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如何進行課程設計

如何進行課程設計

發布時間: 2020-11-28 07:01:03

1. 如何進行初中信息技術課程設計

信息社會中,信息已經與物質,能源一樣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之一。從根本上講,信息技術正在重塑教育。科技,文化、國際關系和國家生態,擁有信息強權的國家,旋轉著未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魔方。正是由於信息的支配作用及其支配地位,才使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程度、知識與信息的豐富程度成為決定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因素[1]。信息技術課程正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因此信息技術課程的發展對於教育也越來越重要。,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論:一、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概述 1.課程的價值 計算機技術在不斷地發展,中小學信息技術課也一直在發展,教學內容已經從軟體操作進化到了信息活動,卻導致了很多課堂趨向基於信息主題開展活動,出現了為操作而操作、為主題而主題的現象,在信息需求下技術弱化、重復越發嚴重。但對學生而言,這些內容有何學習價值?學什麼、怎樣學才是必要的呢? 為此,我們必須一起來探討技術價值,看它是不是連接軟體操作與信息需求的主線。希望通過探討能引發大家展開討論,面對現實再次去審視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的核心價值。 2.課程內容 什麼內容是必須學的,什麼內容可以由學生自學。一個新的軟體出現,就要學生學,還沒學會,一個新的軟體來了,又要學,這種趕時髦的思想,在計算機教學中時有出現。學完圖像處理不夠,再來二維動畫,三維動畫,網頁製作等等,究其原因,不得而知,學完這再學那,總是新的軟體就是好,也說不出好在哪,人心浮燥。 3.追求目標 :信息技術素養、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創新能力二、初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 1.初、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目標的比較 自基礎教育新課程開始實施以來,信息技術課程教育教學目標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小學、初中到高中,從基礎課程到計算機課程,教學理念都有了比較大的改變。目標,小學、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標准還未出台,所以一切的課程目標,都沿用了基礎課程的總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 初中目標:(1)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對社會的影響。(2)了解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和學會文字、圖形的處理技能,初步掌握信息獲取、處理的基本方法。(3)樹立正確的知識產權意識,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初中內容:信息與社會、計算機系統組成、操作系統(操作)、網路信息獲取、字處理軟體使用、表格處理軟體使用、幻燈片製作。 高中階段(1)使學生具有較強的信息意識,進一步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對社會的影響。(2)理解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和了解網路的基本知識,學會信息獲取、傳輸、處理、應用的基本方法,初步學會數據處理的基本方法。(3)了解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培養邏輯思維能力。(4)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自覺依法進行與信息有關的活動。 學習內容 理解信息技術與社會發展的關系,使用計算機處理文字,圖表、音頻、視頻,圖像;了解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初步學會數據處理的方基本法;了解信息智能化處理的方法。 初中高中必修 信息獲取 網上信息搜索、瀏覽下載網上信息檢索的策略與技巧 信息加工 文字處理 圖表處理 文字處理的基本方法多媒體信息處理 體驗程序設計 智能信息處理 信息管理 資源管理器應用初步使用常見資料庫應用系統 (文件、文件夾等) 信息表達與交流 收發e-mail綜合運用文字處理 演示文稿製作品圖表處理、多媒體處理工具及使用網際網路交流信息三、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課程內容設計思路: (一)內容安排 1、按照螺旋上升安排課程內容。小學階段:激發興趣,保持學習動機;解決常用軟體/工具的應用技能;初中階段:體驗信息活動;形成信息意識;勇於質疑的問題意識;敢於嘗試的創新精神。 2、關於內容結構:以信息活動為主線,分模塊組織內容。參照信息科學對信息活動類型的劃分,結合信息技術課程內容的需要,我們主要劃分了以下四種信息活動:即信息的識別與獲取、信息的存儲與管理、信息的加工與創造以及信息的表達與交流。以信息活動的序列為次序,貫穿各學段的課程內容要素。 (二)教學目標 1、理解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現形式。2、了解信息獲取的方法建立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3、理解機器處理信息的一般方法,了解計算機的工作原理。4、能夠在他人的幫助下使用遠距離獲取信息、與他人溝通,開展直接和獨立的學習,發展個人的愛好和興趣。(體現教學方法,上網等)5、知道應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系統及軟體,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社會責任感。 (三)教材滲透信息技術應用的安全性和倫理道德、社會責任感的教育。 信息科學的知識是支持各類軟體和技術研發的思想、方法和原理;信息技術是信息科學發現的物化以及技術思想方法的載體;信息技術課程中的「相關社會問題」是應用技術的過程中必須遵循的法律道德和道德倫理規范,以及學生必須關注和解決的個人-人際-社會問題。四、課程設計的基本思路 信息技術課程是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教育部也要求要將信息技術課程列入中小學的必修課程,推動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改革的結合,促進教學方式的變革。