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教學探討
⑴ 教學改革的探討還是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思考好
課堂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一)觀念滯後,改革步伐不一致
我們都知道:觀念決定一個人的行為。改革課堂,教師的觀念尤為重要。但是在課堂改革的進程中,我們不難發現,教師的表現及思想有以下三種情況:一部分老教師思想觀念陳舊,知識老化,借口年紀大,改不動了,怕實施教學改革影響教學質量,因而駐足不前,根本就不動。(乾脆不改型);二是大多數教師雖有改革的慾望,但沒有高效易行、得心應手的教學模式作引領,先進的理念無法真正落地,忘而生畏,不敢進行大膽的改革(想改不敢改型);三是部分教師(也就是我們在座的各位)大膽上路,積極改革,奮飛在各學科課堂教學改革的最前沿,在摸索中掙扎,在掙扎中前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愈挫愈勇型)。正是觀念的不一致,我們改革的步伐不整齊,以至於出現了學區、學校間、教師間課堂教學改革水平的參差不齊。(這是我從大的改革狀態來分析的)。
(二)理念認識的膚淺化
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教師的課堂行為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些變化有些是我們期待已久、體現新課程本質的變化的,有些行為卻是出乎意料、背離或誤解新課程理念而產生的變化。相當一部分教師缺乏對課程標准的深入研究,甚至不看課程標准,導致學習目標、教學目標不清,教學僅定在教材的知識點上,很少考慮如何用教材來完成課程標準的要求;很多教學任務囿於習題;大多數教師沒有樹立新的課程觀,缺乏對課程的開發意識和開發能力。
⑵ 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教師很有必要思索探討: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和課堂教學中如何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
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多從學生的角度考慮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學什麼,解決辦法——怎樣學。必要的時候可以直接和學生交流啊,當然,要照顧大多數學生的認知水平,不能偏向兩個極端。OK?
⑶ 求助英語翻譯 本文從分析教學設計內涵出發,探討信息技術環境下進行教學設計的要求;從學生、教師和學校三
本文從分析教學設計內涵出發,探討信息技術環境下進行教學設計的要求;
Basing on the analysing the connotation of teaching design,the article discuss the requirement of teaching design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從學生、教師和學校三個層面分析了信息技術與中職數學課程教學的整合現狀,提出了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過程中中職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應注意的細節;
And basing on three lay of students,teachers and schools,the article analyse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ths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and point out detail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in this integration process.
從分析教材、分析學習者基本特徵、設定教學目標、創設學習資源、選擇正確的教學策略和教學媒體,注重學習評價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敘述,提出了適合當前中職數學的教學設計流程,並將實踐結果與傳統教學設計比較,得出結論。最後,筆者把在信息技術支持下進行的教學設計與傳統的教學設計進行比較,分析優勢,以期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
Analys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analysing leaners's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etting teaching objectives,creating leaning resource, making the correct choices of teaching strategy and teaching media,emphasizing the learning evaluation are discussed to put forward the teaching design fit for the current maths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Finally we compare the new practice with old one,to develop our instruction.
⑷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探討
一、問題的提出:
《高中英語新課程標准》指出: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本,關注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是英語新課程設計的基本理念之一。「人文素養」主要包括人文精神面貌和人文知識教育的程度,她重視人性的完善,努力提升人的道德精神價值,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科學觀,有正確的社會意識,服務社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高中英語課程關注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提高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發展與人溝通和合作的能力,增進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全面提高人文素養。當前高中英語新課程改革正在進行得如火如荼,那麼我們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如何順應課改的要求,在教學中著眼學生的人性、人格發展,基本素養的提高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呢?
二、現狀分析:
1.二十一世紀,國際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國際競爭的對象主要是人才,人才競爭就是教育的競爭,當我們看到許多應屆大學畢業生紛紛考「托福」出國讀研時,一部分留學於發達國家的人認為「月亮是外國的圓」,貪圖物質享受,喪失了民族責任感。難道我們不為因為人才外流而導致國家基礎教育的浪費而痛心嗎?那麼,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何在?我們以往的英語教學過於強調發展學生大腦的理性和認知功能,而忽視非理性方面的發展,忽視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造成學生高智商而低情商,其實學好英語,是為了 「師夷長技以制夷」,報效祖國。
