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輔導與治療論文
㈠ 關於心理健康論文1000字以上
一、心理健康及其衡量標准健康的概念古而有之。最初,人們所說的健康是指身體健康,強調身體沒有缺陷和疾病。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對自身的認識不斷深化,從而深刻地意識到人體是生理與心理的統一體,心理健康是健康概念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1946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上,心理健康被界定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的狀態。」這個定義強調如果一個人與其他人比較,符合同年齡階段大多數人的心理發展水平,那麼這個人的心理狀態就是健康的,反之就是不健康的。後來,國內外學者對心理健康有許多論述,由於每位學者研究的出發點、側重點各不相同,各執一詞,使心理健康至今尚無一個公認的定義。在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時,要注意兩點:第一,一個人心理是否健康與一個人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不是一回事。前者側重描述一個人的整體狀態,是側重人,後者側重描述一個人就某事而言的情況,是側重事。偶爾出現一些不健康的心理,並不意味著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與否是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持續存在的心理狀態,而不是短暫的、偶爾的現象。第二,心理健康狀態不是靜止的、固定的,而是動態的、變化的。這意味著一個人的心理既可以從不健康變為健康,也可以從健康變為不健康。此外,心理健康狀態從健康到不健康是一種連續的狀態。許多情況下,異常與正常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因此,心理健康的狀態與其說是正確與異常這種類型上的差異,不如說是程度上的差異。如何才能知道學生的心理是否健康?什麼是心理健康的標准?由於心理健康缺少像生理健康那樣較准確的指標,所以關於標准問題在心理學界還存在很大分歧。將已有的中西方學者關於心理健康的標準的界說加以比較,就會發現我國學者傾向於生存標准,而西方學者在重視生存標準的同時,還倡導發展標准。所謂生存標準是立足於個體生命的存在,目標是最有利於保存與延長生物學壽命,故強調無條件適應環境,順從文化主流;而發展標准則著眼於個人與社會的發展,希望最有價值地創造生活,強調主動地適應和改造環境,通過挖掘個人最大身心潛力求得身心的滿足,成為崇高、尊嚴、自豪的人。這兩種標准,在我們確定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時都有重大的參考價值。尤其是發展標準的引入,對學校心理輔導工作具有現實意義。一方面從學生身心特點看,發展性問題是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有些表面上看來屬於適應的問題,實際是發展受阻的一種變態反應。另一方面,它能夠對學生心理輔導與教育實踐加以正確引導,順應當前世界的新趨勢。學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標准應該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智力正常智力是學生進行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條件。一個弱智學生是無從談心理健康的。正常的智力使人在認識世界、認識環境、認識自我時持客觀的態度,正確地看待各種事物,不會「自我中心」;在與他人交往時對他人的內心活動有較敏銳的觀察力,不會經常誤解他人的言行;能夠順利地完成學業。2、能夠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情緒在心理健康中起著重要作用。心理健康的人能經常保持積極情緒,對生活中所遭受的沖突和挫折具有必要的忍耐力,對不良情緒能適度宣洩,既不會逆來順受壓抑情緒,也不會為所欲為放縱情緒。尤其對中學生來講,情緒處於激盪期,更有必要提高情緒的控制力。3、能夠悅納自我心理健康的人具有積極的自我形象,能現實地評價自己的長處與短處,不會過分掩飾自己,不會刻意取悅於人,能夠實事求是地看待別人的評價與議論。4、良好的人際關系和諧的人際關系既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條件,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心理健康的人樂於與人交往,能與人合作,有正確的交往態度和有效的人際溝通技巧,寬以待人而不失其獨立人格,人際關系范圍廣而穩定,有知心朋友,有親密家人。5、有較強的自製力自製力是人能動性的體現。心理健康的人學習工作目標明確,自覺性高,能主動克服困難,有毅力。6、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健康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養健全人格。人格完整健康的主要標志包括人格各個結構要素的全面和諧發展,具有創造性,以及積極進取的人生觀。7、能動地適應現實環境不能有效處理與周圍現實環境的關系是導致心理障礙的重要原因。心理健康者對現實環境不會單純抱怨,束手無策,而是能動地適應與改造,對周圍現狀有較准確的認知,很快調整自己的行為。二、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三點認識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學越來越受到重視。它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也越來越得到證實。為此,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三點認識。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本點。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了《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素質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全面提高國民素質,核心是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重點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基礎是健康教育,其中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毛澤東早年曾寫過一篇文章,強調身體健康的重要性,他把身體比喻為「載智之舟」和「寓德之舍」,進而得出結論:「無體即無德智也。」由此引申開來,我們有理由認為「無心既無德智也」。如果一個人心理不健康,再好的德性,再高的智慧,也難以實現其應有的價值。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生長點。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心理壓力越來越重,心理問題凸顯出來。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人們收入差距的擴大,離婚率的上升造成單親家庭子女的增多,升學、擇業的競爭造成了心理負擔過重,使得青少年特別是高中生出現一系列心理問題,諸如自卑、孤獨、緊張、恐懼、猜疑、憂郁、嫉妒、報復等不良心理狀態,造成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甚至出現離家出走、殺人、自殺等惡性事件。實踐證明,解決這些問題,不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紀教育、道德教育可以完全奏效的,需要加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心理問題,進行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發展教育,重點是增強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調節能力,以一種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境、積極的心態面對學習和生活。