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課程
① 怎樣解決閱讀教學中的"讀好"問題
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像,領悟詩文大意。
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學會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像,領悟詩文大意。在理解語句的過程中,體會句號與逗號的不同用法,了解冒號、引號的一般用法。
(1)閱讀教學課程擴展閱讀:
義務教育語文的相關要求規定: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個性,培養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增強學習語文的自信心,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
② 如何構建一個可用的閱讀教學內容體系
語文教學存在的最大問題是「該教的沒有教,不該教的亂教」,這就是所謂「語文教學內容問題」.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理想的做法是,由專家們開發出閱讀教學的「課程內容體系」,然後由教材專家將「課程內容體系」轉化成「教材內容體系」,老師們則依據「教材內容體系」,設計自己的「教學內容體系」,最後在這個體系框架內,結合自己學生的具體情況,確定每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
這里有兩個環節,一個是「課程內容體系」-「教材內容體系」-「教學內容體系」的逐層遞進,一個是依據「體系」確定「單篇課文的教學內容」.現在老師們面臨的問題是:第一個環節尚未完成,但一堂堂的課卻在上著.這種「該教的沒有教,不該教的亂教」的混亂局面不能再延續下去了.對於一線教師來說,現在迫切需要的是能否有一個可用的「教學內容體系」指導我們逐篇開發單篇課文的教學內容,使「該教的沒有教,不該教的亂教」的局面得到初步的改善.
本文的研究就是想嘗試為教師們提供這樣一個「可用」的教學內容體系框架,提供一個可以操作的路徑.毫無疑問,這項研究是應急性質的,不是「理想的做法」,不是解決語文教學內容問題的「正道」,是臨時性的.這一點要特別加以說明.
一、構建「語文閱讀教學內容體系」的工作維度
構建「語文閱讀教學內容體系」,維度很重要.因為維度確定一個基本的框架,有了這個框架,老師的工作就有了基本的思路和指向.一方面,老師們能憑這個框架找到自己工作的著力點,另一方面,如果這個維度的質量能得到基本保證的話,那麼老師們在這個框架下的工作,其質量也就能得到基本的保證,至少不會錯到哪裡去.
1.文類的劃分
閱讀教學教什麼?第一個要考慮的就是教的這篇課文的文類,即體式分類.閱讀思維是文體思維.文體的實質不是文章形式因素,而是這一類文章的社會功效.不同的文章(作品)運用於不同社會場合,具有不同的社會功效.例如通訊,運用於媒體,讀者的閱讀需求是了解某人或某事,發揮著傳播某人或某事的社會功效.例如小說,以文學形式出版或發行,讀者的閱讀需求是閑暇和審美,發揮著休閑、怡情養性和啟迪心智的社會功效.為適應這種社會場合和社會功效的需要,不同類型的文章(作品)逐步形成了相對固定的呈現形態,即所謂體式.讀者閱讀不同類型的文章(作品),第一步就是判斷其體式,從而獲得關於該文章(作品)對於自身「社會場合」和「社會功效」的設定,然後以相應的「閱讀姿態」(即思維狀態)來對待該文章(作品).例如從一本文學刊物上讀一篇標明是「小說」的作品,讀者對該作品的心理期待是「看著玩」(也許並一定是明確意識到),因此他以「有趣嗎」或者「有什麼新鮮的」「還有什麼樣的生活」這樣的姿態來「期待」作品.這種所謂「姿態」決定了他以什麼方法來閱讀,決定了他閱讀作品中的什麼,決定了他閱讀作品追求的結果.
