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校本課程課題研究報告

校本課程課題研究報告

發布時間: 2020-11-28 08:27:45

1. 1。課題實施方案 校本課程實施方案 實施方案範文

《人體生理學》課程教學實施方案
一、課程概況
人體生理學是研究人體功能活動規律的科學。高等動物有很多系統,包括血液、呼吸、消化、循環、泌尿、生殖、內分泌和神經系統等。在正常條件下,上述各個系統具有哪些功能,這些功能是如何實現的以及它們受到哪些調節和控制等問題是生理學的研究任務。只有了解在正常條件下機體的各種功能活動的規律,才有可能了解在疾病條件下哪些功能會發生變化,為什麼會發生變化以及如何通過葯物或其它手段進行預防和治療。因此,人體生理學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
《人體生理學》有理論課和實驗課。只有將理論課和實驗課結合起來,才是一門完整的生理學課程。課程的安排,一般是先學習總論,了解機體功能活動的一般規律。再分系統學習各系統的內容。實驗課可以和理論課並進,也可以集中一段時間進行。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機體各系統、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這些功能是如何實現的以及它們受到哪些因素的調節和控制。為後續課程的學習提供理論基礎。
本課程的後續課為病理生理學、病理學、醫學免疫學與微生物學等。本課程為5學分。
二、教學資源及內容簡介
(一)文字教材
1.《人體生理學》
於吉人和張大成主編,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出版。
本書依據高等醫學專科培養目標和教學大綱編寫,系統體現了人體生理學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媒體。全書共12章。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細胞的基本功能、第三章 血液、第四章 血液循環、第五章 呼吸、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第七章 能量代謝和體溫、第八章 腎臟的排泄功能、第九章 神經系統、第十章 感覺器官、第十一章 內分泌、第十二章 生殖
2.《人體生理學學習指導》
朱文玉主編,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出版。
該書是與《人體生理學》主教材相配套的輔導用書。全書12章,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總結、歸納了各章中的重點和難點內容,並進行適當的解釋;另一部分是給出了大量的多種題型的練習題。本書的目的是為學習者提供學習方法,強化學過的知識,檢驗學習效果。
3.《人體生理學實驗指導》
人體生理學也是一門實驗性學科,在學習理論的同時,應認真完成實驗。《人體生理學實驗指導》提供了14個基本實驗:
實驗一 蟾蜍坐骨神經-腓腸肌標本的制備
實驗二 肌肉的閾收縮、閾上收縮及最大收縮
實驗三 神經乾的動作電位(示教)
實驗四 影響血液凝固的因素
實驗五 血型的鑒定
實驗六 心臟的期外收縮及代償間歇
實驗七 影響心臟的體液因素
實驗八 哺乳動物動脈血壓的調節
實驗九 肺通氣功能的測定
實驗十 小腸平滑肌的生理特徵
實驗十一 影響兔尿生成的一些因素
實驗十二 小白鼠胰島素休克
實驗十三 反射、反射弧的分析
實驗十四 兔大腦皮層運動區機能定位(示教)
要求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安排,其中應選擇4個實驗,按要求完成實驗報告,作為形成性考核的一部分。實驗報告附在人體生理學作業之後。《人體生理學實驗指導》在《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醫科統設課實驗指導匯編》教材中,呂證寶等主編,北京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
(二)錄像教材
錄像教材27學時,由北京大學醫學部范少光、朱文玉教授主講。本錄像較系統的講授了人體生理學的基本內容。其中,第1一2講 緒論;第3-4講 細胞的基本功能;第5-6講 血液;第7-13講 血液循環;第14-15講 呼吸;第16-17講 消化和吸收;第18講 能量代謝和體溫;第19-20講 腎臟的排泄功能;第21-22講 內分泌;第23講 生殖;第24-27講 神經系統。
(三)網上輔導
每2周一次。由於學習指導教材詳細總結了學習的重點和難點,網上輔導不再重復文字教材的內容,主要歸納學習要點、提示學習要求、指導學習方法、解答學習中的問題。第一次輔導第1-3章;第二次輔導第4章;第三次輔導第5章;第4次輔導第6、7章;第5次輔導第8章;第六次輔導第9章;第七次輔導第9、10章;第八次輔導第11、12章。
三、教學安排建議
建議學習時間為16周,用2-3周的時間系統復習,牢固掌握知識。本教學內容及媒體配合學習時間表供參考。
周 主教材 指導教材 錄像教材 網上輔導 實驗 作業本
1 第一章 第一章 1-2講

第1次 一、1-3題
2 第二章 第二章 3-4講 實驗
1-3 二、1-4題
3 第三章 第三章 5-6講 實驗
4-5 三、1-2題
4 第四章 第四章 7-13講 第2次 實驗
6-8 四、1-3題
5 第四章 第四章 四、4-6題
6 第五章 第五章 14-15講 第3次 實驗9 五、1-3題
7 第五章 第五章 五、4-6題
8 第六章 第六章 16-17講 第4次 實驗10 六、1-2題
9 第六章 第六章 六、3-4題
10 第七章 第七章 18講 七、1-3題
11 第八章 第八章 19-20講 第5次 實驗11 八、1-3題
12 第八章 第八章
13 第九章 第九章 24-27講 第6、7次 實驗
13-14 九、1-2題
14 第九章 第九章 九、3-4題
15 第十章 第十章 十、1-2題
16 第十一、二章 第十一、二章 21-23講 第8次 實驗12 十一、1題
十二、1題
17 復習 人體生理學考核說明、人體生理學主教材、學習指導教材、期末復習提要
18 復習

四、教學媒體播出及使用信息
中央電大開放教育網頁 (www.open.e.cn)將提供該課程的電視課播出表和網上輔導時間。2002春中國教育電視台第二套每周日13:46~14:36及單周14:38~15:28播出。
農醫部電子郵箱是:[email protected]
課程主持教師:尹志英email:[email protected]
五、教學環節與建議
1.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是開放教育的特點之一,學習者在教學大綱的指導下,系統閱讀文字教材的內容,特別是總論部分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應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為各論的學習打好基礎。配合學習的媒體有學習指導教材、錄象、網上輔導,學員可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選擇相應的媒體。每學完一章的內容,應完成相應的作業。提倡小組討論,但應獨立完成作業。特別強調要重視實驗課,通過實驗,驗證所學理論,培養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進度可參考教學安排表,也可結合自己的具體情況安排學習進程,選擇學習時間。
2.輔導:網上教學輔導分8 次。教學點的輔導可以集中或分次進行,不提倡系統講授,建議輔導教師幫助學員分析教材的內容,提供學習思路和方法,以解答問題為主,指導學生自學。
3.平時作業
本課程安排作業4次,涉及教材12章的內容,以作業本的形式下發。要求全部完成,教師認真批改。每次作業計3分,四次作業共計12分,即占本課程總成績的12%。中央電大將不定期地抽查學生作業,檢查作業的完成及批改情況。
4. 實驗:各教學點可根據當地實際條件選做至少4個實驗,實驗成績占本課程總成績的8%。
5.教學研討:本學期網上將安排一次專業研討會和一次人體生理學課程研討,具體時間屆時在網上發布。
六、教學組織建議
教學點的輔導教師應參考本教學實施方案,幫助每一位學生制定確實可行的學習計劃,指導他們自主學習,學會選擇相應的媒體,解決學習中的困難。提倡組成學習小組,研討問題,分析實驗結果,培養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強調實驗的重要性,教學點應盡力安排實驗,根據學習進度,指導學生做相應的實驗,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教學點的輔導可以集中或分次進行。不提倡系統講授,建議採用啟發式、討論式、答疑式的教學,注意培養學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輔導的時間不宜超過總學時的1/3。
中央電大和地方電大應盡量通過電話、傳真、多媒體自學中心、學習小組、電子郵件、網上咨詢(答疑)等形式為學生提供支持服務,以保證教學質量,促進教與學之間的信息溝通與反饋。
輔導教師要認真批改學生作業,或可在輔導時集中討論、批改。指導教師可根據學生作業的正確率判斷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如存在普遍未正確掌握的基本知識,可提出集中輔導。

