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情緒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
Ⅰ 如何評價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課
選定團體心理輔導的主題
如果設計一個完整的團體心理輔導方案,首先要知道現在你所要組織的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哪些心理問題。所有的團體心理輔導必須先確定團體的目標,而後才能設計團體活動的計劃,確定規模,組成團體。做的是什麼?目的是什麼?要用哪些人來做?從中選擇一個你所認為當務之急或者受眾比較廣范的主題,進行團體心理輔導方案的設計。基本認識自我,情緒行為,學習心理,人際交往四大方面。選定大主題以後再起名一個小的主題,一般主題要積極、生動、易於理解,具有吸引力,讓團體成員看到這個主題就能明白這個團體是干什麼的,目標清晰,同時對組織的活動非常有興趣參加。如認識自我中增加自信心,《牽手自信,把握青春》;情緒行為中緩解壓力,《為高三減壓,為夢想添翼》。
Ⅱ 關於心理的主題活動
「克服自卑,展現自我」
團體輔導計劃書
關鍵詞:自卑、理性情緒療法、優點轟炸
「克服自卑,展現自我」團體輔導計劃書
一、團體名稱:
克服自卑,展現自我
二、團體性質:
封閉式、結構性的發展型小組
三、團體規模:
6至8人
四、參加對象:
在校大學生。希望組員是異質的,盡量平衡學生的年級、專業和性別。
五、篩選方式:
自願報名。做有關自卑的問卷評定團體成員。
六、活動時間:
每次90分鍾左右,一共6次,每周六晚上7點開始
七、活動地點:
心理輔導室
八、團體目標:
1 引導學生充分認識自己
2 通過訓練逐步改善學生的自卑
3 充分展現自己
九、輔導方法:
艾里斯的理性情緒療法、放鬆訓練、肯定訓練
十、理論依據:
根據艾里斯的ABC理論,基本認識是人們的問題不是根源於誘發事件本身,而是人們對事件所持有的信念,其中事件A只是情緒和行為C的間接原因,直接原因是B,即是來詢著對事件所持有的信念,所以首先我們要引導成員的對自我的正確認識,以積極的自我暗示代替消極的自我暗示。
另外結合阿德勒的觀點:阿德勒認為一個人產生自卑感是源於缺乏社會興趣,所以在團體里,我們要盡量讓每一位成員在團體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讓他們充分感覺到安全感(自卑也是缺乏安全感的行為變現之一)。
十一、團體方案:
第一單元你我相識
單元目標1 小組成員相互認識並初步了解
2 組員對小組的基本情況更明確
3 建立團體規范
活動名稱 活動內容 時間 備注
一、暖身活動 游戲「尋找我的另一半」對裁好的彩色紙由團體成員自由選取。然後成員必須在團體內知道到與自己同色的且形狀相匹配的另一半,然後兩人自由交流5分鍾,相互認識。然後全體成員圍圈坐下,每一對輪流向大家介紹對方,使團體中的每一人都能相識。 20分鍾 彩色紙剪成的三角形或正方形,並一分為二。
二、團體形成 1 發給成員事先准備好的紙。2 請成員寫下加入團體的期待。(紙集合成冊,最後一次活動中用)3 領導者藉此說明團體的功能、內容和目標,以澄清成員對團體的期望。 15分鍾 白紙筆
三、認識團體 1 討論在團體中我們應遵守的規范,最後確定團體規范,寫在彩色紙上,讓每位同學簽名。2 領導者將協定好的規范貼在輔導室最顯眼的地方。 20分鍾 彩紙筆
四、結束活動 1 分享:從活動中,對自己和團體的感受。2發給每個成員「團體活動反饋受測」,讓成員回去後紀律每次活動內容、活動感受及收獲。3 領導者講述下次活動安排。 15分鍾
第二單元走進自卑
單元目標1 幫助成員了解自卑心理
2 幫助成員了解自卑危害
活動名稱 活動內容 時間 備注
一、暖身活動 1 進行放鬆訓練,先播放輕音樂,成員閉上眼睛,使成員自己處於自己覺得最舒適的狀態。2 播放音樂幾分鍾後,隨機請成員站出來進行自我介紹,可以隨便說一些內容,盡量說就可以了。 15分鍾 柔和的音樂
二、了解自卑 1 觀看有關自卑情節的影片。2 討論影片中的自卑的原因,行為表現,能夠進一步引發各成員對自我的自卑的思考,有可能的話,大家分享自己自卑的時候。 20分鍾 影片
三、自卑的危害 1 討論自卑的危害(最好影片能有)。2 領導者總結自卑的危害。 20分鍾 結合影片
