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准活動
❶ 如何開展新課程標准中的探究活動
以科學學科為例。
新的《科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本次課程改革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給學生一個真實的探究環境,讓他們真正經歷像科學家那樣的探索過程,體驗探究的成功或失敗,是值得我們科學課教師關注的問題。而在我們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學關注的重點往往是探究的結果,忽視了學生探究的過程。為了取得良好的探究效果,教師的指導過於細致、具體,學生缺少自由發揮的空間。那麼,如何在科學課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的探究活動,如何捕捉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新生成的思維火花呢?
一、創設真實的探究情境
在一節課上,科學課教師都非常重視為學生創設一個探究的情境。比如研究磁鐵,先把大頭針撒得滿地都是,然後問學生用什麼方法能很快地把它們撿起來。研究溶解,就把鹽和沙混在一起,問學生有什麼方法把它們區分開來。毋庸置疑,情境的創設對於學生的探究活動是非常重要的,但關鍵是很多老師僅僅把情境的創設作為新課開始的一個引子;或者說是為學生的探究尋找一個理由。甚至很多老師為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語言做作,情節虛假。如為了把鹽或沙混在一起,乾脆假裝摔交。我認為這樣的創設情境是不理想的。現代教學論指出: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沒有問題,也就難以誘發和激起探究的慾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設法創設一個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情境」,把學生引入其間,使問題成為學生感知和思維的對象,從而在學生心裡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如教學《擺的秘密》一課時,在導入新課後,教師指導學生做實驗。教師演示3次,每次時間都是10秒鍾,學生數擺動的次數。教師提問:你發現了什麼問題?
生:我發現在相同的時間內擺動的次數是一樣的。
師:下面同學們自己做一個擺,記錄你的擺在10秒鍾內擺動的次數。學生做完實驗後,匯報結果,有7—12次不等。
師:都是用10秒鍾,為什麼我做的擺和各組做的擺擺動的次數不一樣呢?你想提個什麼問題?
生:擺動的次數與什麼有關系?
二、鼓勵學生進行充分的猜想
牛頓說:「沒有大膽的猜測,就作不出偉大的發現。」教學中要抓住有關內容或有利時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鼓勵學生大膽猜測或假想,要讓學生從各個角度去思考。學生進行猜測後,要求學生說出自己是怎樣想的或猜測的理由,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習慣,又使學生交流了提出假設的思維方法,相互之間受到啟發,並使學生明白提出的假設不是憑空亂猜的。要讓學生都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就必須鼓勵每個學生對問題的結果進行猜測或假設,允許學生作出任何結論,教師要認真對待每一個假設。可以把孩子們的意見都寫在黑板上,讓學生經過自己的探究,去證明它們的對、錯。證明錯誤,也是一個結論。愛迪生就是在證明了1600多種材料不適合做燈絲後,才找到炭化竹絲的。對發現的問題要盡可能多地讓學生提出各種假設。如在《摩擦力》一課中,學生假設影響摩擦力大小原因時,有的同學認為摩擦力大小與物體表面的粗糙程度有關(課本上有);有的認為與拉動的速度有關;有的認為與物體的接觸面積大小有關;有的認為與拉的人有關。我把這些意見都寫在黑板上,讓學生自由地去探究。有的假設在課堂中沒法解決,就留到課後。這樣就充分地尊重學生的自主權,讓學生在沒有太多干擾的情況下,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解決問題。
三、准備多樣的材料,制定探究計劃
二十多年前,我國著名自然教育專家劉默耕就提出:自然課就是教孩子們「搞科學」的。這個「搞」字既包括讀書,接受前人的科學成果,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在擺弄材料的過程中驗證假設,探究出科學的規律。用科學大師愛因斯坦的話說,「科學」是「探究意義的經歷」。而學生提出的假設是多樣的,教師就要為驗證這些假設提供多樣的材料。不能把學生框死在幾種固定的材料上。如研究魚鰭的作用,我們既要為學生准備木板、線、皮筋,也要為學生准備剪刀(他們可能剪掉魚鰭的方法)。只有多樣的材料,才會有不同的探究活動。
探究計劃是根據猜測或假想的結果來制定的,在開始訓練階段,可以只讓學生說說你打算怎麼實驗,逐漸做到讓學生寫出來。如《空氣占據空間》一課,通過實驗演示知道固體如粉筆、文具、書等,液體如水等都占據空間,那麼氣體如空氣是否占據空間?你怎樣設計實驗證明你的想法?如果猜測空氣是占據空間的,你怎樣設計實驗?如果猜測空氣不佔據空間,你又怎樣來設計實驗呢?這樣做可以幫助學生整理思路。在計劃中,應明確所要收集的證據,以及收集證據的方法,使學生不是盲目操作,而是一種有目標、有任務的行為。
四、讓學生進行自主的探究活動
❷ 結合例子說明如何在新課程標准理念下開展數學教學活動
立足有效培養習慣創新教研促進發展新課程背景下開展小學數學教研活動的思考與探索摘要將先進的教育理念真正轉化為教師日常的教學行為,是取得本次課程改革成功的關鍵
❸ 新課程標准中課外活動的意義
意義:1)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學生社會化
2)促使學生在社會化過程中個性化
3)課外活動給學習生活增添了樂趣
4)課外活動在發揮學生特長發面也有重要作用
❹ 課程計劃與課程標準的區別,怎樣理解
一、內涵不同
1、課程計劃
課程計劃(教學計劃)是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由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有關學校教育和教學工作的指導性文件。
