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校本課程
1. 如何提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
摘 要 要提高心理健康活動課的實效性,活動前要界定好目標、選擇好內容、把握好活動模式;活動時要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有直接的心理體驗,從而產生間接的心靈感悟;活動後要對過程、方式、原則、學生問題進行全方位的反思。
關鍵詞 心理健康;活動課;活動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應從課程學的高度進行探索。遺憾的是,很多學校卻將心理健康教育置於可有可無的狀態,其重要性僅僅停留在口頭上。隨著國家教育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門一系列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文件的出台,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種活動課程與校本課程的建設與開發,引起了眾多學校的關注。職業學校的學生作為一種特殊的學生群體,尤其需要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心理關助與支持。心理健康活動課在喚回學生失落的自信、激發學生求知的力量與勇氣、發揮學生的「三性」(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挖掘學生的個體潛能以及學生自我教育與管理方面完全有能力大展身手。[1]本人根據自己多年來的教學探索和理論研究,就如何提高職業學校心理健康活動課的實效性,談談一些看法與思考。
一、活動前的准備
1.目標的界定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教師在每一節活動課目標制定時要圍繞《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的有關要求,通過活動的開展努力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增強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自信心,學會合作與競爭,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和敬業樂群的心理品質,提高應對挫折、匹配職業、適應社會的能力;幫助學生解決在成長、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為問題。
2.內容的選擇
心理健康活動課的特點是以學生活動為主,內容上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需要,強調學生認知、情感、行動的全面投入。[2]我在選擇心理健康活動的內容時,從三個方面進行思考:①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把學生生活中典型意義的情境再現於課堂,讓學生去體驗與感悟;②從學生的問題出發,把學生身上已經出現的心理困惑或可能要出現的心理問題引入課堂,讓學生去討論、去自我探索,充分挖掘學生自助的力量;③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充分考慮學生現有的學業水平和健康意識。
3.模式的把握
如何有效地開展活動,課前要設計好思路。一般情況下,心理健康活動課課堂活動模式可以概括為五個環節:①用故事、寓言、學生身邊發生的事情或社會熱點問題引入話題,激發學生的興趣。②引導學生自我分析、自我表露,提高學生心理自助的責任感。③讓學生毫無拘束的討論,揭露問題或現象的實質。④再現有關情境,讓學生去體驗,促進學生有所感悟。⑤點評學生的課堂反應,總結升華。
二、活動的開展
心理健康活動課一種以活動為主線、以學生的體驗與感悟為核心、以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為歸宿的 「形散而神不散」的活動形式。職業學校心理健康活動課的策略主要有:教師對學生無條件的關注與欣賞、對學生行為不斷的反饋與矯正、引導學生閱讀、創造機會讓學生互助、角色扮演讓學生體驗、相互討論改變學生錯誤的認知、提高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等等。[2]心理健康活動課上,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尊重學生、設計活動、創設情境;學生的主要任務是積極參與、真心體驗、深化感悟。
1.強化學生活動的參與
「教室無死角、課堂無閑人」。 根據具體的內容,以多樣的活動形式讓學生多想、多說、多思考、多討論、多模仿、多扮演、多總結,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比如,自我意識輔導時,讓學生既說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也說其他同學的優勢和不足之處;情緒輔導時,讓學生相互討論各自身上存在的一些不理性的觀念;人際交往輔導時,讓學生分別扮演各種情境中的不同表現,同學間再相互評價;消除學生不良行為習慣時,讓學生相互間建立「治療同盟」、作出改變的承諾、進行行為分析、制定計劃。
2.關注學生內心的體驗
心理健康活動課中,學生的參與不能停留在表面,熱熱鬧鬧絕不是心理健康活動課的追求與價值所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關注學生內心的體驗,要判斷學生是否說的是真話、是否真心去表演、認真去模仿、深刻去反思。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問題:情境是什麼?為什麼?結果怎麼樣?我以前可能會怎樣做?今後可能會怎麼做?
3.推動學生不斷的感悟
心理健康活動課上要動靜結合,留有時間讓學生去感悟,學生沒有所「悟」,則學生身上存在的共性問題也得不到解決,學生的個性更不會完善。教師要抓住問題或事件的症結所在,從認知、情感、行為等方面,層層落實、步步深入、點面結合、由此及彼、由表及裡,不斷推動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在活動的參與與體驗中似有所悟。「不是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些職校學生往往就是看不到自身的優勢,在學習上過度的自我貶低才導致學業的失敗。通過各種活動的開展,讓學生看到一個真實的自己,讓學生真正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條條道路通羅馬」的道理。
三、活動後的反思
1.活動過程的反思。教師要反思的是整節課活動時的氣氛是否輕松自然?活動導入時有否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多少學生積極參與了活動?在體驗中學生感悟了什麼?教會了學生哪些具體的正確處理心理問題的技巧與方法?自己點評時忽略了什麼細節?