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與智育的結合點。過去,德育與智育往往存在「兩張皮」的現象。德育工作者曾經試圖解決這個問題,但總是收效甚微。現在,心理健康教育找到了解決這一問題的突破口。這是因為,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德育心理又有智育心理,這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轉化,互為條件,互相補充,辯證統一,相得益彰。智力活動的過程是觀察、注意、記憶、想像、思維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必然伴以興趣、愛好、情感、意志,乃至理想、信念、價值觀。前者是智力因素,後者是非智力因素,二者的結合才是心理活動的全過程。健康的心理有助於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發展。可以認為,德育中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紀教育對智力的發展雖然有關系,但不具有完全正相關的關系,而心理健康則對智力的發展具有完全正相關的關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與智育最好的結合點。三、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一)咨詢的特徵及內涵咨詢在國外是一個涵蓋非常廣的概念。涉及職業指導、教育輔導、心理健康咨詢、婚姻家庭咨詢等生活的各個方面。各種各樣的咨詢雖不盡相同,但都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徵。共同的特徵之一是咨詢體現著對來訪者進行幫助的人際關系。咨詢過程是建立在咨詢與來訪者良好的人際關系基礎之上的。經過專業訓練的咨詢者利用其專業技能及所創造的良好咨詢氣氛,來幫助人們學會以更為有效的方式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和生活中的難題。許多咨詢工作者認為,定義心理咨詢必須涉及與來訪者的關系,這與在咨詢中使來訪者產生變化是同樣不可缺少的。他們認為咨詢中最根本的核心條件就是共情、理解和尊重來訪者。他們所關注的不僅是咨詢者的技能,同樣也注意咨詢者對來訪者的基本態度或對他人關心的能力。共同的特徵之二是咨詢是一系列心理活動的過程。從咨詢者的角度看,幫助來訪者更好地理解自己,更有效地生活,其中包含有一系列的心理活動在內。咨詢過程中,咨詢者所運用的有關理論與技術,也是以心理學為基礎的。從來訪者的角度看,來訪者在咨詢過程中需要接收新的信息,學習新的行為,學會解決問題的技能及作出某種決定,這也涉及一系列的心理活動。咨詢的第三個共同特徵是它屬於一個特殊的服務領域。在咨詢過程中,咨詢者可以幫助來訪者認識自己,確定目標,作出決定,解決難題。特殊的咨詢,還可提供有關職業、學業、疾病的康復、心理衛生、婚姻家庭、性問題、宗教和價值觀的選擇,事業的發展,以及其他一些有關問題的咨詢服務。在一些發達國家,咨詢心理學家活躍進中小學、大學、醫院、診所、康復中心、工礦企業、社會服務機構以及各個社區之中,以幫助人們在個人、社會、教育、職業等方面達到更有效地發展及取得更大的成就。在了解了咨詢所具有的上述特徵之後,我們又重新面對咨詢的定義問題。我國的阮芳賦先生曾推薦里斯曼1963年對咨詢所下的定義:「咨詢乃是通過人際關系而達到的一種幫助過程、教育過程和增長過程」。這一定義基本表達了咨詢的實質內容。以此定義為基礎,結合我們前面所談到的咨詢的幾種特徵,在這里,我們可以給咨詢作如下定義:咨詢是通過人際關系,運用心理學方法,幫助來訪者自強自立的過程。這是我們根據對咨詢的實質的理解作出的定義。這一定義涉及到了我們對咨詢特徵的認識,(1)咨詢須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2)咨詢是在心理學的有關理論指導下的活動;(3)咨詢是對來訪者進行幫助的活動過程。此外,這一定義還涉及到咨詢的根本目的;(4)幫助來訪者自強自立。這一目標著眼於幫助來訪者認清自己的問題所在,通過咨詢,能提高應付挫折和各種不幸事件的能力,使之能夠自己面對和處理自己人生中的問題,即使其能夠自強自立。在這里,幫助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種教育的過程和使來訪者產生某種轉變,促使他們成長的過程。(二)心理治療一種極有影響的觀點是沃爾培格1967年的定義:心理治療是針對情緒問題的一種治療方法,由一位經過專門訓練的人員以慎重細慮的態度與來訪者建立起一種業務性的聯系,用以消除、矯正或緩和現有的症狀,調解異常行為方式,促進積極的人格成長和發展。北京大學陳仲庚教授認為,心理治療是治療者與來訪者之間的一種合作努力的行為,是一種夥伴關系;治療是關於人格和行為的改變過程。美籍華裔學者曾文星、徐靜認為,心理治療是指應用心理學的方法來治療病人的心理問題。其目的在於:通過治療者與病人建立的關系,善用病人求愈的願望與潛力,改善病人的心理與適應方式,以解除病人的症狀與痛苦,並幫助病人,促進其人格的成熟。從上述的幾種定義中,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定義或多或少都涉及了下述幾個方面,即:(1)治療是一個過程;(2)是治療與來訪者的關系;(3)治療者運用有關的心理治療理論對來訪者進行幫助;(4)以消除或緩解來訪者存在的問題或心理障礙,促進人格的健康發展。這幾個方面,的確反映了心理治療的工作特點及主要目的。在綜合考察了上述幾種觀點的基礎上,我們提出的心理治療定義如下:心理治療是在良好的治療關系基礎上,由經過專業訓練的治療者運用心理治療的有關理論和技術,對來訪者進行幫助的過程,以消除或緩解來訪者的問題或障礙,促進其人格向健康、協調的方向發展。(三)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同異咨詢與心理治療的確有許多重要之處相互重疊,令人感到難解難分。相似之處有:(1)二者所採用的理論方法常常是一致的。例如:咨詢心理學家對來訪者採用的來訪者中心治療的理論與方法或合理情緒療法的理論與技術和心理治療家採用的對同種理論與技術別無二致。(2)二者進行工作的對象常常是相似的。例如:心理咨詢人員與心理治療工作者可能都會面對來訪者的婚姻問題。(3)在強調幫助來訪者成長和改變方面,二者是相似的。咨詢與心理治療都希望通過幫助者和求助者之間的互動,達到使求助者改變或增長的目的。(4)二者都注意建立幫助者與求助者之間的良好的人際關系,認為這是幫助求助者改變和成長的必要條件。盡管有上述相似之處,盡管一些咨詢工作者也做了一些心理治療工作,一些心理治療家也在做咨詢工作,在咨詢與心理治療之間還是能夠找到一些不同點的。結合一些文獻中的看法,我們認為咨詢與心理治療的主要區別有如下幾點:(1)心理咨詢的工作對象主要是正常人,正在恢復或已復原的病人。心理治療則主要是針對有心理障礙的人進行工作的。(2)心理咨詢所著重處理的是正常人所遇到的各種問題,主要問題有日常生活中人際關系的問題,職業選擇方面的問題,教育過程中的問題,婚姻家庭中的問題等等。心理治療的適應范圍則主要為某些神經症、某些性變態、心理障礙、行為障礙、心身疾病、康復中的精神病人等。(3)心理咨詢用時較短,一般咨詢次數為1次至幾次;而心理治療費時較長,治療由幾次到幾十次不等,甚至次數更多,經年累月才可完成。(4)心理咨詢在意識層次進行,更重視其教育性、支持性、指導性工作,焦點在於找出已經存在於來訪者自身的內在因素,並使之得到發展;或在對現存條件分析的基礎上提供改進意見。心理治療的某些學派,主要針對無意識領域進行工作,並且其工作具有對峙性,重點在於重建病人的人格。(5)心理咨詢工作是更為直接地針對某些有限的具體的目標而進行的;心理治療的目的則比較模糊,其目標是使人產生改變和進步。
㈡ 急求學校心理輔導方法比較的研究 論文 謝謝
筆者認為,當前應該抓緊探索適合我國學校特點的心理輔導模式,根據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學校層次、不同的學生類別,分別摸索出幾種不同但又各有一定普遍性價值的輔導模式。在時機成熟的時候,應該將經驗證明合適的模式條文化,由教育行政機關或者權威的學術組織予以頒布,以規范和引導基層學校的工作方向。
