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校本課程課題

校本課程課題

發布時間: 2020-11-28 02:53:20

校本課程中,用橡皮泥捏東西是什麼課程或者課題

《泥塑》
即用粘土塑製成各種形象的一種民間手工藝。在民間俗稱「彩塑」、「泥玩」。發源於寶雞市鳳翔縣。流行於陝西、天津、江蘇、河南等地 。
原料容易找,成本低,廣泛!!但具體的泥是不一樣的,有黃泥,黑泥,景德鎮的瓷泥,,無錫的紫泥!!

⑵ 初中科學小課題

我只能找到這個
中學生物校本課程若干問題的探討

摘要
隨著國家課程改革的進行,對校本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的研究引起基礎教育理論界以及學校方面的重視。本文以生物學實驗教學為主題對我校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中的若干問題進行了初步研究:依據課程理論和生物學學科特點確定了生物校本課程的課程目標、課程主要內容、教學組織方式以及適於本課程特點的考核評價方式,並在教學實踐進行了相應的嘗試。此外,對高一年級生物選修課結果進行了比較詳細的分析。

關鍵詞 校本課程 生物學實驗

一. 概述
近年來,隨著國家課程改革的深入,校本課程進入學校,對校本課程以及校本課程開發的有關問題引起許多學者的關注,一些學校的領導和教師也參與到這一領域的研究和實踐活動中。
1. 校本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的概念
校本課程與校本課程開發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對於校本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的概念,有不同的表述,目前國內學者大多接受以下的觀點。
校本課程是指學校在保證國家和地方課程的基本質量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課程資源而開發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崔允 郭,1999)。校本課程通常是由學校的校長、教師來決策,採取「實踐——評估——開發」的課程開發的模式,實施「問題解決」即「自上而下」的政策,以滿足不同社區、學校、學生之間客觀存在的差異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適應性與參與性(崔允 郭,1999)。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所不同的是,校本課程主要集中體現「以學校為本」的理念,強調課程的開放性、民主性、參與性,強調交流與合作。
校本課程開發是指學校根據自己的教育哲學思想,結合教育教學實際,自主進行課程開發的行為。校本課程開發涉及學校教育經驗的各個方面(崔允 郭,1999)。也有學者(徐玉珍,2001)從新課程開發的策略、課程管理制度的變革、課程改革的新模式、構建學校特色以及國家課程開發的補充等方面對校本課程開發的概念做了更明確的界定。認為校本課程開發「是在學校現場發生的,以國家及地方制定的課程綱要的基本精神為指導,依據學校自身的性質、特點、條件以及可利用和開發的資源,由學校成員自願、自主、獨立或與校外團體或個人合作開展的,旨在滿足本校所有學生學習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課程開發活動,是一個持續動態的課程改革的過程。同時,徐玉珍強調了校本課程開發的兩個基本點和兩個必須。兩個基本點是「學校為本」與「課程開發」。兩個必須是指在課程內容方面必須考慮到校本課程所隱含的新的教育理念和課程假設,必須考慮我國的國情、語言習慣以及中小學教育的實際。
2. 國內外校本課程的發展與現狀
自從近代學校制度建立以來,課程開發存在著兩種不同的傳統。
一種是以法國和德國為代表的典型的國家課程開發傳統。法國自拿破崙統治的時代開始,一直是由中央政府頒布指令性教育計劃與課程時間表以及全國考試涉及的范圍。德國在18世紀末對學校課程設置進行了詳細的研究,提出了第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義務教育課程計劃,具體規定了義務教育的科目以及各科目教學所需的課時,闡明了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和閱讀作業。在這樣的指令性課程標准與統一的外部考試制度下,學校的教學工作受到了嚴格的控制,教師很少有自由行動的餘地。
另一種是以英美兩國為代表的非集中制的課程開發傳統,這種課程開發形式把部分甚至全部課程決策權下放到學校。美國的教育屬州政府的職權范圍,在課程方面,課程決策的所有權力都屬於地方,地方有賦予學校在課程事務上的自主權。由於學區和學校的自主權很大,校本課程一直是課程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英國的教育制度一直秉承學校自主的傳統。由於法律規定課程設計的權力歸地方教育當局和個別學校團體所有,在很長一段歷史上,中央教育機構很少介入課程事務。
從西方國家近兩百年的課程發展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國家課程的開發傳統是與其課程行政體制有關的,課程行政體制決定了國家、地方和學校之間課程決策上的權力分配結構。兩類課程體制各有利弊。國家課程開發在解決課程的基礎性與統一性方面具有優勢,而校本課程開發則利於尊重學校環境和學校師生的獨特性和差異性。
50年代末,世界大多數國家的教育系統都推行了由國家發起的大規模的課程改革——新課程運動,由國家組織各方面專家協同開發真正高質量的課程,其目的是實現課程的標准化、統一化。新課程運動具有這樣的基本教學教育理念:教學的基本主題是學科結構,經過科學地組織的學科包括了社會需要的全部知識。與原有課程包含大量使用知識不同的是,新課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個包含最新信息的、邏輯嚴密的學科全貌,其內容強調作為學科結構基礎的關鍵性概念和清晰觀點,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在獲得現成知識的同時,學會探究新知識的方法,並通過科學發現活動增加對科學家工作的興趣。(崔允 郭,1999)
在這一課程運動中,英美兩國表現尤為突出,兩國課程開發者都認同了新課程運動的基本理念,認為過多地把課程權力交給學校與教師是導致教育質量下降的根本原因之一,而真正高質量的課程應該由國家組織各方面的專家協同開發。西方的新課程計劃由專家研究課程制度,新課程開發所涉及的教材等由中央教育部門等組織力量集中開發。
但這一改革由於種種原因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除了教師方面的種種原因外,「新課程運動」暴露了國家課程開發的缺陷,其中主要是由於課程開發集權引起的。這種模式使課程開發系統與課程實施系統隔離開來,作為課程實施者的教師無法清楚的了解新課程的意圖和課程目標中每一個細微的革新因素。而新課程的推行要求課程實施者改變他們的教學習慣,對課程重點、學習空間,乃至自己的行為方式等進行一系列的重新組織。這一過程涉及許多實際問題,課程開發者往往與實施者缺乏交流、合作,無法把隱含在課程中的一些基本假設、價值取向傳遞給實施者,並根據學校實際情況提供有利於實施的建議。
70、80年代,非集權化課程決策在許多國家再次得到重視。80年代以來,學校所處的環境日益復雜化,其變化速度日益加快。學校要適應急劇變化的環境,發揮自己應有的功能,需要對環境做出最敏銳的反應。校本課程恰好能夠適應這一要求。一向實施國家課程開發模式的國家,也開始意識到需要提供地方和學校層次在課程事務上的主動權,紛紛出台了有關的課程政策。
我國建國後,為保證基礎教育的共同質量,便於管理和評價,採用的是原蘇聯三、四十年代的中央集權的課程管理模式。近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校本課程引起教育界許多理論工作者的關注,校本課程開發也受到一些辦學條件較好的學校的重視。這些學校意識到校本課程對學生的發展、學校辦有特色以及教師的培養提高都有重要作用,因而積極對適於本校的校本課程或對原有的選修課、活動課進行改造完善,形成自己學校的特色。目前,我國在這一方面的研究與實踐仍處於起步階段。
3. 校本課程開發的必要性與意義
(1)從課程結構改革認識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
如前所述,國家課程(包括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各有利弊。為了學生的發展和國家對人才的需要,一個國家的課程需要幾類課程恰當的結合。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要「調整和改革課程體系、結構、內容,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討論稿)提出在課程管理方面要「改革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傾向,建立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政策,既保證基礎教育的基本質量,又提高課程的適應性」。對於課程、教材的管理與開發,指導綱要規定了教育部、省級教育行政部門以及學校所應承擔的職責,其中學校的職責為「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基礎上,依據教育部頒發的《學校課程管理與開發指南》,從實際出發,參與本社區學校課程具體實施方案的編制,同時,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和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學校有權力和責任反映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所遇到的問題,同時建立學校課程的內部評價機制,以保證學校課程的實施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在目標上的一致性。」
中央、國務院、教育部的有關文件明確了今後若干年中基礎教育的課程管理與開發模式,它不僅對於學校課程管理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也為學校以及教師參與課程改革提供了方向。但是由於校本課程開發在我國起步較晚,對校本課程的認識以及有關理論還很貧乏,學校對開發校本課程更缺少實踐經驗,所以,對校本課程有關問題深入研究,有利於我國校本課程的發展。這一工作需要教育理論工作者的努力,也需要學校一線教師的參與。
(2)校本課程有助於學校的發展和學生的發展
各個學校由於辦學的歷史、辦學的條件、學生的來源、教師的水平等因素的差異形成了學校的差異。學校在組織課程時,既應該體現國家的意志,也應該盡可能滿足學校的差異性和特點,使不同類型的學校具有各自的特點。
學生在發展中會形成各自不同的特點,不同的興趣愛好使學生表現出其差異性。現代教育要求尊重學生的差異,教育要以學生發展為本,盡可能為學生提供適合其發展的條件和機會。
校本課程直接指向差異。校本課程開發是以學校為主體,學校可以根據本學校教育資源以及學生發展需求開發多樣化的課程,開發課程的內容、教學方法可以根據授課教師的特點和課程特點進行調整。校本課程可以彌補國家課程的不足,滿足學校差異、學生差異對課程的需求。