2.活動方式的反思。在活動開展時自己有沒有積極地關注學生、鼓勵學生?有沒有精神飽滿和真誠的微笑?有沒有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捕捉學生的弦外之音?有沒有引導學生的自我探索?有沒有通過暗示、說服、體驗讓學生改變錯誤的認知?這些問題需要教師進一步反思。
3.是活動原則的反思。《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規定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九條原則,心理健康活動課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形式與載體,它的開展也應該遵循一些特殊的原則。因此,每次活動後教師要反思自己在活動中有沒有貫徹以下十大原則:針對性原則、平等性原則、尊重性原則、全面性原則、多樣性原則、主體性性原則、鼓勵性原則、助人自助的原則、參與性原則和快樂性原則。
4.學生問題的反思。活動結束後教師要考慮活動究竟解決了學生的什麼問題?學生身上還存在什麼問題,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是什麼?怎樣才能避免學生心理困惑的產生?如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等。
2. 小學生心理訓練的活動方案
把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於幫助小學生認識自己、悅納自己,提高他們對小學生活的適應能力,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態度,培養他們開朗、向上、樂學、合群、自信、自立、開拓、創新的健康人格。結合我市幾年來開展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科學研究與實踐,我們認為,有效地開展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根據小學教學內在機制和小學生自身發展特點來構築和優化育人環境。
一、讓「心理健康教育」走進「班級」
班級,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必然可以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場所。小學班主任,同時又是中隊輔導員,每日每時把握著學生的思想脈搏,也同樣經常關注著學生的身心發展。因此,以班主任為主開展班級團體心理輔導,可以有效地使思想道德、行為習慣教育,科學文化知識技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成為一種「三合一」的教育、從而構建成為一種結合課程教學的滲透,結合斑級日常工作和活動,結合全面和個別育人教育的交互,而形成較為完善的班級團體心理輔導操作系統。
這種操作系統所體現的主要功效有:
1.融入班集體建設
班主任要善於通過引導全體學生,以形成班集體共同奮斗目標來發展學生個性心理:這種共同的奮斗目標,旨在樹立正確的集體輿論凝聚,提升優良的道德情操,倡導良好的班級風氣和弘揚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因為良好的班集體建設,能美化集體生活,能振奮全體學生,能使集體像熔爐一樣,對全班每個學生起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功能。
2.豐富班級活動
有活動,才有生氣、才有活力、才有發展。把心理輔導滲透於班級活動,既是班級活動的創新和發展,又使輔導質量得到提高。寓心理健康教育於班級活動之中,學生能在豐富多彩愉悅舒心的實踐活動中獲得心理踐行和發展,而且這是一種比較自然、比較完美的踐行和發展。
3.發展班級文化
班級是學生在校內學習生活和相互交往的主要空間,充分利用這個空間,積極營造和發展健康的班級文化,可以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圍,發揮十分重要的陶冶、濡化的隱性教育功能。班級文化的發展要充分張揚班級中學生的個性、特長,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智慧和力量。
4.優化班級管理
優化班級管理的目的是為著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通過班級管理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就能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並且盡可能少地約束人、限制人和壓抑人。優化班級管理要在實施民主管理中發展民主意識;要在自我管理中發展學生自主;要在情意管理中發展學生情意;要在有形管理中發展無形管理。
5.構建班級教育合力
班級不是封閉的,班級中每個學生的心理、道德和文化素質都是在班內班外、校內校外、有意無意、有形無形的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形成發展的,因此班主任需要充分利用班內外校內外,包括家庭和社會的各種教育力量,充分利用各種有效的校內外教育資源,形成「全社會都來關心教育」,都來關心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班主任構建整合一致的班級教育合力進行心理輔導,有賴於班主任自身的智慧和技巧。
6.建設良好班風
班風是一個班級穩定的、整體的、特色的集體風氣。班風需要靠班級中大多數學生為基礎的思想、品德、作風來形成、,需要有一個較長時間的發展來形成。而一經形成,可以對班級中的每一個人產生較為積極、穩固、健康、向上的作用力,這種作用力是內在的、無形的、激活的。建設良好的班風可以為每個學生的身心發展創設出一種美好的時空,喚發出一種蓬蓬勃勃的力量。
二、讓「心理健康教育」成為一種「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多元的,其中校園文化的陣地建設是一項基礎性的物化工程。讓「心理健康教育」成為一種「校園文化」,首先要打造基礎性工程。這種基礎性工程,既可以充分利用學校內部原有的一些設施,也可以不斷地開發出新的活動陣地,如:
1.讓校園內的牆壁、櫥窗、黑板、園落成為「不說話的心理輔導老師」。
2.隨著學校的園林化發展步伐,不斷創建出「開心園」、「舒心廊」、「交心亭」、「談心室」等等。
3.在校園內形成對學生開展心理輔導的「一條龍」服務:心理信箱—心理熱線(電話、網站);—心語導播(紅領巾廣播、紅領巾小電視台、校園網)——心語小屋(心理輔導室、心理測量室)。
在這些陣地的建設中,「開心園」、「心語小屋」等要真正具有「快樂小屋」的功能,讓希望獲得心理幫助的學生從中感悟愉悅,體驗愉悅,釋放煩惱,消除煩惱;從中獲得歡樂的自助、互助和他助。「心理熱線」要不斷延伸、暢通,成為「寬頻網」,它由師生雙方或班主任――學生――家長三方建起連心的紐帶,通過「心理聯系卡」、家庭走訪、家長來校、師生通信、電話、上網聯絡、電子郵件等多種方式,定期或不定期,雙方或三方、個別或集體相結合的局部性和個別性心理教育與溝通。「心理熱線」較偏重於保守秘密、尊重隱私、尊重人格。也有利於實現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同步一致,有利於形成教育的合力。
三、讓「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一種「主體性活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同樣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的主體。要把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成為一種新穎的豐富的「校園文化」,就要充分讓學生暢心地生活在這一文化天地之中。在實踐中,許多學校已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體性活動。
1.心理教育活動課
心理教育活動課是在班主任組織下,全班師生共同參與,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生動、活潑、交互、聯動的活動。活動課可以利用班會團隊活動課、科技文體活動課等活動課時進行,也可以利用周會、晨會進行,有條件的可以納入校本課程建設。根據需要可以安排在室內外、校內外進行。活動課體現主體性、實踐性、系統性、組織性和多樣性的特點,通過游戲、討論、辨析、觀察、演講、表演、小品、訓練、檢測等方式方法,旨在發展和提高學生心理品質,進行心理訓練。心理活動課有明確的目標,有精心的准備,有確定的內容,有具體的步驟,有恰當的技巧。心理活動方案的設計要根據小學生實際、班級實際、發展趨向、防範要求等作認真細致的處理。
2.心語沙龍
心語沙龍類似於少心理活動課,相比較它參加人數要少,一般8~12人左右。活動形式更顯簡約、寬松和靈活,活動時間一般利用課外、晚間或雙休日進行。場地選擇也十分自由,包括在師生家中。活動的主題也較為集中,參與的對象則較為專一,如班主任或按班級、團隊幹部,或單親家庭學生,或貧困生,或存有某向類心理困擾的學生,針對一個目標組織一次沙龍活動。心語沙龍更重於心靈溝通,情感體驗,更重於加深理解,求取共識。
