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與教學考題
『壹』 全國教師資格證筆試統考哪些知識點屬於常考題
全國教師資格證筆試統考哪些知識點屬於常考題;1.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第一,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結合;;第二,掌握知識和發展能力相統一;;第三,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第四,掌握知識與思想教育相統一;2.個體身心發展的三、四、六;三個動因:內發論(孟子、弗洛伊德、威爾遜、格賽爾;四個因素: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因素包括:遺傳(前提;六個規律:個體身心發
全國教師資格證筆試統考哪些知識點屬於常考題
1.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
第一,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結合;
第二,掌握知識和發展能力相統一;
第三,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
第四,掌握知識與思想教育相統一。
2.個體身心發展的三、四、六
三個動因:內發論(孟子、弗洛伊德、威爾遜、格賽爾)、外鑠論(荀子、洛克、華生)、共同作用論(馬克思主義)
四個因素: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因素包括:遺傳(前提和基礎)、環境(提供可能)、教育(主導作用)、個體主觀能動性(決定因素)
六個規律:個體身心發展規律包括:連續性、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互補性和個別差異性。
3.全面發展的教育
全面發展教育包括:德育(靈魂和統帥)、智育(前提和支持)、體育(基礎)、美育(動力)和勞動技術教育。
4.埃里克森人格發展理論
埃里克森將人格發展分為八個階段,(3-6歲)的主要危機是主動感對內疚感,學齡期(6-12歲)的主要危機是勤奮感對自卑感,青春期(12-18歲)的主要危機是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
5.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巴甫洛夫:泛化和分化
桑代克:准備律、練習律、效果律
斯金納:負強化與懲罰的區分
6.古代那些書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詩》《書》《禮》《易》《春秋》
七藝:文法、修辭、辯證法、算術、幾何、天文、音樂
7.教學方法、教學原則
中小學常用的教學原則
(1)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原則
(2)理論聯系實際教學原則
(3)直觀性教學原則
(4)啟發性教學原則
(5)循序漸進教學原則
(6)鞏固性教學原則
(7)及時反饋原則
(8)因材施教教學原則
(9)量力性原則
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講授法(最常用)、談話法、討論法、演示法、參觀法、練習法、實驗法、實習法等。
8.課程內容的三個層次
課程計劃(國家開設哪些學科)
課程標准(教科書編寫和教師教學的依據)
教材(教科書的編寫形式包括直線式和螺旋式)
9.意志動機沖突
雙趨沖突、雙避沖突、趨避沖突和多重趨避型沖突。
10.情緒情感的分類
情緒:心境、激情和應激
情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11.流體智力與晶體智力
特爾把智力分為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流體智力決定於先天因素,20歲到頂峰,30歲後隨年齡增長而下降,例如記憶力。晶體智力是後天習得的,決定於後天的教育和經驗,在一生中一直發展,如閱讀能力。
12.新課改課程結構調整
新課改體現課程結構的主要特點包括: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新課改對課程結構的調整: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小學以綜合課程為主、初中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相結合,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為必修課程;農村中學課程要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13.德育方法、德育原則
中小學主要的德育原則
(1)導向性原則
(2)疏導原則
(3)尊重信任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原則
(4)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
(5)因材施教原則
(6)知行統一原則
(7)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
(8)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原則
(9)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的原則
中小學常用的德育方法
(1)說服教育法
(2)情感陶冶法
(3)實際鍛煉法
(4)榜樣示範法
(5)品德評價法
(6)自我教育法
14.生產力對教育的制約
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目的;制約著課程設置與教育內容;制約著教育發展的規模、速度;制約著學校結構;制約著學的方法、手段、組織形式。
15.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
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目的,決定教育的領導權,決定受教育的權利和程度,決定教育目的的性質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
16.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
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包括備課(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上課(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內容正確、方法得當、表達清晰、組織嚴密、氣氛熱烈)、課後作業的布置與批改、課外輔導、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試卷分析的信度、效度、難度、區分度)。
17.培養班集體的方法
(1)確立明確的奮斗目標
(2)培養積極分子,形成班集體核心
(3)形成良好班風
(4)健全班級規章制度
(5)加強班級常規管理
(6)加強非正式群體教育
(7)組織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
18.班級授課制的優點
(1)有嚴格的制度保證教學的正常開展,達到一定質量。
(2)有利於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3)有利於學生德、智、體等多方面的發展。
(4)有利於大面積培養人才,提高教學效率。
(5)有利於發揮集體教育的作用。
(6)有利於學生獲得系統的科學知識。
班級授課制最大的缺點是不利於因材施教。
19.注意的分類與品質
分類:不隨意注意(無意注意,無預定目的,無需意志努力)、隨意注意(有意注意,有預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和隨意後注意(有意後注意,有自覺目的,不需意志努力)
品質:意的廣度、注意的穩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轉移。
20.有效組織復習的方法
『貳』 王文彥版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考試題目
不能抄答案哦!
『叄』 誰有近兩年自學考試學前教育專業的《學前教育學》和《幼兒園課程》考題的答案急急急!!