二. 問題的提出
1. 國內生物學教學的問題
生物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是目前自然學科中發展最迅速的學科之一。作為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它也是農、林、牧、副、漁、醫葯衛生、環境保護以及其他有關應用科學的基礎。依據學科研究的對象和研究方法,生物科學屬於實驗科學。與其他實驗科學一樣,生物學的研究和發展是建立在對大量的生物學現象的觀察與實驗基礎之上的。
生物課是中學階段實驗科學開課最早的課程。由於生物學的特點,學生在中學階段學習生物學課程時,要學習生物學的基本知識,認識生命現象,也需要了解生物學的學科特徵以及生物科學的研究方法。豐富多彩的生物界、許多未知的生物奧秘使學生對生物課學習有較高興趣,在實驗課上,通過自己的實驗操作,觀察、了解生物現象的秘密會激起學生深入探索的慾望。通過實驗課,學生可以學習生物學的研究方法,培養研究的興趣和初步研究的能力以及科學思考的方法,並可以利用這些方法去探求自己感興趣的生物奧秘,。
目前我國生物學課程的內容與教學方法不能體現出生物科學的學科特點,也不能滿足學生學生探求生物學奧秘的需要。教材內容編排重結論、輕過程;重理論、輕實驗;強調系統性,缺少與社會生活實踐的聯系。教材中實驗安排少,實驗多為驗證性的,不利於學生發現問題,引起思考活動。學生以文科課程學習的思維方法來學習生物課,生物課已經失去了生物學的學科特徵。
國家教育部門已經認識到這一問題,准備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改變生物學教學當前的狀況。在課程未做重大變革之前,考慮到學科特點和學生學習的需要,一些學校通過開設選修課等校本課程解決這一問題。這一方面研究已經有了一些的成果,但仍然有許多問題需要深入研究、探索。
在此情況下,我校從1998年開始,開設了一門以生物實驗為主要內容的選修課程,以彌補現行生物學課程的不足和滿足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愛好。我們認為,即使國家新的課程計劃開始運行,學校也需要提供一定的空間和時間給願意發展、提高生物學方面的興趣和能力的學生,促進他們在這一方面的個性發展。我們力求通過我們的課程,引導學生參加他們有興趣的生物學探究活動,讓學生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習生物學知識,並為以後自己探討科學問題打下一定的基礎。
2. 課外活動與課程
我們在開設這一選修課之前,曾組織學生通過課外活動小組的形式進行生物學方面的活動。組織課外活動靈活性較強,開展的活動往往根據學生的興趣以及具備的條件安排,但隨意性較大,計劃性較差;缺少課程理論指導,沒有明確的課程目標。
作為課程,需要一定的課程理論指導,制定明確的課程目標和課程計劃,按照確定的課程內容組織實施。此外,課程需要有與課程目標配套的評價體系。所以,開發一種新的課程,必須要解決這樣幾個問題:課程目標確定,課程組織形式選擇、課程評價體系制定、課程具體的內容和教學方法決定等。

三. 課題研究目標與實施步驟
(一)研究目標
教學一線的教師參與校本課程研究的重點,不是研究它的理論,是要在實踐校本課程理論指導下,開發具有本校特點的課程。根據上述認識,我與我校其他生物學教師共同研究了開發以生物學實驗為主要內容的校本課程,確定了以下課題研究目標。
1.研究確定本課程目標。
2.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選擇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組織形式和課程中的師生關系。
3. 研究本課程的評價方式。
(二)實施步驟
1.前測:本學期課程開始時,對學生水平的測試。測試目的是要了解學生對生物學信息的關注程度以及生物學技能水平和情感情況。
2.實施教學計劃:教學計劃分為初中年級、高中一年級、高中二年級三個層次。各個年級在課程內容、教學組織方式等有所不同。
3.後測:檢查一個學期課程完成後學生在生物學知識、生物學操作技能以及情感方面的變化,課程進行中存在的問題,並且反饋學生對課程的意見和要求,以進一步完善課程。
4.過程監測、有關資料收集整理
在實施過程進行中,各年級任課教師對課程情況進行經常交流,根據課程開展情況,對研究方案調整,特別是由於學校工作安排的變化適時調整教學計劃和內容;整理收集與研究有關資料,以備總結完善課程;對為本課程編寫的講義進行整理、修改,准備匯編為生物選修課教材。

四. 結果
(一)本課程的理論研究
1.確定課程目標
通過生物選修課的學習,學生應該在以下方面得到發展:
A. 具有一定生物學操作的基本技能、科學探究和實踐能力,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
a. 正確使用生物實驗中的工具、儀器和各種化學試劑,具有一定操作技能。
b. 具有收集和利用課內外生物學資料的能力。
c. 學會生物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在對生物現象觀察的基礎上,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獨立或小組合作進行實驗、收集、記錄以及處理實驗中的數據、獲得結論。
d. 發展語言表達與書面表達能力,學會使用實驗報告或小論文方式將實驗現象、數據以及分析結果正確表達出來。
e. 發展合作能力、交流能力。
B. 通過實驗獲得相應的生物學的基本事實、原理和規律的基本知識,學習在個人生活與社會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
C. 樂於探索生命的奧秘,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關注生物學的發展,關注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

2.選擇課程內容
選擇什麼實驗?所選擇的實驗目的是什麼?每個實驗要學習哪些的生物知識?訓練學生掌握什麼技能?這是研究的一個方面。我們整理挑選了曾經做過的一些實驗,並參考中、美、英三國以及香港、台灣地區生物教材中的學生實驗,按照實驗內容、方法分類,從中挑選了一些實驗作為生物選修課學習的基本實驗。我們選擇的實驗可以分為三類:
基本方法和技能訓練實驗——實驗可以促進學生了解生物學實驗的基本方法,對學生 進行基本操作技能的訓練。
探究類的實驗——在初步掌握生物實驗的基本方法、具備一定操作技能後,學生對一些生物問題進行探究,學習生物學的知識,了解生物學研究的特點。
自選實驗——自選實驗有兩種,一種由老師提供實驗項目,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其中的實驗。另一種為學生自己提出的實驗項目。自選實驗一般為周期較長、較大型的實驗。學生進行自選實驗,需要自己設計實驗方案,獨立進行研究。完成自選實驗要涉及多種方法,所以這類實驗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自主選題實驗多為小組合作的實驗。在實驗中,小組成員需要相互配合,這類實驗也有利於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見附表1 )。
根據課程內容,我們安排了本學期生物選修課教學計劃(見附表2)。