③ 什麼是閱讀教學《
加深理解的體驗,教師則起引導。而不是用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我跟爸爸到公園里去。學生在閱讀活動中具有自主性。如學生理解韓愈《早春》詩中「草色遙看近卻無」一句。這是什麼呢,有的學生是通過相似的生活經歷來理解的。」還有一些學生表示不理解,圖像也變得模糊不清了,閱讀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的閱讀實踐活動?」顯然,充分地去讀書,專注地去讀,原來是稀稀拉拉的細草芽兒,然而人們在解讀課文的言語時,在自己的腦海中建立文本的言語與本然生活之間對應關系的過程,其收獲就越多,離遠看圖像很清楚。受到情感熏陶,靠近看卻是一堆有濃有淡的麻點,就能領會課文的內容,使他們主動地去讀,怎麼會『草色遙看近卻無』呢,並獲得直覺經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點撥的作用,閱讀的過程是閱讀主體通過特定的心智活動?閱讀教學不是先生講學生聽。要善於營造一個有利於閱讀主體情緒化的「場」,其效果就越好。
從實質上說。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享受審美樂趣。我以為『草色遙看近卻無』就是寫的這么一種感受:「應該是離得越近看得越清楚。由於本然狀態下的生活只能以直覺的形式存貯於人們的記憶之中,興致勃勃地去讀。課文中包含的生活底蘊是豐富多彩的?我懷著好奇的心情走近一看,這就決定了閱讀的過程是文本的言語形式與主體的直覺經驗之間進行相似選擇。我想『草色遙看近卻無』的道理跟這是一樣的,無意間看到枯黃的草皮上有淡淡的綠色:「過去報紙上印的照片。學生讀書的積極性越高:「去年初春,無需把這些生活底蘊都找到。」有的是通過類比推理來理解的。讀書的形式最好是個人誦讀或默讀,獲得思想啟迪,可淡淡的綠色不見了。閱讀主體只需找到其中的一種生活底蘊。
教師要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相似激活的過程,這些學生還沒有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找到與之相匹配的直覺經驗、獨立性?
什麼是閱讀教學什麼是閱讀教學、相似匹配
④ 怎樣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一、營造氛圍,使學生「敢讀」
首先,教師與學生應角色平等,變「一言堂」為「群英會」。教師應把機會讓給每一位學生,使他們通過朗讀來盡情地訴說自己的心聲,表達內心的情懷。教師要在課堂上以飽滿的熱情、真誠的微笑面對每一位學生,引導他們一起進入「角色」和「狀態」,讓學生在聲情並茂、情景交融的藝術氛圍中去感受語言美。特別是對「雙差生」更應傾注以愛心和關注,從而縮短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角色距離,建立朋友式的關系。這樣同學們才能在更廣闊的天地中積極地美化課堂。
其次,要允許學生閱讀「出錯」。 這是學生敢於閱讀的前提。學生閱讀出錯是很常見的現象,教師要採用語言的激勵、手勢的肯定、眼神的默許等手段對學生的錯誤給予充分的理解和鼓勵。一個人如果體驗到一次成功的樂趣,就會勇氣倍增,激起無數次的追求。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畏懼錯誤、不敢表現自己就是放棄進步,學生一旦具有這樣的意識,就會消除自卑心理,毫無顧忌地勇於展示自己。
最後,從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入手,精心設計閱讀導入環節。我們可以用有趣的謎語、故事、問題、一段談話、甚至是一首歌、一幅畫、一段音樂、一段錄像、實物等導入,吸引學生注意,使學生好奇、興奮、激動,帶著濃厚的興趣進入閱讀情境中。
二、傳授方法,使學生「會讀」
1、 以讀為本。新課程標准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閱讀教學的基本模式為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精讀課文,學習重點句、段—品讀課文,走出文本,擴展視野。從中可以看出,「讀」是閱讀教學的精髓;讀是閱讀教學的生命線。要讓學生理解地讀,傳情地讀,讀出韻味,讀出感情,從讀中真正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書讀百遍,其意自見。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指的是學生情感體驗的個性化,更好地讓學生在讀書過程中,自由地、充分地與文本進行對話,在師生互動的閱讀實踐中,披文入境,「讀」占鰲頭,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讀中悟意,讀中悟情。在整個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課文內容的特點,可採取不同形式的讀。如:個人讀、小組讀、齊讀、對比讀、默讀、小聲讀、大聲讀、誦讀、分角色讀、有感情地讀、表演地讀等。
2、以讀精講。
3、情景激讀。首先問題是閱讀教學的切入點。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主導者,指引者。一堂富有生機活力的語文課,關鍵在於教師能否用充滿激情而又富有哲理的兒童化語言,創設出一定的語文教學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興趣。要讓學生產生讀的興趣,一個重點就是體現在教師是否具有引導的能力。引導得好與否,直接關繫到讀得是否成功,教學是否有達到預期目的。當然,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過程中,首先要明確各年級閱讀的重點。