我已經考過了. 去年過的,題目已經忘記了. 如果你是幼師專業的,也有工作經驗, 那麼, 這樣的專業書籍很好過的. 還有一個月的時間, 你可以把書前面的內容看一下, 再把每一章的各個子題目進行歸納,找一些大問題大概念, 一個星期就可以把一本書看個大概, 然後再細化一下小問題, ...考過60分是沒問題的. 學前教育學的內容很好理解, 幼兒園課程這科可以著重看, 它的內容我們在幼師學習中還是不多的. 我不知道我是師大主考還是河大主考. 忘了.我是在石家莊幼師東校區報名的.
『肆』 美術理論知識試題和答案
中小學美術教師招聘考試試題(三)
一、填空:(共18分,每空1分)
1、課程的改革不僅是內容的改革,也是(教學過程) 和教學方法的改革。
2、色彩的三屬性包含 (色相) .(明度).(純度)。
3、純度是指色彩的 ( 鮮 濁 程度 )。
4、不同顏色的相貌、名稱稱為 (色相)。
5、在色環中,互成 (150°——180°) 的色,為強烈對比。位於60°以內的色,為柔和對比。
6、(類似色)也叫鄰近色,指(色相)比較接近的各種顏色。如紫紅、紅、橘紅等。
7、國畫中,用清水和墨汁調出的(焦)(濃)( 重)( 淡 )( 清 )等不同墨色。可以使畫面更加生動有趣。8。凡.高是(十九 )世紀的 ( 荷蘭 )國家的畫家,作品有《向日葵》等。
9、個體的心理發展受(先天) 和 (後天)兩方面因素的制約。
二、判斷(共10分,每題2分,對的打「∨」,錯的打「Ⅹ」)
1、在學與教的過程中,要有效傳遞的主要信息是教學內容。 ( ∨ )
2、教學環境中的物質環境主要指課堂自然條件、教學設施以及空間布置等。( ∨ )
3、教育心理學的創始人是布魯納。( X )
4、指學生在教學情境中,通過與教師、同學以及教學信息的相互作用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過程。( ∨ )
5、影響學與教的教師因素主要有敬業精神、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以及教學風格等基本的心理特性。( ∨ )
三、名詞解釋:(共10分,每題2分)
1、二方連續:是用一個單獨紋樣,按一定的形式法則,上下或左右連續或重復而成的。
2、明度:色彩的明暗、深淺程度稱為明度。
3、美術史:研究美術發展過程的學問,包括有關美術作品、美術家、流派和風格的信息、闡述和評價。
4、工藝美術:指以美術技巧製成的各種有實用價值或欣賞價值的工藝品。
5、同類色:是指同一色相的顏色之間有深淺不同的變化,比如淡黃、檸檬黃、中黃、土黃等都是同類色。
四、 簡答題:(共9分,每題3分)
1、美術課程的性質與價值是什麼?
(1)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審美能力。
(2)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和交流。
(3)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4)形成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技術意識。
(5)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和全面發展。
2、美術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什麼?
(1)使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
(2)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3)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
(4)培養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為促進學生發展而進行評價。
3、美術課程的教學建議是什麼?
(1)美術教學應注重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2)美術教學要特別重視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3)美術學習應當從單純的技能、技巧學習層面提高到美術文化學習層面。
(4)加強教學中師生的雙邊關系,既重視教師的教,也重視學生的學。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唯一主角的現象,應提倡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和平等關系。
(5)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綜合性與探究性學習,加強美術與其他學科的聯系,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綜合探究的能力。
(6)教師應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研究,引導學生以感受、觀察、體驗、表現以及收集資料等學習方法,進行自主學與合作交流。
(7)教師影以各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如電影、電視、錄像、范畫、參觀、訪問、旅遊,甚至故事、游戲、音樂等方式引導學生增強對形象的感受能力與想像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8)教師應盡可能嘗試計算機和網路美術教學,引導學生利用計算機設計、製作出生動的美術作品;鼓勵學生利用國際互聯網資源,檢索豐富的美術信息,開闊視野,展示他們的美術作品,進行交流。
『伍』 【跪求】陝西師范大學〈學科語文〉與〈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歷年考試真題及復習資料~~~
這個模式很好的,行業是真實存在的,存在有他的好處,也有很多弊端。我們看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沒立法,所以也談不上違法!
這個行業能不能做看自己,要用冷靜的頭腦去分析,加入需謹慎,否則是後悔終生。
為什麼?因為它存在很多弊端!
★☆★☆探討。解惑。104 - 098 -7755 。非誠。勿擾。。【伊利】☆★☆★-
★☆★☆探討。解惑。104 - 098 -7755 。非誠。勿擾。。【伊利】☆★☆★-
是不是上老總了就可以大把賺錢了呢?錯!根本沒有什麼六位數的保底收入也沒有第二平台,你的傘下沒有發展就沒有新的資金注入。既然沒有新的資金注入,請問你的收入從何而來?