2. 什麼是校本教研

(一)關於「校本教研」的本位詮釋●校本教研——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以解決本校課程實施中現實問題的教學研究——以研究、解決本校課程改革中的現實問題為出發點,以促進本校教師專業化發展、提高教師新課程實施能力為目標的多樣化的教學研究活動。根本目的是全面、有效地實施課程,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校本教研」與「校本課程」是兩個根本不同的概念。「校本課程」是學校自主開發並實施的一類課程,其中的「校本」有三個基本要素:基於學校、為了學校、在學校中。「校本教研」是學校為了解決課程實施中的問題而開展的研究活動,其中的「校本」指研究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目的是校本的,而不是教研活動開展的范圍。所以,校本教研中「校本」的三個要素是:基於學校、為了學校、多種途徑。●「校本教研」與「課題研究」是兩種不同意義的研究。「課題研究」是在已有實踐經驗和研究基礎上的進一步總結和提升,是在激勵政策下教師的自願行為,需要經過立項審查。課題研究的成果一般為研究報告、論文或專著等文字形式。「校本教研」是解決教學實踐中「現實」問題的研究,是面向每一位教師的基本要求。校本教研的成果主要體現在現實問題的解決以及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的提高。課程實施中的共性、重點、難點問題,可以提煉為校本的教研課題,組織合作團隊進行研究(不用立項),及時解決問題,推廣經驗。有一定理論和實踐提升價值的教研課題,在校本研究的基礎上,可以申報立項課題。(二)校本教研的基本觀點(共識)1、學校是校本教研的主陣地,校本教研是學校的重點工作。要建立相應的管理、監督、評價制度,使校本教研活動的開展納入學校日常的管理工作,體現在學校工作(教學)計劃中。2、校長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責任人,是推進校本教研的「帶頭人」。有一個好校長就有一所好學校,有一個帶頭做校本教研的校長,就有一所學習型、研究型的學校。3、教師是校本教研的主體,要轉變教師的職業生活方式,構建新型的教師教研文化。(教師職業生活的一部分)。在紮根每一節課,關注每一位教師的基本理念下,依託年級備課組、學科教研組或教師自願組成的團隊,創設開放的環境,通過制度+文化,使教師置身於真實的情境中,以開放的心態參與教研活動,解決教師的現實問題,促進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不斷提高,形成務實、有效、持久發展的教研機制和新型教師職業文化。從綱性的(制度)管理發展為教師的內在需求和自覺的行為。4、校本教研製度建設是國內、外先進經驗的整合與提升。(1)校本教研製度是我國傳統教研製度的重建。(2)校本教研是我國學校自主發展經驗的總結和提升。從我國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看,許多全國有名的中小學,在辦學思想、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方面,都有許多「校本」的經驗和做法。(3)校本教研是國外經驗與我國特色的整合。從國際范圍看,日本在上個世紀開始的教師「授業研究」(Lesson Study,即課例研究)對我們有很好的啟示。日本的「授業研究」有兩層含義:一是倡導教師走進自己的課堂,同自己的學生一起做研究。是一個包括「提出問題、制定計劃、採取行動、進行觀察、反思和修改計劃」循環的教學研究行動,一般是由大學教授與學校教師的「自願者」共同做。授業研究另一含義是「研究授業」(Study Lesson),即向社區開放學校和課堂,公開研究課,其重要目標是改善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家長等的關系,把教師的專業發展置於「職場」之中。日本這項研究的效果得到國際的認可。在美國,授業研究被視為「改變21世紀教師專業發展的強有力途徑」而推廣,新加坡、伊朗等一些國家也正在學習授業研究。授業研究對我們的啟示:第一,研究課堂教學中的問題,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有效行動;第二,我國的課程管理機制和50年的傳統教研網,是我國推進教學改革的有力保障機制。一方面,行政推動、建立制度把日本的「自願者」行為變為對每個教師的要求。另一方面,各級教研員不但在數量上彌補了專業研究人員的不足,而且架起了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橋梁,是獨具優勢的開展教學教研的中介。5、教研機構要轉變職能,由教學管理轉換為專業引領。校本教研是新課程全面、有效實施的保證,是新課程順利推進的關鍵舉措。各級教研機構作為我國特設的業務指導部門,應充分認識在推進「校本教研」工作中的地位和任務,盡快實現工作職能的轉換。各級教研機構要淡化自上而下的教學管理職能,強化以課程、教學、教研為中心的研究、指導、服務職能,要通過建立有專業人員共同參與的研究機制,努力發現、培養、形成能夠在本地充分發揮骨幹作用的專業團隊,實現專業人員「本地化」。同時,注意發現或與教師合作創新典型經驗,及時推廣,用點上的成功經驗來推動面上的工作,最大限度的實現資源共享。教研機構要成為三個中心:●課程教學研究中心●課程資源開發建設中心●信息、經驗、資源交流中心6、「本地化」的專家團隊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專業引領」隊伍。教研人員轉變角色、與教師合作共建是校本教研活動創新的關鍵。●教研員角色至關重要。教師是實施新課程的關鍵,教研員是推進新課程的關鍵。教材專家——教研員——教師●教研員要牢固樹立服務意識。深入教學第一線,傾聽學校的呼聲,了解教師教學和研究中的困難與問題,提供專業指導、信息服務與技術幫助。●教研員要實現角色的轉變。要由教學工作的指導者、培訓者、鑒定者,成為通過對話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者、組織者、合作者。要由一般性的號召、組織、檢查變為通過深入課堂、面對面的觀察、診斷和交流,實現有效的指導(親身體驗、現身說法)。由說課、聽課——親身實踐,現身說法。由居高臨下的點評——平等的對話與交流。由經驗型的培訓——現實問題的專業咨詢和服務。●教研員要與教師建立新型的夥伴合作關系。虛心向教師學習,在教學改革的實踐中,不斷提升專業引領能力。要讀懂教材——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要讀懂教師——理解教師的設計思想和意圖。要讀懂課堂——能發現課堂中的問題,並對問題的產生有一定的分析。7、區域推動,制度建設和創新是校本教研規范化、經常化的根本保證。8、轉變觀念(與時俱進),對學校現狀、教師需求的調研和分析是校本教研不斷深入、有效開展的關鍵和切入點(著眼點)。

3. 課題研究成果有哪些

課題研究成果有哪些表現形式
專利,專著,軟著 評職稱專著掛名專利申請核心論文 2018-09-04
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辦的課題立項申請書中規定課題成果的主要形式:公開發表的專著或研究論文。請根據申請的課題類別的成果要求填寫。A.專著 B.譯著 C.研究論文 D.研究報告 E.工具書 F.電腦軟體 G. 其他

