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心理輔導的定義和內涵
❶ 簡述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
答: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以發展學生心理素質,培養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健康的人格為目的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採用觀察和評定方法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長處和局限性,採用各種教育和心理學手段與措施改正心理的缺陷,發揚心理的長處或優勢,並發展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心理特徵,從而使人格平衡地發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是一個人整體素質提高的基礎,而以提高心理素質為直接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則無疑是促進受教育者迅速而全面發展的奠基工程。從一定角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礎,因為人類自身的行為活動不外乎生理活動和心理活動兩個方面,生理活動的外顯形式是身體活動,它可以通過體育來求得發展。心理活動是內隱的,它可以直接表現為人的認識、情感、意志、個性等心理現象,也可以通過道德行為、智慧行為、審美行為及勞動行為等外顯形式表現出來。因此,德育、智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等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內容和途徑。如德育的最終目標是引起個體行為的變化,而行為變化又依賴於心理活動的變化,這些變化包括認識、情感、意志及個性等一系列心理活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恆就是解決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行為和道德意志的問題。智育的目標是掌握知識、發展能力,而掌握知識的標志就是將客觀存在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大腦中的認識結構,其本身就是心理活動過程,其引起的變化也是心理變化。由此不難看出,德育、智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歸根到底都是心理素質教育,而心理素質發展既可以通過德育、智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得以實現,也可以通過對認識、情感、意志、個性等的直接培養和訓練來完成,後者往往更直接、更有效。
❷ 2、如何理解學校心理輔導的各個原則
(一) 具備及表達同理心
教師在接受學生當事人咨詢時應了解對方的內心世界。心理輔導不同於一般的教導,一般的談話。心理輔導是個性化、個人化,是有特殊內涵的過程。如果我們教師把心理輔導的關系與一般教導的關系混為一談,就容易陷入誤區,達不到效果。比如,曾有學生到心理咨詢室說:「我沒有朋友,很苦惱」教師說:「沒有朋友當然苦惱,你應多參加集體活動。」該老師說的也沒錯,但同例一樣,用理性思考代替不了學生的苦惱感受。
所以我們老師的同理心應從「站在學生的立場上體驗他的感受」開始,從表達學生的感受、行為經驗做起,使學生感受到老師是真正了解我、理解我、關心我的。這就會自然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雙方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探討問題。
(二) 關注心理咨詢正向的發展
如果我們老師沒有對心理輔導工作的信心,這種感受很自然地會傳給當事人,產生負面影響。我們心理輔導老師對學生不在此列向關懷是必要而可能的,而且以心理輔導的思路來說,應重在引導當事人思考:我的優點是什麼,我在哪些方面是成功的,我有沒有努力支做。
(三) 咨詢時對當事人的尊重與溫情
心理輔導教師應該知道尊重與溫情,心理輔導教師對當事人的尊重與溫情是真正同理心的重要部分。心理輔導教師對當事人的溫情反應是非常重要的,溫情是通過非語言方式所表現的一種情緒性態度。比如:目光、聲調、姿勢、手勢、面部表情及適當身體接觸都是當事人表達溫情與支持的方式。溫情也可以是一種個人生活方式,心理輔導教師應該是最有溫情的人,並善於表達溫情。
(四) 咨詢時要重視事件的具體性
在學校心理輔導中,我們會發現每一個前來咨詢的當事人,難以清楚或直接地自我表達,難以把當前困擾的來龍去脈說清楚,當事人往往以含混模糊的方式抱怨,如「我很悲衰」「我很苦惱」。其中有效的心理輔導是把當事人的含混的敘述變成高度討論,幫助當事人條理出他們生活中到底發生哪些事件。
具體要求是:輔導教師緊接著當事人簡短的敘述之後,再問更多的問題,直到雙方對他的事件更清楚為止,比如「我學習壓力很大」輔導老師:「你能不能說出一兩件具體的事。」
由於青少年學生社會閱歷少,思想不成熟,常常把一些無聯系的事情聯系起來,進行因果推證,比如「我成績差,就是因為笨,老師不管我。」並堅信這些結果就是正確的,因而產生更深刻的負面體驗。所以具體性要求就是以特殊詳細的內容來認清事實和情感,這是有效心理輔導工作的重要方面。當學生能把自己的問題和情感產生的原因弄清楚了,可能問題目也解決了一半了。
(五) 咨詢要注意即刻性
即刻性指面對現在。最有效的心理咨詢應重在現在式,即即刻性。特別是個別咨詢時老師應較多用現在式語詞引導當事人作更多現在式的反應。
(六) 個別咨詢時應真誠與可靠
在學校中有效的心理輔導教師是真誠、真實、可靠的,老師的語言非語言行為都是統整的。因為心理輔導是建立在同理心、坦誠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之上的,是一種建立在建設性的交談基礎上的平等互助的關系。
❸ 心理健康的定義是什麼
心理健康的定義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
受到遺傳和環境的雙重影響,尤其是幼年時期的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對心理健康的發展影響甚大。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產、生活上能與其他人保持較好的溝通或配合,能良好地處理生活中發生的各種情況。
(3)學生心理輔導的定義和內涵擴展閱讀:
