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小的孩子心理輔導案例
A. 如何幫助孩子克服膽小的性格
喜歡一個人玩、害怕和陌生人接觸,依賴他人的照顧、容易受到專挫折、會害怕和做惡夢都屬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特點。從你所提到的信息來看,孩子容易對外界發生的變化和聲響產生不安全感,另外一個就是對於新環境的適應能力不強。 針對這兩種現象和孩子這個階段的特徵,可以在家中進行以下游戲,對於克服膽小心理會有好處。情景模擬: 對於環境要逐步適應:嬰幼兒階段,孩子對於世界的認知來源於對於畫面和聲音的認知,所以鼓勵他們辨認各種聲音,如吸塵器聲、水龍頭流水聲、狗叫聲、打雷聲、飛機和汽車的聲音等等。家長可以在家裡讓孩子適應這些生活中出現的聲音,並且耐心地向她解釋這些聲音的來源都會非常有用。 另外,還要多給孩子安全感,父母和孩子身體上的接觸一定要多。這個階段的孩子有很多感受是沒有辦法用語言表達的,所以家長一定要耐心,幫助孩子克服對陌生環境的不安。
B. 膽小的孩子心理敏感、脆弱(1)
我就是想哭--膽小的孩子心理敏感、脆弱 有些孩子特別喜歡哭。對於成人來說,哭泣代表害怕不安,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哭的含義不僅僅限於不快樂、生氣,還可能代表需求未得到滿足。如果你解決了他的需求,例如,把孩子想要的玩具幫他找出來,或者幫助他逮住手中跑掉的小蟋蟀,把倒了的積木搭好,他馬上就不哭了。孩子愛哭說明孩子比較敏感,心理忍耐力不夠強,那麼就需要做一些相應的訓練。 勇勇特別愛哭鼻子,無論多麼小的事情,他都喜歡用哭來表達自己的不滿。例如衣服沒穿對,他想要的玩具沒有及時送到他手中。開始媽媽以為他在家裡撒撒嬌,盡量滿足他的要求,哄哄他就行了。但是上了幼兒園,勇勇卻表現得更嚴重了。其他小朋友不和他一起玩,他就哭個不停,別人說一句他不對的地方,他也要哭。有時候他手舉得高高的等著老師叫他回答問題,老師好幾次沒有叫他,他就委屈地哭了。但是如果把他叫起來回答問題,他回答得不對,他也感到十分沮喪,悄悄地落眼淚。據老師說,勇勇雖然叫勇勇,但是一點也不「勇」,每天在幼兒園里至少要哭15回,因此很為難。 聽了老師的反映後,媽媽覺得問題比較嚴重。於是請教了一些姐妹們,想知道應該怎麼辦。開始有人說,不要理會他,就讓他哭。有一天,媽媽到了超市,勇勇看重一架飛機模型,媽媽告訴他家裡那架才買半個月不到,先不要買了,可是勇勇不樂意了,看媽媽轉身要走,就坐在地上大哭。媽媽不停地安慰他,他就是不肯。媽媽想,等他哭完了再說吧。這樣,勇勇哭了三五分鍾,媽媽就受不了了,拉起勇勇說:「走走走,買吧買吧。」媽媽總是一再被勇勇「打敗」。勇勇愛哭依舊。媽媽簡直不知道怎麼辦了…… 事例中的勇勇是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但是並非沒有。生活中經常可見某些孩子為了一些小事傷心落淚。例如被老師批評、考試不理想、沒有得到玩具等,很小的一些事就能讓孩子哭個不停,嚴重的甚至離家出走,更可怕的是有些孩子還會產生輕生的念頭……現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孩子的心靈都在過度寵溺中變得脆弱,經不起風雨,經不起打擊,彷彿是溫室中的花朵。這樣的孩子性格多內向、膽小,感情上脆弱敏感,不能承受壓力,不能面對挫折,讓媽媽們很擔心。但是要改變也不是不可能。媽媽首先從心理上不要過分溺愛孩子,勇勇的媽媽就因為下不了狠心,總是向勇勇的哭聲投降,不能堅持到底,最終還是被「打敗」了。而要改變勇勇愛哭的毛病,媽媽就要學會「狠心」。除此以外,還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C. 求青少年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青少年心理健康