3.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校本課程中師生的關系
參加學習的學生年級不同,認知水平、操作技能水平以及所掌握是生物學知識也不同,因此,不同年級課程需要採用了不同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課程中師生的作用也有所差異。
初中年級學生的學習主要是在教師具體指導下進行各種實驗活動。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基本操作技能的訓練,了解生物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初中學生生物學知識很少,教師需要結合實驗內容介紹相關知識,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不僅學習了操作,而且也學習了相應的知識。
高一年級課程重點是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基本技能的訓練。根據訓練目標,教師提供學生實驗講義,學生閱讀實驗講義,進行討論,理解實驗目的和操作要求,獨立或小組合作完成規定的實驗。實驗過程中,教師需要對操作有問題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並要檢查學生實驗的效果。此外,教師可以提出一些的實驗題目,讓學生嘗試自己設計實驗過程並進行實驗。實驗中,教師要提供相關生物學資料供學生閱讀,並組織學生一起討論分析實驗結果,以促進學生對實驗目的和現象的理解。對於高一的學生,需要給予更多地活動餘地。
高二年級學生以自主選題實驗為主要學習內容。學生的學習,對自己的選擇的課題獨立進行實驗研究。對於高二年級的學生,教師需要注意實驗進展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同時,教師還應該注意指導學生學習查找資料,利用資料提供的信息,對自己實驗中的現象分析討論的方法。雖然高二學生已經開始學習高中生物學,但生物學知識依然缺少,教師同樣需要注意引導學生結合實驗學習相關知識。

4.考核評價的方式
如何對以實驗為主要學習方式的課程學習進行評價?學習評價應該包含哪些內容?我們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應是一個綜合評價,評價應包括學生學習過程中在知識、技能以及情感態度方面的變化;評價方式、結果應該有利於促進學生的發展。各個年級學生學習內容不同,考核評價的方式也應有所差異。(見附表3)
對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生物學知識以及實驗技能的考核,既要考察學生平時學習的情況,也要檢測學習的最終結果。
對於平時學習情況的檢測,我們是通過觀察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表現並檢查完成的實驗報告。對考察中發現的問題,及時作出指導,促進學生的發展。
課程學習的最後考核有兩種方式,初中年級,進行實驗考核。實驗考核了包含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以及對實驗結果的處理。高中年級,要求學生完成自選實驗實驗設計與實驗報告。
學生在參加本課程學習的過程中情感態度方面的變化,不能用直接考核進行評價。我們認為以下幾個因素能夠作為評價學生的指標,包括:出勤情況,參與實驗的情況,參與討論的情況,在小組自選實驗中的貢獻大小等,這些指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學生參加本課程學習的態度與情感。以上幾個方面,除出勤情況是客觀的,其餘幾項都無法定性測試,因此,除了對學生在上課時的行為觀察記錄外,我們還使用了問卷對學生情況進行調查,根據學生對問卷的回答進行分析,來了解學生的變化。

