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報名輔導班的心理
1. 你的家長肯定給你報了很多輔導班,你想對這樣的家長說些什麼寫一寫你的心裡話
作為家長肯定都是矛盾的,一方面想要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但是一方面周專圍的孩子都上各種輔導班,各種特屬長班,心裡又著急,怕自己孩子跟別的孩子的差距越來越大,其實罪魁禍首就是那個說出「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人!!他(她)的這句話害了多少中國的孩子失去了本該擁有的快樂童年。如果各種輔導班變成了一種負擔,心理上就會產生排斥,就有有物極必反的效果。
2. 很多家長最終還是給孩子報了補習班這些家長的表現是一種什麼心理
從眾心理,看到別的孩子都補習,自己怕孩子落後就一定要補習。
其實真正優秀的孩子,不是補習出來的,而是他們有一套學習方法。
3. 很多家長送孩子去輔導班輔導學校教學的課程,是什麼心態
很多家長送孩子去輔導班及輔導學校上課,這是父母為了孩子將來所產生的擔心、焦慮、恐懼所產生的下意識行為。每個孩子的心智和個體心理不一樣,而父母又忙又不懂,依據從眾心理,找一個不輸在起跑線的理由為自己開解。事實上這種效果沒有人研究出好壞,由父母的意志行事。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一種盲從心理,一切為了孩子,什麼代價也願意付出和嘗試,這是父母很常見的心理特徵。
意思是因為外界傳播別輸在起跑線上,寧可信其有,促使自己把孩子送入輔導班,效果好不好不知道,但送了比沒送好的思維固著。焦慮的產生更好理解,其背後有著某種不安的弱勢心理,通過販賣比較、緊張、期望、恐懼、害怕等心理,從而產生對未來的焦慮。
通過以上的分析,家長們應該明白,也可以將心比心,可以試驗,以效果為准,靈活掌握這些方法,千萬別強迫式為孩子做主。過多的學習去擠壓與孩子的親子教育也是不明智的,學習不僅限於課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是需要學習和感悟的,讓愛智慧一些,德育多一些更好。天才只是少部分人的天賊或專利,做一個健康平凡的人有多好。
4. 你是如何看待家長給孩子報輔導班的
上補習班的孩子很大一部分是學習不好家長拉來的或者三分鍾熱血的,也大多是老師教的學不進去或者學不會的。
5. 為什麼家長喜歡給孩子報輔導班
就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別人的孩子差,存在一種攀比心理。
6. 家長為何要給自己的孩子報輔導班
家長對於給孩子報輔導班是對孩子好的,為孩子以後的生活做好基礎
1、適度的輔內導班課程安排是容可以的 要給孩子留有足夠的玩耍的時間
畢竟前期的輔導只是對於孩子的起到啟蒙作用 他不像大人有著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約束力
2、每個孩子都是玩心會大於學習 前期都是產生抵觸心理的
3、家長要做好規劃給孩子 適度而不過度
7. 現在的家長報輔導班的時候都考慮哪些問題
一:家長報輔導班切勿盲目跟風,可能你所報的班並不是最優秀的,輔導班只是通過廣告宣傳和資本運作炒起來的,軟體雖好,真正的硬體卻不行,如,老師的實踐教學水平低下,老師的國家教師資格證等等相關資格證書一切全無;老師因材施教的能力低下,只會照本宣科,千篇一律;老師掌握教育學心理學理論的水平低下。
二:針對以上問題,家長需要有耐心,為了給小孩找一個理想的輔導班而不怕麻煩,經常打聽鄰里,經常上網查詢,經常留意。因為一個好的輔導班真的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
三:選中適合的輔導班之後,應自己打聽清楚,實地考察一番,看看輔導班的學習氛圍濃不濃,學習環境好不好,能否有一個安靜、安全的環境供小孩學習寫作業。並對比附近的輔導班,看看哪些輔導班只是為賺取錢財的社會投資人士開的,哪些是真正有學歷有資格證件有實踐經驗而開的。這一點,一定要看輔導老師的相關證書和學歷和身份證等等,切勿因為面子而忽略了。
