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課程標准
㈠ 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准在課程目標和內容等方面有哪些調整
1.「成長中的我」部分的重要修訂
(1)增加有關生命教育的內容
(2)引導學生體會青春期的美好之處
2.「我與他人和社會」部分的重要修訂
(1)要求學生學會與父母有效溝通
(2)要求學生增強與家人共創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識和能力
(3)引導學生「領會學校生活的幸福」
3.「我與國家和集體」部分的重要修訂
由原先的「積極適應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承擔社會責任」、「法律與社會秩序」、「認識國情 愛我中華」四部分,改為「積極適應社會的發展」、「認識國情 愛我中華」、「法律與社會秩序」三部分。
(1)積極關注青少年成長的新環境——現代媒介
(2)補充「了解不同勞動和職業的特點及其獨特價值」這一內容要求
(1)從第一到第四學段始終強調「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強調書寫的規范和質量。
(2)適當降低第一、二學段識字寫字量的要求。如,第一學段,識字量由1600~1800個改為1600個左右,寫字量由800~1000個改為800個左右。
(3)針對識字寫字學習負擔過重的問題,在教學建議中進一步強調「多認少寫」的教學原則,希望下工夫扭轉多年來形成的每學一字必須達到「四會」要求的教學觀念和做法。
(4)在國家語委和有關專家組的支持下,推出《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常用字表》。《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的作用就是,讓學生在初級階段熟練掌握300個「基本字」。
㈡ 了解新課標在數學的四個板塊中內容及要求進行了哪些調整
小學數學知識體系主要包括四大板塊,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運用。下面我將其分類梳理。
先說數與代數。數與代數分為5個板塊:數的認識、、數的運算、常見的量,是與方程,探索規律 「數的認識」: 「數的認識」貫穿小學階段的每個年級,主要涉及到自然數、小數、分數的認識,下面我就來具體地說一說: 自然數的認識: 一年級上冊主要認識20以內的數,在具體情境中熟練認讀寫20以內的數,能用數表示物體的個數或者是食物的位置與順序:認識大於號、小於號、等號,理解含義並且會用。比如說,幾個數能夠排出大小。能認識個位和十位,識別個位和十位上述的意義,比如說知道23,2是十位上的數,表示2個十,3是個位上的數,表示兩個一。下冊認識100以內的數,在教學中注重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掌握100以內數的組成,認識新的計數單位百,知道數位的順序,從左向右百 十 個。正確讀寫和比較大小,會比較68比59這樣的數。能初步估算,比如說讓學生知道先估計一部分再估計整體這樣的方法。 二年級下冊和三年級下冊分別認識萬以內和萬以上的數。讓學生了解十進制計數法,知道計數單位及數位順序,能正確讀、寫,能說出數位的名稱,還要識別各個數位上數字的意義。會比較大小。三年級下冊更是要求學生會用萬億做單位表示大叔,比如中國領土面積960萬。14億人口,能對較大的數進行估計。這里的估算學習就要求學生知道怎麼進行估算,認識約等於號,學會估算的寫法讀法。比如110+280約等於100+300約等於400.。 四年級下冊要求學生知道2.3.5的倍數的特徵:2的倍數就是最後一位數是雙數,3的倍數就是把所有數字加起來能整除3。5的倍數的最後一位數是5或者0。能找出100以內的2.3.5的倍數。理解奇數偶數質數合數的含義:質數 除了0和本身外沒有其他因數2、合數 除了0和本身外還有其他因數3、奇數 不能被2整除的數 4、偶數 能被2整除的數。 會分解質因數。每個合數都可以寫成幾個質數相乘的形式。其中每個質數都是這個合數的因數,叫做這個合數的分解質因數。 分解質因數只針對合數。 還要理解公因數、最大公因數以及公倍數,最小公倍數。 分數的認識: 學生第一次認識分數在三年級上冊,讓學生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知道把一個具體的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幾份用分數表示。知道分數由分母,分子分數線組成,會讀寫分數和比較簡單的分數的大小。 四年級下冊:加深了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認識真分數假分數,值小於1的分數,即分子
小於分母(二者都是正整數)的分數稱為真分數。分子大於或者等於分母的分數叫假分數,假分數大於1或等於1.能將假分數化成帶分數或者整數,比如說: 。理解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 分數的大小不變。,能用其解決問題。 五年級下冊:主要讓學生理解百分數的意義,能正確的讀寫百分數,體會百分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比如說稅率、折扣利息等等。
