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課程教學
『壹』 生成課程如何開展
數學課堂的動態生成是指在彈性預設的前提下,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合作、對話、碰撞的課堂教學展開過程中,由教師和學生根據不同的教學情景,自主構建教學活動的過程。生成的過程是動態的,它隨著教學環境、學習主體、學習方式的變化而變化,根據教師的不同處理而呈現出不同的價值,使課堂教學呈現出動態變化、生機勃勃的新特點。
1、動態生成式課堂教學的特點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所有的教學過程都是在教師的控制之中,甚至問題的答案都是教師設計好的,這種教學看起來學生是「動」起來了,「參與」了,其實質是學生順著教師的設計、順著教師的教學思路、順著教師的期望,進行教師心中有數的「表演」。最終是學生完成教師預定的教學任務。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開始強調學生是生命體,是充滿情感、富於想像、極具個性的生命體。這就要求我們應該從生命的高度,以變化、動態、生成而不是靜止、僵化、一成不變的觀點來關注數學課堂教學。因為在課堂教學中隨時會出現預設之外的新問題、新情況,所以在與學生對話中,不可能不考慮「生成」問題,忽視了課堂中的動態生成,與學生的對話就是一句空話或形式,因為絕大部分的課堂生成都是教師在與學生的真誠對話中產生的,即生成是在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所以,生成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生成不是教師一個人所能完成的,它需要教師和學生一道共同建構。
2、動態生成式數學課堂教學的具體實施過程
數學課堂教學動態生成是要在課堂上實施,即教師通過預期創設的教學情景呈現給學生,讓學生進行分析探究、討論、交流與總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問題探究過程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下面結合《數列在分期付款中的應用》一課的動態生成談談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實施。
2.1 預設情景,准備生成
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在適宜的情境之下,學生會很自然地參與到教學實踐中來。情境要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熱情。在創設情境時教師有多種方式,教師可以通過拋出問題來設置情境,當然問題一定要適當,不可過難或者過易,而且問題要有生成的空間,一定不能是只有一個標准答案的問題,否則就沒有意義了。
(1) 課前(星期日) 組織學生分小組通過調查、走訪(例如銀行、房地產公司、汽車貿易城、電器商場等地) 或上網等形式,了解在哪些領域存在分期付款方式以及分期付款有關內容和規定。
(2) 請各調查小組派代表在課堂上介紹各自調查的基本情況(在哪些領域存在分期付款方式以及分期付款有關內容和規定。) 通過讓學生對各自所調查了解的分期付款方式以及分期付款有關內容和規定等進行互相討論與交流。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討論情況,引導學生一起總結得出分期付款在今天的消費活動中應用日益廣泛,利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分期付款」,的問題有著非常現實和有意義的研究價值。開始進入下一步的學習,導入研究性學習課題: 《數列在分期付款中的應用》。
2.2 分組討論,適當指導
討論是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是動態生成中的關鍵環節,討論的方式多樣:有同桌討論、前後左右討論、小組討論等。組織討論時,教師要引導好學生,其中涉及的每個問題都必須由學生進行分析、解釋和討論,讓學生去爭辯,去做出決策和選擇,同時還必須引導學生圍繞題目中心進行討論,以免偏離主題進行分析討論的目的要求。例如:在分期付款中每期應付款多少元,這是一個列方程解應用題的關鍵問題。在討論以什麼建立等量關系,布列方程?可適時地指導學生根據題意:通過逐期計算欠款來處理,最後一期的欠款數為零,由此可得等量關系;也可通過每期所還的款額及其所產生的利息總和,等於貸款的本金及利息的和(即本利和) 建立等量關系,布列方程。當學生討論冷場時,應及時啟發,活躍學生思維,使每個人都能進入角色。
2.3 匯報交流,引導總結
在學生經過分組討論後,讓每個學生有一個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交流合作中學習。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和語言交流的能力。合作學習之後,讓學生對自己所獲得的知識信息進行匯報交流。在學生把前面討論的結果進行展示過程中,可以有不同的方式:語言表達,也可以是文字或圖片,在展示中允許其他同學提問,並由調查組同學回答所提出的問題,展開爭論,深入交往,尊重差異,形成共識。
3 在數學課堂中實施動態生成式教學的幾點注意
3.1 角色定位,確立主體地位是動態生成式教學的基礎
新課程提倡用學生的眼睛來觀察,用學生的心靈去體驗,用學生的方式去研究。教師如果心中、眼中沒有學生,沒有「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沒有「全人」等理念,怎會有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設計,怎會主動追求有效教學的生成,怎麼會為學生的一生發展著想? 只有更新觀念,提升理念,才能促使我們深入研究促進學生有效發展的策略,確定好自身的角色。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才能激發、培養學生主動、健康發展的意識與能力,使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3.2 把握實施過程,培養自主能力是動態生成式教學的關鍵