2、現在英語教學還存在為語言而語言,忽視人文素養培養的現象。雖然《高中英語新課標標准》提出的「提供多種選擇,適應個性需求」,高度褒揚了人本主義,也體現出高中英語課程的人文性,但是事實上從檢驗學習的考試形式看來,卻沒有和這種理念接軌。我國當前的高中英語教學人文素養的培養沒有得到切實的重視, 英語課大多是以老師講解詞彙和語法知識為主,其次就是搞聽說讀寫這些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課後就是大量的做題鞏固。
3.短期功利主義思想造成高中英語新課標理念和評價脫離的現狀。對學校而言,因為固有的傳統觀念和評價機制等因素影響,在日常的課堂教學教育中對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步履艱難。
4.新課標的推行,為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提供了依據與空間平台。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我們欣喜地看到高中英語新課標有了人文性的變化,更多的加入了對於學生學習策略、情感態度、文化意識這些人文素養的關注。在課程目標的制定上,把加強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鮮明提出了各課程目標是培養身心健康發展的人,即要求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與他人共同生活,學會生存。
基於上述現狀,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 ,我們始終都要進行德育滲透,大力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把教學的科學性和思想性統一起來,就能在傳授和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的同時,使學生受到科學精神,社會人文精神的熏陶,樹立正確長遠的價值取向,樹立高尚「人文素養」的理念,形成良好品德。也就是說英語教學必須始終貫徹培養學生人文素養這一精神。
三、英語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教學原則
英語新課程目標和學科內容注意到與德育的整合,強調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重視學生「習」得,個人體驗和個體覺悟,通過課程學習,引發學生思想內部的矛盾運動和道德情感活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英語教學進行德育滲透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應遵循以下的教學原則。
1.主體參與原則
學生是具有多方面發展需要和發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觀能動性,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替代的主體,在英語教學中改變那種老師講,學生聽或老師問,學生答的方式,要讓更多的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語言實踐,要尋求多種方式促進學生和老師,學生與學生間的交流,在實踐中獲取道德體驗,學會與他人合作共同學習。
2.品質培養原則
個性解放,思想自由,是人文思想的內涵之一,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的個體和諧發展的需要道德是實踐的產物,只有讓學生個體全身心參與,因材施教,因人而異,使每個學生生動、活潑地和諧發展。英語教學中教師要結合相關內容,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學習空間和交流機會,讓學生能夠從各自的特長和關注的問題出發,主動經歷觀察、操作、討論、質疑、探究的過程,富有個性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培養學生求知務實的態度和勇於創新的精神。
3.自主學習原則
外語學習在很大程度上像我們母語的習得過程一樣是自主活動,有句名言「you hear, you forget; you see, you remember; you do, you - learn(你聽見的,你會忘記;你看見的,你記住了;你做過的,你學會了)」,因此,我們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要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給他們一定的權利和自由,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教師進行一定的學法指導,向學生提供合適的英語學習策略,讓學生習得自主學習的能力,學會認知和求知。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策略,有助於提高學習效率,促進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4. 探究性原則
探究性原則。要讓學生充分地自主探究,真正實現自我發現,英語教學中,應運用啟發式原則,創設探究情境,給學生質疑探究的時機,使學生能自己發現規律。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不同學生的能力水平,引導學生進行形式多樣的學習和探究,讓他們在學習中發現問題,獲得經驗,互相學習,增強自信,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要大力倡導有利於掌握科學方法、孕育創新精神的研究性學習方式。
5. 面向全體原則
英語教學必須為全體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共同基礎。學生在英語課程學習中會存在智力、習慣、興趣、性格、態度、語言基礎、能力、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在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共同參與。教師要承認和尊重差異,滿足不同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
四、在英語教學中如何做到知識傳授與德育滲透的有機結合從而達到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呢?
乍看起來,英語是一門外國語,與德育教育風馬牛不相及。其實,只要多動腦筋,運用得當,在英語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同樣大有用武之地。
1、深入鑽研英語新教材,挖掘隱含的德育因素
英語教師必須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牛津版高中英語教材的題材涵蓋了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學校生活、當代社會、自然之謎、環境保護、人際關系、科學研究、世界風俗、時尚潮流、人生規劃、廣告、體育、商業等等,貼近社會現實和學生生活實際,強調學生經驗、學科知識和社會發展三方面內容的整合,具有科學與人文價值。教材內容的編寫、選擇和組合體現了思想性、時代性、真實性、趣味性和多樣性。文化意識強,內涵豐富。介紹外國文化,同時宣傳中國文化,並把所導入的中外文化內容和學生所學的語言內容密切聯系起來。語言材料涉及中外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和價值觀念等。對中外文化的學習和比較,不僅有助於學生學習英語、積累文化知識、培養跨文化意識、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而且能使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文化的異同,從而培養建立在對本國文化深刻理解與認識基礎上的愛國主義精神。