四、結束活動 1 分享本次活動的感受和看法。2 布置家庭作業。3 領導者講述下次活動安排。 15分鍾 家庭作業:記錄自己在下周內沒能展現自己的事
第三單元正視自卑
單元目標 1 協助成員改變逃避的行為
2 讓成員能夠正確地面對讓自卑的事
3 使成員釋放自我,勇敢挑戰
活動名稱 活動內容 時間 備注
一、暖身活動 游戲「大風吹」所有人(包括組長)圍成一個圈,先有一個人站在中間說:「大風吹」,所有成員問:「吹什麼」,如果那人說:「吹戴眼鏡的」,那麼所以帶眼睛的同學就要跑動起來,尋找自己的座位,中間那個人也在動(所以座位始終都是比總體人數少一個的),那個沒有找到座位的人,就可以要表演一個節目,成員要以真誠的態度去欣賞。然後在表演節目的人進行下一輪的游戲。 15分鍾
二、了解我的想法 1 讓成員把上次的家庭作業拿出,請成員根據自己所寫的向大家說說自己遇到哪些讓自己感到自卑的困境,從而未能展現自我2 領導者詢問成員幾個問題,促使他們思考 (1)當你自卑而逃避時,首先閃現出的是什麼念頭?然後呢?怎麼結束的? (2)在這種情景下,究竟是什麼東西在困擾著你?3 討論這些困境,說出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並提出解決的方式 30分鍾 上次的家庭作業改正成員錯誤觀念,從而形成正確的認識
三、深入情境 1 選擇某位成員的困境並加以改變,模擬一個真正的情境,讓所用成員成為其中的一員,運用「角色扮演法」來幫助成員正視自卑,採取較好的應對方式2 分享剛才的表演感受,自由發言。3 領導者總結發言。 30分鍾
四、結束活動 1 概括本次團體輔導的內容。2 領導者講述下次活動安排。 15分鍾
第四單元發現自我
單元目標 1 發現別人的優點
2 使自己更有信心
活動名稱 活動內容 時間 備注
一、暖身活動 1游戲「解開千千結」領導者讓成員手拉手成為一個圈,看清楚自己的左和右手是誰,確認後鬆手,在圈內自由走動,領導者叫停,成員定格,位置不動,伸手拉左右手,從而形成許多結或扣,不能鬆手,但可以鑽、跨、繞,要求成員設法解決難題,回復到起始狀況。2 分享活動的感受 15分鍾
二、優點轟炸 1 要求小組成員輪流別別人指出優點,被談論者只允許靜聽,不必做任何錶示2 討論被大家指出優點有何感受,是否有一些優點是自己以前沒有意識到了?指出別人優點時有什麼感受3 分享怎麼做一個樂於欣賞他人的人 30分鍾
三、提高信心 1 針對上面的活動,討論自己應如何正視自己,看清自己的能力,從而提高信心2 領導者總結成員所提的話題,並引導成員積極的面對生活 20分鍾 可以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
四、結束活動 1概括本次團體輔導的內容。2領導者講述下次活動安排。 10分鍾
第五單元戶外展現
單元目標1 展現自我,身臨其境
2 使成員真切感受自己
活動名稱 活動內容 時間 備注
一、暖身活動 先在戶外活動開始進行放鬆訓練,先播放輕音樂,成員閉上眼睛,使成員自己處於自己覺得最舒適的狀態。 10分鍾
二、演講 領導者指定一個大概30人左右的群體,讓每一個人進行簡短的演講(無論什麼話題)(錄像記錄) 30分鍾 觀察員進行記錄
三、問路 領導者安排每兩個成員一組(分組抽簽決定)向陌生人問路(錄像記錄) 20分鍾 觀察員進行記錄
四、結束活動 1分享本次本次活動的感受2領導者講述下次活動安排。 30分鍾 家庭作業:每個成員寫一份自己的實踐報告(包括感受、自我評價等)
第六單元珍重再見
單元目標1 談談自己在團體中的表現以及對自己的評價,
2 分享自己在團體中取得的進步和學到的東西
3 總結本次活動並安全友好地結束團體
活動名稱 活動內容 時間 備注
一、暖身活動 活動「禮物派送」請每位成員在送禮單上寫上准備送個組內每個人的禮物名稱,然後轉圈在每個人的收禮單上寫上自己准備贈送的禮物。 30分鍾 送禮單和收禮單各一份
二、分享體驗 1 結合錄像談談自己的戶外活動的表現以及對自己的評價,或是對其他成員的表現和評價。2 談談自己取得的進步和學到的東西 30分鍾
三、祝福了 1 概括本次團體輔導的內容,重申其意義所在2 領導者送出祝福3 大家一起拍照,然後手拉手圍成圈,唱一首告別歌 20分鍾
十二、團體評估
1 團體觀察員的評估:主要針對是在第五次戶外活動中,成員的表現是否有所變化。
2 團體成員的自我評估
3 團體領導者對領導過程和團體成員的評估
十三、附錄
1 團體規范(契約)
我自願參加心理訓練小組,在活動期間願作出如下保證:(例如,如下的條款)
(1)我一定準時參加小組的活動,因為我的缺席會對整個小組活動造成影響。
