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2011思想品德課程標准

2011思想品德課程標准

發布時間: 2020-11-28 07:26:24

Ⅰ 思想品德課程標准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哪些建議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准經過近一年來各方專家的研製,現已正式頒發。新課標在設計思路、基本理念、目標以及結構、體例、呈現方式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改進。新課標以橫、縱坐標的設計方式來整合心理、道德、法律和國情教育等內容,完全改變了以往學科體系的邏輯,並在學科知識和方法上作了跨學科的整合。與以往課標相比,新課標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構建課程目標,在課程目標的表述上更為准確和科學;以全新的設計形式呈現課程內容;對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出了更明確的要求;「評價建議」具有更強的操作性。「教材編寫建議」為教材的編寫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創造的空間。

Ⅱ 請問:道德與法治還沿用2011年的思想品德課程標准嗎

道德與法治還沿用201年,正常的情況下應該是兩年一環。

Ⅲ 哪裡可以下載到2011版的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准

網路輸入「2011版的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准」,很多網站都有

Ⅳ (2011版)思想品德課程標准修訂的工作原則是什麼

本課程標準是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和一系列關於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精神的重要渠道,對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建設與實施起重要的引領和規范作用,也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據,對初中生的思想品德發展與健康成長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思想品德課程的基礎。
一、課程性質
本課程是以初中生生活為基礎、以促進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為目的的一門綜合性的必修課程。主要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 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分階段分層次,對初中生進行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教育,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人文性 尊重學生學習與發展規律,體現青少年文化特點,用初中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組織課程內容、實施教學;用優秀的人類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學生心靈,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學生發展,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社會責任感。
實踐性 從初中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將初中生逐步擴展的生活作為課程建設與實施的基礎;注重與社會實踐的聯系,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豐富多樣的活動,在認識、體驗與踐行中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
綜合性 以認識自我、我與他人和集體、我與國家和社會為主線,對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國情等多方面的學習內容進行有機整合;與初中生的社會生活、學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緊密聯系,是對學生在這些領域中的體驗、認識和遇到的問題所進行的梳理、加工和提煉。
二、課程基本理念
(一)幫助學生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是課程的核心
初中生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自我意識和獨立性逐步增強。在初中階段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品德,樹立責任意識和積極的生活態度,對學生的成長具有基礎性的作用。本課程的任務是引領學生了解社會、參與公共生活、熱愛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基本的善惡、是非觀念,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對社會、國家、世界有見識和負責任的合格公民。
(二)初中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圍逐漸擴展,需要處理的各種關系日益增多。本課程正是在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與他們一起體會成長的美好、面對成長中的問題,為初中生正確認識自我,處理好與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提供必要的幫助。
(三)堅持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與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相統一是課程的基本原則
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獨立思考,社會要求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與實踐才能更好地內化。本課程將正確的價值引導蘊涵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注重課內課外相結合,鼓勵學生在實踐中進行積極探究和體驗,通過道德踐行促進思想品德的健康發展。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本課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旨在促進初中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展,為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二、分類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 珍愛生命,自尊自信,樂觀向上,意志堅強。
● 親近自然,愛護環境,珍惜資源,勤儉節約。
● 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誠實守信,樂於助人。
● 熱愛勞動,注重實踐,崇尚科學,勇於創新。
● 遵紀守法,追求公正,自主自立,增強公民意識。
● 熱愛集體,敢於競爭,善於合作,有奉獻精神。
● 熱愛祖國,熱愛和平。
(二)能力
● 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能夠自我調適、自我控制。
● 掌握愛護環境的基本途徑和方法,養成愛護環境的習慣。
● 逐步掌握交往與溝通的技能,學習並運用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方法。
● 學習搜集、處理、運用信息的方法,能夠積極適應信息化社會。
● 初步認識和理解社會生活的復雜性,能夠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選擇。
● 領會法律的意義,初步學會運用法律自我保護、維護合法權益。
(三)知識
● 了解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特徵和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的途徑,認識個體成長與社會環境的關系。
● 了解我與他人、我與社會、我與自然的道德規范。
● 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識,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義。
● 了解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國策以及實現全面建設小康
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初步了解當今世界的發展狀況。
第三部分 內容標准
一、認識自我
(一)成長中的我
目標:
——正確認識自我的生理與心理變化,體驗青春期的美好與煩惱。
——學習調節情緒,增強調控自我、承受困難和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形成積極、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
——客觀地評價自己,積極接納自己,逐步養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
內容標准
活動建議
1.1 悅納自己的生理變化,協調生理與心理的和諧發展。
1.2 知道青春期心理衛生常識,體會青春期的美好,學會克服青春期的煩惱,調控好自己的心理沖動。
1.3 理解情緒的多樣性、復雜性,學會調節和控制情緒,保持樂觀、健康的心態。
1.4 客觀分析挫折和逆境,尋找有效的應對方法,養成勇於克服困難和開拓進取的優良品質。
1.5 主動鍛煉個性心理品質,磨礪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學習、勞動習慣和生活態度。
1.6 了解自我評價的重要性,能夠客觀地認知自我,積極接納自我,形成比較清晰的自我整體形象。
分組討論當自己情緒沖動或低落時的表現並和老師一起分析如何利用傾訴、轉移、換位、自我寬慰等方法,進行合理的情緒宣洩。
搜集「戰勝困難和挫折,在逆境中自強不息」的事例,討論人應如何面對困難和挫折。
從「我心目中的我」「同學心目中的我」「老師心目中的我」和「父母心目中的我」等不同角度,給自己畫像,分析評價的差異,找出前進的方向。
開展「青春日記」活動,記錄心路的歷程和對成長的思考。