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
某學生,女,
14
歲。父親常年外出務工,家裡只有媽媽和弟弟。
一次,我通過日記了解到:她在日記里寫到在家裡要干很多家務,媽媽、弟弟很
欺負她,她感覺只有到學校才快樂,很不願意回家。在日記的結尾,她寫到:我
怎麼會有這樣的媽媽?難道這也是愛嗎?我討厭我的媽媽。
我看了日記後,
心被
震撼了,一時手足無措,七年級的孩子竟然如此多愁善感,如此敏感,有如此怪
異的想法和心理。
二、問題分析:
1
、存在問題:
A
、該生膽小畏怯,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家長存在封閉思想。
B
、心理積怨了許多仇恨,心靈得不到釋放,想法無處交流。快樂痛苦得不到肯
定和分享。
2
、原因分析:
A
、個人因素:通過觀察,我發現她長期受自卑、羞怯、焦慮和恐懼等負面影響,
過重的心理負擔使她不能正確理解愛是什麼?難以體驗家庭的溫暖,
從而陷入失
望、
怨恨的惡性循環之中。
這樣就嚴重影響她的身心健康發展。
小學生都有極強
的慰藉心理,即小學生對父母形成的依戀感使她們易於向父母傾訴不安和煩惱,
以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幫助。
但案例中的孩子卻缺少這份慰藉。
從而產生交往障礙。
B
、家庭因素:由於中國傳統的男女觀念,部分家庭、家長存在重視男孩,忽視
女孩的封閉思想,給予女孩關心少,重視少,甚至忽略了存在。這給女孩子心理
造成陰影,好像我可有可無,從而否定懷疑自己,不安、煩惱、孤獨、離群等情
感障礙隨之而來。逐步形成自卑、壓抑心理。要是學習不好、表現差的孩子就更
嚴重了。
由於母親對孩子的關心幫助不夠,
父親又常年外出務工,
還遭到弟弟的
欺負,出現了日記里的一幕。
C
、教師因素:在學校里,如果教師對一些同學了解不夠,關注不多,就容易造
成這些同學產生失落感,
缺乏自信,
背負沉重的壓力,
普遍滋長嚴重的自卑心理。
但從日記里的反映來看,
說明我們老師平時很關注她,
讓她產生了依戀學校,
喜
歡學校的心理。
七年級是中學階段的轉折期,
小孩子的思想開始慢慢有個性,
更有自己的主觀意
識,該生家庭情況異常復雜。該生的問題屬於心理問題,疏導不好,很容易產生
心理偏執的心理問題。
三、輔導方法:
1
、詢問基本情況,全面了解學生。找孩子談心,誘導孩子說出她的心裡話。從
談話中知道,
原來孩子在幼兒時就應母親不重視自己在鄰居旁說不給自己讀幼兒
園,還說女兒長大了是別人的,只想好好供弟弟讀書。於是心理有了結,加之平
時處處被母親忽視和懲罰,
自此心裡便不想與母親交流。
通過了解得知她的心是
如此的脆弱和敏感。
了解了孩子心中的苦與悶,
找出孩子的心理症結,
為接下來
要實施的疏導策略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准備。
2
、與孩子交談,了解內心世界。要走進孩子的內心,必須站在她的角度設身處
地的思考。