全劃辦要求課題研究成果基本指論文、專著和研究報告。課題提交的成果是指研究總報告和成果公報;成果附件是指專著和已發表的研究論文。很多省份的教育科學規劃辦對課題成果的界定也都源於此,大同小異。

課題研究成果形式多樣化

對高校而言全規劃辦對課題研究成果的規定是沒有任何問題的,高校也一般就認可專著和論文。但對於中小學老師,寫一本專著、發一篇文章不是那麼容易的,大部分老師都無法達到這個要求,所以對中小學教師而言,課題研究成果除了專著、論文之外,有多樣化的呈現形式。

此外,針對中小學教師的實際情況,對課題成果的要求也適當降低。比如,研究論文不一定要正式發表才認可,因為現在的論文發表非常混亂,假期刊、垃圾期刊滿天飛,期刊質量參差不齊,魚龍混雜,很多老師在發表論文時上當受騙屢見不鮮。

而且,課題成果的形式也非限定為專著和論文。課題主要成果形式有:論文、專著、研究報告、譯著、調查報告、實驗報告、經驗總結報告、典型教育案例分析、教學改革實踐方案、校本課程實施方案、中小學已出版或未出版的校本教材、教學軟體、教學工具、其他成果。

課題研究成果和課題研究實踐效果的區別

開展課題研究、課題實驗的實踐過程中,肯定還會有一些具體的實踐效果,這些雖然不是課題研究成果,但是可以寫在結題報告的實踐成效分析里。

課題研究過程性材料和課題研究成果的區別

很多老師將過程性材料當做課題研究成果提交,這是將課題成果范圍過於擴大和成果泛化。課題研究成果必須要有一定的理論高度、研究成分,而不是一般的工作性資料,更不是一般的資料匯編,否則降低課題研究的質量,導致課題研究不科學、不規范。

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會產生很多過程性、工作性資料,這些資料可能並沒有研究的成分或者研究的成分不高。比如課題信息變更申請表、研究日誌、研究心得、照片等,只是課題研究的過程性資料,而不能算成果。

課題研究成果表現形式多樣化,且更應該傾向於實踐性成果,並強調成果應用於教育教學實踐所產生的效果。

4. 小學語文校本課題題目有哪些

小學語文校本課題優秀題目

小學語文校本課題申報,需要有一個比較優秀的題目,若題目不準確或者表述不對,會影響到課題審批的結果,雖然這不是主要影響因素,但一個好的題目總歸會帶來增值的效果。那麼,小學語文課題優秀題目有哪些?

《小學語文教師提高教學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徑》

《小學語文課教材教法的案例研究》

《小學語文教學策略研究》

《對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課自主探究式學習方法的研究》

《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策略課題研究》

《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有效指導的研究》

《小學語文「1+x多元閱讀」有效策略研究》

《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指導有效策略的研究》

《閱讀教學在小學英語中的構建與研究》

《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導入方式設計研究》

《減少低年級小學生錯別字的實踐研究》

《微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開發與運用的研究》

《小學生語文積累習慣培養的研究 》

《小學一年級語文課堂學生傾聽習慣培養的研究》

《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研究》

《小學生良好書寫習慣培養研究》

《小學語文感悟能力培養研究》

5. 哪位朋友教教我《義務教育校本課程開發》怎麼寫

額.....這個有點難...好吧,你聯系我我偷偷告訴你
我先給你弄個樣板,我這個也是網路出來的哦
一、課題研究的前期工作
十屆廣東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作品二等獎。2005年5月,作為活動總結性論文《「走進鄉土——南村人文考察」綜合實踐活動的組織與思考》,獲廣州市中學歷史教學2005年論文年會論文評比二等獎。
2、(2005、7—2007)學科課題研究與校本課程開發實驗階段
2005年7月開始,我校英語、歷史、地理分別申報課題——《南村地區人文資源的利用與開發研究》」、「《<番禺歷史與社會>(暫名)鄉土讀本的開發》」、《Finding the lost history in nancun Town》、《快速城市化失地農民的生活狀況初探——以番禺區南村鎮為例》四課題成功獲廣州市番禺區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區域文化資源利用與開發研究」第二批和第三批立項。課題成果取得二等獎兩項,三等獎兩項的良好成果,標志著我校校本課程研究由學科實踐活動進入學科課題研究與校本課程開發實驗階段,為開展全校性的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如英語科課題組以《南村人文讀本》為藍本翻譯開發了《Finding the lost history in nancun Town》學科校本教材,課題組把南村本土文化與英語科課堂教學相結合,將統編教材提及的傳統文化例子用本土文化作替換,盡量在英語課堂的相關主題中進行滲透,利用本土資源運用到真實的交際情景,讓學生進行模擬交際。此外,他們嘗試在課堂教學和平時的測試中作為閱讀材料,既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也提高了整體的英語教學效果;地理科組王小慧、高健儀老師主持申報的《快速城市化地區失地農民生活狀況調查——以番禺區南村鎮為例》課題,緊扣社會實際,以學生周邊的事作為研究對象,設計了《快速城市化地區失地農民生活狀況調查》開展問卷調查,收集了關於失地農民生活狀況的第一手資料。一方面,在該課題進行過程中,學生全程參與了整個調查研究活動,參與問卷調查設計、調查、統計,而且讓其根據調查時自己的感受,撰寫小論文培養了學生調查研究能力,深刻認識到失地農民問題,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另一方面,課題研究所建立的資源庫與課題組繼續開展的「南村鎮城市發展歷程研究」共同構成我校「城市化研究」校本課程和鄉土地理教材的一部分,該課題的學生成果還獲得番禺區開放性作品一等獎;
歷史科組課題《南村地區人文資源的利用與開發研究》的主要成果——《南村人文讀本》全面梳理了南村地區的人文資源並在校本課程開發中滲透學生綜合實踐活動成果,由南村鎮人民政府出資、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廣州地區第一本正式出版的鄉鎮地方歷史教材,免費發放到南村鎮轄區內中學以及部分小學作為鄉土歷史文化讀本,對承傳地方文化具有重要意義。2007年1月, 《南村人文讀本》獲「區域性文化資源利用與開發研究」優秀著作二等獎。作為課題成果主要之一的論文《新課程改革視野下的鄉鎮地方課程資源開發——《南村人文讀本》開發背景與編寫體例探析》先後獲廣州市「教育創強與校本科研學術研討會」及教育教學論文評獎活動一等獎、番禺教育學會第19屆年會論文一等獎、「廣東省教育學會2007年度學術研討會」論文徵集和評選二等獎,2007年9月發表於《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歷史科組的另一課題《<番禺歷史與社會>(暫名)鄉土讀本的開發》的結題報告獲「區域性文化資源利用與開發研究」優秀研究報告二等獎。作為課題成果主要之一的論文《區縣地方課程資源開發的新嘗試——《番禺歷史與社會》(初稿)鄉土歷史讀本的編寫體例與成果特色》獲2007年度廣州市中學歷史論文年會評比一等獎。
2005年11月14日, 我校歷史學科曾代表番禺區歷史科參加第三屆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中小學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研究與實驗」高級研討會(沙灣紅基小學現場會)並作了題為《新課程背景下的鄉土歷史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思考——番禺區南村鎮鄉土歷史讀本(教材)的開發歷程與探討》的發言,得到了與會的全國教育專家和名校長、教師的廣泛好評及區、市教育主管領導的肯定;2007年3月, 我校歷史學科參加番禺區教育局教育科學研究所舉辦的「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區域文化資源利用與開發研究》結題鑒定匯報會,作《<番禺歷史與社會>鄉土歷史讀本開發與利用》的研究成果匯報發言。
3、(2007——今)校本課程的整合與全面鋪開、特色發展階段
到2007學年第二學期,番禺區區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區域發展已經步入第三個階段,而剛剛完成結題鑒定的番禺區十五規劃課題「區域性文化資源利用與開發研究」也將進入課題深化與成果推廣階段,再者,像生物、地理、歷史等學科已開展多年的開放式考試(查)也將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2007年9月28日,我校申報的番禺區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南村僑聯中學義務教育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正是在這樣的科研大背景下被批准立項的,與此同時,我校已成為全國「十一五」規劃課題《綜合實踐活動與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可成化研究》實驗學校。
所以,我們很幸運有了以上的教研背景,我們將整合轉化、完善、提升我校在學科實踐活動階段所形成的,現有的學科活動和校本研究成果,依靠本校的教師,充分發揮他們的專業優勢和特長,同時依靠校外教育專家的智力支持,以綜合實踐活動為突破口,建立起一套包括校園文化在內、能夠提升學生鄉土人文素養,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喜愛並願意為之去實踐探索的校本課程、摸索出一套適合學生實踐、體驗、感悟的校本課程實施的策略。從而逐漸積淀起學校人文精神,最終實現南村僑聯中學特色品牌的發展。