3.心育小報
心育小報可以是小學生自辦的「手抄報」,班級中可以有一份或多份,也可以在班級牆報、黑板報中開辟出專欄。心育小報由學生自編自辦,旨在讓學生交流各自的內心世界,介紹心理健康知識,進行學生心理問題的探討。班級心育小報可以「走出」班級,與其他班級交流,與學校的廣播、小電視台相結合,充實校園媒體、校園文化內容。作為「心育小報」的「雙胞胎」,還可辦出「心理畫報」和「心理漫畫」,藉助美術表現、欣賞的功能,提高心育效應。
4.心育雛鷹行動
雛鷹行動是少先隊教育活動的一種形式,心育雛鷹行動是在此基礎上,側重在小學生中開展如品德踐行,社會實踐、獻愛心送溫暖等活動,讓學生在相互鼓勵、相互幫助、相互關愛、相互學習中,心心相印,共同進步。
5.心理小劇
心理小劇包括心理兒童劇、心理小品、心理故事會、心理訓練操等等。心理小劇的素材來自學生,心理小劇的寫、編、演、看、評都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要發揮支持、幫助、輔導、組織等作用。同時,還可以或教師參與其中,與學生一起活動,或由教師演學生看。這種為學生喜聞樂見的表演形成更具寓「教」於樂的作用。
6.「心語日記」
結合小學生寫日記、周記,鼓勵學生記「心語日記」(周記)。「心語日記」有學生心理宣洩和排解,有心理認知和感悟;是能反映學生內心世界的「鏡子」,也是能顯現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窗口」,還能成為學生健康進步的「階梯」。班主班老師通過瀏覽學生「心語日記」(以學生主動願意提供為前提),能搭通學生的「脈搏」,開展對話,交流思想情感。
7.「心語贈言」
「心語贈言」是班主任主動向學生作心理沖擊。班主任的「心語贈言」可出現在學生的作業練習本的改評批語中;可出現在「學生素質報告單」的操行評語里;可出現在「家校聯系卡」內;也可以是老師專門設置的「心語贈言」卡(由老師自製成的卡更佳)。「心語贈言」要抓住時機,如學生表揚獲獎時、困難受挫折時、心煩苦惱時、學生生日、畢業升學時等等。要選准火候,把握溫度;要擊中要害,引發震動。「心語贈言」要重情感重文采重形式,可以是詩歌、名言,可以是書法、繪畫.可以是工藝小製作,總之,是能以「美」和「愛」來激活學生,在心靈深處迸發出璀璨的火花,成為學生渴望獲取的「珍藏品」。
「校園文化」建設,無論是「硬體」建設還是「軟體」建設都是無止境的,尤其是「軟體開發」凝聚著教師的創新和智慧,同樣,蘊含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園文化」也是一座取之不盡的寶庫,我們每一個教師都是開發者、建設者和創造者。
3. 學校可以開設哪些課程有利於陽光少年的培養
學校可以開設好多的課程,這些都是有利於陽光少年的培養。一方面是取決於學生的努力,另一方面老師也應該積極配合。 一、更新理念,師資隊伍立體化
調查顯示,成人心理健康的狀況也不容樂觀。因此,我們確立這樣一個理念,要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重視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只有教師的心理陽光了,培養的學子心理才更健康。因此,我們多層次、全方位開展了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專題培訓活動。首先,全員培訓。邀請蘇州大學的心理教育教授,定期來校給全體老師進行心理健康輔導講座,傳授心理教育知識,解決心理健康問題。其次,專業打造。著眼全校教師隊伍,自薦與推薦部分教師,分期分批進行心理教育專業進修,獲取心理教育教師資格證書,由學校承擔全部培訓費用。再次,輔導家長。我們定期舉辦各種形式的家長學校,抓住心理教育的熱點問題、難點問題,進行研究、探討、溝通。最後,聘請專家。學校聘請校外心理教育專家作為常年的校外輔導員,並頒發聘書,明確職責與義務。這樣,專業與非專業、校內與校外的心理健康師資隊伍就立體化地建立起來了。
二、營造氛圍,校園文化兒童化
學校是兒童學習的地方,更是兒童生活、活動的園地。要讓兒童心理上悅納,可以創設精巧美麗的環境,營造溫馨和諧的氛圍。學校根據經濟情況,可以精心打造,精巧布置。一座假山、一條溪水、一片花海、一叢灌木,亭台樓閣……精緻的校園環境,不僅可以愉悅兒童的心靈,感染兒童的情緒,而且也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美育。心情舒暢了,煩惱也就化解了,壓力也就變輕了,事物也就「順眼」了。此外,能夠「說話」的牆壁,能夠移動的黑板,能夠傳承文化的畫廊,都要以兒童的獨特視角、兒童的審美情趣、兒童的年齡特點來進行巧妙設計、兒童化布置。特別是「心靈小屋」,在室外噴繪的五彩牆面上,書寫著「陽光總在風雨後,快樂就在傾訴中」「真誠溝通,享受心的自由成長,我們與你在一起」「快樂每一天,自信每一天,充實每一天,感恩每一天」「讓我們用心呵護心的健康」;室內全部軟包裝,玩具、沙發、地毯……一應俱全。
三、改革課程,操作實踐系列化
理念的更新,氛圍的營造,關鍵落腳點在於課程的改革與實施。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在課程設置中,沒有佔到應有的重要位置。很多地區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來開發與實施。我們申報省級心理健康教育課題,開展一系列的操作與實踐。首先,增加了課程改革目標,培養素質全面的、身體和心理健康的學生。學校德育處明確要求所有的學科,均要寓心理教育於教學活動中,並在教育計劃中制定出每一課的具體滲透點。同時,晨會課上開設心理健康課;音樂課上創作「心理健康歌」;班隊會上進行「心理教育主題會」。每班的學籍卡里,增添了「心理教育個案」,由班主任記載學生心路之歷程。每位持有心理教師資格證的老師,用每天中午一個小時來輪值「心靈小屋」,那裡是學生心靈休憩港灣。每年的兒童節上,舉辦「心理小品」比賽,演繹學生的精彩與成功。我們還著眼於學生的多元智能開發,開設「城小之最」擂台賽。競技項目由學生自願申報;參賽人數只要三人以上;比賽周期為每年一次。擂台賽不僅是素質教育的展示,更是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鍛煉與培養。
4. 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可以在校園或班級舉辦哪些活動
1.心理游戲:通過心理游戲能有針對性地指導解決人們存在的自我意識、學習潛能、情緒調控、溝通交往、生存意志、心靈成長等方面的困惑,有效地幫助解決集體建設中面對的如環境適應、成功激勵、合作競爭、感恩責任、創新拓展等難題。
2.心理教育活動課
心理教育活動課是在班主任組織下,全班師生共同參與,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生動、活潑、交互、聯動的活動。活動課可以利用班會團隊活動課、科技文體活動課等活動課時進行,也可以利用周會、晨會進行,有條件的可以納入校本課程建設。根據需要可以安排在室內外、校內外進行。活動課體現主體性、實踐性、系統性、組織性和多樣性的特點,通過游戲、討論、辨析、觀察、演講、表演、小品、訓練、檢測等方式方法,旨在發展和提高學生心理品質,進行心理訓練。心理活動課有明確的目標,有精心的准備,有確定的內容,有具體的步驟,有恰當的技巧。心理活動方案的設計要根據小學生實際、班級實際、發展趨向、防範要求等作認真細致的處理。
3.心語沙龍
心語沙龍類似於少心理活動課,相比較它參加人數要少,一般8~12人左右。活動形式更顯簡約、寬松和靈活,活動時間一般利用課外、晚間或雙休日進行。場地選擇也十分自由,包括在師生家中。活動的主題也較為集中,參與的對象則較為專一,如班主任或按班級、團隊幹部,或單親家庭學生,或貧困生,或存有某向類心理困擾的學生,針對一個目標組織一次沙龍活動。心語沙龍更重於心靈溝通,情感體驗,更重於加深理解,求取共識。
4.心育小報
心育小報可以是小學生自辦的「手抄報」,班級中可以有一份或多份,也可以在班級牆報、黑板報中開辟出專欄。心育小報由學生自編自辦,旨在讓學生交流各自的內心世界,介紹心理健康知識,進行學生心理問題的探討。班級心育小報可以「走出」班級,與其他班級交流,與學校的廣播、小電視台相結合,充實校園媒體、校園文化內容。作為「心育小報」的「雙胞胎」,還可辦出「心理畫報」和「心理漫畫」,藉助美術表現、欣賞的功能,提高心育效應。
心理小劇包括心理兒童劇、心理小品、心理故事會、心理訓練操等等。心理小劇的素材來自學生,心理小劇的寫、編、演、看、評都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要發揮支持、幫助、輔導、組織等作用。同時,還可以或教師參與其中,與學生一起活動,或由教師演學生看。這種為學生喜聞樂見的表演形成更具寓「教」於樂的作用。
6.「心語日記」 ------結合小學生寫日記、周記,鼓勵學生記「心語日記」(周記)。「心語日記」有學生心理宣洩和排解,有心理認知和感悟;是能反映學生內心世界的「鏡子」,也是能顯現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窗口」,還能成為學生健康進步的「階梯」。班主班老師通過瀏覽學生「心語日記」(以學生主動願意提供為前提),能搭通學生的「脈搏」,開展對話,交流思想情感。