一、學校輔導模式所涉及的方面或要素西方的學校輔導在發展過程中一直存在一個毛病,就是輕視學校輔導自身理論體系的建設,其中包括對學校輔導模式的探索。Show是為數不多的幾位對此做過系統研究的學者之一,Show認為學校輔導模式主要應該回答三個問題:誰應接受輔導;為什麼要進行輔導;怎樣進行輔導?據此他提出一個學校輔導的「一般模式」,該模式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價值、目標和功能。這三個方面涵蓋了對上述三個問題的回答。Show的「一般模式」涉及到學校輔導最基本的幾個要素。但筆者認為,一般輔導模式應該符合以下標准:涵蓋理論和實踐二個方面;包括規定著輔導的基本屬性的組成要素;各組成要素之間存在內在聯系或具有內在一致性。基於這一認識,筆者建議從以下這三個方面來討論學校輔導的一般模式。1.理念輔導是實踐,但是是有理念為根基的實踐。輔導模式若只是局限於就事論事的實務說明,一不能使輔導體系之各要素的合理性得以成立,二不能助輔導雖有創造和革新,甚至連輔導本身在學校教育中的合法性都無法確定。學校輔導模式至少應該在兩個層面確立一些明確的理念:哲學層面,如人性觀、價值、學校教育的目標;心理學層面,如人的動機系統、人的發展歷程、決定行為的因素、人格和行為改變的條件。2.要素一般輔導模式須明確以下四個構築學校輔導基本骨架的要素:學校輔導的對象如面向全體學生還是部分學生,直接面向學生還是透過對教師和家長的咨詢影響學生;學校輔導的目標一般都認為,輔導的目標在於協助學生克服他們在適應和發展上所遇到的困難。另有一種相關的說法,是把輔導區分為發展性的、預防性的,以及治療性的,以此來描述不同的輔導目標。其實,這一區分不僅涉及目標,亦涉及輔導內容、對象和輔導方式;學校輔導的內容目前多數研究者同意把學校輔導的內容區分為生活輔導、學習輔導以及生涯輔導。學習及生涯輔導的內涵較為明晰,唯生活輔導包羅甚廣,需要進一步說明;學校輔導的途徑和方式途徑和方式是第一線的實踐工最感興趣的問題,目前各地由自主創造或從台港借鑒已經出現了不少輔導形式,吳增強對此做了較好的概括和說明;家庭資源如協調家庭的力量參與輔導,家庭咨詢或治療;社會資源如配合或利用當地社區的活動,利用各種途徑影響社區環境的改變以利學生的成長;學術研究及信息資源支持如校內或聯校的專題研究,參加全國或地區性學術交流,專業文獻資料庫的建設。二、學校輔導理念上的兩點考慮1.人性觀問題人性觀是個涉及多個方面的哲學問題,在輔導上至少有兩個問題與人性觀有密切聯系:怎樣看待人的基本傾向?基本上有三種意見,一是認為人性本善,承認入天生就有一種向上、向好、向著自我實現的方向成長的傾向。在心理學中人本主義的輔導秉持這種看法。二是認為性本惡,認為人如果不予教化,必然墮落。心理學中持此觀點的不多,古典精神分析學派稍傾向於此。三是認為人無天性,人在後天向什麼方向發展,完全取決於教養。行為主義的輔導持此看法。在學校輔導領域,主要是第一和第三兩種見解比較有勢力。這個基本理念上的分歧並非無關緊要,之一曾指出,「一位輔導員所持的人性觀,不但決定他對輔導理論所作的抉擇,而且,亦切切影響他如何發展一套個人從事心理治療工作的模式」是單純以培養後備生產力、開發智力資源來看待和評價教育。以為人才的生產力愈高,教育就愈成功。我們似乎不是在面對一群有血有肉、有靈有性的活人,而是在生產一批批能夠為社會創造財富的特殊產品。雖然我們有時也講全面發展,但落腳點仍然是社會。因為在這么講時人們心裡想的是:只有讓學生全面發展,他們才會在將來成為對社會真正有用的人才!「德、智、體全面發展」是為了成為更有生產能效的「勞動者」。西方輔導的傳統精神基本上是個人本位的。幾乎任何一本輔導教科書在輔導目標一章都明白無誤地載明這一點。這樣,輔導目標與教育目標有時未必完全一致。即令在未見明顯矛盾的地方,兩種不同的取捨也會對輔導模式的取捨發生微妙影響。以本文所見,這個問題在我國將比西方更為突出,因為中國傳統思想總是傾向於將社會置於個人之上。在探索符合中國文化精神的輔導模式的時候,不能不考慮這一點。我們傾向於在中國提倡一種盡可能將個人為本與社會為本結合起來的輔導取向。其實任何一個健康合理的輔導目標也應該是這一取向。這一提法與國家的教育方針是一致的,在最近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就明確地提出「使受教育者……堅持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的統一」。6.從全校范圍講,各年級各班都有不同的「全班參與」的主題活動,每個年級在特定學年或學期應該有相對固定的主題項,它們是與當年及該班的學生特點相配合的。6個年級的全部主題項串連起來,應該體現出與各年級學生特點相適應的內容特點,以及發展上的順序性和連續性。但是這些主題的形成要靠有理論引導的實踐探索。以上只是關於「全班參與模式」的一些粗線條設想,非常希望有同行與本文有同感和共識,更希望有在輔導第一線的同仁願意去嘗試,去完善。
㈢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的3000字左右論文
當前在全國乃至全省、我們中山市各級中小學都積極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各種形式、各種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在全市中小學普遍生根開花。在努力形成全社會都來關心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風氣方面,我市教育局、中山師范學校與市關工委、市婦聯、團市委、市科委、市科協及市中山日報社等部門緊密配合,採用多種形式向社會擴大影響。經過各級新聞媒體的宣傳,對於我市社會各界和廣大家長來說,「心理健康教育」或「學校心理輔導」已不是一個陌生的名詞。現在,不少中小學已把舉辦「家長學校」或定期舉行「家庭教育」講座作為一項經常性的工作來抓。市教育局和市婦聯、關工委等部門一起成立了專門的機構,以便更好地協調家長學校的工作。華南師范大學、市教育局、中山師范學校和教科部門還組織各學校心理輔導的骨幹教師培訓學習,對於形成一種「全社會都來關心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社會風氣,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具體說來,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的現實意義。
1.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學校教育的需要,是避免各種突發事件,維護社會團結穩定,學校正常運作,學生家庭幸福的預防針。
國家教委新頒布的德育大綱第一句就明確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與心理健康教育。」明確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德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謂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據心理活動規律,採用各種方法與措施,以維護個體的心理健康及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而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人們心理狀態可以分為三種情況或狀態;正常狀態(常態)、不平衡狀態(偏態)與不健康狀態或病態(變態)。在中小學生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維護正常心理,糾正偏態心理,治療變態心理,有著現實的意義。
① 有利於學生的身體健康成長。
中學生正處在心理機能迅速發育成熟的時期,因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就是及時地針對性地施以教育,對症下葯。使學生知道什麼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學保持心理健康就能促進學生身體健康成長。
② 有利於學習、工作效率的提高。
健康的心理對於學習、工作的效率起重要的作用,對競賽技能的發揮更為重要。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是朝氣蓬勃,開朗樂觀,學習和工作就有勁,效率就高。而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常常心神不定,思慮過多,不能集中精力於學習和工作上,既影響生活效率,也大大妨礙創造才能的發揮。
③ 有利於智力與個性的和諧發展。
心理健康對於促進人的智力與個性和諧發展,發揮人類最大的聰明才智,對培養人才具有重要意義。對於處在智力發展成熟和個性形成時期的中學生尤為重要。一個人重視心理健康,可使大腦處於最佳狀態,更好地發揮大腦功能,有利於開發智力,充分發揮各種能力,有利於個性的和諧發展。
④ 有利於心理疾病的防治。
心理疾病的發生,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我們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就會注意防止和消除產生心理疾病的各種因素,以防止病變的發生和發展。人的心理疾病,大多數是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而積累逐漸形成的。如果發現學生有了心理病變的苗頭,就及時採取適當措施,使它在量變過程中得到以終止和消失;如果確實患了心理疾病,應及早給予積極的治療,使之盡快恢復健康。