小數的認識: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在三年級下冊,主要讓學生了解小數的意義,會讀、寫簡單的小數和比較大小。 四年級上冊主要加深對小數意義的理解,理解小數的性質,能藉助計算器探索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製作小數點向右移動變大,向左變小。知道小數分為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 在學生已經認識自然數、分數、小數的基礎上,四年級下冊還增加了正、負數的認識,會用正負數表示生活中的具有相反意義的量,比如說溫度,海拔,還有增加的和減少的人數等等,都可以用正負數來表示,為初中學習有理數及其運算打下基礎。 2、數的運算。 一年級上冊要求學生能夠結合具體的情景,體會加減法的意義,熟練的口算20以內數的加減法,熟練地在計算中進位退位,經歷用20以內的數描述身邊事物的過程,比如說我有幾只筆,班裡有幾個運動員之類。還要去學生體會屬於生活的練習,會結合顯示素材進行初步估算。比如說:能估計一堆糖有多少塊。 二年級上冊,學生接觸了乘除法。通過學習要求學生能夠知道他們的意義,乘法表示多個相同的數連加,除法表示將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得熟練運用乘法口訣,求積求商。特別是關於0,1的乘法和0的除法,要特別注意。還要理解倍的意義,能解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問題,知道簡單的含有兩級混合運算順序(不帶括弧),就是指乘加(減),除加(減)運算,並能正確計算。 二年級下冊要求進一步理解運算的意義,會口算百以內加減法,能計算三位數的加減法,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及兩步的加減、乘加、乘減混合運算。能結合現實素材進行估算並且能解釋估算的過程。 三年級上冊接觸了分數,要會計算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要會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還有還有兩級運算的四則混合運算,就是乘除加減兩級運算同時出現的混合算式。 三年級下冊接觸了小數,要能進行一位小數的加減運算,一位小數就是指小數部分只有一位的小數,就像是1.5+0.4=1.9這樣的計算。還要學會一位數乘、除兩位數和簡單的兩位數乘、除三位數的口算。會筆算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及兩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除法,會計算含有兩級運算的四則混合式題,能藉助計算器算比較復雜的運算。 四年級上冊就是數的計算,要求學生能夠用四捨五入的方法求小數的近似數,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意義,掌握其方法。和整數的計算順序都相同,也是先乘除後加減,有括弧先括弧。 四年級下冊要求能夠理解約分的意義,會約分,會計算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以及加減混合運算。 五年級上冊,要能夠正確進行分數加減乘除和四則混的運算。 五年級下冊,要會進行百分數分數小數的互化,分數化小數,也就是用分子除以分母,得出的即是小數,小數化為百分數,也就是讓小數乘上100,再在其後面加上個%號就可以了,反之,則反過來就可以了。比如說0.1就是10%。 五年級下冊: 因為是小學的最後一個學期,所以要求學生在系統的掌握了整數、小數、分數 比和方程,比例的相關知識基礎上,的能熟練進行整數、小數、分數的四則運算,靈活使用簡便方法計算。會解決簡易方程。 3、「常見的量」部分(數與代數) 「常見的量」涉及的內容比較多,在一下、二下、三上、三下、四上五冊教材中出現。 我先說說「時間」這個知識點。 一年級讓學生能正確在鍾表上認讀 「整時」、「半時」,會辨認「大約幾時」。具體要求能看懂哪是時針分針,知道當時針接近一個數字時,就是大約幾時。比如說: 二年級下冊認識比較小的時間單位「時、分、秒」,知道它們之間的進率,並會進行簡單的時間計算。能正確說出鍾面上指示的時刻。 三年級認識年、月、日,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初步了解平年、閏年的有關知識。了解24時計時法,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並能進行簡單的時間計算。由於受普通計時法的影響,學生對24時計時法的理解有點困難,教學中關鍵是讓學生找出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的區別和聯系,幫助學生理解。 我再說說 三年級讓學生感受質量單位克、千克、噸,初步建立質量觀念。知道它們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換算。由於學生的生活經驗比較少,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充分體驗:比如:用手掂一掂一粒花生米的質量大約是1克,兩袋鹽的質量大約是1千克,一個同學的體重大約是25千克,想像一下,40個同學的體重大約是1噸。 四年級讓學生理解名數、單名數和復名數的概念;學會單名數與復名數的互化。主要是掌握互化的方法,高級單位化低級單位,乘進率;低級單位化高級單位除以進率。 