(二)自尊自強
目標:
——體會生命的可貴,熱愛生活。
——培養自尊、自立、自強精神。
——能夠分辨是非,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內容標准
活動建議
2.1 認識自己生命的獨特性,體會生命的可貴,學習基本的自救自護常識,懂得人類對自然的依賴關系。
2.2 知恥、自尊,不做有損人格的事。
2.3 體驗行為和後果的聯系,懂得每個行為都會產生一定後果,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2.4 能夠分辨是非善惡,學會在比較復雜的社會生活中做出正確選擇。
2.5 體會生命的價值,知道實現人生意義應該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做起。
2.6 養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態度,體會自強不息的意義。
以「我們身邊的動植物夥伴」為主題,作一次本地區的植物動物物種及其生存狀況的調查,觀察每個物種及每個生命個體的獨特性,體會生命世界的神奇。
通過觀看紀錄片、圖片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火災、水災等自然災害,學習一些自護、自救、互救、他救的常識。
列舉一些中外人物的事例,或圍繞自己和同學的生活故事,就「人生的意義」開展一次主題討論。
開展一次「行為後果體驗」活動,以增強為自己行為負責的意識。

(三)學法知法
目標:
——知道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體會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義。
——了解我國法律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學會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了解我國法律對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規定,增強法律意識。
內容標准
活動建議
3.1 知道法律是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一種特殊行為規范。我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2 知道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為都是違法行為,理解任何違法行為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受到法律的一定製裁。
3.3 知道法律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了解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和司法保護的基本內容。掌握未成年人獲得法律幫助的方式和途徑,樹立自我保護意識。
3.4 懂得當公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應當運用法律武器,依靠執法、司法機關,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搜集依法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利的典型案例,討論和說明未成年人增強自我保護意識的重要意義。
列舉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規定的易沾染的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表現,分析這些行為對個人、家庭及社會的危害。
查閱有關法規,了解已滿14周歲未滿16周歲的人和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在承擔刑事責任上的不同規定,討論這樣規定的依據。
結合本地實際,以生活中的案例,討論和說明如何按照法律程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二、我與他人和集體
(一)交往與溝通
目標:
——掌握基本的交往禮儀,學會人際交流與溝通。
——善於與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內容標准
活動建議
1.1 知道禮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禮儀與技能,養成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
1.2 了解青春期閉鎖心理現象及危害,積極與同學、朋友和成人交往,養成誠實、熱情、開朗的性格。
1.3 學會與父母平等溝通,正確認識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和教育,以及可能產生的矛盾,學習與父母溝通的技巧,調試「逆反」心理。
1.4 正確認識異性同學之間的交往與友誼,把握尺度與原則,學會用恰當的方式與同齡人交往。
1.5 了解教師的工作,積極與教師進行有效的溝通,正確對待教師的表揚與批評,增進與教師的感情。
1.6 理解競爭與合作的關系,能正確對待社會生活中的合作與競爭,養成尊重他人、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品質。
1.7 正確認識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主動參與班級和學校活動,並發揮積極作用,有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領會學校生活的幸福,體會團結的力量。
交流使用和不使用文明禮貌用語,以及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和輕聲細語的不同感受,體會講文明、懂禮貌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價值。
以「我是如何化解與父母的沖突」為題,回憶自己和父母當時的表現、感受,交流解決矛盾的方法,討論、分享成功解決矛盾的經驗。
采訪老師,內容包括該老師對其所教學科的認識、對班級的評價和期望、生活中的煩惱和歡樂等,根據采訪寫出報告。
搜集汶川地震中中學生勇救他人、互相救助的感人事跡,體會同學友誼的珍貴。
開展多樣化的班集體活動,在集體活動中體會溫暖與力量。