個體能夠適應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徵;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於積極狀態,並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在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從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義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
與心理健康相對應的是心理亞健康以及心理病態。心理健康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義,衡量標准也有所不同。
心理健康,是現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標準的,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標準的。不過人的心理健康標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標准具體與客觀。了解與掌握心理健康的定義對於增強與維護人們的健康有很大的意義。
當人們掌握了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標准,以此為依據對照自己,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況某個或某幾個方面與心理健康標准有一定距離,就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鍛煉,以期達到心理健康水平。
如果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嚴重地偏離心理健康標准,就要及時地求醫,以便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❹ 概述心理健康的定義及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
心理健康:個體能夠適應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徵;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於積極狀態,並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的對待外界影響,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
結合國內外專家的觀點,根據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標准如下:
1 、大學生智力正常且充分發揮。
智力是指人的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人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像力、創造力、思維能力和實踐活動能力等的的綜合,是人在經驗中學習或理解的能力、獲得和保持知識的能力,迅速而又成功的對新情景作出反應的能力,運用推理有效地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智力正常是大學生學習、生活、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大學生勝任學習任務、適應周圍環境變化需要的心理保證,因此,是衡量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首要標准。一般來說,大學生的智力是正常的,甚至相對與同齡人,其智力總體水平較高,因而衡量大學生的智力,關鍵在於看大學生的智力是否正常地、充分的發揮了效能。
大學生智力正常且充分發揮的標準是:有強烈的求知慾和濃厚的探索興趣;智力結構中各要素在其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中都能積極協調地參與並能正常地發揮作用;樂於學習。
此外,一些非智力因素包括理想、興趣、愛好等也是構成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准。
2 、情緒健康
情緒健康的主要標志是情緒穩定和心理愉快。這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
因為情緒在心理變態中起著核心的作用,情緒異常往往是心理疾病的先兆。大學生的情緒健康應包括以下內容:
(1)愉快情緒多於不愉快情緒,一般表現為:樂觀開朗,充滿熱情,富有朝氣,滿懷信心,善於自得其樂,對生活充滿希望;
(2)情緒穩定性好,善於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既能剋制約束,又能適度宣洩,不過分壓抑,使情緒的表達既符合社會的需求,也符合自身的需要,在不同的時間和場合有恰如其分的情緒表達;
(3) 情緒反應是由適當的原因引起的,反應的強度和引起這種情緒的情境相符合。
3、意志健全
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種有目標的活動時,所進行的選擇、決定與執行的心理過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動的自覺性、果斷性和自製力等方面都表現出較高的水平。
意志健全的大學生在各種活動中都有自覺的目的性,能適時地作出決定並運用切實有效的方法解決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在困難和挫折面前能採取合理的反應方式,能在行動中控制情緒和言行,而不是頑固執拗、言行沖動、行動盲目、輕率魯莽,或害怕困難、意志薄弱、優柔寡斷。
4、人格完整
人格在心理學上指個體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的總和。人格完整就是指有健全統一的人格,即個人的所想、所說、所做都是協調一致的。大學生人格完整的主要標志是:
(1)人格結構的各要素完整統一;
(2)具有正確的自我意識,不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
(3)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人格的核心,並以此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願望、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
5、自我評價正確
正確的自我評價乃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大學生是在與現實環境、與他人的相互關系中,在自己的實踐活動中,認識自己的。一個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對自己的認識應比較接近現實,有「自知之明」。對自己的優點感到欣慰,但又不至於狂妄自大;對自己的弱點既不迴避,也不自暴自棄,而是善於正確的「自我接受」。
