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⑴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章的所有知識點總結
一、科學探究
*1.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和資料分析法等。A (必考)
科學探究過程
基 本 要 求
提出問題
嘗試從日常生活、生產實際或學習中發現與生物學相關的問題。嘗試書面或口頭表述這些問題。描述已知科學知識與所發現問題的沖突所在。
作出假設
應用已有知識,對問題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設想。估計假設的可檢驗性。
制定計劃
擬定探究計劃。列出所需要的材料與用具。選出控制變數。設計對照實驗。
實施計劃
進行觀察、調查和實驗。收集數據。評價數據的可靠性。
得出結論
描述現象。處理數據。得出結論。
表達、交流
撰寫探究報告。交流探究過程和結論。
技能訓練:
*變數:在「假設」中,對研究對象有影響的因素就是變數;再根據變數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
*對照實驗:是指實驗中除這個研究的條件外,其他條件都要相同。
*實驗材料達一定數量或設置重復組是為了避免偶然性;獲得普遍的規律。
*計算平均值是為了減少誤差。
二、生物體的結構層次
1.使用顯微鏡和模仿製作臨時裝片(重點在使用顯微鏡)。C
*(1)顯微鏡的結構和作用:課本P36(必考)
載物台:放置玻片標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兩旁各有一個壓片夾,用於固定所觀察的物體。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圓孔,叫光圈。每個光圈都可以對准通光孔。用來調節光線的強弱。
反光鏡:可以轉動,使光線經過通光孔反射上來。其兩面是不同的:光強時使用平面鏡,光弱時使用凹面鏡。
鏡筒:上端裝目鏡,下端有轉換器,在轉換器上裝有物鏡,後方有準焦螺旋。
粗准焦螺旋:轉動時鏡筒升降的幅度大;
細准焦螺旋:轉動時鏡筒升降的幅度小。
轉動方向和升降方向的關系:順時針轉動准焦螺旋,鏡筒下降;反之則上升
(2)顯微鏡的使用 P37-38 的圖要掌握
顯微鏡的使用步驟:
①取鏡和安放: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
②對光: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准通光孔,把一個較大的光圈對准通光孔。一邊向目鏡內觀察,一邊轉動反光鏡,看到白色光亮的圓形視野,表示對光成功。(光線不足時用大光圈、凹面鏡)
③觀察:把要觀察的玻片標本放在載物台上,用壓片夾壓住,玻片標本要正對通光孔的中心。轉動粗准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標本為止(眼睛在一旁看著物鏡,以免物鏡壓碎載玻片)。一隻眼向目鏡內看,同時逆時針方向轉動粗准焦螺旋,使鏡筒徐徐上升,當看到物像的時候,改用細准焦螺旋進行調節,使物像更加清晰(左、右都要眼睜開)。
利用顯微鏡觀察裝片用顯微鏡進行觀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因此常用的玻片標本有以下三種:切片、塗片、裝片。
(3)洋蔥表皮細胞裝片的製作和觀察
製作步驟:①先在潔凈的載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②用鑷子從鱗片葉的內面撕下一小塊透明的薄膜。③把撕下的薄膜放在載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針輕輕地把它展平。④用鑷子夾住一塊蓋玻片一側的邊緣,將它的另一側先接觸水滴,然後輕輕地放平,蓋在薄膜上,可減少氣泡產生。⑤碘液染色。⑥低倍顯微鏡下觀察。
以上臨時裝片製作過程簡稱:「擦」、「滴」、「撕」、「展」、「蓋」、「染」、「吸」。
技能訓練:
(1)從目鏡內看到的物像是倒像。例:在顯微鏡視野中看到一個「d」,那麼在透明紙上寫的是「p」。
(2)物像在視野中的位置、挪動方向,與標本在玻片上的位置、挪動方向相反:如果要想把物像移到視野中央,應該是物像往哪偏,標本就應該往哪移。如: 如果一個物象位於視野的上方,為了使物象移動到視野中間,應該使玻片向上移動。
(3)放大倍數 = 物鏡放大倍數X目鏡放大倍數
高、低倍鏡下觀察的物象特點
細胞體積
細胞數目
視野范圍
視野亮度
低倍鏡
小
多
大
亮
高倍鏡
大
少
小
暗
(4)顯微鏡視野中出現了一個污點,怎樣判斷這個污點是在物鏡上、目鏡上還是在玻片標本上?