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語〉〉模塊一,高一上學期Unit Two 「Growing Pains 」中圍繞 「青少年的生活體驗」這個話題,以青少年成長的主題來拓展的,包括了學校生活、成長的煩惱、衣著外表等,閱讀文章的設置,既有英國學生的校園生活,又有中國學生的校園生活。教師用這樣的教材實施教學,要留心周圍的生活, 走進學生生活,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認真考慮如何挖掘教材人文閃光點,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把語言教學與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有機結合起來,做到「一箭雙雕」。
2、 將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
英語教師在傳授英語知識、培養英語運用能力的教學活動的同時,要自然地滲透人文性、思想性的教育,從而完成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大任務。教師必須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找到並確定教材中訓練的內容和思想教育內容的結合點,以防止德育空泛化。例如,在講授牛津版高中英語教材Unit 3 這一單元時,教師可結合我國申奧成功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讓學生感受到我國政治地位的提升,綜合國力的增強,從而激發學生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另外,牛津版教材每個單元都設置了Project項目,由閱讀材料和完成項目的四個步驟(調查、走訪、討論和文獻檢索)組成。這顯然屬於探究性學習。教師必須指導學生走出課堂,分工合作,通過上述四個步驟完成一個特定的課題。例如:在第一個模塊第一單元Project項目,要求學生學習了解club 的一些知識並成立自己的
club,因為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加強環境教育是貫徹這一基本國策的基礎工程,是保持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同時,環境教育也是素質教育中的重要方面。,就高中階段而言,學生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知識水平、獨立思維能力和行為能力,在高中階段實施有效的的環境教育,對幫助學生們樹立良好的環境道德觀、培養良好的環境行為,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可以藉此Project項目引導學生成立環保club,有機地進行德育滲透。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這種活動的質量最終取決於其獨立性,創造性和新奇性,從科學意義理解,這種活動應該是一種高度發展的獨立創新活動,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應充分挖掘,啟發和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課堂教學是傳授英語知識、培訓語言運用能力的主要方式,也是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陣地。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學過程能影響學生的心理成長。
3、改灌輸式教學為學生自然習得。
重視隱性教育的重要性。隱性教育:即學生在學習中不僅接受了文化知識,而且獲得了態度、動機、價值和其它心理的成長。教師在潛移默化中既拓寬了學生的文化視野,又增加了學生對外國文化的了解,這樣做有利於發展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在課堂英語教學中,利用課文和課外英語閱讀中的優秀文章,組織學生賞析。把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形象,美好的情操和美好的品質傳播給學生,使學生去感受美的同時產生一種積極、愉快的情感體驗,完成從知到信,從信到行的轉化,從而實現全方位德育培養的效果。教師應重視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擴充和滲透, 使語言知識和文化背景知識相結合, 在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擴大其知識面, 感受文化熏陶。 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長、知識水平等補充貼近學生生活、具有時代氣息且語言地道、內容豐富、體裁廣泛的英語讀物, 通過一定數量的閱讀,學生不僅可以提高閱讀能力和擴大詞彙量,而且可以了解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文化背景、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等, 形成跨文化意識, 提高人文素養。例如:設計〈〈牛津高中英語〉〉模塊一,高一上學期Unit one, Reading 「School life in the UK 」(Period 1)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大任務—讓學生采訪從英國學習歸國回來的Weihua。學生通過體驗、實踐、討論、合作和探究等方式,了解Weihua在英國的學習生活情況, 從而能更好地完成采訪Weihua的任務。此材料是學生接受英語語言信息的重要環節,學生通過閱讀此篇文章,可以了解英國學校的生活,感受英國文化氣息。同時藉助此材料的學習能讓學生掌握英語閱讀策略,提高英語閱讀能力。學生是高一新生,剛來到一個新的學校, 當然對自己的高中生活充滿嚮往,同時對別國高中學生的學校生活充滿好奇,而這篇由從英國歸來的交換學生所寫,介紹英國高中學校的學習生活的文章正好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滿足他們了解外國文化的需求,從而達到了培養學生世界意識,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學生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
4、豐富課堂教學手段。搭建德育滲透平台
課堂上利用多媒體、影視激情法、錄音機、教唱英文歌曲,開展英語演講,講英語小故事、組織多層面的活動等方式,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產生正確的學習動機,濃厚的學習興趣,良好的學習意願,進而獲得一定學習成就。