要用謊言而且謊言的技術要非常高明。不用謊言,很難把人邀約去的。即使邀約去,不管人家認可不認可,在那裡考察期間的生活費,你要支出。實際上,邀約去十個也不一定留下一個,光是招待費就非常令人頭痛。為什麼留不下人,一是負面影響太大了,很多人都認為那是傳消二是有些人根本不具備從事的條件工作不能辭家人不理解投入又大。.加上你自己要吃喝,租住房屋,坐車來回的路費,招待朋友的費用生活上的不便邀約不成功等等精神壓力經濟壓力會越來越大。我們投入的都是血汗錢,而且我們的人際資源非常有限,就是有數的幾個親戚朋友。等你的運作資金用完了,你的人脈用完了。你也就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有的人不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盲目從事。借錢,甚至借從事。辭去工作,不給自己留下後路。家裡人的勸說也不聽,弄的關系非常緊張。有的因為從事這個行業,**離婚,父子不和。不要總是聽說某某上總了。上總只是達到了600份,這個過程比較漫長。但也並不代表就賺錢了。如果傘下不發展,照樣沒有一分錢可拿。.不要聽說有什麼保底工資,上總後有什麼六位數之類的話。你沒加入前,一切?檔暮芎錳饒慵尤牒螅耆橇?事。而且人際市場非常容易被破壞,有不認可的回來,逢人便說你欺騙他。一傳十,十傳百,你的親戚朋友很快就知道你在用謊言邀約別人。我們的人脈本來就少 如果再出現這樣的情況,人際市場基本就完了。有的為了做高起點,用。結果不但本錢沒回來,還負債累累。無法返回家鄉,無臉見親戚朋友,為了做高起點,把房子賣掉無家可歸**反目為仇妻離子散。適合自己的才是最有效的。異地經過十六的運作,模式存在太多的弊端,已經不適應*****了。*****是信息社會,是電子商務的時代。有頭腦的人,都會審視yi地的弊端,這個
人生是條河,深淺都要過。
你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你眼巴巴的看到下面的親戚還有之心朋友,一個個都不能發展,但是還有支付外地每天的生活開銷,甚至連一個新朋友來考察的路費都付不起的時候,那時候,你的內心是什麼滋味?你如何面對他們!
這就是大多數人走向失敗的根源.對此,我深有感觸行業人對在行業的成功有一種渴求,這種渴求的程度遠遠超出了大眾的想像,用大家的話說,這是一種忍辱負重的渴求,他們相信只要自己成功賺到錢了,就能夠得到親朋好友的原諒和理解,其實也挺不容易的。
還有是不是什麼誰在*控和您的投資能否賺錢不存在任何關系。
曉理大義,明辨是非。你不能改變你的面容,但你可以改變你的笑容。曾經我們被人愛,所以我要愛人。做任何事情,
都要三思而後行。世界上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笨人征服世界,聰明人征服自己。聽進去,可信度20%,看進去,可信度80%,一個人的觀念偏差要等三、五年之後才能顯現出來。自以為聰明絕頂,結果智慧在二樓。一念之差上天堂,
一念之差下地獄。再好走的路不願走,走不到頭;再不好走的路,一直走一定會走到頭。行業愛你,你不一定成功;你愛行業,你一定可以成功。哈佛大學理念:一個人成功與失敗,
不在於能力與經驗,而在於思維方式。
這裡面有很多的秘密。
你又知道多少!
★☆★☆探討。解惑。104 - 098 -7755 。非誠。勿擾。。【伊利】☆★☆★-
★☆★☆探討。解惑。104 - 098 -7755 。非誠。勿擾。。【伊利】☆★☆★-
這篇短文不能幫助你們脫離苦難,只能讓你們認識一部分苦難;不能幫你做夢,只能指出哪些是夢,讓哪些做白日夢的人會少一些。透過現象剖析本質,才能對這個行業傷筋動骨,才能讓從事行業的新老朋友們走出困境。
這個行業適合多數人去考察,但是不適合都來做,很多人也做不了的。它
這個模式很好的,但是不一樣時候你們,考察的朋友需謹慎加入
評論
『陸』 課程與教學論,期末考試題不會,冰天雪地跪求,內附題目
山師的吧?!嘿嘿,校友好!
一 、泰勒原理:泰勒在《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一書中開宗明義地指出,開發任何課程和教學計劃都必須回答4個基本問題:
1、學校應該試圖達到什麼教育目標?
2、提供什麼教育經驗最有可能達到這些目標?
3、怎樣有效地組織這些經驗?
4、我們如何確定這些目標正在得以實現?