(2)對於小組成員在活動中的所言所行我絕對保密,活動外我不做任何有損小組成員利益的事
(3)小組活動時,我絕不會對他們進行人身攻擊
等等
簽名:
年 月 日
2自卑量表或是問卷
3 觀察員反饋表
4 團體反饋表
十三、參考資料
浙江師范大學教育院心理系《團體輔導方案集錦》
Ⅲ 團體心理輔導游戲有哪些
1、妙手解開千千結(8至人)
2、突圍闖關
3、優點轟炸
4、泰坦尼克號
Ⅳ 心理健康課情緒 可以添加哪些小活動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設計主要有七個步驟。 1.創設情境 情境是心理產生和發展的空間,這種空間的營造可以是真實的情境,也可以是虛擬的情境,但都需要創設。情境的創設可以靠任務來激起,如競爭的情境只需要提出一項有成敗有比較的任務即可;也可以靠語言來渲染,如編故事,只要故事有吸引力、有真實感,就可以讓學生進入情境之中;也可以靠環境來營造,如帶領學生到陵園墓地去討論自我與生命問題,自然就進入了這種情境中;也可以靠展示來創造,如讓大家表演自己放學回家後是如何和父母說話的。情境就是讓學生思維和情感聚焦在一個共同點上,這樣才可以進行相互交流和相互學習。情境的創設是否成功主要看能否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以「
?」活動為例。在活動開始時,教師設計了一個「印指紋"的小游戲,讓學生在紙上印下自己的指紋並觀察每個人的指紋有什麼不一樣,從而讓學生初步體會到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第二步設計了一個「填寫個人小檔案"的活動,讓小朋友根據問題大聲地說出自己的個人小檔案:「我的姓名,我的樣子,我的喜好,我的優點,我的不足,我認為老師和同學們是怎麼看我的,我的願望……」通過這一步步活動讓學生從外貌、喜好、優缺點、他人的評價等方面來比較全面地認識自我。第三步則設計一個小品《小動物學本領》,由幾名同學來扮演兔子學鳥飛,魚兒學
跳,鳥兒學馬跑,
學魚游等。從而讓學生明白每一個人都是有自身特點和優勢的,我們應該更好地發揚自己的優點,同時正視缺點,並努力克服缺點,進而對自己有一個全面的評價。 2.心靈外化 創設情境是希望所有學生的心靈都對這一情境而打開。接下來就要一步步引導學生的全部心靈對情境全方位介入。這種介入可以是通過親身參與行動,在連續的行動中把自己的心理世界充分展開;也可以是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和事件,從而產生感同身受的心理移入。通過游戲、角色表演、行為演練、象徵性表達等形式把自己心靈的變化外化,用可觀察和驗證的行為表現出來。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多變的情緒》為例。對於小學三年級的學生而言,「情緒"這個概念是非常抽象、很難理解的,所以老師不談什麼是情緒,而是先問:人有哪些情緒表現?小學生們回答非常踴躍:激動、愉快、憤怒、輕松、驚訝、恐懼……然後老師通過游戲讓幾位同學即興表演,其他同學猜測表演的是哪一種情緒。第三步通過模擬幾個典型情景,如爸爸媽媽吵架時,孩子害怕的樣子;考試沒考好時,情緒低落的樣子。讓同學們了解到不良情緒給人們學習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最後老師拋出問題:當我們心情不好時該怎麼辦?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並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歸納了幾條克服
的常見方法,如轉移注意力、尋找朋友傾訴等。整節課絲毫看不見抽象的情緒理論,但讓學生們真切地感受到了什麼是情緒。 3.情感體驗 當學生的情感充分介入後,就通過變化的情境來激發學生不同的情緒情感體驗,把學生平時壓抑在心中的情感釋放出來。這種情感可能是喜悅、歡呼、親切、感激,也可能是悲哀、自責、苦惱、絕望。小學生心理世界是隱蔽的、復雜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就是試圖去發現這樣的世界,去這樣的心理世界溝通。活動中要積極地創設情境,讓學生從內心深處進行體會、琢磨,產生共鳴。例如,「保持一份好心情」活動中,向學生提出:「假如你的好友和你鬧矛盾了,你的心情會怎樣?」