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心理輔導的最總目標
㈠ 什麼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學校心理健康教抄育的目標
心理健康是現代文明人的一個重要標志,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標就是要全面提高公民的心理素質。具體說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包括三個方面:1、使受教育者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2、要維護他們的心理健康,減少和避免對於他們心理健康的各種不利影響。3、根據受教育者成長發展的需要和特點,採取多種形式和方法,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具體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使學生的人格得到和諧發展,幫助他們正確地對待自己、接納自己,認識自己的內在潛力,充分發揮個人潛能;幫助他們確立符合自身發展的積極的生活目標,培養責任感、義務感和創新精神;學會認識環境,正確處理各種人際關系,更好、更快地適應生活、工作和學習環境;掌握社會規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積極的情緒情感、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使他們適應學校生活,為適應未來的社會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做好准備。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任務,每項工作的開展都應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為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服務。
㈡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總目標有哪些
1、自我意識方面。
認識到自己重要的社會角色,並為做一名小學生感到自豪。認回識到自身的身體特答征、活動特徵及性別。初步認識自己與教師、父母、同伴的關系,知道被人愛和愛人。會藉助別人的評價認識自我。
2 、學習方面。
認識到學習在自己生活中的地位,對學習有較濃厚的興趣。為得到老師、家長的表揚而努力學習。能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會聽課、做作業、積極參加考試等。喜歡探究事物間的聯系,好發問。愛護學慣用品。每天能夠在家裡自覺學習20-30分鍾,注意養成自學習慣。
3 、交往方面。
會恰當使用禮貌用語。喜歡交往,積極主動與父母、老師尤其是同學進行交往。
㈢ 學校心理輔導的最終目標是
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心理健康的問題,及正確處理一些因心理引起的問題等等
㈣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
㈤ .舉例說明心理輔導的目標
①總目標:幫助當事人尋找自己的方向,並努力去實現活動目標。
②分目標:多方面考慮問題,認識自己,建立人際能力
。
心理輔導是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員,運用專業知識與能力 ,對生活適應困難或心理失常者給予適當的幫助,使之改正不良習慣,端正態度,重塑人格, 從而恢復健康的人生。
舉例:厭學,自閉,抑鬱。
<①挖掘心智潛能
② 促進心理健康a`良好的自製力 b`堅強的意志c` 穩定的情緒d`良好的品格e` 積極的心態
③ 建立人際關系
④促使高效率的學習。
㈥ 學校心理輔導的一般目標包括哪些方面
要給孩子一個基本的認知
正確的對待自己的成長和學習
正確的對待老師和家長的管教
正確的處理同學之間的關系等等
㈦ 心理輔導目標
①學會調適,包括調節與適應——基本目標
②尋求發展——高級目標版
二、影響學生行為改變的方權法
1、行為改變的基本方法:強化法、代幣獎勵法、行為塑造法、示範法、懲罰法、自我控製法
2、行為演練的基本方法:全身鬆弛訓練、系統脫敏法、肯定性訓練
3、改善學生認知的方法:理性情緒輔導(艾里斯提出)
㈧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心理健康教育在學校素質教育中應扮演什麼角色、發揮什麼作用,目前尚不明確。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素質,生理素質主要取決於先天遺傳和後天生長發育的條件,科學文化素質主要靠學校文化科學教育(智育),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主要是學校德育和社會教化的任務。心理素質通過什麼途徑來提高呢?這是傳統教育中沒有回答的問題。學校長期以來一直忽視心理素質在學生素質發展中的作用。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人們開始認識到心理素質在學生整體素質中的重要作用,當前學生心理素質培養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而它的基本目標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教育者應首先弄清什麼是心理素質,學生應具備哪些心理素質。要弄清心理素質的涵義,首先得弄清素質概念。現在研究者對素質概念的認識不再囿於某一學科範疇,素質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在不斷擴大。一般認為,素質既包括了先天遺傳特徵又包括著後天習得的素養,是指有機體在先天生理基礎上,通過環境和教育的作用逐漸發育和成熟,並通過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而形成或內化為個體相對穩定的、基本的、衍生的和具有發展潛在性的品質。這種品質具有基本性、相對穩定性、結構整合性、功能衍生性和發展潛在性等基本特徵。個體的良好素質不但應具備素質的基本特徵,而且各種素質之間應整合成一個完整的功能系統。在人的素質結構中,心理素質居於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之間,它既制約這兩種素質的形成,又反映這兩種素質的發展水平,起中介作用。
我們將心理素質的基本涵義概括為:心理素質是以個體的生理條件和已有知識經驗為基礎,將外在獲得的刺激內化成穩定的、基本的、衍生的並與人的適應行為和創造行為密切聯系的心理品質。這個表述體現了心理素質形成的生理、心理和外部條件,概括了心理素質的穩定性、基本性、衍生性和整合性等基本特徵,表明了心理素質是一個復雜、同構的自組織系統。心理素質這個自組織系統是由哪些維度構成的呢?我們將學生的心理素質歸納為認知因素、個性因素和適應性因素三個維度,具體化為22種成分。在心理素質結構中,各維度的作用是不同的。認知維度是人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活動,直接參與對客觀事物認知的具體操作,是心理素質最基本的成份,包括一般認知和元認知兩個亞維度。個性維度是指人在對待客觀事物的活動中的個性心理表現,雖不直接參與對客觀事物認知的具體操作,但具有動力和調節機能,是心理素質結構中的動力成分。適應性維度是指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改變自身或環境,使自身與環境和諧協調的能力。它是認知因素和個性因素在個體適應—發展—創造行為中的綜合反映,是個體生存和發展的必要心理素質之一。
㈨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標
總目標: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專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屬格的健全發展。
具體目標:使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少數有心理困擾和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科學的心理咨詢和輔導,使他們盡快擺脫障礙,調節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自我教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