評價:
這四個基本問題可以進一步歸納為確定教育目標、選擇教育經驗、組織教育經驗、評價教育計劃。四個環節有其內在的邏輯順序性,各環節之間又具有相對獨立性及關聯性。確定教育目標,是課程開發與研究的出發點;選擇教育經驗和組織教育經驗是課程開發的主體環節,它指向教育目標的實現;評價教育計劃則是課程開發系統運行的結果檢驗和基本保證。其中,教育目標既作用於學習經驗,又作用於評價;既是選擇、創造和組織學習經驗的指南和關鍵因素,又是開發評價手段和工具的規范。因此,教育目標是課程開發的出發點與歸宿,是課程開發的核心。
泰勒原理的歷史貢獻
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廣為採用的課程研究範式,引起人們在課程研究中的方法論思考。這種課程的體系為具體的課程實踐研究奠定了基本框架。當然這種目標編制模式過於強調科學性、操作性與程序性,也會導致妨礙運用過程中的教師及學生積極主動性的發揮和其他潛在教育內容的被利用,使教師受目標的嚴格限制而影響對課程內容的進一步開發與研究,學生也被教師嚴格地控制在應該學習的經驗與情境中。
二、1、知識與技能目標:能在幻燈片中插入剪貼畫、圖片文件、自選圖形;製作一份圖文並茂的「自我簡介」演示文稿
2、過程與方法目標:利用知識遷移的規律學習新知識,領會對比新舊知識的學習方法,提高自學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製作美化演示文稿,體驗信息技術對生活的影響,提升學習興趣,提高審美能力。
三、
學科課程是以文化知識為基礎,按照一定的價值標准以不同知識和學術領域選擇一定的內容,根據知識的邏輯體系,將所選出的知識組織成為學科的內容。學科課程可以分為科目本位課程、學術中心課程、綜合學科課程。學科課程的優點是:有肋於系統地傳承人類的文化遺產,有肋於學習者獲得系統的文化知識,有助於組織教學與評價,有益於提高教學效果。但是,它也有明顯的局限性:容易忽視學生的經驗、生活知識,容易導致死記硬背,容易導致忽視當代社會現實生活的需要,容易導致單調的教學組織形式和單調的教學方法,變革的難度較大。
經驗課程是以兒童主體性活動的經驗為中心組織的課程,旨在培養兒童學習的興趣和能力。其優點在於:能充分滿足學習者的動機、需要、興趣,能體現學習者學習的主體性。它主張把人類文化遺產以兒童的經驗為中心整合起來,有助兒童人格的完整和健康。其局限性表現在:經驗課程容易導致忽略學科知識的系統學習,經驗課程難度大於學科課程,要求老師有相當高的組織能力。經驗課程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實施全面發展教育中,同學科課程相輔相成。
兩類課程雖然在時間上,份量上有多少之分,但在功能上應無主次之分,兩者缺一不可。可以從幾個方面認識兩者的功能及關系:
第一,經驗課程是學生獨立學習知識和運用知識的實踐活動,獲得的是直接經驗,學科課程中學生獲得的是間接經驗。
第二,經驗課程主要是學生的自主活動,具有個性化的特徵,學科課程的組織形式是班級授課制,主要體現為教學內容的同一性和教學活動的一致性,面在經驗課程中,老師的作用體現為指導性和服務性,學習內容與學習方式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學習過程表現為學生的自主性。
學科課程與經驗課程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關系。學科課程學好了,為經驗課程確立了知識基礎,並為學習經驗課程提供認知能力的准備,有肋於經驗課程活動的開展和深入,而在經驗課程活動中獲得直接經驗(也有間接經驗)豐富了感性認知,提高了認識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發展了個性特長,對學習學科課程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四、隱性課程的含義及特點
1.隱性課程的內容
關於隱性課程的含義,有多種表述方式。盡管人們對隱性課程的看法不盡相同,下一個明確的定義也並非易事,但其中的共同點還是非常明顯的,即隱性課程是指學生在學習環境(包括物質環境、精神環境)中所學習到的非預期的或非計劃性的知識、價值觀念、規范和態度等,是學校課程表上看不到的課程。隱性課程是非正式的課程,具有隱含性,泛指在學校教育中沒有被列入課程表,但卻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身心發展的一切學校文化要素的統稱,是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的課程。
2.隱性課程的特點
(1)廣泛性。隱性課程泛指除顯性課程之外的所有學校文化因素的總和。它涉及到學校建築的樣式及色調、各項規章制度、各種人際關系(包括領導與教師、學生之間的關系、師生關系、學生之間的關系)、學生團體及其亞團體、環境衛生甚至學校的一草一木等因素。
(2)潛在性。隱性課程主要是以間接的、潛在的等不明顯的方式,通過學生無意識的心理反應機制來對學生產生影響。這些潛在的課程因素整天與學生相伴,在學生看來似乎是「熟視無睹」、「充耳不聞」。一般情況下,學生也很難意識到隱性課程對他們的實際影響,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之感。
(3)持久性。隱性課程多是通過心理的無意識層面對學生產生影響的,正因為這些影響是在學生幾乎處於無意識的狀態下產生的,學生對這種影響就有一種「理所當然」的感覺,學生從情感上接受了這些影響,所以這些影響一旦產生就會持久地發揮作用,難以消除。
(3)難量化性。隱性課程對學生產生的影響多是精神方面的,屬於非理性的,例如學習能力、合作精神、心理適應能力等,這些都是難以量化的,所以我們對隱性課程的影響結果往往採用定性分析。
3、作用:(1.)擴大課程研究的視野,完善我國的課程體系
潛在課程是一個與顯性課程有密切關系又相對獨立的領域,其作用和地位越來越突出,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潛在課程對學生的影響在某些方面比顯性課程更加具有影響力,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課程研究領域,盡管它對學生產生的影響的效果在短期內尚無法精確測量和評估。對潛在課程的深入研究必將擴大我們的課程研究視野,豐富和發展我們的課程理論體系,更加全面地、深入地認識課程這一概念。
(2.)順應時代的發展,豐富課程研究的內容
隨著國際競爭的加劇以及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和發展,對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作為現代化的人才,不僅要掌握先進的科學知識,還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具有學會學習、學會交流、學會合作等能力,而隱性課程在這些能力的培養過程中起著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形勢的發展促使我們必須重視潛在課程,加強對潛在課程的深入、全面的研究,這將進一步豐富我國課程研究的內容,同時還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
(3.)利於重視學習過程,加強學校環境的建設
顯性課程的實施較偏重於教科書,偏重於對知識的「灌輸」,偏重於對學生的「訓練」。僅僅靠這種單向的「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學生很難實現個性的全面、和諧的發展。潛在課程的重要特點就是在學生學習、生活過程中利用學生的無意識心理逐漸使學生受到環境的熏陶,從而使學生受到教育。對隱性課程的本質和作用的深入研究必將使人們認識其重要性和作用,進而使我們更加重視環境以及學習過程的重要性。
(4.)有助於人們課程觀念的現代化
對潛在課程的認識、研究和宣傳,能夠促進人們對學校課程的科學理解以及對學校教育各種現象的深入理解,能夠促進人們教育觀念的現代化和教育思維模式的科學化,有利於全面貫徹我國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
『柒』 教育學試題
以下是教育學的試題.其中包含了教育發展階段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學家及論著,,開頭部分...漫漫找,你也可以到這個網站去找相關試題,:http://www.51test.net/jszg/zt/ 希望對你有用.