5. 關於學習方法的心理輔導課 有什麼好的方案嗎
把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於幫助小學生認識自己、悅納自己,提高他們對小學生活的適應能力,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態度,培養他們開朗、向上、樂學、合群、自信、自立、開拓、創新的健康人格。結合我市幾年來開展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科學研究與實踐,我們認為,有效地開展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根據小學教學內在機制和小學生自身發展特點來構築和優化育人環境。
一、讓「心理健康教育」走進「班級」
班級,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必然可以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場所。小學班主任,同時又是中隊輔導員,每日每時把握著學生的思想脈搏,也同樣經常關注著學生的身心發展。因此,以班主任為主開展班級團體心理輔導,可以有效地使思想道德、行為習慣教育,科學文化知識技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成為一種「三合一」的教育、從而構建成為一種結合課程教學的滲透,結合斑級日常工作和活動,結合全面和個別育人教育的交互,而形成較為完善的班級團體心理輔導操作系統。
這種操作系統所體現的主要功效有:
1.融入班集體建設
班主任要善於通過引導全體學生,以形成班集體共同奮斗目標來發展學生個性心理:這種共同的奮斗目標,旨在樹立正確的集體輿論凝聚,提升優良的道德情操,倡導良好的班級風氣和弘揚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因為良好的班集體建設,能美化集體生活,能振奮全體學生,能使集體像熔爐一樣,對全班每個學生起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功能。
2.豐富班級活動
有活動,才有生氣、才有活力、才有發展。把心理輔導滲透於班級活動,既是班級活動的創新和發展,又使輔導質量得到提高。寓心理健康教育於班級活動之中,學生能在豐富多彩愉悅舒心的實踐活動中獲得心理踐行和發展,而且這是一種比較自然、比較完美的踐行和發展。
3.發展班級文化
班級是學生在校內學習生活和相互交往的主要空間,充分利用這個空間,積極營造和發展健康的班級文化,可以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圍,發揮十分重要的陶冶、濡化的隱性教育功能。班級文化的發展要充分張揚班級中學生的個性、特長,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智慧和力量。
4.優化班級管理
優化班級管理的目的是為著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通過班級管理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就能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並且盡可能少地約束人、限制人和壓抑人。優化班級管理要在實施民主管理中發展民主意識;要在自我管理中發展學生自主;要在情意管理中發展學生情意;要在有形管理中發展無形管理。
5.構建班級教育合力
班級不是封閉的,班級中每個學生的心理、道德和文化素質都是在班內班外、校內校外、有意無意、有形無形的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形成發展的,因此班主任需要充分利用班內外校內外,包括家庭和社會的各種教育力量,充分利用各種有效的校內外教育資源,形成「全社會都來關心教育」,都來關心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班主任構建整合一致的班級教育合力進行心理輔導,有賴於班主任自身的智慧和技巧。
6.建設良好班風
班風是一個班級穩定的、整體的、特色的集體風氣。班風需要靠班級中大多數學生為基礎的思想、品德、作風來形成、,需要有一個較長時間的發展來形成。而一經形成,可以對班級中的每一個人產生較為積極、穩固、健康、向上的作用力,這種作用力是內在的、無形的、激活的。建設良好的班風可以為每個學生的身心發展創設出一種美好的時空,喚發出一種蓬蓬勃勃的力量。
二、讓「心理健康教育」成為一種「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多元的,其中校園文化的陣地建設是一項基礎性的物化工程。讓「心理健康教育」成為一種「校園文化」,首先要打造基礎性工程。這種基礎性工程,既可以充分利用學校內部原有的一些設施,也可以不斷地開發出新的活動陣地,如:
1.讓校園內的牆壁、櫥窗、黑板、園落成為「不說話的心理輔導老師」。
2.隨著學校的園林化發展步伐,不斷創建出「開心園」、「舒心廊」、「交心亭」、「談心室」等等。
3.在校園內形成對學生開展心理輔導的「一條龍」服務:心理信箱—心理熱線(電話、網站);—心語導播(紅領巾廣播、紅領巾小電視台、校園網)——心語小屋(心理輔導室、心理測量室)。
在這些陣地的建設中,「開心園」、「心語小屋」等要真正具有「快樂小屋」的功能,讓希望獲得心理幫助的學生從中感悟愉悅,體驗愉悅,釋放煩惱,消除煩惱;從中獲得歡樂的自助、互助和他助。「心理熱線」要不斷延伸、暢通,成為「寬頻網」,它由師生雙方或班主任――學生――家長三方建起連心的紐帶,通過「心理聯系卡」、家庭走訪、家長來校、師生通信、電話、上網聯絡、電子郵件等多種方式,定期或不定期,雙方或三方、個別或集體相結合的局部性和個別性心理教育與溝通。「心理熱線」較偏重於保守秘密、尊重隱私、尊重人格。也有利於實現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同步一致,有利於形成教育的合力。
三、讓「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一種「主體性活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同樣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的主體。要把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成為一種新穎的豐富的「校園文化」,就要充分讓學生暢心地生活在這一文化天地之中。在實踐中,許多學校已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體性活動。
1.心理教育活動課
心理教育活動課是在班主任組織下,全班師生共同參與,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生動、活潑、交互、聯動的活動。活動課可以利用班會團隊活動課、科技文體活動課等活動課時進行,也可以利用周會、晨會進行,有條件的可以納入校本課程建設。根據需要可以安排在室內外、校內外進行。活動課體現主體性、實踐性、系統性、組織性和多樣性的特點,通過游戲、討論、辨析、觀察、演講、表演、小品、訓練、檢測等方式方法,旨在發展和提高學生心理品質,進行心理訓練。心理活動課有明確的目標,有精心的准備,有確定的內容,有具體的步驟,有恰當的技巧。心理活動方案的設計要根據小學生實際、班級實際、發展趨向、防範要求等作認真細致的處理。
2.心語沙龍
心語沙龍類似於少心理活動課,相比較它參加人數要少,一般8~12人左右。活動形式更顯簡約、寬松和靈活,活動時間一般利用課外、晚間或雙休日進行。場地選擇也十分自由,包括在師生家中。活動的主題也較為集中,參與的對象則較為專一,如班主任或按班級、團隊幹部,或單親家庭學生,或貧困生,或存有某向類心理困擾的學生,針對一個目標組織一次沙龍活動。心語沙龍更重於心靈溝通,情感體驗,更重於加深理解,求取共識。
3.心育小報
心育小報可以是小學生自辦的「手抄報」,班級中可以有一份或多份,也可以在班級牆報、黑板報中開辟出專欄。心育小報由學生自編自辦,旨在讓學生交流各自的內心世界,介紹心理健康知識,進行學生心理問題的探討。班級心育小報可以「走出」班級,與其他班級交流,與學校的廣播、小電視台相結合,充實校園媒體、校園文化內容。作為「心育小報」的「雙胞胎」,還可辦出「心理畫報」和「心理漫畫」,藉助美術表現、欣賞的功能,提高心育效應。
4.心育雛鷹行動
雛鷹行動是少先隊教育活動的一種形式,心育雛鷹行動是在此基礎上,側重在小學生中開展如品德踐行,社會實踐、獻愛心送溫暖等活動,讓學生在相互鼓勵、相互幫助、相互關愛、相互學習中,心心相印,共同進步。
5.心理小劇
心理小劇包括心理兒童劇、心理小品、心理故事會、心理訓練操等等。心理小劇的素材來自學生,心理小劇的寫、編、演、看、評都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要發揮支持、幫助、輔導、組織等作用。同時,還可以或教師參與其中,與學生一起活動,或由教師演學生看。這種為學生喜聞樂見的表演形成更具寓「教」於樂的作用。
6.「心語日記」