4、以寫促讀。新課程標准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語文的特點。要讓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讀與寫,讀與說。」是一個相互統一的有機體。「讀寫結合遷移運用是學習語文的最高層次和最後歸宿。」閱讀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傾吐。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體會一下,有什麼感想。組織學生相互交流,相互探究,談談感想。或者寫出感想。比如:《有趣的漢字》一課,激趣:讀了這篇課文,你想對漢字說有哪些無窮的魅力?學生通過閱讀,眾說紛紜。學生在語言文字中不但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美的感染,而且感悟到學習上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樂趣。
三、明確目標,使學生「會練」
1、以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為目標,進行朗讀指導和訓練重點進行基本功訓練。指導學生用普通話朗讀,指導學生在閱讀中的語調、語氣、停頓及表情等,開展個人朗讀表演,師生共同評價活動,激勵學生表現自我,積極參與朗讀活動,體驗朗讀樂趣,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的標准。利用抒情性課文,訓練學生感情朗讀,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2、以提高學生閱讀速度和閱讀質量為目標,進行默讀、瀏覽訓練給學生充分讀文的時間和自主讀文的空間,以學生自讀自悟,生生交流,師生互動的方式進行反復的速讀,感悟訓練。教師在活動中要起到引導作用,使學生的閱讀活動緊貼主題。
3、在讀准、讀熟的基礎上進行自我陶醉式朗讀和欣賞活動。可以自由讀,同桌互讀,欣賞配樂朗讀。使閱讀水平升級,閱讀活動達到藝術升華。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
另外,還可以結合教材主題,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為學生提供書目,使閱讀更具有實踐性。我推薦讀物,書、報、課文,激發課外閱讀興趣,交流展示讀書成果,穩定課外閱讀興趣,加強課外閱讀興趣,變「老師要我讀書」為「我要讀書」而逐步提高閱讀的自覺性。通過班級評比「背誦大王」、「故事大王」、「朗讀之星」,開展朗讀競賽活動。
總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只有抓住以讀為主線,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才能達到閱讀教學的真正目的。才能更好進入小學閱讀教學的最高境界。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信心,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真正興趣。
⑤ 課程閱讀教學的新理念是什麼它的含義是什麼
課程閱讀教學的新理念是什麼
這個新理念就是要隨著新版本的變化而變化
它的含義是要緊跟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⑥ 如何解讀《語文課程標准》閱讀教學
在《語文課程標准》(7—9)年級的閱讀教學目標其中有四條提出了閱讀方法: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2.養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閱讀一般的現代文每分鍾不少於500字。
3.能較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擴大閱讀范圍,擴展自己的視野。
4.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
在(7—9)年級的閱讀教學目標中提出了朗讀、默讀、略讀、瀏覽、誦讀五種閱讀方法。
在《語文課程標准》閱讀教學建議中指出:
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們教師首先要明確常用的閱讀方法,並能深入了解各種閱讀方法的作用,在日常教學中合理、靈活的運用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朗讀:主要作用領會情感,發展語感。
默讀:主要用於思考問題。
瀏覽和略讀:都是大致的讀。但瀏覽主要用於提取信息,略讀主要用於粗知文章大致內容。
誦讀:反復朗讀,自然成誦,尤其適用於抒情散文、文言文等聲情並茂的作品。誦讀比簡單的朗讀更有助於從作品的聲律氣韻入手,體會其豐富的內涵和情感,更有助於積累素材、培養語感、體驗品味、情感投入,達到語文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作用。
我們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一定要根據各種閱讀方法的不同作用設計相應的讀書的活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語文課程標准》閱讀評價建議中指出:
1、對朗讀、默讀的評價。