例如,牛津英語高一教材第一單元是關於 「high school life in the UK」,教師利用網路資源,運用多媒體向學生直觀地展示了英國學校生活的場景,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然後根據三個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學生通過積極發言,開啟了思維,學生由老師家長要我學變為自發地積極地我想學,我要學。積極配合教學活動,主動與教師進行教學互動,融洽師生關系,在和諧、愉快的環境中學習,改變以往學習中老師一味傳授,學生被動接受的對立關系,獲得個性的和諧發展。這樣學生的學習潛力得到充分開發。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達到最適宜自己的最高發展程度。另外,多媒體的運用,使課堂氣氛顯得既緊張又活躍,學生眼界的有效開拓,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和動手動腦能力的培養,激發了學生去積極主動學習,從而有利於他們思維的訓練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5、創設民主、寬松、和諧的人文環境氣氛。
英語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應努力營造一個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諧的課堂環境,在新課標下,堅持教師和學生都是主體,稱謂「雙主體」,課堂上教師把自己放到與學生平等的地位,樹立相互尊重的人文情感氛圍,設身處地,以學生的心理去看待學生,關愛學生,鼓勵學生開放思想,敢於質疑;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判斷和形象思維、想像的能力;鼓勵學生勇於挑戰創新和自主獲得知識,自我發展的能力和敢於冒尖、發展自我個性。讓學生在課堂上不感到壓抑,而是輕松活潑的,是在和睦、友好的氛圍中進行的,在這種新課程理念的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人文素養會得以健康迅猛發展。著名心理學家潘菽認為「人的學習,總是在同他人的交際中發生的」。要創設民主、寬松、和諧的德育氛圍,就要求教師要注重英語教學中的情感態度體驗。即要增強學生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信意志、合作精神,培養其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及希望得到贊許和認同的美好願望。教學中我們作為教語言的英語教師要充分發揚民主,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差異;鼓勵學生辨認自己的價值觀念,揭示並解決自己的價值沖突,將自己的價值觀念與別人交流,並根據自己的價值選擇來行事。教師通過誘導,反對呆板的說教和僵硬的灌輸式教育;用小組道德討論模式,啟發學生在小組討論中積極思考,主動交流或辯論,作出判斷,尋找自己認為是正確的答案。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在討論中考慮他人的觀點和意識,協調與他人的分歧。允許學生犯錯誤,並改正錯誤。面向全體學生,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關心。創造條件,給後進生以更多的成功機會,使他們看到自己的閃光點,不斷增強自信心,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例如:在運用外語相互式積極學習法(interactive learning)和任務型教學(task based learning)的課堂模式組織的閱讀課的教學中,教師給學生一個自主的思維空間和行動空間,為學生學習英語提供了自然的互動環境,形成了有利於培養創新精神和發展創新能力的教學環境,使他們的認知行為得以順利發展。在閱讀課堂上,運用外語相互式積極學習法(interactive learning)活動的結構形式如下:
A: 同座二人之間 — 適應對話、核對答案等活動。
B: 前後四人之間 —適應對話、討論、辯論等活動。
C: 自由組合 — 如學生覺得同座之間的組合不合適時,可下位自由選擇活動對 象。
D: 個人與全班之間 — 適應某些與此形式相適用的活動。如「答記者問」等。
E: 隨意走動 — 適應某些與此形式相適用的活動。如「調查」、「采訪」等。
F: 組與組之間 — 適應某些與此形式相適用的活動。如「辯論」、 「搶答」等。
在這樣的課堂上,在教師精心創設的民主、寬松、和諧的氛圍中,學生在參與教師精心設計的任務型學習活動中,共同努力、相互作用。他們相互依賴,相互幫助和激勵互動。他們有機會相互解釋所學的東西,有機會通過相互幫助,理解和完成學習任務,並通過建立和維護相互信任來有效的溝通,使各成員之間有更多交流和自我調節的機會。在傳統的閱讀課堂教學中,課堂氣氛過於凝重、壓抑,學生完成任務時缺乏安全感,無情感線索,是一種「苦學」;而採用「外語相互式積極學習法(interactive learning)」時, 課堂氣氛輕松、熱烈、無壓抑感,並伴有一條情感線索,是一種「樂學」。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不但能有效地促進學生高效率地掌握英語知識,而且培養了他們的合作精神,團隊精神,這樣德育教育的目的就真正實現了。
6、精心安排課外活動,拓展德育滲透空間
教師利用課堂上臨時生成的問題,讓學生爭論,雙方碰撞,各自找論點、找證據,讓學生在爭論中掌握知識,學會科學的思維能力。更多的學生在綜合實踐課里學會了怎樣成立課題組,怎樣利用網際網路、圖書館檢索資料,怎樣搞社會調查,觀察生活、了解社會的觀念正在學生當中逐步樹立起來。德育滲透不僅表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體現於不同的課外活動中。課外活動是課堂教育的延伸,也就是45分鍾之外的德育滲透。現在的學生在自主認識過程中,民主意識參與意識、獨立意識逐漸增強的情況下,一些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外活動也是必要的,這樣才能讓學生主體本質得以淋漓盡致地發揮,也增強了學生對德育的親身體驗,使其留下深刻的記憶。所以應充分挖掘課外時間,開展第二課堂,以增加學生知識面,多方面、多層次滲透德育,一般是在單元課文教學的基礎上,通過課外閱讀,欣賞有關錄音、錄像、電視,或者英語角的討論,學習自編自演英文短劇,英語演講比賽等活動,鞏固所學語言知識,讓學生在各種氣氛和多種情景下接受教育與熏陶。因為這樣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可以通過課外活動得到鍛煉和提高。而課外活動的形式多樣化也就決定了它的德育滲透形式多樣化這一特點。並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有機地進行德育滲透。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語〉〉模塊一,高一上學期Unit Two 例如在教授〈〈牛津高中英語〉〉模塊一,高一上學期Unit One的閱讀課,在完成一系列與課文有關的閱讀後教師可設計這樣一個創造性任務:Good news for you! A new student Weihua who studied in UK will come to study in our class , and our school TV station will have an interview with her. Today』s task is to interview Weihua. 這一任務要求學生有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還需查尋一定的參考資料,去了解中英兩國的文化,這對於學生探究精神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有很大的作用。
結束語:
總之,英語教學中,如果我們真正將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培養與英語教學融合,讓學生享受中英兩種文化的雙重熏陶。既強調語言知識的習得,又注意德育的有機滲透,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就達到了真正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這不就真正實現了新《課程標准》的願望了嗎?