結合小學生寫日記、周記,鼓勵學生記「心語日記」(周記)。「心語日記」有學生心理宣洩和排解,有心理認知和感悟;是能反映學生內心世界的「鏡子」,也是能顯現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窗口」,還能成為學生健康進步的「階梯」。班主班老師通過瀏覽學生「心語日記」(以學生主動願意提供為前提),能搭通學生的「脈搏」,開展對話,交流思想情感。
7.「心語贈言」
「心語贈言」是班主任主動向學生作心理沖擊。班主任的「心語贈言」可出現在學生的作業練習本的改評批語中;可出現在「學生素質報告單」的操行評語里;可出現在「家校聯系卡」內;也可以是老師專門設置的「心語贈言」卡(由老師自製成的卡更佳)。「心語贈言」要抓住時機,如學生表揚獲獎時、困難受挫折時、心煩苦惱時、學生生日、畢業升學時等等。要選准火候,把握溫度;要擊中要害,引發震動。「心語贈言」要重情感重文采重形式,可以是詩歌、名言,可以是書法、繪畫.可以是工藝小製作,總之,是能以「美」和「愛」來激活學生,在心靈深處迸發出璀璨的火花,成為學生渴望獲取的「珍藏品」。
「校園文化」建設,無論是「硬體」建設還是「軟體」建設都是無止境的,尤其是「軟體開發」凝聚著教師的創新和智慧,同樣,蘊含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園文化」也是一座取之不盡的寶庫,我們每一個教師都是開發者、建設者和創造者。
6. 學科教學如何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廈門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高思剛湖裡中學這幾年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某些方面我認為已經走在我市甚至全省全國的前面。從全國各地心理健康教育比較好的學校來看,最重要的有這幾個方面的前提,而湖裡中學都有了:(1)有領導。湖裡中學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領導小組:顧問:洪愛國校長,組長:孫偉副書記,組員:陳美玲(政教主任)、劉慧玲、翁雪芳、張學發、蔣艷秋、陳彥。(2)有計劃。按學期每年均有計劃,定期開展活動,召開心理健康教育領導小組會議。(3)有師資。有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4)有場所。成長工作室,面積100平方米〉80平方米,設施專業齊全,還有固定的活動教室。(5)有課題。去年「優化學習心理,開發學習潛能 」已獲得省級課改重點課題立項。以教育科研推進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很重要的策略。有人說:「一個地區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得如何,反映了這個地區教育現代化的水平」。我想套用這句話,那就是「一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得如何,反映了這個學校教育現代化的水平」。可以說湖裡中學率先實現了教育現代化。今天上午聽了兩節課題研討課,我們要探討的問題是:?點評—→對話。在這里我談幾點個人的看法。一、學科教學為什麼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步深入,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將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 首先,這是由學科教學的地位和內容決定的。各學科課程是學生接受學校教育的主要途徑,結合學科教學滲透心理教育是培養良好心理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一方面,學科教學是中小學校教育的主渠道,傳道、授業、解惑基本上要在課堂上完成。另一方面,中小學階段在人的一生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這一階段,教師對學生產生的影響往往是深刻而持久的。如果心理健康教育其他途徑搞得轟轟烈烈,如團體輔導、個別輔導、家庭輔導、心理咨詢、心理檔案等等,而教師在學科教學中不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不謹言、不慎行,經常體罰、語罰、心罰學生,挫傷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等等,那麼教師將直接成為導致學生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的原因,更不必說去提高教學的效果了。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使心育目標在學校工作的自然狀態中得以實現,具有潛移默化的效果,比心理教育課及專題活動更為經濟有效;通過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大大拓展了學科課程的功能與目標,對學科本身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增強了各學科教學的魅力,使之更貼進學生的心理,易為學生所接受並在過程中獲得更全面的發展。 其次,學科教學本身具備或包含了心育內容,像思品課、社會課和語文課的教學目標中就含有情感目標。再者,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科教學有許多契合點,如心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心理,而學科教學中的因材施教原則,也是要摸透學生個體的學習類型和學習習慣。因此,學科教學中有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反過來,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也會促進學科教學的發展,提高學科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第三,當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也決定了學科教學中要滲透心育。我國缺少專職心理教師,有專家統計,如果按照美國心理輔導教師與學生的比例計算,中國所有的師范大學均取一個系專門培養本科心理專業的教師,至少要50年才能滿足要求。在現在的狀況下,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應該是全面滲透心育,尤其是學科教學中滲透心育。學科滲透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員性策略,因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不是靠部分教師,應達到全員參與,這樣才能為學生及教師的人格成長創設一個適宜氛圍。 第四,從心理健康教育與課程改革的關系來看,學科教學更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為教師實施新課程作好觀念和能力方法的准備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採用活動、體驗形式,包括心理訓練、問題辨析、情境設計、角色扮演、游戲輔導等,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活動中領悟,倡導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師生關系,這些要求都與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要求教師樹立教育新理念、轉變傳統的教師專業角色定位,要求教師構建平等交往的師生關系和教學關系,改變學生單一、被動的接受式學習方式不謀而合、有許多共通之處。因此,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教師將較容易接受新課程的教育理念,採用新的教學方式,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探究的合作者、學生發展的引導者,形成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心理健康教育對新課改發生的直接作用是:(1)在更新觀念上說到底,新課改是一項開發人的潛能工程,若要開發人的潛能,觀念的更新至關重要。新課改所追求的價值目標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無一例外地需要依託心理規律去實現,特別是情感態度的獲得,價值觀的形成。