先轉動目鏡,如果污點跟著轉動,該污點在目鏡上,如果污點不跟著轉動,再移動玻片標本上,如果污點跟著轉動,該污點在玻片標本上,如果轉動目鏡和玻片標本污點都不跟著轉動,則污點在物鏡上。
(5)目鏡長度與放大倍數成「反比」,即目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小;物鏡長度與放大倍數成「正比」,物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大。
2.區別動、植物細胞結構的主要不同點。B
細胞是生物生命活動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
*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必考)
植物細胞 動物細胞
(1)動物和植物細胞的區別:
動物細胞
植物細胞
不同點
沒有細胞壁、葉綠體、液泡
有細胞壁、葉綠體、液泡
相同點
都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植物細胞特有的結構:細胞壁、葉綠體和液泡。
*帶甜味、酸味的汁液——來自於液泡中的細胞液;高大的樹木「頂天立地」---細胞壁中具較強支持作用的纖維素
3.細胞的分裂、生長和分化
細胞分裂
染色體復制
平均分配
一個母細胞 兩個子細胞
細胞分裂的意義
1、單細胞生物的個體數能不斷增加;
2、多細胞生物個體內的細胞數目增多。
⑵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材科學作業本七年級下答案
http://wenku..com/view/087bee80ec3a87c24028c479.html?from=rec&pos=1&weight=312&lastweight=194&count=4
希望能幫到你
⑶ 請求:廣東科技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科學》三年級上冊復習資料
我建議你去「網路文庫」裡面找,裡面資料很多,你可以多對比幾個看選擇一份合適的。
⑷ 有懸賞!!!求: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鳳凰出版傳媒集團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八年級上冊數學電子書
http://www.fhsx.cn/
鳳凰數學網
論壇中的八年級備回課答室
⑸ 求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五年級上冊科學書裡面填空的全部答案!!急啊!!最好今天!!!!!!!
額,我沒書!
⑹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材 科學作業本 八年級上(ZH)
去網路文庫找
打 初二上科學作業本答案
⑺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粵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變化著的地表》
《地表的變化》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面對地表改變的現象進行合理的解釋。
2.喜歡大膽想像;意識到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
3.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斷變化的;了解人類活動對地表改變的影響。
4.了解化石的形成過程,並能根據化石判斷相關的環境信息。
二、德育目標:
喜歡大膽想像;意識到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
三、教學重點難點:
了解化石的形成過程,並能根據化石判斷相關的環境信息。
四、活動准備:
1、教師准備
相關課件或圖片: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風景圖(包括對生物化石的特寫),非洲、拉丁美洲板塊圖,火山、地震、三角洲,石蘑菇及風蝕蘑菇,石灰岩溶洞和石筍,海蝕、冰蝕等地貌景觀以及山峽工程、三北防護林、開山修路、亂砍森林、人類填海造陸、開挖河道、修建水庫、過度放牧、沙塵暴、地質塌陷、荒漠化、蓄水發電等圖像資料。
2、學生准備
搜集自然力量和人為力量對地表形態影響的相關資料;
實驗材料:噴壺、沙盤。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一些火山、地震、海嘯、山崩或雪崩、山洪和泥石流等視頻資料以及不易被人們覺察,如湖泊沉積作用,地表的沉陷,海岸的變遷,河流的沖刷等方面的圖片資料或展示一些圖片讓學生觀看,讓學生進行「比一比,有什麼發現」
(二)新授:
教師通過課件出示一個6500萬年前和現在地球海陸分布圖,讓學生觀察海洋與陸地的分布情況。問學生:地球表面是一成不變的嗎?猜想它以前會是個什麼樣的?並由此看能發現地表演變過程。
討論:你們知道「滄海桑田的故事嗎?傳說中國古代有個叫麻姑的仙女,曾經多次看到東海變成桑田。你認為滄海能變成桑田嗎?你能提供出證據嗎?提出化石的概念。
請思考這幾個問題:
1.我國科學考察、登山隊在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區的岩石中發現了含有魚、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2.近年來,人們發現在台灣海峽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著古代森林的遺跡,反映了此地帶在過去是什麼狀況?