⑸ 如何提高《土壤肥料學》課程教學效果的探討
《土壤復肥料學》系統地制介紹了土壤固相組成、土壤礦物質組成與土壤質地、土壤有機質、土壤孔性及土壤結構性和耕性、土壤膠體、土壤溶液、土壤酸鹼性、土壤肥力因素、土壤形成、分類與分布、土壤退化與土壤質量、土壤環境背景值和容量、土壤污染和防治、世界和我國土壤資源與改良利用、植物營養與施肥基本理論、化學肥料、有機肥料和生物肥料、配方施肥技術、施肥與人類健康等內容。書後有相關的實驗、實習指導和附錄。
《土壤肥料學》既可作為種植類本科各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農林院校其他專業師生以及從事土壤肥料科研、生產、管理人員的參考書。
⑹ 新課程背景下如何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探討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孩子」。我們的課堂教學要做到:因文而異,因需而設,以學定教,順學而導。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思考,課堂教學要使教師的「導」與學生的「學」相結合。要把客觀的知識結構變成學生的認知結構,決不能採用輸灌的教學方法,必須實行啟發式教學,這不僅是政治教學的要求,更是提高素質的要求。然而,想真正上好一節課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筆者在小學任教多年,根據以往的多次開課和聽課經驗積累思考認為:老師要以學生學習的實際出發,關注他們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共性,個性的問題,相機指導,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使每個學生學有所得,那麼,在數學課堂教學要如何以生定教,要不拘小節,讓學生學的自然,學的輕松?(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看法)
一、以生為本,順學而導
要實踐「以學定教順學而導」課堂教學,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表現在:主導是對主體的導,而主體卻是主導下的主體。這樣的課堂就會童趣盎然,勃發生機啊!教師的「導」主要體現在:激發興趣,使學生愛學;營造氛圍,使學生投入地學;給出足夠的時間,使每個學生扎扎實實地學;適當開展合作學習,使學生在探究中互相啟發,互動地學;根據學情加以引導,使學生有目的、有層次、有實效地學等方法,這樣的上課,師生各司其職,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確立,教師的主導作用得以發揮,這正是主動有效的課堂體現。所有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的學習都一定是自主學習,自主學習就是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使學習成為學生自己的事。因此,我們認為「先學後教」是一個逐步引導學生走向「自主學習」的動態過程,它的目標指向就應該是「學習情感、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
二、解讀教材 順學而用
新課程指出:教師對於教材的使用,更多地應該強調把教材作為課程資源來使用,根據自身實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體現個性化的風格和特點,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教教材。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教材只能作為教學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靠教師善於運用」。 這話提示我們,要想教得好,使學生受益,就要依靠教師在深刻理解課程改革精神的基礎上,結合社會和學生生活實際提取真實,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充實教學內容。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處理教材,調整教材,優化教材內容。
1、順應學生「將錯就錯」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相互交往的一種活動,而教材只是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教學素材,它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局限於教材,而要「用好」教材,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生活習慣,用活教材,順應學生「將錯就錯」。
2、順其自然改編教材
教學設計的對象是學生,教學設計的成效如何,將取決於對學生情況的了解程度。如果從實驗的角度分析教學設計,那麼課堂中的學生情況就是自變數,教學內容的組織,教學方案的選擇、教學環節的調整等都必須隨著學生這一自變數的變化而變化。數學教學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設計富有情趣的教學活動。
3、以生為本 巧用教材
以生為本 用活教材,就是以教材作為原型和範例,在依託和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實際需要對教材進行適度的拓展和延伸,挖掘教材資源的深層價值,根據以生為本,最大限度地發揮教材的功能,調動每位孩子學習數學的動力。
記得看過一案例:「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學片段 (教師演示摸自己的手掌)
師:剛才老師所摸過的部分叫做手掌的表面,請你也來摸摸自己手掌的表面。
師:下面你能找到自己身邊的一個物體,摸摸它的表面嗎?
揭示:像這些物體表面的大小,就叫做「物體表面的面積」。
這是第四屆省教改之星金獎獲得者鄭水忠老師在執教「面積和面積單位」的導入片段,從表面上看,它的導入過程十分單薄,是在學生感悟的基礎上直接將面積概念「告訴」學生的,但實際上,他對面積概念的揭示卻十分地科學。歷來我們所比較推崇的揭示面積概念的過程都是讓學生摸一摸課桌的表面和書本的封面,比較哪個大,哪個小,引導學生小結物體表面是有大有小的,這就是物體表面的面積。但事實上,這種揭示面積概念的方式是不科學的,因為這種推理的基本邏輯是「通過比較物體表面,因而有了面積」。那麼試問:單獨一張桌子,在沒有和其他物體表面比大小時,它的表面積就不存在了嗎?物體表面的面積是一種「客觀存在」,是物體的本質屬性,不是因為和其他物體表面比大小才有面積的,所以說鄭老師先讓學生摸物體的表面,感受這些「客觀存在」(不比大小),然後直接揭示相關面積概念是十分科學的,而這一切完全歸功於鄭老師對教材中面積定義的潛心研究與分析,鄭老師站在學生的角度,對教材進行再次加工,巧妙的呈現了教材內容。
