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輔導課程 » 九下語文輔導書孟子兩章的圖片

九下語文輔導書孟子兩章的圖片

發布時間: 2021-03-03 22:10:25

Ⅰ 九年級下語文文言文翻譯《孟子》兩章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翻譯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環境;有利於作戰的地理環境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內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麵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採用四麵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環境。城牆並不是不高,護城河並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也並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並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棄城而逃,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地理環境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所以說,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劃定的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依靠山川的險阻,威懾天下不能憑借武力的強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自己的親屬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自己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斗就一定能勝利。
原文
舜(shùn)發於畎(quǎn)畝之中,傅說(yuè)舉於版築之間,膠鬲(gé)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kòng)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bì)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翻譯
舜從田野中發跡,傅說從築牆的泥水匠中高升,膠鬲從魚鹽販中被舉用,管仲從獄官手裡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之苦),使他資財缺乏,使他做事不順,(通過這些)來使他的內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強起來,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個人常常犯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上顯露出來,在吟詠嘆息中表現出來,然後才能被人們所了解。而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來自敵國的憂患,這個國家往往會滅亡。這樣以後,人們才會明白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必將導致滅亡。

Ⅱ 語文九年級下冊文言文《孟子兩章》翻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麵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採用四麵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城牆並不是不高啊,護城河並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並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並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內部團結啊。

所以說,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劃定的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川的險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2.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從田野中發跡,傅說從築牆的泥水匠中高升,膠鬲自魚鹽販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裡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筋骨勞累,體膚餓瘦,身受貧困之苦,種種行動去阻礙、干擾他的事業,(通過這些)來讓他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起來,以不斷增長才幹。

一個人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在吟詠嘆息聲中表現出來,然後才能為人們所了解。而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敵國外患,這個國家就往往會導致滅亡。

這樣,人們才會明白,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必將導致滅亡。

Ⅲ 孟子兩章 語文書下面的注釋,完整的注釋!~

(1)選自《孟子.告子下》(《十三經註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2)舜(shùn)發於畎(quǎn)畝之中:舜原來在歷山耕田,三十歲時,被堯起用,後來繼承堯的君主之位。發,起,指被任用。畎畝,田地、田間。畎,田間小溝。 (3)傅說(yuè)舉於版築之間:傅說原在傅岩為人築牆,因以傅為姓,殷王武丁用他為相。舉,被任用,舉用。版築,築牆時在兩塊夾版中間放土,用杵搗土,使它堅實。版,打土牆用的夾板。築,搗土用的杵。 (4)膠鬲(gé)舉於魚鹽之中:膠鬲起初販賣魚和鹽。西伯(周文王)把他舉薦給紂。後來他又輔佐周武王。 (5)管夷吾舉於士:管仲(夷吾)原為齊國公子糾的臣,公子小白(齊桓公)和公子糾爭奪君位,糾失敗了,管仲作為罪人被押解回國,齊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為相。士,獄官。 舉於士,從獄官(手中獲釋)並得到任用。 (6)孫叔敖舉於海:孫叔敖,春秋時期楚國人,隱居海濱,楚莊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為令尹。 孫叔敖從隱居的海邊被舉用。 (7)百里奚舉於市:百里奚,春秋時期虞國大夫。虞亡被俘後,他由晉入秦,又逃到楚,後來秦穆公用五張黑羊皮把他贖出來,用為大夫,所以說舉於市(集市)。百里奚從奴隸市場被(贖回後)任用。 (8)任:責任,使命。 (9)也:語氣助詞,用在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頓,後半句加以申說。 (10)苦其心志:使他的意志、痛苦。心志,意志。 (11)勞其筋骨:使他的筋骨(身體)勞累。 (12)餓其體膚:意思是使他經受飢餓之苦,(以至肌膚消瘦)。 (13)空乏:貧困,資財缺乏。空,使……窮。乏,使……絕。這里是動詞,使他受到貧困之苦。 (14)行拂亂其所為:他的每一行為都不能如他所願。行,指每一行為,每做一件事。拂,拂逆,違背。其所為,指其隨心所欲,意即願望。 (15)所以:用來。 (16)動心忍性: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情堅韌起來。忍,通「韌」,使……堅韌。 (17)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的所不具備的能力。曾,通「增」,增加。所不能,指原先所不具備的能力。 (18)恆過:意思為常常犯錯誤。恆,常常。過,過失,這里用作動詞,指犯錯誤。 (19)困於心:心意受到困惑。 (20)衡於慮:思慮受到堵塞。衡,通「橫」,梗塞,不順。 (21)作:奮發,指有所作為。 (22)征於色:把心情表現在臉色上。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現在臉色上。征,驗,顯露,表現。色,臉色。 (23)發於聲:意思是吟詠嘆息之氣發於聲音。 (24)而後喻:(看到他的臉色,聽到他的聲音)然後人們才了解他。喻,明白,知曉。 (25)入:裡面,此指在國內。 (26)法家拂(同「弼」)士:法家,懂得法度的大臣。拂士,輔佐君主的賢士。拂(bì),通「弼」,輔佐。 (27)出:外面,此指在國外。 (28)敵國外患:指敵對國家的外來憂患。敵國,勢力、地位相等的國家。 (29)生於憂患:因有憂患而得以生存。 (30)死於安樂:而安逸享樂使人萎靡,必將導致滅亡。 (31)於:在被動句中,引出動作的主動者。 (32)發:被任用。 (33)舉:被舉薦。

