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眾心理的輔導要點
㈠ 如何正確面對從眾心理
和別人一起追星是最典型的從眾心理,可是每個人的經歷不同,見識不同,所內喜歡的類型是容有差別的,學會找到自己的本心,你就知道自己喜歡的是什麼了,當然最關鍵的還是要有一個正確對待的態度,簡單說就是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讓自己的心大度、寬容起來,就不會去追隨別人,最直接的一句名言就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現在也說成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打車去吧。:)
㈡ 如何克服從眾心理
「從眾」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通俗地解釋就是「人雲亦雲」、「隨大流」;大家都這么認為,我也就這么認為;大家都這么做,我也就跟著這么做。
有的人對「從眾」持否定態度。其實它具有有兩重性:消極的一面是抑制個性發展,束縛思維,扼殺創造力,使人變得無主見和墨守陳規;但也有積極的一面,即有助於學習他人的智慧經驗,擴大視野,克服固執己見、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維方式、減少不必要的煩惱如誤會等。
不僅如此,在客現存在的公理與事實面前,有時我們也不得不「從眾」。如「母雞會下蛋,公雞不會下蛋」——這個眾人承認的常識,誰能不從呢?在日常交往中,點頭意味著肯定,搖頭意味著否定,而這種肯定與否定的表示法在印度某地恰恰相反。當你到該地時,若不「入鄉隨俗」,往往寸步難行。因此,對「從眾」這一社會心理和行為,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認為「從眾」就是無主見,「牆上一棵草,風吹一邊倒」。
自然,生活中,我們要揚「從眾」的積極面,避「從眾」的消極面,努力培養和提高自己獨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問題,既要慎重考慮多數人的意見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從而使判斷能夠正確,並以此來決定自己的行動。凡事或都「從眾」或都「反從眾」都是要不得的。
簡單來說人是有社會性的,社會性就是群性,所以人會從眾。當然,也有人喜歡獨處,那畢竟是少數,與個性、工作、愛好、環境有關
㈢ 從眾心理引發的行為應怎樣做
從眾心理(復conformist mentality)從眾心理即指制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而實驗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獨立性,沒有被從眾,所以從眾心理是大部分個體普遍所有的心理現象。
從眾心理的,病因實質上,是主體缺乏意識的主觀能動性與獨立性,通常這一類的人,對於事物缺乏獨立的思維與對比,對於外在事物都處於一種排斥與順從的中間狀態。要克服從眾心理,首先必須凡事都要有一個明確的態度與思維趨勢,不能時常性的將其它的外在的想法強加之自我本身,放心一種順從的方式,去傾聽自己內心的想法,不要過度的焦慮未知的結果。。。。學會換位思考!
㈣ 如何克服從眾心理
做和組織對抗的小事,特立獨行一點,不要盲目從眾。
㈤ 如何正確認識從眾心理
從眾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通常情況下,多數人的意見往往是對的。從眾服從多數,一般是不錯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獨立思考。不顧是非曲直的一概服從多數,隨大流走,則是不可取的,是消極的「盲目從眾心理」。
學者阿希曾進行過從眾心理實驗,結果在測試人群中僅有1/4~1/3的被試者沒有發生過從眾行為,保持了獨立性。可見它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從眾性是人們與獨立性相對立的一種意志品質;從眾性強的人缺乏主見,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別人意見並付諸實行。
生活中有不少從眾的人,也有一些專門利用人們從眾心理來達到某種目的的人,某些商業廣告就是利用人們的從眾心理,把自己的商品炒熱,從而達到目的。生活中也確有些震撼人心的大事會引起轟動效應,群眾競相傳播、議論、參與。但也有許多情況是人為的宣傳、渲染[而引起大眾關注的。常常是輿論一「炒」,人們就易跟著「熱」。廣告宣傳、新聞媒介報道本屬平常之事,但有從眾心理的人常就會跟著「湊熱鬧」。
不加分析地「順從」某種宣傳效應,到隨大流跟著眾人走的「從眾」行為,以至發展到「盲從」,這已經是不健康的心態了。多一些獨立思考的精神,少一些盲目從眾,以免上當受騙,方為健康的心理。
一般說來,群體成員的行為,通常具有跟從群體的傾向。當他發現自己的行為和意見與群體不一致,或與群體中大多數人有分歧時,會感受到一種壓力,這促使他趨向於與群體一致的現象,叫做從眾行為。
從眾現象在我們生活中,比比皆是。大街上有兩個人在吵架,這本不是什麼大事,結果,人越來越多,最後連交通也堵塞了。後面的人停了腳步,也抬頭向人群里觀望……
㈥ 怎樣正確認識從眾心理
從眾指個體在群體中不自覺地受到群體壓力,從而在認知和行為上表現回出與群體中多答數人一致的現象。
按照個體在從眾中是否有主見和主見是否堅決,可以把從眾分為盲從、遵從、順從三種。盲從是指自己沒有主見、完全聽從眾人的意見的情況;遵從是指有自己的主見,但感到眾人的意見更有道理,從而放棄個人主見,聽從眾人意見的情況;順從是指對事物的態度沒有改變,只是在眾人壓力面前,採取了與大家一致的行為的情況。
㈦ 如何正確解決從眾心理問題
人類的共有特性來:畢竟人的能自力總是有限的:但要處理的事情是無限的:所為了節約有限的能力:聽從專家等說法很有必要的;也是社會進步的手段;
再者不用負責任:法不責眾;但有好處,也能分一點:很有高效的方式
現在專家變X家,權威的專業性不在:那從眾就是有害的東西:
第一;無欲則剛:為什麼從眾。那想得到什麼嗎;