總結:這些事實說明今天的地表形態,都是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不斷演變而成的,現在仍在不斷變化著。
以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區和台灣海峽的海陸變遷的實例引入。把學生迅速帶入問題的情景,這兩個例子比較生動、鮮明,對學生來說又比較新奇,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地表變化的感性認識,還可使學生由好奇而產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最後引導學生閱讀生物進化的地質年代表,認識化石在地質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教師也可補充一些資料,讓學生對地表變化有更多的了解。如北宋時期,沈括(1031-1095)在他的《夢溪筆談》中闡述了有關地球演變的精闢見解,他考察雁盪山時,注意到地質作用的存在,認為:「谷中大水沖激,沙土盡去,惟巨石巋然挺立耳。」指出河流對地表的巨大改造作用。他還根據太行山麓岩石中所含的螺蚌化石,判斷這里曾經是大海之濱,後來才發生了滄海桑田的變遷;在西方,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人物達·芬奇曾對侵蝕、搬運、沉積做了動人的描述,不過他比沈括晚了約400年,他在多次考察阿爾卑斯山後指出,礫石是河流挖掘作用的產物,山是水作用於地表形成的,從山上沖刷下來的泥土被河流搬運到海中,會使海底升高,海水退卻,海陸的輪廓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最後,引導學生獲得認知:地表地球表面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的。
「人類活動對地表的改變有哪些影響?」引導學生思考,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匯報交流,展示搜集的有關圖片或播放視頻資料。通過研究使學生認識到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也在破壞著自然環境。如, 人為破壞植被、工礦交通建設、大規模施工等對地表的破壞,為沙塵暴發生提供了細沙和塵土;礦山過度開采造成地表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地表塌陷,使一些農戶房屋牆壁嚴重開裂,部分水田不能耕種,飲水也成了問題……在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有效的交流過程中,引導學生用辯證的方法看待人類對地表的改變作用,認識到人類生產活動的兩面性,意識到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
自由活動:
可以由教師提出問題:面對我國地表現狀,你們有什麼想法?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形成一份保護地表的倡議書或辦一份保護地表的手抄報。
拓展活動:
此項活動可結合研究性學習,作為學生課外調查實踐活動。建議教師要組織好學生,可以將學生分成活動小組,也可以自由組合,選好小組長,活動時注意交通安全,把活動情況及時進行總結。活動結束後,舉行一次交流會。
板書設計:
地表的變化
地球表面不是一成不變
化石
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建議合理開發地球
⑻ 初二上冊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歷史期中復習資料
初二歷史復習提綱
1.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19世紀上半期,為了開辟中國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工業原料.向中國走私鴉片的直接原因:為了扭轉貿易逆差.
2.1839年,林則徐被道光帝派往廣州進行禁煙,進行暗訪密查,緝拿煙販,收繳鴉片.6月在虎門海灘銷毀鴉片,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領導這場斗爭的林則徐,成為民族英雄,這次活動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線.
3.1840-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4.1856-1860年,英法聯軍為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市場,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佔領北京後,火燒圓明園.
5.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俄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佔了中國東北和西北領土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結合第8頁表格和第9頁圖掌握)
6.1851-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1853年佔領南京改為天京,定為都城,建立起與清朝對峙的政權.為推翻清朝統治,派軍隊北伐和西征.
7.左宗棠作為欽差大臣,採取"先北後南,緩進急戰"的策略,收復了新疆.為加強西北邊疆的管理和防務,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8.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失敗後,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地化程度.
9.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矛頭直指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10.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學生的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1.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洋務?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上破鷚懷?師夷長技"的洋務運動,前期以"自強"為口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安慶內軍械所,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後期以"求富"為口號,開辦了一些民用工業,如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從70-80年代籌建了南海,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1862年創辦的京師同文館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
12.評價洋務運動(第30頁內容,重點掌握)
13.1895年春,康有為領導的"公車上書"揭開了變法維新的序幕.
14.1898年6月到9月,光緒帝發布了一系列變法令,內容( P33):要求從政治,經濟,軍事,教育,思想五個方面掌握.
