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輔導課程 » 老年人心理輔導案例

老年人心理輔導案例

發布時間: 2021-03-01 14:15:40

① 老人定期心理輔導記錄

實事求是的記下來就好了

關心老人是我們的責任

首先是要真誠

所以要實事求是

② 請專家為老年人做心理疏導

老年人除了生理上的衰退之外,也有一個心理上的衰退問題。工作的失去,親友的去世,時代的變化,下一代的不理解,疾病纏身等等,都會引起老年人的感懷神傷,嚴重的還會演變成困擾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心理疾病。因此,老年社會工作者要掌握一些老年人的心理疏導技巧,預防和消除老年人的心理疾病。

一.了解老人心理的技巧要想做好老年人的心理疏導工作,首先要了解老人的心理,以便對症下葯。怎樣了解老年人的心理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要注意傾聽老年人的心聲

聽聽老人的心聲,如老人退休前後的適應或居住、經濟生活、人際關系……的情形,以及老人對其生活的滿意度等。從這些方面可以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狀況。另外,傾聽本身就是一個幫助老年人進行心理疏導的過程。有時候,老年人通過一番絮絮叨叨的述說之後,心情就變的格外的愉快了。

(二)要注意觀察老人的神態要注意觀察老人的不安神態,了解是什麼原因導致老人不安的。一般可以從下列因素找到原因:老人的文化背景,老人的價值判斷與態度,社會對老人的看法與偏見,老人對社會的反應以及老人適應社會環境的情形。

(三)了解老人的交往

通過了解老人的親友交往狀況來了解老人的心理。了解老人結交朋友的狀況,老人對友誼,尤其是異性友伴的需求,與人相處或學習、做事情形以及老人是否會關懷別人,是否喜歡與人接觸,是否喜歡運動散步,生活是否充滿了生氣等。

另外,還要了解老人的獨特性,尊重老人的尊嚴。了解老人是否喜歡自己決定,自己選擇,是否喜歡批評人家或喜歡撰寫過去事跡,是否有自尊心,是否參與有意義的活動,是否善於處理私人物品,是否保持其獨特性。

二.與老人談心的技巧

(一)作好談心的准備工作

在與老人談心之前,工作者要作好准備,尤其是談話的主題和大致步驟,以及談話過程中會遇到哪些突然變故,自己應採取哪些應對措施,自己都應該有所預料和准備。

(三)選擇好談心的時間和場所

與老年人談心,時間和地點要選擇恰當,不宜佔用老人的休息時間或從事其喜好的娛樂活動時間。在地點的選擇上,要以清靜幽雅之地為宜,同時要注意是否有影響談心的第三者在場。如有影響談心的第三者在場,就要換一場地或請其離開。第三者若對談心有正面影響的,則要注意控制談心的主題和主要任務,不要讓第三者喧賓奪主。

(四)對老年人的稱呼要恰當

對老年人要使用尊稱,若該老年人以前有職務的,可以老職務相稱,但要注意選擇其曾擔任的最高老職務相稱。

(五)確保談心的內容的一致性和連貫性

在談心過程中,要注意把握主題,防止跑題。當老年人說話出現跑題現象時,要注意利用提示語或手勢將其拉回主題,確保談心內容的一致性和連貫性。

(六)談心過程中注意保持傾聽的姿態,不要喧賓奪主談心的過程實質也是老年人的一種心理宣洩,因此,工作者要注意當好聽眾,聽老人訴說。在此過程中,可利用提示語、手勢或身邊的物體來控制老人的思路,防止老人跑題。

(七)注意控制好談心的時間,持續時間不宜過長

老年人的身體比較虛弱,因此,談心的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影響老年人的身體健康。

二.如何協助老人應付生活壓力

在老人的晚年生活中,會遇到許多來自生活的壓力,諸如來自疾病、子女、親友和社會交往的壓力等等,若不能妥善處理,便會釀成心病,危及老人的身心健康。怎樣協助老人應付生活壓力呢?我國台灣學者李增祿提出了下列一些技巧可供我們借鑒:

(一)鼓勵老人參加各種有益活動

參加有益的社會活動,不僅有利於消除老人晚年生活的寂寞,增添晚年生活的情趣,還有助於老人忘卻生活中的煩惱,消除生活壓力。

(二)協助老人正確對待生活壓力

許多老人的生活壓力往往來自對家庭、生活環境、健康或經濟等方面的憂慮。如有的老人為子女或孫輩的未來擔心,有的老人為自己的身體情況擔心,還有的老人盲目與人攀比生活條件而導致自己心理失衡和不愉快等等。這些都需要工作人員協助老年人以正確的態度看待社會現象,消除杞人憂天式的焦慮。