Ⅳ 語文九下18課,孟子兩章中短文開頭連用六個事例,在內容和表達效果上分別有什麼作用

引出並論證「生於憂患」(困境出人才、人才都是經過磨難和歷練而成)的觀點;運用排比,同類並舉,增強了文章氣勢,論證更充分.

Ⅳ 九年級下冊 (孟子兩章) 翻譯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專戰的地理形勢,比屬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麵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採用四麵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城牆並不是不高啊,護城河並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並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並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內部團結啊。

所以說,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劃定的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川的險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Ⅵ 求九年級下語文孟子二章的課下注釋與問題解答,急!

可以嗎?希望對你的學習有幫助哦!呵呵~

本文選自《孟子》,記錄戰國時代思想家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論的書,傳為他與弟子所做
[編輯本段]重點詞語解釋:
苟得:苟且取得,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患:禍患
如使:假如,假使
何不用也:什麼手段不可以用呢?
勿喪:不丟掉
呼爾而與之:沒有禮貌的吆喝著給他。爾:助詞
蹴:用腳踢
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萬鍾:這里指高位厚祿
何加:有什麼益處
奉:侍奉
已:停止
本心:天性

通假字:

辟:通「避」躲避
辯:通'辨" 辨別
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
與:通「歟」 語氣助詞
鄉:通「向」,從前
忍:通「韌」,使……堅韌
[編輯本段]譯文