(二)交往的品德
目標:
——知道孝敬父母和誠實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能夠尊敬父母和長輩,做一個誠實的人。
——學會感恩、關心、尊重、寬容、理解他人,樂於助人,與人為善。
內容標准
活動建議
2.1 體會父母為撫養自己付出的辛勞,孝敬父母和長輩。增強與家人共創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識和能力,促進代際文化的交流與互動。
2.2 懂得對人守信、對事負責是誠實的基本要求,知道誠實才能得到信任,正確認識、體會生活中誠實的復雜性,努力做誠實的人。
2.3 尊重、幫助他人,體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學會換位思考,學會理解與寬容,與人為善。
2.4 知道每個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做到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體、智能、性別等方面的差異而自傲或自卑,不歧視他人。
2.5 積極參與公共生活,愛護公共環境和設施,遵守公德和公共秩序。
2.6 懂得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以平等的態度與其他民族和國家的人民友好交往,尊重不同的文化與習俗。
舉辦搜集「父母說得最多的十句話」活動,嘗試理解父母「源於愛」的初衷,同學之間進行交流和分享。
以誠信為題展開一次課堂討論。
用小組內交流的方式討論在與同學發生爭執時,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或其他方式來化解矛盾。
就「公民的平等」問題做一次課堂討論,理解平等主要表現在人格與法律地位上,而不是表現在經濟地位上。
分組搜集不同國家、民族和區域的獨特文化,認識各地文化的多樣性,體驗文化的豐富性。

(三) 權利與義務
目標:
——了解憲法與法律對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的規定。
——掌握與個體成長和社會生活緊密聯系的基礎法律知識,做到正確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

內容標准
活動建議
3.1 了解憲法與法律對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的規定,懂得要正確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
3.2 知道公民的人身權利受法律保護,任何非法侵害他人人身權利的行為,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3.3 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學會運用法律維護自己受教育的權利,自覺履行受教育的義務。
3.4 知道法律能夠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學會運用法律維護自己作為消費者的權益。
搜集因侵犯人身權利而受到法律嚴厲懲處的案例,說明公民的人身權利受到法律保護,並討論維護人身權利的途徑和方法。
搜集有關資料,討論維護受教育權利的途徑。
搜集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典型案例,討論如何維護消費者的權益。

三、我與國家和社會
(一)積極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目標:
——認識成長的社會環境,提高生活適應能力。
——認識個人與集體的關系,關心祖國的發展和命運。

內容標准
活動建議
1.1 正確認識好奇心和從眾心理,發展獨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杜絕不良嗜好,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1.2 正確對待學習壓力,克服厭學情緒和考試焦慮,培養正確的學習觀念和成就動機,了解不同勞動和職業的特點及其獨特價值,做好升學和職業選擇的心理准備。
1.3 正確認識生活中的困難和逆境,提高心理承受力,保持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
1.4 合理利用互聯網等媒介,感受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增進關心社會的興趣和情感,養成親社會行為態度。
1.5 感受個人情感與民族文化和國家命運之間的聯系,提高文化認同感和建設和諧社會的責任意識。
選取一個感興趣的社會熱點話題或現象,發表個人的意見和看法,與同學交流。
回憶童年的游戲活動,討論游戲活動和學習活動之間相互矛盾與相互促進並存的關系,逐步樹立起正確的學習觀和游戲觀。
聯系「追星」現象和「小團體」現象,討論在生活中如何正確把握從眾心理。
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網路的利與弊」課堂辯論會,形成對網路的正確認識。
舉行「祖國發展我成長」的主題班會,認識祖國發展的大好形勢,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認識二者之間的關系。