教育行政部門的強力政策支持,將使我國中小學在近幾年內掀起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的熱潮。但是對這門課程的目的、內容、課程形態、教學模式和評價方式等有很多不同的認識和爭議,也存在很多誤區。我個人認為: 1、從中近期來看,將會越來越多的學校開設必修課,即由選修到必修;但從長遠來看,則會由必修到選修;將來一般性的操作技能學生將會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學會,沒必要以一種課程的形態出現,復雜性的操作技能可開設選修課,應用性的技能和能力則可整合到各門學科之中或在日常生活學習中獲得。以一種課程的形式出現比較適合我國目前的國情,否則,絕大多數學生將沒有機會接受最基本的信息技術教育。 2、信息技術課程本質上應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最主要的目的是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獲取信息的能力,使學生具備一些最基本的信息素養等,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也要有創新精神,創出特色內容。 3、關於教材。產生小學、初中、高中各階段教學內容銜接的矛盾。由於信息技術發展很快,而且各地師資設備條件差異太大,開課年級各不相同。由於目前條件限制,教材內容往往滯後於技術的發展,所以要有一批的輔助用書來補充這方面的不足。五、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方法設計 關注學生學習,探索教學模式。「創設情境----確定問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反思評價」。良好的教學方法,取決教學內容、目標、學生、教學條件,合理使用。 如任務驅動法,建構主義教學、互動教學、問題教學法。 任務驅動是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驅動的教學方式。其方法是: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都是圍繞著一具目標,基於幾項任務,在強烈的求知慾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學習,並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又產生新的任務。這種教學法,特別適用於計算機課程的教學,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相對獨立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建構主義教學在以學為中心的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有「支架式教學法」、「拋錨式教學法」和「隨機進入教學法」等,以學生的經驗為主的教學方法,適用於學生的自主學習以及針對不同水平而展開的教學模式。 教學互動是一種體現學生個性化的教學理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式學習。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經驗的知識水平,設置與學生生活和學習實際相適應的探究問題,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實現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廣泛互動,讓每一位學都能充分地表達、質疑、探索和討論問題,實現知識和經驗的積累。教學中特別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自學能力,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進行小組互動學習,小組長輪流擔任,採用「導學、自學、助學」的教學模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導入教學非常重要,其含義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思維,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導入方法包括案例導入,情境導入,目標導入。互動課程需要資源,需要我們進行精心准備。六、規范信息技術的教學語言 1、語言應准確練達,具有科學性 信息技術課上「通俗」語言絕非不能用,而是要選在恰當的時機,用得好則可以事半功倍。在學生剛開始接觸一個新專業術語時,適當運用該術語的日常生活詞彙、俗稱來描述,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新術語。例如,學生第一次認識「任務欄」時,不知道它叫啥名字,教師可以介紹說「桌面最下方的藍色長條」。但是,老師在學生理應掌握新術語,並能夠運用專業術語解釋新現象、學習新知識時,仍使用非專業術語,則會失去信息技術學科知識的嚴謹性和嚴肅性,有時甚至會引起學生錯誤理解。 2、語言應簡潔明了,具有凝練性 教師語言一定要避免隨意性。學生練習操作時,教師在巡視的過程中發現個別學生存在的問題,於是隨口就提醒全體學生,或打斷全體學生的操作進行講解,等會兒又發現什麼問題再次重復講解,教師這樣漫無邊際進行講解,即使講解再精彩,學生根本不會聽教師在講什麼,完全沉醉在自己的探索中。學生很不願意教師隨心所欲地打斷他們的操作,因此很難被教師隨意的講解吸引。教師在課堂上的信口開河,會抓不住課堂教學重點,也完成不了教學任務。 3、點評應巧妙,具有激勵性 學生示範操作後,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點評,如「操作非常熟練,如果講解時聲音能再響亮一點就更好了!」這不僅對被點評的學生也對全班學生起到激勵、點撥的作用。信息技術課最需作評價的就是作品展示時。作品展示不僅讓學生欣賞優秀作品,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知道優缺點所在,而絕非盲目地進行視覺刺激。面對學生對作品的評價,教師更不能一味地迎合。「恰當地運用字處理軟體的藝術字功能,不僅能增強版面的活躍性,還可以突出編者所要表達的主要情感及整張小報的重點。當然每個人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觀點,這位同學剛才的建議你接受嗎?」巧妙的點評具有點石成金的功效,一字一句都將撥動學生的心弦。 信息技術課操作性較強,教師在講解操作過程與方法時也都應當注重邏輯性。學生大部分時間是盯著屏幕,哪怕教師講解時學生的眼睛仍離不開屏幕,人機的交流充沛,人際的溝通較少;眼神的交流貧乏,心靈的觸碰震撼更是難以尋蹤。這其中當然有學科的原因,例如形象生動富有激情的語言在信息技術課上能運用的地方較少;同時,教師也需要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2. 如何做好課程設計