「常見的量」還有一個知識點就是一年級的 「人民幣的認識」,讓學生能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知道人民幣的單位有元、角、分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能看懂生活中物品的價格。能進行人民幣的簡單計算,比如說買兩樣東西。一個6角,一個7角一共多少錢?還有就是20元夠不夠買那幾樣東西的題。 4、式與方程: 四年級上冊要學會用字母表示數,能用字母表示常見的數量關系和計算公式。比如說v=st.能理解並且掌握加法和懲罰的運算律一級減法的一些運算性質,能用字母表示,並用其進行簡便計算解決問題,比如說加法的交換律是a+b=b+a還有加法結合律a+b)+c=(a+c)+b用來解決像是63+19+37這樣的問題。
四年級下冊,學生理解方程的意義,會用方程解決簡單問題。 五年級上冊,理解比的意義和性質。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數,比值不變,會解決按比例分配的問題。會解決有關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比如說。一堆煤,給按照2:5的比例分給啊,b。求。 五年級下冊:要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義,會解比例,能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重點是區分正反比例。 理解比例尺的意義一副圖中,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 。 ,明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比例尺三者之間的關系,能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如知道(統計和概率) 分為兩個板塊 1、概率部分: 「概率」在小學階段主要是學習「可能性」的有關知識。在二上、三上、四下、五上這四冊教材中出現。 二年級是讓孩子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會用「一定、可能、不可能」預測、描述身邊發生的事。如:太陽一定從東方升起;明天可能下雨„„ 三年級主要讓學生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如:袋子里3個紅球,2個白球,一次摸一個球,摸到紅球的可能性大。理解可能性的大小與所佔總數數量的多少有關。 四年級在學習分數的基礎上,學會用分數描述可能性的大小。如:袋子里3個紅球,2個白球,一次摸一個球,摸到紅球的可能性是3/5。 五年級是在四年級的基礎上來學習的。就是根據可能性的大小設計符合指定要求的方案。比如:袋子里有10個球,要使摸到紅球的可能性是1/5,紅球應放幾個?這個問題學生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關鍵是讓學生理解1/5是紅球個數占總數10的1/5,即10×1/5=2個,紅球應放2個。這樣就轉化成分數乘法應用題來解決,比較簡單。
統計部分: 一年級上冊能按要一定的標准對物體分類,最基礎的。能初步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比如說換牙了,用各種標志來表示換了幾顆牙。 一年級下冊 要求學生能初步簡單整理數據,認識簡單的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能完成簡單的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並且能提出簡單的問題。比如說一個班級,優秀、良好、合格的人數。 二年級上冊要求初步學會分類統計的方法。游泳的人那個例子。 二年級下冊會用合適的方法收集整理資料,在具體的統計活動中,初步學會分段統計的方法。比如說,擁有課外書的本書,1到4 5到10 11到14 15以上這樣的分段統計。 三年級下冊,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條形統計圖特點用一個單位長度表示一定的數量 用直條的長短來表示數量的多少。作用。用於表示各個數量的多少。對比鮮明 還得知道一格能夠表示多個單位,知道如何選擇一格代表幾個單位合適。能根據統計表完成統計圖。經歷數據的搜集整理過程。 四年級上冊,要求學生學會同事對兩種數量進行分段統計,並且能夠根據統計結果做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比如說派誰上場,看看誰的平均分高就讓誰上。 四年級下冊,認識折線統計圖,能用折線統計圖表示數據,能根據數據需要選擇條形或者是折線。折線的特點是即可表示各種數量的多少又可反映出數量的增減變化趨勢 易於顯示數據變化趨勢,表示一個地方連續幾天溫度變化等適合用它。 五年級上冊,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和復式折線統計圖。 五年級下冊認識扇形統計圖,知道他的特點和作用特點。 用一個圓的面積來表示總數用圓內扇形的大小來表示占總數的百分比。作用, 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個部分與總體的關系 認識眾數中位數,眾數是在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數據, 一組數據按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的順序依次排列,處在中間位置的一個數(或最中間兩個數據的平均數會求。