再好的預設如果沒有具體的實施,也是一張白紙。設計得再完美的構想,也是「固化」的、一堆「死」的符號型的東西。如何使這種預設化為載體的書面構想「鮮活」起來,與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關,使其成為師生生命力動態生成的媒介,是我們的最高追求與終極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做到心中有案,行中無案,寓有形的預設於無形的、動態的教學中,真正融入動態的課堂中。隨時把握課堂教學中閃光的亮點,把握促使課堂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的切入點,教師要善於捕捉、放大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的瞬間,並有效地加以利用。
總之,追求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是積極實施以創新教育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的需要,是學生內在生命活動成長、發展的需要,也是教師生命活動、自我價值得以實現的需要,是教育永恆的、真正的價值追求。
『貳』 小學語文課程教學取得的成效怎麼寫
小學語文課程教學取得的成效
一、樹立以學生為主的教學觀,側重對其學習方法的指導
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倡導對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那麼要提高教學效率首先要做好教與學的主體轉換。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樹立以學生為主的教學觀念,有效利用課堂教學,科學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把視角中心轉移到學生身上;通過創設大量的語文實踐機會來運用、提高。把課堂的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活動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小學語文教材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思想性,趣味性強,我們要根據教材內容多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堂教學活動,通過多媒體教學、實踐操作,小組討論、交流、探究等方式積極創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讓學生在良好的課堂氣氛中激發自身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有助於學生學習內在動力、智慧、潛能的充分發揮,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只有學生樂學,才能提高教學效率。
三、注重課內外結合、知識運用,內化和深化教學效果
新課程要求我們把課堂的外延與課外的外延相結合。以課堂學習為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為訓練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相互補充,最終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所以我們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應不局限於三尺講台,把語文教學的觸角伸向廣闊的天地。利用課外閱讀,朗誦演講,校內廣播,社會采風等形式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閱歷,從而內化和深化所學知識,提高教學效果。
四、加強語言口語訓練,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新修訂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育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使他們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這就要求我們通過多種形式加強對學生的口語訓練,通過語言改編、誇張表演、導游解說詞、小記者采訪、辯論會等形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啟發學生的創造想像。從而提高了口語表達能力,也促進了語文教學效果。
最後,提高語文教學效果也對我們教師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要在思想素質、業務素質、課程整合能力等方面不斷學習,汲取營養,不斷豐富自己、充實自己、完善自己,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以適應新時代的需要,提高對語文課程教學的掌控能力,最終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
『叄』 關於教育理念如何轉化成教學行為
怎樣塑造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
『肆』 名詞轉換成形容詞教學課程。
英語中,有時在名詞之前或末尾加上不同的前綴或後綴就可以變為形容詞。如:sleep(睡覺) →asleep (睡著的) →sleepy (瞌睡的,睏乏的), help(幫助)→helpful (有幫助的)等。本文擬就名詞變為形容詞的構成方法歸納如下:
一、 名詞加-y構成形容詞。如:
rain (雨水) →rainy (多雨的)
wind (風) →windy (多風的,風大的)
cloud (雲) →cloudy (多雲的,陰天的)
