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的整體教學設計
① 本年段學科整體備課的教學設計
第三單元整體教學(第1課時)
一、單元教學目標設定
1、會寫34個生字、會認20個生字、正確讀寫29個詞語。
2、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背誦部分課文
3、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一邊讀一邊想像,充分利用生活積累,體會秋天的風采,感受秋天的美好。
教學本組教材用10課時。
二、單元內容分析
秋天是美麗的季節,秋天是豐收的季節;秋天給人帶來美的感受,秋天給人以豐收的快樂。本組以秋天為專題,由4篇課文組成。《古詩兩首》《風箏》《秋天的雨》是精讀課文,《聽聽,秋的聲音》是略讀課文。課文從多角度描寫秋天,有的表達了在秋天裡人們對家鄉、對親人的懷念;有的記敘了孩子們在秋天裡活動的歡樂;有的描寫了秋天美好的景色。教材里處處洋溢著濃濃的秋意,那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聲音,都會使人們心中產生不同於對其他季節的感受。
本組課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點,將秋天的特色描寫出來,教學中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一邊讀一邊想像,充分利用生活積累,體會秋天的風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是本組教學的一個重點。
第二,課文的語言生動優美,適於朗讀的訓練,要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讀出秋天的韻味,讀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讀、背誦中,積累語言;
第三,本組教材無論是導語、課文,還是語文園地中的口語交際、習作、日積月累,都是緊緊圍繞有關秋天這個專題編排設計的,教學中要使各部分的教學相互關連,緊密配合,使本組教學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如,導語中提出了「用手中的筆,描繪我們心中的秋天」,是為語文園地中的習作提出了學習的准備。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觀察秋天,畫一幅秋天的圖畫。
三、重難點分析
秋天是美麗的季節,秋天是豐收的季節;秋天給人帶來美的感受,秋天給人以豐收的快樂。本組以秋天為專題,由4篇課文組成。《古詩兩首》《風箏》《秋天的雨》是精讀課文,《聽聽,秋的聲音》是略讀課文。課文從多角度描寫秋天。
本組課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點,將秋天的特色描寫出來,教學中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一邊讀一邊想像,充分利用生活積累,體會秋天的風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是本組教學的一個重點。課文的語言生動優美,適於朗讀的訓練,要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讀出秋天的韻味,讀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讀、背誦中,積累語言。
四、課文內容預習
10風箏
教材簡說
這篇精讀課文是賈平凹的作品,文章既寫了「我們」放風箏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快樂,也寫了放風箏時的傷心;同時還體現了孩子們對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終,充滿了童真童趣,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景,如可觸摸。
本文敘述層次清晰,依照做風箏、放風箏和找風箏的次序把事件的過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細致的心理描寫是這篇課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們心情的變化是隨著事件的發展而自然變化的。教學時,重點引導學生體會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夥伴們的心情起伏變化,並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難點是在引導理解孩子們的心情變化的同時,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孩子們的心情的變化寫具體的。
設計思路
童心童趣是這篇課文的鮮明特色,也是需要重點引導學生細心感受的內容。課文開門見山點明,做風箏和放風箏是「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風箏顯然給童年的「我們」帶來了很多的樂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樂趣可以從文中孩子們的心情變化看出來,這些心情變化是通過具體事例及一些動作、神態的描寫來表現的。
11秋天的雨
教材簡說
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名為寫秋雨,實際在寫秋天。課文的內容豐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點,從秋天的到來寫起,寫了秋天繽紛的色彩,秋天的豐收景象,還有深秋中各種動物、植物准備過冬的情景。
課文把秋雨作為一條線索,將秋天眾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來,從整體上帶出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使學生通過課文生動的描寫,體會秋天的美好,感受課文的語言美,是編選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這也是本篇課文的教學重點。課文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見的東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發感情,這些被藝術化了的語言,會給學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難,是教學上的一個難點。
設計思路
1.課文層次分明,思路清晰。前四個自然段分述秋雨,最後一個自然段概括總結;前四個自然段的每一段的第一句話又是這一段的總啟,下面分別進行分述,課文的結構非常整齊。
2.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涉及到一些詞語的理解。多數詞語可以聯系語言環境來理解。比如第二自然段的「五彩繽紛」,這個詞語比較抽象,但是當我們讀完了這一段,眼前浮現出黃色的銀杏樹、紅紅的楓葉、金色的田野和美麗的菊花時,就自然而然地知道五彩繽紛指的是什麼意思了。12聽聽,秋的聲音
教材簡說
本課是一首現代詩,是略讀課文。作者抓住秋天裡大自然一些聲響,用詩的語言,贊美了秋天。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從秋天所特有的聲音中,體味秋天獨特的風情。詩歌語言精練優美,富有韻味。教學重點是:從秋天的音響中,想像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詩中濃濃的秋情。
設計思路
1.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要求與精讀課文有著明顯的不同。課文前面有一段連接語,課文學習之前要先引導學生閱讀這段連接語,以明確學習要求。
2.初讀詩歌。應著重解決兩方面的問題:(1)運用前面幾篇課文里學過的方法理解詩中詞語的意思;(2)了解詩中講了哪些事物的聲音。詩中從兩方面寫了秋天的聲音,一種是具體可感的聲音。像一、二、三、四節中寫的,落葉、昆蟲、大雁、唱歌等聲音;另一種是可心領神會而不可聞的無聲的聲音,其實是秋景給人的感受。像最後兩節中寫的秋天的聲音。
2.這首詩歌就是通過秋天的聲音來體現秋天的景象,所以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外留意秋天更多事物和景象,搜集描寫秋天的詩歌,舉行贊美秋天的詩歌朗誦會。
五、小組交流、讀書、提問題
小結:
反思:
第三單元基礎知識訓練(第2課時)
學習目標:
一、掌握本單元重要字詞,會說會寫。
二、學習古詩的讀法,要讀出感情。
三、學習本單元遣詞造句的寫法,體會文章中作者感情。
教學流程:
一、掌握字詞
第九課:促、深、憶、異、逢、佳、倍、遙、遍、插
第十課:精、希、卻、依、拼、命、奔、村、抖喪、磨、坊
精心、希望、依然、飛舞、拚命、奔跑、抖動、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尋找、
磨坊、繼續、垂頭喪氣、村子
第十一課:扇、枚、郵、爽、柿、仙、梨、菠、蘿、糧、緊、楊
清涼、留意、扇子、炎熱、郵票、涼爽、柿子、仙子、菠蘿、氣味、香甜、糧食、加緊、油亮亮、楊樹、豐收
二、古詩讀法訓練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浮現畫面: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2、小組交流,組內成員互相補充。(要發散學生的思維)
3、指名描述畫面,教師可相機引導學生把想像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4、體會情感:假如你就是這個離鄉背井、獨自在外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產生怎樣的心情?(根據課堂情況可讓學生寫一寫)
5、感情朗讀:帶著這樣的情感朗讀古詩。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三、重點研討
1、體會感悟「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不同心情,能讀出「我們」的情感變化。
2、能讀出對秋雨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3、體會本單元文章作者在譴詞造句方面的特點。
4、邊讀邊想,能交流體會,自己創作詩歌。
5、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自主探究和發現的能力。
6、搜集相對的詞語引導學生在積累和運用中學習語言。
四、學生提問題,師生交流解決。
小結:
反思:
課題 9、古詩二首 課型 新授 第(3)課時
教
學
目的 1.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3.懂得熱愛家鄉,珍惜親情。
重 點法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課文後面提供了一些詞的註解,引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藉助註解,自己試著理解試著理解詩歌的意思。在組內進行交流,同學之間可以互相補充。
資料准備 1.課文插圖。
2.學生課前查閱這兩首古詩及作者的有關資料。
3.學生搜集描寫秋景或表達思念家鄉的古詩,讀讀背背。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意圖
一、學生交流資料,了解古詩背景。
學生交流課前所查閱的資料。
師:我國宋代有個詩人叫葉紹翁。有一年秋天,他離開家鄉,獨自在外。一個傍晚,他外出散步,觸景生情,便提筆寫下了一首詩,大家想知道寫了什麼嗎?
二、學習古詩
1、看圖說話:(出示課文掛圖)瞧,這就是葉紹翁所見到的情景,請大家仔細看圖,說一說你們看到了什麼。
2、自由朗讀古詩,藉助拼音讀准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2.同桌互讀: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給同桌聽、互相評議、互相指點。
3.自學古詩:藉助課後注釋或結合插圖理解字詞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字詞、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迴指導。
★5.課堂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決疑難問題。
三、再讀感悟,體會情感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浮現畫面: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2.小組交流,組內成員互相補充。
3.指名描述畫面,教師可相機引導學生把想像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4.體會情感:假如你就是這個離鄉背井詩人,看到眼前情景,會產生怎樣的心情?