6、人際關系和諧
社會的人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大學生也同樣離不開與人打交道。和諧的人際關系既是大學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條件,也是大學生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和諧表現為:
(1)樂於與人交往,既有穩定而廣泛的人際關系,又有知心朋友;
(2)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
(3)能客觀評價別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4)寬以待人,樂於助人;
(5)積極的交往態度多於消極態度;
(6)交往動機端正。
7、適應能力強
較強的適應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徵,不能有效處理與周圍現實環境的關系是導致心理障礙的重要原因。
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應能和社會保持良好的接觸,對社會現狀有較清晰正確的認識,思想和行動都能跟得上時代的發展步伐,與社會的要求相符合。當發現自己的需要願望與社會需要發生矛盾時,能迅速進行自我調節,以求和社會的協調一致,而不是逃避現實,更不是妄自尊大,一意孤行,與社會需要背道而馳。
8、心理行為符合大學生的年齡特徵
在人的生命發展的不同年齡階段,都有相對應的不同的心理行為表現,從而形成不同年齡階段心理行為模式。大學生應具有與年齡和角色相應的心理行為特徵。心理健康的大學生精力充沛、思維敏捷、情感活躍,與之相適應,行為上應該表現為朝氣蓬勃、熱情洋溢、生龍活虎、反應敏捷、勇於探索、勤學好問。如果出現那種所謂的「少年老成」、萎靡不振、喜怒無常,或過於幼稚、過於依賴等現象,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總之,若經常嚴重的偏離這些心理行為特徵,則有可能是心理異常的表現。
❺ 心理健康問題的概念(含義)是什麼
一、來定義
心理自健康問題一般簡稱心理問題。
心理問題是人們不能正確認識和解決心理矛盾的心理狀況。
二、表現
對幾大城市在校學生的調查表明:有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小學生約為13%;初中生約為15%;高中生約為19%;大學生約為25%;隨著年級的升高呈現遞增趨勢。
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突出表現:
第一類,自卑心理/自大心理
第二類,孤獨心理/炫耀心理
第三類,焦慮心理/懶散心理
第四類,苦悶心理/享樂心理
三、相關概念
1、心理健康—心理問題—心理疾病(三分法)
2、心理疾病是嚴重的心理問題。
①神經官能症:抑鬱症、焦慮症和強迫症等等;「再也不會有人愛我了。」「我再也不會愛上其他人了。」
②精神分裂症:胡言亂語,胡作非為。(常言說的精神病。)
(回答完畢,若有價值,請予採納)
❻ 初中學校心理輔導室名稱與含義,急急,快快,晚了沒分!!速度
語過天晴。
——將所有的負面語言都從心底掏出來,等話語過後,就是晴天,心靈的晴天
❼ 學習心理健康的含義是什麼
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狀態。目前公認的心理健康定義是:個體能夠適應當前和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徵,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動處於積極狀態,並有正常的調控能力。
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
受到遺傳和環境的雙重影響,尤其是幼年時期的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對心理健康的發展影響甚大。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產、生活上能與其他人保持較好的溝通或配合,能良好地處理生活中發生的各種情況。
(7)學生心理輔導的定義和內涵擴展閱讀:
心理學家將心理健康的標准描述為以下幾點:
1、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的成就有價值感。
2、適度地自我批評,不過分誇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
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主動性,不為環境所左右。
4、理智,現實,客觀,與現實有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擊,無過度的幻想。
5、適度地接受個人的需要,並具有滿足此種需要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動機和目的,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客觀的估計。
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個人的價值觀能適應社會的標准,對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8、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標。
9、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適應環境的需要改變自己。
10、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有愛人的能力和被愛的能力。在不違背社會標準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個性,既不過分阿諛,也不過分尋求社會贊許,有個人獨立的意見,有判斷是非的標准。
從心理健康上來說,如果一個人不會哭,那麼他就存在著情緒障礙,需要進行治療。而且從生理上來說,淚液的分泌會促進細胞正常的新陳代謝,不讓其形成腫瘤。
心理學家認為:哭一哭是有好處的,愛哭的人並不一定都是脆弱的人。那些看書或電影都會掉淚的人,在關鍵時刻比那些「有淚不輕彈的人」意志要堅定得多。會哭的人並不代表著他不幸福,反而,不會哭的人其實是一些不幸的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心理健康
❽ 心理健康教育的含義是什麼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如何增進自身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份。 能夠耐心地仔細地看下去,或許對你有所幫助!!