二、為什麼要開展本課題研究
1、是實施新課程的需要
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建立由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組成的三級課程管理體系。校本課程指學校自行規劃、設計、實施的課程,是國家基礎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中一項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國家新課程改革要求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針對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的課程資源開發校本課程。要著眼於發展學生的興趣需要和特長,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充分體現師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使其具有鮮明的學校特色。其基本定位是非學術性或者說是興趣性的,強調以學校為主體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滿足學校師生的獨特性和差異性;課程開發的主體是教師而不是專家,開發的目標指向是學生的個性發展;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根據學校的辦學思想實現開發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特別是使學生在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中難以滿足的那部分發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滿足,從而使學校能夠更好地體現辦學特色,使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和諧有個性地發展。
2、是學校特色發展和提高教育教學的內在需要
校本課程的關鍵要把握好「校本」和「發展」兩個方面,即應從學校的實際出發,發揮師生的主體作用,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促進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的發展,形成和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促進學校的發展。南村僑聯中學是一所由鎮政府牽頭,港澳同胞聯合捐資興建的公辦農村初級中學,近年來,隨著南村地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鎮政府加大對我校基礎設施的投入,我校在學生素質,教師專業技術能力,教育教學水平都有了較大的提高,學校期末考試和中考多年超過區平均分。但學校教學中偏重知識灌輸,偏重於學科知識的機械記憶、淺層理解和簡單運用層面上,忽視思維發展、能力培養的現象還較多有存在,開展校本課題研究,幫助教師改變學科教學上,重知識傳授和考試分數,輕思維能力、思維方式,尤其輕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傳統教育模式,從而為推動學校的素質教育,創建特色學校,開發有主題的、綜合性的、探索性的、以專題活動為載體的校本課程進行一次有意義的嘗試。
3、是促進教師發展的需要
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價值還在於促進教師的發展。新課程對教師開發課程資源提出了明確要求,教師以往的專業發展主要集中於教學、教育手段和方式等。課程資源的開發的專業素養和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本身構成了課程實施中最有價值的課程資源。
我校教師通過參與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過程,促使教師深入思考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引導教師從成功的經驗中尋找生長點,從面臨的問題中尋找突破點,在教育發展趨勢中尋找結合點,在自我完善中尋找跨越點。促進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行為,從「知道做什麼」和「知道怎樣做」向「知道怎樣才能做得更好」的方向提升,為教師專業化成長提供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舞台。
4、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需要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國新時期一項重要戰略決策。而素質教育實質是和諧的,人本的教育。構建和諧社會有賴於構建和諧教育,使得社會通過人的素質提高變得更加和衷共濟、和睦相處、和諧有序。構建和諧教育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標。美國教育家愛默生說過:「教育的秘訣是尊重學生。」尊重學生,首先要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情感,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國的教育部門在貫徹國家教育方針方面時,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片面性,其突出表現就是重視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而忽視學生德智體等方面的全面發展;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而忽視學生思想品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素質教育的提出,就是試圖將學生從原有的應試體制中解放出來,搭建使人的基礎素質和個性特長都得到發展的平台。
所以,以具有校本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為突破口,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實踐能力並建立長效機制,形成校本教育系列課程,將使學生獲得張揚個性的機會,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的發展,從而達成和諧教育的目標。
與此同時,運用新課程所倡導的全面發展的教育質量觀、整體優化的大教育觀、和諧有序的教育過程觀、能動發展的學生觀、民主融洽的師生觀等理念,在課堂教學這個特定的時空范疇內依據教學的主客觀條件,通過創設和諧的環境,設計教學活動程序,選擇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等有效策略,促使學生身心素質全面和諧發展,個性愛好主動發展,實現社會需要與自身發展需要的和諧統一。
5、是建設特色校園文化的需要
我校所在番禺區南村鎮,社會經濟發達,文化底蘊深厚,人文資源薈萃,2007年底被評為「廣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但作為教書育人的校園,南村僑聯中學人文環境尚顯單調貧乏,配合新一輪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結合鎮政府對學校的第三期建設,學校運用南村鎮天獨厚的區域人文資源,建設校園文化,創建學校特色和品牌已經是順理成章,營造教書育人的人文氛圍正當其時。我們在建立起一套包括校園文化在內、能夠提升學生鄉土人文素養,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喜愛並願意為之去實踐探索的校本課程教材、摸索出一套適合學生實踐、體驗、感悟的校本課程實施的策略的基礎上,逐漸積淀起學校人文精神,最終實現南村僑聯中學特色品牌的發展。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與內容
1、研究目標
通過分析南村鎮僑聯中學的義務教育教育教學水平、人力資源和校園文化現狀,調研和評估校內外課程資源特色與優勢,從學校的實際出發,以發揮師生的主體作用,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促進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的發展,以學校校舍全面改建為契機,運用校內的教師專業優勢和學生特長,校外周邊得天獨厚的區域人文資源優勢,開發校本課程,建設校園文化,營造教書育人的人文氛圍。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一套提升學生鄉土人文素養,貼近於學生生活的校本課程,摸索出一套適合學生實踐、體驗、感悟的校本課程實施的策略,運用到從學科教學、學校德育教育、校園文化建設、學校辦學宗旨與方向、學校品牌創建、教師發展等方方面面,最終積淀起校園人文精神,形成和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促進學校特色品牌的發展。
2、研究內容
(1)調研學校內和周邊地區可資校本課程研究利用的人文資源與價值評價。
我校所在的南村地區是廣州南拓番禺的首要地區、「華南板塊」的核心地區,歷史上人傑地靈,物寶天華,是番禺乃至廣州地區歷史文化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之一。為適應急劇都市化的趨勢,發展具有區域文化特色的、前瞻性的社區文化已是大勢所趨。我們將在原來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利用我校教師的專業優勢,進一步挖掘南村可資校本課程研究利用人文資源並進行價值評價。基於對南村地區人文資源的初步調查和對地方課程開發的普遍價值取向的分析,我們認為,南村地區人文課程資源開發的價值取向應該是:第一;培養學生了解南村、熱愛南村、服務南村的情感與價值取向,促進本地區的經濟和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第二,保護和傳承南村地區雅俗共生的文化形態和優秀文化傳統;第三,促使南村地區包括天然和尚、黎遂球、高劍父、鄔慶時、崔蔚林等文化名人的優秀文化和學術傳統,海雲詩書派、植地庄、七星崗抗日事件所體現的優秀地域品格精神,即堅貞不屈的民族精神,員崗飄色、南村刺綉、龍船頭製作等所體現的優秀民俗工藝文化,從余蔭山房、鄔氏光大堂、黎永思堂和大量古民居等所體現的嶺南廣府民系優秀建築藝術等一系列優勢文化與教育部門提倡的主導文化的融合。
(2)建構和開展具有校本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突破口
2006學年開始的番禺區區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區域發展已經步入第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模式推動階段,第二階段是課程規范階段,第三階段是特色發展階段。我校將以建構和開展具有校本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突破口。首先是建構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開發整合的設計模式。課程包括四個基本要素:目標、內容、實施評價。課程設計就是對課程的四個要素進行規劃,並遵循一定的開發流程(模式的基本結構);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開發整合的設計模式就是將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開發的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按照一定的流程進行設計,本研究主要採用系列專題模式、即活動領域——活動主題——研究課題——探究問題。
其次、是探究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開發整合的課程化體系。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開發整合的課程化體系,第一層是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開發,第二層是課程化的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第三層是課程設計的模式,具體如下:
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開發
整合
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
———————————————————————————————————————
活動領域,例如:人與社會 課程目標
活動主題,例如:走進傳統文化 課程內容
研究課題,例如:走近南村歷史名人 課程實施
探究問題,例如:南村歷史名人對我的成長產生了什麼影響? 課程評價
第三、形成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開發整合實施的操作體系,按照理論學習——專家指導——課程開發——課程實施——反思提升——形成成果的流程去操作。
(3)校本課程開發
開發校本課程,使之成為學校辦學特色的重要載體。如通的設計與製作,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展示班級風采,提高學生對班級的認同度,從而建設各具特色、積極向上的良好班風。通過對教室、辦公室和走廊內科學、文化氛圍的營造,創設良好愉悅,人文氣氛濃郁的工作環境,提高師生的文化藝術品位,豐富其精神世界,建設具有生命活力的校園文化烘托出一種濃厚的育人氛圍,為學生發展營造一個和諧的環境,為學生打好人生底色做好准備,塑造內涵豐富、特色鮮明、品位高雅的校園文化。
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學校一項具有持續性的專業活動。它需要有一種理性、民主、科學決策的過程或步驟:
第一步:情景分析,包括明晰學校教育哲學、調查學生需求、分析學校資源、把握社區發展需要等等。第二步:根據情景分析,建構校本課程開發實施模式。包括確定校本課程開發總體目標,制訂開發實施計劃,設計校園文化建設方案等。
第三步:組織和實施,包括選擇安排知識或活動序列、班級規模、時間安排、資源分配,及需要注意的問題等事項。開展校本課程開發與試驗。
第四步:評價與改善,包括涉及教師、學生與課程方案三方面的評價內容與方式、結果處理、改進建議等的小組和全校交流評價。
校本教材開發包括各學科校本教材課系列(包括語文、英語、政治、歷史、地理、美術等人文學科),德育活動系列,綜合實踐系列,學校德育教育校本教材開發,學校品牌創建校本課程開發等。
(4)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環境包括物質環境,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開發校園環境課程是體現素質教育和學校特色的新型課程。校園環境課程無所不在,它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從校園文化課程中會學到有益的知識,價值觀念,規范或態度。
其中,物質環境包括學校的校園建設和設施;社會環境包括教師同事關系,師生關系,同學團體,獎懲制度等;文化環境包括學校或班級文化,如校史,校風,儀式或活動,如升旗,班會,學校大型活動等。這是實現環境育人的的重要途徑。
我校將要開發的校園文化成果包括:
物質文化成果:提取南村乃至番禺地區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古跡和歷史人物,如員崗村東漢古墓出土文物、禺南開拓第一人——東晉陳玄德將軍、明末清初天然和尚、海雲寺與「海雲詩書派」、抗清民族英雄、牡丹詩狀元——黎遂球、清末洪兵起義與賁南書院(沙茭團練總局)、嶺南畫壇三傑——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廣游二支隊與植地庄、七星崗抗日等設計成人物群雕或浮雕的形式,形成南村歷史文化名人廣場雕塑(場文化)和南村地區重大歷史事件群雕牆(牆文化),嶺南畫派,海雲詩歌,海雲書法經典作品長廊(廊文化),還有教師辦公室文化;
非物質文化成果:包括學校辦學理念與特色,校訓,校徽、校歌,校徽,教風,學風,形成一系列作為新生入學校史教育素材;班級的班徽、班旗等。