教育學(復習)3
1.教育學: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揭示教育規律的科學.
2.在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是我國的<<學記>>
<<學記>>中:」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3.1632-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大教育論>>-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普及初等教育+班級授課.
4.1806-赫爾巴特-繼承了康德的教育學講座-<<普通教育學>>-標志著教育學已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5.1861-英國資產階級思想家,社會家-斯賓塞-<<教育論>>-具有明顯的功利主義色彩.
6.19世紀末-20初-美國-杜威-實用主義教育學說
<<民本主義與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社會-從做中學-有有經驗主義色彩.
7.西方教育學-赫爾巴特(傳統教育學)-杜威(現代教育學)
8.1956年-美國心理學家-盧姆-<<教育目標的分類系統>>-認知目標-情感目標-動作技能目標.
9.1963-美-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教育過程>>-結構主義教育思想.
10.教育起源-一種社會現象,它產生於社會生活的需要,而歸根到底產生於生產勞動.
11.教育的社會職能-降人從一個生物實體的人的轉化為一個社會實體的人
12教育的深化-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它的社會職能,它就是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促進新生一代生長.
13.教育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一種現象,在其它動物界是沒有的.
14教育本質:把教育看作是培養人的活動.這是教育區別於其它事物現象的根本特徵,是教育的質的規定性
15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三者是相互聯系的,教育者是主導性因素.
16奴隸社會的教育特徵-學在宮府-主要內容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17唐學制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教育的等級性特徵-六學二館-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崇文館,弘文館.
18歐洲中世紀教會教育的內容-七藝(文學,修辭,辯證法,算術,幾何,天文,音樂)
19狹義的教育是指專門組織的教育,它是根據一定社會的現實和未來的需要,遵循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受教育者獲得知識技能,陶冶思想品德,發展智力和體力的一種活動,以便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適應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的需要和促進社會發展的人.
20影響人發展的四個因素-遺傳,環境,教育,個體
21遺傳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A遺傳因素是人的身心發展的生理前提,為人的身心發展提供了可能性B遺傳因素的發展過程制約著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徵C遺傳因素的差異性對人的身心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作用D遺傳素質具有可塑性.
22社會環境是人的身心發展的外部的客觀的條件,對人的發展起著一定的制約作用.
23教育對人的發展,特別大會對青年一代的發展起著主導作用.
(24)原因:A教育是一種有目的的培養人的活動,它規定著人們的發展方向B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給人的影響比較全面,系統深刻C學校有專門負責教育工作的教師
25 從個體發展的各種可能變為現實這一意義上來講,個體的活動是個體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26如何使教育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規律:A教育要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順序性,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發展B――的階段性,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在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上應有所不同C――的個別差異,做到因材施教.
27 教育與生產力的關系:生產力對教育的制約作用:A生產力的發展制約著教育事業發展的規模和速度B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著人才培養的規格和教育結構C生產力的發展促進著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教育學組織形式的發展和改革。
28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A教育能把可能的勞動力轉化為現實的勞動力,是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階段B教育是一種科學知識再生產的手段C教育是發展科學的一個重要手段.
29教育的生產性原理-教育能把可能的勞動力轉化為現實的勞動力,是科學知識再生產和發展科學的重要手段,對提高生產效率和增加社會財富起到重要的作用.
30教育優先於經濟發展(正確是相對的,有前提的)
31教育的前瞻性:教育的發展所以要超前於競技的發展,是因為教育的周期性長,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未中經濟建設需要人才,必須提前培養;在現代化的生產中,知識是生產體系的心臟和大腦,沒有科學的知識,就不能從事生產和發展生產,而科學人才的培養,基礎是教育,因而經濟要起飛,教育須先行。
32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的關系?A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性質a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b決定著受教育者的權利c決定著教育目的的性質和思想品德教育內容.B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偉大影響作用.a教育能為政治經濟培養所需要的人才b教育可以促進政治民主c教育通過傳播思想,形成輿論作用於一定的政治和經濟
33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規律,對政治經濟制度和生產力具有能動作用.