snow (雪)→ snowy (多雪的)
sun (太陽)→ sunny (多陽光的,明朗的)
[特別提醒:別忘了雙寫n] 以重讀閉音節結尾(一個母音字母加一個輔音字母),雙寫最後一個輔音字母
luck (運氣)→ lucky (幸運的)
noise (嘈雜聲) →noisy (嘈雜的,喧鬧的)
[特別提醒:別忘了去掉e] 以不發音的「e」結尾,去掉「e」
health (健康) →healthy (健康的)
二、 名詞加-ful構成形容詞,表示肯定。如:
use (使用) →useful (有用的,有益的)
help (幫助) →helpful (有幫助的,有益的)
harm (傷害,損害) →harmful (有害的)
forget (忘記) →forgetful (健忘的)
beauty (美麗) →beautiful (美麗的)
[特別提醒:別忘了把-y變成-i,再加-ful] 輔音字母加「y」結尾,先改「y」為「i」
care (關心,小心) →careful (小心的,仔細的)
pain (疼痛) →painful (疼痛的)
wonder (驚奇,感到奇怪) →wonderful (極好的)
color (顏色) →colorful (彩色的;色彩艷麗的)
thank (感謝) →thankful (感激的,欣賞的)
三、 名詞加-less構成形容詞,表示否定。如:
use (用處) →useless (無用的)
care (關心,小心) →careless (粗心的)
harm (傷害,損害)→ harmless (無害的)
help (幫助) →helpless (無能的,無用的)
四、 名詞加-ly構成形容詞。如:
friend (朋友) →friendly (友好的)
love (愛) →lovely (可愛的)
month (月份) →monthly (每月的)
live (生活,居住) →lively (充滿生氣的)
day (天) →daily (每日的)
五、 在有些國名後加上-ese構成形容詞,表示「……國的」。如:
China (中國) →Chinese (中國的)
Japan (日本) →Japanese (日本的)
六、 在某些以母音結尾的名詞後加-n構成形容詞。例如:
Asia(亞洲)→Asian (亞洲的)
America (美國) →American (美國的)
Australia (澳大利亞) →Australian (澳大利亞的)
七、 在某些名詞後加-ous構成形容詞。如:
danger (危險) →dangerous (危險的)
fame (名聲,名望) →famous (著名的)
[特別提醒:別忘了去掉e] 以不發音的「e」結尾,去掉「e」
八、 名詞加-en構成形容詞。如:
wool (羊毛) →woolen (羊毛的)
wood (木頭) →wooden (木製的)
gold (金子) →golden (金子般的)
九、 在某些以母音結尾的名詞後加-an構成形容詞。如:
Europe(歐洲)→European (歐洲的)
十、 在某些名詞後加-ish構成形容詞。如:
fool(傻瓜)→ foolish(愚蠢的)
Spain(西班牙)→ Spanish(西班牙的)
『伍』 審報中小學教師職稱的課程教學取得的成效什麼寫
教學態度認真,治學嚴謹。精心備課,教學內容充實、豐富,能吸收學科新知識、新成果,不斷更新教學內容,理論聯系實際,符合教學大綱要求;能根據課程特點選擇恰當的教學形式、方法和手段,實行啟發式教學,做到因材施教,講授清晰、表達准確,重點突出,難點、疑點處理恰當,課堂設計合理,節奏適度。培養了學學習的興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有明顯改善,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陸』 本次課程改革中,將教育工作者熟悉的「教學大綱」改成了「課程標准」。這是不是僅僅是名稱的變化,「課程
建國初期,我國頒布了小學各科和中學個別科目的課程標准(草案)。1952年後,改用教學大綱。這是我國學習前蘇聯教育模式的一個重要表現。現行的教學大綱明顯存在以下弊端:從目標上,只規定了知識方面的要求;內容偏難、偏深、偏窄,對絕大多數學生來說,要求過高;只強調教學過程,忽視課程的其他環節;「剛性」太強,缺乏彈性和選擇性。 基於我國「教學大綱」的種種弊端以及本次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基本理念及改革目標,本次課程改革中以「課程標准」代替目前的「教學大綱」,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詞語置換,至少應包括以下三方面的理解和考慮。 第一,課程價值趨向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 1996年教育部組織對我國義務教育實施狀況的調研表明,我國現行教學大綱要求過高,教學內容存在繁、難、偏、深、舊、窄的情況,90%的學生不能達到教學大綱規定的要求。與世界各國相比,我國同一學段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內容知識面較窄,同一知識深度較深。同時,對各科教學的內容、教學要求做了統一的硬性的規定,缺乏彈性和選擇性。這種現狀導致大多數學生負擔過重,學生輟學率增加,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是國家制定的某一學段共同的、統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應是大多數兒童都能達到的標准。因此,課程標準是一個「最低標准」,是一個絕大多數兒童都能達到的標准。接受義務教育是每一個兒童的基本權利,義務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應面向每一個兒童,著眼於全體兒童的發展。 第二,課程目標著眼於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現行的教學大綱關注的是學生在知識和技能方面的要求,而課程標准著眼於未來社會對國民素質的要求。