大學生心理健康標准有:
1、 能保持對學習較濃厚的興趣和求知慾望。
2、 能保持正確的自我意識,接納自我。自我意識是人格的核心,指人對自己與周圍世界關系的認識和體驗。
3、 能協調與控制情緒,保持良好的心境。心理健康者經常能保持愉快、自信、滿足的心情,善於從行動中尋求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情緒穩定性好。
4、 能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樂於交往。
5、 能保持完整統一的人格品質。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養健全人格。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構成的氣質、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觀等各方面平衡發展。
6、 能保持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包括正確認識環境及處理個人和環境的關系。
7、 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一個人的心理行為經常嚴重地偏離自己的年齡特徵,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在界定心理健康標准時,尚注意以下幾點:
1、心理健康是一個相對概念。所謂的相對性是指,心理健康只有在與同齡人的心理發展水平的比較中,才能顯現其價值。
2、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分為不同等級,是一個從健康到不健康的連續體。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之間難以分出明確的界限,換言之,心理健康不是某種固定的狀態,而是富有彈性伸縮的一個相對狀態。
3、一個人是否心理健康與一個人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為並不是一回事。判斷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狀況,不能簡單地根據一時一事下結論。心理健康是較長一段時間內持續的狀態,心理健康者並非毫無瑕疵。一個人偶爾出現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為,並非意味著此人一定心理不健康。有的時候,只要他能適應社會生活,仍應視為心理健康。
4、心理健康是一個文化的、發展的概念。在同一時期,心理健康標准會因社會文化標准不同而有所差異。心理健康不是一種固定不變的狀態,而是一個變化和發展的過程,每個人都應該追求心理健康和心理發展的更高層次,以充分發揮自身潛能,達到自我實現。
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環境適應問題。在大一新生中較為常見。
2、學習問題。大學生常見的學習問題主要表現為:學習目的問題、學習動力問題、學習方法問題、學習態度問題,以及學習成績差等等。大學期間,學習往往不再如高中階段那樣得到絕大多數人的重視,目的不明確、動力不足、態度不好構成了學習問題的主要方面。
3、人際關系問題。如何與周圍的同學友好相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同高中階段相比,大學生對人際關系問題的關注程度超過了學習,也成為大學生心理困擾的主要來源之一。人際關系問題常常表現為難以和別人愉快相處,沒有知心朋友,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過分委曲求全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孤單、苦悶、缺少支持和關愛等痛苦感受。
4、戀愛與性心理問題。大學生處於青年中後期,性發育成熟是重要特徵,戀愛與性問題是不可避免的。一般包括:單相思、戀愛受挫、戀愛與學業關系問題、情感破裂的報復心理等,而性心理問題常見的有:手淫困擾,以及由婚前性行為、校園同居等問題引起的恐懼、焦慮、擔憂等
5、性格與情緒問題。性格障礙是大學生中較為嚴重的心理障礙,其形成與成長經歷有關,原因較為復雜,主要表現為自卑、怯懦、依賴、神經質、偏激、敵對、孤僻、抑鬱等。
6、求職與擇業問題。是高年級大學生常見問題。在跨入社會時,他們往往感到很多的困惑和擔憂。如何選擇自己的職業,如何規劃自己的生涯,求職需要些什麼樣的技巧等等問題,都會或多或少帶來困擾和憂慮。
7、神經症問題。長期的睡眠困難、焦慮、抑鬱、強迫、疑病、恐怖等都是神經症的臨床表現症狀
第七種問題是偏離正常狀態的心理問題,需要進行專業的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而對於大部分同學來說,常常遭遇到的是前六種心理困擾,這些困擾主要是由很多現實的社會心理因素所導致,也往往是暫時性的,經過自己的主動調節或尋求咨詢老師的幫助,多能恢復心理的平衡和適應。