多想多看,不要嫌麻煩

3. 怎樣進行初中語文課程設計

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工程,做好教學設計需要有正確的教學理念,如以學生為本、語文學習本質是一個言語實踐活動等;還需要學科的基本知識,如排比這種修辭是怎麼回事,其結構有哪些類型,又如散文有哪些類型,不同類型的散文該用怎樣的方式閱讀等;更需要一些基本的設計技能與方法,如學情分析、教材分析、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流程、設計教學反饋等。下面就選擇其中幾個關鍵點來談談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要領。
一、以課程觀統領一節課的教學設計
以往,教學設計常常是教師對某一篇獨立的文章教學點和教學流程的理解。近年來,有關教學設計的討論有了新變化,許多研究者和語文教師已經意識到,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不應該只是針對一篇文章或一次作文的教學,語文課堂教學應該走向課程化,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至少要考慮並能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教師是否知道這個階段(如初中階段、高中階段,或一個學年、一個學期、一個單元)的語文課程目標由哪些關鍵點構成?這些關鍵點是如何排列的?這堂課的學習目標是什麼?我選擇的目標相對集中嗎?這些思考回答的其實是「教什麼」的問題。
教師想通過哪些學習活動來落實這個關鍵點,使學生獲得這些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達成設定的某個目標?這些學習活動之間、這些活動與學習目標之間有內在的邏輯關系嗎?學習目標的達成是不是通過具體的教學活動過程自然而然地得到實現?這些思考回答的其實是「怎麼教」的問題。
學生的言語技能、思維等是否受到這節課的影響,在這堂課上可能有哪些收獲?這些收獲與教材所隱含的主要價值與教師課堂設計的出發點是否一致?學生獲得這些知識是不是有較高的效率?這些思考回答的其實是「教得怎麼樣」的問題。
如果一個教師在上課之前仔細考慮了這些問題,並有了自己的初步答案,上課過程中能緊緊圍繞這些問題展開,在課後反思中,能經得起這些問題的檢核,這說明他基本上具有了課程意識,已經達到了在課程層面上的專業自覺。對於一個語文教師來說,達到專業自覺不是指一般的教師素養有多高,如對學生有愛心,掌握了豐富的語言文學知識,能背得出教育學、心理學的概念,對各類文章有敏感的判斷力,有出色的表達能力以及對課堂的控制能力等。而是應該對語文課程內容和實施過程具有理解、判斷和把握的能力。唯其如此,他那些語文知識表達能力才會有用武之地。反之,如果沒有一個課程層面的自覺,他熟記的那些理論、概念、語文知識提問技巧,可能就是一些華麗的碎片,單看起來炫人眼目,放在一堂課中則可能暗淡無光,有時還會互相沖突,起到相反的作用。
課標、教材、學生、教師等諸因素應該在我們的教學設計中成為一個支撐整體。
二、以實實在在的學情分析作為起點
其實,人們都知道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的實施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教學設計以教學過程為其研究對象,用系統方法分析參與教學過程的各個要素,尤其著重分析學習需要、學習內容和學習者的特徵等方面的內容。」但是分析學生情況是一個復雜的課題,首先,學情內容比較龐雜,涉及許多方面,而了解分析學情的方式也多種多樣,很難落實為常規的具體的做法。其次,學情是課堂效果的影響因素之一,但並不是全部。也就是說,有時候,學情對教學效果的好壞有直接的關系,有時候又看不出直接關系,不能作為課堂的評價依據,正因為如此,雖然大家都知道掌握學生情況的重要性,但在備課中,這一問題卻常常被部分教師所忽略。
下面就「學情」的內涵展開一些討論,大體說來,可以從三個方面分析學生情況:
(1)學生的基本信息,包括這屆學生整體的代際特點以及這個班級的基本風格。如這一年齡段學生的知識結構、閱讀狀況、思維方式、情感表達方式、個性心理特徵、學習需求、認知風格、興趣愛好、對社會問題的關注熱點。總體上說,是社會、時代的特點投注於年輕人、通過「這一群」人反映出來、又與學習活動有關的特質。
(2)與該單元教學內容有關的信息,包括學生對課文所涉及的年代、社會背景的了解程度,對課文體現的價值觀、情感色彩及審美傾向的認同程度,對該話題的熟悉與敏感程度,對該教材語言習慣的接受程度。例如,學習《背影》,是否熟悉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社會背景甚至交通條件,就直接關繫到對課文的理解;與該單元學習內容相關的學科知識、基本技能的准備情況等。例如,若是散文的教學設計,教師須知道學生以前學過哪些著名散文,他們可能了解哪些關於散文的知識等。這些信息都是很重要的。
