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心理輔導應遵循
Ⅰ 心理咨詢應遵循哪些原則
心理咨詢要遵循傾聽,保密等原則。心理咨詢可以說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在心理咨詢過程中會牽涉到來訪者的一些不希望他人知道的隱私,作為心理咨詢師的職業道德和職業原則都要求心理咨詢師必須尊重來訪者,必須為來訪者保密,而且不能與來詢者建立除了咨訪關系以外的私人關系。
選擇像泊恩心理這樣專業的機構是很重要的,泊恩心理的精神科醫生、心理治療師以及心理咨詢師畢業和工作於海內外知名院校及醫院共30餘位。團隊多數門診醫護人員畢業於國內以及國際知名高等院校,所有醫務人員符合國家精神衛生相關執業要求。我們致力於持續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在臨床實踐的同時堅持每月100課時以上的循證醫學(EBM)以及循證心理實踐(EBP)繼續教育。
Ⅱ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應遵循哪些基本原則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
1、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身心發展的規律,有針對性地實回施教育。
2、面答向全體學生,通過普遍開展教育活動,使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有積極的認識,使心理素質逐步得到提高。
3、關注個別差異,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和輔導,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4、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啟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把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學輔導與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動參與有機結合起來。
Ⅲ 針對大學生心理問題,輔導員應遵循什麼基本原則
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對危險行為及時做出防範。高校輔導員,首要的職責即是做學生的思想工作。目前,各高校中偶有學生因心理問題發生跳樓、割腕等極端行為,或因精神狀態異常而被家長帶回家中休養,或到專業機構接受心理治療。輔導員應從三方面著手,及時發現和處理大學生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首先,輔導員要及時發現學生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針對不同的年齡及年級層次,要有針對性地加強工作重點。
Ⅳ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該遵循哪些原則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科學性、實踐性很強的教育工作,應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則:
1、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身心發展的規律,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
2、面向全體學生,通過普遍開展教育活動,使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有積極的認識,使心理素質逐步得到提高。
3、關注個別差異,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和輔導,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4、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啟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把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學輔導與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動參與有機結合起來。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和實施途徑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一是對全體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二是對少數有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咨詢和輔導,使他們盡快擺脫障礙,調節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發展自我的能力。
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可通過以下一些途徑:
1、全面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中。在學科教學、各項教育活動、班主任工作中,都應注重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
2、除與原有思想品德課、思想政治課及青春期教育等相關教學內容有機結合進行外,還可利用活動課、班團隊活動,舉辦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題講座。對小學生也可通過組織有關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游戲、娛樂等活動,幫助學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識和方法,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3、開展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對個別存在心理問題或出現心理障礙的學生及時進行認真、耐心、科學的心理輔導,幫助學生解除心理障礙。
4、建立學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溝通的渠道,優化家庭教育環境。引導和幫助學生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以良好的行為、正確的方式去影響和教育子女。
5、心理健康教育要講求實效,把形式和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具體方式和所需時間,各地可從實際出發,自行安排。
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和條件保障
搞好師資隊伍的建設,提高廣大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開展的重要條件。要積極開展對從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培訓。要把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培訓列入當地和學校師資培訓計劃。通過培訓,使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掌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具備的知識和能力。通過培訓取得證書的教師,還要有從事專職心理咨詢(輔導)教師資格認證。對專業知識和實際能力達不到要求的,絕不能隨意安排做專職心理咨詢教師。未配備合格心理咨詢教師的學校,暫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長的領導下,以思想品德課和思想政治課教師、班主任和團、隊(專職共青團、少先隊)幹部為主體、專兼職心理輔導教師為骨幹,全體教師共同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制。學校對每個教師都應提出重視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師樹立關心學生心理健康的意識,要創設和構建一個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環境,學校的每一位教師都應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積極為心理健康教育創造必要的條件,大中城市具備條件的中學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詢室(或心理輔導室),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輔導,同時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與科學管理。特別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研究,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與人的全面發展和與各類學科教育的關系。