基礎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未來的建設者,隨著21世紀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經濟的全球化,未來社會對人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國家對未來國民素質的基本要求的綱領性文件,各學科或領域學生素質的要求應成為課程標準的核心部分。 本次課程改革以促進學生發展為宗旨,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加強課程的目標意識,是各國課程改革的共同趨勢。目前,即便仍沿用教學大綱的國家,其內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第三,從只關注教師教學轉向關注課程實施過程。 教學大綱顧名思義是各學科教學工作的綱領性文件,教師教學是教學大綱關注的焦點,缺乏對課程實施特別是學生學習過程的關注。 第四,課程管理從剛性轉向彈性。 我國現行的教學大綱對各科教學工作都做出了十分具體細致的規定,以便對教師的教學工作真正能夠起到具體直接的指導作用。教學大綱便於教師學習和直接運用,但是「剛」性太強,不利於教師創造性的發揮,沒有給教材特色化和個性化發展留下足夠的空間,不利於教材多樣化的實現,無法適應全國不同地區的學校發展極不平衡的狀況。 與之相比,國家課程標準是國家對學生在某一方面或領域應該具有的素質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一個面向全體學生的標准,國家課程標准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實施、評價及教材編寫做出了一些指導和建議。但與教學大綱相比,這種影響是間接的、指導性的、彈性的,給教學與評價的選擇餘地和靈活空間都很大。同時,本次課程改革把實施三級管理政策作為重要目標,給地方和學校創造性地執行國家課程提供了政策保障。
『柒』 如何把課程標準的內容轉化成為教學目標和評價目標
課程目標分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具有整體性、階段性、持續性、層次性內和遞進性。 廣義的課程目容標 在廣義上的課程目標的涵義定位於教育與社會的關系,是一個比較大的視角,涵蓋面是全層次的。它即是教育意圖,包含了「教育方針」、「教育目的」、「培養...
『捌』 如何把課程標準的內容轉化成為教學目標和評價目標
新課程理念下區域地理的教學要求和學習目標的變化深入認識新課程理念下區域地理教學的重要轉變,有助於我們把握區域地理教學中的教學要求和學習目標的變化。(一)明確課程標准地位,重視對課程標準的理解與分析地理課堂教學目標是地理課堂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教師和學生進行一切教學活動的動因和根據。因而,我們可以認為,從「教學目標設計」對新課程教學理念的領會、理解和實踐,這也將直接反映當前新課程區域地理教學現狀及其轉變過程。下面試以「東南亞」為案例作一說明。人教版的實驗教材「東南亞」一節,選取了「十字路口的位置」「熱帶氣候與農業生產」「山河相間與城市分布」「華人、華僑集中的地區」四段材料,其中包含的區域地理要素包括「地理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和首都」「氣候特點與農業生產及生活」「河流分布對城市分布的影響」「發展旅遊業的優勢」,涵蓋了「認識地區」部分9條課標中的4條,即:①在地圖上找出某一地區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及首都,讀圖說出該地區地理位置的特點;②運用圖表說出某一地區氣候的特點以及氣候對當地農業生產和生活的影響;③運用地形圖說明某一地區主要河流概況,以及河流對城市分布的影響;④舉例說出某一地區發展旅遊業的優勢。我以為,為體現新課程理念,「東南亞」一節中「十字路口的位置」的教學目標設計應如下。知識與技能目標:運用東南亞地圖說出東南亞的位置,並概括出東南亞被稱為「十字路口」的特點,即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從而學會如何描述地區的地理位置和如何對地理位置進行簡要的評價。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地圖、有關熟知的(東南亞)、身邊的地理事象等,感知地區地理位置,並通過分析、概括等思維,認識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和特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認識空間地理位置的特點,產生對地理的好奇心。(二)重視構建區域地理良好的認知結構,發展學習遷移能力《課程標准》把區域地理教學的重點轉移到「如何通過區域要素學習來認識一個區域」,要從案例區域的資料中抽取具有共同意義的、便於遷移的區域知識、技能、方法等,這也意味著要求區域地理教學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發展能力的關系。地理認知結構是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時,感知、記憶、理解空間關系的一般方式,是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認知模式、思維模式。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學習包括把新的經驗同化到一個人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去;也包括調整一個人的認知結構去順應新的經驗。建構主義也認為,學習就是實現新信息與學生自己原有認知結構的同化、改組或重建,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在新意義上的構建。可見,良好認知結構的建立,有利於把知識的學習與能力的培養統一起來,使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根本。1. 重視區域地理認知結構的構建。區域地理諸多要素中,例如,位置、范圍、地形、河流、植被、資源、人口、經濟、工業、農業、商業、城市、文化等,每一種地理要素,都固有自己的認知結構和認識方法、思路。