2. 開展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正常健康、全面發展的保證。
從個體發展的角度來說,注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於個體的發展有三方面意義。
① 促進學生學業事業成功。
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發展性教育,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這些心理素質是他們學業成功、事業成功的重要保證。
② 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思想品德,一般由道德品質、政治傾向和行為規范等要素構成。青少年時期,思想品德發展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發展自己的共產主義理想、政治觀點和道德品質;二是培養自己正確的道德評價和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健康在某些方面可以說是優良思想和品德的基礎;而在另一方面則是它們的直接組成部分。所以說,心理健康有利於青少年思想品德的發展。
心理健康的人,必然具有健全的性格,必然會正確地對待周圍環境,熱愛祖國,熱愛集體,熱愛人民,熱愛勞動,熱愛科學,熱愛社會主義,艱苦奮斗,嚴於律己,寬於待人,助人為樂,與人為善。心理健康的人,他們善於處理人與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所有這些都是共產主義思想品德發展的基礎和組成部分。
心理健康還有利於人積極、樂觀地認識環境、改造環境。心理健康的人常表現出思想開闊,能在任何環境下樂觀地對待現實,以進取精神面對現實、正視自己、適應社會,努力創新。
許多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凡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他們在集體中都不善於處理各種關系,都可能成為集體的嫌棄兒;他們更多地表現出沖動、急躁、孤僻、任性和不聽話;他們時而表現出自卑、厭世,時而表現出高傲、狂妄;他們缺乏活動願望和興趣,不善交際,經不起挫折,狹隘猜疑,膽小怕事。這樣的人很難形成良好的共產主義思想品德。
③ 保證學生正常健康地生活與發展成人。
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心理處於健康狀態,是其正常生活、正常地發展的前提與保證。中小學生能否健康地成長,心理健康教育是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3. 開展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的需要。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階段,個體從兒童進入青少年階段,其身心發展起了重大的變化。首先是出現了對其心理與行為有著重要影響的兩方面需要,一是性的成熟,使青少年性意識與沖動出現;二是由於身體的全面發展與性的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產生了成人感,出現了強烈的獨立性需要。這就是青少年時期的新需要與其心理成熟水平及社會地位水平的矛盾,具體為四個方面:
① 新的性需要與社會地位的矛盾。
② 性成熟性意識增強與心理上道德上准備不足的矛盾。
③ 新的獨立性需要與社會地位的矛盾。
④ 新的獨立性需要與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
青少年時期這些特定的矛盾,導致了他們在各方面表現出既不同於兒童,又有許多成人的心理特點,使他們最容易進入心理不平衡狀態而又最不容易通過自我調節或尋求成人疏導以得到解脫。同時,青少年接近於成人的活動能量,對以上的矛盾系統又起著激發作用,容易使矛盾爆發,因此,對青少年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4. 開展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社會變動時期的需要。
近幾十年的發展,隨著社會變革而產生的一些變化或暫時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都將對青少年心理狀態產生消極影響。
從家庭方面來看,離婚率不斷增高,家庭氣氛溫馨減少,家庭對獨生子女教育不當的管教方式,都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產生消極因素。
從學校方面來看,高考升學壓力,頻繁的測驗考試,學生分數排位等等,導致競爭激烈,壓力增大,使青少年學生無止休地陷入緊張、焦慮、擔憂、挫折等等不平衡狀態中。
從社會角度來看,一些黃色、淫穢東西的出現,信息渠道的暢通,政府部門一些不正之風,觀念的多元化,也將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因此,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僅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現實意義重大。
㈣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要有實例)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來源: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 06-10-24 17:31:00 ] 作者:未知 編輯:studa20
教育部日前印發了關於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教育部門和高校要充分認識加強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見》明確了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依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講授心理健康知識,開展輔導或咨詢活動,幫助大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素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幫助他們處理好環境適應、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交友戀愛、求職擇業、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進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要求學校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測試,分析和研究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開展心理咨詢活動,教育和引導大學生不斷地加強心理品質修養和鍛煉,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那麼,如何消除他們的心理差距,使其順利成才呢?其具體的途徑和方法如下:
第一,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良好的人格品質首先應該正確認識自我,培養悅納自我的態度,揚長避短,不斷完善自己。其次應該提高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對挫折有正確的認識,在挫折面前不驚慌失措,採取理智的應付方法,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與個人的思想境界、對挫折的主觀判斷、挫折體驗等有關。提高挫折承受能力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樹立科學的人生觀,積極參加各類實踐活動,豐富人生經驗。