34教育獨立性的三種表現形式:A教育是一種轉化活動的過程B教育具有歷史繼承性C教育具有與政治經濟制度和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性.
35義務教育-即以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
36教育目的-是指社會對教育所要造就的社會個體的質量規格的總的設想或規定.
37教育目的結構,也就是教育目的的組成部分及其相互關系.兩部分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養出的人的身心素質做出規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養出的人的社會價值作出規定.其中關於身心素質的規定是教育目的的結構核心部分.
38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從事教育活動的主體依據自身的需要對教育價值作出選擇時所持的一種傾向.
39個人本位論者主張A提出教育目的應當從受教育者的本性出發而不是從社會出發B教育的目的再於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人,增進受教育者的個人價值.個人價值高於社會價值。
40社會本位論者主張:教育的目的要根據社會需要來確定個人的發展必須服從社會需要,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社會化,社會價值高於個人價值.
41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是對立統一的歷史過程,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也為這種歷史過程所制約.A從社會歷史的總的進程來看,社會進步與個人發展是密切聯系的互為條件,互為因果的,因此總的來說,教育目的的兩種價值取向基本是一至的,而不是截然對立。B個人的發展與具體的社會現實之間是有矛盾的,這種矛盾在一定歷史條件下還很尖銳。C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個人與社會才能達到高度統一,教育目的的兩種價值取向才能完全一致。
42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A培養」勞動者』或」社會建設者」B需要全面發展C具有獨立個性.
43教育的目的是不變的,但其價值取向由應試教育――素質教育.
44普通中小學教育的性質是基礎教育(不是義務教育)
45智育:是授予學生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技能和發展他們的智力的教育
德育:德育是引導學生領悟無產階級思想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組織和指導學生的道德實踐,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品德教育.
美育:美育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發展他們的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他們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質的教育.
勞動技術教育是引導學生掌握勞動技術知識和技能形成勞動觀點和習慣的教育.
46學校教育制度(學制)指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系統,它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47學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據?A首先取決於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和科學技術發展的狀況.B學制的建立又受社會制度的制約,方應一個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的要求C學制的建立,還要考慮到人口狀況D學制的建立,還要依據青少年兒童的年齡特徵E學制的建立,還要吸取原有學制中有用的部分,參照外國學制的經驗.
48現代學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趨勢?A加強學前教育及其與小學教育的銜接.B提早入學年齡,延長義務教育年限C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朝著綜合統一的方向發展D高等教育的類型日益多樣化.a層次增多b短期大學迅速發展c開放性的招生政策和嚴格的選拔考試相結合,不拘一格培養人才d加強大學與新興工業的聯系和建立起多多種形式的教學科研生產聯合體E終身教育受到普遍的重視.
49終身教育;指人的一生應該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永遠和接受教育聯系在一起.
50 1902年-壬寅學制-未實施
1904年-葵卯學制-中國實行近代學校教育制度的開始-以日本的學制為藍本.
1922年-壬戌學制-六三三制
51.中等教育-雙重任務為國家培養勞動後備力量和為高一級學校培養合格的新生.
52.課程-是學校學生所應學習的學科總和及其進程和安排.
53狹義的課程=學科.廣義的課程包括學科.
54學科課程論主張-課程要分科設置,分別從有關科學中選取一定的材料,組成不同學科,分科進行教學.
活動課程論-美,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他們反對分科教學,以活動為中心組織教學,強調以游戲,活動作業,手工,烹調,縫紉,表演,實驗為教學內容.
55.學校的任務在於發展學生的智力.(正確)
學校的主要任務是向學生傳授實用的知識才能.
56我國課程的編訂的原則?A符合社會主義的教育目的和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B適合各級各年齡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C適合教學的認識規律D要有統一性,相對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靈活性.
57教育計劃-是指根據教育目的和不同層次和類型學校的培養目標,由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有關學校教學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
58教學大綱-是根據教學計劃,以大綱的形式編寫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
59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三者是准層襄括又是相互聯系的,三者都是課程的具體表現形式.
60.教科書-是根據教學大綱編寫的教學用書.
61.教材編寫的基本原則?A在內容上要做到科學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統一B在教材的編排上,要做到知識的內在邏輯與教學法要求的統一C教科書的編排形式要利於學生的學習.
62.教學-是教育目的規范下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通過教學,學生在教師的有計劃,有步驟的積極引導下,主動地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發展智力,體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發展的各性
63 」教是為了不教」?教學由教與學兩方面組成,其中,學既包括學生在教師的直接教授下學習,也包括學生為配合教師上課而進行的預習,復習與獨立作業等自學活動,而教的目的就是要不斷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達到自主的學習.
64教學的意義?A教學是嚴密組織起來得傳授系統知識,促進學生發展的最有效的形式B教學是進行全面發展教育,實現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
65學校堅持以教學為主的原則,教育質量就能提高(正確)
66.教學的任務?A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為文化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B發展學生的智力,體力和創造才能C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品德和審美情趣,奠定學生的科學世界觀基礎
67.德-赫爾巴特-五段教學法-預備.提示,聯系,總結,應用-由教師在課堂內圍繞書本知識而進行.