(三)協助老人的親友理解老人

工作人員可以與老人的親友交流,告訴他們一些有關老年人的生理學和心理學的知識,讓他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老人的行為和心理,從而改善與老人的相處關系。

(四)協助子女與老人溝通

老人由於深居簡出,社會信息不靈,非常希望有人經常與他聊天、閑談。當子女回到家裡時,常常會像小孩似的找出許多話來講。而子女由於有自己的生活安排,常有意無意地迴避與老人的交談,這是老人最難以忍受的。所以,社會工作人員要協助子女要做到以下兩點:

1、要經常與老人敘舊

老人不願丟失人生的價值,昔日的生活、事業是他們值得珍藏的東西。過去意味著自己勇敢、幸運、智慧,是老人勇敢生活下去的一種「動力」。所以家人要多與父母回顧他們的曾經往事,以及當年父母培育自己成人的一些趣事。

2、不要嫌老人話多

喋喋不休、好講話、反復關照是老人思維方式的一個特點,也是行為遲鈍的一種反映。正像老人的行動已不像以前乾脆利落一樣,講話也容易嘮嘮叨叨,子女對老年父母的言行要多理解,有耐心。

(五)與老人建立良好的專業關系

工作人員要用自己的熱情和愛心真誠地為老人提供無微不至的服務,取得老人對自己的信任,同時也讓老人多一個知心朋友,有效地協助老人消除其生活壓力。

(六)與老人探討以往應付生活壓力的方法

老人應付生活壓力的方法如果不恰當的話,不但不能消除生活壓力,反而會雪上加霜。因此,工作人員要經常與老人探討以往應付生活壓力的方法,糾正老人一些不正確的做法,協助老人找出應付生活壓力的更好途徑。

(七)適當贊美與鼓勵老人

觀察老人所重視及珍惜的人、物、事,適當加以贊美與鼓勵。每個老人都會有一些他自己所重視或珍惜的人、物或值得他自豪的事情。假若對他這些人、物或事給予恰當的贊美或鼓勵,往往會讓老人有一種由衷的自豪感和滿足感,從而增強老人對生活的信心,使老人更加熱愛生活。

四.老年人心理異常的疏導和治療技巧

(一)衰老感

人作為一個生物體,有著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因而衰老不可避免。老人產生一種覺得自己老了的感覺,即衰老感。衰老感是主觀上覺得「自己已經上了年紀,成為老人了」的心理狀態,即認為自己「不中用」了。

1、衰老感的主要表現

衰老感一經產生,就意味著一個人精神已經老化,失去了生活的意願和積極性。它的表現主要有:

(1)情緒消沉。情緒消沉導致衰老加速意志衰退,進而加速生理上的衰老和心理功能的降低,或導致、暗示出新的疾病。

(2)感到年邁體衰。「畏老老轉迫,憂病病彌縛。」老人走上了下坡路就會感到力不從心、無力回天。

(3)失落感嚴重。經常陷入一種尷尬狀態,老是覺得「這個世界不再需要我,人們把我遺忘了。」

(4)敷衍度日。起床、早餐、午餐、晚餐,認為無所謂,可有可無,好象自己僅是一具沒有靈魂只有生命的軀殼。

(5)不思進取。早年的習慣,如看報、看電視等,不再保持,認為「反正都沒用了,還看它幹嘛。」

2、對衰老感的疏導和治療

對於產生衰老感的老年人應以家庭單位為主、社會交往為輔來對其進行疏導和治療。

親屬是老年人的主要依靠對象,他們要對老年人採取理解、支持的態度,應積極配合心理醫生的治療方案對患者進行調治。而社會交往是一個有著衰老感心理問題的老人的必要治療條件,因為融入到生活氛圍中,他們才會感到輕松、愉快,而不至於產生「老了」,「不中用了」的感覺。

(二)離退休綜合症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這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當老年人到了適當年齡,就要離開工作多年的職業崗位讓年輕有為者上,這是十分正常的。但離退休的老同志卻由於適應不了所處環境和生活習性的突然改變,往往會出現情緒消沉和偏離常態的行為,甚至還由此而引發其它疾病,嚴重影響了健康。這就是離退休綜合症,它是離退休老人在離退休後的一番不適應的體驗。

1.離退休綜合症的表現患有離退休綜合症者,主要表現為坐卧不安、行為重復、猶豫不決,不知干什麼好,甚至出現強迫性定向行為;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事經常出錯;性情變化明顯,易急躁和發脾氣,對任何事情都不滿意,總是懷舊;易猜疑和產生偏見;情緒憂郁,失眠、多夢、心悸、陣發性全身燥熱等。

一般說來,事業心強、好勝而善爭辯、嚴謹而偏激、固執己見的人,發病率較高;無心理准備而突然退下來的人發病率高且症狀偏重;平時活動范圍大而愛好廣泛的人很少患病。女性較男性適應快,較少出現離退休綜合症。

