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輔導課學會傾聽
『壹』 上課學會傾聽的習慣怎麼養成
如今的課堂,提倡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學生出於本能,都爭著說。即使有些膽小的學生,在全班同學面前不敢主動表達,但在小組內無所顧忌,能爭先恐後地發言。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讓孩子們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展現自我,這正是新課改的理念。但在活躍的課堂里,學生光有表達是不夠的,如何傾聽別人的意見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技能。學生在課堂上能認真傾聽,傾聽老師的講話,傾聽同學的發言,才能積極地有意義地參與教學活動過程,開啟思維的火花,獲取知識,培養能力,才能保證課堂活動有效地進行,做到活躍而不失有序。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受人贊揚,被人理解和尊重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動力和自身價值。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去拼搏,去努力取得成就,目的就是為了贏得他人和社會的贊許和重視。一個人的辛勤努力,長期得不到肯定,那就有可能失去繼續努力的動力。
所以,在「聽」的培養中,教師千萬不要吝嗇你的贊揚,讓學生能夠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獲得成功的滿足感。如「你聽得最認真,這可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呀!」「你把他的優點學來了,說明你很會聽啊!」「這么一點小小的區別都被你找出來了,你的聽力可真了不起!」「你聽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幫了他的大忙!」一句贊揚,一個微笑,不花時間,不費力氣,能收到明顯的教育效果,長期堅持從正面評價、激勵,學生就能養成「聽」的習慣。
二、明確目標。
當學生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聽」的重要性後,還應該教給學生「聽」的方法,培養其「聽」的能力。只有學生會聽了,才能更好地促使他們認真聽。小學生的智能發展尚處於低級階段,克魯普斯卡婭說過:「在大多數情況下,學生完全不會觀察,可以這樣認為,他們的眼睛不用來看,耳朵不用來聽。教師的任務就是教他們學會看、學會聽。」對於學生「聽」的訓練要注意有針對性,切入口不要太大,從小處練起,循序漸進地分項進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作為學生,他們渴求老師的愛,想使自己成為老師心目中的好孩子,這是他們的行為動機和迫切需要。學生往往因為喜歡哪位老師,也就喜歡他教的那一科,也就會做到認真傾聽他的講課。所以老師要努力以朋友的身份和學生交談,用親切的眼神、細微的動作,和藹的態度、熱情的贊語來縮短師生心靈間的差距。每一節課教師都面帶微笑,善於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當孩子們認真傾聽,用心思考,回答或提出各種問題時,就用真誠的話語鼓勵他們,親親他們的小臉,摸摸他們的小手。這時候的孩子們笑得是多麼的甜。在每個學生的個性都受到尊重,每個人的學習都受到鼓勵,產生了相互學習氛圍的教室里,學生的身體都很放鬆,大家都能溫和地、誠懇地進行交談。四、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低年級的教材中,引入許多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形象,要充分利用這些素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結合課題引入一定的故事,誘發學習興趣。藉助文章題材,或以故事導入新課,或讓學生看圖講故事,再根據故事情節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使故事貫穿教學始終,並且鼓勵學生多講多說,注意力便自然而然地集中於教學中。此外,經常結合教學內容適時開展各種形式的游戲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五、持之以恆常言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既然是一種新的學習習慣,我們教師除了有意識的去培養,去提醒,去督促學生養成,還要堅持,堅持到每一堂課,堅持到每一個活動。
只有我們不斷訓練學生學「傾聽」,學生才能擁有「傾聽」的能力,學生才能真正掌握「傾聽」這把金鑰匙!讓我們注意到每一個細節,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在傾聽中使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高,讓校園真正成為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尊重,都能主動敞開心扉,都能發展潛能的新天地!
『貳』 五年級心理健康課《學會傾聽》是哪個版本的
按圖索驥:照圖上畫的樣子去尋求好馬.本文是說照樣子做.「圖」指:媽媽說的步驟驥」又指:去帶自己看病 雪上加霜,因為,這更能磨煉孩子.
『叄』 《 學會傾聽 》
『肆』 怎樣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會傾聽
「學會傾聽」是要求聽別人講話要用心,要細心。「傾聽」即是細心聽、用心聽的意思版,這也權是一種禮貌,表示對說話者的尊重。傾聽是一種能力、一種素質。
人際交往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學會傾聽。一個好習慣的養成離不開各方面的影響,而良好的習慣是一個人一生的財富。習慣的養成需要時間,需要方法,需要耐心,更需要勇氣,決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
細化「聽」的要求:
教學中就明確提出了「學會傾聽要五心」,即傾聽時做到
『伍』 心理咨詢師怎樣做好傾聽
咨詢師認真去傾聽來訪者,一方面了解來訪者的信息,另一方面讓來訪者感到自己受到關注和尊重。心理咨詢中的傾聽與朋友聊天中的僅僅是聽聽是完全不同的,心理咨詢中還要藉助言語的引導,真正「聽」出對方所講述的事實、所體驗的情感、所持有的觀念等。在引導來訪者說出自己真實的感情和事實,需要運用到傾聽的技巧。
咨詢師提出開放式問題和封閉式問題是最常見的。中間還貫穿鼓勵和重復語句來讓來訪者繼續敘述下去,特別是重復語句,可以引導來訪者的談話向咨詢師想要了解的方面,並且進入這一方面的縱深部位。開放式問題常常運用包括「什麼」、「怎麼」、「為什麼」等詞在內的語句發問。開放式問題的自由度很大,可以獲得對來訪者一般性的了解,對與問題有關的具體事實掌握以及來訪者的情緒反應和其他對此事的看法以及推理過程的了解。但是,在用到開放式問題要注意語氣語調的運用,避免咄咄逼人,這會讓來訪者感到很不舒服,甚至無從適應,最後引起來訪者對咨詢師的敵意,咨詢無法進行下去。
封閉式問題顯然是相對與開放式問題而言,這類問題的特徵主要以「是」或者「不是」,「有」或者「沒有」等一兩個字給予回答。例如「你喜歡被身邊的人關注,是嗎?」這種問題有利於咨詢師縮小討論的范圍,澄清來訪者含糊不清的問題,使會談能集中到探討咨詢師想要了解的問題的功效。封閉式問題的運用,也有需要注意的。個人認為,封閉式問題少用於會談的一開始,特別是第一次和來訪者進行交談的時候。在中國這個心理咨詢起步很晚的國家,心理咨詢還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同,大部分來訪者都是經過一番心理斗爭才找到我們咨詢。他們到來,總是帶有希望咨詢師能分擔自己的問題、理解自己的情感等願望,而我們這時候則需要給他們一個表達自己情感的機會。因為,沒有人願意自己在談話中處於一個被動的地方,例如像我們這種初出茅廬的,急於表現,很容易將來訪者處於這樣尷尬的境地。
來訪者不僅是個自然人,更是一個社會人,因此在傾聽中我們需要有情感反應,才能更容易辨別來訪者的感情,隨後有利於產生共情。產生共情,來訪者認為我們能理解、贊同、認可他,將我們納入自己的陣營,這樣良好的心理咨詢關系就能容易建立。
『陸』 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學會傾聽
聽別人訴說的時候盡量不要打斷別人,要讓別人感覺到你的認真,發表意見的時候要客觀,不能摻雜太多個人的情緒在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