第二:加強學習:提高自己cpu能力。來面對日益復雜的問題;建設好三觀;建議看一下歷史;
㈧ 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輔導的影響要素有哪些
面向全體學生,把每一個學生都培養成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合格的國家建設者,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責任。做為一名教師,如何在教學工作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關心和幫助學生健康成長,需要熱情,更需要相應的能力。學校的全體教師是否可以並有能力參與到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來,充分利用每一堂課中的教學態度、教學內容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成為決定學校有效工作成敗的關鍵。
每堂課都是心理健康教育課,學科教學是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動形式,對學生來說,能活動的時間大部分是在學校度過的,而在學校的時間大部分又是在學科的課堂教學中度過的,每堂教學中所產生的一切都會引起他們的認知、情感、意志、興趣、理想、信念、世界觀、性格等心理品質積極或消極的變化,進而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因此,在學科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心理問題是一個必須重視而且值得研究的問題,但學科教學的目的不是系統地針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而強調的是滲透。學科教學的滲透是指教師在學科教學中自覺地、有意識地、有機地運用心理的原理、方法及心理輔導技術,在授予學生一定的知識、技能,發展他們的智力和創造力的同時,爭取各種積極措施以維護和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學生健康的人格。
一、教學態度中的滲透教育
態度是個人對他人、對事物的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內在反應傾向,包括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要素。這三個要素互相制約又協調一致,共同形成對態度對象的評價。教學態度是教師對教學工作和學生的一種心理反應傾向,教師對學生的滿腔熱情、對工作的一絲不苟、對學生的尊重和激勵,可減輕或消除學生在學習上的壓力,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使他們樂於學習,並產生自信心、成功感,體現的是「滲透」作用。良好的教學態度如陽光,給予學生的是溫暖、燦爛;惡劣的教學態度如陰霾,給予學生的是細雨綿綿。一位教師課後有感觸地說:「當我一臉陽光走進教室時,學生的心情就會很舒暢,很輕松;當我一臉怒氣地走進教室時,學生則噤若寒蟬,生怕自己撞到老師怒氣的槍口上,我們在課堂上以熱情的語氣肯定學生,以贊許的目光激勵學生,他們的心理充滿幸福和喜悅,表現得很興奮,如果指責、挖苦、嘲諷學生,則無疑是給他們的心靈蒙上了一片沉重的烏雲。」因此,應當注重教學態度中的滲透教育。
二、教學內容中的滲透教育
中小學學科課程設置主要有人文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和藝術體育類,在學校多樣化的學科課程設置中,教學內容特別是教材蘊涵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是授課教師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的教材。
1.人文社會科學類的語文、外語、歷史、地理、思品政治課程內容包含了大量的認識自我、調控自我、承受挫折、健全人格、發展潛能等心理健康教育。
2.政治(思想品德)理應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課程載體,對學生道德意識的傾向性和道德心理品質的培養等都屬於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初中政治思品新課標在心理健康方面新增加和突出了如下教學內容:①了解自己的生理變化,促進生理和心理的協調發展;②知道青春期心理衛生常識,學會克服青春期的煩惱,調控好自己的心理沖動;③正確認識社會生活中的困難和逆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能夠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④主動鍛煉個性心理品質,磨煉意志、陶冶情操;⑤正確認識從眾心理和好奇心,發展獨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⑥正確對待學習和生活壓力,克服考試焦慮,培養正確的學習觀念,做好升學和職業選擇的心理准備。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實際上就是一本心理健康教育教材,這無疑為在思想品德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行性。