2.離退休綜合症的成因

這種病症的主要原因是離退休後的抑鬱傷感,它包括:

(1)失落感。社交圈的縮小、人際關系的改變、無所事事的清閑、一些願望的落空和遺憾等,都會干擾情緒而影響心理平衡,而產生失落感。

(2)懷舊。退休後的空閑易沉緬於往事的回憶,及追憶過去的美好時光,但終因似箭光陰的流逝而產生「無可奈何花落去」的遺憾。久而久之,則心情抑鬱,性格孤僻。

(3)戀友。退休後遠離同事、朋友;熟人相繼作古,老來失伴,常常會感到凄涼悲切,憂郁孤獨。

許多人沒有退休盼退休,一旦退休後卻又羨慕以前忙忙碌碌的日子。一些人執拗地抵抗自然規律,不肯放棄原來的社會角色,結果常遭挫折。或者對退休後的生活沒有精神准備,沒有作出適當的安排,退休以後頓感精神空虛、無所事事,生活得很無聊。一些人可以出現情緒的焦慮、抑鬱、緊張、憤懣、恐懼,也可以出現自卑、強迫、多疑、挑剔等心理狀態,還可並發心悸心慌、肌肉跳動、顫抖不安、失眠多夢、夜尿、便秘等症狀,甚至引發心理和生理性疾病。

3、對離退休綜合症的治療

如何科學地安排離退休後的生活,避免離退休綜合症的產生呢?下面的幾點建議可供參考:

(1)必要的思想准備。對離退休事先應有充分的心理准備,理解和順應自然規律,樂天知命,超脫豁達,建立新的生活方式,適應新的社會角色。

(2)生命不息,活動不止。離退休後卸去繁重的工作擔子,可把精力用到力所能及的活動中,繼續為社會做出貢獻,使自己保持「有所為」,感到還「有所用」,這樣就不會為失去原來的角色而感到空虛、憂傷。

(3)注意保健,防止疾病。體弱多病,猶如雪上加霜,會給晚年生活投下陰影。因此,要注意身體的保養,經常參加力所能及的鍛煉。定期進行健康檢查,有病早治,無病當防。

(4)生活豐富,家庭和睦。家庭成員對於離退休人員要多關心,經常與他們交談,不使他們感到寂寞。離退休人員也要適當利用時機走親訪友,保持社交活動。多參加適當的文化娛樂活動,使生活豐富而充實。

(5)對離退休生活一般都有個適應過程。在此期間如發生過分焦慮、抑鬱,可適當服用舒樂安定、佳靜安定等精神鬆弛劑。連續失眠者,可短期服用葯物誘導睡眠,以建立新的平衡。

(三)老年期恐病症

一部分老年人本來身體很健康,可一看到同齡好友生病或病逝後,也覺得自己身上這痛那痛,頑固地認為自己也患了某種疾病。雖經檢查未發現異常,自己仍不能消除疑慮,由此產生恐懼、悲哀等消極情緒,給工作及庭生活帶來不必要的影響,這就是「老年期恐病症」。

1.老年期恐病症的表現

(1)自感身體嚴重不適。覺得有頭痛、頭脹、眼花、記憶力減退等身體上毛病。

(2)神經症狀。神經極度衰弱,有時還莫名其妙地耳鳴、失眠,產生麻痹感、疲勞感等。

(3)消極等死。認為自己行將就木,不願意再做什麼事,得過且過地「等死」。

(4)消沉頹喪。茶飯不思,精神萎靡,在別人看來好象真的有病了。

、2、老年期恐病症的成因

(1)認識不足。面對身體素質的每況愈下,有些老年人總要求自己的身體像年輕時一樣強壯,對那些生物性衰老、健康狀況的「自然滑坡」認識不夠,或對一些慢性病未引起足夠重視,病情明顯了才意識到,由此產生恐病心理。

(2)敏感多疑。老年人往往多思善慮,經常把自己身上的不適與醫學科普文章上的種種疾病「對號入座」,並自以為是,表現出高度的敏感、緊張和恐懼。

(3)環境的刺激。老年人經常去醫院探望病人或參加追悼會,看到別人的疾患與逝去,總覺得別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常懷疑自己患病,惶惶不可終日。此外,老年人患慢性病者較多,家庭中的環境、氣氛不和諧,及周圍人群對自己病情的反應,哪怕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表情,都會引起病人惶惶不安。

從精神分析角度來看,老年恐病症或疑病症傾向是一種自戀情結,從年輕時性愛指向他人到老年時轉而指向自身,轉向對自身的過分關切和愛憐。據研究,老年婦女的疑病觀念顯著多於老年男性。