5.感情朗讀:帶著這樣的情感朗讀古詩。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四、圖文結合,熟讀成誦
五、指導寫字
1.出示要寫的字。
2.讓學生觀察範字,交流識字寫字經驗。
3.學生練習書寫生字。
指導學生書寫生字。
4.出示生字:憶、異、逢、佳、信、遙、遍、插,組詞朗讀。
六、拓展活動
你還讀過哪些詩人所作的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古詩,讀或背給同學聽聽。
學生把自己收集的資料,接受給大家。
學生看掛圖說話。
自己朗讀古詩,藉助拼音讀准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同桌互讀。
學生自學古詩。
在小組內把學懂的進行交流,
自由讀古詩,展現畫面
組內交流。
指名說。
朗讀、賽讀、評讀。
學生熟讀後,進行背誦的練習。
學生認讀生字,並練習書寫。
從學生的所知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通過看圖說話,自主學習,初步感知詩文。
學生通過交流,解決疑難。
通過讀、組內交流,理解詩句。體會感情。
指導學生有語氣的朗讀。
指導學生正確的書寫。
板
書
設
計
古詩二首
夜書所見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小結
反思
課題 10、風箏 課型 新授 第(4)課時
教
學
目的 1.認識「依、歇、喪」等5個生字。會寫「精、希、卻」等12個生字。能讀寫「精心、希望、依然」等13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感悟「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不同心情,能讀出「我們」的情感變化。
重 點 引導學生體會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夥伴們的心情起伏變化,並找出描寫心情的的詞語和句子。主要通過學生自讀自悟,多種形式的讀,又自讀、小組內讀等等。
資料准備 搜集有關風箏的文字資料和圖片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意圖
一、喚起情感,導入學習
1.喚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繽紛的,既有歡聲笑語,也有滴滴淚水。你覺得童年最大的快樂是什麼?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嗎?
2.導入學習:有這么一群孩子,他們童年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讓我們走進課文,走進他們中間,分享他們的快樂。出示課題,帶著情感朗讀課文第一段。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讀准字音,讀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讀幾遍。
指名學生讀,一人讀一個自然段,注意正音。
2.再讀課文,邊讀邊畫出寫「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心情的句子,畫好後自己讀一讀這些句子。
3.交流找到的句子,反復朗讀。
★4.引導發現、生疑:讀後有什麼發現,產生什麼疑問,與大家交流(交流要點:一是讀中發現:「我們」的心情在做風箏是挺高興的,放風箏的非常高興,找風箏時很難受。二是讀中生疑:我們的心情為什麼會起這樣大的變化?)
三、細讀深究,體悟情感
1.學習第2自然段。a、讀一讀:激勵學生多人次地讀這一段。b、說一說:讀了這一段,你道寫了些什麼嗎?c、想一想:角色轉換,想像:如果是你在做著風箏,你心中會想些什麼呢?d、找一找:同學們所想像的可以用這段內容中的哪幾個詞語來表示或代替。e、結一結:原來做風箏的快樂就在於它充滿著憧憬和希望f、賞一賞:讓我們帶著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嚮往、渴望、喜悅)
朗讀全段。
2.學習第3自然段。
a、角色轉換:風箏做好了,此時你最想干什麼?
b、角色轉換:當你奔跑在空曠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飄盪在天空中的風箏,你的心裡產生了一種怎樣的感受?
e、品味課文:用心多遍朗讀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寫出了文中孩子和我們一樣感受。
f、深入賞讀:讓我們帶著自己的體驗和感受(興奮、激動、自豪)。
四、書寫生字
1. 出示生字,指名組詞朗讀。
1、觀察生字,交流識字寫字經驗。
2、練習書寫生字、抄寫詞語。
3、把自己喜歡的句子抄下來。
五、回顧課文,暢談感受
放箏時,線斷了,風箏飛走了,孩子們很難過、著急,為什麼還說放風箏是快樂的呢?你有過這種生活體驗嗎?
小結
板書
反思
說說自己最大的快樂
朗讀課文第一段
找出生字認讀
注意讀音
讀課文畫句子
交流朗讀
質疑
讀課文體會情感
結合實際想一想
課文中找合適的詞
朗讀課文
說出自己的想法
說說自己的感受
找出孩子們的心情
有感情朗讀課文
自學生字,交流學法。
練習書寫
抄寫句子
談感受
10風箏
做風箏
放風箏
找風箏
導入新課
認讀生字
整體感知
體會情感
結合生活經驗體會
書寫生字
課題 11、秋天的雨 課型 新授 第(5)課時
教
學
目的 1.認識「鑰、匙、趁」等8個生字。會寫「盒、扇、郵」等10個字。能
讀寫「清涼、留意、扇子」等16個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出對秋雨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3.喜歡秋天,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現對秋雨的喜愛。
重 點 課文把秋雨作為一條線索,將秋天眾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來,從整體帶出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使學生通過課文生動地描寫,體會秋天的美麗,感受課文的語言美。重要通過學生的充分的讀,從讀中體會,感悟課文中語言的美。
資料准備 生字卡片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意圖
一、談話導入,調動情感
1.引發生活情感:同學們,你們喜歡下雨嗎?為什麼?
2.引入課文:有的同學喜歡下雨,因為……,有的同學討厭下雨,是因為……,有一個人就十分喜歡下雨。 (板書課題:11.秋天的雨)他為什麼喜歡雨呢?讓我們來聽聽他的心聲。
二、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1、 師朗讀激情
★2.聽了老師的讀,你想問些什麼?三、逐節朗讀,想像動情
1.你最喜歡哪段課文?趕快去讀讀
2、 出示生字新詞卡片,認讀詞語,糾正字音。
3、 朗讀展示:營造閱讀的氛圍,激勵學生用欣賞性的語氣讀給大家聽
4、 想像畫面,感悟語言文字。
a、秋天的雨給植物帶來了什麼?你似乎看到了什麼?
b、直觀感受,語言訓練:這么多的顏色出現在我們眼前,你會用四個字的詞來說它嗎?(五彩繽紛、五顏六色、色彩繽紛……)
c感情朗讀第2自然段,讀出秋天的熱鬧、絢麗多姿。
d、秋天的雨給果實帶來了什麼?你的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e、感情朗讀第3自然段,讓學生帶著自己的體驗(喜愛、嚮往)有滋有味地讀。
f、如果你是秋雨,你准備給小動物帶去什麼?
g、小動物們聽到你們的話了嗎?它們在干什麼?指名學生多人次地朗讀第4自然段。
四、學寫生字
1.學習生字,交流學法。
2.抄寫詞語表中的詞語。
五、談話啟發,拓展活動
1.朗讀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說說秋天給我們帶來什麼。
2.引發興趣:同學們,學完了這篇課文,你喜歡秋天嗎?現在,你最想干什麼呢?是畫一幅秋天的畫。還是寫一首秋天的詩?
3.教師指導學生可以以課文結尾句為開頭句,也可以擷取課文中的語句編一首詩歌。
六、展示交流,賞評作品
小結:
反思:
結合生活實際談一談
齊讀課題
打開課本,傾聽朗讀,初步感受文字的美和文中的情感。
說自己的感受
多讀幾遍,讀准字音,讀通句子。
讀生字
賽讀課文
其他同學可欣賞性地聽,聽後可仿讀,可評點。
在老師或同學有感情的朗讀下閉上眼睛想像
運用積累的詞語
朗讀課文
說說自己的感受
發揮想像回答問題
觀察生字,交流寫字經驗:怎樣既正確又漂亮地寫好這些生字,你有什麼話要提醒
練寫生字詞語
說感受
學生自由組合,動手創作。
介紹或朗讀自己的作品,表現出自己喜愛或贊美等感情。 同學共同欣賞、評點
11 秋天的雨
一把鑰匙
五彩繽紛的顏料
藏著好聞的氣味
吹起小喇叭
帶給大地豐收的歌 帶給小朋友快樂的歌
導入新課
認讀生字初步感知
朗讀課文
理解體會
書寫生字
拓展展示
課題 12*聽聽,秋的聲音 課型 新授 第(6)課時
教
學
目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一邊讀一邊展開想像,能和同學們交流讀後的體會。
3.仿照詩歌內容,補寫幾句詩文。
重 點 從秋天的音響中,想像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詩中濃濃的秋情。主要是通過學生讀,自讀自悟來體會的。
資料准備 1、 選擇一段優美的關於秋的音樂磁帶。
2、 准備錄音機1台、實物投影儀1架(或小黑板3塊)。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意圖
一、游戲導入,展開想像
1.游戲導入:自然界中有許多美妙的聲音,同學們,你們想欣賞一下嗎?下面我們做一個聽錄音猜聲音的游戲,請大家閉上眼睛靜靜地聽,然後說一說你聽到了哪些聲音。(播放聲響錄音帶)
2.展開想像:聽著這些美妙的聲音,你腦海里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再次播放聲響錄音帶,引導學生想像並交流。
3.有一位詩人在秋天裡聽到許多美妙的聲音,就寫下了這么一首詩,你們想聽聽嗎?(揭題讀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范讀課文。
2、營造樂讀氛圍,激勵學生多人次朗讀,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三、品讀想像,體會交流
1.品讀第1—3節,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節,邊讀邊展開想像:你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可以讓學生從看到的、聽到的這些方面來想像)。
2.指名學生進行描述
3.帶著這種美好的感情朗讀自己喜歡的一節。
四、仿寫詩歌,積淀語言
1.教師有感情地配樂誦讀第4—5節。
2.讀後引述:聽聽,秋的聲音還有許多許多,讓我們一起走近每一片葉,每一朵花……去聽聽他們的聲音,並仿照課文第1.2節或第3節的樣子,也來作一段詩,好嗎?