3.語文課文都是精品名篇,是人文性、思想性、藝術性的綜合,那些優美的詩歌和散文,富含哲理的寓言和童話,令人盪氣回腸的經典小說等都是從不同的視角反映了人類的真善美,包含最多的是關於人的思想、感情、情操、意志、品格、愛好、天賦、性格、才能、氣質等方面的內容。如在語文課本中通過《醉翁亭記》、《西湖的綠》,可以在山水美景中感觸作者對生活的態度,對生命的理解;讀《爐中煤》、《我愛這土地》,可在令人思索、回味的空間里感受到詩人的一片赤子之心和愛國熱情……學生在學習每篇課文時,通過與作者心靈的交流、精神的對話來開發潛能,增加知識容量,滋養他們的精神家園,定會在他們的心靈深處留下清晰的足跡,影響他們漫長的生活之路。當然,語文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集中有序地直接表現出來的,而是深深地蘊藏在課文中,蘊藏在字里行間的,也不是獨立的,而是與其它教育因素結合並存的。因此,教師要研究學生的心理規律與心理特點同教材的關系,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4.音體美課程蘊涵著更為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例如,音樂欣賞、歌唱以及舞蹈,可以改善情緒狀態,活躍思維,豐富想像力,緩解壓力。
5.美術通過具體形象,如線條、色彩、結構、空間等繪畫語言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想像和創造能力,對發展智力大有裨益,能使人寧靜致遠,全身心投入。各種繪畫圖案、標志和色彩等造型藝術品,都會給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和聯想,特定的顏色則可以引起相應的心理感受和情緒體驗,進而影響心理狀態。
6.體育不僅能增強人的體質,還能培養學生優良的個性品質、堅強意志、心理耐挫力和良好的情感,防止和減輕消極的、不健康的情感。在體育課堂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合理宣洩、消除心理緊張,放鬆身心,調節心理狀態,維持心理平衡,提高生命質量。《全日制義務教育體育課程標准》把體育教學分成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五大學習領域,從課標中可以看出體育教學應重視通過體育活動來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品質,培養交流、合作能力和調節情緒的能力,要防止只重視運動技能的傳授,而忽視達成心理健康目標的觀察,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體育課的特點,恰如其分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積極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的放矢地進行培養。
7.自然科學類課程,如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的學習過程,不僅需要觀察記憶、注意、想像、思維等認知活動參與,而且還需要各種心理品質的支持,以助於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的培養,側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邏輯思維品質、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以及良好的性格特點,等等。
8.數學課程中的心理滲透教育,獲得成功的體驗,鍛煉克服困難的毅力,建立自信心,通過介紹華羅庚與「黃金分割」,陳景潤「皇冠」摘寶,鍾愛科學的牛頓等故事,學生不僅學到了科學知識,更對知識的創造有了全面地了解,對其思想品德、人格、奮斗精神有了更深刻地把握,從中可以受到感染,從而培養了學生積極進取、勇敢頑強的鑽研精神。
9.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程分別反映的是自然現象不同方面的規律。每一個原理、每條定理都隱含著心理素質教育素材,且與學生的心理發展息息相關。
總之,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成為我國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要想將這一工作落到實處,就必須實現全校教師的全員參與,必須將其滲透到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必須和學校工作融為一體。教師應該高度重視在課堂和日常的教育實踐中隨時抓住時機,並將其作為教育契機開展活動,在校園、課堂生活中有意識地滲透心理健康素質因素,通過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去實踐、去體驗和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使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合到學生、學校生活的方方面面,為學生營造一個全方位接受心理教育、實現心理健康成長的殿堂。
㈨ 從眾心理的危害及克服方法
從眾心理也稱順從心理,有人也稱遵從心理。是指一個人的行動,信仰和情緒會受到別人的影響。一個小群體的錯誤意見,往往可以迫使一個人做出與自己感知和判斷不相符合的回答。50年代一位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他讓被試者做成一排,看兩張卡片,一直貢呢卡片上畫三條長度不等的直線A、B、C、,另一張卡片上畫一條直線X,它的長度明顯的與ABC三條線之一等長,要求被試者判斷X線與哪一些線等長,被試者按坐號順序回答,第五個被試者明知他們答案不對,但也不敢肯定自己正確的答案,只能順從地得出了與前四人相同的錯誤答案,這是一次從心理測驗,把這種測驗重復多次,結果類似。 從眾心理的表現和危害在日常生活中屢見不鮮,如跟著感覺走路會使你步入歧途,跟著廣告購物會使你上當受騙。科學研究中,從眾心理可使你放棄自己正確的研究結果,當然最為嚴重的是從眾心理可使部分前年人形成小群體,小集團,發生數人一起違紀現象,甚至多人聚眾鬧事的違法現象。 克服方法:主要從思想教育、紀律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入手,增強約束力。從學習科學知識。獨立思考,敢於堅持正確意見。如果人雲亦雲,感情用事,往往會使你後悔莫及。當你的思維、感情、行動處於一個非正式群體中,就要考慮是否從眾心理起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