3、老年期恐病症的治療

恐病症患者的主要症狀是身體某些部位出現疼痛或感覺異常。患者對症狀感受鮮明,描述生動。當經過必要檢查證明其沒病時,只要患者將注意力從自認為的患病部位轉移,症狀就會自然減輕或消失。但由於恐病症病人的敏感多疑與固執,他們一般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固有觀念。由於思想負擔過重,憂愁焦慮會給身心健康造成極大危害,甚至會真的引發疾病。

恐病症病人應及時接受心理治療。配合醫生做有關的各項檢查,證明自己身體健康後,應耐心地接受醫生解釋性的心理治療。當醫生對病人個性上的缺陷提出忠告時,病人應積極糾正。也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抗焦慮葯物,以便放鬆情緒,消除憂愁與焦慮。病人還應積極參加文體娛樂與集體活動,把注意力轉移到感興趣的事情上去。此外,在心理醫生指導下做鬆弛訓練,或練氣功等,也可收到一定療效。

(四)「空巢」孤獨感

孩子既是父母的沉重負擔,又是父母的驕傲和精神上的寄託與安慰。一家老少和睦相處,共享天倫之樂。然而一旦孩子成家立業,離開父母時,父母如釋重負的同時會發現自己寂寞了。面對這一變故,許多父母,尤其是母親,不能正確對待,產生許多心理不適的問題。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空巢」孤獨感。

人類千百年來一直過著群居生活,是不喜歡孤獨的,尤其是老年人,對於孤獨可能達到恐懼或害怕的程度。有專家曾對1萬多名城市老人調查,發現百分之四十的老人有孤獨、壓抑、有事無人訴說之感。子女離開家庭踏上社會,老年人告別社會重返家庭後,尤顯得「孤苦伶仃」。他們一旦感受到「空巢」的孤獨,心理或情感的支持系統往往趨於脆弱。若老年加上患病,更容易對自身的價值表示懷疑,甚至產生抑鬱、絕望的情緒,認為自己上了年紀就只能一步步邁向墳墓,重者還快速加入了老年性痴呆的行列。

1.「空巢」孤獨感的表現

有「空巢」孤獨感的患者往往表現出愛回憶往事,覺得受到冷落,不喜歡參加活動,閉門發呆,不同親友來往。總覺得別人對自己很冷淡,覺得人情冷漠,認為子女離開了自己就沒有了情感依附。

2.「空巢」孤獨感的成因

(1)認識上的錯誤。不能正確認識子女「離巢」是家庭發展的必然趨勢。子女長大後要獨立,要開拓自己的事業,但為人父母,卻不習慣於這種事實。

(2)感情上的錯覺。極端地認為子女不在身邊了,感情也不存在了。

(3)固執地懷舊。覺得沒有了往昔的熱鬧,清靜得如同一湖死水,因而郁悶、孤獨。

(4)情緒上的排外。沒有發覺身邊的老伴是自己唯一的終生伴侶,因孤獨而產生了一切排外的情緒。其實,很多人並不孤獨,因為老伴會永遠和自己呆在一起。

3、對「空巢」孤獨感的輔導

(1)正確認識家庭發展的規律。在當今社會,子女「離巢」是家庭發展的必然趨勢,父母把孩子養大,孩子成家立業,從父母身邊獨立出來,去開拓自己的生活空間,去哺育自己的後代,這是家庭發展的規律,父母是無法改變的。

(2)正確對待孩子的「離巢」。孩子「離巢」是孩子成熟的標志。孩子長大了,父母要改變自己對孩子的眼光。在許多父母眼裡,孩子總是孩子,對他們總不放心,總覺得孩子離開了自己便不能正常生活。其實,在孩子的生活空間里,有一套他們自己對生活的看法,有—套自己的處理事務的方法,父母不要把孩子與自己在看法和作法上的分歧當成孩子的幼稚、無知和無能的反應。對孩子「離巢」的關心是必要的,但擔憂則大可不必。

如果孩子長大了,事事處處都離不開父母,結婚無住房,長期與父母住在一起;經濟拮據,每月要求父母補貼;孫輩無力撫養,非要寄養在老人家裡不可,這只能反映出子女的無知、無能和幼稚,反而是家庭不幸的表現。所以,老年人應該為子女的離巢而感到高興,不必消極地哀嘆。同時,離巢並不等於斷絕關系。子女離家建立新的生活空間後,還應該繼續加強與子女的聯系,盡量增強兩代人,乃至三代人之間的相互了解和理解,給他們更多的體貼和幫助,注意消除誤會,吸引他們經常回家來團聚。