2、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查閱和收集大量與本研究工作相關的資料,借鑒他人成功的經驗,幫助研究工作順利展開。
2、調查研究法。調查學生的需求和建議,調查分析教師、社會和學校教育資源狀況,獲取校本課程的設計與編制方面的信息;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進行社區調查等。
3、行東研究法。立足於解決校本課程開發中的實際問題,要求學校行政引領,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有關人士共同參與,積極尋求解決實際問題的途徑。
4、經驗總結法。對實踐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歸納與分析,使之系統化、科學化,最終上升為經驗,以指導後階段研究工作。

3、研究組織
課題主管部門:番禺區教育局教育科學研究所
領導專家顧問組:
盧炎安(番禺區南村鎮人民政府鎮長)
陳乃權(番禺區南村鎮人民政府副鎮長)
吳岳冬(番禺區教育局教研室主任)
姜 濤(番禺區教科所,副教授)
馮永廣(南村鎮教育指導中心主任)
陳志禧(番禺區南村鎮教育指導中心副主任)
張志海(番禺區南村鎮教育指導中心副主任)
課題組組長:馮少豪
課題組主要成員:肖東平 卞廣清 朱光文 張鳳雲 高健儀
羅偉豐 姜華 黃嘉斌 曾慶文

4、研究分工
馮少豪:負責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全面策劃、體統,課題研究經費的籌措等;
肖東平:負責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管理、協調各學科與子課題之間的關系等;
卞廣清:負責組織課題理論學習、課題申報與開題報告撰寫、修改,組織課題開展等;
德育美術組:
張鳳雲:負責「兼愛思想德育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模式研究」子課題和「嶺南畫派鄉土美術校本課程開發與學生活動」子課題研究;
組員:
歷史組:
朱光文:負責撰寫、修改開題報告、「地方歷史課程資源開發與校本化研究」子課題研究;
組員:譚春媚
英語組:
黃嘉斌:負責「南村鎮鄉土特色英語教育與學生活動」子課題研究;
組員:唐容珍、何燕瓊、劉善靜、崔燕梅
地理組:
高健儀:負責「南村鎮鄉土地理校本課程開發與學生活動」子課題研究;
組員:王小慧
政治組:
曾慶文:負責「南村鎮鄉土人文政治與學生活動」子課題研究;
組員:劉偉民
信息技術組:
羅偉豐:負責「校本課程開發與信息技術資源庫建立」子課題研究;
組員:
語文組:
姜 華:負責「海雲寺詩派語文鄉土詩歌校本課程開發與學生活動」、「中學語文古典詩歌選編」兩子課題研究;
組員:吳道政