當聽到她所說的那些生活故事的時候,
我的心頭一震。
我用朋友似的
語氣與她交流,傾聽她的訴說,她是那樣的滔滔不絕,我感到我的責任。我盡量
用平和的語氣,積極的處事態度影響她。我鼓勵她要擺脫陰影,積極面對,關心
父母,與弟弟和睦相處。我跟她分析,弟弟經常打罵她,其實是想跟她玩耍,喜
歡她的狀況,讓她從心裡喜歡這個弟弟。
3
、家訪。與孩子父母促膝交談。加強對母親的思想疏導,破除封閉思想,給予
關心愛護。家長的思想解決後,孩子的壓抑心裡得到緩解。母子關系有所緩和。
4
、我建議她努力學習,做好自己。只要自己做好了,別人才不會有所批評。努
力學習是獲得愛的基礎。要樹立明確的目標,不懈努力你才會覺得世界是五彩,
生命才有價值。
D. 幼兒心理個案觀察幼兒膽小,家長怎麼辦
孩子膽小,分為不同的情況。有些孩子只是在偶然表現出膽小,那這樣是可以理解的;有些孩子則是長期膽小、依賴,那麼父母就要重視這種情況。 一般來說,孩子膽小,可能與家庭的教育、孩子天生的氣質類型、性格有關。當孩子有膽小的表現,家長需要去評估,並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自己是否經常指責、否定孩子?或者家長本身是否膽小?判斷孩子是屬於哪一種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去引導。 如果自己方法有限,也可以尋找有經驗的朋友的指導和建議,還可以尋找專業的兒童心理咨詢的指導和幫助。
E. 哪裡有好的青少年心理輔導專家孩子膽小害怕上學
誰家小孩剛上學都害怕上學,需要學校與家長共同引導,慢慢來,都需要一個過程。
F. 如何幫助孩子走出膽小性格
◆不敢問路。
方法:設想最壞結果。
一次,我和孩子來到陌生的城市。為了鍛煉孩子的膽量,我有意叫他去問路。孩子說他不敢。我問為什麼不敢,他就是不說。我不勉強。我只幫他分析:「我們來設想一下,如果你問了,會出現哪些結果好嗎?」孩子欣然答應。「第一個設想:你問了,對方告訴了你該朝哪個方向走。你成功了,是嗎?」「是的。」「第二個設想:你問了,對方搖頭說不知道。你沒有損失什麼,是嗎?」「是的。」「第三個設想:你問了,對方態度很不好,並且要臭罵你一頓,還想打你。有可能嗎?」「不可能吧,哈哈,我又沒得罪他。」孩子回答。我進一步開導:「是啊,我們很有禮貌地請教別人問題,別人也會禮貌地回答我們,不管他知道不知道。那麼,也只有前面兩種可能性,是吧?」「是的。」「那你還怕什麼?」孩子不好意思笑了。
點評:這是退一步法。孩子怯於問路,除了害羞、膽小以外,也很怕遭到對方的拒絕,這樣他會感到很尷尬。而幫孩子設想各種結果,尤其是最壞的結果,理清孩子的思維,讓孩子知道最壞的結果是怎麼樣的——不過如此。這樣就消除了孩子的顧慮和擔憂。
◆ 不敢借東西
方法:模擬場景法
孩子不敢向人借東西。比如家中的水籠頭壞了,我叫他到隔壁借老虎鉗,他不肯;書忘記帶回來,叫他去借同學的,他不敢。於是我和他來了一次模擬場景游戲。我先當借物人,他當被借人。「你好,阿姨,你能不能借我一個工具用一下?」「可以。」「謝謝。」之後,我們轉換角色,再來一次表演。後來,我當被借人時,故意刁難他:「不給借。」孩子懇求道:「借給我吧。」「憑什麼借給你?」「因為我很需要……」經過了多次的場景模擬後,孩子的措辭也豐富了,膽子也變大了,懂得該怎麼說服別人了。後來,孩子「上演」了真實的戲了——敢借東西了。
點評:這是提前演習法。孩子不敢開口向人借東西,也因為不習慣,或缺少這方面的鍛煉。小孩子都喜歡做游戲,利用角色游戲來演習一番,一來可以從虛擬的場景向真實的場景過渡,讓孩子有個適應過程。二來給孩子提供鍛煉口才的機會,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總愛躲避人