現代課程改革的最高理念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整合。科學精神是人類滿足自我求真的心理需要,而人文精神則是滿足人的生存、被尊重及自我價值實現的心理需要。愉快、和諧、成功及生活教育等素質教育模式,為教育者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找到了可靠的依據,教育者從中體悟到教育是心靈與心靈的撞擊和回應。這樣,教師角色行為才會真正在民主、平等、尊重、賞識上踐行。 (2)在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上在這場基礎教育的深刻變革中,無疑,課堂是主陣地、主戰場,因為無論是先進的教育理念,還是優秀的教材,最終都要落實到課堂上,體現在課堂教學方式和教師教學行為上。我們期待的是富有詩意和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這樣的課堂是教師和學生個性的充分張揚。課堂教學的提升,需要教師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心理規律調控課堂時空,關注學生學習興趣,重新審視課堂中生命的律動過程,主動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實現新課改下學生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向自主、合作、研究性和探索性學習的轉變。只有這樣,教師的角色定位才能由知識的傳遞者向引導者、組織者、促進者轉變,才能與學生一同成長,實現新課程目標。教師在課堂教學進程的安排上,應在以「目標——策略——評價」為主線的同時,遵循「活動——體驗——表現」這一心理健康發展模式,關注學生的主動參與,使學生在情感體驗中學習知識、完善人格,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3)在促進教師保持平衡的心態,塑造學生完善人格上教育改革的創新和發展,對教師心理素質乃至生活提出了新的挑戰,教師擁有良好的心理調控能力,保持平衡的心態顯得至關重要。教師在教育和教學過程中,如果注意發現學生心靈深處最強烈、最本質的渴求——渴望得到別人的賞識、尊重和關愛;持之以恆地堅信「學生能行」,注重學生的優點和長處,讓學生在「我能行」的心態中覺醒,讓學生學會合作和競爭,相信教育帶給學生的將是完善的人格,快樂的人生。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校園網的普及,教師的傳統「傳道、受業」功能將逐漸減弱,而人格培養的功能將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將成為每一位教師必備的職業能力。 2.落實新課標的過程就是在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1)新課程改革為中小學生的人格發展和心理健康提供了最適宜的土壤和良好的發展空間教學的「文化-心理」過程即「價值引導」和「自主建構」,事實上成為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載體。新課程的改革為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學中的融入創造了良好的契機。新課程改革的四要素就是「理解-溝通-主體參與-互動」,這里主體參與是核心。不管那一點,都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借鑒心理健康教育,創建學生發展學習的動態場,這是我們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新課程改革和實施的一個切入口。新課程強調通過發展學生的自主性使學生獲得可持續的發展,並從課程目標、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方面都對促進學生的自主性發展提出了具體要求,這種自主性發展為學生的心理健康創設了最重要的條件。教學作為一種「文化——心理」過程,所關注的是理想個體的知識、能力和人格的生成與發展,它有兩個最根本的對立統一的基本點,即「價值引導」和「自主建構」。教學是一種價值引導,但學生又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嚴的、現實的個體。尊重學生的自由意志和獨立人格不僅是真正的教學活動順暢進行的條件,而且是教學活動本身的內在規定性。當學生真正具備了一種自主能力的時候,他就能夠合理地利用自己的選擇權利,確定明確的自我發展目標,做出正確的自我評價,在學習和活動中做到自我調節、自我控制、自我教育,實現個性的自主發展。可見,新課程改革為中小學生的人格發展和心理健康提供了最適宜的土壤和良好的發展空間,兩者完全可以有機地融合在一起。(2)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有利於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進一步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總體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新課程要求建立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平等互動關系,創設學生參與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發展學生能力和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他們所具有的共同理念使我們認識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學生的潛能開發和健全人格的培養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進一步深化提供了可能性。3.《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對課堂教學貫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關論述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之中。要創設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質環境、人際環境、心理環境。尋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機,注重發揮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人格魅力和為人師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師生關系。 4.新課程改革綱要中對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定 (1)綱要規定 ●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2)對綱要有關論述的理解 ●新課程強調通過發展學生的自主性使學生獲得可持續的發展,並從課程目標、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方面都對促進學生的自主性發展提出了具體要求,這種自主性發展為學生的心理健康創設了最重要的條件。 ●教學是一種價值引導,但學生又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嚴的、現實的個體。尊重學生的自由意志和獨立人格不僅是真正的教學活動順暢進行的條件,而且是教學活動本身的內在規定性。 ●當學生真正具備了一種自主能力的時候,他就能夠合理地利用自己的選擇權利,確定明確的自我發展目標,做出正確的自我評價,在學習和活動中做到自我調節、自我控制、自我教育,實現個性的自主發展。 ●可見,新課程改革為中小學生的人格發展和心理健康提供了最適宜的土壤和良好的發展空間,兩者完全可以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5.新課程學科標准中對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要求 (1)與新課程改革相配套的各學科課程標准中,都突出地強調了在學科教學中要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健康的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培養學生對於他人與社會的責任意識和責任能力。這種新的理念主要包括:⑴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徵,不同內容的學科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應該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採取適當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整體提高。