⑶ 1。課題實施方案 校本課程實施方案 實施方案範文

《人體生理學》課程教學實施方案
一、課程概況
人體生理學是研究人體功能活動規律的科學。高等動物有很多系統,包括血液、呼吸、消化、循環、泌尿、生殖、內分泌和神經系統等。在正常條件下,上述各個系統具有哪些功能,這些功能是如何實現的以及它們受到哪些調節和控制等問題是生理學的研究任務。只有了解在正常條件下機體的各種功能活動的規律,才有可能了解在疾病條件下哪些功能會發生變化,為什麼會發生變化以及如何通過葯物或其它手段進行預防和治療。因此,人體生理學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
《人體生理學》有理論課和實驗課。只有將理論課和實驗課結合起來,才是一門完整的生理學課程。課程的安排,一般是先學習總論,了解機體功能活動的一般規律。再分系統學習各系統的內容。實驗課可以和理論課並進,也可以集中一段時間進行。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機體各系統、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這些功能是如何實現的以及它們受到哪些因素的調節和控制。為後續課程的學習提供理論基礎。
本課程的後續課為病理生理學、病理學、醫學免疫學與微生物學等。本課程為5學分。
二、教學資源及內容簡介
(一)文字教材
1.《人體生理學》
於吉人和張大成主編,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出版。
本書依據高等醫學專科培養目標和教學大綱編寫,系統體現了人體生理學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媒體。全書共12章。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細胞的基本功能、第三章 血液、第四章 血液循環、第五章 呼吸、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第七章 能量代謝和體溫、第八章 腎臟的排泄功能、第九章 神經系統、第十章 感覺器官、第十一章 內分泌、第十二章 生殖
2.《人體生理學學習指導》
朱文玉主編,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出版。
該書是與《人體生理學》主教材相配套的輔導用書。全書12章,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總結、歸納了各章中的重點和難點內容,並進行適當的解釋;另一部分是給出了大量的多種題型的練習題。本書的目的是為學習者提供學習方法,強化學過的知識,檢驗學習效果。
3.《人體生理學實驗指導》
人體生理學也是一門實驗性學科,在學習理論的同時,應認真完成實驗。《人體生理學實驗指導》提供了14個基本實驗:
實驗一 蟾蜍坐骨神經-腓腸肌標本的制備
實驗二 肌肉的閾收縮、閾上收縮及最大收縮
實驗三 神經乾的動作電位(示教)
實驗四 影響血液凝固的因素
實驗五 血型的鑒定
實驗六 心臟的期外收縮及代償間歇
實驗七 影響心臟的體液因素
實驗八 哺乳動物動脈血壓的調節
實驗九 肺通氣功能的測定
實驗十 小腸平滑肌的生理特徵
實驗十一 影響兔尿生成的一些因素
實驗十二 小白鼠胰島素休克
實驗十三 反射、反射弧的分析
實驗十四 兔大腦皮層運動區機能定位(示教)
要求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安排,其中應選擇4個實驗,按要求完成實驗報告,作為形成性考核的一部分。實驗報告附在人體生理學作業之後。《人體生理學實驗指導》在《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醫科統設課實驗指導匯編》教材中,呂證寶等主編,北京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
(二)錄像教材
錄像教材27學時,由北京大學醫學部范少光、朱文玉教授主講。本錄像較系統的講授了人體生理學的基本內容。其中,第1一2講 緒論;第3-4講 細胞的基本功能;第5-6講 血液;第7-13講 血液循環;第14-15講 呼吸;第16-17講 消化和吸收;第18講 能量代謝和體溫;第19-20講 腎臟的排泄功能;第21-22講 內分泌;第23講 生殖;第24-27講 神經系統。
(三)網上輔導
每2周一次。由於學習指導教材詳細總結了學習的重點和難點,網上輔導不再重復文字教材的內容,主要歸納學習要點、提示學習要求、指導學習方法、解答學習中的問題。第一次輔導第1-3章;第二次輔導第4章;第三次輔導第5章;第4次輔導第6、7章;第5次輔導第8章;第六次輔導第9章;第七次輔導第9、10章;第八次輔導第11、12章。
三、教學安排建議
建議學習時間為16周,用2-3周的時間系統復習,牢固掌握知識。本教學內容及媒體配合學習時間表供參考。
周 主教材 指導教材 錄像教材 網上輔導 實驗 作業本
1 第一章 第一章 1-2講

第1次 一、1-3題
2 第二章 第二章 3-4講 實驗
1-3 二、1-4題
3 第三章 第三章 5-6講 實驗
4-5 三、1-2題
4 第四章 第四章 7-13講 第2次 實驗
6-8 四、1-3題
5 第四章 第四章 四、4-6題
6 第五章 第五章 14-15講 第3次 實驗9 五、1-3題
7 第五章 第五章 五、4-6題
8 第六章 第六章 16-17講 第4次 實驗10 六、1-2題
9 第六章 第六章 六、3-4題
10 第七章 第七章 18講 七、1-3題
11 第八章 第八章 19-20講 第5次 實驗11 八、1-3題
12 第八章 第八章
13 第九章 第九章 24-27講 第6、7次 實驗
13-14 九、1-2題
14 第九章 第九章 九、3-4題
15 第十章 第十章 十、1-2題
16 第十一、二章 第十一、二章 21-23講 第8次 實驗12 十一、1題
十二、1題
17 復習 人體生理學考核說明、人體生理學主教材、學習指導教材、期末復習提要
18 復習

四、教學媒體播出及使用信息
中央電大開放教育網頁 (www.open.e.cn)將提供該課程的電視課播出表和網上輔導時間。2002春中國教育電視台第二套每周日13:46~14:36及單周14:38~15:28播出。
農醫部電子郵箱是:[email protected]
課程主持教師:尹志英email:[email protected]
五、教學環節與建議
1.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是開放教育的特點之一,學習者在教學大綱的指導下,系統閱讀文字教材的內容,特別是總論部分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應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為各論的學習打好基礎。配合學習的媒體有學習指導教材、錄象、網上輔導,學員可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選擇相應的媒體。每學完一章的內容,應完成相應的作業。提倡小組討論,但應獨立完成作業。特別強調要重視實驗課,通過實驗,驗證所學理論,培養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進度可參考教學安排表,也可結合自己的具體情況安排學習進程,選擇學習時間。
2.輔導:網上教學輔導分8 次。教學點的輔導可以集中或分次進行,不提倡系統講授,建議輔導教師幫助學員分析教材的內容,提供學習思路和方法,以解答問題為主,指導學生自學。
3.平時作業
本課程安排作業4次,涉及教材12章的內容,以作業本的形式下發。要求全部完成,教師認真批改。每次作業計3分,四次作業共計12分,即占本課程總成績的12%。中央電大將不定期地抽查學生作業,檢查作業的完成及批改情況。
4. 實驗:各教學點可根據當地實際條件選做至少4個實驗,實驗成績占本課程總成績的8%。
5.教學研討:本學期網上將安排一次專業研討會和一次人體生理學課程研討,具體時間屆時在網上發布。
六、教學組織建議
教學點的輔導教師應參考本教學實施方案,幫助每一位學生制定確實可行的學習計劃,指導他們自主學習,學會選擇相應的媒體,解決學習中的困難。提倡組成學習小組,研討問題,分析實驗結果,培養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強調實驗的重要性,教學點應盡力安排實驗,根據學習進度,指導學生做相應的實驗,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教學點的輔導可以集中或分次進行。不提倡系統講授,建議採用啟發式、討論式、答疑式的教學,注意培養學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輔導的時間不宜超過總學時的1/3。
中央電大和地方電大應盡量通過電話、傳真、多媒體自學中心、學習小組、電子郵件、網上咨詢(答疑)等形式為學生提供支持服務,以保證教學質量,促進教與學之間的信息溝通與反饋。
輔導教師要認真批改學生作業,或可在輔導時集中討論、批改。指導教師可根據學生作業的正確率判斷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如存在普遍未正確掌握的基本知識,可提出集中輔導。