(二)承擔社會責任
目標:
——認識公平有利於社會穩定,樹立公平意識。
——懂得公平需要正義,激發社會正義感。
——理解自己負有的社會責任,努力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
內容標准
活動建議
2.1 知道責任的社會基礎,體會承擔責任的意義,懂得有時候承擔責任需要付出代價,知道不承擔責任的後果,努力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
2.2 懂得人因不同的社會身份而負有不同的責任,增強責任意識。
2.3 能夠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服務社會,逐步樹立為他人、為社會服務的精神。
2.4 理解維護社會公平對於社會穩定和社會正義的重要性,正確認識和理解社會矛盾,理解發展與穩定的辯證關系。
2.5 懂得正義要求每一個人都遵守社會規則,能辨別正義和非正義行為,有正義感,自覺遵守社會規則。
嘗試分析自己在家庭、學校和社區中的不同身份和不同責任。就「怎樣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進行一次主題討論。
考察社區內殘障人群在生活上的主要困難,向社區管理部門提出改善的建議。組織一次志願者活動,在社區進行一次有意義的公益服務。
搜集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志願者活動案例,體認志願者活動是個人參與社會事務,履行公民義務、服務社會的重要形式。

(三)法律與秩序
目標:
——知道依法治國是我國的治國方略,增強法律意識。
——認識法律在維護社會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覺維護法律的權威。
內容標准
活動建議
3.1 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是一切國家機關、組織和全體公民的最高行為准則,樹立憲法意識。
3.2 知道擾亂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等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要受到法律的處罰。
3.3 了解建立健全監督和制約機制是法律有效實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加強公民權利意識,學會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
3.4 知道我國環境保護的基本法律,增強環境保護意識,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
3.5 懂得維護國家統一,維護各民族的團結,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是每個公民的義務。
結合具體案例,討論依法治國的重要性。
以班級為單位,舉行「憲法在我心中」的主題活動。
搜集擾亂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妨害社會管理秩序受到法律處罰的案例,說明維護社會治安秩序、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
開展「我是中國公民」主題活動,討論群眾舉報和輿論監督對維護司法公正和社會秩序的作用。
以「環境保護,人人有責」為主題,設計一個以班級為單位的保護環境的主題活動,並進行相應的實踐。
結合本地實際,以「維護國家各民族的團結」為主題,開展一次主題活動。

(四)認識國情,愛我中華
目標:
——感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強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情感。
——了解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立志報效祖國。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認識當代青年的社會責任,增強為實現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世界共同發展的使命感與自信心。

內容標准
活動建議
4.1 感受身邊的變化,知道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指導思想,了解科學發展觀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4.2 知道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以及我國現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了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主要任務和意義。知道我國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4.3 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了解社會發展不平衡的現狀。知道增強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一項重要要求。
4.4 了解我國在科技、教育發展方面的成就,理解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現實意義,感受科技創新、教育創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質。
4.5 知道我國的人口、資源、環境等狀況,了解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合理利用資源的政策,形成可持續發展意識。
4.6 知道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人民平等互助、團結合作、艱苦創業、共同發展,維護國家穩定和民族團結。
4.7 學習和了解中華文化傳統,增強民族自豪感,增強與世界文明交流與對話的意識。
4.8 了解當今世界發展趨勢,知道我國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增強憂患意識。
4.9 認識樹立全球觀念的重要性,體會時代精神的對年輕一代的要求,有為世界和平做貢獻的意願和意識。
搜集反映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活中發生巨大變化的資料,討論變化的原因,感受中國共產黨是我們事業發展的領導核心。
以「我的理想和選擇」為題,召開一次主題班會,交流探討為實現理想應該如何努力。
查閱歷史資料,知道中國是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深刻含義。利用相關知識設計知識問答等活動。
調查本地區存在的資源短缺問題,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通過討論共同設計一個珍惜資源的宣傳標語。
以世界地圖為依託,開展「我在地圖上旅行」的演講活動,收集不同國家的自然風光、人文歷史等素材,積極感受「和平進步、和諧發展、和睦相處、合作共贏、和美生活是全世界的共同理想」。