(3)用於課堂教學組織的學習信息,大的方麵包括班級常用的學習方式、學習習慣、班級風格;小的方面諸如班級學生名單、座次、學習小組情況、學生之間的關系;學生在不同學科的表現、學生的個性特徵等。這類信息,可以供教師選擇適當的教學活動,豐富課堂教學手段,完成課堂組織和調動。例如,某校有個很有個性的學生,他讀書較多,善於思考,但好發奇談異議,原來的一位語文教師怪他上課總喜歡打岔,便不太理睬他,他在課堂上也就越來越冷漠。後來換的一位教師,了解了他的情況,在討論時,教師有意識地讓他做總結發言,不僅調動了他本人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又常常能提升課堂討論的層次,這樣,上課的阻力變成了動力。這就是根據學情來優化教學組織的成功例子。
學情有許多內涵,在針對一節課或一篇課文的設計中,教師不可能把所有情況都當作考慮重點,因此,判斷學生哪方面的情況可能會對這節課的學習產生重要影響就顯得至關緊要。
三、確定具體明確、相對集中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定位,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教什麼」,這是保障課堂教學效率的基本元素。也正是在這點上許多教師無所適從,導致語文課「少慢差費」的現象依舊嚴重存在著。總的說來,當前語文教學目標的錯位,甚至目標的錯誤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還是存在的。例如有教師教魯迅的《風箏》,開個「何為好的教育」的辯論會,或者展示一些工藝精美的風箏圖片,引導學生回憶自己放風箏、看風箏的情景,這顯然更是遠離了文本。更有甚者,教《愚公移山》要來個愚公很愚的批鬥會,全然不管這是一篇寓言故事。
教學目標大而空,也是教學目標設計的一大問題。華東師大教育系曾對一所重點中學所展出的35份教案作過一次統計:「發現5份無目標陳述,其餘30份陳述目標常使用的詞語是『掌握』『了解』『培養』『理解』,這些詞語所表達的教學意圖是含糊的。」
教學目標多而雜,是教學目標設計中的另一個問題。一般來說,一堂課最好有一個集中的教學目標,便於教師組織教學,也利於學生集中學習和掌握。有老師從三個維度來撰寫教學目標,每一個維度寫3~4點,合計下來超過十點,試想,一節課40~45分鍾,做一個簡單的除法就知道這些目標是否能夠實現。目標多了固然不行,目標雜了更不可能實現,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教學思路容易亂,學生也無所適從。當然,每一個教學板塊可以設一個分目標,但這些小目標、分目標,都要圍繞全課統一明確的貫穿線索,指向總的目標,共同形成一個清晰的認知結構。
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佔有很大份額,閱讀教學目標的選擇目前大概有以下三種基本做法:
(1)重在理解課文介紹的內容,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教『教材』」。這種設計以課文內容為教學內容,以幫助學生理解、掌握課文「說了什麼」為主要目的。例如課文是議論文的,教學內容就是「理解題目含義,概括段落大意,領會文章的主旨」;課文是記敘文的,教學內容就是「梳理文章寫了什麼人、記了什麼事、描寫了什麼景物、抒發了什麼情,體會這些景物有多麼美、人物有什麼品德」;課文是說明文的,教學內容就是「介紹了對象的哪些方面,突出了什麼特點」。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觀的接受過程,「教『教材』」式的教學設計已經受到了普遍的質疑。但辯證地看,「教『教材』」其實是一種接近於傳統教學方法的設計,它本身具有兩面性,不可一概而論。因為語文學習具有價值多重性,有的課文(教材)內容不僅有價值,還可能是核心價值。至少,具有思想文化內涵的經典,思想價值突出而文體與表達特點不突出的,如《論語》等,就不妨把其「內容」列為主要學習對象;另外,以介紹語文知識和表達技能的課文如朱自清的《經典常談》,也不妨主要學其內容。
當然,有些課文的內容,只要學生有基本的識字理解能力,他們一看就能明白,這一類文章的教學目標,如果僅僅定位在「明白文章說了什麼」,教學價值就很有限。因此,不管什麼類型的課文,最好還是能兼顧「內容」和「形式」,讓學生在了解「寫了什麼」的同時,還能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寫」以及「怎樣寫的」。
(2)通過一篇課文,學習讀文章、揣摩思考問題的路徑,領會文章的寫法,也就是「用教材『教』」。經過多年的浸染,今天,「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的觀念差不多已經被絕大多數語文教師所接受,但在日常的教學設計及教學實施中,能自覺做到「用教材『教』」的教師並不多見。可以說,「用教材『教』」的難度不在觀念,而在於具體操作,即如何藉助一系列教學活動,把「用教材『教』」的理念落到實處。我們不妨依據下面幾點來嘗試:
教材、教參里明示過的特點或知識;
屬於某類文體中公認的典型的語言表達方面的知識,不能是自己杜撰的知識;
在這篇課文里屬於比較突出的核心性的表達特點,不能牽強和湊數;
以前的語文課中沒有學過、或值得重新認識的表達方面的知識,一般不要作簡單重復。
值得注意的是,語言特點有整體的、宏觀的,有中觀的,也有微觀的。一般來說,宏觀的容易空,微觀的容易瑣碎,對一節課或一篇課文的設計來說,以取中觀的特點作為教學內容為宜。
三種層次教學內容的差異面的例子:

不過,需要強調兩點,三種層次的大小是相對的,不要拘泥於概念;微觀特點雖然不宜作為主要內容,但是,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隨手提醒學生注意這些微觀的語言特點。
(3)以課文作為引子,借題發揮,討論社會問題。語文教學的主要教材是一篇篇課文,這些課文涉及的內容豐富多彩,如歷史、哲學、政治、藝術、自然,幾乎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閱讀這些文章的過程中,自然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感想和議論。如有的教師可能本來敏於思考、長於議論,自然也會把這種習慣帶到課堂教學中,以課文所涉及到的某個問題為焦點進行設計,引導學生深入探討歷史或當下的每個問題。
四、設計合乎學的邏輯的教學過程
「怎樣教」涉及到教學過程的設計、學習活動的選擇、教學技巧的運用等諸多問題。這里重點談談「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過程就是一堂課的邏輯結構,由一系列教學活動組成,就是將與課堂教學有關的教法與學法、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教學目的與教學手段等各組成要素整合為一個以時間為維度的呈現順序,使得一節課中一連串的行為具有課程意義。
教學過程設計涉及哪些要素呢?在一節課的有限時間內,應該達到什麼目標?主要通過什麼途徑?以怎樣的步驟達成這些目標?這是教學過程設計要回答的核心問題,從不同角度分析教學過程可以有不同的區分:
從時間流程的角度,教學過程設計要考慮導入、學習准備、學習主活動、總結鞏固等階段;
從活動主體的角度,教學過程設計要考慮教師活動、學生個體活動、學生互動、師生互動等;
從教學行為的角度,教學過程設計要考慮教師講授、讀書、問答、小組討論、評價等;
從課堂節奏的角度,教學過程設計要考慮節奏的快、慢,鋪墊、高潮、調整、結束等;
從達成的目標來分,教學過程要考慮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匹配;
從教學質量和效益的角度,教學過程設計還要考慮「哪些學生在哪些問題上應做多少事情、可能做成多少事情」等不同的可能與相應的活動流程。
教學過程設計,就是將上述各要素整合為一個有機的、以一節課時間為單位的教學流程圖。這個教學流程,應具有一定的結構,體現一定的節奏,符合學生語文學習的基本規律。「結構」就是「把一堂課分成幾個不同的板塊或環節,主要板塊的學習目標相對集中,板塊之間有清晰的內在邏輯」;「節奏」主要是指板塊或活動之間應體現輕重緩急、高低起伏的變化,以適應學生注意力和情緒上的變化。
按照這個規律,設計一堂課,也應該把它分成前後幾個部分或板塊,這是教學設計的第一步。一般來說,劃分教學板塊應考慮如下幾方面:
活動板塊不宜太多;
每個板塊的功能明確、指向集中;
不同板塊之間邏輯關系清晰,指向這節課總的教學目標;
設計貫穿全課的主問題,使教學活動形成一條主線。
一節課一般在40~45分鍾左右,從上課伊始到下課鈴響起整節課上,學生的注意力難以一直保持高參與度,學習的內容之間也有一些區別。這些特點都要求我們一定要把一節課劃分成許多段落,但一節課的時間總體又有限,不能切割太碎,否則也沒有相對獨立的時間完成某些教學任務。一般來說。一堂課以分為2~4個板塊為宜。
從許多教師的教學設計中可以看出,有兩種傾向是比較普遍的,一是教學過程不分板塊,一口氣到底,學生沒有喘息的機會;二是時間分割太碎,活動太多,學習任務太雜,沒有停下來集中學習的時間。尤其以後一類為多。許多教師總認為,教學若不涵蓋該課文里的所有內容、不涉及有關知識,心裡就不踏實。實際上,教學活動彼此之間的關聯性很低,很難形成清晰有效的學習脈絡,而游離狀態的破碎信息穩定性比較差,很容易被遺忘。
每個活動板塊都有明確的教學目標,這是教學設計的第二步,但僅僅如此還不夠,為了增加教學活動的關聯性,還應做到環環相扣,即前一個活動是後一個活動的基礎或前提,後一個活動是前一個活動的深入與發展,這是教學設計的第三步。
設計主要活動板塊是教學設計的核心,也是完成一堂課任務學習的主要保證,如何保證這個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可以設計一組相關聯的問題,形成活動主線。這是教學設計的第四步。
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再根據各種因素判斷各個環節可能遇到的具體情況,去豐富教學設計的細節,使一堂課的教學過程由宏觀框架到具體細節、由模糊到清晰,一步步趨於成熟。
五、設計合宜的作業,落實學習反饋
作業設計是教學設計中的一項重要因素,但是,不少老師對作業的教學價值認識不足,在作業的設計與布置上比較隨意,往往形式大於內容,對作業量的要求考慮大於對質的追求,缺少有效設計作業的意識,這是不利於提高教學成效的。作業設計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作業內容需要指向教學目標
無論是課堂作業還是課外作業,它首要的作用就是促進學習內容的保持與遷移,所以,教師設計作業時,第一個關注點就是作業內容與教學內容是否一致。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否一致,學生的學與對學生的評價是否一致,這是考量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標准之一。
2.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
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全體的學生,這是新課程的基本指導思想。作業設計也應該考慮到全體學生的不同層次需求。作業的難易度、作業量,乃至作業的形式,教師都應該精心設計。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對家庭作業的個別化應當予以特別的重視。如果教師不給某些學生布置一些個別性的作業,那就說明他沒有研究過每一個學生的力量、可能性和能力」。魏書生在《教師課上「十條」》中的第八條強調:「一堂課要留有三種不同類型的作業題,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學習情況選擇完成。」這兩位教育專家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作業的難度等作業設計的針對性問題。
3.作業形式最好能豐富一些
學生的情況是不一樣的,這種種的差異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認知風格的學生對學習內容、學習材料、學習活動形式等都有不同的偏好。不同形式的作業可以更好地滿足不同認知風格學生的學習需求。
4.要求具體、表述明確
作業是布置給學生做的,很容易因為理解障礙而影響學生對作業的感情色彩與投入。在內容上,作業應向學生提出指向明確、要求具體的任務,不要出現籠統、空泛的要求。具體說來,大概有以下幾點:
明確作業涉及的范圍,如讀一段、讀一篇、讀一冊,還是做其他事情;
規定或建議採用的方法,如上網查閱資料,向父母做調查、小組討論、做批註等;
作業過程具有可操作性,如布置小組討論,應要求幾人一組,是否選出討論主持、記錄人、匯報人等;
作業質與量的要求,如完成時間、作業的字數,應盡量有明確要求;
發布、交流的方式,如網上發布,還是口頭交流等;
評價的依據,大體給出評價標准,以便學生按要求做得更好;
激勵的辦法,告訴學生可能獲得何種獎勵,會激發學生作業的積極性;
在語言表述上,作業要盡量做到句式簡短,表意明確,不能出現含糊不清甚至有歧義的詞句,否則,會讓學生無所適從。
5.適合教師檢查批閱
一般情況下,一位語文教師總是需要教授兩個班級的語文教學,不少語文教師還要擔任一個班的班主任。加上備課、改作業、與學生談心、家訪等日常事務,工作量都不小,如果作業很難批改,勢必會影響教師的工作狀態,甚至會影響教師的日常生活。實際教學中,也有教師面對沒有設計好的難改的作業敷衍了事的現象。例如,不少教師會布置「名著閱讀」的作業,可學生一旦寫好讀後感交上來之後,老師往往只給了一個「閱」字,或者含糊其辭地給出「優」「良」「中」一類的等第,缺少翔實的批改。幾次之後,學生得不到有效反饋,做起這樣的作業來往往敷衍了事。反思這一現象的出現,很大原因是教師對作業批改的工作量、批改方式等沒有進行設計,教師布置的作業很難批改,這樣的作業是起不到什麼訓練效果的。與其學生做起來沒勁,教師改起來馬虎,不如選擇有代表性的章節請學生摘錄點評,既有針對性,有利於批改,作業也就起到相應的作用了。
以上談的五點只是語文課堂教學設計這個復雜系統中的幾個方面,做好一節語文課的教學設計,還需要作好教材分析、設計好學習環境、學習媒體等,在這里就不一一展開了。當然,除了系統性之外,語文課堂教學設計還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隨著對學生學習反饋的了解,教學設計會在反復修改中更適合教學的實際。