⑷ 1.就您的理解,什麼是校本教研介紹一下您所在的學校或教研組的校本教研的課題和成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朱慕菊指出,以校為本的教研,是將教學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學校,以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以教師為研究的主體,理論和專業人員共同參與。強調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性研究,既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又注重經驗的總結、理論的提升、規律的探索和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保證新課程改革實驗向縱深發展的新的推進策略。 有關專家認為,所謂校本教研,也就是教師為了改進自己的教學,在自己的教室里發現了某個教學問題,並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以追蹤或汲取他人的經驗解決問題。也有人把這稱之為「為了教學」、「在教學中」、「通過教學」。 「為了教學」,是指校本教研的主要目的不在於驗證某個教學理論,而在於「改進」、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升教學效率,實現教學的價值。 「在教學中」,是指校本教研主要是研究教學之內的問題而不是教學之外的問題;是研究自己教室里發生的教學問題而不是別人的問題;是研究現實的教學問題而不是某種教學理論假設。 「通過教學」,是指校本教研就是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而不是讓教師將自己的日常教學工作放在一邊,到另外的地方做研究。
[編輯本段]主要特徵
第一,主體是教師。
教師即研究者,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明確問題,並以此作為自己的研究課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以研究者的身份置身於教學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使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
第二,教學研究
校本教研是在教育教學情境中生成的教學研究。校本教研不同於學術性的專業研究,而是基於學校,為了學校而進行的實踐性教學研究。這種研究的重心在學校,基地也在學校。校長是第一責任人,教學一線教師是研究的主體,專家及其他教研人員下到學校提供指導和幫助。
第三,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是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具體問題,是教師自己的問題。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能夠直接了解到教學的困難和問題,能立刻感知問題的所在。因而,教師最有條件也最有資格開展這種應用型研究。許多教學問題如果脫離具體的教學實踐去研究——盡管理論上看上去很完美,實際上是經不起教學實踐的檢驗的。多年來師范生最感枯燥無味的課程恰恰是教育學和心理學,這是最有力的證明。因為它和真實的教學情境有距離,也無法解決具體教學中的問題。在具體教學情境中出現的問題,只有任課教師才最有資格去研究它,解決它。
第四,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始終貫穿在研究過程之中。教師個人的自我反思、教師集體的同伴互助、專業研究人員的專業引領是開展校本教研和教師專業化成長的三種基本力量。自我反思是開展校本課程的基礎和前提。校本教研只有轉化為教師個人的自我意識和自覺自願的行為,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實和實施。校本教研是一種合作性的參與式研究,強調研究的民主性,包括教師之間、教師與專家、學校管理者、其他合作者之間的相互協作與支持。以校為本的教研,還應有專業研究人員的參與,學校要積極主動地爭取他們的支持和指導。專業研究人員要以高度的責任心和滿腔熱情,積極主動地參與校本教研製度的建設,努力發揮專業引領的作用,為學校和教師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並虛心向教師學習,在改革的實踐中不斷地提高自己。
[編輯本段]基本理念
校本教研的理論基點是,學校是真正發生教育的地方,教學研究只有基於學校真實的教學問題才有直接的意義。校本教研旗幟鮮明地強調三個基本理念:第一,學校是教學研究的基地;第二,教師是教學研究的主體;第三,促進師生共同發展是教學研究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
第一、學校應該是教學研究的基地
校本教研強調學校是教學研究的基地,這意味著要把教學研究的重心置於具體的學校教學情境中,因為教學研究的問題是從學校教學實踐中歸納和匯集的,而不是預設和推演的,所以要在學校的教學情境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對於許多教學問題,如果脫離了具體的教學情境抽象談論是容易做到的,但意義不大。比如,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三級課程管理政策對學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學校不僅要創造性地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還有權力和責任開發適合本校特點的校本課程,這樣就會出現與以往任何時候都很不相同的教學情境,再加上各個學校的情況差異較大,對於具體學校而言,解決所謂「面上」的教學問題就顯得不那麼「真實」,總有一種隔離感,不能對學校的教學實踐產生直接的影響。如校本課程如何開發?綜合實踐活動如何開展?大班額背景下如何體現學習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等等之類的問題,只有把它們置於學校的具體教學情境中才可能找到解決的辦法。如果教師持續地關注某個或某些有意義的教學「問題」,想方設法(「設計」)在教學「行動」中解決問題,並且不斷地回頭「反思」解決問題的效果,那麼教師的教學工作就同時具備了教學研究的性質,教學質量和水平的不斷提高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強調教學研究的基地是學校,這意味著教學研究的工作方式將發生很大變化。一方面,學校內部的教學研究要立足於學校自身的真實教學問題,另一方面,校外教學研究機構不僅要採用自上而下的工作方式,還要更多地採用自下而上的工作方式,傾聽和反映學生、教師和校長的教學要求和教學問題。教學研究除了研究教材、教參和教法之外,還要重視研究學生、研究課堂、研究學校、研究課程。如果只是傳達指示和分派任務,即使天天在學校,也不能說教學研究的基地在學校。
