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進行心理輔導的時機
A. 結合實際論述如何針對學前兒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學前教育可以借抄助襲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幫助幼兒掌握健康知識,樹立科學的健康意識,養成良好的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更好地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和和諧發展。因此,對學前兒童實施健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學前期是兒童身心發展的關鍵期,實施健康教育非常必要正如陳鶴琴先生所說:「幼稚園第一要注意的是兒童的健康」。由此可見,教育幼兒的首要目的就是如何增強幼兒的身心健康。這是由於學前兒童身體器官的發育、系統的發育以及功能的發育尚未完善,學前兒童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以及對疾病的預防能力和抵禦能力較弱,再加上學前兒童對環境的變化比較敏感,適應能力較弱,易於受到傷害。所以,學前兒童需要成人的精心養育和幫助,更需要鼓勵學前兒童積極主動參與力所能及的健康活動,通過開展適宜的健康教育活動,促使學前兒童掌握健康知識,形成正確的健康態度,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
B. 舉例說明如何對學前兒童進行心理保健
對學前兒童進行心理保健的常見措施如下:
1、創造健康的家庭環境,家庭成員之間和睦相處、父母教養態度端正。
2、創造良好的托幼機構環境。物質環境應該是安全、豐富和科學的。精神環境應該是親切、平等、和諧的師幼關系;互助、友愛的同伴關系;和諧的工作人員關系;開展適合學前兒童的心理發展水平的活動。
3、創建良好的社會環境。
4、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全面滲透學前兒童的一日生活,促進學前兒童發展。拓展並豐富各類活動,促進學前兒童發展。家園達成共識,協調教育方法,統一教育要求。
保證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延續性和有效性。開展心理健康服務,建立多領域專家合作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和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服務的社會網路。
(2)學前兒童進行心理輔導的時機擴展閱讀:
學齡前期保健措施注意事項:
培養自理能力。學齡前期兒童已有自我照顧的能力,他們在學習自己進食、穿衣等自理行為時,動作較緩慢、不協調,可能會花費家長很多時間和精力,家長應耐心給予鼓勵,使其逐漸獨立。
積極開展體格鍛煉。家長可安排適合小兒的鍛煉項目,如跳繩、跳舞、踢鍵子和保健操,以及小型競賽項目等。每天可有不同的活動與鍛煉方法,還應保證小兒每天有一定時間的戶外活動,接受日光照射,呼吸新鮮空氣。營養指導。
C. 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最終取決於什麼
最重要的父母的耐心引導和陪伴,在兒童進入校園之前,所有的觀點都是來自父母的引導。從小孩子認人開始,對陪伴自己時間最長的人最信任,無論是生活還是思想都是很依賴的,所以一定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培養好和父母依賴關系。
D. 促進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活動形式有哪些
一、優化育人環境
幼兒園環境是潛在課程,是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外在條件,在對幼兒心理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創設與教育適應的良好環境,能促進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