⑵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低估學生的學習潛能比高估學生更為可怕。學科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形成持久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的自信心。⑶學科教學應該注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⑷教師應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一個優秀的教師常常會彎下腰來傾聽學生的心聲,幫助他們實現個性化的發展。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意願,以開放的觀念和心態,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融洽的學習環境。⑸引導學生學會反思,學會自我評價與評價他人,強調學生自我比較,淡化學生之間的相互比較。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學會進行開放性討論,學會放棄錯誤的觀點,接受更合理的科學解釋。⑹引導學生自尊、自信,懂得尊重、友善、分享,能夠理解並關愛他人,培養堅強的意志,增強承受挫折、克服困難、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提高情緒調節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⑺ 豐富情感體驗,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對親人、對他人、對人類、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進而養成對生活的積極樂觀的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與追求。 (2)對新課標有關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的幾點思考 ⑴一定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學校教育大環境中加以研究和實施。脫離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主旋律和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孤立地就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技巧來提要求、抓培訓,是很難得到學校管理幹部和廣大教師的理解和支持的。⑵新課程改革,最關鍵的是教育理念、教學思想的改革。其中的核心問題,是如何看待學生在課堂中的地位、如何處理好師生關系。⑶在新課程標准中,教學首先是被作為社會過程來加以理解的,它從本質上被認為是一種人與人之間「溝通」與「合作」的活動。教與學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社會交往中形成的一種特有的社會現象。它不僅形成了教師與學生之間一對一的關系,也形成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教師與學生群體之間的關系、學生與學生群體之間的關系等多重的網狀溝通關系。這樣一種復雜的角色關系在溝通過程中會使主體形成各種各樣復雜的角色體驗,並直接影響著主體的人格發展和心理健康水平。⑷ 新課程標准要求教師一定要提供一種「促進」學生學習的良好氣氛。一個好的班級、好的課堂,應該充滿真實、相互關心和理解的心理氛圍。這種氣氛最初來自教師即「促進者」,隨著學習過程的進行,學生會越來越多地、並且是很自然地流溢出這方面的情感和態度。⑸ 新課標把教學定位為交往,強調師生交往、生生交流,構建互動的教學關系,不僅在理論上超越了歷史上的「教師中心論」或「學生中心論」,而且對於學生個性的完美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教學過程不知識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師生之間直接性的對話,取得心靈的溝通,實現師生雙方主體性的建構與發展。這樣一個理念,就是人的發展理念,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總之,心理健康教育和課程改革是「點」和「面」的關系,課程改革是一根杠桿,以心理健康教育為支點,把我們的教育事業「撬」入一個嶄新的天地。有了杠桿和支點,地球也可撬起來! 三、 1.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奠定學生心理安全的基礎。 資料表明:一個人的學生時代,與老師在一起的時間超過與父母相處時間的兩倍,老師的人際交往80%是與學生交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活躍課堂心理氛圍,開發學生創造潛能和為學生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基礎。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必須:a.熱愛學生。這是師生關系和諧的靈魂。b.理解學生。這是實現師生關繫心理相容的基礎。c.尊重學生。這是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的支柱。 2.挖掘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提供心理自由環境。 學生的學習成功總是同其良好的心理品質,諸如濃厚興趣、正確動機和保持自信等聯系在一起。課堂教學中蘊藏著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教師要善於抓住機遇。可以:a.運用與創造情景,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b.組織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c.運用幽默化解學生的心理困境。3.心理健康教育與課程改革的互動策略(1)在教學中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在新課程改革全過程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其核心問題是按教育學、心理學的客觀規律觀察學生、了解學生、教育學生,並實施課堂教學活動,而不是要我們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言必稱「心理」,也不是要我們在學科教學中牽強附會地去「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或者為學科教學貼上一些心理學名詞的標簽。(2)在教學中貫徹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課堂教學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在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過程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應應做到以下幾點: ⑴ 教師要把握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的發展水平,結合自身學科特點來對教材內容作加工處理; ⑵改革課堂教學,使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習過程的指導者,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的學習動機,調適學生的學習情緒,磨練學生的學習意志,優化學生的學習個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⑶創設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改善課堂人際環境尤其是師生關系,把關愛帶進課堂,把微笑送給學生,把希望注入學生的心田,使每一個學生得到成功的機遇和體驗,感受到獨立人格的尊嚴; ⑷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分層教學,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學有所得,從而形成群體的心理優勢,達到互相激勵、共同提高的佳境。(3)開發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校本課程開發是新一輪課程改革賦予學校的權力和職責,課程建設是學校最重要最關鍵的基礎建設。心理健康課也成為了學生和家長關注的課程,這些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著良好的基礎。