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做課程設計
㈠ 怎麼在做課程設計
做課程設計——
1、認真理解所設計的內容;
2、搜集相關資料,理解並了解技術現狀和發展方向;
3、可以參考同類比較好的的課題設計,但不要抄襲;
4、結合所學,利用資料完成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是檢查所學,創新不是主題,但應當有自己的見解。
㈡ 怎麼做個美術的課程設計啊
《春天的暢想》
一 所在班級情況,學生特點分析:
1 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
初中一年級的學生,正處於少年期,已具備一定的審美觀,有著豐富的想像力,這一時期的知識面更為擴展,思維由童話式幻想轉向理性、科學的幻想和想像。教材「春天的暢想」主要圍繞自然美和藝術美共同的美感和不同表現方式而展開。在這樣的題材中,學生的許多生活經驗和個人情感及愛好都能釋放出來,不同的學生會從中獲得不同的感想和收獲,個人情感也得到升華。因此,以這種教材內容編排作為培養學生美好情感,使之獲得再創造能力的載體,恰當且順應了中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
研究表明,這個階段的學生的感知能力正在發展,抽象思維正在形成。美感體驗明顯受制於對客觀事物外部特點和內部特徵的領會和理解。因此,本節課老師在各個環節盡力通過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審美情趣來發展他們的賞析及表現能力,使之逐步提高。
2 在學習本課之前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具有較豐富的生活體驗和一定的審美能力;具備初步技能技巧的表現能力。
3 學習者對即將學習的內容已經具備的水平:
本課是在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對藝術作品有一定的審美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與想像力,培養學生繪畫創作的表現能力。
二.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的主題:藉助大自然賦予春的氣息,調動學生內心的生活體驗,啟發學生大膽的想像和聯想,通過不同的角度感受與表現春天,體驗自然美與藝術美共同的美感與不同表現方式。
1 教材是作為出發點,作為素材來呈現的。依據《美術課程標准》,創造性的開發,豐富,使用教材。如:注重學科整合。以播放影視資料春天的生活景色為課堂引入,引發學生的生活情感和體驗;而民樂合奏《春江花月夜》使學生們享受到了音樂的魅力;文學作品的朗誦,又讓學生們領悟到春天的另一種表現手法,增強了學生的人文意識。
2 以「欣賞、啟發——聯想、情感輸入——交流——拓展」為展開課堂教學的主要途徑和方式。 (1) 通過直觀欣賞展開藝術思維,通過師生、生生互動等交流方式獲取更多的藝術營養。(2)提供表現參與的機會,創設展開豐富聯想的空間,引導學生認知、理解、想像和情感移入,為心境共鳴創造條件。
三.教學、學習目標及其對應的課程標准:
1結合自己的觀察、發現、大膽想像和聯想,充分挖掘大自然提供給我們的藝術素材;欣賞的過程中,體會大自然與藝術間的轉換和交融所帶來的美感。
2以學生的生活體驗為基礎,(通過欣賞、分析、交流、聯想等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感受藝術家們從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對春天的贊美,加深情感體驗。
3形成積極參與的交流意識,激發創作興趣;初步完善創作構思,感受成功體驗。
四,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
1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引導者;在本節的備課和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感受美、體驗美、評價美與合作交流提供機會,搭建平台;尊重每位學生的感受,贊賞每位學生對欣賞作品時所提供的不同見解;鼓勵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方向和客觀的評價標准;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的、充滿激情的學習,用情感來體驗,用心靈去感悟,用畫筆去描繪。