(3)夫妻才是真正終身的伴侶。一般而言,孩子出生後,夫妻感情都會逐漸轉向孩子,孩子成為家庭的中心,夫妻間的關心和體貼相對地減少了。孩子離巢,老年夫婦應該及時地將情感轉向老伴,夫婦倆多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加強夫妻情感的交流,進一步改善夫妻的關系,以此去填補因子女離巢而留下來的「真空」。如果遭遇喪偶,應該在適當的情況下考慮再婚,重建家庭,營造歡樂的家庭氣氛,使自己的情感有寄託。

(4)加強與社會的交往。當自己感受到孤獨時,可以考慮加強與社會的交往。多交朋友,努力與有各種人和睦相處。一方面要幫助他人,從中贏得別人的尊重和真誠的友誼。另一方面,又要求助於人,通過別人的幫助,使自己的心態從緊張趨向鬆弛。如果自命清高,遇到困難不肯求助於人,或者對別人的困難不屑一顧,結果必然加劇自己的孤獨感。

(5)開拓新的業餘生活。從看書、習字、畫畫、練琴、打拳、擊劍、種花、飼養動物和撰寫作品等活動中獲得樂趣,將自己從孤獨的小圈子裡脫離出來。

③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幾種消遣方式

老年腎病綜合症患者的心理保健 對不愉快的情緒必須給予釋放或稱為宣洩,但不能發泄過分,否則,既影響自己的生活,又加劇了人際矛盾。 另外,客觀事物不是決定情緒的主要因素,情緒是通過人們對事物的評價而產生的,不同的評價結果引起不同的情緒反應。 二:老年腎病綜合症患者要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的形成包括認知、情感、行為三個方面的心理因素。情感方面的聯系是人際關系的主要特徵。 在人際關系中,有正性積極的關系,也有負性消極的關系,而人際關系的協調與否,對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 三:老年腎病綜合症患者要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與興趣愛好 一個人的才能與興趣愛好應該對自己有利,對家庭有利,對社會有利。否則只顧得發揮自己的才能和興趣,而損害了他人或團體的利益,就會引起人際糾紛,而增添不必要的煩惱。 注意事項一忌生冷食品。在春天,老年人要注意飲食調理,宜多吃富有營養而又容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不吃或盡量少吃生冷食品,以免刺激腸胃引發疾病。胃寒者早、晚喝點薑糖水,有禦寒胃和防治感冒的雙重作用。 二忌四處串門。春季是呼吸道傳染病的多發季節。老年人由於免疫力差,所以容易感染。在疾病流行期間,老年人不要頻繁出入人多的公共場所。每天用淡鹽水漱口,或吃幾瓣生蒜,或在室內熏醋,可預防疾病。 三忌睡眠過多。春天人易犯困,有些老年人有睡懶覺的習慣。中醫認為久卧傷氣。睡眠過多,無病也會躺出病來。因為久卧會造成新陳代謝能力下降、營養障礙、氣血運行不暢、筋脈僵硬、身體虧損虛弱。因此,老年人在春天要早睡早起,一般每天睡八小時即可。 四忌懶於活動。春天正是老年人走出家門參加健身活動的大好時光。常到戶外活動,可以盡情地呼吸新鮮空氣,增強心肺功能;陽光還可以殺死皮膚細菌、病毒,增強機體的免疫力。 五忌衣著不當。春天天氣多變,忽寒忽暖。因此,老年人不要過早地脫掉棉衣,而應適當地「捂」一段時間以便身體各個部位能夠適應,這樣可以防止受涼、感冒,從而免除誘發肺炎、肺氣腫、肺心病的危險。

④ 對於老年抑鬱症如何進行心理疏導

老年人抑鬱症很來難疏導,很難治療。本自質上是人走向衰老過程中的必經之路。可以用以下方法進行。
1 鼓勵老年人進行積極的活動,比如下棋、書法、聊天、打牌等等。進行此類活動的時候,給予鼓勵,比如:得勝的一方給予獎勵,發給證書、獎狀等等。失敗的一方也有相應的鼓勵,如發給毛巾、香皂等。同時對於老年人的生活做出合理的安排,總是讓他們有事情可做!這是重中之重。
2 找精神狀態好的老年人和患有抑鬱症的老年人在一起,讓他們相互交流。作為心理咨詢師、心理醫生要掌握全局。把精神好的老人和抑鬱的老人安排在一起。但是,不要刻意改變抑鬱的老人。而是以交流、談心的方式進行。比如:可以請精神好的老人講自己的經歷、自己快樂的經驗所得等等。這里相對比較復雜了。
3 必要時給予老年人進行專業的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最好是請老年人來進行。主要是精神、心態方面的。還有一點也是必須提到的就是「死亡教育」。
這三個方面以前兩個方面為主。因為老年人最不喜歡的就是被別人改變。所以,鼓勵、交流是主要的方式,至於第三個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
希望對你能有幫助。