評價學生的朗讀,可從語音、語調和感情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還應注意考察對內容的理解和文體的把握。
2、注意加強對學生平日誦讀的評價,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
3、評價默讀,應根據各學段目標,從學生默讀的方法、速度、效果和習慣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
4、評價精讀,重點評價學生對讀物的綜合理解能力,要重視評價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創造性的理解。根據各學段的目標,具體考察學生在詞句理解、文意把握、要點概括、內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現。
5、評價略讀、瀏覽。
評價略讀,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閱讀材料的大意;評價瀏覽能力,重在考察能否從閱讀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⑦ 如何提高課堂閱讀教學
閱讀是語文課程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現代的閱讀觀認為,一般意義上的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語文課程的閱讀同樣也應該這樣理解。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在閱讀教學中,存在著許多對話關系,如學生與作者(文本)的對話,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教師與作者的對話,學生、教師與編者的對話等,這些都為學生的個體閱讀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但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人。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學會閱讀。從這層意思說,我們的語文課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讀本。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也是閱讀中的對話者之一。
一般來說,教師作為文本與學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準、人生經驗、審美水平要高於學生,他可以起到向導的作用,但絕對不能取代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過去流行的「談話法」教學,與閱讀作為一種對話的本質是背道而馳的。總之,現代的閱讀觀認為,課堂是一個學習共同體,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課程是草根課程,是不斷生長,可以延伸的。課堂是根據預成目標不斷生成新目標的教學。
那麼在課堂中老師應該怎樣才能更好地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來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呢?
一、提高閱讀教學課堂有效性的前提——認真備課
在一堂課中,教師教什麼,學生學什麼,必須制定明確的目標,這就需要教師把握教材,鑽研教材。抓准教學的重點、難點是備教材的關鍵。所謂教學重點,是指某一范圍內容中舉足輕重的、最重要的內容,或最基本、最精華的部分。雖為教學難點,是指那些學生難於理解、掌握或容易引起混淆、錯誤的內容。老師備課時就要對教材進行認真的研讀,把握教學的重難點。對教材,我們不僅要在「深入」上下工夫,而且要在「淺出」上做文章。怎樣「淺出」,就必須有效策劃。有效策劃是教師不容忽視的一種能力。前者是教師與文本的對話,個人以為是解決教什麼的問題,而有效策劃是考慮怎麼教的問題,這是讓我們的孩子在課堂上進行有效學習的前提和保證。怎麼教,怎樣立足文本構建教學策略,我的看法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情緒狀態對教材進行「再度開發」,就是常說的「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要求教師對課程的內容做出 「生本化」的處理。
二、提高閱讀教學課堂有效性的基礎——課前預習
抓好課前預習十分重要。預習是在老師講課之前,先自己閱讀新課的內容,做到初步了解課文內容,並做好學習新知識的准備工作。一般布置學生做到:課文要最少讀三次,讀通讀順讀准確,不懂的地方要查字典、查資料或作記號,還要求學生就課文內容或句、段的內容質疑,就是說要求學生會從課文的內容尋找問題,再從課文中找到答案,以便課堂中提出來解決;再想想通過讀課文知道了什麼?以及把課後的習題多加思考思考。學生若能做好課前預習,那麼在老師進行課堂教學時,就能更好地抓住重點,解決難點,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學生的預習質量將直接影響他聽課的效果。如果我們教師抓好了學生預習,還能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逐步提高自學能力,為以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提高閱讀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鋪墊——激情導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對一個人掌握某種知識技能起著重要作用。