教學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和諧的交流與對話,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課堂上共享彼此的經驗、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與觀念。教師要做學生的引路人,不斷鼓勵學生樹立學習信心。
2採用「引發情感——發展認知——認知鞏固——課後拓展」為模式展開教學。充分挖掘並利用現實生活素材,盡可能的使教學活動更加生動、有趣,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大量的藝術圖片,加深情感體驗;通過豐富多彩的討論,以合作學習促自主探究。
3教學評價方式:
(1)通過課堂觀察,關注學生在欣賞、分析、想像、交流等活動中的主動參與程度與合作交流意識,及時給予鼓勵、指導。
(2)通過參與欣賞和認知鞏固,給學生更多的機會,在寬松的課堂氣氛中,揭示思維過程、賞析能力和技能技巧的掌握情況,使老師可以及時診斷學情,調查教學。
(3)通過課後拓展作業分析,及時了解學習情況,找出問題症結,確保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4)生生互評、個人自評與教師點評相結合:以學生互評、自評為主,教師點評為輔,在認知鞏固階段,通過同學間交流,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使學生對自己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
五,教學媒體和教學技術的選用:
本次教學需要多媒體課件的輔助。多媒體課件貫穿整個課堂教學的全過程,裡面收集了大量有關春天的藝術作品圖片、影視資料、文學作品及音樂、歌曲。它形象直觀生動,信息量大,色彩艷麗,它的使用既增強了教學的趣味性和直觀性,又擴展了學生的視野,更充實和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
六,教學和活動過程:
(一),教學准備階段:
1准備描繪春天的影視資料及文學作品的音像資料,中外造型藝術家表現春天的作品圖片,表現春天的樂曲《春天奏鳴曲》、民樂合奏《春江花月夜》並納入多媒體課件,新教材的內容設計合理,更貼近現實生活。備課時要注意課堂教學設計的生動、靈活性。這節課設計的內容親切、自然,使學習的內容與大自然聯系起來,學生更易接受。同時跨學科的學習需要也提示我們要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和個人的修養水平。
2學生准備自己摘錄的描寫春天的文學作品片段,表現春天的藝術作品的圖片及歌曲等,讓學生在准備學具的過程中提前預習本課。
(二)整個教學過程敘述:
本節課主要為美術教學活動,教材「春天的暢想」之內容共含五課時。本節課是其中第一課,需45分鍾完成。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注重師生、生生間語言傳遞式的交流方式,主要是以教師引導,學生欣賞為主線,啟發、討論為手段,師生進行感知交流,思維在交流中得到延伸,感情在交流中得到升華。
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本節課第二階段講解抽象表現手法時會出現障礙,因此設置聽音樂和色彩置換這一環節,便於學生的理解。
為順利實施本節課,教師除應具備相應的專業技能,教育理念外,還應具備一定的多學科整和能力,會操作多媒體。
具體教學過程設計如下,大體分為四個階段來完成:
(一)引導階段:
1、多媒體展示春天的生活景色,伴隨著春的樂曲,將學生引入春的意境中。
(1)自然界的哪些現象向我們傳達了春天到來的信息?
(2)春天到了,同學們衣著都有什麽變化,可以組織哪些課外活動,?
2、學生分組討論,闡述有關春天的特點、景色,談感受。
(1)春天可以怎樣來表現?
[說明:以情境引入課題,創設良好的情感基調,引發學生的生活感受,以適應審美心理的情感和愉悅性特徵,為本課的展開作好鋪墊]
3、欣賞
(1)文學作品《春雨後》
請同學將自己准備的文學作品有感情的朗讀一遍。
(2)歌曲《春天在哪裡》
請同學傾聽並初步感受音樂美。
(3)油畫《花開的果園》
請同學賞析畫面帶來的美感。
(二)發展認知階段:
1、照片《灕江》與國畫《灕江》的對比展示
(1)自然美與藝術美具有哪些共同的美感?
(2)自然美與藝術美不同的表現手法?
2、屏幕展示多幅作品的對照比較及重點放大展示的方法,進一步認識自然美與藝術美中的春天。(以教材刊登的作品為重點)
(1)美術作品的其他表現形式?
(2)藝術家是怎樣通過作品傳達信息的?
(3)感受具象表現和意想表現手法的特點。
3、欣賞民樂合奏《春江花月夜》
(1)音樂給了我們什麼樣的聯想?抽象的還是具體的?
(2)談談感受。
(3)能否用色彩來表現樂曲的節奏感和韻律感?