五、誦讀回味,表現情感
1.指名誦讀最後一節。
2.交流:從這一節感受到了什麼?
3.帶著這種情感齊讀最後一節。
聽聲音猜想
憑想像說畫面
齊讀詩題
自讀課文,要求讀准字音、讀遍句子,生字可以多讀幾遍。
指名學生讀,喜歡讀哪一節就讀哪一節。
邊讀邊想像
把自己想像的畫面描述得美一點。學生評議並補充畫面,把畫面說生動、說形象。
朗讀
學生自由作詩,在小組交流,幾個小夥伴可以合作一首詩。選派代表誦讀,給學生配上音樂。
品讀體會,升華情感
有感情地朗誦,可以一個人誦讀,也可以和其他同伴一起合作誦讀。可以邊誦讀邊加上動作。 導入新課
整體感知
體會情感
拓展訓練
誦讀回味,表現情感
板
書
設
計
小結
反思
12 聽聽,秋天的聲音
大樹抖抖手臂 刷刷
蟋蟀振動翅膀 蠼蠼
大雁 叮嚀
秋風 歌吟
語文園地三(7、8課時)
課 題 語文園地三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自主探究和發現的能力。
2.搜集相對的詞語引導學生在積累和運用中學習語言。
3.以「秋天」為主題展開語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寫話能力。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課前准備 1.實物投影儀。
2.把自己在秋天裡所做的事拍成照片或畫成圖畫。
3.詞語卡片。
課 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口語交際
1.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你們喜歡秋天嗎?說說理由,老師可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相應的圖畫或掛圖(可以是前面課文的掛圖,也可生畫的)。
師:秋天真是個美麗的季節,是個豐收的季節。秋天給我們大家帶來很多的來的快樂,是嗎?板書:秋天的快樂
師用生動的語言描述自己在秋天做事時高興的心情。
2.拓展思路,展開話題。
a、請學生說說自己在金秋時節最喜歡做的事是什麼,讓學生自己先說說。
b、具體說說自己在秋天所做的事,各自准備。要求:
(1)把做的事兒說清楚。
(2)說出自己的快樂。
(3)可以邊說邊演,可以請同桌一起說說演演。
3.講評結合,促進交流。
a、指名學生上台口述,師生結合要求評點。
b、以示範為例,和同桌或在小組內互述,並推薦出讓自己感受最快樂的同桌上大堂交流。
c、師生評選最佳學生。
4.學習小結,指導實踐。
小結學生交際的情況(以肯定為主的不足,以指導學生生活實踐。
5.拓展活動
畫一畫秋天的圖畫或所做的快樂的事。
第二課時 習作
一、 談話引入
同學們,在上節課,你們描述了在秋天所做的事,又畫了美麗的畫,那你們能把畫面上的內容寫下來嗎?
二、 寫前指導
1. 請同學們把畫展示給同桌看,並說說畫上的內容。
要求:說話完整、清楚,盡量用上好詞
2. 抽生上台展示、交流,評價。
3. 交流好詞好句。
三、 寫作
1. 根據自己的畫和描述寫一段話。要求:事情敘述清楚、完整,語句通順,用上了好詞。
2. 同桌相互交流所寫的,並相互提出意見。
3. 自行修改
四、 交流、欣賞
1. 抽生上台讀,大家評價
2. 佳作欣賞,大家點評寫得好的地方。
3. 自己再次修改。
4. 把話讀給你喜歡的同學或老師聽。
五、 作業
1. 謄寫
2. 家長寫出評價。
3. 把畫和話貼在教室的牆上。
② 二年級數學整體備課的教學設計
認識分米和毫米」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蘇教版)二年級(下冊)
教學目的:
1.在實踐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長度的表象。熟悉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2.會使用合適的單位來表示長度,會進行簡單的長度測量.
3、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提高參與學習的意識,體驗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
使學生熟悉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形成表象,加深對概念的理解,並應用概念正確表示物體的長度.
教學准備:
學生尺、米尺、課件、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一、教學內容的分析:
毫米、分米的認識是空間與圖形這部分知識中有關測量的內容。課程標准對測量這部分的要求是:把測量與學生的實踐活動緊密的聯系在一起,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重要性。小學數學測量這部分內容分為兩個階段進行教學,第一階段是一年級第二學期認識米和厘米;第二階段是二年級第二學期認識分米、毫米、千米。這節課主要內容是認識毫米和分米,千米的認識安排在第二節。
這節課教材中安排了實踐操作活動,幫助學生明確毫米、分米產生的實際意義,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毫米和厘米、分米和米、分米和厘米的關系,初步學會用毫米和分米作單位來測量物體的方法。另外通過本單元的教學,還要幫助學生對長度單位及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有一個較完整的認識。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初步了解了在測量時使用統一的長度單位的重要性,並掌握了測量的一些基本方法,如一端對准0刻度,另一端所指的刻度就是物體的長度。(這些測量只限於整厘米數)。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於米和厘米接觸的比較多,比如操場一圈約長200米,自己的身高是1米38厘米等等,而對於毫米、分米的接觸相對就比較少,但是現在的學生能從各種渠道獲取知識,他們對於毫米、分米並不是一無所知,有一些學生已經知道毫米、分米這些名稱。但經過實際的了解,發現這些學生多數僅僅是能說出單位名稱,至於1毫米有多長,1分米有多長,並沒有在他們的頭腦中建立起正確的表象,也不清楚為什麼要使用這些單位,對於毫米、分米只是一種模糊的了解,還需要深入的學習與探究。
三、設計理念及我的思考:
《數學課程標准》第一學段空間與圖形具體目標指出「結合生活實際,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實踐活動中,體會米、厘米的含義,知道分米、毫米,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會恰當地選擇長度單位。」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遇到測量問題,對於測量的學習表明了數學的價值和實際應用。
(一)、創設貼近學生實際的生活情境,藉助具體的測量活動,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的觀點,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進一步通過學生經歷測量的過程,體會建立度量單位的必要性。
(三)、在測量過程中,逐步理解度量單位的實際意義,會恰當地選擇長度單位,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
(四)、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進一步發展估測意識。
總之,本節課我是以厘米這個長度單位為紐帶,(生活中厘米是最普遍的長度單位)將米、分米和毫米聯系起來。藉助測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長度表象,認識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活動,讓學生通過觀察、數一數尺上的刻度,動手量一量,用手勢比一比,了解生活中的實例等多種活動,感知、體驗、建立豐富的表象。讓學生在進行估測、實際測量比較、驗證的過程中強化表象,從而逐步形成空間觀念。
四、教案:
教學內容:毫米和分米的認識。(北師大版教材二年級下冊42頁)
教學目標:
1、在測量活動中,明確毫米、分米產生的實際意義,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長度表象。
2、在觀察、猜想、驗證等實踐活動中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進率。
3、在實際的測量活動中,初步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度量物體長度。
4、逐步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初步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教學重點:
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毫米、厘米、分米、米的關系。
教學准備:
課件、直尺、硬幣、磁卡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引發思考
師:(出示市場上新上市一種兒童飲料)你能先估計飲料盒的高度,再測量出它的高嗎?
學生匯報測量的結果。
(生可能出現8厘米、8厘米半、8厘米5小格、8.5厘米、8厘米5毫米等)
師:同學們測量時8厘米多的部分不夠1厘米,我們用厘米無法精確表示測量的物體長度時,我們需要用到比厘米還小的長度單位:毫米。
[設計意圖:通過小小飲料盒的測量活動,幫助學生在已有經驗基礎上體會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
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一)認識毫米
1. 認識毫米,建立1毫米的表象。
師:你都知道毫米哪些知識?1毫米在直尺上怎樣表示?(直尺上最小的格的長度是1毫米。)把你找的1毫米指給同桌看一看。
讓我們來一次體驗之旅:時間2分鍾,在你們的學具袋中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捏一捏找找1毫米,再動手測量一下驗證驗證。看誰找到得多?
生1:通過測量我發現1分硬幣的厚度約是1毫米。
生2:通過測量我發現1張磁卡厚度約是1毫米。
生3:通過測量我發現字的寬度約是1毫米。
生4:通過測量我發現1張光碟厚度約是1毫米。……
師: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記住1毫米大約有多長?
(學生捏一捏1張光碟或1分硬幣或1張磁卡厚度、比手勢等方法建立1毫米空間觀念)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初步建立1毫米表象後,讓學生自主地去尋找1毫米,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獨立性、主動的在頭腦中建構1毫米的表象。]
2. 聯系生活實際,進一步認識毫米。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毫米是常用的長度單位。你知道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了嗎?(課件)為什麼這些物體的長度、高度或厚度要用毫米作單位?