5、研究進度
第一階段(2007.9——2008.2):准備醞釀階段。
(1)轉化、完善、提升我校現有的學科活動和校本研究成果;
(2)組織專家講座、課題理論學習、校外學習等;
(3)課題論證與申報;
(4)各子課題組開展校本課程開發的資料搜集、整理
(5)學科根據學校的校本課程實施方案,制定本學科的課程計劃。各子課題和科組進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規劃和申報,包括各課題行動研究方案和綜合實踐活動方案。
(6)開題報告;
第二階段(2008.3——2009.2):全面實施階段。
(1)全面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2)匯編教師教學論文(或教學案例)集,校本課程系列成果,學生綜合實踐活動作品集等;
(3)結合學校第三期工程建設開發校園文化:包括場文化、廊文化、牆文化、辦公室文化等物質文化,學校辦學理念與特色,校訓,校徽、校歌,教風,學風等非物質文化。
第三階段(2009.3——2009. 9):總結、鑒定、交流階段。
結題報告、專家鑒定階段性交流總結(結題報告、音像資料、成果展示)

6、經費分配
(1)經費的來源:廣州市番禺區教育局資助0.5萬元,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政府資助5萬元,學校自籌0.5萬元,總計6萬元。
(2)經費的分配:
專家顧問費:1萬元
科研業務費:2萬元
圖書資料費:1萬元
印刷出版費:2萬元
7、預期成果
(1)課題結題報告;
(2)編成「南村僑聯中學義務教育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成果系列叢書:
a教師論文(或教學案例)集;
b校本課程分為「四個系列」——學科活動系列、德育活動系列、綜合實踐系列、校園文化課程系列等,四種類型,讀本類、學材類,教材類,專題資源庫類等;
c學生綜合實踐活動作品集;
(3)校園文化開發成果(方案),包括結合學校第三期工程建設開發的校園文化成果,包括物質文化成果:南村歷史文化名人廣場雕塑(場文化)和南村地區重大歷史事件群雕牆(牆文化),嶺南畫派,海雲詩歌,海雲書法經典作品長廊(廊文化),還有教師辦公室文化等;非物質文化成果:包括學校辦學理念與特色,校訓,校徽、校歌,教風,學風,形成一系列作為新生入學校史教育素材;班級的班徽、班旗等。
(4)課題成果資源庫或網頁。

6. 如何開展校本課程與課題研究

校本課程開發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基於個性化和體現個性化,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操作型課程,也是一門服務於其他學科的工具型課程。
對於學生來講,信息技術校本課程的開發要能夠滿足資質不一的學生的不同需求,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學生的認知程度有差異,校本課程的難易程度也要做相應的變化,以求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學到有用的知識,都能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去。
對於教師來講,校本課程的開發是以教師的專業自主意識與專業自主權力為前提條件,這其實就是教師的專業個性化的反映。信息技術作為現代社會飛速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其知識與技術每天都在更新,信息技術學科教師必須在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術的基礎上,發揮創新能力,使校本課程開發與時俱進,跟上時代步伐。
對於學校來講,學生與教師個性化的形成會導致學校個性化的形成,會促進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另外,校本課程開發立足於學校的實際,學校的教育理念與辦學宗旨均是校本課程開發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動因。學校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教育信息化和校園網的建設,這就為信息技術的校本課程開發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空間。
在以上三方面中,尊重學生的個性是最根本的。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就是要把教學主體的角色還給學生,找回他們在大一統的課程體制中失去的自主性、主體性和創造性。教師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對學生的發展起到了引導的作用,沒有條框的束縛,擺脫常規教材的影子,激發了教師的教學熱情。而以學校的教學環境和教育理念為基礎,既為課程開發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也規范了整個開發活動,減少開發中的隨意性,增加其科學性。
學生、教師、學校三者相結合,「個性化」與「創新」相聯系,成為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的主要方向。

7. 初中科學小課題

我只能找到這個
中學生物校本課程若干問題的探討

摘要
隨著國家課程改革的進行,對校本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的研究引起基礎教育理論界以及學校方面的重視。本文以生物學實驗教學為主題對我校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中的若干問題進行了初步研究:依據課程理論和生物學學科特點確定了生物校本課程的課程目標、課程主要內容、教學組織方式以及適於本課程特點的考核評價方式,並在教學實踐進行了相應的嘗試。此外,對高一年級生物選修課結果進行了比較詳細的分析。