能解釋結果的實際意義。 實踐與綜合應用部分: 一年級上冊,讓學生找找周圍的數,比如說 。能按順序找規律,會統計大蒜有幾瓣, 。 一年級下冊:通過圖形拼擺,也就是奇妙的回形針實踐活動。1 、在用回形針進行拼擺的活動中,增強對平面圖形、鍾表、找規律知識的感知,加深對 100以內數的認識。 2 、在拼擺活動中,培養動手操作的能力;在估一估、數一數的過程中,發展數感。加深對100以內數的認識。 小售貨員的實踐,能對人民幣進行簡單的計算。 二年級上冊:《身體的秘密》,加深米厘米認識。 《我喜歡的地方》辨認方向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比如可以讓學生說說 (1)教學樓的周圍是什麼建築物? 二年級下冊:《奇妙的動物世界》,一是「用數學」把學習到的萬以內數的認識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進一步感受數的廣泛用途;二是「積累經驗」,以萬以內數的認識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為基礎,拓展認識,積累經驗,為以後進一步學習萬以內數的加減計算打下良好的基礎,積累更為廣泛而深刻的經驗認識。讓學生調查動物的體重、壽命、速度、睡眠時間、食量、體長等其他方面的信息。然後填表。 量一量,加深對長度單位的認識。 調查《戶外活動》時間,鞏固分段統計。 三年級上冊:變化的影子,調動學生實際測量的興趣,感知影子長短和時刻變化的關系。 點擊雙休日。通過學生調查整理分析資料,懂得合理安排雙休日的價值。 三年級下冊:《數字與編碼》,通過調查訪問,比如說,1、收集各地發往本地的信件的地名、郵政編碼和本地不同的郵政編碼。 2、記錄過往車輛的牌號,表明車輛所屬地區、種類。 3、抄錄幾個長輩的身份證號碼。 4、調查電話號碼、手機號碼。 了解數字編碼在生活的應用。 盪鞦韆:通過時間親自感知影響鞦韆單位時間內擺動次數的因素。 紙與我們的生活:通過計算統計研究紙與我們的生活的聯系。 四年級上冊:消費知多少。統計表的應用。 飲食與健康:調查每一百克,事物含的營養含量。 四年級下冊: 我們的活動空間 我能長多高。:《我能長多高》實踐活動旨在把小數加減法等數學知識與此次實踐活動結合起來,以實現課堂教學向活動化教學等多樣化教學方式的轉變,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利用『五一假期』搜集相關信息並分析影響身高的因素,測量自己及父母的身高。(如有條件可以把本次活動的鏡頭拍照)開學後,全班范圍內進行交流預測身高的方法。 五年級上冊:有趣的溶解現象。引導學生進行觀察,逐步認識「溶解」現象。引導學生經歷「提出猜想——驗證猜想——產生問題——尋找根源」的全過程,從而初步學會用數學研究問題的方法。 美的奧秘,綜合運用「比」、「比例」、「統計」等知識,尋找生活中的「黃金比」,探究發現生活中「美」與「數學」之間的關系。1、調查發現生活中「黃金比」的廣泛應用,並匯報交流生活中各領域「黃金比」( 「生活中的黃金比」,「建築中的黃金比」,「人體中的黃金比」,「自然中的黃金比」)的應用。 2、利用「黃金比」創意作品。 3、欣賞創意作品並互相評價,活動總結,形成調查研究報告。 五年級下冊 水與冰。探索水結成冰,並變成水的體積變化規律。冰變水,體積變小,水變冰變大。冰與水的體積比為10:9。 做實驗: 1、在3個燒杯里分別倒入冷水,量出水面至杯底的高度,計算出它的體積。 2、放入冰箱冷凍,待完全結冰後再分別算出冰的體積。 做好實驗記錄: 讓校園綠起來。通過調查和統計,利用百分數來了解學校的綠化情況。
㈢ 新修訂的數學課程標准修訂對"實驗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調整
准確把握標准變化特點、以案例為載體形成具體的實踐操作方法、關注廣義教材
是三個核心環節
進一步明確「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把握從「雙基到四基,從兩能到四能,從單一思維到復合思維、增加多個核心詞」的變化特點。
修訂後的課標對實驗稿課標既有傳承,也有發展,我學習了修訂後的課標,覺得以下三點變化最為深刻。
調試數學觀,明確新的數學課程觀。
實驗稿課標認為,「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而修訂後的標准將其調整為「數學是研究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數學是一門科學,而非過程,無論是直接來源於現實世界的,還是來源於數學世界的,只要是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都可以構成數學的研究對象。與此同時,將原有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數學課程觀,修改為「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
展」,這樣的表述方式,保留了實驗稿課標所界定的數學課程觀的精髓。
明確提出「四基」、「四能」和復合思維的要求