⑺ 如何運用案列教學法組織教學的探討
案例教學法在國際貿易原理課程中的應用探討
摘要:案例教學是《國際貿易原理》 課程中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的應用技能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分析國際貿易原理案例教學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探討了幾點應用案例教學法的建議。
關鍵詞:案例教學;教學效果;應用技能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3-0246-02
如何培養高素質、高質量滿足社會需要的精通外貿相關知識的人才成為擺在高校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案例教學法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在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具有其他教學方法無法比擬的優點,得到越來越多的高校的關注、探索和運用。
一、案例教學方法的界定(case method of instruction)
案例教學法起源於20世紀20年代,由HF所倡導,當時是採取一種很獨特的案例形式的教學,這些案例都是來自於商業管理的真實情境或事件,透過此種方式,有助於培養和發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討論,實施之後,頗具績效。這種案例教學法到20世紀80年代,才受到師資培育的重視,尤其是1986年小組提出的報告書中,特別推薦案例教學法在師資培育課程的價值,並將其視為一種相當有效的教學模式,而國內教育界開始探究案例教學法,則是20世紀90年代以後之事。
二、案例教學法的基本環節
案例教學法沒有固定的模式,但不論何種模式,都離不開以下幾個基本實施環節。只有有效實施這些環節,才能保證整個案例教學的成功。
1.教學前的案例准備。案例教學法圍繞案例來開展,選取的案例質量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成效。課前,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收集整理相關素材,准備好案例。考慮到類型的多樣性,案例可分為引導案例、實務操作案例、角色扮演案例、辯論型案例等。教學中要根據需要編選某類合適的案例。 引導案例在教學中適用於主題的引導,例如:在"外匯傾銷"的講解上,引入當前熱門話題--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的案例,幫助順利導入理論知識體系,以啟發學生思考。角色扮演型案例,由學生按照要求來扮演角色,模擬實際活動過程,加深對理論概念的理解,並獲指角色感受的經驗。例如:由學生分別扮演中美兩家公司的業務代表進行價格談判,討論在美元貶值的情況下,美國公司在什麼幅度內的降價仍可保持比貶值前獲取更多的利潤等問題。辯論型案例,指根據問題和素材,學生分成正反兩方,提出對立的論點和論據,通過辯論,擴展相關知識,提升綜合素質。例如:組織學生辯論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經濟的利弊等。
2.學生的准備。 根據案例類型的不同,課前或上課時學生的准備要求也不同。如引導型案例,需要學生課前根據題目查找資料,分析資料。如角色扮演型案例,需在課前把角色扮演資料分給要出演的學生,讓學生熟悉角色,必要時先進行排演。辯論型和實務操作型案例,可進行分組。分組時可實施自願組合。針對不同案例,可以由各組對同一個問題進行比賽搶答,也可對各個組分派不同的任務,如要求幾組對案例進行分析,要求其他組進行評論等。
3.案例分析。 根據案例類型的不同,分析的要求和形式也不同。辯論型的案例,正反雙方的辯論過程就是一個分析討論的過程,辯論結束後,也可再組織學生進行補充。角色扮演型的案例,學生能從角色扮演中獲得體驗,扮演結束後可再組織分組討論。實務操作的案例,一般可先由學生個人分析,再分組討論,最後全班交流,表現好的小組給予一定的鼓勵,也可由一名學生主講,接受其他同學詢問。
4.案例總結。 該階段是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進行的,由教師來實施。由於學生知識的局限性,分析可能不到位,需要由教師來補充和總結。教師要適時地把案例中包含的知識點引出,指出案例討論思路的正確與否,對學生的分析進行評價,指出成功之處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必要時與學生進行再討論,從而使學生真正掌握課堂內容,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激勵。
三、案例教學法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案例教學的角色問題。案例教學是啟發式教學,與傳統的教學方式比較,案例教學不再是一個單向溝通的過程,而是一個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多向溝通的過程。顯然,在案例教學過程中,學生充當著參與方即主要的角色,而老師則充當著引導方即次要的角色,並分別發揮著各自的作用,兩者的作用不可替代。然而,由於受到傳統教學方法的影響,在國際貿易案例教學課堂上,教師的目的卻是希望通過採用案例教學法引導學生掌握自己所講授的系統化知識。為了避免學生的主觀性,教師不自覺地控制了案例教學的過程,並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處於主導地位。再者,學生也習慣於被動接受教師在課堂上所講授的專業知識和經驗,這種期望會影響學生在案例教學課堂上的主動性。更有甚者,學生害怕自己的觀點、經驗受到教師或小組成員的質疑,有時也認為自己零散的知識在案例討論中所起作用不大,而不願意參與討論。
2.案例教學的案例選擇問題。 要在課堂上成功地使用案例教學法,課前選擇好合適的案例是首要條件,因為案例的適宜性將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目前,我們教學當中使用的案例大多來自於圖書市場上銷售的案例匯編等書籍。這些案例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已成型的案例,大多是從一些國內知名企業發展的得失成敗中提煉出來的,這些案例往往比較復雜,缺乏針對性、典型性、實踐性和時效性。學生會因其知識儲備不足而無從下手,喪失參與的興趣,因而難以達到案例教學應有的效果。二是一些根據新聞報道、報紙評論改寫而成的案例。這些案例內容較新,學生對由實事改編而成的案例有濃厚的興趣。但這類案例由於缺少系統地加工,案例內容不完整且難以達到一定的深度,導致無法滿足教學的要求。