第二、教師應該是教學研究的主體
校本教研強調教師是教學研究的主體,認為教學研究不能只是少數專職研究人員的專利,還應該是所有教師的權力和責任。只有當越來越多的教師以研究的態度對待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教學工作,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高解決實際教學問題能力的時候,學校教學質量的普遍提高才有真正的可能。 以教師為主體所從事的教學研究不同於以倡導「思想觀念」和「理論流派」為己任的象牙塔式的研究,應該是「問題解決」式的行動研究,自覺和主動地致力於探索和解決自身教學實際中的教學問題,從而達到改進教學實踐和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強調教師是教學研究的主體,就應該對中小學在教學研究中的一些誤區加以澄清。例如,在一些學校,教學研究項目僅由學校個別科研能人乃至校外專家代勞,或者教育科研項目越做越大,甚至動輒就要形成某某理論,這不僅讓廣大教師對教學研究望而卻步,也否定了教師從事教學研究的權力和責任,而且這樣的研究游離於教師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之外,脫離教師的經驗范圍,對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起不到應有的支持作用。這些現象的存在和蔓延,會使教學研究越來越遠離學校的教學實踐,這與校本教研機制方面的制度建設跟不上有密切關系。加強校本教研,必須提高教師教學研究的意識和能力。教師成為教學研究的主體是整個教育創新的活力所在。
第三、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這應該是教學研究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校本教研,無論作為一種教學研究活動,還是作為一種教學研究機制,其直接目的都是為了改善學校實踐,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和學生共同發展。其中的核心是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生的身心健全發展,這是體現學校辦學水平的主要內容。丟掉了這個直接目的,「以校為本」就會變成一句空話。 考察教學研究的直接目的是否指向改善學校實踐、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和學生共同發展,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看它是否植根於教師和學生的日常教學活動,是否與學校日常教學行為的改善聯結起來。而且,評判的最終主體應該是學校的校長、教師和學生,不應該是學校之外的其他主體。這一點,需要有制度上的保障,也就是說,當學校認為教學研究沒有直接指向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發展時,他們應該在制度上能夠很順暢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要求。這並不是否定校外評價的重要性,而是要在制度上確認校內評價的應有地位和作用。校本教研的成果,包括它的目的指向,應該由學校師生自己確認,這一點在制度上應該獲得更多的鼓勵和肯定。教學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為研究而研究、為「裝門面」而研究的現象,是與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馳的。
[編輯本段]校本教研的形式
校本教研必須從學校、教師的實際出發,因此,研究方向、研究內容確定之前必須對教師隊伍、學生隊伍狀況作調查分析,對課堂教學進行診斷與評價,在充分了解師生的需求與教學現狀的基礎上制定研究課題,並採取多種形式,提高校本教研成效。
1、專題講座促觀念更新
校本教研在帶給學校機遇的同時,還帶給學校及教師一個個挑戰。新理念的接受與實施會遇到很多阻力,因為它使許多教師必須否定自我,突破自我,這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所以,為幫助教師轉變教育觀念,必須適時適機地舉辦各種專題報告,如學習新課程標准,了解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如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了解現代社會對人才素養的要求,促進教師樹立正確的學生觀、人才觀、質量觀,更好地開展教改科研。
2、案例分析促教學反思
教師成長之路應是經驗加反思,把課堂作為案例,以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對教師課堂教學進行診斷與評價。讓教師上完課後,回過頭來看看,反思自己的這節課達到了什麼目標,用了什麼教學策略,哪些是成功的等問題,幫助教師尋找課堂教學的優點與創新之處,尋找問題與不足,捕捉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後的教育觀念,從而找到改進的切入口。案例分析也有助於教師了解自身的缺失,從而有針對性地加強缺失方面的學習與鍛煉,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
3、專家指導促骨幹成長
校本教研面向全體教師,但同時要創造條件讓肯鑽研勇於創新的有潛力的教師盡快成長為骨幹教師。可以聘專家或教研員對這些教師跟蹤指導、重點培養,給他們提供更多的對外交流的機會,為他們搭建施展才華的舞台,讓他們逐漸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獨特的教學風格,成為學科帶頭人。
4、學術沙龍促交流溝通
定期組織輕松愉快的學術沙龍活動,讓教師針對教育觀念、教學行為、教學手段等各抒己見、暢所欲言。這種學術思想的交流、思維火花的碰撞促進了教師間的了解與溝通,互相取長補短,也有利於增強教師隊伍的凝聚力。 新時期的教育要求教師走上研究之路,校本教研創設了和諧濃厚的科研氛圍,其靈活多樣的活動方式,實現了科研與培訓並舉,主研與群研結合,行為與理念互動,研究與使用統一,喚醒了教師的科研主體意識,促進了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行為發生全方位的變革,為教師的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⑸ 如何開展校本課程與課題研究