15.1894年,孫中山組織了革命團體興中會.1905年,他建立統一的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孫中山當總理,通過了推翻清朝統治,廢除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國,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綱領,它的成立,大大推動了全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創辦的機關刊物《民報》,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16.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實被北洋軍閥袁世凱竊取,沒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17.1915年,陳獨秀等知識分子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以《新青年》雜志為主要陣地,掀起新文化運動.以四提倡四反對為主要內容,向尊孔復古逆流進行攻擊,從而在社會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18.1918年,李大釗發表了《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兩篇文章,進行宣傳馬克思主義.
19.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不過,新文化運動中也對東西文化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影響到後來.
20.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等校學生舉行示威,要求"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反對在對德"和約"上簽字,懲辦賣國賊要求,遭到北洋軍閥政府的鎮壓.6月初,上海工人舉行罷工,商人罷市,支持學生斗爭,工人階級起了巨大的作用,結果政府被迫釋放學生,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拒絕在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取得初步的勝利.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21.1921年7月在上海召開的中共一大通過了黨的綱領,確定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中心任務是:領導工人運動.
22.1922年中共二大,確定黨的民主革命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建立民主共和國.這是在中國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23.1924年創辦的黃埔軍校由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培養了大量軍事政治人才.
24.1926年,廣東國民政府北伐,目的: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主要戰場:湖南,湖北;主要戰役:汀泗橋,賀勝橋;在兩湖戰場消滅了吳佩孚主力;出師不到半年,北伐軍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
25.1927年4月,蔣介石叛變革命,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它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對內鎮壓人民革命運動.
26.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朱德等人,領導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的第一槍.
27.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進攻敵人力量較為薄弱的農村,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開始.
28.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在未能粉碎敵人第五次"圍剿"後被迫進行戰略轉移,進行長征.
29.1935年1月,黨中央召開遵義會議,會議解決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取消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的指揮權,肯定毛澤東的正確主張.確定軍事上由毛澤東,周恩來等負責指揮.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次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30.長征途中,渡過金沙江跳出敵人的包圍,1936年10月,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同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宣告長征勝利結束.長征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上
⑼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浙教版九年級上冊的科學書 幫我放在world上 沒有的話就把照片拍下來
食物中的營養素主要有 水。糖類。蛋白質。脂肪。無機鹽。維生素和 粗纖維等七大類。
水是構成細胞的主要成分。體內的養分和廢物都必須溶解在水中才能進行運輸
蛋白質是細胞生長及修補組織的主要原料。
脂肪是生物體內貯藏能量的物質。
缺鋅會導致兒童味蕾功能下降;造成食慾減弱,人如果缺碘,會引起單純甲狀腺腫大。
昆蟲取食的器官叫口器,如碟類的虹吸式口器,將管狀口器插入花朵的蜜腺處,蜜汁即可輕松省力地源源吸入。還有蝗蟲的咀嚼式口器。蜜蜂的嚼吸式口器,蒼蠅的舌氏吸式口器,蚊的刺吸式口器等。
人體將食物分解城能被身體利用的小分子化合物的過程叫做消化{digestion}.
消化有兩種類型,分別是物理消化和化學消化。在物理消化過程中,食物會逐漸被軟化和細化,在化學消化過程中,食物在各種消化液的作用下被分解城能被身體利用的小分子化合物,即營養物質。
食物中的水.無機鹽和維生素無須消化就可被小腸直接吸收。
營養物質通過消化系統的管壁進入血液的過程叫做吸收
這些小腸絨毛大大增加了小腸的表面積,加快了營養物質的吸收。
紅細胞沒有細胞核,呈兩面凹的圓盤形。紅細胞里有一種紅色含鐵的蛋白質,叫血紅蛋白。
血紅蛋白在氧濃度高的地方容易和氧結合,在氧濃度低的地方又容易跟氧分離。
白細胞有細胞核,比紅細胞大且數量少。人體內有多種白細胞,能抵抗病菌的侵入
血細胞中的血小板有加速血液凝固和防止傷口大量出血及阻止細菌入侵的作用。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細胞。沒有細胞核。
如血液中的紅細胞,每秒要更新200多萬個,大約60天左右全身的紅細胞會更換一半,人體內具有造血功能的紅骨髓則擔負這血細胞的再生任務。
如果病人身體某部位有炎症,那麼他的白細胞計數包括中性粒細胞計數就會超過正常值,而其他細胞的變化不大。如果病人患有貧血,那麼病人紅細胞計數及血紅蛋白的數值都會下降。
綜上所述,血液具有輸送氧,二氧化碳,各種營養物質及代謝產物的功能,還能氣防禦保護作用,血液對調節體溫也有重要作用。
當左..右心房同時收縮,左 右心室舒張時,便會將心房的血液壓入心室,而心房和心室間的瓣膜(房室瓣)會防止血液倒流回心房。當左,右心室則將血液壓入肺
動脈送往肺部。心室與動脈間的瓣膜(動脈瓣)會防止血液倒柳回心室.