關鍵詞 校本課程 生物學實驗

一. 概述
近年來,隨著國家課程改革的深入,校本課程進入學校,對校本課程以及校本課程開發的有關問題引起許多學者的關注,一些學校的領導和教師也參與到這一領域的研究和實踐活動中。
1. 校本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的概念
校本課程與校本課程開發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對於校本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的概念,有不同的表述,目前國內學者大多接受以下的觀點。
校本課程是指學校在保證國家和地方課程的基本質量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課程資源而開發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崔允 郭,1999)。校本課程通常是由學校的校長、教師來決策,採取「實踐——評估——開發」的課程開發的模式,實施「問題解決」即「自上而下」的政策,以滿足不同社區、學校、學生之間客觀存在的差異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適應性與參與性(崔允 郭,1999)。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所不同的是,校本課程主要集中體現「以學校為本」的理念,強調課程的開放性、民主性、參與性,強調交流與合作。
校本課程開發是指學校根據自己的教育哲學思想,結合教育教學實際,自主進行課程開發的行為。校本課程開發涉及學校教育經驗的各個方面(崔允 郭,1999)。也有學者(徐玉珍,2001)從新課程開發的策略、課程管理制度的變革、課程改革的新模式、構建學校特色以及國家課程開發的補充等方面對校本課程開發的概念做了更明確的界定。認為校本課程開發「是在學校現場發生的,以國家及地方制定的課程綱要的基本精神為指導,依據學校自身的性質、特點、條件以及可利用和開發的資源,由學校成員自願、自主、獨立或與校外團體或個人合作開展的,旨在滿足本校所有學生學習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課程開發活動,是一個持續動態的課程改革的過程。同時,徐玉珍強調了校本課程開發的兩個基本點和兩個必須。兩個基本點是「學校為本」與「課程開發」。兩個必須是指在課程內容方面必須考慮到校本課程所隱含的新的教育理念和課程假設,必須考慮我國的國情、語言習慣以及中小學教育的實際。
2. 國內外校本課程的發展與現狀
自從近代學校制度建立以來,課程開發存在著兩種不同的傳統。
一種是以法國和德國為代表的典型的國家課程開發傳統。法國自拿破崙統治的時代開始,一直是由中央政府頒布指令性教育計劃與課程時間表以及全國考試涉及的范圍。德國在18世紀末對學校課程設置進行了詳細的研究,提出了第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義務教育課程計劃,具體規定了義務教育的科目以及各科目教學所需的課時,闡明了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和閱讀作業。在這樣的指令性課程標准與統一的外部考試制度下,學校的教學工作受到了嚴格的控制,教師很少有自由行動的餘地。
另一種是以英美兩國為代表的非集中制的課程開發傳統,這種課程開發形式把部分甚至全部課程決策權下放到學校。美國的教育屬州政府的職權范圍,在課程方面,課程決策的所有權力都屬於地方,地方有賦予學校在課程事務上的自主權。由於學區和學校的自主權很大,校本課程一直是課程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英國的教育制度一直秉承學校自主的傳統。由於法律規定課程設計的權力歸地方教育當局和個別學校團體所有,在很長一段歷史上,中央教育機構很少介入課程事務。
從西方國家近兩百年的課程發展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國家課程的開發傳統是與其課程行政體制有關的,課程行政體制決定了國家、地方和學校之間課程決策上的權力分配結構。兩類課程體制各有利弊。國家課程開發在解決課程的基礎性與統一性方面具有優勢,而校本課程開發則利於尊重學校環境和學校師生的獨特性和差異性。
50年代末,世界大多數國家的教育系統都推行了由國家發起的大規模的課程改革——新課程運動,由國家組織各方面專家協同開發真正高質量的課程,其目的是實現課程的標准化、統一化。新課程運動具有這樣的基本教學教育理念:教學的基本主題是學科結構,經過科學地組織的學科包括了社會需要的全部知識。與原有課程包含大量使用知識不同的是,新課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個包含最新信息的、邏輯嚴密的學科全貌,其內容強調作為學科結構基礎的關鍵性概念和清晰觀點,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在獲得現成知識的同時,學會探究新知識的方法,並通過科學發現活動增加對科學家工作的興趣。(崔允 郭,1999)
在這一課程運動中,英美兩國表現尤為突出,兩國課程開發者都認同了新課程運動的基本理念,認為過多地把課程權力交給學校與教師是導致教育質量下降的根本原因之一,而真正高質量的課程應該由國家組織各方面的專家協同開發。西方的新課程計劃由專家研究課程制度,新課程開發所涉及的教材等由中央教育部門等組織力量集中開發。
但這一改革由於種種原因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除了教師方面的種種原因外,「新課程運動」暴露了國家課程開發的缺陷,其中主要是由於課程開發集權引起的。這種模式使課程開發系統與課程實施系統隔離開來,作為課程實施者的教師無法清楚的了解新課程的意圖和課程目標中每一個細微的革新因素。而新課程的推行要求課程實施者改變他們的教學習慣,對課程重點、學習空間,乃至自己的行為方式等進行一系列的重新組織。這一過程涉及許多實際問題,課程開發者往往與實施者缺乏交流、合作,無法把隱含在課程中的一些基本假設、價值取向傳遞給實施者,並根據學校實際情況提供有利於實施的建議。
70、80年代,非集權化課程決策在許多國家再次得到重視。80年代以來,學校所處的環境日益復雜化,其變化速度日益加快。學校要適應急劇變化的環境,發揮自己應有的功能,需要對環境做出最敏銳的反應。校本課程恰好能夠適應這一要求。一向實施國家課程開發模式的國家,也開始意識到需要提供地方和學校層次在課程事務上的主動權,紛紛出台了有關的課程政策。
我國建國後,為保證基礎教育的共同質量,便於管理和評價,採用的是原蘇聯三、四十年代的中央集權的課程管理模式。近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校本課程引起教育界許多理論工作者的關注,校本課程開發也受到一些辦學條件較好的學校的重視。這些學校意識到校本課程對學生的發展、學校辦有特色以及教師的培養提高都有重要作用,因而積極對適於本校的校本課程或對原有的選修課、活動課進行改造完善,形成自己學校的特色。目前,我國在這一方面的研究與實踐仍處於起步階段。
3. 校本課程開發的必要性與意義
(1)從課程結構改革認識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
如前所述,國家課程(包括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各有利弊。為了學生的發展和國家對人才的需要,一個國家的課程需要幾類課程恰當的結合。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要「調整和改革課程體系、結構、內容,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討論稿)提出在課程管理方面要「改革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傾向,建立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政策,既保證基礎教育的基本質量,又提高課程的適應性」。對於課程、教材的管理與開發,指導綱要規定了教育部、省級教育行政部門以及學校所應承擔的職責,其中學校的職責為「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基礎上,依據教育部頒發的《學校課程管理與開發指南》,從實際出發,參與本社區學校課程具體實施方案的編制,同時,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和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學校有權力和責任反映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所遇到的問題,同時建立學校課程的內部評價機制,以保證學校課程的實施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在目標上的一致性。」
中央、國務院、教育部的有關文件明確了今後若干年中基礎教育的課程管理與開發模式,它不僅對於學校課程管理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也為學校以及教師參與課程改革提供了方向。但是由於校本課程開發在我國起步較晚,對校本課程的認識以及有關理論還很貧乏,學校對開發校本課程更缺少實踐經驗,所以,對校本課程有關問題深入研究,有利於我國校本課程的發展。這一工作需要教育理論工作者的努力,也需要學校一線教師的參與。
(2)校本課程有助於學校的發展和學生的發展
各個學校由於辦學的歷史、辦學的條件、學生的來源、教師的水平等因素的差異形成了學校的差異。學校在組織課程時,既應該體現國家的意志,也應該盡可能滿足學校的差異性和特點,使不同類型的學校具有各自的特點。
學生在發展中會形成各自不同的特點,不同的興趣愛好使學生表現出其差異性。現代教育要求尊重學生的差異,教育要以學生發展為本,盡可能為學生提供適合其發展的條件和機會。
校本課程直接指向差異。校本課程開發是以學校為主體,學校可以根據本學校教育資源以及學生發展需求開發多樣化的課程,開發課程的內容、教學方法可以根據授課教師的特點和課程特點進行調整。校本課程可以彌補國家課程的不足,滿足學校差異、學生差異對課程的需求。

二. 問題的提出
1. 國內生物學教學的問題
生物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是目前自然學科中發展最迅速的學科之一。作為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它也是農、林、牧、副、漁、醫葯衛生、環境保護以及其他有關應用科學的基礎。依據學科研究的對象和研究方法,生物科學屬於實驗科學。與其他實驗科學一樣,生物學的研究和發展是建立在對大量的生物學現象的觀察與實驗基礎之上的。
生物課是中學階段實驗科學開課最早的課程。由於生物學的特點,學生在中學階段學習生物學課程時,要學習生物學的基本知識,認識生命現象,也需要了解生物學的學科特徵以及生物科學的研究方法。豐富多彩的生物界、許多未知的生物奧秘使學生對生物課學習有較高興趣,在實驗課上,通過自己的實驗操作,觀察、了解生物現象的秘密會激起學生深入探索的慾望。通過實驗課,學生可以學習生物學的研究方法,培養研究的興趣和初步研究的能力以及科學思考的方法,並可以利用這些方法去探求自己感興趣的生物奧秘,。
目前我國生物學課程的內容與教學方法不能體現出生物科學的學科特點,也不能滿足學生學生探求生物學奧秘的需要。教材內容編排重結論、輕過程;重理論、輕實驗;強調系統性,缺少與社會生活實踐的聯系。教材中實驗安排少,實驗多為驗證性的,不利於學生發現問題,引起思考活動。學生以文科課程學習的思維方法來學習生物課,生物課已經失去了生物學的學科特徵。
國家教育部門已經認識到這一問題,准備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改變生物學教學當前的狀況。在課程未做重大變革之前,考慮到學科特點和學生學習的需要,一些學校通過開設選修課等校本課程解決這一問題。這一方面研究已經有了一些的成果,但仍然有許多問題需要深入研究、探索。
在此情況下,我校從1998年開始,開設了一門以生物實驗為主要內容的選修課程,以彌補現行生物學課程的不足和滿足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愛好。我們認為,即使國家新的課程計劃開始運行,學校也需要提供一定的空間和時間給願意發展、提高生物學方面的興趣和能力的學生,促進他們在這一方面的個性發展。我們力求通過我們的課程,引導學生參加他們有興趣的生物學探究活動,讓學生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習生物學知識,並為以後自己探討科學問題打下一定的基礎。
2. 課外活動與課程
我們在開設這一選修課之前,曾組織學生通過課外活動小組的形式進行生物學方面的活動。組織課外活動靈活性較強,開展的活動往往根據學生的興趣以及具備的條件安排,但隨意性較大,計劃性較差;缺少課程理論指導,沒有明確的課程目標。
作為課程,需要一定的課程理論指導,制定明確的課程目標和課程計劃,按照確定的課程內容組織實施。此外,課程需要有與課程目標配套的評價體系。所以,開發一種新的課程,必須要解決這樣幾個問題:課程目標確定,課程組織形式選擇、課程評價體系制定、課程具體的內容和教學方法決定等。