3.案例教學的組織問題。國際貿易的案例往往涉及面廣,跨度大,因此案例討論過程的控制較難把握。常見的情形有:要麼是提不出任何真知灼見的泛泛議論,要麼是沒有脫離理論主題漫無目的的談論;要麼是教師或個別學生談得太多,討論的內容枯燥無味,大部分學生充當旁聽者,沒有積極參與討論,走過場,存在部分教師一味地分析案例,一味地把教師的思路和想法和盤托出的現象。教師沒有掌控案例討論整個過程,討論過程出現節奏把握凌亂,在教學時間分配上不科學。此外,也確實存在相當部分的學生不適應案例教學的問題。學生原本一直處於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中,突然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案例教學,學生既缺乏心理准備,又缺少必要的知識技能,以至感到困惑甚至不知所措。此時,教師若不能很好地加以組織和引導,學生必然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導致教學的失敗。
四、應用案例教學法的幾點建議
1.教師要力求選擇合適的案例。教師如能用通俗易懂,情節性強,趣味性濃的案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就更容易誘發他們對案例學習和討論的興趣。因此,案例應是新近發生的事件,學生的認知度較高,便於學
生理解、分析。在案例的取捨時,要既有成功案例,也有失敗的案例,只有這樣才能從正反不同角度更好地起到啟發作用。2.科學合理地實施案例討論。案例討論過程的控制要得當。這個過程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應該合理分配時間。 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合理分配案例說明、討論、點評的時間。二是要選擇好第一位案例討論發言人。第一位發言人的狀態及觀點對後面發言人的影響很大。三是要積極創造和維護良好的討論環境和氣氛。教師在整個案例討論過程要做好引導,切忌從頭至尾只顧自己發表見解,不注意調動學生討論發言的積極性;切忌對學生之間的爭論橫斷是非。四是要善於傾聽,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意見,對正確獨到的見解要給予充分肯定。五是注意對課堂紀律的管理。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學生因觀點的不同而激烈爭論,嚴重影響了教學順利進行時,教師還要加以適當的管理。六是做好教師的總結發言和點評。對老師而言,真正的考驗是最後的案例點評。老師應該有點評技巧,才能將案例點評引向深入。
3.教師要轉變在教學舞台上的角色。教師要從課堂主講人轉變到案例討論組織者的角色,在討論、辯論和解決問題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活躍課堂氣氛,實現教師教學角色的轉變。在課堂上,教師要更多地作為支持人而不是授課人引導討論,並且讓學生就他們的觀點暢所欲言,這樣就推動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變被動為主動,變接受為思考,促進了知識的融會貫通。
4.提高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教師的案例教學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案例教學的效果和質量。針對目前情況,需要對教師進行必要的實踐培訓,提高專業課教師的專業技能,更新教師知識結構,提高其案例教學水平和能力。加大"雙師"素質水平建設,創造條件並鼓勵教師走出校園到企業鍛煉,增強感性認識,增強動手能力,掌握從事營銷工作的人員素質和技能要求,提高案例教學的水平,以適應教育教學改革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
參考文獻:中國
[1]張林.優化案例教學的途徑及意義[J].中國成人教育,2008,(16) :10-13.
[2]黃朴.教師在案例教學中的角色定位[J].中國成人教育,2005,(11):23-25.
[3]勇健.《市場營銷》教學重在實踐應用[J].山東電大學報,2001,(1):35-36.
[4]王秀芝.案例教學中需要研究的幾個問題[J].中國高等教育,2006,(12):35-37.
[5]朱敏.案例教學設計及組織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財經科學,2001,(S2):45-48.
[6]張麗梅.案例教學法的研究與教學實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6,(3):33-36.
[責任編輯 陳鶴]
⑻ 畢業論文的前言怎麼寫急需!!!!論文題目是《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與方法探討》!
前言一般包括概述,歷史與現狀,發展趨勢,本論文核心內容的意義(也就是選題依據)以及本論文的主要內容
⑼ 如何提高醫學留學生臨床課程課堂教學質量的思路探討
如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思路與做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關繫到學校的生存;一、抓好隊伍建設,樹立良好校風;隊伍建設至關重要;(一)、師德師風建設;1、加強教師的政治、業務、品德的學習;第七節課定為全校教師政治學習和業務學習的時間,組;2、自己提高和自我提高相結合;3、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函授和進修及各項培訓,通過學;(二)、規章制度規范化;規章制度是學
如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思路與做法
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關繫到學校的生存與發展。作為學校的教學部門,如何發展和調動學校的全員力量,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也是工作中重中之重。下面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談談平時在抓教學質量方面的幾點淺談做法:
一、 抓好隊伍建設,樹立良好校風
隊伍建設至關重要。抓好隊伍建設,樹立良好校風,才能提高教學質量。抓好隊伍建設主要從以下兩點入手:
(一) 、師德師風建設
1、加強教師的政治、業務、品德的學習。我們規定每周四下午
第七節課定為全校教師政治學習和業務學習的時間,組織教師學習有關的政策法規、教師道德修養,或交流總結自己的教學體會、心得,每一學期至少進行兩次班主任工作經驗交流會,通過學習交流讓教師更好的了解有關教育信息,更新教學理念,提高道德修養,讓在育人的高度上統領教學。
2、自己提高和自我提高相結合。針對年輕教師,學校領導親自為它們說課、講課,深入課堂給他們指導,另外經常介紹一些有關教育方面書刊給他們看,學校也定了《中國教育報》、《廣東教育》和《汕尾教育》等讓教師們學習。
3、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函授和進修及各項培訓,通過學習和培訓,提高教師的學歷層次,增強自身的文化知識,更好地勝任教育教學工
作。
(二)、規章制度規范化
規章制度是學校為了實現管理目標,對學校各項工作和各類人員的要求加以條理化、系統化,規定出必須遵守的行為准則和工作規程。本校的領導坐班制度,《班主任考核量化細則》,對教育管理工作行為提出的具有約束力和一定強制性的准則和規范,即學校的「法」。制定科學合理的規章制度,對完成學校的各項任務,建立學校的正常秩序,提高學校管理效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們設立了完善的早讀午寫制度。每天上午上課前三十分鍾、下午上課前二十分鍾分別為早讀午寫時間,各班主任親臨跟班輔導,把班任跟班出勤進行登記,每月小結一次,對未盡職的班任按我們出台的《班主任考核量化細則》裡面的條文進行相應的懲處,當天值日領導在走廊巡視檢查,也同時接受全校老師監督。以此有效地促進良好的學風建設,校園里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
二、抓好教學常規落實,夯實學校基礎
1、學校結合實際辦學和育人過程中涉及的各項常規工作,制定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和科學的工作流程,將責任落實到人,嚴格貫徹執行,使之成為全體師生的自覺行為,使學校各項工作規范化、制度化、有序化。我們繼續狠抓了常規教學,落實了教學工作的規范化管理。我們嚴格按照國家標准開齊課程、開足課時。按照大綱進行教學活動,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和素質的提高,加強了對各項教育教學計劃的制定與實施的檢查,通過多種形式加強對教師的教學檢查。堅持
每學期組織四次教學常規檢查,對科任的教學計劃、教案、作業布置與批改、聽課記錄進行審閱和評估後獎優罰差。教師間的互相聽課、評課已成為常規性工作。學校領導經常深入課堂,隨時了解教師教學常規的落實情況,規定每名業務領導每學期聽課不得少於20節,其他領導不少於15節,教師不少於10節。並改進聽課評課方法,以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為目的,採取研討性聽課與指導性聽課相結合的方法,聽課後及時交流、及時評價、及時指導,採取實聽實評,做到有點評、有綜合意見,並造冊登記存檔,大大的提高了我校全體科任的教學水平。
2、加強對老師課堂常規的管理和檢查工作,並把結果納入量化考核中去。做到定期檢查和平時檢查相結合、集體檢查和個別檢查相結合。做到質量評價,及時反饋。為教師年度考核提供詳實、可靠依據。
3、每學期期中進行各科質量抽查,期末進行全面統考。查漏補缺,有針對性的對我校的學生學習成績進行全面的考量。
4、重視課堂教學實效:課堂教學圍繞學習目標,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和認識經驗,組織「精進、有意義互動、科學地訓練」課堂教學方式。領導巡堂檢查教學各班級教學情況,保證課堂四十五分鍾的質量。合理布置作業:選題密切結合學生實際,具有層次性和針對性。要通過認真批改作業,達到檢查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並做好評講與輔導。
5、我們還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科競賽活動,為培養學生的集體主
義精神和創新精神,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推進學生綜合能力;我校積極開展各類校本競賽,如「迎元旦慶校慶」書畫比賽、三年級以上作文比賽、低年級識字比賽、全校舉行英語朗誦比賽及體操比賽等活躍校園文化。
三、抓好教研活動開展,提高教學質量
抓好學校教研活動的開展,是推動教學工作開展的重要基礎,也是提高教學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方式。管理中,我們積極組織教師探討和研究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和亮點,對問題和亮點進行分析,吸取教訓學習先進,促進教學質量的共同提高。堅持「科研興校、教研強師」的辦學理念,我們採取摒棄依靠拼時間、拼體力、高耗低效的途徑,而選擇通過有效改進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益。
培育自主發展能力。促使校本研修成為教師內在的持續的需求,使學習和研究成為全體教師共同的職業生活方式,培育自主發展能力,把學校建成「學習型組織」。一是加強學校教研組、年級組建設,致力將這些最基層教師組織打造成「學習共同體」,促進團隊學習、組織學習真正得以實現;二是倡導教師開展經典閱讀、教育寫作、敘事研究、行動研究,培育一批先進典型,在教師隊伍中營造濃厚學習研討氛圍,並定期開展創建學習型學校工作階段性評估,努力把這項工作不斷向前推進。
四、互相結合,共同促進。
1、結合政教處和團總支、少先隊組織開展「五賽」即(賽出勤、衛生、學習、紀律、儀表)活動的文明班風評比。
2、認真配合政教處做好家訪工作,一學期中重點家訪和全面家訪、班科任個別家訪若干次,發現學生學習生活問題及時處理。取得了家、校、社會的一體化統一溝通與管理,特別對留守兒童進行科學
地教育、對其家人進行耐心的教育指導工作,使留守兒童能嚮往學習。
以上的做法和管理,防流控輟工作取得成效,學生進得來留得住,鞏固率達到上級要求;教學質量穩固提升,每學期期末全校質量檢測有42科的平均分比以往都有了不同層次的提高。
我們在取得教育教學的一點成績面前,我們將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不足,我們將以高漲的熱情干勁,繼往開來把我們的教育教學質量提高到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