三、教材編寫建議
教材要以遵循教育部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中小學教材編寫審定管理暫行辦法》的基本精神和要求,以本課程標准為依據,以現實的社會生活與學生生活所面臨的各種現象和實際問題為基礎,創造性地編寫教材。
(一)准確理解和把握課程標准,堅持正確的導向
教材編寫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更新教育觀念,創造性地體現和強化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本課程在學校德育中的重要導向作用。
(二)選取現實生活中的素材,突出教材與生活的聯系
以學生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及道德實踐水平為基礎,選取學生關心的、具有教育意義的現實問題、實際事例作為主要素材進行提煉,使之更具典型性和教育性,避免負面影響和空洞說教。
(三)體現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規律,突出思想品德學習特性
教材內容的編排與呈現要依據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學生能夠接受、樂於參與以及有效促使學生思維的方式組織和表述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理解和體會教學內容,從而將課程的價值引導意圖轉化為學生發展的內在需求。
(四)倡導以主題的方式呈現課程內容,激發學生思考、探索的興趣
以生活主題為編寫方式,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統籌設計教材結構,將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國情等學習內容有機整合。從初中生的特點和需要出發,通過生活實例和生動活潑的呈現方式,體現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設計開放性的、形式多樣的、具有思考價值的練習題,以激發學生自學的熱情,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五)應充分考慮和體現不同地區的特點
在保證達到課程標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編寫在內容和呈現形式上要因地制宜,以適應不同地區及城鄉學生的特點和需求。
四、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一)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目的和要求
建立融合、開放、發展的課程資源觀,整合並優化校內外各種資源,充分發揮課程資源的教育功能,豐富教材內容,有效落實課程目標。鼓勵和指導學生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把參與的過程視為自主學習、自我提高的過程。同時,要重視對學生資源的開發,使學生成為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應遵循的原則
1.目的性原則——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選擇課程資源,體現教育性。
2.綜合性原則——盡量組合不同類型的資源,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
3.因地制宜原則——要從當地和學校實際出發,重視對本土資源尤其是農村鄉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就地取材,發揮本土資源的優勢和獨特價值。
4.實效性原則——根據資源的不同特點,配合教學內容,充分發揮課程資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義。
(三)主要的課程資源
文本資源:圖書(包括教材)、報紙、雜志、照片、地圖、圖表等。
音像資源:電影、電視節目錄像、VCD、磁帶、各類教育軟體等。
實物資源:圖書館、閱覽室、實驗室、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館、自然和人文景觀、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等。
網路資源:利用視聽教室和電腦、多媒體所提供的資源。
此外,學生、家長、教師、鄰居、其他社會人士以及社區都可作為資源來開發。

Ⅳ 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標准和品德與社會課程標准有什麼區別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回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答生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
綜合性 本課程設計體現社會環境、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的內在整合;課程內容有機融合品德和規則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歷史與文化、國情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生命與安全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等;教學活動體現學生生活經驗、知識學習與社會參與的彼此滲透和相互促進,從多角度、多層面引導學生去理解、認識自我、他人和社會,並以此為基礎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質。
實踐性 本課程學習是知與行相統一的過程,注重學生在體驗、探究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質,實現社會性發展。課程設計與實施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和提出問題,在親身參與豐富多樣的社會活動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
開放性 本課程內容根據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和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有彈性地吸納鮮活的社會生活事件;教學空間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從課堂向學校、家庭和社區擴展;課程評價關注不同學生的學習起點和學習態度,不以單一指標評價學生的發展,評價不僅關注學習結果,更重視學習過程和日常行為。