生:毫米做單位測量結果更加精確。
[設計意圖:尋找生活中的毫米,有利於使學生更加明確毫米的作用,同時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3.探究毫米、厘米之間關系。
師:毫米與厘米之間有什麼關系?怎樣驗證這個猜測?
學生自己數1厘米中間的小格。
(課件放大直尺圖)再次驗證
師:你能得到什麼結論?
聲:1厘米=10毫米 1cm=10mm
[設計意圖:在觀察、猜想、驗證、動手操作等實踐活動中自己探究毫米與厘米的進率,知道1厘米=10毫米。]
(二)認識分米
1、引入分米,學習分米、厘米之間關系
師:猜一猜這個飲料盒的吸管大約有多長?為什麼?
學具袋中拿出吸管。每個同學先估計長度?再實際測量?
生:10厘米就是1分米。1分米就是10厘米。
2、建立1分米表象,實際估測
師:請你在直尺上找1分米,自己想辦法記住1分米有多長。
生1:1厘米到10厘米之間的長度是10厘米。
生2:20厘米到30厘米之間的長度是10厘米。
生3:15厘米到25厘米之間的長度是10厘米。……
師:你能估計桌子的長度大約是多少嗎?
為什麼用分米做測量單位?
生:毫米、厘米作單位小、米做單位太大,分米做單位比較合適。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量一量、數一數等實際操作,來感知1分米的長度,在建立1分米的長度表象的同時掌握分米與厘米的進率。]
3、研究分米、米之間關系
師:我們認識了分米,請用手勢比1分米,手勢比1米,猜幾個1分米是1米那麼長呢?
生:10分米是1米。
師:利用這把米尺來數一數驗證,你還可以怎麼驗證?
生:可以計算,1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所以1米=10分米。
師:米和分米有什麼關系?
生:1米=10分米 1m=10dm
三、小結
師: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分米和毫米,加上原來的米和厘米這些都是測量長度的單位,用手勢比劃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大約有多長。請用手勢從大到小排排隊?你能發現這些長度單位之間的關系嗎?(十進制)
[設計意圖:通過把已經學過的長度單位從大到小排排隊,使學生對這些長度單位有一個整體認識,進一步鞏固了這些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幫助學生形成知識體系,用手指來表示長度單位,利用較形象的東西輔助學生記憶,提高學習興趣,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四、鞏固練習、拓展運用
淘氣的日記(課件)。
2007年4月6日 星期五 晴
今天早晨,我從2分米長的床上爬起來,拿起1厘米長的牙刷刷完牙後,急急忙忙地洗臉,吃早飯。上學路上我看見有一棵高2厘米的樹被風刮斷了,連忙找來了一根長1厘米的繩子把小樹綁好。我跑步趕到學校,老師已經在教室里講課了,我趕緊從書包里翻出1毫米長的鋼筆和4米厚的筆記本,認真地做起筆記。
請2個同學之間討論評議修正。
五、布置作業
1、你還知道哪些長度單位呢?(千米、尺、寸、英尺、納米等)你可以去上網查找、咨詢家長等方式去了解相關的知識。你可以將自己找到的相關知識展示在教室里,大家可以相互來學習。
2、第二項任務,就是大家課後自由選擇物體,選定測量的工具,先估測,在實際測量,選擇合適的單位,記錄下測量結果。老師推薦一個表格給你們。
物體名稱及測量部位
估測長度(高度或厚度)
實際測量結果
板書設計:
說教材
認識分米和毫米這一課的教學內容,是蘇教二年級的一個知識。本課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學習過米和厘米的基礎上。通過學習,學生已經認識了學生尺和米尺,會數學生尺上的大格和小格,知道1厘米是10小格,1米=100厘米。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下面3點:1、認識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會用打手勢的方法比劃1分米和1毫米。2、掌握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3、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並能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教學重點:認識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教學難點:理解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二、教法和學法
1、直觀演示
通過形象生動的課件演示,學生在觀察和對比中體會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領悟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教師主導,學生主體
在教師的引導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逐步認識1分米、1厘米。
三、教學過程
1、復習引新
(1)實物展示平台展示一把學生尺
提問:同學們,老師這里現在有一把學生尺,你能來介紹一下有關這把學生尺的知識嗎?
設計目標:讓學生產生回憶,聯想曾經學過的知識米和厘米,知道學生尺分大格和小格,1大格是10小格。每1大格就是1厘米。
(2)畫一條長10厘米的線段
提問:你能猜一猜老師准備用怎樣的一句話介紹這條線段有多長嗎?
設計目標:設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今天,我們一起來繼續學習長度單位。
2、新授
(1)出示情景(課件演示)教學分米
提問:從小男孩的介紹中,你發現新的長度單位是誰了嗎?(學生:分米)
活動一:
要求:1、從你的直尺中找出1分米有多長。
2、用手比劃一下1分米有多長。
設計目標:初步認識新的長度單位分米。感受1分米有多長。
活動二:
要求:用直尺在自備本上畫一條長1分米的線段。
提問:你是怎樣來畫1分米的線段的?
練一練:判斷下面的畫法是1分米嗎。(課件出示畫法,從刻度5畫到刻度十15)
活動三:
要求:1、四個人一小組觀察米尺。
2、數一數,1米裡面有多少個1分米。
回到課初:我是這樣介紹的,這根線段長1分米。你們猜對了嗎?
(2)繼續教學毫米(課件出示情景)
引:茄子老師正在量我們的數學書有多厚呢?你看,連1厘米多不到,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一種新的比厘米小的長度單位――毫米。下面我們就一起聽聽茄子老師是怎樣來介紹毫米這一個長度單位的。
課件演示:直尺上1厘米中間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
活動一:
要求:1、請你用筆尖指著你的直尺數一數,1大格有幾小格?板書:1分米=10厘米
2、請你用手比劃一下1毫米有多長。
(3)課件賞析1毫米
你還知道哪些東西的長度和厚度可以採用毫米坐單位?
學生討論,說以說
四、鞏固練習
1、在( )里填上合適的數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3分米=( )厘米 3厘米=( )分米
30厘米=( )分米 50毫米=( 分米
設計目標:使學生掌握簡單的分米、毫米之間的單位換算。為下面的學習作做准備。
2、完成想想做做2
學生獨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麼想的?(只要學生說的有道理就可以。)
教學目標:第一體會解決這題的不同方法;第二數的簡便方法,每一大格的中間都有一根比較長的線段,它把每一大格平均分成了兩份,每份是5小格是5毫米。
3、在( )里天生活合適的長度單位。
1棵小樹高2( ) 2張電話卡片厚2( ) 一張床長2( )
1枝鉛筆長2( ) 一根鐵釘長2 ( ) 一根黃瓜長2( )
設計目標:聯系生活,通過練習讓學生加深對4個長度單位的認識。進一步鞏固長度單位,知道每個單位分別用在什麼地方。
4、分組測量
要求:1、同桌兩個人1小組合作。
2、用直尺量一量桌子和椅子分別各有多高,是多少厘米,接近多少分米?
3、做好記錄,全班交流。
5、完成想想做做6
課件出示3條線段,你認為哪條線段最長?(學生自己解決)
全班交流想法,一種是估計,目測;另一種是用直尺量一量,標上長度再比較。從中體會正確的方法。
五、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學習了哪些知識?你還知道了些什麼?
一. 談話導入
在介紹這兩位新朋友之前,先回憶一下我們的老朋友吧,在之前的學習中,我們已經知道了哪些長度單位,(米,厘米),你用手勢表示一下,1米和1厘米分別是多長嗎?它們之間有什麼關系?1米=100厘米
二. 探究新知
(一)認識毫米
1.看到我們的數學書,你能估計它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嗎?(學生說)他們估計得對嗎,我們大家來驗證一下,下面同桌兩個同學合作,用尺子量一量它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並記錄下來,先想一想,我們應該用哪個單位?
學生量,師指導。
匯報測量情況。
2.當測量的長度不是整厘米時,我們不能准確的表示出課本的長和寬。所以老師要向大家介紹出長度單位家族中的一個新朋友——毫米。
教師出示直尺,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把0-1放大。
師:觀察刻度線0-1之間,你看到了什麼?
這些刻度線把1厘米長的刻度平均分成了一樣大的小格,其中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
提問:兩小格是多長?5小格呢?7毫米有幾小格?
師:大家拿出自己的直尺,找到1厘米,用鉛筆尖指著數一數1厘米里有幾小格?(10),每1小格是1毫米,所以1厘米是多少毫米呢?
學生動手操作後交流。
教師板書:1厘米=10毫米
4.大家覺得毫米這個單位怎麼樣?(非常小)拿出袋子里的一分硬幣,看一看,摸一摸。這個一分錢的硬幣的厚度就大約是1毫米。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長度是1毫米。(電話卡的厚度、10張紙的厚度)說一說,測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單位?