⑤ 老人經常遇到哪些心理問題應該如何疏導

由於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的差距以及個體差異的存在,對老年的年齡劃分是很困難回的。老年人的常見答心理問題從以下幾個需求分析:
第一,健康和依存的需求。人到老年,身體的各方面的技能都有所下降,行動遲緩,記憶力量減退等。因此會容易產生畏懼的心理,害怕變老,擔心生病,懼怕死亡。
第二,工作的需要。
第三,安靜的需要。老人一般怕吵鬧,希望能有一個安靜的環境。同時老年人的心理習慣之一是傾向回憶往事。
第四,尊敬的需求。老人需要別人的尊重和理解,如若不然,很容易造成抑鬱、意志消沉等不良情緒,甚造成了心理障礙。
親若覺得回復有幫助,請採納喲。

⑥ 如何做好喪偶獨居老年人的心理疏導

在中國,老年人中絕大多數都是相濡以沫共同生活了幾十年的老夫妻,共同的生活習慣、生活經歷,把他們緊緊聯系在一起。老年喪偶,會對未亡人的生活帶來很大的沖擊。他們會產生強烈的不穩定感。這種消極心態常見的有: 過度悲傷型 失去親人悲傷是正常的心理反應。但過度悲傷、長期悲傷,將悲傷作為一種穩定的心態持續一兩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而不能自拔者,就成為一種不健康的病態心理了。 例如:有對老夫妻感情甚篤,不幸的是,丈夫在一次外出中意外身亡。妻子毫無思想准備,聽說後悲傷得暈了過去,醒後哭得死去活來。丈夫的喪事辦完了,妻子卻長期沉浸在悲傷中不能解脫。身體很快就垮下來了,不久也離開了人世。 中醫的「七情」學說認為,「悲傷肺」。老年人的機體功能本來就處於退行之中,老年人喪偶,過度悲傷可使老年人肺氣郁悶,上焦不通。不但會降低老人適應生活的能力,還會使人體的代謝功能減低,免疫功能削弱,促使迅速衰老、疾病叢生,嚴重的會導致死亡。 懷念戀舊型 老年夫妻共同回憶過去的美好歲月,是老年愛情生活的調味劑。老年人喪偶會使未亡人強烈地感到死亡在不可抗拒地逼近。一些缺乏健康生死觀的老年人感到無助、焦慮,缺乏生存的美好希望。這時,留戀追憶過去就會成為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 有一對七十多歲的老夫妻,丈夫身體不好,內外都非常依賴妻子。不幸的是,妻子患病先他而去。常年在生活中養成的對妻子的依賴性,在妻子去世之後馬上轉化為強烈地無助感和孤獨感。悲傷之後,他感到無所適從,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他變得感情脆弱,回憶過去成了他主要的生活內容。 當人看不到未來的希望時,死亡就會迅速逼近。因此,對過去的追憶和懷戀絕對不應成為自己勇敢生活的障礙。 後悔自責型 時常可以聽到一些喪偶之人自責地講這類的話,例如:「都怨我,當時如果我能及時注意,他(她)就不會走得這么快了。」把親人的死歸結為自己的責任。不過有的人只是說說而已。但是,如果真的過敏地把那種自責與親人的去世等同起來,使悲傷之情長期縈繞心頭就成為問題了。 因為過去夫妻間的磕碰,妻子死後,他在悲傷之餘產生了強烈的自責、罪惡感。他因為無法補償過去,就用這種持續的悲傷不斷地責備自己,以求得到良心上的安慰。 心理學家建議,老年人喪偶後切勿過度悲傷,這樣會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會使「老年人意識」更迅速地到來。為了盡快地從悲傷中解脫出來,應當積極地調整自己的生活。可以做些大的變更來改變生活,重新振作自己。比如:旅遊、改變居住環境、暫時與兒女同住、住到老年公寓、積極參加各種老年人社團的活動、發掘自己的興趣和愛好等。懷念逝者並不妨礙尋找新的人生伴侶,如果有條件,可以重新組織家庭。 心理頻道小編溫馨提示:老年喪偶,會對未亡人的生活帶來很大的沖擊。他們會產生強烈的不穩定感。所以老年喪偶後一定要及時的調整心態。

⑦ 從事老年人心理咨詢師該怎麼做

人的心理是一個發展的歷程,問題也是逐漸積累起來的。
假如你願意從事老年人的心理咨詢,
那麼你對於發展心理學和健康心理學要有很深的理解,並對新精神分析學派埃里克森的心理發展理論有很准確的了解。
這些是可以自己從書本上學到的理論部分的知識。
再有了一定的理論水平後,更關鍵的是到實踐中去考驗和提高,
老人,尤其中國老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
你假如立志要做老年人的心理咨詢,
一方面我贊賞你的這種想法,另一方面希望你做好面對一個個困難的准備。
祝你一切順利。

