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輔導課程 » 心理建剛教育輔導案例

心理建剛教育輔導案例

發布時間: 2021-03-06 01:55:36

A. 心理健康教育優秀案例 怎麼寫

基本情況: 奇奇,調皮淘氣中透著可愛,智力、想像力一般,做事無持續性,自我約束力差,課堂上沒有老師的叮囑是從來不聽講的,有時還情不自禁地大聲說話,我行我素,愛惹事生非,許多同學是他的「獵物」,經常受到他地攻擊。但我觀察了解,這孩子的種種行為不是有意而為之。有些時候,這孩子不自覺地就做出了你意想不到的行為,注意力嚴重不集中,屬於多動症。
具體表現:
1、不管是什麼時候,即使是很嚴肅的時候,他總是自言自語的在說話,好像周圍什麼也沒有,自己陶醉於自己的天地中。
2、對學校的一切制度都熟視無睹,從來不戴紅領巾、小黃帽,不參加學校的一切活動。
3、上課經常傻笑,嚴重影響教學秩序。
4、經常打人、罵人,常常把同學的本子和書撕壞。
5、作業幾乎布鞋,即使是寫也是一塌糊塗
教學背景: 家庭比較特殊,父母分居多年,與母親生活在一起,孩子是母親的全部精神寄託,對孩子太過溺愛,一切滿足孩子的要求,不管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因此孩子比較任性,在家根本不聽媽媽的話,母親感到束手無策。現在孩子更加自由散漫,每天放學後丟下書包就到附近的商場玩,直到商場關門。

原因分析:童年的家庭環境造成了他自由、放縱、天馬行空的性格。他的心理問題是從童年的家庭成員關系的覺察開始的,父母分離對他造成很大傷害。從小失去幸福家庭的生活,失去男人的愛護,使幼小的心靈留下陰影,害怕得不到大家的重視,因此想方設法搞一些惡作劇引起大家的重視。但由於經常犯錯誤,經常受到大家的指責批評,使他變得更加頑固不化,更加放肆。

採取的措施:

(1)與老師交朋友。老師經常給於關愛,使他感受到老師沒有拋棄他。課後從生活上給於關心,沒有本子給他買;雨天給他雨具;天冷提醒加衣服等等。另外,安排和比較活潑的孩子同位,安排他參加班級的各項活動,讓他感受到班級中大家都是他的朋友,建立溫暖感。
(2) 持續、不斷地對孩子進行表揚、鼓勵。培養他完成作業的自覺性。 運用表揚、鼓勵的語氣激勵孩子,並採用「獎星制」,持續、不斷地表揚、激勵,培養孩子自覺完成作業的習慣,逐漸讓他改掉作業拖沓的毛病。
(3) 與家長聯系,交換教育孩子方法,使家長建立教育孩子的正確理念和方法。同時針對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與家長一齊商量對策,通過正常的途徑,採用有效的手法積極予以治療,以輔助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 並且做到定期與家長聯系,及時的反饋孩子的在校情況,指導教育孩子的方法,以配合老師完成對孩子的轉化工作。
教育啟示:這個案例,使我得到了許許多多的啟示。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對問題兒童有更多的關愛、呵護,不能訓斥、指責,一棒子打死。老師要用愛心去滋潤孩子幼小的心靈,細心捕捉孩子的閃光點,讓孩子在溫暖的環境中成長。經過我的努力,以及他媽媽的幫助,行為終於有所收斂,約束力有所增強,但時常還會犯毛病。我想這也是正常的。外國一位哲學家曾有一個木桶理論,用長短不一的木板箍成一個木桶,當你倒進水後,水會從最短的木板處流出來。中國也有一句話「人生十指有長短,一母同胞有愚賢」。是呀,一個班級中總有這樣那樣的孩子,只有我們認真對待每一個學生,認真關心每一個孩子,相信任何問題都是有解決的方法的。
下一步的打算:
繼續採用激勵、表揚的方式跟蹤分析,直到他能夠真正跟上班級發展的步伐。