5.做一做。課本第3面。集體訂正。
6.拿出一元錢的硬幣,用尺子量一量它的厚度。
有學生發現1元硬幣的厚度不正好是2毫米,2毫米少一些。對於不是整毫米數的物體如果我們想得到更精確的結果,你們是否又會產生一個新的願望呢?
介紹:其實比毫米更小的長度單位確實還有,比如微米、納米,同學們可以課後去查閱工具書,也可以向別人請教或上網尋找更多的知識。
(二)認識分米
1.⑴電腦出示:飲料公司最近推出了一種新型盒裝飲料(圖)。飲料的高度是8厘米,飲料配有一支吸管,請你猜一猜,這支吸管的長度。
學生猜測、交流,老師小結:吸管的長度必須比8厘米長。
⑵師:小朋友們真愛動腦筋,現在這支吸管就在你們的桌上,想不想動手量一量,到底是多長?
學生動手測量,老師巡視。
⑶學生匯報結果:吸管的長度剛好是10厘米。
師:10厘米的長度還可以用一個新的長度單位來表示,這就是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第二個長度單位家族的新朋友——分米。1分米=10厘米
2.用手指在直尺上擺一擺,1分米有多長,把尺子放下,把手舉起來,比畫一下1分米是多長。
3.你在生活中還見過哪個東西的長度是大約是一分米?那測量哪些東西的長度一般可以用分米作單位呢?
4.下面我們來量一量我們的課桌的長嗎?你們先估計一下,可以用手比畫一下,桌面的長是多少?如果用老師的米尺很好量,但你們手中的尺子都比較短,那應該怎樣量呢?(每段18厘米,看一共有幾段。 這樣比較難算,有沒有簡單一點的辦法,好算一些。每10厘米也就是1分米為一段,做記號)好,那同桌兩人合作一起量。
生合作完成並匯報。
5.現在我黑板上貼出膠帶長多少?(1分米)
再貼出2分米,這根呢?(2分米)
再貼出3分米,這是多長?(3分米)
再貼出4分米,這又是多長呢?(4分米)
它們一共長多少?(10分米)也就是1米。
10分米就是多少厘米呢?(100厘米)
100厘米也就是多少米?(1米)
如果這根膠帶長是10分米的化就應該和這根米尺一樣長,對嗎?
米尺驗證。上面長?(10分米)下面長(1米)
那米和分米有怎樣的關系?
1米=10分米(板書)
三.小結。
1.加上今天學習的這兩個新單位,我們一共認識了幾個長度單位了,(4個)分別是,指名說。那你能將它們排排隊嗎?(米,分米,厘米,毫米 從大到小;毫米,厘米,分米,米 從小到大。)
四.鞏固練習。
1. 小明的日記。
談話:學習了數學知識,就要用學到的知識來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一(3)班小明寫的一篇日記,記錄了為媽媽過生日的事,想看看嗎?
出示:
2005年3月7日 晴
今天早晨,我從2分米長的床上爬起來,來到了衛生間,拿起1米長的牙刷刷完牙後,急急忙忙地洗臉、吃早飯。學校離我家不遠,大約有500毫米,上學路上我看見一棵高2厘米的樹被風刮斷了,連忙找來一根長1厘米的繩子把小樹綁好。我跑步趕到學校,看到老師已經在教室里講課了,我趕緊從書包里拿出1毫米長的鋼筆和4米厚的筆記本,做起筆記來。
(學生可能會笑,讓學生說說笑的理由,並幫忙改一改數學日記,可以讓學生比畫一下這些物體的實際長度來幫助學生選用合適的長度單位。)
板書設計認識分米與毫米
西鄉徑貝小學 祝李怡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過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並且掌握了測量物體的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的編排有以下幾個意圖:1、通過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引入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的必要性;
2、在實際測量活動中進一步學習新的長度單位;
3、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設計思路:
結合自己研究的小課題「發揮評價作用,促學生自主學習策略的研究」,我是分三個層次來進行本堂課的設計的:1、巧借評價,興趣引入。課始幾分鍾的師生對話,巧借評價,拉近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為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作準備;2、巧用評價,探究新知。這種考慮源於學生已有學習本節課新知的基礎,接下來教師要做的就是思考怎樣調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促進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我的策略就是想通過活動設計,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再採取多樣化的評價方式,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充分發揮評價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3、互動評價,鞏固擴展。知識的主動應用,源於學生對練習的興趣和師生對其表現的評價,我盡量從這兩方面去思考練習的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測量鉛筆長度的活動,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發展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
2、通過實際測量,學習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間的關系。
3、通過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動,發展學生的估測能力。
4、讓學生在數學學習的活動中,體驗學習的樂趣,獲得較好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難點:
1、在實際測量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
2、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
教學過程:
一、巧借評價,興趣引入
師播放動畫:猜猜我們今天學什麼?(巧妙評價)
師:在奇妙的數學王國里,有這樣一個家族——長度單位,我們的生活幾乎離不開它們。孩子們,你們已經認識這個家庭里的哪些成員了?
(師邊說邊依次出示標有米、厘米、分米和毫米的卡通卡片,並揭示課題)
師:你想知道關於分米和毫米的哪些知識?
二、巧用評價,探究新知
(一)創設有關鉛筆的情境
昨天老師值日時,正好碰到一年級兩個小朋友在爭吵,走過去一問,原來他們在為扔鉛筆的事爭吵:一個說,這些鉛筆太短不能用了,想扔到垃圾桶里;另一個說,這些鉛筆雖然短了點,但還可以用。我把這些鉛筆都拿來了,到底多長的鉛筆不合適用了呢?想請你們這些小哥哥、小姐姐來幫他們,行嗎?
(二)活動一:認識分米
1.估一估,量一量。
(1)師拿出其中的一支鉛筆,下面老師要考考你們的眼力,估一估:這支鉛筆大約有多長?
(2)這支鉛筆到底有多長,怎麼辦?(生上台來量,評一評:他量得怎麼樣?)
(3)課件演示:哪種測量方法正確?
(4)生估一估、量一量吸管的長。
吸管和這支鉛筆是一樣長嗎?是多長?你知道10厘米還可以叫做什麼嗎?你會用字母來表示嗎?(先讓學生說,師評價)
2.感知分米和厘米的關系
你能從直尺上找到1分米嗎?從哪兒到哪兒是1分米,你是怎麼知道這是1分米的?說給同桌聽一聽。
師評價:真是一群聰明的孩子!都從直尺上找到了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那1分米裡面有多少個1厘米呀?(板書:1分米=10厘米 1dm=10cm)
3.體驗1分米和幾分米的長度
(1)比一比
用你的小手在直尺上比劃出1分米,舉起來給大家看一看,你發現了什麼?
(2)說一說
想一想,在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的長大約是1分米?
師評:小朋友們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找到了這么多大約長1分米的東西。
(3)估一估
先估實物,再估綵帶(以游戲的形式)
猜猜:這把米尺是幾分米?
4、感知米和分米的關系
(1)拿出米尺,仔細觀察:1米里有多少個1分米?
(2)小組里交流:你發現了什麼?
互相評價:誰最會觀察,誰的發現最了不起。(板書:1米=10分米 1m=10dm)
5、解決問題
師:孩子們,你們認為這支1分米長的鉛筆還能用嗎?
師再拿出一支短鉛筆:這支還能用嗎?讓一名學生試一試:你感覺怎麼樣?
它有多長?你們先估一估。
(三)活動二:認識毫米。
1.量一量
師量,你們看,有多長?
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是5厘米嗎?比5厘米多一些,在尺子上看是多幾小格呀?你知道1小格是多長嗎?數一數1厘米裡面有多少個小格子?
課件演示
得出結論:1厘米=10毫米
2.比一比。
1毫米有多長?請你們對照尺子比劃一下。
瞧,你們的小手都快貼到一塊兒去了。你們覺得1毫米怎麼樣?1厘米是這么多,1毫米比1厘米還要短得多。
3.找一找
生活中哪些物體大約有1毫米長?(小組里合作完成)指名匯報。
猜猜:5個硬幣摞起來,大約是幾毫米?幾張撲克牌摞起來大約是1毫米?
4.說一說
課件播放:測量回形針、大頭針的長
(四)小結
沒想到剛才我們在幫助一年級小朋友解決鉛筆問題時,又認識了長度單位家族裡兩位新成員——分米和毫米。你們知道了它們什麼?
三、互動評價,鞏固擴展
1.游戲
孩子們,以前我們跟米、厘米這兩個長度單位交了朋友,今天這節課我們又認識了兩個新朋友——分米和毫米。下面我們來玩變、變、變的游戲,好嗎?
老師說長度,小朋友們想一想再變,看誰變得又好又快:
(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10毫米—10厘米—10分米—)
評一評:誰的反應最快?