如認識區域地形特徵的基本方法是使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其認知的基本框架如下。2. 在板書中體現認知結構。地理課堂教學板書是教師運用文字、符號、圖像,向學生呈現教學內容和認識過程,使知識概括化和系統化的教學行為。板書對加強系統性,構建學生的認知結構有重要意義,主要表現在:板書表現的是地理知識的骨架,包括知識要點及其之間的聯系;板書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多是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呈現出來的,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認知過程;板書中的文字、符號、圖像等,使一節課的內容簡明扼要、系統清晰地表現出來,重點突出,具有完整性和系統性;板書加強了教學直觀性,也便於學生復習和鞏固。因此,新課程區域地理教學應在板書中體現認知結構。(三)重視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和研究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把過程與方法作為課程目標之一是新一輪課程改革中《課程標准》的突出特點。強調過程與方法是地理課程改革的亮點。《課程標准》明確提出:「通過探究性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學習和研究不同尺度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地理新課程的區域地理在設計思路上「使用案例的方式」,並鼓勵採用探究學習的方式。所有這些都表明,「認識區域」學習目標的重點之一應是通過對「案例區域」的深入學習讓學生在認識這個區域的整體中掌握地理學習和研究的思路與方法;通過「探究學習」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讓學生體驗、理解應用地理科學方法,並經歷地理科學探究過程。《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解讀》指出,學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有:①運用地圖和資料,認識某一區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概況;②運用歸納的方法,認識某一區域的地理特徵;③運用綜合分析的方法,認識地理特徵的成因;④運用比較的方法,認識某一區域與其他區域地理環境的異同。因此,區域地理的一般學習和研究方法是結合地圖和有關資料,採用綜合分析、比較、歸納等方法,具體要掌握以下三種研究方法。1. 圖表研究法。地理學的表述有別於其他學科,文字只能恰當地表達地理概念和觀念的一部分,而不能形象地表達空間的概念。有形的圖表既是地理學的工具,又是地理知識與信息的載體,同時也是地理思想的表達方式。文字與圖表構成了地理學的形象特徵。2. 區域分析和綜合研究法。所謂「分析綜合」,是指把事物分解成若幹部分,通過分析各部分的特點、作用及其相互關系,認清主導因素,從而認識其本質特徵。3. 區域比較研究法。比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維的基石。地理學的特點之一是「區域性」,即指區域內部相對一致性和區域之間的差異性。區域比較是地理學科重要的研究方法,它要求通過區域間的自然、人文要素的橫向比較,認識區域間的「一致」和「差異」。顯然,相對過去「大綱」的區域地理教學,新課程理念下的區域地理教學的變化是深刻的,為此需要我們在不斷的實踐中學習、領會,再實踐。
『玖』 為什麼本次新課程改革要將「教學大綱」改成「課程標准」
本次課程改革中,將廣大教師所熟悉的「教學大綱」改成了「課程標准」。這並不僅僅是名稱的變化,「課程標准」與以前的「教學大綱」相比,區別在於:
(1)課程標准著眼於未來國民素質;教學大綱著眼於內容規定。即:課程標准主要是對學生在經過某一學段之後的學習結果的行為描述;教學大綱則關注教學重點、難點、時間分配等具體內容。
(2)課程標准在關注知識和技能目標的同時,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及價值觀;教學大綱側重強調的是知識和技能目標,關注的是基本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及若干教學建議。
(3)課程標准突破學科中心,為學生終身發展打基礎;而教學大綱則以學科為中心。
(4)課程標准注重學生的學,強調學習的過程和方法;而教學大綱則強調教師的教。
(5)課程標准更加關注人的發展過程,提出多元評價建議,評價不僅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而且重視學習過程和體驗;而教學大綱則更多地關注學習的結果。
(6)課程標准為教材編寫、教師教學及學業評價留下了創造空間,即教師不是教科書的執行者,而是教學方案(課程)的開發者,教師是「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而教學大綱不僅對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作出清晰明確的規定,而且規定了知識點的具體要求及深度、難度指標,多數教學大綱還規定了詳細的教學順序,以及各部分內容的課時等,忽視了教師主動性和創造性作用的發揮。
『拾』 如何將戰役課程化,避免在線課程變成站著教的電視教學的學習體會
教學(jiào xué),漢語詞語。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活動。通過這種活動,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積極自覺地學習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促進學生多方面素質全面提高,使他們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