2、課程標准
課程標準是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寫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是課程計劃的分學科展開,是編寫教科書和教師進行教學的直接依據,是衡量各學科質量的重要標准。
二、指導范圍不同
1、課程計劃一般是宏觀上的指導。
2、而課程標準是對某一具有學科的指導。
三、功能不同
1、課程計劃
包括三點:一是;規定課程設置。 二是;規定課程的順序。 三是;規定各門課程的教學時數。 四是;規定學年編制和每周每日的活動總量。
2、課程標准
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
❺ 新課程標准解讀什麼是數學實踐活動課
數學實踐活動課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解決某一實際的數學問題為目標,以引起學生的數學思維為核心的一種新型的課程形態。它是對數學學科教學的延伸和發展,是對學生理解、運用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升華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始終貫徹著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需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思想,著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自由舒展身心。它以學生的生活和現實問題為載體和背景,著眼於促進學生個性自主和諧地發展,以學生的直接體驗和最新信息為主要內容,以學生的自主探索和主題研究為基本形式,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主要任務。
❻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准》中的教學活動建議有哪幾條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准》為進一步加強小學科學教育,根據立德樹人工專作總體部署,教育部組織專家對屬小學科學課程標准進行修訂完善印發的實施標准。由教育部於2017年2月15日印發,於2017年秋季開始執行。[1] 小學科學課程起始年級調整為一年級;在教育部組織修訂《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前,小學一、二年級要按照每周不少於1課時安排課程,三至六年級的課時數保持不變。
❼ 簡述課程計劃,課程標准,課本三者有什麼關系
課程主要表現為課程計劃、課程標准、教材(教科書是其主要部分)。
三者關系見圖中表格
拓展資料:
課程計劃是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由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有關學校教育和教學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它具體規定了教學科目的設置、學科順序、課時分配、學年編制和學周安排。其中,開設哪些科目是課程計劃的中心和首要問題。
課程標準是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寫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是課程計劃的展開。它規定了學科的教學目標、任務,知識的范圍、深度和結構,教學進度以及有關教學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編寫教科書和教師進行教學的直接依據,也是衡量各科教學質量的重要標准。
教材是根據學科課程標准系統闡述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它是知識授受活動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課程標準的進一步展開和具體化。教材可以是印刷品,也可以是聲像製品。教科書是教材的主體,是學生獲取系統知識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
「課程」一詞在我國始見於唐宋期間。唐朝孔穎達為《詩經·小雅·巧言 》中「奕奕寢廟,君子作之」句作疏:「維護課程,必君子監之,乃依法制。」但這里課程的含義與我們今天所用之意相去甚遠。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書·論學》中多次提及課程,如「寬著期限,緊著課程」,「小立課程,大作工夫」等。雖然他對這里的「課程」沒有明確界定,但含義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課及其進程。這里的「課程」僅僅指學習內容的安排次序和規定,沒有涉及教學方面的要求,因此稱為「學程」更為准確。
到了近代,由於班級授課制的施行,赫爾巴特學派「五段教學法」的引入,人們開始關注教學的程序及設計,於是課程的含義從「學程」變成了「教程」。
在西方英語世界裡,課程(Curriculum)一詞最早見於英國教育家斯賓塞(H.Spencer)《什麼知識最有價值?》(1859)一文中。它是從拉丁語「Currere」一詞派生出來的,意為「跑道」(Race-course)。
根據這個詞源,最常見的課程定義是「學習的進程」(Course of study),簡稱學程。這一解釋在各種英文詞典中很普遍,英國牛津字典、美國韋伯字典、《國際教育字典》(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cation)都是這樣解釋的。
但這種解釋在當今的課程文獻中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Currere」 一詞的名詞形式意為「跑道」,由此課程就是為不同學生設計的不同軌道,從而引出了一種傳統的課程體系;而「Currere」的動詞形式是指「奔跑」,這樣理解課程的著眼點就會放在個體認識的獨特性和經驗的自我建構上,就會得出一種完全不同的課程理論和實踐。
解放以後,由於凱洛夫教育學的影響,到80年代中期以前,「課程」一詞很少出現。