血液在由心臟和全部血管組成的封閉管道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復始地流動,叫做血液循環。血液在一次完整的循環過程中要流經心臟兩次,可分為體循環和肺循環兩部分。
血液在血管內向前流動時對血管壁產生的壓強叫血壓,可用血壓計測定。動脈血壓達到的最高值叫做收縮壓,心臟舒張時動脈血壓下降到的最低值叫做舒張壓。如1610.7千帕,表示收縮壓16千帕,舒張壓10.7千帕。如果一個人的收縮壓經常超過18千帕或舒張壓經常超過12千帕,則可能是高血壓。如果一個人的收縮壓經常低於12千帕。則認為是低血壓,低血壓和高血壓對人體都是有害的。
細胞通過呼吸作用氧化分解糖類,蛋白質和脂肪,釋放出能量供生命活動的需要。
糖類+氧——————二氧化碳+水+能量
糖類是人體最主要的能量來源
葡萄糖————乳酸+能量(少量
葡萄糖————酒精+二氧化碳+能量(少量)
吸收到體內的葡萄糖,一部分直接被組織細胞用以供能,多餘的部分會在肝臟或肌肉等組織細胞中合成糖元或在體內轉變為脂肪,作為能源物質儲備著
脂肪消化吸收後可被組織細胞利用,也可由血液運輸到脂肪組織 存起來。
當需要時,存的脂肪也可以進行分解,釋放出能量供細胞利用。
蛋白質被消化吸收後,在各種組織細胞中又會重新合成人體所特有的蛋白質,或氧化分解供能,也可以合成糖類和脂肪。蛋白質分解後,會產生二氧化碳,水和含 廢物,如尿等。
糖類,脂肪和 蛋白質在人體組織細胞中不斷地進行這合成與分解,新舊物質不斷更替。與此同時,人體每天都需要大量的氧氣來氧化分解各種營養物質,以產生足夠的能量,維持生命活動。
獲得的能量=消耗的能量+貯存的能量
當一個人的 能量獲得大於消耗時,能量就會被 存起來,使體內有機物積累增加;反之,當能量獲得小於消耗時。則會分解體內原有的有機物,使體內有機物 存減少。
腎臟就像一部過濾機,當血液流經腎臟時,通過一個個微小的「濾過器」-----腎單位進行工作。經過腎單位濾過出來的水分和溶解其中的廢物形成尿液。
人體細胞周圍的液體---體液,含有一定量的無機鹽,而且它們的含量必須保持相對穩定,細胞才能正常生活。如果我們喝很多水,又不增加鹽分,腎臟會產生鹽含量較低的尿。如果我們攝入的鹽較多,又不多喝水,腎臟會產生鹽含量較高的尿液,把多餘的鹽分排出。
腎臟雖然能對體內的水和鹽的濃度具有一定的調節能力,但卻是有一定限度的 。如人們不能飲用海水,超出了腎臟的調節能力,結果人體會因為積累過多的鹽而導致死亡。
從已死的,腐爛的生物體中獲得營養的生物為腐生生物。
腐生生物和寄生生物都屬於異養生物。
微生物也是通過呼吸作用來獲取能量的。
微生物也是通過呼吸作用來獲取能量的
微生物的無氧呼吸被稱為發酵 發酵是微生物獲取能量,進行生命活動的方式之一。
三大供能物質的熱量價各不同。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動物各有與之相適應的捕食方式。
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消化隙組成。
酶是一種生物催化劑,在適宜的條件下,表現出高效性和專一性
呼吸可分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兩種,一般以有氧呼吸為主
代謝最終產物排出體外的途徑主要有呼吸系統,泌尿系統和皮膚。
尿的形成過程:血液流經腎小球時,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無機鹽和葡萄糖等物質通過腎小球的過濾作用,過濾到腎小囊中,形成原尿。 當尿液流經腎小管時,原尿中對人體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無機鹽,被腎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腎小管周圍毛細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經過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無機鹽、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⑽ 湖北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科學四年級上冊復習資料