Ⅵ 初中思想品德新課程標准與2011版有何不同

更新了實時

Ⅶ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的內容有哪些重要的修訂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的內容有哪些重要的修訂?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的內容有以下七部分修改:
1、對課程根本性質進行修訂. 思想品德課程是一門以初中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其中改動比較大的有
(1)「思想性」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增加了「科學發展觀」作為重要指導思想之一。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分階段分層次對初中學生進行「五愛」教育。
(2)「實踐性」中,進一步明確指出「從學生實際出發並將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作為課程建設與實施的基礎」。
(3)「綜合性」中,增加了重視家庭、學校以及社會之間聯系的維度。
(4)「人文性」的改動相對更大。改後為:尊重學生學習與發展規律,體現青少年文化特點,關懷學生精神成長需要,用初中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組織課程內容、實施教學,用優秀的人類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學生心靈,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社會責任感。
2、在課程內容部分進行的修訂
(1)將課程內容里諸表格版塊前的目標刪除了。原因在於為了與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等課標保持一致,同時也為了避免原目標條目與課程內容難以吻合的問題。
(2)將第三部分「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中的「集體」,前移到第二部分「我與他人的關系」中,修改為「我與他人和集體」。
(3)第一部分「成長中的我」的課程內容所涉及的心理、道德、法律和國情等四部分內容的修改均屬於微調。相比較而言,第二部分「我與他人和集體」,第三部分「我與國家和社會」兩部分的課程內容所涉及的內容做了一些較大的改動。
(4)第一部分中,新加的主題和思想有:
第一「體會青春期的美好」 提出應引導學生體會青春期的美好。
第二增加至三條課程內容涉及生命教育,引導學生尊重生命、珍愛生命,體會生命的價值。
第三注意到德育理論的新近話題——反年齡歧視論,強調與父母的有效溝通。
第四,特別第二部分中,將「交往中的品德」改為「在集體中成長」。該部分新增的思想主要有:「領會學校生活的幸福」,體會團結的力量」。是將「克服逆反心理」修改為「調適逆反心理」。
第五,第三部分新增的要點有: 「合理利用互聯網等媒介,初步養成積極的媒介批評能力,學會理性利用現代媒介參與社會公共生活」;補充「了解不同勞動和職業的特點及其獨特價值」
第六,第三部分在最後一輪的修改過程中,修改幅度較大。由原先的「積極適應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承擔社會責任」、「法律與社會秩序」、「認識國情 愛我中華」四部分,改為「積極適應社會的發展」、「認識國情 愛我中華」、「法律與社會秩序」三部分。
第七,「認識國情 」「愛我中華」部分的修改意圖:
第一減負;第二加強現實國情內容 ;第三突出了全球意識。
3、在活動建議部分的修改
思想品德課程標准中的「活動和建議」包含了大量「活動要求,倡導學生自探究和實踐,培養學生的興趣和能力。
4、教學和評價部分是此次修訂的重點根據專家意見,此次修改力求達到以下要求:
(1)形成結構,注重內容的邏輯關系,從整體上對教師有指導作用;
(2)力求具體,不泛泛而談,具有一定操作性;
(3)力求體現思想品德課的性質和特點,力求體現初中學生的學習特點。
評價部分具體修改
①在結構上做了適當調整。 ②對幾種評價方式的表述進一步加以規范。
5、教學建議部分具體的思路是:第一條修改為「准確把握課程性質,全面落實課程目標」。 第二條修改為「強調與生活實際以及與其他課程的聯系」,注意到課程之間的有機聯系。增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優化教學過程」條目。
6、對課程基本理念進行修訂。按照本課的核心、基礎和教學觀三個方面一次依次對原有的基本理念的順序作了調整,引領學生了解社會,參與公共生活,熱愛生命,感悟人生。
7、對課程中目標的定位是:思想品德課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旨在促進初中學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品質的形成和發展,為使學生成為「四有「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Ⅷ 根據新的課程標准,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理念和內容設計思路是怎樣的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和特點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室 單曉紅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准經過近一年來各方專家的研製,現已正式頒發。新課標在設計思路、基本理念、目標以及結構、體例、呈現方式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改進。新課標以橫、縱坐標的設計方式來整合心理、道德、法律和國情教育等內容,完全改變了以往學科體系的邏輯,並在學科知識和方法上作了跨學科的整合。與以往課標相比,新課標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構建課程目標,在課程目標的表述上更為准確和科學;以全新的設計形式呈現課程內容;對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出了更明確的要求;「評價建議」具有更強的操作性。「教材編寫建議」為教材的編寫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創造的空間。

【關鍵詞】思想品德 課程標准 設計思路 特點分析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准經過各方專家近一年的努力,現已正式頒發。新的課程標准與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課課程標准比較,其體例、結構、表述與呈現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進。事實上,課程標准研製組的專家們在研製過程中最為苦惱,也最費思量的問題就是如何既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又能夠把黨和國家的要求與學生的身心需要有機地統一起來,素質教育理念能夠浸透在文本的字里行間。現在看來,專家們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本文試就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和特點做一初步分析。

一、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

新的思想品德課程設計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國情教育等內容為橫坐標,以成長中的我、自我與他人、自我與社會為縱坐標,作為內容整合的邏輯。基本框架結構如下表所示。

心理健康
道德
法律
國情教育

成長中的我
認識自我
自尊自強
學法用法

我與他人的關系
交往與溝通
交往的品德
權利與義務

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
積極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承擔社會責任
法律與社會秩序
認識國情 愛我中華

作為對現行的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的重大改進,使之既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又能體現學科建設與時俱進的思想,新的思想品德課程標准在設計思路上統籌考慮了幾大難點和重點。

(一)編排上如何取捨

初中的德育課程由思想政治改為思想品德後,主要對學生進行哪些方面的教育呢?在經過充分的調研和論證、並經過廣泛的討論後,國內思想政治教育界目前已經取得了共識,即認為課程應包括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國情教育等內容。

但如何編排這幾塊內容,目前大致有兩種意見:一種是基本沿襲現行思想政治課標的思路,即每塊內容集中在一個年級進行;另一種是打破年級界限,把幾塊內容有機綜合,融會貫穿在三年中進行,根據學生知識經驗的增長和心理的發展過程,按螺旋式由淺入深地安排教育內容,使思想品德教育隨學生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深化。