第二,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已為科學研究所證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規律、勞逸結合、科學用腦、堅持體育鍛煉、少飲酒、不吸煙、講究衛生等。大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心理壓力較大,為了長期保持學習的效率,必須科學地安排好每天的學習、鍛煉、休息,使生活有規律。學會科學用腦就是要勤用腦、合理用腦、適時用腦,避免用腦過度引起神經衰弱,使思維、記億能力減退。
第三,加強自我心理調節。自我調節心理健康的核心內容包括調整認識結構、情緒狀態,鍛煉意志品質,改善適應能力等。大學生處於青年期階段,青年期的突出特點是人的性生理在經歷了從萌發到成熟的過渡之後,逐漸進入活躍狀態。從心理發展的意義上說,這個階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這是因為,經驗的缺乏和知識的幼稚決定了這個時期人的心理發展的某些方面落後於生理機能的成長速度。因而,在其發展過程中難免會發生許多尷尬、困惑、煩惱和苦悶。另一方面,我國正處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關鍵時期。社會情況正在發生復雜和深刻的變化,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科學技術急劇發展。這種情況也會在早晚要進入社會的青年學生中引發這樣或那樣的心理矛盾和心理沖突,例如父母下崗、家庭生活發生變故、學習成績不佳、交友失敗、失戀等。這些心理問題如果總是揮之不去,日積月累,就有可能成為心理障礙而影響學習和生活。讓學生正視現實,學會自我調節,保持同現實的良好接觸。進行自我調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改造環境,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所以大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里邀游,拚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
3、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樂於交往心理健康的學生樂於與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寬容、友誼、信任和尊重的態度與人和睦相處。通過人際交往,使他們能夠認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培養遵守紀律和社會道德規范的習慣。增強心理適應能力,能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共事,與集體保持協調的關系,保證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4、保持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對大學生心理產生影響和作用的環境包括生存環境、成長環境、學習環境、校園環境等。
第四,積極參加業余活動,發展社會交往。豐富多彩的業余活動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生活,而且為大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課堂以外的活動機會。大學生應培養多種興趣,發展業余愛好,通過參加各種課余活動,發揮潛能,振奮精神,緩解緊張,維護身心健康。通過社會交往才能實現思想交流和信息資料共享。發展社會交往可以不斷地豐富和激活人們的內心世界,有利於心理保健。
第五,求助心理老師或心理咨詢機構,獲得心理咨詢知識。心理老師具備了較雄厚的理論功底和生活實踐經驗,對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問題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處理技巧。大學生在必要時求助於有豐富經驗的心理咨詢醫生或長期從事心理咨詢的專業人員和心理老師。心理咨詢是指通過人際關系,運用心理學方法和技巧,幫助來訪者自強自立的過程。從心理咨詢具有治療功能的角度來說,心理咨詢屬於心理治療,作為一種治療方法和治療手段,心理治療的對象主要是正常人和有輕度心理障礙的人。通過咨詢者與求詢者的交談、指導,針對求詢音的各種心理適應和提出的問題,幫助求詢者正確地認識到自身心理問題的根本原因;引導求詢者更為有效地而對現實,為求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際關系的機會;增加求詢者的心理自由度,幫助求詢者改變過去的心理異常,最終恢復健康的心理。心理咨詢兼有心理預防和心理治療功能,通過心理咨詢,為咨詢對象創設一個良好的社會心理環境和條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質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實現降低和減少心理障礙,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學習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所以大學生要取得優秀的學習成績,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沒有意志,沒有不屈不撓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積極進取、服務於社會的人生觀作為自己人格的核心,並以此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願望、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樹立遠大理想,「以天下為己任」,從而產生強大的學習內驅力,推動大學生努力完成學業,自覺攀登科學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保證,有了良好的心態,不僅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而且有益於終身的發展。如果離開良好心理的培養,就培養不出具有先進文化知識的合格大學生。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提高大學生整體素質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學生全面發展,成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證和基礎。
總之,大學生要做到心理健康,爭取身心健康是關繫到成才與否的頭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和健康的生理素質相結合,加之其他積極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學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內在條件,一顆顆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升起。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弱,則國弱,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與地球,則國雄於地球。」梁啟超先生這一名言震盪著一代代年輕大學生的心靈,我們大學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質迎接未來的挑戰,為國家的富強奉獻自己的青春。
㈤ 如果我是你(心理輔導課論文1500字)
QQ給我,我可以提供思路也可以幫你寫,幫寫請加到四百分,若不用幫寫,我會給你個對得起你200分的提綱。
㈥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輔導 以「挫折應對與意志力培養帶給我的心理成長」為題的論文一千字左右
沒問題的一的的額
㈦ 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
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
心理健康是現代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麼什麼是人的心理健康呢?