(4)在新課改背景下給予教師更多的心理關懷在新課改實踐中,教育決策者以及教育行政部門已經充分認識到加強教師培訓工作的重要性。但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是,在培訓過程中培訓者往往強調的是新的教育理念的灌輸以及教師教育能力的提高,對教師面對這一挑戰的心理適應性卻未能予以足夠的關注。來自基層的教育教學實踐表明,教師心理適應性如何將直接影響到教師積極性、主動性、創造精神以及教學潛能的發揮,並最終將影響新課程改革的得與失、成與敗。學校領導、特別是教導處,要注意關注和維護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給予教師更多的心理關懷。因為無數事實證明,許多傷害學生心靈、阻塞學生與生俱來的進取和發展趨勢的事件,都是在課堂上發生的,而且「師源性」的居多。而這些「師源性」的心靈創傷,又往往與教師自身的心態直接相關。不注意這一點,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不能得到有效的貫徹。 中小學教師職業堪稱是全社會最具壓力的職業之一,這是被世界各國所廣泛接受的一個觀點。我國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結果同樣令人擔憂。2000年,國家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組對遼寧省168所城鄉中小學教師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約有五成的教師存在心理問題,分析其原因主要與教師工作壓力過大有關。如果說教師固有的壓力源主要是來自於教師職業的特殊性的話,那麼,新課改對教師提出的一系列新的要求又將成為他們新的壓力源。下面是在新課改背景下一部分教師表現出來的常見的幾種心理不適現象。 (1)自我否定的痛苦感新課改對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師在教育觀念、教學方式上都要有根本性的轉變,對於教師來說,這無疑是一種挑戰和超越。面對這種變革,年輕的教師由於在教育教學經驗和觀念上還沒有定型,適應尚且容易些;年紀稍大一點的教師要發生這種角色轉變,可能就不那麼容易了。尤其是那些經驗豐富、成就感強的優秀教師,他們原本依靠自身過硬的專業技能和深厚的專業知識,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游刃有餘。要他們否定幾十年來積累的經驗,放棄他們認為行之有效的「教育法寶」,將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這種痛苦的情緒如果沒能得到有效的調適,極易產生對改革信念的動搖,甚至出現抵觸情緒。 (2)新型師生關系引發的不適感 我國傳統教育的師生關系以「師道尊嚴」為本質特徵,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在知識傳承方面,傳統的觀念認為教師是知識的化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因而師生關系是一種單向性的「我主你客」、「我說你聽」式的服從關系。在倫理道德方面,傳統的觀念置教師於「道德說教者」的絕對尊嚴的地位,因而認為教師是無可置疑的「長者」,學生是理所當然的「弟子」,師生關系成了單一性的「老對幼」、「長輩對晚輩」的說教關系。新課改倡導的新型的師生關系以民主、平等、和諧為特徵,在上述兩個領域中師生關系均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如在知識接受領域,師生之間不再是單向性的「我主你客」、「我說你聽」,而是平等的對話夥伴和合作者。在倫理道德領域,教師須從「長者」、「道德偶像」的傳統角色中走出來,走到學生中去,走到公共輿論的中心。因而,教師的行為不再簡單地等同於教育行為,他們必須時常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具有教育性。應該說,有效地建立起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是推進新課程改革的前提和條件,其出發點是積極的,也帶有很強的針對性。但由於在實際改革過程中有關方面處理問題存在一些偏差,出現了教師得不到學生以及家長起碼的尊重,一些學校事故的處理方案讓教師感到不公等現象。因此,面對這些變化,教師也面臨著一個嚴峻的心理適應過程。 (3)自身素質缺失的焦慮感 新課改對教師在知識結構、思維方式、教學能力以及教學手段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標准和要求。在知識結構上,從原來只要求會處理局部知識,到處理學科內的綜合知識,發展到要求會處理一些跨學科的知識。在思維方式上,從繼承接受知識,到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發展成為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形成一定的創新思維習慣的思維方式。在教學能力上,從模仿他人進行教學,到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發展成為具有駕馭多種教學方式的能力。在教學手段上,從使用傳統的書本、黑板、教鞭等進行教學,到掌握使用投影儀、幻燈、錄音機等基本電教手段,發展成為能利用包括網路在內的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等等。參照這些標准和要求,許多教師感到自身的素質與之相差甚遠,似乎高不可攀。誠然,可以通過繼續學習、接受培訓來提高自己,但素質的鍛煉和提高決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不少教師深切地感受到由於自身素質的缺失將難於適應改革的要求,遂有「跟不上形勢之感」,並由此而產生無助感、焦慮感。 (4)相互矛盾的現象帶來的茫然感 我國新一輪課改的目標是要實現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向關注每一個學生發展的轉變,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這種轉變是全方位的系統變革,不僅要在教育思想觀念層面上實現轉軌,而且在系統構建和實踐操作層面上同樣要實現轉軌。但從當前的改革實踐看,教育教學改革進程中諸多環節還沒有很好地實現相互配套和互為保障,新的考試制度和督導評估體系還沒有全面建立起來。因此,許多學校出現了這樣的現象:一方面轟轟烈烈地開展新課改,另一方面卻在扎扎實實地抓應試。正如一些校長所說的那樣:「我們不得不有兩手准備。」在這種情況下,許多教師不知是要按照新課改的要求盡快地做好角色的轉變,還是要固守原有的應試技巧來應付沉重的升學壓力,無所適從的茫然感由此產生。心理學研究表明,適度的心理壓力能成為人們活動的動力,對活動起激勵作用,但壓力過大會引起有機體過度的情緒緊張,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引發一系列的身心疾病。在教育領域同樣如此,過大的壓力會促使教師出現種種心理不適,在教學中變得無效、無能,當然也就談不上積極性、主動性以及教學潛能的發揮。因此,關注教師的心理困惑,給予教師心理上的關懷,確保他們以健康、積極的心態參與新課改,顯得極為重要和迫切。 綜合起來看,上述教師心理不適的成因,除了與新課改帶來的外部壓力這一直接誘因有關外,也與教師自身心理素質有關。因此,克服教師的心理困惑,一定要從內、外兩個方面著手,同步推進,同時實施。概括起來就是一句話,即外減壓力,內強素質。 所謂「外減壓力」,就是指在推進新課程改革中,要採取各種措施來減輕、緩解教師的心理壓力,特別是要注意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加強對教師的有效培訓。伴隨新課改的推進,教育部非常重視師資培訓工作,組織開展了對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人、校長以及骨幹教師的新一輪培訓,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時的。但在具體培訓中存在這樣的問題,如培訓覆蓋面不夠廣,許多一線的教師沒有機會參加;培訓內容以教育理念的傳播以及改革的理論探討為主,而如何把新的教育理念貫徹到具體的學科教學實踐中的指導較少,許多教師在實踐中仍然感到力不從心等。因此,教育行政部門在研究部署新課程方案實施過程中,應加強對「師資培訓」工作的研究,盡快建立起新型的教師培訓模式,確保師資培訓的及時到位。其次,要盡快完善與新課改相配套的制度保障體系。新課改是一項全局性的社會系統工程,一系列相關制度的建立,如新的考試制度、教育評估體系的出台和實施,將大大減輕教師在改革過程中所承受的巨大的心理壓力,也有利於廣大教師在參與課改中正確定位自己,並且鼓起克服矛盾和困難的信心。再者,教育決策者以及教育行政部門應清醒地認識到對新課改不能操之過急,對教師的適應過程要有實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