⑧ 如何關愛老年人心理健康

隨著社會的發展,離退休人口的數量增加,老年人在社會中所佔的比例也逐漸增大。據調查,北京市2010年6000件民事糾紛中涉及老年人生活的佔600件,其中,最多的是「精神贍養」糾紛。上海市子女與老人不交談的佔23%,較少交談的佔41%,而經常交談的僅佔36%。在此環境之下,老年人的身心問題及社會環境引發的各種問題也日益突出,關愛老人心理健康的社會呼求由此產生。良好的心態有益於健康,而不良心理則可導致心理精神障礙,進一步影響到軀體而有害於健康。作為敬老志願者組織究竟應該如何去關愛老人?如何從關注老人的溫飽、日常照料護理到精神慰藉和心理關愛? 一、要具備老年心理的專業知識 老年人由於生理上的衰老變化和外界環境的改變,在思想上、情緒上、生活習慣上和人際關系等方面,往往不能迅速適應,而程度不同地產生種種心理變化。其表現為: 1. 失落感 許多因素會使老人產生失落感,如社會角色、家庭角色的改變,經濟收入的降低,多病、喪偶等等。這時往往出現兩種情緒:①沉默寡言、憂愁思慮、悶悶不樂;②急躁易怒。性格開朗和興趣廣泛的老人,較容易通過心理調整而重新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重新發現自我,因而能克服失落感;性格內向孤僻,興趣狹窄、不善交往的老人則較難克服失落感。老年人的心理習慣之一是喜愛回憶往事,過去生活比較幸福、事業有成而對社會貢獻較多的老人,常常能從回憶往事中得到滿足和自尊,因而減輕失落感,而生活坎坷、事業無成的老人,則難以從回憶中得到滿足。社區、家庭、親友若能體察老人心理的影響因素,有的放矢地幫助老人調整心理狀態,往往能有效地消除老人的失落感,使老人盡快適應賦閑後的生活。 2.孤獨感 家庭的小型化、子女與老人的分居、有的老人因體質不佳或性格內向而不愛與人交往,因而產生孤獨感。子女在身邊,若不能體貼老人,甚至關系不佳,不僅不能消除老人的孤獨感,反而會使之加重。喪偶老人的孤獨感更為突出,體能衰退和生病也會加重老人孤獨無助的感受。因此,與老人分居的子女要經常看望、問候老人,與老人同居的子女要耐心地善待老人、仔細地體貼老人。讓年幼的孫輩與老人共處和接近,常能給老人帶來較大的生活樂趣和安慰,有效地消除老人的孤獨感。 3.隔絕感 賦閑老人與社會和工作單位聯系減少,社會交往與信息減少,更由於視力、聽力下降而影響感知能力,常會使老人產生隔絕感。往往表現為對外界變化漠不關心,對人冷漠等等。老人的經歷與年輕一代有很大不同,對許多問題的看法往往與年輕一代有差距。而老人又常因堅信自己的經驗而固執己見,因此而造成「代溝」,更加重老人的隔絕感。子女和年輕人應多與老人交流和溝通,在傾聽老人講話時要特別耐心。這不僅使老人感受到尊重、有利於消除隔絕感,而且老人的經驗也並非絕對過時無用,耐心傾聽,往往也能使年輕一代得到教益與啟迪。另外,為老人提供讀報閱覽、收聽廣播、收看電視的便利條件也十分必要,這能有效地減輕老人的隔絕感。 4.對衰老和疾病的憂慮和恐懼感 老人因體能衰退而表現出對健康的自信心下降。一旦身體不適或罹患疾病便會惴惴不安,加上行動不便、就醫困難,更會加重憂慮,擔心病情發展,甚至不治。重病卧床或住院的老人往往還會產生瀕死的恐懼感。有的老年病人擔心給家庭帶來經濟負擔而寡言少語、憂慮。因此,對於患病老人除了關愛體貼之外,進行及時而有針對性的衛生保健知識宣傳,對康復十分有利。 二、在社區深入開展心理輔導 志願者組織應組織志願者為精神寂寞、特別是有心理疾患的老人提供心理關懷志願服務。與街道、居委會共同建立專業的心理疏導機構,讓具有專業的心理學知識的社工,志願者為社區的老年人做專業的心理疏導。在社區為老人構建「心理教育輔導平台」,「心理訴求減壓平台」等一系列心理教育、心理危機救助體系。通過電話問候,上門慰問,網上聊天等形式,針對老年人的生理特徵及心理需求開展心理咨詢服務,緩解老年人的心理「空巢」。幫助老人解開心結、快樂生活。同時,要鼓勵老人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擺脫孤獨寂寞,保持樂觀健康的生活狀態。社區志願者要不定期的為精神寂寞和有心理疾患的老人開展精神關愛服務,經常陪老人聊天交流,給老人讀書、讀報,使他們「巢空心不空」。 三、在社區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健身活動 依託社區老年人活動室、老年健身活動設施,組織老人開展體育、文化娛樂等群體活動。使老人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同時鼓勵老年人積極參加適當的娛樂活動,組織、培養老人的興趣和愛好。如唱歌、跳舞,棋類,橋牌,聽音樂,繪畫、書法、詩詞等藝術愛好。打太極拳、練氣功,門球比賽,健身活動,聯歡會,旅遊觀光,種花,釣魚,編織等等。鼓勵老人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為社會貢獻余熱。強化老年人智力素質,鼓勵老年人勤於學習。 四、掌握與老人溝通的技巧方法 談話作為與老人溝通的主要方法與一般交談有很大不同。對於老年人在溝通時除了一般的要求和技巧外,需要對老人的社會、家庭、個人等有關情況進行了解。與老人直接溝通是獲得有價值信息的主要途徑,交談是溝通的主要手段。