心理保健的三條「求助熱線」
當我們遇到上述心理問題時,我們應該怎樣維護自身的心理健康以恢復良好心境呢?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支持系統,在遭遇困惑時每個人都可以利用「求助熱線」來維護自身的心理健康。這三條心理保健的「熱線」是:自己、親友與心理咨詢師。
第一條:自己
有人說能打倒自己的人只有自己,也有人說能拯救自己的人也只有自己。能欣然享受生命中的快樂,也能坦然面對生命中的困難。但是,有些人對自己並不了解,即俗語所說的「旁觀者清,當局者迷」,這時就需要運用以下兩條「求助熱線」。
第二條:親友
親友是我們最可信賴的人,他們讓我們在這個世上不覺得孤獨,能直接感受到人間溫暖,也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產生深切依戀的最主要原因。親友能極大地滿足我們感情上的需要,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親友是我們的社會支持系統,在遭遇困難時幫助我們走出困境。但是,親友並不都能理性且准確地分析我們的問題,這時我們就需要運用下面這條「求助熱線」。
第三條:心理咨詢師
心理咨詢師是一個感性與理性和諧統一的「求助熱線」,心理咨詢師的同理心、傾聽、無條件關注等,會讓你有一種被接納、被尊重、被呵護的感覺,她能讓你坦然接受自己的沮喪、脆弱、憤懣、憂傷等消極情緒;心理咨詢師的專業素養能讓你擁有一雙慧眼,讓你有機會跳出自己的圈子,更理性、更客觀地評判自己與周邊的關系,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學會採取有效的行為去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平復我們心靈的創傷。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作為當事人會從做中學,學會積極面對問題的態度與行為,我們的心靈會得到成長,會更成熟、更有效地處理以後的生活危機
我今天剛剛參加了一個心理學研討會。有機會的話看一看付培榮的《哲學與人生》。
❾ 什麼是心理健康教育 定義
心理健康教育定義是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學生心理健康維護,這是以面向全體學生為主,通過常規的教育訓練來培養學生心理品質提高學生基本素質的教育內容。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矯正,這是面向少數具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開展心理咨詢,行為矯正訓練的教內容,多屬矯治范疇。
心理健康教育有一條不可輕視的原則,即面向全體學生,這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宗旨。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人的發展需要,面向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並非是假設學生群體存在大量的心理問題,而是所有學生都有心理健康發展的需要,個別學生確有心理問題,可以通過面向全體的心理健康教育進行矯正。
從心理健康教育目標與主要內容看,心理健康教育標定位在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他們的積極心理品質等方面,涵蓋認識自我、學會學習、人際交往、情緒調適、生活和社會適應等內容,按照各個時期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徵,形成各個階段的詳細的教育內容。
(9)學生心理輔導的定義和內涵擴展閱讀;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質、開發智力潛能、增強心理適應能力、激發內在動力、維護心理健康、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即育性、啟智、強能、激力、健心、導行的目標。同時注重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品質的培養,是體現以人為本,是對人的可持續發展負責的基本精神。
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是一項利教、促學、益社會的奠基工程,有利於教育教學的科學化、有利於素質教育的落實、有利於教育者自身的優化,有促於學生的心理健康、有促於學生的全面發展、有促於學生主動成長,有益於校園的和諧、有益於社區的安定、有益於社會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