魚我所欲也

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麼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大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麼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只為求利益而不擇手段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麼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辦法,什麼手段不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麼一切可以躲避災禍的壞事,哪一樁不可以干呢?通過某種辦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過某種辦法就可躲避禍患但有人不去干這種事情,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僅賢人有這種思想,人人都有這種思想,只不過賢人能夠使它不致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然而,如果你呼喝著給他吃,過路的飢餓的人也不會接受;如果你用腳踢著給別人吃,乞丐也不願意接受。 萬鍾的俸祿如果不辨別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它,這萬鍾的俸祿對我有什麼益處呢? 是為了宮室的華美,妻妾的侍奉,為了我所認識的窮困貧舌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嗎?原先為了義寧願身死而不受「呼爾」「蹴爾」的一簞食,一豆羹施捨,今天卻為了宮室的華美而接受了;原先為了義寧願身死而不受「呼爾」「蹴爾」的一簞食,一豆羹施捨,今天卻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原先為了義寧願身死而不受「呼爾」「蹴爾」的一簞食,一豆羹施捨,今天卻為了所認識的窮困貧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這種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幹了嗎?(如果這樣做了,)這就叫做喪失本來的思想,喪失了「義」。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舜從田地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的泥水匠中被選拔,膠鬲從魚鹽販中被舉薦,管夷吾從獄官手裡被釋放並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的海濱被任用,百里奚從買賣奴隸場所被選拔用為大夫。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責任給這樣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身受貧困之苦,在他做事時,使他所做的事顛倒錯亂,用這些辦法來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增加他過去所沒有的才能。
一個人常常是犯了錯誤,以後才能(注意)改正;內心困惑,思慮堵塞,才能奮起,有所作為;憔悴枯槁,表現在臉上,吟詠嘆息之氣發於聲音,(看到他的臉,聽到他的聲音)然後人們才了解他。 (一個國家)國內如果沒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輔佐君主的賢士,國外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外國侵犯的危險,常常滅亡。 這樣人們才會明白憂患使人生存,安逸享樂使人死亡。
[編輯本段]作者介紹: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東鄒城人,漢族。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父名激,母鄒氏。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後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後世母教之典範。生於周烈王四年,死於周赧王二十六年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師承孔伋(孔子之孫一般來說是師承自孔伋的學生),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並稱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游說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有《孟子》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
孟子的民本思想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 正因此原因,《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國的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的孝宗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並成為「十三經」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刪節《孟子》中的有關內容。
仁政學說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一方面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並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系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系,主張統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
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復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所謂「經界」,就是劃分整理田界,實行井田制。孟子所設想的井田制,是一種封建性的自然經濟,以一家一戶的小農為基礎,採取勞役地租的剝削形式。每家農戶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吃穿自給自足。孟子認為,「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只有使人民擁有「恆產」,固定在土地上,安居樂業,他們才不去觸犯刑律,為非作歹。孟子認為,人民的物質生活有了保障,統治者再興辦學校,用孝悌的道理進行教化,引導他們向善,這就可以造成一種「親親」、「長長」的良好道德風尚,即「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認為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擁護,這樣便可以無敵於天下。孟子所說的仁政要建立在統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礎上。孟子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種同情仁愛之心。但是,這種同情仁愛之心不同於墨子的「兼愛」,而是從血緣的感情出發的。孟子主張,「親親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這種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體現。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1223475.htm?fr=ala0

Ⅶ 求初三下孟子兩章的課文注音。有圖就好。

1: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Ⅷ 九年級下冊語文《孟子兩章》所有課下註解!!一定要和書本一樣!在線等!!!今天要抄作業!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翻譯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麵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採用四麵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城牆並不是不高啊,護城河並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並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並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內部團結啊。 所以說,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劃定的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川的險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注釋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選自《孟子·公孫丑下》。 (2)天時: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地利: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人和:作戰時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3)三里之城:方圓三里的內城。城:內城。 (4)郭:外城。在城外加築的一道城牆。 (5)環而攻之而不勝:環:圍。而:表順接。之:指城。而:表轉折。 (6)必:一定。 (7)然而:這樣卻。 (8)是:這。 (9)城:城牆。池:護城河。 (10)兵革非不堅利也:泛指武器裝備。兵,兵器。革:甲胄,用以護身的盔甲之類。堅利:堅硬銳利。 (11)委而去之:意思是棄城而逃。委,放棄。去:離開。 (1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安定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域,限制。以:依靠。 (13)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 (1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威:震懾。利:銳利。 (15)寡助之至:之:到。至:極點。 (16)親戚:內外親屬,包括父系的親屬和母系的親屬。 (17)畔:通「叛」。 (18)順:歸順,服從。 (19)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君子,指上文所說的「得道者」。故:所以。