心理健康圖片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標準的,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標準的。不過人的心理健康的標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標准具體與客觀。了解與掌握心理健康的定義對於增強與維護人們的健康有很大的意義。人們掌握了人的健康標准,以此為依據對照自己,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況某個或某幾個方面與心理健康標准有一定距離,就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鍛煉,以期達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嚴重地偏離心理健康標准,就要及時地求醫,以便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且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主體能作出良好的適應,並且充分發揮其身心潛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培養身心健康社會公民為目的,通過運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園環境、功能環境的改善為主,人文環境的改善相配合,以老師和學生兩個主體,提供科學、健康、專業的指導。「新健康教育」在學校建設了專門的健康指導室(心理咨詢室),配備專業的心理咨詢師長期駐校,以開設心理課程和開展課外活動等方法引導學生的健康心理發展。同時,開設「親情聊天室」,為親情的連接打開通道,為學生們的健康成長鋪就一條暢途。
㈧ 如何看待心理咨詢論文
僅供參考
現實社會竟爭的壓力越來越大,人與人情感與精神的缺失使許多人開始正視自己的心理問題,並主動找心理醫生咨詢,尋求幫助,然而仍有不少人對於心理咨詢卻存在著誤區。正確的心理咨詢認識應該是這樣的。
心理咨詢≠同情+閱歷
有不少咨詢者尤其是電話咨詢者在咨詢問題時,都希望心理醫生最好遇到過、處理過他們所存在的問題,似乎只有心理醫生與他們的經歷相同,他們才放心,才覺得只有這樣才會同情他,理解他。顯然,對心理咨詢工作人員要求閱歷深、經驗多,這是人之常情,大可不必要求咨詢員也有過類似經歷,不管有無類似經歷,心理醫生對咨詢者都會以極大的同情心相待,就像一位助產士的輕柔動作未必是從體驗生孩子當中學來的一樣。再說,咨詢者咨詢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尋求同情,對於心理醫生指出的問題要誠懇的接受,不要總認為自己這方是對的。試想,心理醫生對咨詢者贊揚同情一番,咨詢者除了當時心情上一陣舒暢之外,領悟不到自身認知方面的缺陷,過後還是又回到原來的狀態,那心理咨詢還有什麼意義?要不怎麼說「良葯苦口,忠言逆耳」呢?
心理咨詢≠有精神病、不光彩、不體面
目前人們對心理咨詢雖有所了解,但仍有不少人認為是「治精神病」的,或者覺得到了精神病的程度才去看心理醫生。曾有心理學家做過統計,來心理門診咨詢的僅有16.3%才達到精神病診斷標准。還有一些人認為看心理醫生是不光彩、不體面的事,往往是偷偷摸摸的來到心理門診,唯恐被別人發現。實際上在大多數發達國家裡,人們對心理咨詢的理解正好與我們相反,例如美國,戀人約會前,男生去會見一次心理醫生,約會時他有可能在其女友面前炫耀一番他在這之前看過心理醫生,他的女友則會為之感動,因為他覺得男友這樣做表明對她、對約會很重視,也說明他是個重視生活質量的人。
心理醫生≠算命者
有些咨詢者將心理醫生神話,一種心理狀態是認為心理醫生是搞心理學的,應該一眼就能看出咨詢者的心理問題,否則就是不稱職。另一種心理狀態是咨詢者羞於表達內心感受,不願將自己的心理活動吐露出來,認為醫生能夠猜得出。實際上,心理醫生也是凡人,只是利用醫學心理學原理,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依據咨詢者提供的問題作基礎,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正如有人感冒發熱時醫生先用體溫表測出體溫後再制訂治療方案一樣。所以咨詢者一定要敞開心扉與心理醫生直接交流,以便心理)
心理咨詢在我國尚處於起步階段,因而,絕大多數人對它缺乏正確了解,認為走進心理咨詢室的人就是有某種變態心理或行為的人。又由於許多專業領域的專業術語諸如精神疾病、變態行為、精神反常等詞,許多人視之為洪水猛獸,避之不及。自覺有些心理問題的人更是心有羞愧和恐懼,不願告之他人或 求醫求助,諱疾忌醫,導致問題越拖越大,造成悲劇。另外有些人喜歡尋找一些心理健康知識普及讀物來讀,看到書上對某些心理障礙的描述,往往會對照著檢查一下自己的情況,若發現那些症狀在自己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就心生疑慮和不安,疑心自己患了某種精神疾病,庸人自擾,這種現象尤見於那些性格細膩敏感的人。這些都是對心理咨詢的誤解。
如何正確看待心理咨詢?心理咨詢是通過語言、文字等媒介,給咨詢對象以幫助、啟發和教育的過程。通過心理咨詢,使咨詢對象在認識、情感和態度上有所變化,解決其在學習、工作、生活、疾病和康復等方面出現的心理問題,從而更好的適應環境,保持身心健康。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普通人群中百分之八十的人都存在心理問題。可以說心理問題和感冒、咳嗽一樣普遍。每個人在某個時候都會有心理上解不開的矛盾、困惑,有些可以通過自我調適得到解決,而有些卻會沉澱在內心深處,日積月累,給學習、工作和生活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有人認為心理咨詢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延伸或發展,其實,它與思想教育工作有很大的不同,二者最大的差別在於對價值問題的處理。思想教育的 一個核心任務,就是要用一套統一的、既定的世界觀來塑造人的心靈。心理咨詢工作雖然也有價值影響,但價值改造不是心理咨詢的目的,心理咨詢不規定、也不幹預來訪者的價值內容。
不要認為走進心理咨詢室就意味著你有某種疾病,心理咨詢的對象主要是正常人,其任務是幫助他們解決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澄清情況,提出建議。而那些真正有嚴重心理障礙的病人則主要由心理治療中心或精神病院解決。
許多接受過心理咨詢與治療的人都深有體會地認為,心理咨詢與治療是現代人必不可少的最美妙的精神按摩方式,它能使人的心理獲得突然面對平原和高空那樣的豁然開朗、神清氣暢與舒適平和的感覺,還能促進人的理解力和進取心,使人變得善解人意、充滿激情,這種精神的按摩,在歐洲,被人們稱為最高級的按摩形式,並被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利用。
美國一個資深心理醫師曾斷言:隨著中國社會向商業化的變革,人們面臨的心理問題對自身生存的威脅,將遠大於一直困擾於中國人的生理疾病。
㈨ 心理健康伴我行論文800字
輔導員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摘要】心理素質與大學生的發展密切聯系,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在大學教育中日漸重要,作用突顯。高校輔導員在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時,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文從輔導員參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急迫性出發,突顯輔導員的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和對待心理健康教育態度的重要性,並對其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條件進行分析,指出輔導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關鍵詞】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 現今大學生的心理危機事件見諸報端的屢見不鮮,大學生在面對學業、人際關系、職業發展等方面都需要引導。校園中已暴露的由心理原因引發的行為問題不時發生,給學生、家庭和學校帶來很多不良影響,阻礙了學生成才,順利走向社會;不利於家庭幸福,也為和諧校園的建設出了難題;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已迫在眉睫。 一、輔導員參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緊迫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主要由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負責,包括心理健康課程的建設、心理活動的開展、個案咨詢與團體輔導等。