③ 如何根據模塊課程的特點而進行整體教學設計
「課程與教學論」是「教育學」領域的一個概念,屬於是「教育學」的二級學專科。「教育屬學」包括教育學、心理學、體育學3個一級學科。其中一級學科「教育學(0401)」又包含「教育學原理」(040101),「課程與教學論(040102)」、「教育史(040103)」、「比較教育學(040104)」、「學前教育學(040105)」、「高等教育學(040106)」、「成人教育學(040107)」、「職業技術教育學(040108)」、「特殊教育學(040109)」,「教育技術學(040110)」等十個下位學科。因而,「課程與教學論」屬於是「教育學」的二級學科。
④ 教學設計與教案的區別
一、概念不同
1、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內將教學諸容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
2、教案: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准,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
二、特徵
1、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是以系統方法為指導;是提高學習者獲得知識、技能的效率和興趣的技術過程。
2、教案:具有科學性、創新性、差異性、藝術性、可操作性、考慮變化性。
三、內容不同
1、教學設計: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
2、教案:包括教材簡析和學生分析、教學目的、重難點、教學准備、教學過程及練習設計等。
⑤ 請完成一篇本年段學科整體備課的教學設計
一、提高年級段學科教學質量是備課組的工作重心
備課組如何開展工作,活動些什麼內容,怎樣才能最大效能地發揮備課組在校本教研中的作用。我沒有這方面的大理論,但從我個人理解的角度認為,質量是生命,備課組活動必須以本年級教學內容為依託,以提高本年級教學質量為目標,以交流備課組各成員的教學經驗、發揮各自教學優勢為合作方式,努力提高教學效率。現借這次機會,來談談我們一年級數學備課組怎樣圍繞教學重點,採取高效的教學策略,提高教學質量。
一、分析教材的教學目標,確定教學的重點
一切教學活動必須圍繞教學目標開展。因此,一開學我們備課組就從以下幾方面就著手研究教材。
1、學情分析:一年級學生是正規學習生涯的起始年級,雖然在學前接觸過數學,大多數學生入學時都已經會數甚至會讀、寫20以內的各數,但是對於數的概念未必清楚。我曾經碰到一個家長在學前讓孩子做小學一年級的加減法,非常苦惱,說這些題目在一星期前已經做得很熟練,現在怎麼又忘了,而且已經反復好多次了,並不斷責怪孩子記性差,不聰明。其實他是簡單的在識記題目,對各數字的含義沒有真正認識,所以才會遺忘。因此,一年級學生的數概念是模糊的,對加減運算的含義更是不清楚,而且,剛入學孩子的學習層次也是大有差別的。我們必須把每個學生當作一張白紙,一切從零開始培養學生的數學數養。
2、教學重點分析:
這一冊內容很多,既有數的認識又有相應的計算,還有分類、認識圖形、認識鍾面等數學知識。我們把1-20的認識,10以內的加減計算以及20以內的進位加法定為這一冊的重點教學內容。因為這些內容和下學期的20以內的退位減法是學生學習認數和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它們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乘除運算中都有加減運算,而且在教學實踐中發現,乘除法的錯誤多數錯在中間的加減運算。)是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扎扎實實的掌握。
二、研討落實教學目標的策略
針對以 上教學重點和難點,我們備課組三位成員認真思考,積極討論,決定從以下幾方面採取措施落實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難點。
1、 在操作中建立數概念
數概念的建立,對學生學習數學非常重要,是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基礎。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必須從現實的周圍世界中抽象出數,並通過大量的操作來認識數。如何操作,用什麼操作材料方便簡潔。我們備課組經過討論,在第一周就布置任務,每位學生帶一盒去掉火葯的火柴棒,一副撲克牌(去掉大王、小王和J、Q、K)。我們選火柴棒是因為它是長方體的,在桌上不易滾動,而且短而小所佔面積少,便於操作,再次有火柴盒,便於保管。通過操作火柴棒可以有效的幫助學生數數,自主地探索數的組成,清晰地理解加減法的含義,使學生在豐富的操作和實際活動中逐步形成數概念,同時也培養學生專心聽講的良好學習習慣。因此,要求學生每堂數學課前必須准備好。撲克牌在數的組成練習中也可以作為操作素材發揮很大的作用。
2、在游戲中輕松提高學生的口算水平
10以內的加減法是2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學生掌握的熟練程度必將影響學生的計算能力。但是,新教材的計算練習並沒有像老教材那樣有許多的練習課,上過新教材的老師都有這樣的體會,新教材的計算教學不扎實,學生計算的速度不快,正確率不高。如果讓學生機械重復地練習口讀卡,枯燥、乏味,效果不明顯,還會使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為此,我們備課組想辦法用游戲的方法去吸引一年級剛入學孩子的眼球。
1、甩拳游戲:10以內的加減法的依據是10以內各數的組成,只要學生對各數的組成熟練掌握了,計算也就不成問題,尤其是10的組成更是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重要知識基礎。因此我們備課組特重視數的組成教學,用甩拳游戲的方法作為常規內容鞏固數的組成。
操作方法:學生在操作火柴棒理解數的組成的基礎上,在鞏固熟練階段用甩拳游戲。例8的組成:師(配合手指):我出5;生 (配合手指):我出3。根據學生的配合情況不斷地變換節湊和速度。
游戲作用:全方位調動學生眼、耳、手、口、腦等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訓練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培養專心聽的習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回家與家長一起玩,配以一定的物質獎勵或處罰可以極大的調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鞏固數的組成。
2、撲克牌游戲
操作方法:准備1-10共40張撲克牌,打散後兩人平分,雙方各出一張,算出兩張的和或差,快者贏得兩張牌,可以在課間學生之間玩,或回家與家長一起玩。
游戲作用:鞏固10以內的加減法。
以上兩種游戲解決了一直困擾我們的一年級計算教學效率低的難題,通過實踐,我發現在化時少的前提下,無論在學生的計算速度方面,還是計算正確率方面都較以前我們教過的學生要好。
三、 不斷反思教學過程,調整教學方法。
我們備課組成員利用備課組活動時間或課間或午間等定期不定期地隨時交流自己的教學心得,遇到的教學難題,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共同商討教學的對策,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以達到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例如:一年級學生由於識字剛開始,問題解決的題目都是以圖畫的形式出現,學生能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圖,並能規范地用數學語言表達出來,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在課堂上,由於時間有限,能規范流利說的總是那麼幾個膽子大的優秀生。個別學生即使在課堂上給他機會說,他也不敢說,怕說不好。另外,由於在看圖列式題中,許多題目的答案學生是能數出來的,學生把條件和問題混起來,給解決問題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教學後,我們發現效果不是很好。為此,我們調整了相應的教學方法。第一、家庭作業布置學生說圖意家長寫題意再列式計算的問題解決專項練習,通過家長一對一的幫助,讓孩子敢說、想說、會說,培養自信心。我們也考慮到有些家長可能不會輔導孩子怎樣說好圖意,因此,我們就在練習紙上舉好不同類的各種例子便於家長仿照。第二、我們在教學中,對如何加強審題訓練進行了研討,交流各自的得失,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由於教學方法調整及時,措施有效,現在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掌握較好。
⑥ 如何進行單元整體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教學設計的成功與否決定了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否,也對後續教學有很大的幫助。做好單元教學設計,可以從整體上把握這一單元的知識,使教師對整個單元或整章知識的結構都有著很清楚的認識,會讓你知道在什麼時候講到什麼程度,會讓你更好的把握教材,解讀教材,進一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循序漸進,會讓學生對一個模塊或一個單元的知識有一個系統的理解,讓學生能夠知道本單元在高中數學中的地位以及與前邊學過的章節和後續章節的聯系,就會有目的、理解性的去學習了。 目前新課程對數學教學設計有如下要求:
1.教學設計要充分體現教師角色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2.教學設計要突出對數學思考、情感態度的設計。為學生提供探索與交流的時空。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對話;讓學生參與廣泛的合作與交流。
3.教學設計要促進學生數學素質的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包括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獲取,數學方法的應用,數學思想的吸收和數學情感的投入。提高學生的素養,就必須化知識為智慧,積文化為品質。
4.教學素材要來源於現實。來源於現實生活,來源於學生的數學現實。學生學習生活中的、發生在身邊的數學,就會產生親和力。
5.教學設計要體現知識的生成、發展和應用的過程,要有利於學生積極主動地建構。
6.教學內容呈現的形式要豐富多彩,要注重學習情境的創設,如故事、場景、動畫、游戲、實驗等。
7.教學內容設計要有彈性,要關注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8.教學媒體設計要有針對性,要為我所用,提高效率,要在激發興趣、突破難點上做文章,要避免形式主義。
所以說單元教學設計不僅對教師教學有很大的幫助,對學生學習本單元的基礎知識也是大有益處的。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教師都應提倡單元教學設計。
那麼單元教學設計究竟需要設計什麼?