校本課程開發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基於個性化和體現個性化,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操作型課程,也是一門服務於其他學科的工具型課程。
對於學生來講,信息技術校本課程的開發要能夠滿足資質不一的學生的不同需求,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學生的認知程度有差異,校本課程的難易程度也要做相應的變化,以求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學到有用的知識,都能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去。
對於教師來講,校本課程的開發是以教師的專業自主意識與專業自主權力為前提條件,這其實就是教師的專業個性化的反映。信息技術作為現代社會飛速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其知識與技術每天都在更新,信息技術學科教師必須在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術的基礎上,發揮創新能力,使校本課程開發與時俱進,跟上時代步伐。
對於學校來講,學生與教師個性化的形成會導致學校個性化的形成,會促進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另外,校本課程開發立足於學校的實際,學校的教育理念與辦學宗旨均是校本課程開發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動因。學校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教育信息化和校園網的建設,這就為信息技術的校本課程開發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空間。
在以上三方面中,尊重學生的個性是最根本的。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就是要把教學主體的角色還給學生,找回他們在大一統的課程體制中失去的自主性、主體性和創造性。教師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對學生的發展起到了引導的作用,沒有條框的束縛,擺脫常規教材的影子,激發了教師的教學熱情。而以學校的教學環境和教育理念為基礎,既為課程開發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也規范了整個開發活動,減少開發中的隨意性,增加其科學性。
學生、教師、學校三者相結合,「個性化」與「創新」相聯系,成為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的主要方向。