1、創設適宜的物質環境。一是為幼兒提供充滿生機、能陶冶幼兒心靈的自然環境,如在園內種植草坪、花卉、栽種果樹、開辟種植園地、修建嬉水池、改建沙地等,讓幼兒在優美的校園環境中產生愉快的情緒體驗。二是創設與教育目標相適應的學習、游戲環境,如利用紙箱、飲料瓶、快餐盒等廢舊物品創設美工區、音樂區、娃娃家、小舞台、商店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區域,為幼兒提供了充分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讓幼兒在輕松的環境中進行學習和探索。三是創設以心理健康內容為主的牆飾,「我們一起玩」、「妹妹摔倒我扶起」、「高高興興上幼兒園」等巨幅牆飾掛在教學樓醒目處;活動室布置美麗的圖案,時時提醒幼兒合作、謙讓、快樂、勇敢、不怕困難等。從而使幼兒園的每一塊牆壁,每個角落都成為育人之地。
2、創設寬松和諧的心理環境。一是建立充滿融融愛意的師生情誼。愛是連接師生關系的紐帶,如果教師多給幼兒一些愛護、關心,就會使幼兒對教師產生依戀感。因此,我們總是用滿腔的愛去對待幼兒,使他們喜歡上幼兒園,並能愉快地參加集體活動。二是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平等地對待每個幼兒,潛心了解每個幼兒的個性特徵以及能力差異,尊重每個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力求做到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在評價孩子時盡量採用鼓勵的語氣「知道你行」、 「相信你會做得很好」等,在這種充滿尊重、鼓勵的良好氛圍的影響下,孩子們變得樂觀、自信,並能積極主動地參加各種活動。三是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良好的同伴關系能促使幼兒相互學習、共同進步。我們首先讓幼兒學會尊重他人,再讓幼兒擺脫自我中心,逐步懂得如何調整自己的行為去適應集體要求,教給他們一些協調同伴關系的方法,幫助他們獲得正確的交往技能。
二、重視滲透教育
心理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連續的過程,且有反復的可能。幼兒心理健康發展必須要注意幼兒園全方位的滲透,堅持一貫性、連續性的教育與引導,這是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關鍵。
E. 針對學前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有何特殊性
特殊性應該是對症下葯了,因為各種孩子遭遇的情況會不太一樣的,所以得對症下葯這樣才會有效果。
F. 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有哪些
一、遺傳和生理成熟為學前兒童心理發展提供了最基本物質前提????
遺傳是指遺傳物質由上代傳給下代的現象。遺傳因素則是指由先天繼承的、與生俱來的機體構造、形態、感官和神經系統等通過基因傳遞的生理解剖特點,是兒童心理發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條件。?
生理成熟是指生理發展,是個體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而然出現的個體身體各器官的成長與變化。遺傳和生理成熟為學前兒童心理發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制約著兒童心理發展的階段與過程,同時遺傳和生理成熟奠定了學前兒童心理發展個別差異的最初基礎。?
遺傳和生理成熟對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身體素質和大腦的
發育上,身體素質和大腦發育是心理發展的自然物質前提,沒有這個物質前提,任何心理都無從產生,如兒童良好的身體素質是其動作發展的重要前提,而動作發展又為其認知和社會性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
二、遺傳和生理成熟奠定了學前兒童心理發展個別差異的最初基礎??????遺傳和生理成熟的不同是造成學前兒童個別差異的最初基礎。每個孩子在其出生時就已經具有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基因,存在不同的發展可能性,向著不同的方向發展。研究表明,如果4個月大的嬰兒對不斷發生變化的情境報以弓背、踢腿或哭鬧的行為反應,那麼到2歲時他們通常表現得膽小、拘謹,性格比較內向。而如果4個月大的嬰兒對同樣的反應報以輕松的微笑,那麼到2歲時他們表現得通常大膽、合群、好交際。?