三. 課題研究目標與實施步驟
(一)研究目標
教學一線的教師參與校本課程研究的重點,不是研究它的理論,是要在實踐校本課程理論指導下,開發具有本校特點的課程。根據上述認識,我與我校其他生物學教師共同研究了開發以生物學實驗為主要內容的校本課程,確定了以下課題研究目標。
1.研究確定本課程目標。
2.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選擇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組織形式和課程中的師生關系。
3. 研究本課程的評價方式。
(二)實施步驟
1.前測:本學期課程開始時,對學生水平的測試。測試目的是要了解學生對生物學信息的關注程度以及生物學技能水平和情感情況。
2.實施教學計劃:教學計劃分為初中年級、高中一年級、高中二年級三個層次。各個年級在課程內容、教學組織方式等有所不同。
3.後測:檢查一個學期課程完成後學生在生物學知識、生物學操作技能以及情感方面的變化,課程進行中存在的問題,並且反饋學生對課程的意見和要求,以進一步完善課程。
4.過程監測、有關資料收集整理
在實施過程進行中,各年級任課教師對課程情況進行經常交流,根據課程開展情況,對研究方案調整,特別是由於學校工作安排的變化適時調整教學計劃和內容;整理收集與研究有關資料,以備總結完善課程;對為本課程編寫的講義進行整理、修改,准備匯編為生物選修課教材。

四. 結果
(一)本課程的理論研究
1.確定課程目標
通過生物選修課的學習,學生應該在以下方面得到發展:
A. 具有一定生物學操作的基本技能、科學探究和實踐能力,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
a. 正確使用生物實驗中的工具、儀器和各種化學試劑,具有一定操作技能。
b. 具有收集和利用課內外生物學資料的能力。
c. 學會生物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在對生物現象觀察的基礎上,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獨立或小組合作進行實驗、收集、記錄以及處理實驗中的數據、獲得結論。
d. 發展語言表達與書面表達能力,學會使用實驗報告或小論文方式將實驗現象、數據以及分析結果正確表達出來。
e. 發展合作能力、交流能力。
B. 通過實驗獲得相應的生物學的基本事實、原理和規律的基本知識,學習在個人生活與社會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
C. 樂於探索生命的奧秘,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關注生物學的發展,關注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

2.選擇課程內容
選擇什麼實驗?所選擇的實驗目的是什麼?每個實驗要學習哪些的生物知識?訓練學生掌握什麼技能?這是研究的一個方面。我們整理挑選了曾經做過的一些實驗,並參考中、美、英三國以及香港、台灣地區生物教材中的學生實驗,按照實驗內容、方法分類,從中挑選了一些實驗作為生物選修課學習的基本實驗。我們選擇的實驗可以分為三類:
基本方法和技能訓練實驗——實驗可以促進學生了解生物學實驗的基本方法,對學生 進行基本操作技能的訓練。
探究類的實驗——在初步掌握生物實驗的基本方法、具備一定操作技能後,學生對一些生物問題進行探究,學習生物學的知識,了解生物學研究的特點。
自選實驗——自選實驗有兩種,一種由老師提供實驗項目,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其中的實驗。另一種為學生自己提出的實驗項目。自選實驗一般為周期較長、較大型的實驗。學生進行自選實驗,需要自己設計實驗方案,獨立進行研究。完成自選實驗要涉及多種方法,所以這類實驗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自主選題實驗多為小組合作的實驗。在實驗中,小組成員需要相互配合,這類實驗也有利於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見附表1 )。
根據課程內容,我們安排了本學期生物選修課教學計劃(見附表2)。

3.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校本課程中師生的關系
參加學習的學生年級不同,認知水平、操作技能水平以及所掌握是生物學知識也不同,因此,不同年級課程需要採用了不同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課程中師生的作用也有所差異。
初中年級學生的學習主要是在教師具體指導下進行各種實驗活動。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基本操作技能的訓練,了解生物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初中學生生物學知識很少,教師需要結合實驗內容介紹相關知識,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不僅學習了操作,而且也學習了相應的知識。
高一年級課程重點是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基本技能的訓練。根據訓練目標,教師提供學生實驗講義,學生閱讀實驗講義,進行討論,理解實驗目的和操作要求,獨立或小組合作完成規定的實驗。實驗過程中,教師需要對操作有問題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並要檢查學生實驗的效果。此外,教師可以提出一些的實驗題目,讓學生嘗試自己設計實驗過程並進行實驗。實驗中,教師要提供相關生物學資料供學生閱讀,並組織學生一起討論分析實驗結果,以促進學生對實驗目的和現象的理解。對於高一的學生,需要給予更多地活動餘地。
高二年級學生以自主選題實驗為主要學習內容。學生的學習,對自己的選擇的課題獨立進行實驗研究。對於高二年級的學生,教師需要注意實驗進展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同時,教師還應該注意指導學生學習查找資料,利用資料提供的信息,對自己實驗中的現象分析討論的方法。雖然高二學生已經開始學習高中生物學,但生物學知識依然缺少,教師同樣需要注意引導學生結合實驗學習相關知識。

4.考核評價的方式
如何對以實驗為主要學習方式的課程學習進行評價?學習評價應該包含哪些內容?我們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應是一個綜合評價,評價應包括學生學習過程中在知識、技能以及情感態度方面的變化;評價方式、結果應該有利於促進學生的發展。各個年級學生學習內容不同,考核評價的方式也應有所差異。(見附表3)
對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生物學知識以及實驗技能的考核,既要考察學生平時學習的情況,也要檢測學習的最終結果。
對於平時學習情況的檢測,我們是通過觀察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表現並檢查完成的實驗報告。對考察中發現的問題,及時作出指導,促進學生的發展。
課程學習的最後考核有兩種方式,初中年級,進行實驗考核。實驗考核了包含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以及對實驗結果的處理。高中年級,要求學生完成自選實驗實驗設計與實驗報告。
學生在參加本課程學習的過程中情感態度方面的變化,不能用直接考核進行評價。我們認為以下幾個因素能夠作為評價學生的指標,包括:出勤情況,參與實驗的情況,參與討論的情況,在小組自選實驗中的貢獻大小等,這些指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學生參加本課程學習的態度與情感。以上幾個方面,除出勤情況是客觀的,其餘幾項都無法定性測試,因此,除了對學生在上課時的行為觀察記錄外,我們還使用了問卷對學生情況進行調查,根據學生對問卷的回答進行分析,來了解學生的變化。

8. 課題 川劇校本課程的開發 屬於什麼專項

戲劇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