Ⅳ 教育心理學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遵循哪些原則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
1、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身心發展的規律,有回針對性地實施教答育。
2、面向全體學生,通過普遍開展教育活動,使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有積極的認識,使心理素質逐步得到提高。
3、關注個別差異,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和輔導,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4、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啟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把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學輔導與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動參與有機結合起來。
Ⅵ 教育心理學 簡答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該遵循哪些原則
(一)教育性原則
教育性原則是指教育者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根據具體情況提出積極中肯的分析,始終注意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精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針對學生在學習、生活、交往中的矛盾沖突所引起的種種心理問題,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對社會中的人與事的不滿言行、錯誤觀點甚至敵對情緒與態度,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明辨是非,幫助他們端正看問題的角度,調整看問題的方法,建立積極的思維模式。
(二)全體性原則
全體性原則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校所有學生,考慮到絕大多數學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通存在的問題。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可用集體的方式進行。當然面向全體,不意味著一定要忽視個別。實際工作中,還要考慮具體問題具體對待,使心理健康教育發揮最大效益。
(三)差異性原則
差異性原則是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關注和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開展形式多樣的、針對性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以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人是有差異的,青少年學生也不例外,他們具有自己的個性特點,擁有不同的社會背景、家庭環境、生活經驗和價值觀念。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要消除這些特點與差異,相反是要使學生的差異性、獨特性最合適而完美地展示出來,這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所在。
(四)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原則是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學生為主體,所有工作要以學生為出發點,同時要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實實在在的體現,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助人與自助的活動,「助人」是手段,讓學生「自助」才是目的。要達到自助的目的,只有讓學生以主體的身份直接參與這一活動,此目的方可達到。另外,青少年時期是學生自我意識、獨立性迅速發展的時期,貫徹主體性原則,不僅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還使學生追求獨立的需要得到滿足。
(五)整體性原則
教育者要運用系統論的觀點指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意心理活動的有機聯系和整體性,對學生的心理問題作全面考察和系統分析,防止和克服教育工作中的片面性。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追求學生人格的整體性發展,最終達到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和整體素質的目的。從社會價值取向看,它重視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從學生自我完善的需求看,它注重學生知、情、意、行幾方面協調發展。從系統的觀點出發,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是一個完整的活生生的人,而人的心理也是一個有機整體。從個體心理的完整性和統一性,個體身心因素與外部環境的制約性、協調性等綜合因素出發,全面把握和分析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及教育與輔導對策。
(六)保密性原則
保密性原則是指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有責任對學生的個人情況以及談話內容等予以保密,學生的名譽和隱私權應受到道義上的維護和法律上的保障。保密性原則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極其重要的原則,是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和建立相互信任的心理基礎,同時也是對學生人格及隱私權的最大尊重。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尤其是個別教育與輔導過程中,學生會向教育者泄露很多個人的秘密、隱私、缺陷,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心理和行為的困擾、矛盾、沖突等。教育者有責任,有義務對所有這些信息保密。
Ⅶ 心理輔導應遵循的原則是什麼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最新定義:「健康,不但是沒有身體缺陷和疾病,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進一步突出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隊員的心理健康與否,對隊員身體健康、身體發育和學習影響極大。因此,作為負責少先隊工作的團幹部,首先應確立素質教育思想,改變以考試分數來衡量隊員的片面標准,把發展和培養隊員健全人格和個性特點,以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作為輔導隊員的指導原則,從而開展行之有效的心理輔導工作。
對隊員進行心理輔導時,應與隊員彼此心靈相融,產生思想上的「共振」。要放下自己的主觀臆斷,設身處地從隊員的角度去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感,尤其要幫助隊員自我表達、自我探索和自我了解。值得注意的是:心理輔導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它不是一般的安慰和同情、忠告和建議以及簡單的命令限制和批評指責,而是一門教育藝術、一門科學。
學生作為學校教學活動中的「唯一主體」,在人格上與團幹部是完全平等的。因此,對隊員的人格尊重,本身就是對隊員無言的心理輔導。在心理輔導中應做好以下幾點:接納,給隊員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讓他們自由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關心,使隊員重新感到自身的價值,產生積極改變的動力;專注,輔導員要專心聆聽隊員的心聲;平等,杜絕「我教你聽」、居高臨下的方式;信任,相信每一位隊員都有其獨特的價值,相信他們的可塑性。
對隊員的心理輔導,不僅是一種義務,更是一種使命,一種責任。一名優秀的少先隊團幹部一次成功的心理輔導,甚至可以改變一個隊員一生的命運,因此輔導時對接受心理輔導的隊員應以誠相待,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受輔導者的信任,使他們願意表露自己內心的一切,從而能對症下葯,取得良好的效果。
隊員在坦誠地傾吐心聲,尋求幫助時,心理輔導已在不知不覺中起著作用,隊員只有「親其師」,才會「信其道」。作為知曉此事的團幹部不能輕易地將隊員的隱私外泄,更不能作為新聞傳播,或提供給學校領導作為處分的材料等,因為這樣不但起不到心理輔導作用,甚至還貶低了自身在隊員心目中的地位,嚴重影響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
Ⅷ 對學生進行個別心理輔導應遵循的原則
要遵循共情,尊重,熱情,真誠,理解,關注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