個人著作出版的書目書目
中國名
類
年出版
新聞
「中印文化關系論壇的歷史「
訴訟
1957年
人民出版社
」初探「
理論
1979年
外國文學出版社
「天竺心影」
散文
1980年
花按
「季羨林文集」
散文
1980
香港文學研究會
「朗潤集」散文
1981年 - 上海文藝出版社
「季羨林散文集」
散文
1986年
大學出版社
「牛欄西施」
散文
1998年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主要著作「偈頌中定義的動詞變「(1941年,總結了各種形式的上座部佛教經典」事件「用來調整動詞混合梵文經文),」印度種語言在世界語言上-am -o和-u轉化「(1944年,發現並證明了語言轉換結束-am -o和-u是印度西北部世界衛生陀羅語方言的特點之一),」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1985年)的存在(證明,原來的佛經,並澄清了原來的語言政策佛教,佛教混合梵文研究的歷史起源和特點等),「吐火羅呈現各種不同的這場」(1943)(開創了一種成功的語義研究方法),「古印度語散文」(1982年),「吐火羅語A,佛,物理特性」,「介紹到敦煌,吐魯番吐火羅語的研究」,「跟蹤文化交流:中國蔗糖史」,「東方文學史「,」東方文化研究「,」禪與東方文化「,」東西文化的參數設置知識「,」世界文化史「等。 「季羨林文集」目錄
季羨林收藏第一卷:散文[夢想收集,天竺心臟陰影,朗潤集,燕南設置]第二卷:散文2 [萬泉集,山集]第三卷:散文卷III IV:? [清華園日記回憶錄日記,在德國十年]第五卷:第二回憶錄[牛棚石,海番叉]第六卷:序跋第7卷:作文等一個第八卷:散文等二第九節:學術專著[古印度語]第十節:學術論著兩位印度歷史與文化[XI]:[吐三個學年論文火羅文「彌勒會見記」解釋性翻譯卷十二:學術專著4卷] [吐火羅語研究13:學術五論文[中國文化與西方和東方文化(一)第十四卷:六學術著作[中國文化與西方和東方文化(二)第15卷:七學術著作[佛教和佛教文化(一)卷十六:8學術著作[佛教和佛教文化(B)]×七卷:9的學術專著[比較文學和民間文學藝術】十八:學術論著10 [糖史(一)第十九卷:學術論著11 [糖史(二)卷二:用翻譯[梵文等語言的翻譯工作(一)二十卷:[翻譯了梵文著作和其他語種的翻譯(二)22卷:3翻譯[羅摩衍那(一)第二十三卷]:[翻譯4羅摩衍那(二)24卷:翻譯5 [羅摩衍那(三)25卷:翻譯6 [羅摩衍那(四)第26卷:翻譯7 [羅摩衍那( E)] 27卷:翻譯8 [羅摩衍那(6對)二十八卷:翻譯九[羅摩衍那(六歲以下)量第二十九:[翻譯羅摩衍那10(7)]第三十卷:報告編制散文
趙新建「清塘荷韻」
「清塘荷韻」,「福是永久的遺憾」,「十年在德國」,「萬泉集」,「清華園日記」, 「牛師」,「朗潤園隨筆」,「季羨林散文集」,「泰戈爾鑒賞」,「生活話語」,「天竺心臟影子」,「季羨林談讀書治學」,「季羨林談師友「,」季羨林談人生「,」病塌雜記「,」易孕說「,」新紀元文存「等。 「沙恭達羅」(1956年),主譯「五卷書」(1959年),「優濕的女人哩」(1959年),「羅摩衍那」(7卷,1980至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等等。收入小學語文課本的文章「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五年級的小學語文書),「懷念母親」(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對六年級的小學語文課本的書)「文件夾竹桃苗和樹木「」(下強制性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江蘇國星標准版六年級的第19卷課)「(必修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小學四年級語文書第2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