4、屏幕展示蒙得里安的作品《百老匯爵士樂》
(1)談談畫面的構圖形式。
(2)色彩是如何呈現出來的。
(3)現場演示將《百老匯爵士樂》演變成春的樂章。(通過色彩置換完成)
(4)感受抽象表現手法的特點。
(三)認知鞏固階段:
1、介紹適合學生表現春天的具象、抽象、意象表現手法的三幅藝術作品。請學生分析,談談三種形式的特點。
2、要求同學們將自己在生活中發現和感受春天以及對春天的暢想形成自己的創作構思。
3、圍繞自己的感受畫創作草稿,並介紹創作設想。
4、同學間相互交流,汲取別人優點,完善自己創作構想。
(四)課後拓展階段:
1、結合自己准備應用的表現方式進行相關的技能技巧的練習。
2、結合自己的創作搜集相關的創作素材。
3、嘗試根據一首詩、一首樂曲畫出春的意境。
七、課後反思
1、情景設置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喚發了學生內心的情感,調動了學習積極性,激發了學習興趣。
2、聽音樂談感受環節的設置,便於學生對抽象表現手法的理解和把握。
3、自評、互評、點評的教學評價的設置,寬鬆了課堂氣氛,使學生們敢於各抒己見、互相切磋與交流,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在交流中提高了自身的欣賞水平、鑒賞能力與創作水準,同學間的情感在交流中得到升華。
㈢ 資料庫課程設計怎麼做啊
這個是使用什麼編程語言做的?
㈣ 道路勘測設計課程設計怎麼做啊
一般分平縱橫三個部分來做~
首先查規范~
平面部分:把最小半徑
最小曲線長度等查出來~
還有最好不要設超高
這樣省事~否則你得做緩和曲線~不過也不怎麼復雜~
縱斷面部分:需要查
坡度的規范~
還有坡長的規范~根據實地條件
滿足規范和安全就可以!
橫斷面部分:通過做縱斷面
把設計高程和填挖方都記錄下來~然後根據路幅寬和路拱坡度
將地面和設計高程表示出來
最後把填挖方面積
算出來
就ok了~!
本人交建專業~!去年做過~最近在做道路工程設計~!
㈤ 數字信號處理的課程設計怎麼做
數字信號處理綜合設計
一、實驗目的
1.學會MATLAB的使用,掌握MATLAB的程序設計方法;
2.掌握在Windows環境下語音信號採集的方法;
3.掌握數字信號處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
4.掌握MATLAB設計FIR和IIR數字濾波器的方法;
5.學會用MATLAB對信號進行分析和處理。
二、實驗原理
參考《數字信號處理》教材。
三、主要實驗儀器及材料
微型計算機、Matlab6.5教學版、TC編程環境。
四、實驗內容
1.語音信號的採集
要求利用windows下的錄音機(開始—程序—附件—娛樂—錄音機,文件—屬性—立即轉換—8000KHz,8位,單聲道)或其他軟體,錄制一段自己的話音,時間控制在1秒左右。然後在MATLAB軟體平台下,利用函數wavread對語音信號進行采樣,記住采樣頻率和采樣點數。通過wavread函數的使用,要求理解采樣頻率、采樣位數等概念。
wavread函數調用格式:
y=wavread(file),讀取file所規定的wav文件,返回採樣值放在向量y中。
[y,fs,nbits]=wavread(file),采樣值放在向量y中,fs表示采樣頻率(Hz),nbits表示采樣位數。
y=wavread(file,N),讀取前N點的采樣值放在向量y中。
y=wavread(file,[N1,N2]),讀取從N1點到N2點的采樣值放在向量y中。
2.語音信號的頻譜分析
要求首先畫出語音信號的時域波形;然後對語音信號進行頻譜分析,在MATLAB中,可以利用函數fft對信號進行快速付立葉變換,得到信號的頻譜特性;從而加深對頻譜特性的理解。
3.設計數字濾波器和畫出頻率響應
根據語音信號的特點給出有關濾波器的性能指標:1)低通濾波器性能指標,fp=1000Hz,fc=1200 Hz, As=100dB,Ap=1dB;2)高通濾波器性能指標,fc=2800 Hz,fp=3000 Hz As=100dB,Ap=1dB;3)帶通濾波器性能指標,fp1=1200 Hz,fp2=3000 Hz,fc1=1000 Hz,fc2=3200 Hz,As=100dB,Ap=1dB。要求學生首先用窗函數法設計上面要求的三種濾波器,在MATLAB中,可以利用函數fir1設計FIR濾波器,然後在用雙線性變換法設計上面要求的三種濾波器;之後再利用函數butter和cheby1設計上面要求的三種IIR濾波器。最後,利用MATLAB中的函數freqz畫出各濾波器的頻率響應。
4.用濾波器對信號進行濾波
比較FIR和IIR兩種濾波器的性能,然後用性能好的各濾波器分別對採集的信號進行濾波,在MATLAB中,FIR濾波器利用函數fftfilt對信號進行濾波,IIR濾波器利用函數filter對信號進行濾波。
5.比較濾波前後語音信號的波形及頻譜
要求在一個窗口同時畫出濾波前後的波形及頻譜。
6.回放語音信號
在MATLAB中,函數sound可以對聲音進行回放。其調用格式:
sound(x,fs,bits);
可以感覺濾波前後的聲音有變化。
五、實驗思考
1.雙線性變換法中Ω和ω之間的關系是非線性的,在實驗中你注意到這種非線性關系了嗎?從哪幾種數字濾波器的幅頻特性曲線中可以觀察到這種非線性關系?