美-杜威-五步教學法-困難,問題,假設,驗證,結論-兒童在戶外圍繞活動而進行.
68蘇聯教育,心理學家-贊可夫-」教學與發展」實驗-」最近發展區」理論-以盡可能的教學效果來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
69美-布魯納的教學過程論.(了解)P190
70蘇聯-巴班斯基的教學過程理論-教學過程最優化P192
71我國當前教學過程性質的認識?A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B教學過程也是一個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過程
72.學生掌握知識的基本階段A引起求知慾B感知教材C理解教材D鞏固知識E運用知識F檢查知識,技能和技巧
73學生掌握知識的基本階段組織進行教學過程具有普通的指導意義.A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B注意階段之間的內在聯系不要割裂C每個階段的功能都是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74教學過程中的幾種必然聯系?A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的必然聯系a學生認識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間接經驗b學校間接經驗必須以學生的直接經驗為基礎c防止忽視系統知識傳授或間接經驗積累的偏向B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的必然聯系a智力的發展依賴於知識的掌握,知識的掌握又依賴於智力發展b引導學生自覺地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才能有效地發展他們的智力c防止單純抓知識教學或只重視能力的發展的發展的片面性C掌握知識和提高思想的必然聯系a學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識為基礎b引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產生積極的態度才能使他們的思想得到提高c學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動他們積極地學生知識D智力活動和非智力活動的必然聯系a非智力活動依賴於智力活動,並積極作用於智力活動b按照教學需調節學生的非智力活動才能有效地進行智力活動,完成教學任務E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動性的必然聯系a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學生簡捷有效地學習知識發展身心的必要條件.B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是教師有效地教學的一個主要因素c防止忽視學生積極性和忽視教師主導作用的偏見.
75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要通過學生觀察所學事物或教師語言的形象描述.引導學生形成所學事物過程的清晰表象,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從而使他們能夠正確理解書本知識和發展認識能力. 依據-反映學生的認識規律. 基本要求:A正確選擇直觀教具和現代教學手段B直觀要與講解相結合C重視運用語言直觀.
76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依據-反映了學生的認識規律. 基本要求:A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B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C讓學生動手,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D發揚教學民主. (辯)引-孔子-<<論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即條件論原則
77循序漸進-是指教學要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和學生的認知發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依據-首先是被科學知識本身的嚴密系統性決定的,其次是由於學生認識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的逐步深化的過程. 基本要求:A按照教材的系統性進行教學B抓主要矛盾,解決好重點與難點的教學C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 (判)-<<學記>>」學不蹋等」」不陵節兒施」提出」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
78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長久地保持在記性中,能根據要求迅速再現出來,以利知識技能的運用. 依據-鞏固掌握知識是學生接受新知識,順利進行學習的基礎,是學生熟練地運用知識的條件. 基本要求:A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B重視組織各種復習C在擴充改組和運用知識中積極鞏固
79可接受性原則-是指教學的內容,方法,份量和進度要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是他們能夠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難度,需要他們經過努力才能掌握,以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 基本要求:A了解學生發展水平,從實際出發進行教學.B考慮學生認識發展的時代特點.
80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要以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施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
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各有其特點,由其在智力才能方面,更有他們各自的興趣,愛好和擅長,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揚長避短,把他們培養成為社會上各種有用的和傑出的人才. 要求:A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有區別的教學.B採取有效的措施使有才能的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
81.較學方法-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教學實踐和理論的發展而發展的.
82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選擇主要依據?A教學目的和任務.B教學過程規律和教學原則.C本學科的具體內容及教學法特點.D學生的可接受水平,包括生理,心裡和認知感.E教師本身的條件,包括業務水平,實際經驗,個性特點.F學校與地方可能提供的條件,包括社會條件,自然環境,物質設備等,G教學的時限,包括規定的課時與可利用的時間.H預計可能取得的真實效果.
83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是一種創造性活動,選擇與運用教學方法和手段要根據各方面的實際情況統一考慮.萬能的方法是沒有的,只依賴於一二種方法進行教學無疑是有缺陷的常言道」教學有法,但無法定」,每個教師都應該當恰當地選擇和創造性地運用教學方法,表現自己的教學藝術和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84.講授法-教師通過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
談話法-又叫問答法.它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
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知識去反復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演示法-是教師通過展示實物,直觀教具或實驗使學生獲得知識鞏固知識的方法.
討論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探討,辯明是非真偽以獲得知識的方法.
研究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獨立探索,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和發展能力的方法.
85.問題-發現教學: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對問題的獨立研究來發現、獲取知識的教學。
86 程序教學-是一種使用程序教材並以個人自學形式進行的教學。
87.教學組織形式:是指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和學生按一定要求組合起來進行活動的結構。
88.班級上課制-一種集體教學形式,它把一定數量的學生按照年齡於知識成度編成固定的班集,根據周課表和作息時間表,安排教師有計劃地向學生集體上課。
89 分組教學-就是按學生的能力或學習成績把他們分成水平不同的組進行教學.