一、首先是單元教學內容的分析,就是確定要教什麼。把單元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單元內的知識點、各知識點之間的結構、體現的思想方法,以及完成學習任務需要的從屬知識技能、與本單元相關的知識和思想方法等進行分析。這其中包括:1.單元主要內容及課時分配;2.單元教材編寫意圖(含課標要求理解分析):教材中的單元知識走向和邏輯鏈,特別是每一節課內容在單元中的地位,教材編寫的意圖等方面;3.單元教材內容的數學核心思想。教學內容分析應該建立在教師良好的數學素養之上。可以在教學組內或學區中心集體研討,或專家的指導下完成。
二、其次是學生情況的分析,教師要了解學生學習心理,認知水平,基礎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學習起點的能力與學習特點等。包括:1.學習該單元學生已有知識背景(包括知識技能和方法);2.學習該單元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3.學生學習該單元內容可能的困難;4.學生學習的興趣、積極性、學習習慣和學法分析。需要注意的是,學生分析應該有「前測」作為科學依據,不能僅憑經驗判斷。學生分析是個性化的工作,不能由他人的結果簡單代替自己的學生分析。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的「前測」往往可以通過訪談實現,可以是抽樣,也可以是有針對性的,如對於學困生做特別的訪談,可能會發現他們身上所具有的學習要素。學生分析應體現在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的設計上。
三、教學目標的設計。
教學目標包括:1.知識與技能;2.過程與方法;3.情感態度價值觀、重點、難點。教學目標是為學生的「學」所設計,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教學目標的達成服務的。教學目標是個性化的,又是尊重數學學科發展需要和學生未來學習需要的。同時,教學目標的制定應從以上幾個方面進行思考,但具體形式不一定逐條對應。教材分析和學生分析是教學目標制定的依據和前提。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教學目標在學生分析之前和之後往往存在差異。如果對教材分析的要求越透徹,對學生分析的要求越科學和規范,教學目標的設計就越不是一件簡單而迅速的工作。教學目標應該在後期的教學活動中得到實在的落實,不能只寫不做,特別是設計意圖中應該逐步闡釋活動是如何通過組織與實施在為達成目標服務的。
四、單元教學活動的設計。
教學活動就是為教學目標的實現所設計的活動。包括:1.活動內容;2.活動的組織與實施;3.活動的設計意圖;4.活動的時間分配預設。除了以上幾點外還應注意教法與學法的設計。活動的組織與實施是指教學活動開展的具體形式,包括學生學習方式—獨立學習,還是合作學習,還是建立在獨立學習基礎上的合作學習,還是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獨立學習等方式。教師活動的開展—提問或提出任務,組織合作學習,組織交流,講授等方式。活動材料的准備,如學具(寫明具體材料、數量等)、教具、課件等。而活動的設計意圖是為教學活動和活動的組織實施進行辯護,辯護的出發點是分析它們是否促成了學生教學目標的達成。不能簡單地主觀臆斷是為目標服務,應該有一定的理由—數學的、教學的。更不應該寫成一些沒有針對性,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口號式的「普遍真理」。
五、教學評價設計。
主要是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它包括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檢測不同層次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和課堂教學形成性測試和總結性測試的設計。總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的重要區別之一是前者重在得出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後者重在分析影響學生學習進步的原因。過去評價主要是在教學過程結束後進行,而實際上,要想學生在最後的總結性評價中獲得好的成績,必須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形成性評價,也就是要將總結性評價轉化為形成性評價,其標志就是:在教學過程之前基於評價設計教學目標。
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我頗有感觸,以前寫教案和教學設計都是要學哪了才寫哪,最多就是超前幾小節再寫寫教案,可是在後來的教學過程中發現,每小節的內容以及題型都是和前後幾小節內容和題型相互聯系著演變,內容聯系還容易理解和掌握,但題型之間聯系和演變確實只有通過整章或者整個單元的連貫掌握,才會真實體會它們之間內容以及題型演變的過程。在進行了單元教學設計後,教師對整個單元或整章知識的結構有了很清楚的認識,在教學過程中就自然的使學生明白了本單元的知識結構以及發展過程。單元教學設計就是將教師工作重心前移,也就是要將主要精力從做題復習移到教學設計上,新的課程標准告訴我們: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必須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各種精心准備的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和促進思維的發展,實現課程的新理念。
⑦ 教學設計時如何把握課程目標和內容標准
但願明天網路會好起來,能夠和大家同步交流,看來這種情況也是給我們在共同學習新課標的時候設計出的新的情境呀,大家可要有耐心. 第一天,有不少老師交上了作業和互動文章,也還有些老師沒有交上來,希望明天能把這項工作做好. 1 首先觀念要轉化 新舊大綱都非常重視和強調地理思想教育所特有的功能.但是新課程標准在以前的基礎上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和社會責任感的教育.新大綱不僅在觀念教育上,而且要求學士參與協調人類與環境關系的活動,從我做起,使人類活動與環境相協調,促進社會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不但要貫穿這樣的教育思想更應該設計更多的和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嘗試去解決.這樣學生能力得到培養,更重要的讓學生知道:去關注,解決社會的這些問題是自己的責任,而且要自己做起. 2能力要求方面 我們注意到新課程標准在強調地理知識的基本技能,地理思維能力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地理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理論與實際聯系的能力.而且大綱還專門安排了「高中地理研究性課題」,以強化多學生各種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所以教學設計過程中這方面的內容真的十分重要 ,因為不但要注意設計探究問題,這些問題值不值得去探究,更重要的是 怎麼引導學生去做這方面的工作.這對我們老師來說可能是一個積具挑戰的問題.希望有經驗的老師能多發表這反面的內容供大家學習,討論. 點評:觀念變化很重要,如果觀念不變就不是新課改了,新課改是改革,不是改良.舊的觀念是不能適應新課改的.你的這個認識很好. 新課標不再直接提及能力的培養,是因為從頭到尾都在強調對學生地理能力的提升,就像現在發達國家進行工業布局的時候,不太考慮交通因素一樣. 二、作者:汪波 課程目標就是指地理教學活動中預期要達到的結果.即預期的地理教學活動要達到的標准,而內容標准即是課標中的教學內容,及學生對教學內容需要達到的基本要求,因而如何設計把握二者的統一,我認為得從課程理念,知識結構.內容標准課程目標與學生的實際進行全面整和優化,從而形成一種具有創新特色讓學生更容易去了解掌握地理知識.認識地理事物,並能在現實中運用. 新的《地理課程標准》對區域地理教學作出了大膽革新,高中涉及到區域的內容都是使用「以某區域為例」……如何如何。不同版本的教 材選講的是不同的國家,分析的是不同地區的案例。面對這種情況,教師的疑問是今後 怎樣考試。其實,不規定講哪一個國家就意味著所有的國家都可以講,也就是說世界上 所有國家在課程標准面前都是等值的。如果是考河流知識,則所有的河流都可以作為考 試的素材,無論是學過的還是沒有學過的,甚至可以是虛擬的某一個區域或某一條河流 。為什麼會這樣?這是因為地理學的兩個顯著特徵之一就是「地域性」,在地理學中, 「區域」本身就是一種知識形態。區域地理有著特定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本著「使 所學內容不僅對學生現在的生活和學習有用,而且對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有用」的基 本理念和注重「過程與方法」的課程目標,在區域地理教學中,教區域知識已不是目的 。教區域地理的學習與研究方法才是目的。學習區域地理,抓位置是切入點,抓地圖是 關鍵點,進行比較是突破點,弄清要素之間的聯系是深入點,研究區域發展是落腳點。 也就是說,在區域地理教學中,教師要著力教會學生獲取信息的方法、圖表分析方法、 綜合聯系方法以及區域比較方法等,有了這些方法,學生就可以依據所佔有的資料對任何一個區域進行研討並得出相關結論。 由此可見,在進行區域地理教學時,教師完全可以根據學校、教師和學生實際,大膽選擇更合適的區域作為範例,替換教材中已有的內容,以達到順利、高效完成課堂教學 任務之目的。 你的理解很到位,新課標中對區域地理的學習與研究方法很重視,不再像以前那樣過於重視區域地理的基本知識.現在某個區域只是一個載體,通過這個載體來培養學生學習研究區域地理的能力.也正是這樣,給我們的教材和課堂教學有了很大的選擇性和靈活性,使我們的教學更能貼近自己的學生,符合所教學生的實際需要.這正是新課標的精神所在.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范圍內興起新一輪的地理教育改革浪潮,其中的核心是課程改革,世界各國紛紛推出地理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案,它已成為地理教育改革的先導和突破口。縱觀20世紀80年代以來地理教育改革的歷程和發展動向,表現出:①滿足社會的發展,提出新的教育理念;②調整課程目標,適應未來發展;③更新教學內容;④學習方式和評價方式發生轉變等特點。我國於20世紀90年代末,啟動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計劃2007年秋季在全國高中起始年級實施。新的地理課程標准與過去的教學大綱相比,都發生了哪些變化?