校的教師編制、實施和評價的課程,它的本質內容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課程的權力方面,學校擁有課程自主權;二是在課程開發的主體方面,教師是課程開發的主體;三是在課程開發的場所方面,具體學校是課程開發的場所。校本教材的內涵一般是指以學校的校長和教師為主體,為了有效地實現校本課程目標,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對教學內容進行研究,並共同開發和制定一些基本的教與學素材,作為校本課程實施的媒介,這些素材構成了校本教材。可見,校本課程與校本教材在內涵上的主要區別在於前者是課程,後者是課程實施的媒介,二者在某種程度上體現著目的與手段的關系。
區別之二:校本課程與校本教材在存在范圍等方面有明顯不同
校本課程是基於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自然條件、風土人情、教育環境等存在很大差異,而我國這種統一管理又往往不能關照各地的差異性,在一定程度上消減了學校的教育效果,在此基礎上作出的一項課程政策。校本課程要求每所學校都必須做到,但校本教材則不同,它是校本課程開發後,有些學校根據自己的實際由校長和教師編制的教材,而非所有學校都必須具備。換言之,校本課程是落實新課改要求的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標准,是所有學校的必 l須,校本教材則不一定是所有學校的必備,即便是有些學校編寫了一部份校本教材,也因為校本課程的時效性、變化性等特點,使校本教材的使用范圍、使用周期和使用效率都受其限制,更何況考慮到教師的時間、學校和學生的經濟負擔以及課程的成本等因素,不可能使所有的校本課程都配有校本教材。所以,校本課程與校本教材在存在范圍等方面有著明顯的不同。
區別之三:校本課程與校本教材在政策的合法性上有根本不同
校本課程早在 1999年6月13日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就明確提出:「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2001年6 月8日頒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更明確規定:「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這兩個文件中有關課程方面的規定,無疑為這種新生的順應了國際課程改革和課程決策民主化潮流的校本課程提供了課程政策上的合法性。但與之相比的校本教材則不然,盡管目前我國教材本身是一個政策性很強的概念,特別是按照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教材編寫審定管理暫行辦法》規定要求的「編寫教材事先須經教材審定結構審定後才能在中小學使用」,「教材的編寫、審定實行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和省級行政部門兩級管理」。但目前學校編制的校本教材都不具備上述的審定條件,因為校本教材的出現,主要依附於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而校本課程自身的時效性、變化性和動態生成等特點,使校本教材的編寫必要、使用范圍、使用周期、使用效率等方面都極其有限,所以目前出現的校本教材很少要經過行政部門的審批。從這個意義上講,校本教材是不具備教材政策的合法性。所以,校本課程與校本教材在政策的合法性上是有根本不同的。
您所編謝的當屬課本教材。
——對不起,這是我的錯誤,應該是校本教材!
5. 學校課程通常以選修課和()課的形式出現。
著重點在於「學校」二字。
所謂學校課程,即校本課程,它(基於學校、為了學校)是學校在確保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有效實施的前提下,針對學生的興趣與需要,結合學校的傳統和優勢以及辦學理念,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的課程資源,自主開發或選用的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體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而開發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其目的在於盡可能滿足各社區、學校、學生之間客觀存在的差異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適應性和參與性,通常以選修課或特色課的形式出現,學校課程的開發可分為新編、改變、選擇和單項活動設計等。
6. 學校課程與校本課程的聯系與區別
語文校本課程。是由學校自己確定的課程,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對應。
語文校本課程資源。是由很多東西組成的,每一個科目的資料都與其有關聯。
語文課程資源。就是在校本課程中要應用的東西。
語文校本課程從語文校本課程資源得來。
語文課程資源從很多資料得來,但最終會應用在語文校本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