。對學生的培養目標,在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增加了針對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的具體要求,更加凸顯數學對於學生發展的特殊作用,將實驗稿標准提出而尚未顯性化的有關理念顯性化,這是對10年改革成功經驗的提純和升華。
對於能力培養的問題,不僅直接提出能力培養,而且增加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要求
。這種變化,不僅充分延續實驗稿對於創新精神關注,而且有了顯著發展。
在繼續關注歸納、猜測等思維形式的基礎上,修訂後的課標明確提出「歸納思維」與「演繹思維」並舉的具體要求。
在核心詞上,增加了「幾何直觀」,將「符號感」修改為「符號意識」,將「統計觀念」修改為「數據分析觀念」,並對「數感」、「空間觀念」的內涵作了修正。核心詞是標準的「關鍵點」,對於正確理解、准確把握標准至關重要。對於「數感」,不僅需要原有的「感」,更需要在感性基礎之上適度的「悟」;將「統計觀念」調整為「數據分析觀念」,凸現數據在統計與概率研究對象中的核心地位。
以典型案例為載體,揣摩課程內容標準的變化特點,進一步明確各個領域的核心目標和課程教學要求。
與實驗稿相比,修訂後的課標一大亮點是增加了大量豐富而典型的案例。藉助這些典型案例,我們可以很好地把握課程內容的變化,進一步明確各個領域的核心目標。在初中數學日常教學活動中,可以直接借用這些案例。
建議採取「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三個抓手、六個轉變、一個主渠道、三種方法」的策略推進數學教學實踐活動。這里的「一個中心」就是一切為了學生的全面、健康、和諧、可持續發展,簡稱以「學生發展為本」,這是課標理念的根基。「兩個基本點」是指「課程是經驗,是活動」,即課程必須建立在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活動經驗的基礎之上,這是數學課程實施的基點。同時,數學教學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師生共同開展的積極的數學思維活動,沒有「經驗」作前提、沒有「數學活動」的內涵,就失去了數學課程的價值追求。「三個抓手」是指數學課程教學素材的選取,必須圍繞「現實的」、「有趣、富有挑戰性的」、「有豐富的學科內涵」三個要素而展開。這里的「現實的」不僅考慮現實世界中的,而且也要關注「學生的現實」——即學生所喜聞樂見的、所熟知的素材。「六個轉變」是指轉變數學觀、課程教材觀、教學觀、學生觀、評價觀、信息技術與數學課整合及課程資源觀。特別是修訂後的課標豐富了「教學觀」的內涵,在「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基礎上,增加了「積極參與」。而課堂參與需要從行為參與到思維參與再到情感參與,只有學生主動參與,才能成為真正的課堂參與。同時,確立新的學生學習觀,即「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一個主渠道」是指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的主渠道,一切理念必須化為具體的課堂教學行為。「三種方法」是指案例研究、行動研究和校本研究。這是10年改革所積淀的推進課程改革最有效的三種方法。
㈣ 如何調整《課程標准》中增加和刪減的內容
課程標准只是要大概的准則,我認為學生才是重點,哪裡需要增加哪裡需要掠過,全都由學生決定,在上課時認真觀察,根據學生的需要進行調整。
㈤ 小學數學課程標准內容有哪些重要的調整
、《數學課程標准》課程內容的變化及內容調整的總體特點
與大綱所規定的內容相比,課程標准在內容的知識體系方面有增有刪,在內容的學習要求方面有升有降,在內容的結構組合方面有分有合,在內容的表現形式方面有隱有顯。
①增與刪。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一些知識比原來顯得更加重要了。如收集、整理和分析數據,進行交流,作出決策,初步具有隨機的觀念和概率的思想等,已成為人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是學生適應未來生活和進一步學習不可缺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又如,引入計算器用來處理復雜的計算,解決一些有現實意義的問題,探索有關的數學規律,可以免除學生做大量重復的運算,更好地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及時增添上述內容是非常必要的。
課程標准中增加的內容主要包括:統計與概率的有關知識,空間與圖形的有關內容(如位置與變換),負數,計算器的初步應用等。
同時,也有一些內容已經過時,或者失去了學習的價值。如帶分數的四則運算,這樣的內容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得並不多,沒有必要用很多的時間訓練這種並不常見的計算,即使偶爾遇到了帶分數的計算,也完全可以將其化成小數後再計算,而且帶分數的計算比較繁瑣,容易使學生產生對數學的畏懼感,打擊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所以《課標》將這部分內容及時刪去。
課程標准刪減的主要內容,還包括另外一些繁雜的大數目計算,以及類型化的應用題解答知識等。
②升與降。在內容的教學要求上,課程標准同樣作出了及時和必要的調整。
其中教學要求有所提升的內容有:估算、演算法多樣化、各類知識的應用等。