行為遺傳學家用「遺傳力」來說明在心理發展的過程中遺傳所起的重要決定作用。遺傳力是指不同遺傳基因所造成的個體差異度,即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有多大程度上歸功於遺傳。如智力的遺傳力為50,但這並不說明50%的智力來自於遺傳,而是說明可觀察到的變異的50%可歸於遺傳的影響。我們不能過分地誇大遺傳和生理成熟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實際上,遺傳和環境對於心理發展同樣重要,遺傳提供了物質基礎,奠定了個別差異的最初基礎,環境作用於並塑造了遺傳所賦予的生物前提,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促進兒童健康快樂成長。
G. 如何培養學前兒童健康心理
1
多多鼓勵孩子,幫助他走出陰影。可能80後很多人的童年會有這樣的經歷,考試失敗了,自己也很沮喪,回家了卻受到的是父母的責罵。內心慢慢產生陰影。對考試產生了莫名的恐懼。內心很自卑,挫敗。這是家長教育的誤區,應該多教孩子學會自我調節,不要要求過高,而教育他多從挫折中總結經驗,同時接受自我,學會自我鼓勵。比如「相信你自己某天一定能成功」「你很優秀」等等這種教孩子想像的話來增強自我信念。
2
教孩子放開胸懷,笑對經歷。積極傳授生活的正能量能使他面對一切困擾時淡定。不心慌。教孩子多做實事,與人為善,學習一門興趣,音樂或是繪畫,學會用阿Q精神法讓自己堅強,化悲觀為樂觀,當孩子憂郁的時候,你可以教他冥想。打坐時想一想過去的開心或難以忘懷的風景。
3
教孩子學會分享快樂,走出孤獨。小孩子其實也害怕形單影只。尤其是中學時期是敏感期,很害怕受到同伴們的排擠。可以多帶小孩和朋友的小孩一起出去郊遊,玩耍,讓他們更早的融入到集體活動中去。
4
疏通孩子的消極情緒。當小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你更多的是引導而不能壓制,要理解他為什麼會產生一些恐懼,憤怒,傷心等這些心情症。最好的方式是讓他們學會通過語言來表達,比如「我很不快樂」「我很氣憤」「你很壞」等,學會傾訴。不要讓孩子哭泣。哭泣會讓內心的壓抑更強烈。還有一種就是轉移注意力,比如用球去逗逗她,破涕為笑。
5
家長要學會傾聽。第四點中就提到過孩子發泄的方式之一:傾訴。那家長就要做到學會傾聽了,有些父母為了讓自己有威嚴,喜歡言語上壓制自己的小孩,最後小孩都不敢和父母說話了,和父母之間產生代溝。這種家庭氛圍是不可取的。家長與小孩之間要像朋友一樣輕松愉快的溝通和相互傾聽。
H. 簡述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基本趨勢
學前兒童心理發展趨勢
1、 從簡單到復雜
兒童最初的心理活動,只是非常簡單的反射活動,以後越來越復雜,這種簡單到復雜的發展趨勢又表現在兩個方面。
(1) 從不齊全到齊全。兒童的各種心理過程在出生的時候並非已經齊全,而是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比如,頭幾個月孩子是不會認人的,1歲半以後才開始真正掌握語言,逐漸出現思維和想像。各種心理過程出現和形成的次序,服從由簡單到復雜的發展規律。
(2) 從籠統到分化。兒童最初的心理活動是簡單的,後來逐漸復雜和多樣化,例如:嬰兒的情緒最初只有籠統的喜怒之別,之後逐漸分化出愉快,喜愛,驚奇,厭惡等各種情緒。
2、 從具體到抽象
兒童的心理活動最初是非常具體的,以後越來越抽象和概括化,兒童思維的發展過程就典型的反映了這一趨勢。幼兒對事物的理解怎麼具體形象化,比如他們認為兒子總是小孩子,不理解「長鬍子的叔叔」怎麼會是兒子?成人典型的思維模式——抽象邏輯思維在學前末期開始萌芽,發展。
3、 從被動到主動
兒童心理活動最初是被動的,主動性逐漸得到發展。主要表現在:
(1) 從無意到有意發展。新生兒的原始反射是本能活動,是對外界刺激的直接反應,完全是無意識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逐漸開始出現自己能意識到,有明確目的的心理活動,然後發展到不僅意識到活動目的,還能意識到自己的心理活動的進行和過程。
(2) 從主要受生理制約發展到自己主動調節。隨著生理的成熟,兒童心理活動的主動性也在增長。比如:兩三歲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是生理上的不成熟,隨著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動的主動性也在發展,四五歲的孩子在某些活動中,注意力集中,而某些活動中注意力容易分散,表現出個體的主動選擇和調節。
4、 從零亂到成體系
兒童的心理活動最初是零散的,心理活動之間缺乏有機的聯系。比如一會兒哭,一會兒笑,一會兒說東,一會兒說西,都是心理活動沒有形成體系的表現。因為不成體系,所以心理活動特別容易出現變化。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活動逐漸有了系統性,有了穩定的傾向,出現每個人特有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