2.能否利用公式完成脈沖響應不變法的數字濾波器設計?為什麼?
六、實驗報告要求
1.簡述實驗原理及目的。
2.按照實驗步驟及要求,比較各種情況下的濾波性能。
3.總結實驗所得主要結論。
4.簡要回答思考題。
㈥ 機械課程設計怎麼做
雖然很麻煩 但是並不困難 只是要花時間
如果你底子薄 可以跟著同學們的步驟完成 同學幹嘛你幹嘛 不懂的就問 就可以了。
機械設計大概分為以下幾步
1,設計參數 選擇材料 這跟老師分配的具體任務有關 具體過程可以參照機械設計課本的 軸類 齒輪等等設計章節
2 校核 校核合格的才能往下做 如果不合格重新設計第一步
3畫圖 這個不用多說了吧
4 標注 這個也不用多說 和同學們多商量下 就可以了
5 編寫說明書 把設計過程寫上去 大概就是1,2步的內容整理一下 再寫些感想什麼的
6 答辯 老師說啥你就點頭!讓你改你就改 改不了的就矇混過關 ~
㈦ 如何做好課程設計
多想多看,不要嫌麻煩
㈧ excel課程設計怎麼做
這取決於你都用excel做過什麼了,用過之後就會有一些感受,然後根據這個感受來決定課程設計的題目
㈨ 混凝土結構的課程設計怎麼做
你看看這個對你有沒有幫助?
本課程設計必須在認真學習教材有關章節的基礎上,仔細閱讀單層工業廠房課程設計任務書,根據所提供的設計條件,包括工程概況,施工技術經濟條件及有關設計參考資料,確定設計步驟,進行設計。
一、 起重機械的選擇:
起重機械的選擇,包括起重機的類型,型號及數量等內容。
1 、起重機類型的選擇
考慮技術上的合理性與先進性,經濟性及現實的可能性;根據廠房的跨度,構件重量,吊裝高度及現場的條件確定。
2 、起重機型號及起重臂長度的選擇
當起重機類型確定之後,還需要進一步選擇起重機的型號及起重機的臂長,使所選起重機的三個工作參數:起重量、起重高度、起重半徑(工作幅度)滿足結構吊裝的要求。
a 、起重量 Q :
所選起重機的起重量必須大於所吊裝構件的重量與索具重量之和。
即: Q ≥ Q 1 +Q 2
其中: Q 2 為索具重量:吊索取 0.1 T ;
橫吊聚、鳥咀架,各取 0.5 T ;
b 、起重高度 H
所選起重機的起升高度必須滿足所吊構件的吊裝高度要求
即, H ≥ h 1 +h 2 +h 3 +h 4 ( 各符號意義參照教材 )
確定構件的吊裝工藝:分別作圖並說明柱、吊車梁、屋架(天窗架)、屋面板、綁扎、加固等詳細內容;
柱:各列柱均要求以一點綁扎(斜吊綁扎法或直吊綁扎法)采甩旋轉法吊裝的方法、抗風柱可採用一點綁扎滑行法吊裝;
屋架: 12m 跨二點綁扎; 18m 跨採用四點綁扎; 24M 跨採用橫吊梁四點綁扎(橫吊梁為φ 219 × 6 長度 9m 的鋼管橫吊梁)
c 、起重半徑(工作幅度) R
當起重機可以不受限制地開到構件吊裝位置附近去吊裝構件時,對起重半徑沒有什麼要求,計算了起重量 Q 及起重高度 H 後,即可查閱起重機工作性能表或曲線來選擇起重機型號及起重臂長度,並可查得在一定起重量 Q 及超重高度 H 下的工作半徑 R ,作為確定起重機開行路線及停機位置時的參考。