估算是一種常用的方法,在一些具有大數目的情境中,估算甚至比精確計算更有用。靈活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合理應用數學的思維方式解決實際問題等,也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最佳途徑,提升這些內容的教學要求,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科技的高速發展,使得原本由人來完成的繁瑣計算工作,完全可以由計算機替代了,因此,對學生的計算能力要求也較以前低了許多。對這些內容的要求適時降低,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課程標准中教學要求有所降低的內容有:較大數目的整數、多位小數和分數的四則運算,整除、約數和倍數、素數和合數等。
③分與合。課程標准在數學學習內容的結構上,將「量與計量」的內容並入「空間與圖形」或「數與代數」等領域,而將「應用題」拆分到加、減、乘、除等基本的運算中,結合「數的運算」抽象和理解數量關系。類似這樣的分分合合,擴展了具有實踐特點的相關概念的內涵,去掉了脫離實際、機械模仿的有關內容,突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教育觀念。
④隱與顯。經驗既是知識構建的基礎,又是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統的教學內容中,經驗是被忽略的、不受重視的。盡管經驗參與了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不容置疑的事實,但你甚至不能從相關的內容標准中找到關於「經驗」的只言片語。它總是「隱性」的。
課程標准則不同,它不僅明確承認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和數學活動經驗」,而且還特別強調「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積累經驗。
課程標准專門設置了「實踐與綜合應用」學習領域,強調通過「綜合實踐活動」這種新的學習形式,為學生提供發展綜合實踐能力的機會,促進其經驗的積累,發展其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此外,課程標准認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這表明,將經驗由「隱性」變為「顯性」並不只是「綜合實踐活動」的專利,它應該貫穿於數學學習活動的始終
㈥ 語文課程標准修訂對"實驗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調整
本次課程標準的修訂是在本輪課程改革歷經十年實踐的基礎上展開的,從課程標準的基本面貌上看,有較大調整變化,課程標準的各個部分都有不同幅度的修訂。如「前言」部分中,導言是全新的,課程性質的表述也有重要的補充,正面回答了語文課程是什麼的問題,四條基本理念沒有變化,但文字表述略有修改,設計思路有較多的修改。再如「課程目標」部分,現稱為「課程目標與內容」。還有「實施建議」部分,增加了許多具體的建議,包括評價建議。「附錄」中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略有調整,整體數量增多了15篇,課外閱讀著力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滲透,增加了革命烈士詩抄,紅岩等,宣揚革命傳統的書目;增加了兩個字表:一是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一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常用字表。
㈦ 新課程標準的核心是什麼
新課程標準的核抄心是:全面襲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新課程標准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
(7)調整課程標准擴展閱讀:
新課程標准提出的六個目標:
一、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
二、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三、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系
四、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五、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制度
六、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制度
㈧ 新課程標准選擇教學內容要符合哪些要求如下
概括地說,課程改革的根本任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工業經濟對於「效率」的崇拜又決定了學校教育必須以簡約、規范的方式來傳授知識,因此,建立在對知識加以分門別類基礎之上的分科課程就成為課程結構最重要的特色。此外,各門學科對於各自領域知識體系的「完整性」「系統性」「邏輯性」「權威性」的追求,不僅造成了學科之間的森嚴壁壘,而且使教科書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尊嚴。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以教科書為載體知識便處於核心地位,成為制約教師和學生活動的依據。換言之,知識成為學校課程體系的目的。