因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專職老師少,心理健康宣傳力度有限,與學生的直接接觸不夠,使得學生遇到心理困惑的時候,往往採取自己消化或者找要好的同學幫助解決,通過這些渠道不能解決的,也很少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尋求幫助,轉而採取逃避或壓抑的辦法,甚至極端的解決方式,釀成悲劇。 輔導員接觸學生最為頻繁,與班幹部的聯系密切,能夠在第一時間充分的掌握學生情況。輔導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確認識與態度,將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提高個人的心理素質的必要性。同時,輔導員還可以結合自身對學校生活的感悟與體驗,對學生在校期間可能遇到的問題有預期,能夠做到早預防、早干預。面對學生心理健康中的難點問題,則可以主動聯系學校心理機構提供專業幫助,輔導員是高校心理干預快速反應機制中不可或缺的環節。 輔導員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投入將極大的增強心理工作的針對性,形成上下通達、反應迅速的有效工作方式,有助於提高工作效率。 二、輔導員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性 高校輔導員是參與學生日常教育管理的最基層的隊伍,是教育管理最直接的實施者。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關繫到學生的成長成才,影響到高校穩定大局。在最初的人才甄選過程中,就應當注重對應聘輔導員的心理測評,不僅可以提高輔導員對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認識,幫助其了解自我,認識自我,同時也強化了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意識,提高其在工作中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度。 輔導員的積極心態、良好的個性特徵及正向的情緒情感將直接影響師生關系。輔導員所展示出的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康的形象對輔導員人格魅力的提升至關重要。這種積極的影響將在實際的日常管理中得到體現,有利於搭建師生情感交流的橋梁,有利於構建和諧、順暢的溝通平台。 三、輔導員心理健康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儲備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要推進高校心理輔導工作的規范化程度,僅僅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心理輔導教師隊伍是不夠的,高校還需要幫助輔導員提升心理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壯大心理健康教育隊伍,拓寬心理干預領域。 高校還應重視輔導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訓。輔導員良好的心理素質與心理知識儲備直接影響其與學生的溝通的順暢性,是有利於情感交流的。輔導員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訪談技術,如:專注與傾聽技術、情感反映技術、同理心技術、具體化技術、探問技術等。輔導員具備一定的心理專業知識,不僅是輔導員維護自身心理健康所必需的,同時,還為輔導員在思想上積極引導學生提供技術支持與專業保障。 四、輔導員對待心理健康教育的態度 從崗位職責上講,輔導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是第一步。 輔導員是學生的指導者與領路人。他們指導學生明辨善惡,正確對待社會的熱點問題,最終幫助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心理輔導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要推進高校心理輔導工作的規范化程度,僅僅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心理輔導教師隊伍是不夠的,高校還需要幫助輔導員提升心理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輔導員需要培養對心理學的興趣,以高度的熱情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來,開展貼合學生實際,行之有效的主題班會活動或團體活動。輔導員要改變思想,積極配合,以班級為單位,以輿論為導向,積極落實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幫助學生全面提高其心理素質,培養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 五、輔導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地位 目前,在高校開設心理健康必修課還不現實,各高校也採取了一些措施,如開設選修課或舉辦心理健康活動周等。然而,總體上講,心理健康的普適性教育還很不夠,影響面和時空上的持續性都有待加強。 輔導員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軍,他們陪伴著學生度過大學生活的各個階段。輔導員是與學生接觸最多、交流最多的一個群體,是對學生影響最為深刻與廣泛的教育者之一。他們能突破時空的限制,他們比專職的心理健康教師更早的接觸學生,能在第一時間或第一現場對學生進行心理干預。 高校輔導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他們肩負著緩解學生心理壓力,引導學生積極適應環境的重要任務,他們在學生的自我認識、人際關系處理、情緒調整、應對挫折等方面有著重要的影響力,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他們指導著學生全面發展,建立健全人格,培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他們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發展的影響是不可替代。 六、幾點思考 當前各高校都加大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相關的制度和工作機制也日趨完善,整體發展態勢良好。好的制度要突顯好的效果,還有賴於各級職能部門和主要責任人,工作落實是關鍵,督導、抽樣調查和考核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跟蹤和考核制度還需要跟進。 在日常教育管理過程中,輔導員要注重倡導團結、互助、友愛、和諧的關系氛圍。聯系實際,在學生學習和生活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用科學的方法,幫助學生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通過行為訓練和榜樣示範,引導學生養成行為習慣。 輔導員通過有效的溝通方式,分析並且引導學生解決當前出現的問題,引導他們樹立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幫助他們健康、順利的成長成才。在這個過程中輔導員同樣可以收獲實踐經驗,提升助人的能力,獲得愉悅感與成就感。在這種助人的行為過程中,自我完善,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相長。 高校要鼓勵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教育行為,為輔導員的發展提供空間,可以採用鼓勵輔導員自主學習,取得心理咨詢師資格證,參與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工作,成為兼職的心理咨詢師等多種方式,提高輔導員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熱情與投入,加強理論學習,開展實踐活動,提升綜合素質,也為輔導員的職業發展開辟多元化途徑。 參考文獻 [1]方麗英.關於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思考[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 [2]課題組.高職高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的創新[J].職業技術教育(教學版),2006(23). [3]薛艷.高校輔導員應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有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8(3).
