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與教學原理泰勒
A. 拉爾夫 泰勒去世了嗎課程與教學原理的奠基人
按照事件慣有的風格,他,沒死。你可以去看看這個動畫片...不要以為是動畫就嫌棄...還是很經典的....
B. 求《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泰勒 電子書
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 PDF格式 已完結
已上傳在附件
微盤下專載地址:屬
http://vdisk.weibo.com/s/zdcKslPbAnAXd?from=page_100505_profile&wvr=6
蟹蟹
C. 《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對於怎樣為有效地教學組織好學習經驗
泰勒提出有效組織的准則就是「連續性」、「順序性」和「整合性」。這里著重談談整合性,對於教師而而言,我覺得要實現整合性一方面要注重泰勒所提到的橫向關系,即學科之間、學科內知識的關聯,只有使學生學會聯系的學習知識,才可能實現對知識通透性的理解。這要求教師不僅僅要把握學科整體結構和知識的關聯,更要有豐富的學識和良好的素養,要有綜合的視野、知識和能力。另一方面,應該注重生活世界與課本世界的整合,這在前文中已有論述。
要實現連續性、順序性和整合性,泰勒還明確說明了學習經驗的邏輯組織和心理組織的關系與差別。我想要說的是,無論是按照學科邏輯還是按照心理邏輯組織學習經驗,學習乃是一項綜合性的活動,對教材的興趣、對教師的情感態度、家庭生活、班級人際關系,等等,都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狀態和對知識的理解,教師組織經驗應該注重利用這些綜合的因素,要意識到這些因素對學生學習的影響,把經驗組織的豐富、活躍。以歷史的教學為例:一般的歷史教師往往期求學生對史實的熟知,他們更多的看到的是歷史課本的知識點;較好的歷史教師則會看到歷史的史實之間的關系,能夠看到歷史發展的規律,他們更多的在意按照課標要求組織知識點,培養學生的某種歷史思維;再有的歷史教師會更重視豐富史實的呈現,活躍學生對史實的解讀,培養學生自己解讀歷史、組織史實關聯的能力;但歷史不僅需要這些,歷史需要情感因素、精神因素,因此,我覺得最好的歷史教師在做到以上幾方面的基礎上還要賦予歷史以文化性和情感性,歷史的教學不同於歷史的研究,它需要理性,但也要培養情感,因此要讓歷史訴說,讓學生全身心的接觸歷史。同樣的教材,不同的教師會給予不同的解讀,也就會加以不同的組織。
D. 從「泰勒原理」看小學體育教學的四大核心要素,討論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學評價之間的關系
結論:「課程內容」、「教材」以及「教學方法」不僅是體育教學實踐層面中的基本概念,同時也是教學研究的基本問題。通過本研究的討論可以注意到,在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關系的現實化是以「教材」和「教學方法」為依託聯系在一起的。而教師選擇「教材」和「教學方法」的根據一方面來自對「課程內容」的解釋,一方面則來自對學生狀況的把握。換句話說,在對體育教學的設計和實施進行評判時,實際上就是從1)教師對課程內容的解釋是否合理、2)教材的選擇、以及3)教學方法是否與學生的實際狀況吻合這三個側面展開的。而從理論研究的角度說,「內容的解釋」與「教什麼」具有對應關系,「示範講解及運動場面的選擇」與「用什麼教」具有對應關系,而「呈現教材的邏輯關系」則與「怎樣教」具有對應關系。也就是說,通過釐清基本概念的指稱對象,有助於在泰勒原理與教學現場的研究之間建立直接的對應關系。
泰勒原理
在泰勒出版的《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一書中,他開宗明義地指出,開發任何課程和教學計劃都必須回答四個基本問題:
第一,學校應該試圖達到什麼教育目標(What ecational purposes should the school seek to attain) ?
第二,提供什麼教育經驗最有可能達到這些目標(What ecational experiences can be provided that are likely to attain these purposes) ?
第三,怎樣有效組織這些教育經驗(How can these ecational experiences be effectively organized) ?
第四,我們如何確定這些目標正在得以實現(How can we determine whether these purposes are being attained) ?
這四個基本問題——確定教育目標、選擇教育經驗(學習經驗)、組織教育經驗、評價教育經驗——構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
圍繞上述四個中心,泰勒提出了課程編制的四個步驟或階段:
(一)確定教育目標
教育目標是非常關鍵的。首先,要對教育目標做出明智的選擇,這必須考慮學生的需要、當代社會生活、學科專家的建議等多方面的信息;其次,用教育哲學和學習理論對已選擇出來的目標進行篩選;最後,陳述教育目標,每一個教育目標包括行為和內容兩個方面,這樣可以明確教育的職責。泰勒認為目標是有意識地想要達到的目的,也就是學校教職員工期望實現的結果。教育目標是選擇材料、勾劃內容、編制教學程序、以及制定測驗和考試的准則。
(二)選擇學習經驗
教育目標確定之後,面臨的問題是要決定哪些學習經驗,因為只有通過經驗,才會產生學習,從而才有可能達到教育目標。「學習經驗」並不等同於一門學科所涉及的內容,也不等同於所從事的活動,而是指學生與環境中外部條件的相互作用。泰勒提出了五條選擇學習經驗的原則: (1) 為了達到某一目標,學生必須具有使他有機會實踐這個目標所隱含的那種行為的經驗;(2)學習經驗必須使學生由於實踐教育目標所隱含的那種行為而獲得的滿足感;(3)學習經驗所期望的反應,是在有關學生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的;(4)有許多特定的經驗可用來達到同樣的教育目標;(5)同樣的學習經驗往往會產生幾種結果。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積極主動的參與者,教師要創設各種問題情境,用啟發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問題,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和批判思維能力,並幫助學生把新知識與原有知識進行有意義的建構。因此,所選的學習經驗應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技能、有助於獲得信息、有助於形成社會態度、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組織學習經驗
在組織學習經驗時,應遵守三個准則:連續性( continuity)順序性(sequence)和整合(integration)。連續性指直線式地陳述主要的課程要素;順序性是強調每一後續經驗以前面的經驗為基礎,同時又對有關內容加以深入、廣泛的展開;整合性是指各種學習經驗之間的橫向關系,便於學生獲得統一的觀點,並把自己的行為統一的觀點,把自己的行為與所學的課程內容統一起來。
(四)評價結果
評價是查明學習經驗實際上帶來多少預期結果的過程。評價的目的,就是要全面地檢驗學習經驗在實際上是否起作用。並指導教師引起所期望的那種結果。而評價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確定課程與教學實際達到目標的程度的過程。教育評價至少包括兩次評估:一次在教育計劃早期進行,另一次在後期進行,以便測量在這個期間發生的變化。對於評價結果,泰勒認為,不應該只是一個單一的分數或單一的描述性術語,而應該是反映學生目前狀況的一個剖析圖,評價本身就是讓教師、學生和有關人士了解教學的成效。
E. 泰勒的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是什麼時候寫的
首版是1949年,後來重印30多次。1981年被美國《卡潘》雜志評為自1906年以來對學校課程領悟影響最大的兩本著作之一。泰勒因此被評為「現代課程之父」
F. 誰知道拉爾夫W泰勒的《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的英文原著是那個出版社出版的,在哪一年出版的
英文原稿是1944年整理結束的,而1949年才正式出版的
至於具體的那個出版社,在1994年的譯本裡面似乎有提到,不過這本書現在不在我手裡,就不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