「假如你學習上取得了好成績,你會怎麼想?」等問題,讓學生經歷內心的思考、內心的體驗,有感而發,反映出真實心態。通過學生的內心體驗,讓學生心靈頓悟,調適自己的心境。活動中,學生有不同的心靈感悟,要重視學生的內心體驗和心靈感悟,盡量做到對學生的回答不妄加評判,讓學生說出自己心中不同的想法。 4.交流分享 交流分享的目的有二:一是讓學生發現自己的感受並不獨特,別人也有同樣的感覺,從而化解對問題的擔憂,增加與集體的一體感;二是讓學生相互學習,在面對同樣的問題時吸取別人成功的經驗。要把真誠的表達和領會別人的表達培養成一種生活能力,讓我們的學生學會在彼此的交流中獲得心靈的成長。表達者應該真實、自然、個性化、有感而發,傾聽者應該接納、領會、無批評、有回應。所以,交流分享的過程既是獨特的情感體驗過程,又是生活能力的培養和訓練過程。 5.重新調整 重新調整是在對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深入的了解之後,重新為自己的
定位。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最終要讓學生修正自己的價值觀和
,使情感和行為發生良性變化。經過分享,學生在團體中相互評估每人的行為,就會進一步對效果不佳的方案進行重新評估和調整,建立新的行為模式。例如,有一位學生在「課前准備」訓練中,發現自己在下午第一節課老愛打磕睡的問題,也制定了調整生活習慣、早睡早起的計劃,但一周下來不見效,為此很煩惱。小組成員對此表示了很大的關心,與她共同探討,為她提出了十條建議。最後,她結合自己的身體狀況,設計了午飯後喝杯濃茶的方案,效果很好。 6.行為實踐 在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僅僅是讓學生有所觸動和領悟。要讓他們將體驗、感悟的東西化為行動,還需要課後的行為實踐,並在實踐中進行反饋和調整。改變了的行為習慣必須要可持續執行,必須要有效果的支持,必須有自我反饋方式,必須有廣闊的團體監督體系。例如,學生可以制定行動計劃圖,將每天要做的事寫在圖上,進行分類,並告知家人、教師、同學等以作為強大的監督力量,對各項活動的成效進行自我評價,對自己的執行情況進行獎懲。有的同學在行為符合預定要求時,自己就往鉛筆盒裡投一枚硬幣,進行自我強化;有的同學堅持一周達標,就讓父母給自己買一架飛機模型。 7.泛化延伸 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和生活實際設計活動課,並對學生進行輔導,目的並不僅僅是滿足活動課上學生的心理要求。它應該貫穿學生的始終,讓學生所感悟到的東西延伸課外,指導行為。把這種行為的變化在相關的思考方式、行為習慣、表現領域中表現出來。如在一個人身上學到的方法應用於另一個人,把學習領域的技能應用於
領域。小學生形象記憶能力強,對活動中感興趣的內容銘刻在心,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上反映出來。當開展完 「不做『小拖拉』」這一內容的活動後,有些同學報告說:「我現在做事情可及時了,再也不拖拉了」。可見,學生們能用心理活動課中的感悟、體會來指導鞭策自己的行為,達到了心理活動的目的。 (五)活動效果評價 在活動設計之初,就要考慮到可能出現的教育效果。在設計者的頭腦里,要有關於結果的明晰的效果圖景。設計者還要善於把這種圖景與所有參與活動的同學分享,使其成為大家共同為之努力的意願。同時,設計者要為評價活動效果准備一套測評方式,使其具有可操作性。活動效果測評在活動之後可以為這次活動提供反饋,從而准確估計活動的結果,改進以後的工作。但最重要的是,當活動的效果評價作為活動設計的一部分被充分考慮時,它就成了活動目標的一部分,為集體和個人的努力提供了壓力,讓成員對活動有更多的投入。當然,這種評價不是對成員表現的評價,而是對群體收獲和活動效果本身的評價,是一種形成性評價,所以不會產生傳統考試那樣對學生個體的壓力。 (六)參考資料 設計者在設計活動方案時,應附錄有關的參考文獻,如對教材的選擇和修改、對相關活動成果的綜述、對他人成果的借鑒、對理論問題的解釋等。這既提供了對這次活動設計的理論和實踐的支持,使活動的基礎更加堅實;也尊重了他人的知識產權,闡明了自己的創造性所在,有利於自己積累資料,也有利於別人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