方法:公共場所大聲朗讀
孩子在人多的地方就羞怯,臉紅。放學路上,專挑偏僻的小路走;路上遇到不熟悉的同學,把臉扭一邊去,匆匆擦肩而過。於是我決定和孩子在有人的地方帶上書朗讀。和他商定每天每人朗讀10分鍾。第一天,我選擇的是中午,因為中午遊人少。我們各自拿上書來到附近的草地上坐著。開始我帶頭大聲朗讀。10分鍾後,輪到孩子讀了,他不敢。因為周圍有三三兩兩的遊人。我說你先小聲讀也行。於是他很小聲地讀了起來,時不時還用眼角餘光掃視周圍,看別人有沒有注意他。讀完10分鍾後,我給予了高度的表揚。第二天,我們照舊按計劃進行,孩子還是很小聲,我鼓勵他,要求比昨天大聲一點點。孩子答應了。計劃順利完成。第三天,第四天……我延長了朗讀的時間,也要求朗讀聲音漸漸加大。孩子習慣了天天來朗讀,漸漸的也不再那麼害怕了。不管身邊人來人往,如入無人之境,照舊朗讀。
點評:這在心理學上叫抗過敏法。越是害怕陌生事物,越要想法多接近它。一點點接觸,漸漸靠近,讓當初的敏感度變低,漸漸地去適應,去習慣。訓練時一定要先把標准放低,在孩子能接受的程度下,再一步步加大難度,並持之以恆,終見效果。
◆不敢上台演講。
方法:想像自己最優秀。
一年級開學的時候,孩子的班上要選班幹部,入選者要上講台演講。孩子憂愁地說:「媽媽,我害怕。」「為什麼怕?」「因為台下全班同學的眼睛盯著我,一想到這里我就緊張。」「哦,這樣吧,你想像台下的人全是一群土豆,他們沒有耳朵聽不到你說,也沒有眼睛看不到在講。只會傻傻的蹲在那兒。」「哈哈,媽媽怎麼把人想成土豆,真可笑!」孩子大笑。我又說:「你可以想像自己是最了不起的人。別人都沒你行。」「嗯,試試。」孩子那天演講回來,我問他感受如何?孩子說:「開始有點緊張,後來講著講著就不緊張了。」「是用了我教你的方法嗎?」「開始是這樣想了,我當我是張老師,在給學生做報告!」呵呵,原來孩子很敬佩張老師,張老師在他眼裡是很優秀的。把自己想像成他了。
點評:這是抬高自己法。孩子缺少自信,可先嘗試用假想的方式從心理上把孩子武裝起來。或想像自己是最棒、最優秀的人,別人都不如自己,或想像別人不在乎自己,或想像自己是最佩服的人。
◆不敢舉手發言
方法:向孩子示弱。
孩子上課從不主動舉手發言,被叫到了也是扭扭捏捏站起來小聲地回答。一次,我有意和他聊起我的學生時代的事:「我班上呀,有一位同學非常非常膽小。」「怎麼膽小了?」孩子豎起了耳朵。「他好象很怕,筆沒帶也不敢向其他同學借一支來用;書沒帶也不敢向同桌借來看;也不敢到店裡去買東西……」我例舉了一大串關於膽小怯懦的例子(這些是他不會出現的現象)。「哎,這么膽小!我就敢!」孩子似乎驕傲著。我又談到了自己:「媽媽上初一的時候呀,比你還膽小,你信不信?」「真的?」「是呀,我怕毛毛蟲,怕黑,怕舉手發言,怕…….」「你上初中了還怕?你怎麼給我還膽小?」孩子呵呵地笑了起來。「是呀,你比媽媽一倍,你都不會怕的是吧?」「不,我比你強……強10倍……..」孩子做了一個鬼臉。
點評:這是激發自信法。自卑感強的孩子之所以自卑,是因為周圍的強大因素包圍了他,這些因素從心理上戰勝了他。他所見所思的是比他強的人或事。如果給他提供一個比他更弱小更低的參照物,比出他的優勢,那麼就會激發孩子的好勝心和上進心。
G. 運動能改變孩子性格膽小不自信的案例
能改變孩孑的膽量性格還有一切多鍛煉對孩子的一切都有幫助對健康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