4. 怎麼做個美術的課程設計啊

《春天的暢想》

一 所在班級情況,學生特點分析:

1 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

初中一年級的學生,正處於少年期,已具備一定的審美觀,有著豐富的想像力,這一時期的知識面更為擴展,思維由童話式幻想轉向理性、科學的幻想和想像。教材「春天的暢想」主要圍繞自然美和藝術美共同的美感和不同表現方式而展開。在這樣的題材中,學生的許多生活經驗和個人情感及愛好都能釋放出來,不同的學生會從中獲得不同的感想和收獲,個人情感也得到升華。因此,以這種教材內容編排作為培養學生美好情感,使之獲得再創造能力的載體,恰當且順應了中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

研究表明,這個階段的學生的感知能力正在發展,抽象思維正在形成。美感體驗明顯受制於對客觀事物外部特點和內部特徵的領會和理解。因此,本節課老師在各個環節盡力通過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審美情趣來發展他們的賞析及表現能力,使之逐步提高。

2 在學習本課之前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具有較豐富的生活體驗和一定的審美能力;具備初步技能技巧的表現能力。

3 學習者對即將學習的內容已經具備的水平:

本課是在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對藝術作品有一定的審美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與想像力,培養學生繪畫創作的表現能力。

二.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的主題:藉助大自然賦予春的氣息,調動學生內心的生活體驗,啟發學生大膽的想像和聯想,通過不同的角度感受與表現春天,體驗自然美與藝術美共同的美感與不同表現方式。

1 教材是作為出發點,作為素材來呈現的。依據《美術課程標准》,創造性的開發,豐富,使用教材。如:注重學科整合。以播放影視資料春天的生活景色為課堂引入,引發學生的生活情感和體驗;而民樂合奏《春江花月夜》使學生們享受到了音樂的魅力;文學作品的朗誦,又讓學生們領悟到春天的另一種表現手法,增強了學生的人文意識。

2 以「欣賞、啟發——聯想、情感輸入——交流——拓展」為展開課堂教學的主要途徑和方式。 (1) 通過直觀欣賞展開藝術思維,通過師生、生生互動等交流方式獲取更多的藝術營養。(2)提供表現參與的機會,創設展開豐富聯想的空間,引導學生認知、理解、想像和情感移入,為心境共鳴創造條件。