❽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2011版總目標是
標題: (《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准(2011年版)》的理念及總體目標)2011年版數學課程標準的變化
內容:
請就課程學習的內容,找出《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准(2011年版)》與修訂版的內容變化的例子(至少找出三處),並談談自己的看法。
答題內容:
一、「課程基本理念」的修改《2011版數學課程標准》將「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改為「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個理念能讓我認識到義務教育是「普及教育」,不同於「精英教育」。《2011版數學課程標准》將「數學學習」和「數學教學」兩條合並成一條「教學活動」,整體上闡述數學教學活動的特徵。表述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2011版《數學課程標准》重新提及「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並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里從整體上闡述數學教學過程的特徵,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既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也能讓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二、「課程目標」的修改數學課程標准修改前後的第二部分課程目標都是兩個方面的內容:一、總目標,二、學段目標。總目標由原來的四條變為現在的三條,總目標由原來三個方面(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的具體闡述變為現在的四個方面(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態度)具體闡述。《2011版數學課程標准》在原有「雙基」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的要求。,即「四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這里的基本思想不是前幾年的教學實驗「數學思想方法「,是指支撐數學科學發展的思想,核心在於數學推理、數學建模。如何讓學生獲得數學思想,關鍵要讓學生經歷概念的抽象過程。這里的基本活動經驗,對學生而言,所謂數學的基本活動經驗是指圍繞特定的數學課程教學目標,學生經歷了與數學課程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數學活動之後,所留下的,有關數學活動的直接感受、體驗和個人感悟。經驗的特徵:具有數學目標的一種結果;是人們最貼近數學現實的部分。基本的數學操作的經驗,基本的數學歸納的經驗,類比的經驗,思考的經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經驗等等。學生操作的未必就能獲得經驗,必須幫助學生歸納。基本活動經驗在每個領域中表現不一樣,在代數中強調代數建模;就是讓學生學會數學化的過程中積淀下來的數學直觀。《2011版數學課程標准》把原有「兩能」轉化成「四能」。在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數學思想的感悟和經驗的積累僅僅靠老師的講解是不行的,更主要的是依賴學生親自參與其中的數學活動,依賴於學生的獨立思考,在注重結果性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了更要注重過程性目標。借用弗萊登塔爾的話:與其說學數學,不如說實在學習數學化。就是現實問題數學化;數學內部規律化;數學內容現實化。分析問題的能力:運用用數學思想尋找條件與結論之間的邏輯關聯。讓學生經歷發現、困惑的階段。就是讓學生會質疑,敢質疑。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數學模型,既符合數學模型的結構、規律,又符合問題的實際意義。既要尋找數學問題的數學解,也要檢驗教學解與現實問題的吻合程度。三、「課程內容」(原「內容標准」)的修改《2011版數學課程標准》對「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和「綜合與實踐」四個方面的內容及要求進行了適當的調整,使用規定的課程目標術語,對某些課程目標的表述進行了修改。為了更加突出課程內容的本質,課程標准又提出了與內容有關的十個核心概念: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這十個核心概念雖然與四個部分內容沒有明確的隸屬關系,但與內容之間是有側重的。《2011版數學課程標准》四個領域中一些具體的內容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個是刪除了一些條目,第二是新增了一些內容(包括必學和選學內容),第三是對相同內容的要求不同(包括程度上的不同以及要求的進一步細化),具體如下。(1)刪除的內容①對有效數字的要求——沒有了有效數字的內容②關於梯形的相關要求③探索並了解圓與圓的位置關系④圓錐的側面積和全面積⑤極差等內容此次《標准》修改,還以標注「*」的方式,增加了選學內容,具體如下:*⑥解簡單的三元一次方*⑦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與系數的關系*⑧知道給定不共線三點的坐標可以確定一個二次函數*⑨了解平行線性質定理的證明*⑩了解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證明程組
❾ 教材是知識接受活動中的主要______,是課程標準的進一步______
教材是知識接受活動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課程標準的進一步(展開和具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