當起重機不能直接開到構件吊裝位置附近去吊裝構件時,對起重半徑就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這時便要根據起重量 Q ,起重高度 H 及起重半徑 R 三個參數查閱起重機工作性能表或曲線來選擇起重機的類型及起重臂長度。
同一種型號的起重機可能具有幾種不同長度的起重臂,應選擇一種既能滿足三個吊裝工作參數的要求而又最短的起重臂,但有時由於各種構件吊裝工作參數相差過大,也可選擇幾種不同長度的起重臂。
當起重機的起重臂需跨過已吊裝好的構件上空去吊裝構件時(如本設計需跨過屋架吊裝屋面板),還要考慮起重臂是否會與吊裝好的構件相碰,此時起重機起重臂的最小長度可用數解法或圖解法求出。本設計要求按比例(不小於 1:200 )以圖解確定起重機吊裝最大跨度,最高處(跨中)屋面板時起重機的最小起重臂長度。
當起重臂長不能滿足起吊跨中屋面板要求時,可考慮在起重臂端加設鳥咀架來滿足吊裝屋面板的起吊高度的要求。
起重機的起重臂傾角:α min ≥ 30 °;α max ≥ 77 °。
要求用數解法復核最小起重臂長度。
對少數有能力的學生,當選定吊裝中屋面板的起重臂後,可以圖解法復核在該臂長及傾角條件下可否滿足吊裝最邊緣一塊屋面板的要求。
注:選擇起重機型號時,起重量 Q 可能小於構件的重量和吊索傢具之和。當超載量 <10% ,其它條件均滿足吊裝構件的要求時,可不作起重機整機穩定性驗算,但為了確保吊裝構件時的安全,必須提出可靠的保證性措施。
二、確定廠房結構的吊裝方法:
?
三、現場預制構件的平面布置與起重機開行路線:
構件採用分件吊裝法,柱與屋架在現場預制,其餘構件由預制廠製作,運到現場排放後吊裝。
1 、起重機開行路線
根據所選取的吊裝各列柱的起重半徑,均小於所在跨度的一半,所以,吊裝柱時需跨邊開行,吊裝梁系時,亦在跨邊開行。吊裝屋面結構時則在跨中開行。
2 、構件的平面布置:按設計要求分別考慮預制階段及吊裝階段的布置。
a 、預制階段平面布置:
柱:柱的現場預制位置,即為吊裝階段就位排放位置,所以應按吊裝工藝要求進行平面布置,各列柱均按旋轉法吊裝,斜向跨內式跨外排放;抗風性用滑行法吊裝,可根據現場的實際情況排放。
屋架:在跨內平卧疊層預制,每疊三 ~ 四榀,盡可能考慮現場的實際情況,滿足預應力屋架抽管,穿筋及張拉所需場地要求,為了便於屋架的扶直排放,常考慮採用斜向布置。
b 、構件吊裝前的排放平面布置:
由於柱在預制階段即已按吊裝階段的排放要求進行布置,當預制柱的混凝土強度達到吊裝要求後,即可先行吊裝,以便空出場地布置其它構件,故吊裝階段的排放布置是指柱已吊裝完畢,其它構件如屋架的扶直排放,吊車梁和屋面板的運輸排放等。
屋架:屋架扶直後應立即進行排放:本設計要求 24 m 跨和 18 m 跨的屋架採用靠柱邊斜向排放。第一榀屋架考慮抗風柱可能已經吊裝,故應後退至②軸踐屋架排放位置附近排放。 12m 跨的屋架可考慮屬採用 3 、 4 榀為一組靠柱邊順軸線縱向排放。
吊車梁、連系車梁可在其吊裝位置的柱列附近排放,可跨內或跨外。亦可考慮隨運隨吊。
屋面板,可布置在跨內或跨外。
根據以上方案,分別繪制起重機吊裝柱,梁系及屋蓋系統的開行路踐,並表示出停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