三.教學、學習目標及其對應的課程標准:

1結合自己的觀察、發現、大膽想像和聯想,充分挖掘大自然提供給我們的藝術素材;欣賞的過程中,體會大自然與藝術間的轉換和交融所帶來的美感。

2以學生的生活體驗為基礎,(通過欣賞、分析、交流、聯想等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感受藝術家們從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對春天的贊美,加深情感體驗。

3形成積極參與的交流意識,激發創作興趣;初步完善創作構思,感受成功體驗。

四,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

1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引導者;在本節的備課和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感受美、體驗美、評價美與合作交流提供機會,搭建平台;尊重每位學生的感受,贊賞每位學生對欣賞作品時所提供的不同見解;鼓勵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方向和客觀的評價標准;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的、充滿激情的學習,用情感來體驗,用心靈去感悟,用畫筆去描繪。

教學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和諧的交流與對話,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課堂上共享彼此的經驗、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與觀念。教師要做學生的引路人,不斷鼓勵學生樹立學習信心。

2採用「引發情感——發展認知——認知鞏固——課後拓展」為模式展開教學。充分挖掘並利用現實生活素材,盡可能的使教學活動更加生動、有趣,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大量的藝術圖片,加深情感體驗;通過豐富多彩的討論,以合作學習促自主探究。

3教學評價方式:

(1)通過課堂觀察,關注學生在欣賞、分析、想像、交流等活動中的主動參與程度與合作交流意識,及時給予鼓勵、指導。

(2)通過參與欣賞和認知鞏固,給學生更多的機會,在寬松的課堂氣氛中,揭示思維過程、賞析能力和技能技巧的掌握情況,使老師可以及時診斷學情,調查教學。

(3)通過課後拓展作業分析,及時了解學習情況,找出問題症結,確保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4)生生互評、個人自評與教師點評相結合:以學生互評、自評為主,教師點評為輔,在認知鞏固階段,通過同學間交流,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使學生對自己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

五,教學媒體和教學技術的選用:

本次教學需要多媒體課件的輔助。多媒體課件貫穿整個課堂教學的全過程,裡面收集了大量有關春天的藝術作品圖片、影視資料、文學作品及音樂、歌曲。它形象直觀生動,信息量大,色彩艷麗,它的使用既增強了教學的趣味性和直觀性,又擴展了學生的視野,更充實和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

六,教學和活動過程:

(一),教學准備階段:

1准備描繪春天的影視資料及文學作品的音像資料,中外造型藝術家表現春天的作品圖片,表現春天的樂曲《春天奏鳴曲》、民樂合奏《春江花月夜》並納入多媒體課件,新教材的內容設計合理,更貼近現實生活。備課時要注意課堂教學設計的生動、靈活性。這節課設計的內容親切、自然,使學習的內容與大自然聯系起來,學生更易接受。同時跨學科的學習需要也提示我們要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和個人的修養水平。

2學生准備自己摘錄的描寫春天的文學作品片段,表現春天的藝術作品的圖片及歌曲等,讓學生在准備學具的過程中提前預習本課。

(二)整個教學過程敘述:

本節課主要為美術教學活動,教材「春天的暢想」之內容共含五課時。本節課是其中第一課,需45分鍾完成。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注重師生、生生間語言傳遞式的交流方式,主要是以教師引導,學生欣賞為主線,啟發、討論為手段,師生進行感知交流,思維在交流中得到延伸,感情在交流中得到升華。

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本節課第二階段講解抽象表現手法時會出現障礙,因此設置聽音樂和色彩置換這一環節,便於學生的理解。

為順利實施本節課,教師除應具備相應的專業技能,教育理念外,還應具備一定的多學科整和能力,會操作多媒體。

具體教學過程設計如下,大體分為四個階段來完成:

(一)引導階段:

1、多媒體展示春天的生活景色,伴隨著春的樂曲,將學生引入春的意境中。

(1)自然界的哪些現象向我們傳達了春天到來的信息?

(2)春天到了,同學們衣著都有什麽變化,可以組織哪些課外活動,?

2、學生分組討論,闡述有關春天的特點、景色,談感受。

(1)春天可以怎樣來表現?

[說明:以情境引入課題,創設良好的情感基調,引發學生的生活感受,以適應審美心理的情感和愉悅性特徵,為本課的展開作好鋪墊]

3、欣賞

(1)文學作品《春雨後》

請同學將自己准備的文學作品有感情的朗讀一遍。

(2)歌曲《春天在哪裡》

請同學傾聽並初步感受音樂美。

(3)油畫《花開的果園》

請同學賞析畫面帶來的美感。

(二)發展認知階段:

1、照片《灕江》與國畫《灕江》的對比展示

(1)自然美與藝術美具有哪些共同的美感?

(2)自然美與藝術美不同的表現手法?

2、屏幕展示多幅作品的對照比較及重點放大展示的方法,進一步認識自然美與藝術美中的春天。(以教材刊登的作品為重點)

(1)美術作品的其他表現形式?