現行課程體系的上述特徵,都反映了這么一種教育理念或關於人的發展觀:國家和社會發展集中地體現為經濟的發展,因此,與生產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乃是學校課程體系應該追求的最高目標;同時,它也構成了人的「發展」的全部內涵。
顯然,如果不根治中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現存的應試教育的弊端,素質教育就不能推行。
為了實現新課程的培養目標,同時針對現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提出了本次課程改革的六項具體目標。這些目標構成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體框架,體現了課程改革是一項復雜而細致的系統工程。
一、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
二、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三、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系
四、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五、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制度
六、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制度
《關於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端正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如果我們全體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到這一點,課程改革就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素質教育就會流於形式。同以往相比,這次課程改革在如何看待學生、學習、知識、發展、課程等方面,都有著重大的轉變。
學生觀
學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對象,究竟應該如何看待學生,這是教育工作者面對的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學生觀的核心內涵是,學生究竟是人還是物。至少在口頭上,幾乎任何人都認為學生是人,然而,在我們實際的教育工作中,卻普遍存在著把學生當做任人擺布的物的現象。這涉及一個如何看待人的問題。這次課程改革對於學生的看法堅持了以下三個要點。
第一,統一性、規范性作為生活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的人,人與人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使學生具有「被決定」的一面。馬克思關於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闡述,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因此,新課程必須具有必要的統一性、規范性,這一點在課程標准中得到了體現。
第二,主動性
作為具有主動性生命形式的人,學生與無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動物有著本質的區別。正是這種主動性,使人能夠不斷地「更新」,不斷地超越自我。因此,在課程實施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充分考慮如何保護並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第三,學生具有「未完成性」。
從積極的意義上理解,這種未完成性是指:在我們的學生身上,具有豐富的潛能,存在著廣闊的發展空間,蘊藏著對於復興中華民族大業至關重要的人力資源。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充分發展是這次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使命。
發展觀