現在採用的正是後一種意見。課程標准中的教學內容不是按照學科體系的邏輯加以展開的,而是在學科知識和方法基礎上進行了跨學科的整合,內容標準的許多要求是開放的和過程性的。對教學內容的前後順序,不做硬性規定,從而為教材的多樣性和教師教學的創造性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為體現並滿足學生發展的差異性創造了比較好的環境。在呈現方式上,課程標准也力求適應初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貼近現實生活,強調學生自身的觀察、感受和體驗。

這樣編排,是基於如下考慮。

1. 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要求體現教育的層次性。初中三年,是學生身心發展的劇變期,學生對教育內容的需求也表現出層次性,將某一教學內容集中在一個年級,此後就不再進行該內容的教學,無法體現教育的層次性。

2. 淡化學科體系,體現思想品德課程結構的均衡性、開放性和綜合性。

3. 學科建設發展的需要。在課程標準的研製過程中,曾對北京、重慶、廣東等地的43所中學的1600多名初三、高一年級學生和150多名政治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和座談,都很希望能抓住這次課改契機,重建新的德育課程結構。

(二)思想性如何體現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思想品德課程的開設,是我國學校教育社會主義性質的標志。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重視對青少年學生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20世紀80年代以來頒發了一系列關於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和德育課程建設的文件,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怎樣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怎樣進行這種教育,提出了具體和明確的要求。黨和國家對青少年學生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表達了國家和民族核心的價值觀,貫徹這種價值觀,是課程思想性的主要體現。所以,思想品德課程把其課程性質表述為:「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和學生思想實際,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質,養成遵紀守法和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增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信念,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國家的要求與學生身心發展的需求關系如何處理

全面落實黨和國家對青少年學生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提高教育的實效性,這就要求新的思想品德課程標准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把黨和國家對學生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等要求與學生的身心需要有機地統一起來。

初中學生正處於少年期。少年期是人生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身心發展與其他年齡段有著許多不同的特徵。由於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既需要正確的價值引導,又需要經由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親身實踐才能真正內化。新的思想品德課標將深刻的理論蘊涵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鼓勵學生自主地進行探究、體驗,通過學生的道德踐行和生活實踐,促進思想品德的知行統一。因此,正確的價值引導與尊重學生的思考、實踐相統一就成為思想品德課程所遵循的原則。

(四)人生觀如何引導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中國加入WTO後,進一步全方位向世界開放,與世界融為一體,各種文化、思想、觀念的沖撞、交融將更加突出。初中生正處於青春期,並向成年人過渡,自我意識和獨立性大大增強,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初中階段幫助學生樹立責任意識和積極的生活態度,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它對學生未來的成長具有基礎性的作用。因此,幫助學生學習做負責任的公民、過有意義的生活就成為思想品德課程的追求。

二、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的特點分析

(一)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構建課程目標

新的課程標准完全改變了現行課標「識記」「理解」「運用」的梯級認知目標體系,而是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為首,兼顧能力目標、知識目標。雖然一般而言,學生的品德心理結構包括知、情、行三個環節,學生的品德和心理發展相應地也應該是以認知、情感、行為三者為主體的綜合發展。但是,在這三者之中,認知是「導向」而非「主導」,更應注重情感與行為的發展。這一點,已為我國學校道德教育多年來的經驗與教訓所印證。

因而,新的課程標准更加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隨這一過程而產生的積極情感體驗和正確的價值觀。教師在使用新課程標準的過程中,主要也應關注,如何利用各門學科所特有的優勢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而不是僅僅關心學生對某個結論是否記住,記得是否准確?不是僅僅關心學生對某項技能是否形成,並且運用起來是否得心應手?正是基於這一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課程標准與現行的思想政治課課程標准相比較,在課程目標的表述上更為明確和科學。

(二)以全新的設計形式呈現課程內容

現行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是按照教學內容和基本要求的形式來限定課程內容的。新的思想品德課程標准完全改換了這種方式,而採用以內容標准和活動建議的形式來構架,這樣,就給教學實施者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以更大的空間。

內容標准部分由學習領域(如心理、道德、法律和國情教育等)而至學習主題(如認識自我、自尊自強、學法用法等)再至目標要素(如悅納自己的生理變化、理解情緒的多樣性、了解自我評價的重要性等),闡述學生在不同階段應實現的具體學習目標。對於學生的學習結果,用盡可能清晰的、便於理解和可操作的行為動詞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進行描述。如前所述,由於課程標准最終要檢驗的是學生是否達到了預期的學習結果,而不是教師有沒有完成某一任務或者是否達到了某一目標,因此,內容標準的陳述以學生為出發點,目標的行為主體定位於學生,而不是教師。內容標准沒有採用「使學生……」「提高學生……」「培養學生……」等陳述方式,而是將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統一起來表述,如「能夠分辨是非善惡,為人正直,學會在比較復雜的社會生活中做出正確選擇」「學會與父母平等溝通,正確認識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和教育,以及可能產生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關心和尊重他人,體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學會換位思考,能夠與人為善。」