⑹ 課題研究成果有哪些

課題研究成果有哪些表現形式
專利,專著,軟著 評職稱專著掛名專利申請核心論文 2018-09-04
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辦的課題立項申請書中規定課題成果的主要形式:公開發表的專著或研究論文。請根據申請的課題類別的成果要求填寫。A.專著 B.譯著 C.研究論文 D.研究報告 E.工具書 F.電腦軟體 G. 其他

全劃辦要求課題研究成果基本指論文、專著和研究報告。課題提交的成果是指研究總報告和成果公報;成果附件是指專著和已發表的研究論文。很多省份的教育科學規劃辦對課題成果的界定也都源於此,大同小異。

課題研究成果形式多樣化

對高校而言全規劃辦對課題研究成果的規定是沒有任何問題的,高校也一般就認可專著和論文。但對於中小學老師,寫一本專著、發一篇文章不是那麼容易的,大部分老師都無法達到這個要求,所以對中小學教師而言,課題研究成果除了專著、論文之外,有多樣化的呈現形式。

此外,針對中小學教師的實際情況,對課題成果的要求也適當降低。比如,研究論文不一定要正式發表才認可,因為現在的論文發表非常混亂,假期刊、垃圾期刊滿天飛,期刊質量參差不齊,魚龍混雜,很多老師在發表論文時上當受騙屢見不鮮。

而且,課題成果的形式也非限定為專著和論文。課題主要成果形式有:論文、專著、研究報告、譯著、調查報告、實驗報告、經驗總結報告、典型教育案例分析、教學改革實踐方案、校本課程實施方案、中小學已出版或未出版的校本教材、教學軟體、教學工具、其他成果。

課題研究成果和課題研究實踐效果的區別

開展課題研究、課題實驗的實踐過程中,肯定還會有一些具體的實踐效果,這些雖然不是課題研究成果,但是可以寫在結題報告的實踐成效分析里。

課題研究過程性材料和課題研究成果的區別

很多老師將過程性材料當做課題研究成果提交,這是將課題成果范圍過於擴大和成果泛化。課題研究成果必須要有一定的理論高度、研究成分,而不是一般的工作性資料,更不是一般的資料匯編,否則降低課題研究的質量,導致課題研究不科學、不規范。

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會產生很多過程性、工作性資料,這些資料可能並沒有研究的成分或者研究的成分不高。比如課題信息變更申請表、研究日誌、研究心得、照片等,只是課題研究的過程性資料,而不能算成果。

課題研究成果表現形式多樣化,且更應該傾向於實踐性成果,並強調成果應用於教育教學實踐所產生的效果。

⑺ 課題 川劇校本課程的開發 屬於什麼專項

戲劇

⑻ 小學語文校本課題題目有哪些

小學語文校本課題優秀題目

小學語文校本課題申報,需要有一個比較優秀的題目,若題目不準確或者表述不對,會影響到課題審批的結果,雖然這不是主要影響因素,但一個好的題目總歸會帶來增值的效果。那麼,小學語文課題優秀題目有哪些?

《小學語文教師提高教學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徑》

《小學語文課教材教法的案例研究》

《小學語文教學策略研究》

《對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課自主探究式學習方法的研究》

《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策略課題研究》

《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有效指導的研究》

《小學語文「1+x多元閱讀」有效策略研究》

《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指導有效策略的研究》

《閱讀教學在小學英語中的構建與研究》

《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導入方式設計研究》

《減少低年級小學生錯別字的實踐研究》

《微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開發與運用的研究》

《小學生語文積累習慣培養的研究 》

《小學一年級語文課堂學生傾聽習慣培養的研究》

《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研究》

《小學生良好書寫習慣培養研究》

《小學語文感悟能力培養研究》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