由於社會的飛速發展,信息手段的豐富,學生對許多教學內容已經知曉,甚至司空見慣,再加上課前的預習,往往使學生在深入學習時,對課文內容失去興趣,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教師的導語也變得尤為重要,我們要針對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愉快地進入到學習中來。如: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抓住一些與教材內容有關的趣味性的的活動,不但能活躍氣氛,而且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起。例如:在《圓明園的毀滅》一文的開頭,我的感受尤其深刻:在世界的一邊,存在著人類的一大奇跡,這個奇跡就是圓明園,一個近乎超乎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匯集於此,只要想像出一種無法描述的建築物,一種如同月宮似的仙境,那就是圓明園。接著課件逐幅演示「金碧輝煌的宮殿」「玲瓏剔透的亭台樓閣」「多姿多彩的西洋建築」等圓明園風光的圖片,請學生觀察欣賞,並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說感受。師接著深情地講述:這么美好的東西居然化為灰燼,該是一件多麼惋惜的事啊!是誰讓我國的瑰寶毀於一旦呢?話音一落,學生聚集了情感開始去探索課文了。如在教學《月光曲》一文時,我這樣導入:「同學們,你們喜歡音樂嗎?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首鋼琴曲。」(打開錄音機,播放《月光曲》)聽完後問:「此時你的心情怎樣,說給大家聽聽。」優美明快的音樂為創設了一個最佳的審美氛圍。學生既學到知識,又理解貝多芬對音樂的特殊感情,也得到了美的享受。又如在教學《凡卡》第二課時,我是這樣導入的:「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凡卡寫給爺爺的信。我們知道凡卡的內心充滿了痛苦的仇恨,他在信中多次呼喚爺爺來救他,急切地盼望爺爺接他回鄉下去。這可憐的孩子在死亡線掙扎,他多麼希望擺脫悲慘的命運啊。現在我們看看凡卡寫信後的情景怎樣。」這時學生就會根據自己所了解的內容發表自己的看法,課堂效果很好。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尋找機會,創造「展示」條件,讓學生充分「表現」。可以讓題目有不同見解的同學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看法並予以適當鼓勵和表揚。可以對課文中的個別章節在學生充分預習的情況下,讓學生自己上講台講課,講給其他同學聽。在他們「表現」自己的同時,檢驗了他們的自學效果,鍛煉了他們的表達能力與心理素質。有時,還可以圍繞一個專題,指導學生寫「小習作」,寫出自己在學習時的心得體會。這樣促使全體同學認真閱讀課本,查閱資料,從而使整個課堂氣氛熱烈、充實。只要我們把學生的熱情調動起來,就一定能達到我們需要的教學效果。
⑧ 閱讀教學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1. 文學閱讀,當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
從文本現象看, 2000年以來,高中語文閱讀教材中,文學文本已佔60%以上;文學「閱讀與鑒賞」 被確立為主要的教學目標之一,而原來僅是初步涉及作為陪襯;2003年頒布的高中語文《課程標准》,更是明確規定了必修課程的「閱讀與鑒賞」目標;在選修課程設計的五個系列中,則安排了「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以及「文化論著研讀」等三個與文學閱讀關系極為密切的選修模塊。
不僅如此,文本閱讀的內涵層次也有了大幅提升。例如,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在必修課程「閱讀與鑒賞」的教學目標就有這樣一些規定 :
1.在閱讀與鑒賞活動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與認識。
6.學習鑒賞中外文學作品,具有積極的鑒賞態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能感受形象,品位語言,領悟作品豐富的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蘊涵的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著重號為筆者加)
7.在閱讀鑒賞中,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徵及主要表現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關背景材料,用於分析和理解作品。
8.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
10.有廣泛的閱讀興趣,努力擴大閱讀視野。……課外自讀文學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於150萬字。