(三)著眼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對改善學習方式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本著「人的思想品德是通過對生活的認識和實踐逐步形成的」這一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課程標准強化了過程性、體驗性目標,以期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改變單一的記憶、接受、模仿的被動學習方式,從而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新的思想品德課標強調,教學「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例如:

「從『我心目中的我』『同學心目中的我』『老師心目中的我』和『父母心目中的我』等不同角度,給自己畫像,分析評價的差異,找出前進的方向。」

「嘗試分析自己在家庭、學校和社區中的不同身份和不同責任。就『怎樣做一個公民』進行一次主題討論。」

「調查本地區存在的環境問題並向有關部門提出合理化建議,設計一個保護環境或珍惜資源的公益廣告。」

同時,要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尊重學生個性和獨特發展需要的基礎上,著眼於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不斷開發學生的潛能,幫助他們形成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在教學設計中,要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鼓勵大膽合理的想像,提倡探索精神,適時地提出一些目標比較明確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通過討論、調查、查閱資料、訪談等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完成學習任務。因而,新的思想道德課程標准要求「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社會現實與自我成長的問題,通過調查、討論、訪談等活動,在合作和分享中豐富、擴展自己的經驗,不斷激發道德學習的願望,提升自我成長的需求。」例如:

「開展向同學推薦一本好書的活動。」

「以我是如何化解與父母的沖突』為題,交流各自解決矛盾的方法,討論分享成功解決矛盾的經驗。」

「以『家長是否可以拆閱子女信件和日記』為題,開展一次學生與家長的對話活動。」

(四)體現了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教育功能,「評價建議」具有更強的操作性

新的思想品德課程標准力圖結合本學科的特點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體的評價手段,引導學校的日常評價活動更多地指向學生的學習過程,從而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課程標准中建議採取多種方式、方法進行評價。例如,評價「要客觀記錄和描述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思想品德狀況及發展需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進取意識」。對學生學習評價的方法有:觀察、描述性評價、項目評價、談話、成長記錄、考試等。

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成長記錄」,建立學生的成長足跡袋,記錄學生在學習思想品德課過程中的各種表現,主要是進步和成就。此項記錄以學生的自我記錄為主,老師、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讓學生以評價對象和評價者的雙重身份參與評價過程,這是從來未有的。通過這種評價,一方面,讓學生可以以自我記錄反思自己的成長歷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又發展了學生評價自己作品的技能和獨立學習的能力,為全面而客觀地評價他人和自己,建立健全的自我意識奠定了基礎。

(五)「教材編寫建議」為教材編寫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新的思想品德課程標准為指導教材的編寫提出了一些指導性的意見,這是專門針對當前課程改革的新形勢,編寫多樣化的教材而設計的。這也是前所未有的。以往的教學大綱和課程標准往往對教材編寫的內容有比較具體的規定,教材編寫包括課題內容的設置、課題名稱與前後順序等都必須完全依據教學大綱和課程標准。而新的課程標准,由於其設計上的靈活性,為教材的創造性編寫提供了較大的空間。依據新的課程標准,完全可以編寫出各具特色的多樣化教材,這為真正實現「一綱多本」、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提供了保證。

新的課程標准在「教材編寫建議」中,除了要求教材要符合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外,對教材編寫提出「應有足夠的開放性」,還應「考慮地區和城鄉的不同特點」,呈現方式要「有利於學生自學」,還倡導以生活主題模塊的方式呈現標准內容等。這些建議,既反映了新的課程教材理念,又為編寫教材提出了一定之規。也為編寫出各具特色的教材提供了基礎和保證。

參考文獻:

1. 鍾啟泉、吳鐸、羅國振:《道德教育展望》,華東師大出版社200年6月第1版。

2. 〔美〕Robert L.linn等著:《教學中的測驗與評價》,董奇等譯編,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3. 陳會昌:《德育憂思——轉型期學生個性心理研究》,華文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開創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局面——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文件匯編》,團結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司:《中學思想政治課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指導意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6. 鍾啟泉等:《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華東師大出版社2001年第1版。

7. 魏曼華等:《初中思想政治課教材調查報告》(內部資料)2002年。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