四:選擇輔導班的時候應四方對比,既要問鄰里,又要自己網上查詢,又要實地考察一番,對比一番,切勿嫌麻煩。小孩的教育容不得走太多彎路,去一些誤人子弟的輔導機構。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壞都是影響孩子的一生。
五:電話咨詢之後,實地考察,看看輔導班的輔導資料全不全,科不科學,是否與學校的教材教輔高度一致,另外開辟占線的輔導班,搞一些偏難怪的資料給學生輔導,只會給學生帶來帶來困惑和誤導,讓學生力不從心,反而本末倒置了。因為不管是小升初還是中考高考都是大型考試,90%都是基礎知識的考查和運用。除非您的孩子在基礎上已經非常牢固了,可以適當拓展和攻克奧數和深入學習英語;另外考察時一定要親自看看輔導班的資料,輔導班沒有科學的教材輔導資料和教育學心理學書籍的一定不要報,很可能是完全不懂教育和只為賺錢的人所開。
六:實地考察後,在決定選擇哪個輔導班之前還要給孩子領去試聽,自己觀察老師的課程熟練程度和輔導方法的運用,試聽結束後還要詢問孩子的試聽感受然後多與授課老師交流看看其功底如何,最後再做判斷。
七,如果你以上六步環節都努力做到了,最後希望您一旦選定就放心的至少孩子在輔導班培訓半學期或一學年之後再看效果,一個再好的輔導機構都需要時間去證明,況且由於教育的特殊性,不可能一個月就讓您的孩子從60分一下子提高到90分,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七:作為一個孩子的母親並大學期間是深入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和有過3年班主任經驗的人,希望能為一些母親解開些許困惑。
8. 孩子家長:我為什麼給孩子報輔導班
校外輔導,既加重孩子學習負擔,同時也增加家庭經濟負擔,相信家長們都有同感,但為什麼還有那麼多家長對輔導班趨之若鶩呢?
一,剛性需求——孩子學習確實跟不上,需要到輔導班「進補」
現在各地教育部門努力加大投入消除中小學大班額,在此條件下,中小學每班人數大約在40至50人之間,相對於大班額條件下,每名學生獲得的教學資源相應有所增加。但即使如此,老師要根據每個孩子的學習情況和接受能力實現因材施教和個別化教學仍不現實。老師的講授,應是大眾化的口味,難免個別學生無法適應老師的教學,從而導致成績無法跟上大部分同學。這樣,尋求校外輔導班的幫助,便成了家長們的無耐選擇。
二,從眾心理——別人家的孩子都上輔導班,自己的孩子如果不參加輔導可能會落後
「每當看到校外輔導機構門口熙熙攘攘的家長們,我心裡就發慌」,一位家長如是說。是啊,在家長的眼中,參加校外輔導,就是讓孩子佔有更多的教學資源。假設孩子們的智商相差無幾,也就是將教學資源轉化為成績的效率差不多,那麼誰佔有的教學資源多,對應地誰的成績就應該越好。所以,不能因為沒有參加校外輔導而使孩子的成績落後。
三,經過輔導班的實習,孩子成績確實有提高
所謂校外輔導,當然不能否認小課堂、個別化教學、因材施教等措施,對孩子學習方法的掌握、學習能力的提升以及學習成績提高的促進作用,但題海戰術也往往是校外輔導的慣用提分武器,經過大量習題,孩子們的應試能力肯定會有不同程度的增強。這就會使家長們很受用——付出沒有白費,所以繼續參加校外輔導也是理所當然的選擇。
說到底,學生們參加校外輔導的額外負擔,是由指揮棒牽引的,這就是各級升學考試。當前,均等化教學還是個願景,短期內同類中小學辦學水平的差異很難消除。是否享有優質的教學資源,是能否享有下一個階段優質教育的基礎,是最終能否進入「好」大學的階梯。如果對中小學生的考核選拔方法不改革,如果個性、創新等體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因素在考核中無法體現,那麼追求知識考核中的「高分數」便是學生與家長們的唯一要求,校外輔導還是一個有效的「提分利器」。
9. 我想了解家長在給 自己孩子報藝術培訓班時的心理
這個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的:
1 別人的孩子都去上培訓班,如果自己家孩子不去內,就顯得比人家差,沒別的容孩子上進。
2 如果能學會一門藝術技能,將來在高考時可以加分。
3 讓孩子替代自己去實現他們未能實現的夢想,例如:音樂家、舞蹈家、作家……
4 提高孩子的藝術修養,煉鐵成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