自古以來,人的全面發展始終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然而,應試教育的模式嚴重地限制了「發展」這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所謂「發展」僅僅是指通過各種考試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增加或熟練。這種專注於工具價值的發展觀嚴重地破壞了人的內在的自然,從而嚴重地阻礙了人的本體價值的實現。應該看到,人的工具價值和本體價值乃是內在地統一於人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之中的。為了充分發揮課程之於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這次課程改革除了在課程結構、教學過程、課程評價方面作了調整之外,還強調各科的課程標准都必須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釐定應該達到的目標。只有堅持全面發展的觀點,才能實現「發展」這個概念的真正內涵,即發展乃是質而不是量的變化;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教育」這個概念的真正內涵,即教育乃是養成學生的健全的個性或人格。
知識觀
從前面的表述中,我們已經知道工業經濟時代學校教育的中心任務是傳授知識,因而,系統的知識幾乎成為「課程」的代名詞。知識之所以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為人們賦予了知識一些「神聖」的特徵。知識不僅是絕對的,而且也是客觀的,因而,知識成為了外在於人的、與人毫無關系的、類似於地下的礦物那樣的客觀存在物。對於知識而言,人們惟一能夠做的事情,就是「發現」。對於學校里的學生而言,他們的任務乃是接受、存儲前人已經「發現」了的知識。在這種知識觀的指導下,學校教育必然會出現書本中心、教師中心、死記硬背的現象。
這次課程改革堅持實踐的觀點,並吸納當代哲學、心理學、教育學、復雜科學等多種學科的研究成果,認為知識屬於人的認識范疇,是人在社會實踐中形成並得到檢驗的。換言之,無論新知識的獲得或是現成知識的掌握,都離不開人的積極參與,離不開認識主體的活動。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實質上是一種探究的過程、選擇的過程、創造的過程,也是學生科學精神、創新精神,乃至正確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過程。因此,這次課程改革要求在師生關系、教與學的方法等方面都要有重大變革,強調教師要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富有個性地學習。對於學生來說,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儲知識,而是學會探究,以便為終身繼續學習奠定基礎。
課程觀
課程是一個歷史的范疇,直接受制於教育目的,所以,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課程觀。「課程即教學的科目」或「課程是教學內容和進展的總和」等是受到人們普遍認同的觀點。需要明確指出的是,這里的「教學科目」或「教學內容」主要是指教師在課堂中向學生傳授分門別類的知識。這種課程觀最大的弊端是:教師向學生展示的知識世界具有嚴格的確定性和簡約性,這與以不確定性和復雜性為特徵的學生真實的生活世界毫不匹配,於是教育、課程便遠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在實踐中,與知識、技能的傳授無直接關系的校內外活動,往往被看做是額外的負擔而遭到排斥。這種知識本位的課程顯然不再符合時代的需要。基礎教育課程應該全力追求的價值是促進學生和社會的發展。為此,要積極利用並開發各種課程資源,除了知識、技能之外,人類創造的所有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是構成課程的素材。然而,我們必須看到,所有這些素材的教育意義都是潛在的,只有通過學生個人的經驗才能夠被激活而得以彰顯。為此,必須拆除阻隔學校與社會、課程與生活之間融會貫通的藩籬。惟有如此,學生才會感到,學習不是生活的額外負擔,而是生活的需要;而且,原先在被迫接受的「學習」活動中處於邊緣位置(有時甚至作為教育的消極因素而遭到排斥)的情感、體驗也將獲得與理智同等的地位。
㈨ 2011版小學數學課程標准刪減的內容或調整的內容都有什麼
與2001版課標比較,改動得很少。只有在總體框架,數學理念等提法上有一些變化。在內容上,只有將2001年版的第2條關於對數學的認識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對課程內容的認識,此外,將「數學教學」與「數學學習」合並為數學「教學活動」。更加註意內容的系統性和邏輯性。如在數與代數領域的第一學段:增加了認識小括弧,能進行簡單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綜合與實踐領域的要求更加明確和具有可操作性。
其他就是把2001年版的「雙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改為2011年版的「四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把四個領域2001年版: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改為2011年版: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等。
㈩ 初中數學新課標有哪些調整
一 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二 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三 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