好的交談效果取決於雙方能否建立可以信賴的相互關系。老人不可能在對方輕視和嘲笑的態度下如實反映個人的情況,特別是老人們都曾經有過美好的引以為榮的過去,仍希望受到尊重和承認。因此,與老人進行溝通的首要條件就是尊敬。不論老人目前社會、經濟、家庭地位和狀況如何,都應從人道主義和平等的立場,像對待自己家中的老人那樣,表現出足夠的尊敬和耐心,誠懇地聽老人訴說,老人產生信賴才能如實反映個人情況,才可能獲取對老人護理有價值的資料。 五、普及老年健康教育 老年期是意外挫折和疾病的高發期,容易產生心理危機,需要老人有比較健全的人格和良好心態,才能承受意外事件的打擊,提高生存能力。對老年人進行有計劃的健康教育是解決老年人精神衛生問題的有效手段,讓他們懂得一些維護身心健康的知識,增強自我保健意識,提高自我防範能力,主動解除心理壓力,轉變不良情緒,就能預防和減少老年性身心疾病的發生。 健康心理是指人具有正常、完美的精神狀態,如對周圍環境和客觀事物抱有積極的態度,能夠正確分析和順應事物和環境的變化,保持愉快的情緒。只有保持健康心理,才能充分發揮和調整機體各器官正常生理功能,提高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能力和效率,使整個機體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正如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下的定義一樣:「健康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的完美無缺的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痛苦」。這個定義對於老人同樣適用,人們只有保持軀體的、精神的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的正常狀態和良好平衡,才算是完全的健康。 六、社會關懷 老年人是一個衰弱的社會群體,全社會有責任加以保護。政府及社會團體應建立一些為老年人服務的機構和各種福利設施,如老年精神衛生中心,養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老年大學等,解決老人的生活困難,豐富老人的精神生活,使他們享受集體生活的歡樂,驅除老年的孤寂。對喪偶的老人,子女要理解並支持他們正當的心理需求,鼓勵他們再婚。這是補償喪偶後的孤獨、失落感的重要途徑。 衰老雖然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但人類可以採取各種有效措施延緩衰老。世界衛生組織經充分研究後指出:人的健康長壽60%取決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心理。古往今來,國內國外,長壽老人很多。著名畫家畢家索活到86歲;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鄧小平活到93歲;首先提出油脂烷化理論的德國科學家柴費洛爾活到103歲;我國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教授一生多經磨難,但老人活到101歲。盡管壽星們的生活年代、生活方式和條件不同,但他們都具有共同的心理特點,如心理穩定、通達順變、樂觀、心胸坦盪、善於適應環境和有充實的精神生活。由此可見,長壽與健康心理是密不可分的。 努力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目標,是我們志願者組織每一名志願者不懈的追求,這個工作目標對於確保老年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有尊嚴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作者:陳萍、王燕

⑨ 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

2.保持穩定情緒是身來心健康的精神支自柱:抑鬱、低沉、憂患、憤怒的心理狀態導致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分泌增加。會引起疾病。有研究資料表明。老年病的發生率70%-80%是與心理因素社會因素有關。如腫瘤。心腦血管疾病。主要原因是心裡失調81.2%的癌症病人在患病前都經歷過惡性事件。所以講究心理衛生調試,培養從容豁達的樂觀情緒。擺脫失落感孤獨感。自卑感、偏激感、憂慮感等、凈化心境。也可採取排泄法、人為疏導法、語言暗示法、自我激勵法、幽默風趣法等自我調整。同時以五樂的境界(即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得其樂、排憂取樂與眾同樂伴隨生活歷程。.kz,
百拇醫葯

⑩ 如何給老人心理進行疏導

給老人心理進行疏導應該從一下幾點著手: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