2.《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原文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注釋
(1)選自《孟子.告子下》(《十三經註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2)舜(shùn)發於畎(quǎn)畝之中:舜原來在歷山耕田,三十歲時,被堯起用,後來繼承堯的君主之位。發,起,指被任用。畎畝,田地、田間。畎,田間小溝。 (3)傅說(yuè)舉於版築之間:傅說原在傅岩為人築牆,因以傅為姓,殷王武丁用他為相。舉,被任用,舉用。版築,築牆時在兩塊夾版中間放土,用杵搗土,使它堅實。版,打土牆用的夾板。築,搗土用的杵。 (4)膠鬲(gé)舉於魚鹽之中:膠鬲起初販賣魚和鹽。西伯(周文王)把他舉薦給紂。後來他又輔佐周武王。 (5)管夷吾舉於士:管仲(夷吾)原為齊國公子糾的臣,公子小白(齊桓公)和公子糾爭奪君位,糾失敗了,管仲作為罪人被押解回國,齊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為相。士,獄官。 舉於士,從獄官(手中獲釋)並得到任用。 (6)孫叔敖舉於海:孫叔敖,春秋時期楚國人,隱居海濱,楚莊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為令尹。 孫叔敖從隱居的海邊被舉用。 (7)百里奚舉於市:百里奚,春秋時期虞國大夫。虞亡被俘後,他由晉入秦,又逃到楚,後來秦穆公用五張黑羊皮把他贖出來,用為大夫,所以說舉於市(集市)。百里奚從奴隸市場被(贖回後)任用。 (8)任:責任,使命。 (9)也:語氣助詞,用在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頓,後半句加以申說。 (10)苦其心志:使他的意志、感情痛苦。心志,意志。 (11)勞其筋骨:使他的筋骨(身體)勞累。 (12)餓其體膚:意思是使他經受飢餓之苦,(以至肌膚消瘦)。 (13)空乏:貧困,資財缺乏。空,使……窮。乏,使……絕。這里是動詞,使他受到貧困之苦。 (14)行拂亂其所為:他的每一行為都不能如他所願。行,指每一行為,每做一件事。拂,拂逆,違背。其所為,指其隨心所欲,意即願望。 (15)所以:用來。 (16)動心忍性: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情堅韌起來。忍,通「韌」,使……堅韌。 (17)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的所不具備的能力。曾,通「增」,增加。所不能,指原先所不具備的能力。 (18)恆過:意思為常常犯錯誤。恆,常常。過,過失,這里用作動詞,指犯錯誤。 (19)困於心:心意受到困惑。 (20)衡於慮:思慮受到堵塞。衡,通「橫」,梗塞,不順。 (21)作:奮發,指有所作為。 (22)征於色:把心情表現在臉色上。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現在臉色上。征,驗,顯露,表現。色,臉色。 (23)發於聲:意思是吟詠嘆息之氣發於聲音。 (24)而後喻:(看到他的臉色,聽到他的聲音)然後人們才了解他。喻,明白,知曉。 (25)入:裡面,此指在國內。 (26)法家拂(同「弼」)士:法家,懂得法度的大臣。拂士,輔佐君主的賢士。拂(bì),通「弼」,輔佐。 (27)出:外面,此指在國外。 (28)敵國外患:指敵對國家的外來憂患。敵國,勢力、地位相等的國家。 (29)生於憂患:因有憂患而得以生存。 (30)死於安樂:而安逸享樂使人萎靡,必將導致滅亡。 (31)於:在被動句中,引出動作的主動者。 (32)發:被任用。 (33)舉:被舉薦。
參考翻譯
(教參版) 舜從田野中發跡,傅說從築牆的泥水匠中高升,膠鬲從魚鹽販中被舉用,管仲從獄官手裡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之苦),使他資財缺乏,使他做事不順,(通過這些)來使他的內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強起來,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個人常常犯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上顯露出來,在吟詠嘆息中表現出來,然後才能被人們所了解。而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來自敵國的憂患,這個國家往往會滅亡。這樣以後,人們才會明白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必將導致滅亡。 (語文版)(適合學生) 舜從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的工作中被選拔,膠鬲從販賣魚鹽的人中被舉拔,管夷吾從獄官手裡釋放後被舉用,孫叔敖在隱居的海濱被選拔,百里奚從奴隸市場被贖回並被舉用。所以上天將要把重大責任降臨這個人的身上的時候,就一定要先使他們的心情意志受磨練,使他們的筋骨受一番勞累,使他的身體經受飢餓,使他的資財缺乏而受到貧窮困苦,在他做事的時候,使他所做的事不順利(顛倒錯亂),用這些辦法來使他的心靈受震撼,使他的性格堅韌起來,不斷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才幹。 人經常會犯過錯,這樣以後才能吸取教訓,改正錯誤;(犯錯誤時)在內心困擾,被思慮阻塞,然後才能奮起有為;憔悴枯槁表現到臉色上,吟詠嘆息表現聲音中,然後才能被人們所了解。一個國家,在國內如果沒有懂得法度的大臣和有能力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勢均力敵的國家和來自外國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往往會滅亡。這樣以後就才知道,因有憂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樂而衰亡。 (另一版本) 孟子說:「舜從田間勞動中成長起來,傅說從築牆的工作中被選拔出來,膠鬲被選拔於魚鹽的買賣之中,管仲被提拔於囚犯的位置上,孫叔敖從海邊被發現,百里奚從市場上被贖回。所以,上天將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 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練,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使他的身體忍飢挨餓之苦, 使他倍受窮困之苦,讓他做事總是不能順利。這樣來震動他的心志,堅強起來他的性情,增長他的才能。 人總是要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錯誤。心氣郁結,殫思極慮,然後才能奮發而起;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後才能被人了解。一個國家,國內沒有守法的大臣和輔佐的賢士,國外沒有勢力相當的國家的憂患,往往容易滅亡。由此可以知道, 因有憂患而使人得以生存,因安逸享樂卻足以而使人敗亡。」 (考試要求版本)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是從農耕的田野中被發現的,傅說是從泥水匠中被選拔出來的,膠鬲是從魚鹽販子人中被選拔出來的,管夷吾從獄官手裡釋放出來並加以任用的,孫叔敖從隱居的海邊被提拔上來的,百里奚是從集奴隸市場被贖出後加以重用的。所以上天將要降臨重大責任在這個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而體膚消瘦,使他缺乏錢財、受貧困之苦,使他所行不順,做事錯亂,用這些來使他的內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韌,增長他過去所沒有的才能 。 人常常犯錯誤,這樣以後才會改正;心意困惑,思慮堵塞,然後才能奮發;(心緒)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後才能被人了解。(一個國家內)如果沒有執法的大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國外沒有與之相抗衡的國家和外患的侵擾,這樣的國家常常會滅亡。這樣以後可以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衰亡。 贊同3| 評論 檢舉 | 2011-1-27 17:21 喜歡思索 | 四級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麵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採用四麵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城牆並不是不高啊,護城河並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並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並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內部團結啊。 所以說,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劃定的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川的險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舜從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的工作中被選拔,膠鬲從販賣魚鹽的人中被舉拔,管夷吾從獄官手裡釋放後被舉用,孫叔敖在隱居的海濱被選拔,百里奚從奴隸市場被贖回並被舉用。所以上天將要把重大責任降臨這個人的身上的時候,就一定要先使他們的心情意志受磨練,使他們的筋骨受一番勞累,使他的身體經受飢餓,使他的資財缺乏而受到貧窮困苦,在他做事的時候,使他所做的事不順利(顛倒錯亂),用這些辦法來使他的心靈受震撼,使他的性格堅韌起來,不斷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才幹。 人經常會犯過錯,這樣以後才能吸取教訓,改正錯誤;(犯錯誤時)在內心困擾,被思慮阻塞,然後才能奮起有為;憔悴枯槁表現到臉色上,吟詠嘆息表現聲音中,然後才能被人們所了解。一個國家,在國內如果沒有懂得法度的大臣和有能力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勢均力敵的國家和來自外國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往往會滅亡。這樣以後就才知道,因有憂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樂而衰亡。 參考資料:網路

Ⅸ 語文九下18課,孟子兩章中短文開頭連用六個事例,在內容和表達效果上分別有什麼作用

引出並論證「生於憂患」(困境出人才、人才都是經過磨難和歷練而成)的觀點;運用排比,同類並舉,增強了文章氣勢,論證更充分。

Ⅹ 九年級語文孟子兩章原文

原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回攻之而答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原文
舜(shùn)發於畎(quǎn)畝之中,傅說(yuè)舉於版築之間,膠鬲(gé)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bì)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戰必勝矣。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