㈩ 如何維護心理健康論文500字
目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處在一個重要的發展時期,從深層級和發展取向上看,它正在面臨著一個教育模式構建的課題。這種模式的構建是適應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也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充分認識這種模式構建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對於廣大教育工作者自覺參與和指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於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需要新的思路?
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正在經歷著從精英型向大眾化的教育轉型,招生數量的增長率在逐年提高,高等教育的規模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使高等教育面臨不少新的問題和困難,高等教育的這種超常規發展對正處於發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一方面,形勢要求我們必須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另一方面,我們又面臨一是課堂教學薄弱,二是課外教育指導局限,三是學生自助缺乏的現狀。若不及時解決這些問題,心理健康教育就難以發揮其在實施素質教育和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中的應有作用。?
1.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於學科教學之中?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素質方面的內容,這是現代學科教學理論寫實踐發展的內在要求。實踐表明,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都把實現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作為中心任務,為完成這個任務,教師要善於發現並利用學科知識中有關心理教育的具體內容,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在學科教學中,教師通過運用某些心理素質的內容,如思維、記憶、想像能力的心理訓練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記憶力、創造力以及科研動手的能力等;通過運用激勵手段,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通過採用強化與積極的心理暗示的措施,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尤其是在思想道德修養課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選修課中,教師要較系統地闡述心理健康對大學生成長與成才的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介紹大學生增進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傳播心理自我調適和消除心理困擾的方法;通過個案分析,使學生對常見的心理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與主要表現有所了解,以樂觀向上、平和積極的心態面對學習、面對人生。?
2.強化課外教育指導的基本環節?
課外教育是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要面向全體學生,通過多種媒體的廣泛宣傳,強化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通過專題心理講座、主題心理報告、心理沙龍,使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礎知識,以及自我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增強學生適應社會和心理自我調適的能力,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盡管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不能用德育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去解決學生中出現的心理問題,要走出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的誤區,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指導,有賴於教育的三級網路--校級心理健康機構、院系級心理健康組織、班級學生心理健康小組的完善。校級心理健康機構應由專職的教育工作者進行管理,組織協調校、院系學科教師、德育工作者和醫務人員等人力資源,通過對學生的輔導及心理訓練活動,有效地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的指導。院繫心理健康組織,應由院系主管學生工作的領導和班主任、政治輔導員組成,在學校心理健康機構的領導下,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心理問題給予及時、必要的服務。班級學生的心理健康小組,應由志願為同學服務且心理素質較好的學生組成,在與同學朝夕相處的學習生活中,給予那些心理需要關懷的學生以經常性的幫助,並能將有嚴重心理障礙學生的情況及時地向所在院系統學校的心理保健機構與組織反映,避免學生由於心理健康問題而引發的惡性事件的發生。
3.倡導主體自我教育?
事實上,任何教育只有轉變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動活動,樹立其主體意識,並體現其主體參與,其教育目的才得以實現。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須積極倡導主體自我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注意啟發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在課外教育指導中,輔導員老師注意引導學生主動參加「個人成長小組」等多種社團活動,使學生自我生存、自我調控、自我激勵、自我發展和自我認知的能力不斷得到提高,促進心理健康的自覺意識不斷得到增強,並學會自我心理調適的方法,消除負性情緒的心理困惑,適應復雜的社會生活的變化,以一顆平常心面對自己、面對集體、面對社會。從而把「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的外在教育要求內化為大學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覺行動。?
二、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點思考?
1.確立多元參與的思想觀念?
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推進和心理素質的培養,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的事,也是整個學校的事。因此,高校領導要從全局出發,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等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大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硬體和軟體的投入;學科教師要結合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發展心理能力的心理訓練,特別是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於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教育學生、指導學生,防止形式化傾向。在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當前教育體制改革、教學改革和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正在各高等學校深入進行,高等教育既面臨著擴大招生的問題,也面臨著在原有基礎和水平上提高教育質量問題,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心理層健康教育工作還沒有引起高校領導的高度重視,而只是停留在有咨詢機構、無專業人員,有教育方案、無具體措施上。那麼,當我們意識到新世紀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之時,首要的是確立一種全新的思想觀念。?
2.建設專職與兼職結合的師資隊伍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實施教育的這支隊伍的素質,盡管高等學校開展此項教育和咨詢工作已有十多年的歷史,但這項工作還遠遠不能適應高等教育飛速發展的客觀形勢,遠遠不能滿足廣大學生日益增長的心理需要。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多數教師沒有接受過正規的系統的心理科學知識、技能的訓練,對現代心理咨詢技術懂得很少,在教育和咨詢的實踐中,很難保證取得好的效果。應按照《教育部關於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加強對專、兼、聘職教師進行請進來、走出去的長短期培訓,增強他們的責任感、服務意識和接受掌握新觀念、新方法與技巧的自覺性,提高他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專業知識、技能、業務水平和科研能力。並以案例分析會等形式,組織教師之間互相學習、互相啟發、互相促進。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隊伍,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走向健康軌道。?
3.推進課題的理論研究?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在日常的教育與管理中探索思路、總結經驗、開拓創新外,還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和心理素質發展的規律進行系統的研究,以界定不同年級、不同群體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方面的需要,從而使不同心理健康需求的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和發展的能力。還要發揚合作精神,不斷擴大不同區域間、不同校際間的學術交流,在互助互補中,基本掌握大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進一步探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徑、新方法,不斷解決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努力實現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個體素質和這支隊伍整體水平的進一步專業化,推進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朝著系統化、科學化、整體化和規范化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