這是我們理解課程標准,實施課程標准中必須要搞明白的。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基本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教育質量的基礎性文件。課程標准體現了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了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結構,並針對課程實施中的重要問題提出了建議。 關於課程標准與教學大綱的區別,學界有不同的看法。這里主要談四點: 第一,教學大綱的出發點和主線是針對學科,明確學科教學中的具體內容,包括內容前後順序及教學基本要求,而課程標準的出發點和主線是針對學生,就學生而言在每一個學段應當達到的基本要求,即國家對下一代無論是10歲、15歲、18歲的少年,他們通過學校教育之後應當實現的目標和要點。 第二,教學大綱更為關注的是學生在每一學科知識技能方面應達到的要求,而課程標准關注的是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發展。這兩句話細細品味,內涵是不一樣的。學科教育是服務於學科,讓學生在學科上得以發展,還是服務於教育,通過學科教學實現學生的發展,其重心以及所可能表現出來的教育教學行為自然會有所差異。 第三,教學大綱更多地關注教師的教學行為,而課程標准要關注教師的教學,但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的引導。這是本次課程改革一以貫之的價值追求。 第四,教學大綱的表述方式更多地體現了一種原則性、規定性和剛性,而課程標准既有做為國家文件的原則性、規定性的一面,但它又力圖在這方面有所突破,嘗試用一種對話的方式、案例的方式、用活動建議的方式來表達,這樣一種方式可以起到指導性、啟發性和彈性。 落實課程目標是實施新課程的關鍵,其途徑是將課程目標轉化成具體的、可操作的課堂教學目標,師生通過一系列教學目標的達成而最終實現課程目標。因此,教學目標確定得是否科學合理,直接關系著整個課程目標的實現,對於進一步實施新課程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一、全面設計教學目標,不能只注重知識領域的目標,而忽視其他領域的目標教學目標是依據課程目標來設計的,課程目標應貫穿和體現於教學目標之中,因此,教學目標的內容範圍與課程目標應該是一致的,具體可分為三個領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知識是指事實、概念、原理、規律等,技能是指動作技能以及觀察、閱讀、計算、調查等技能;過程與方法是指認知的過程和方法,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認知過程中人際交往的過程和方法。特別強調在過程中獲得和應用知識,學習和運用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一般包括對己、對人、對自然及其相互關系的情感、態度、價值判斷以及做事應具有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確定教學目標的內容範圍時,一定要全面考慮三個領域,不可有所偏廢,而在具體的每節課中,教學目標又要有不同的側重點。 第二、不能以課程的具體內容標准代替教學目標課程的具體內容標準是課程目標的具體化,但它不是詳細、具體的教學目標,因此,不能以具體內容標准來直接代替相應的教學目標,而應依據課程目標、課程具體內容標准和教學實際來設計教學目標。 第三、正確理解和把握學習水平要求,准確選擇和使用行為動詞課程標准中給出了「學習目標的說明」,闡明了各目標水平的要求,列舉了各目標水平對應使用的行為動詞(設計目標時不限於列舉的動詞范圍),教師應在深入理解和把握學習水平要求的基礎上,選擇和使用相應的行為動詞,在分析具體內容標准中的目標水平時,一般可以通過描述「標准」的動詞來判斷其學習水平要求,如「概述、闡述、說明」等對應於理解水平,「描述、說出、識別」等對應於了解水平。 第四、正確處理教學目標設計與實施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一方面,課堂教學中要實施、落實教學目標,不僅要求教師首先設計出合理的教學目標,而且還必須緊緊圍繞著教學目標來精心選擇和組織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教學策略和進行教學評價,這樣,才能保證教學目標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另一方面,教學目標設計是以分析的方式進行的,即按照三個領域分別設計出若干個目標,在實施教學目標時,往往是將目標綜合在一起進行的,分析的目的是為了全面具體地把握教學目標,綜合地實現教學目標。今天視頻課件中的老師們,在這個問題上,我覺得關於這個內容標准,其實有很多要說的,希望我們能夠注意到的一點就是要理解這個課程標準是給誰編的,給誰用的。從一個標准本身它的性質和含義來說,課程標准應該是給教師用的,但是裡面的這個內容標準是為學生制定的。在實際中有時候我們會容易會略這一點,以為這個標准就是給老師定的,要求老師在教學中應該怎麼樣怎麼樣做。還有一點就是在內容標准提出的這些知識范圍,有些東西是可以集中學習的,有些東西比較適合分散學習。比如說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影響,你可以集中講,比如說我們專有一章或者專有一節去講,也可以分散在整個自然地理這個模塊裡面去講,結合一些具體的事情去講它對人類的一些影響。再比如說可持續發展意識教育。有些教材或者我們老師也是專門設一個單元或者一章來講。其實最好我們能把融合在其他內容比如說工農業生產這些人類的活動、人口的發展、城市的發展、交通運輸這些東西都可以結合來進行可持續發展的教育。還有一個內容就是地理信息技術應用。這部分是一個技術性的內容,也是一種可以貫穿所有地理學科這些所有內容的一種東西。在過去都是教材上有什麼我們就講什麼,他不太考慮到底它是一個實例,還是一個要達到的一個目標內容,有這種含義,或者應該這么理解的課程標准還是有一些的。是在內容標準的理解這一塊還有一點特別重要,就是要處理好學生已有的知識和他即將學的這個高中知識之間的關系,這個銜接問題可能在自然地理部分更明顯一些。在我們設計教學目標的時候,一定要把握課程標准中的核心是什麼,這樣才能引導我們教學走上一條比較正規道路上去。 總之,新頒布的高中課程標准力圖將素質教育的理念切實體現在課程標準的各個部分、各個環節,從而有利於增進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聯系,恰當地處理好學科邏輯與學生經驗的關系;有利於促進教師教學行為的改進和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化;有利於增強課程對地方和學校的適應性,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當然標準的實施,如何由文本變成實踐,更有賴於教育實踐工作者長期而艱苦卓越的努力。 其實我們更想聽聽你對新課標的理解,作為一個一線教師,要學習,更要實踐,要在學習中實踐,也要在實踐中有自己的思考,有了思考,理解了新課標的含義,領會了新課標的精神,我們的實踐才不會迷失方向,才會少走彎路. 五、對於老師們在這個問題上,我覺得關於這個內容標准,其實也有很多要說的。希望我們能夠注意到的一點就是要理解這個課程標準是給誰編的,給誰用的。從一個標准本身它的性質和含義來說,課程標准應該是給教師用的,但是裡面的這個內容標準是為學生制定的。在實際中有時候我們會容易會略這一點,以為這個標准就是給老師定的,要求老師在教學中應該怎麼樣怎麼樣做。 還有一點就是在內容標准提出的這些知識范圍,有些東西是可以集中學習的;有些東西比較適合於分散學習。比如說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影響,你可以集中講,比如說我們專有一章或者專有一節去講,也可以分散在整個自然地理這個模塊裡面去講,結合一些具體的事情去講它對人類的一些影響。再比如說可持續發展意識教育。有些教材或者我們老師也是專門設一個單元或者一章來講。其實最好我們能把融合在其他內容比如說工農業生產這些人類的活動、人口的發展、城市的發展、交通運輸這些東西都可以結合來進行可持續發展的教育。還有一個內容就失地理信息技術應用。這部分是一個技術性的內容,也是一種可以貫穿所有地理學科這些所有內容的一種東西。在過去都是教材上有什麼我們就講什麼,他不太考慮到底它是一個實例,還是一個要達到的一個目標內容有這種含義,或者應該這么理解的課程標准還是有一些的。是在內容標準的理解這一塊還有一點特別重要,就是要處理好學生已有的知識和他即將學的這個高中知識之間的關系,這個銜接問題可能在自然地理部分更明顯一些。在我們設計教學目標的時候,一定要把握課程標准中的核心是什麼,這樣才能引導我們教學走上一條比較正規道路上去。 點評: 新課程標準是編給教師用的,也是編給學生用的,歸根結蒂是為教育培養學生用的. 新課標的實施對我們老師的要求很高,你所說的也是其原因之一.在新課標的理念下,老師是需要對所用教材根據自己教學的需要進行重新編排,甚至刪減或者增加內容.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想法教育好學生. 新課標的實施中,教材的作用有了較大的變化,其中一個很大的變化就是由原來的教教材到現在用教材的轉變.我們在利用教材的時候一定要學好用好新課標,以前的那種只需要教好教材的做法是萬萬要不得的。
⑧ 為什麼說教學設計要遵循整體性原則
(1)整體性原則:整體性是指教學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教學人物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教學組織、課程實施與課程開發、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等方面和諧完整的形態;
(2)主體性原則:主體性是人的本質特性,主體性在構成上有三個層次,即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
(3)發展性原則:新課程改革的根本理念,就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
(4)過程性原則:淡化結論、注重知識發生發展過程的教學
(5)開放性原則:新課程理論主張課程是開放的,因而教學作為課程的實施途徑也應是開放的
(6)情境體驗教學原則:通過創設多種形式的教學情境,作用於學生的學習心理過程,從而促進學生積極的內在體驗。
⑨ 什麼是「整體備課的教學設計」
「整體備課」是系統教學設計的一種,指的是學科教師和備課組在系統論的指導下,對學科教學從整體上進行設計,主要包括學段備課、年級備課、學期備課和單元備課等基本形式。「整體備課」主要憑借學科課程標准、學科教材研讀和學情分析,是教師進行課時備課的基礎和前提,有效的「整體備課」是提高課時備課針對性和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