90班級上課是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
91班級上課是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為什麼?A有嚴格的制度保證教學的正常開展和達到一定的質量.B以課為單位教學比較科學.C便於系統地傳授各種知識.D能夠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92.課的類型和結構?根據教學任務(傳授新知識課、鞏固知識課、培養技能技巧課、檢查知識課)根據主要的教學方法(講授課、演講課、練習課、實驗課、復習課)。新授課的結構:組織教學,檢查或復習,提出新課的目的,內容要點與學習要求,講授新課,小結,布置作業。技能課:組織教學,提出培養技能技巧的目的要求,教師講解原理,範例或作示範操作,在教師指導下獨立進行練習,小結,布置作業。復習課:組織教學,提出復習目的與要求,引導學生復習,小結,布置作業。綜合課:組織教學,檢查復習,提出教學目的並講授新課,鞏固新課布置作業。――教學的輔助組織形式:作業、參觀、講座、輔導。
93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
94 備好課必須做好三方面的工作.A鑽研教材B了解學生C考慮教法.
95.怎樣才能上好一堂課.A明確教學目的B保證教學的科學型和思想性.C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D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教學計劃.E組織好教學活動,F布置好課外作業.
96.教學評價是對教學工作質量所作的測量、分析和評定。
97.現代教育評價有顯著的特點?它是以促進學生發展和達到教育和教學目標為中心的評價,不僅重視測量學生的知識,而且重視測量學生的智能與品德;不僅重視總結性評價,而且重視形成性評價;不僅由評價者作評價,而且注意自我的評價作用;不僅用於評價學生的學習,而且用於評價課程教師教學和教育的各個方面。
98.診斷性評價-是在學期教學開始或一個單元教學開始時對學生現有知識水平、能力的發展。
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進程中對學生的知識掌握和能力發展的及時評價
總結性評價,是在一個大的學習階段,一個學期或一門學科終結時對學生學習成績的總評,也稱總結性評價。
99想對性評價是是用常模參照性測驗對學生成績進行評定。絕對性評價用目標參照性測驗會對學生成績進行評定。
100.教學評價的原則?A客觀性原則B發展性原則C指導性原則D計劃性原則。
101.教學目標是評價學生學業成績優劣的唯一質量標志。
102.電化教學,就其本質來說,它是屬於現代教學論范疇的一種新的教學方式。
103電化教學-在教學中,運用現代教學媒體,並與傳統教學媒體恰當結合,傳遞教學信息,以實現教學的優化。
104.電化教學的作用?A提高教學質量B增進教學改革C擴大教學規模D促進教學改革。
105.教育學上的德育,則是相對於智育和美育來劃分的,它的范圍廣,包括培養學生一定的思想品質和道德品質。
106.德育的功能?A培養學生的品德,制約他們的發展方向。B決定學校教育的性質。C影響社會的穩定與發展。
107.德育的過程?A德育的過程是教師教導下學生的能動性的道德活動過程。B德育過程是培養學生知情意行的過程。C德育過程是促進學生品德發展矛盾的積極轉化過程。D德育過程是提高學生自我能力的過程。
108.毛澤東早年《體育之研究》指出「體育一道,配德育與智育,而德、智皆寄於體,是無德智也。「體者載知識之本而寓道德之舍也。」
109.教師勞動的特點?A強列的示範性B獨特的創造性C空間的廣延性和時間的連續性。
110.教師價值具有明顯的滯後性和明顯的隱含性。
111.學校管理是學校管理者通過合理的組織形式和運行方式,充分發揮學校人、財、物、時諸因素的最佳功能,以實現學校教育目標的活動。
112.學校管理體制:是指學校內部各種管理關系的體系和制度,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學校領導的體系和制度,規定學校由誰決策和組織實施;二是學校組織機構的體系和制度,規定學校設置什麼機構各機構的職責、權范圍及相互關系等。
113.古代學校教育與現代學校教育的區別:基本與生產勞動脫離的;學習教育為奴隸主階級和地主階級所壟斷,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學校成為了統治階級培養統治人才的場所;學校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學和治人之術;教學的組織形式是採用個別教學;學校與社會生活脫離,學生的思想和生活被困於狹小的天地,所以古代的學校教育是一種封閉的教育。――現代的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發生著密切聯系,越來越緊密結合;自然科學的教育內容大為增加;學校教育的任務,不僅是培養政治上所需的人才,而且還擔負著培養生產工作者的任務;學校教育不再為少數剝削階級所壟斷,而是逐步走上大眾化,具有民主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漸普及,成人教育日趨發展;班級授課成為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科學的教學方法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越來越被廣泛地採用;學校教育不再受圍牆的限制,走向多種形式辦學,並與社會發生密切聯系,逐漸成為一個系統。
114.國外課程改革的趨勢:重視課程內容的理論化、綜合化。強調知識的系統化、結構化。重視智力開發與學習能力的培養。重視個別差異。
115.智力活動;主要指為認知事物,掌握知識而進行的觀察,思維,記憶和想像等心理因素活動。 非智力活動:主要指認知事物,掌握知識過程中的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活動。
116教育原則是有效進行教學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即指導教師的教又指導學生的學,應貫徹於教學過程的各個方面和始終。(科學性與思想性統一原則、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直觀性原則、啟發性原則、循序漸漸性原則、鞏固性原則、可接受性原則、因材施教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