(2)藝術家是怎樣通過作品傳達信息的?

(3)感受具象表現和意想表現手法的特點。

3、欣賞民樂合奏《春江花月夜》

(1)音樂給了我們什麼樣的聯想?抽象的還是具體的?

(2)談談感受。

(3)能否用色彩來表現樂曲的節奏感和韻律感?

4、屏幕展示蒙得里安的作品《百老匯爵士樂》

(1)談談畫面的構圖形式。

(2)色彩是如何呈現出來的。

(3)現場演示將《百老匯爵士樂》演變成春的樂章。(通過色彩置換完成)

(4)感受抽象表現手法的特點。

(三)認知鞏固階段:

1、介紹適合學生表現春天的具象、抽象、意象表現手法的三幅藝術作品。請學生分析,談談三種形式的特點。

2、要求同學們將自己在生活中發現和感受春天以及對春天的暢想形成自己的創作構思。

3、圍繞自己的感受畫創作草稿,並介紹創作設想。

4、同學間相互交流,汲取別人優點,完善自己創作構想。

(四)課後拓展階段:

1、結合自己准備應用的表現方式進行相關的技能技巧的練習。

2、結合自己的創作搜集相關的創作素材。

3、嘗試根據一首詩、一首樂曲畫出春的意境。

七、課後反思

1、情景設置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喚發了學生內心的情感,調動了學習積極性,激發了學習興趣。

2、聽音樂談感受環節的設置,便於學生對抽象表現手法的理解和把握。

3、自評、互評、點評的教學評價的設置,寬鬆了課堂氣氛,使學生們敢於各抒己見、互相切磋與交流,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在交流中提高了自身的欣賞水平、鑒賞能力與創作水準,同學間的情感在交流中得到升華。

5. 怎麼在做課程設計

做課程設計——
1、認真理解所設計的內容;
2、搜集相關資料,理解並了解技術現狀和發展方向;
3、可以參考同類比較好的的課題設計,但不要抄襲;
4、結合所學,利用資料完成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是檢查所學,創新不是主題,但應當有自己的見解。

6. 機械課程設計怎麼做

雖然很麻煩 但是並不困難 只是要花時間
如果你底子薄 可以跟著同學們的步驟完成 同學幹嘛你幹嘛 不懂的就問 就可以了。
機械設計大概分為以下幾步
1,設計參數 選擇材料 這跟老師分配的具體任務有關 具體過程可以參照機械設計課本的 軸類 齒輪等等設計章節
2 校核 校核合格的才能往下做 如果不合格重新設計第一步
3畫圖 這個不用多說了吧
4 標注 這個也不用多說 和同學們多商量下 就可以了
5 編寫說明書 把設計過程寫上去 大概就是1,2步的內容整理一下 再寫些感想什麼的
6 答辯 老師說啥你就點頭!讓你改你就改 改不了的就矇混過關 ~

7. 課程設計要注意哪些環節

1、需求分析環節,需求分析是一切課程包括項目的源頭,沒有結構化的、有邏輯的需求分析,就沒有後面的一切內容,企業所有的培訓都應該是基於企業的戰略和業務出發的,需求分析不做或者做不透,就會出現很多的老師講的都是自己擅長的,而不是企業需要的內容。
2、學習目標制定環節,學習目標制定是學習內容開發與設計的核心環節,它決定了內容的取捨和應該用什麼樣的教學活動和測試方式。我見過太多的老師課程學習目標制定當中出現「了解、掌握、熟悉、認識」等等模糊不清的學習目標,學習目標不清晰,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最後的成果產出也是不清晰的。
3、驗證評估環節,驗證評估環節是課程設計當中重中之重的環節之一,如何證明你的學員在課堂上或者是課後學會了你的內容,會在實際工作當中運用你課堂當中的內容,這些都是需要在課程設計當中就應該設計進去的。

8. 課程設計的基本步驟是怎樣的可否詳細的說明一下

先學課程,有些課是邊學邊做,開題報告,然後是做設計,最後是答辯

網站沒有必要,很多看論文和設計成果的網站都要錢的,你可以去網易看看,通行證里有個——建築水暖電,其實最簡單可行的辦法是去問你上一界的師兄

9. 如何進行互動式教學課程設計

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和提高,這也回是創造良好答的課堂氣氛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教學中,教師要正確處理好"面向全體"與"因材施教"的關系,針對每個學生不同的知識起點,提出不同的要求,、施以不同的幫助,讓他們都有自我表現、自我成功的機會,都能獲得知識、能力和自信心。這既是小學數學教學十分艱巨的任務,也是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重要方面。我們要對暫時後進的學生充滿愛心和信心,用滿腔摯愛和熱忱,營造出祥和的心理環境,消除他們學習的心理障礙,使他們置身於教師的期望之中,在無卑無怯、積極主動的課堂氣氛中抬起頭來學習。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說明,師愛能引起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它不僅能激起後進生學習的良好興趣,而且能轉化為他們學習的內部動機,從而提高智力活動的積極性。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