這些規定既關注隱性目標,又明示顯性目標,視閾極為廣闊。其顯性目標,要求通過文本讀解活動,建構個體與外界的多重關系或意義聯系,深入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涉及人類情感的深層領域,關注心靈世界;要求具備依據歷史發展和現代觀念審視、評價作品的能力。這說明當代語文文本閱讀已經具備較高的價值目標,文學閱讀必須強化和深化。
從文本重心變化的深層原因看,文學閱讀成為當前高中語文文本閱讀的重心,是語文教育適應外部形勢,對內尋求文本與教育目標最佳匹配的必然結果。
在全球化開放性的文本閱讀背景下,文本與主體間的意義交流呈現出多渠道、多層次、多元意義接受的新趨勢;原先的文本閱讀僅以文章閱讀為主,突出語言學習和技能訓練,文本閱讀為了適應語言學習的需要,大多人為地進行細密分解,圍繞字、詞、句、篇、語(語法)、修(修辭)、邏(邏輯)、文(文學)「八字憲法」 展開,面面俱到,過分拘泥於語言學習的基礎要求,文學閱讀在中學階段只是看作語言學習的高級形式,文學富含的人文精神根本得不到關注。
在傳統的以語言學、文章學為理論根基且占據主導地位的課程編制者和教學者的潛意識中,文學教育太脫離中學生學習實際且實施評價十分困難,完全可以放在大學期間學習;中學階段就是要加強語言學習,打好語言學習的基礎。而語言學習在高中階段為了應對高考靜態的書面考試,又淪落為靜默的語言技能訓練以及標准化測試等極端狹隘的教學形式。
這種過分強調基礎語言學習的課程取向和教學形式,導致了大量的教學時間耗費在靜態的語言技能訓練之中,割裂了語言與文本之間鮮活的意義聯系。文本的豐富的情感意義也因失去個體的情感交流而破損在語言的碎片中,失去其豐富完整的個性,滅失了思想情感圓融的智慧和光芒。這些,自然不能適應當前語文教育全面提升人的綜合素質的需要。
當前的語文教育中以文學教育為重心的文本比例配置,實際上就是語文教育中長期被漠視剝奪的人文性的回歸,是對過分強調語言工具性的狹隘的教育取向,經歷歷史選擇後的有力反撥。因此,有人稱,重振文學閱讀是在為語文招魂。
強調整體感知,倡導綜合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注意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階梯性統一,以開闊的視野關注語言、文本中蘊藉的豐厚的人文內涵,注重發揮文學文本閱讀的獨特功能已經成為當前語文閱讀教學的主流方向。
⑨ 什麼是閱讀教學課程化
什麼是閱讀教學呢?
「課程標准」中做了這樣的表述:「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課堂教學的三個要素——學生、教師、文本,這是大家早就熟知的,值得研究的倒是「對話」二字。
這兒所說的「對話」,已不是一般語言學意義上的對話,而是一種教學對話。克林伯格認為,在所有的教學中,都進行著最廣義的對話,不管哪一種教學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對話都是優秀教學的一種本質性標志。在他看來,教學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對話,具有對話的性格。這就是「教學對話原理」。
首先,這種師生間的對話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學對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交談,而是意味著對話雙方彼此敞開心扉,相互接納。教師不是學生的管理者,也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夥伴,是「平等中的首席」。對話與過去的「談話法」截然不同。過去的談話法,雖然表面上是師生間的一問一答,但骨子裡教師仍然是居高臨下傳授知識的權威。教師的提問是有「底牌」的,學生的回答不過是猜測教師的「底牌」而已,最後還是要由教師一錘定音。
這種教學對話還應當是互動的。教學既然是一種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交往的活動,這就決定了他們之間的對話應當是互動的,是雙向的交流。通過互動實現多種視界的溝通、匯聚、融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認識偏見得以克服,並產生新的視界。
⑩ 新課程標准下閱讀教學應注意什麼
新的課程理念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我們對閱讀教學的定位也有了新的認識。例如,強調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的對話過程,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鼓勵學生對文本個性化的解讀與思考。注意文本與生活、與社會、與自然的聯系。特別關注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利用教材,合理地開發課程資源。隨著信息技術的革新,大家也比較關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總之,欣賞課堂教學的口味在發生變化,不僅要求有新意,還要要求有創意。
然而,大部分教師不能自我的更新知識,或者對新理念的支離片碎的理解,造成搬用和套用一些新的形式與花樣,致使課堂效率大打折扣。主要表現在:教學方式改變了,強調了以學生為主體,課堂教學卻放任自流;教學形式改變了,注重了小組合作學習,課堂教學卻沒了合理的秩序。教學手段改變了,信息化技術占據視野,課堂教學卻掩蓋了真實的思考;課程資源開發了,課堂教學的拓展卻漫無邊際等等現象,如何進一步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這是我們每位語文老師經常在思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