B.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基本情況: 奇奇,調皮淘氣中透著可愛,智力、想像力一般,做事無持續性,自我約束力差,課堂上沒有老師的叮囑是從來不聽講的,有時還情不自禁地大聲說話,我行我素,愛惹事生非,許多同學是他的「獵物」,經常受到他地攻擊。但我觀察了解,這孩子的種種行為不是有意而為之。有些時候,這孩子不自覺地就做出了你意想不到的行為,注意力嚴重不集中,屬於多動症。
具體表現:
1、不管是什麼時候,即使是很嚴肅的時候,他總是自言自語的在說話,好像周圍什麼也沒有,自己陶醉於自己的天地中。
2、對學校的一切制度都熟視無睹,從來不戴紅領巾、小黃帽,不參加學校的一切活動。
3、上課經常傻笑,嚴重影響教學秩序。
4、經常打人、罵人,常常把同學的本子和書撕壞。
5、作業幾乎布鞋,即使是寫也是一塌糊塗
教學背景: 家庭比較特殊,父母分居多年,與母親生活在一起,孩子是母親的全部精神寄託,對孩子太過溺愛,一切滿足孩子的要求,不管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因此孩子比較任性,在家根本不聽媽媽的話,母親感到束手無策。現在孩子更加自由散漫,每天放學後丟下書包就到附近的商場玩,直到商場關門。

原因分析:童年的家庭環境造成了他自由、放縱、天馬行空的性格。他的心理問題是從童年的家庭成員關系的覺察開始的,父母分離對他造成很大傷害。從小失去幸福家庭的生活,失去男人的愛護,使幼小的心靈留下陰影,害怕得不到大家的重視,因此想方設法搞一些惡作劇引起大家的重視。但由於經常犯錯誤,經常受到大家的指責批評,使他變得更加頑固不化,更加放肆。

採取的措施:

(1)與老師交朋友。老師經常給於關愛,使他感受到老師沒有拋棄他。課後從生活上給於關心,沒有本子給他買;雨天給他雨具;天冷提醒加衣服等等。另外,安排和比較活潑的孩子同位,安排他參加班級的各項活動,讓他感受到班級中大家都是他的朋友,建立溫暖感。
(2) 持續、不斷地對孩子進行表揚、鼓勵。培養他完成作業的自覺性。 運用表揚、鼓勵的語氣激勵孩子,並採用「獎星制」,持續、不斷地表揚、激勵,培養孩子自覺完成作業的習慣,逐漸讓他改掉作業拖沓的毛病。
(3) 與家長聯系,交換教育孩子方法,使家長建立教育孩子的正確理念和方法。同時針對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與家長一齊商量對策,通過正常的途徑,採用有效的手法積極予以治療,以輔助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 並且做到定期與家長聯系,及時的反饋孩子的在校情況,指導教育孩子的方法,以配合老師完成對孩子的轉化工作。
教育啟示:這個案例,使我得到了許許多多的啟示。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對問題兒童有更多的關愛、呵護,不能訓斥、指責,一棒子打死。老師要用愛心去滋潤孩子幼小的心靈,細心捕捉孩子的閃光點,讓孩子在溫暖的環境中成長。經過我的努力,以及他媽媽的幫助,行為終於有所收斂,約束力有所增強,但時常還會犯毛病。我想這也是正常的。外國一位哲學家曾有一個木桶理論,用長短不一的木板箍成一個木桶,當你倒進水後,水會從最短的木板處流出來。中國也有一句話「人生十指有長短,一母同胞有愚賢」。是呀,一個班級中總有這樣那樣的孩子,只有我們認真對待每一個學生,認真關心每一個孩子,相信任何問題都是有解決的方法的。
下一步的打算:
繼續採用激勵、表揚的方式跟蹤分析,直到他能夠真正跟上班級發展的步伐。

C. 小學生心理輔導案例分析

看了上面的內容後,我強烈地感受到孩子心理障礙的形成,家庭的因素佔主要作用版。所以,在輔導孩權子、幫助孩子的過程中,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是需要去做的,那就是去疏通孩子母親的愛之渠。母親給予孩子的愛是任何一個心理輔導老師都無法替代的,但心理輔導老師可以幫助母親,重新擁有愛孩子的能力,這種能力不代表母親的言行是對還是錯,而在於愛的表達方式是否被孩子接收到,是否真的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如果不是,那麼,只有去換其他的方式去愛,換不代表無能,換只代表去尋找更好的途徑。
願我的感受能夠對你有所啟迪,能夠幫到孩子的母親學會愛的方式,幫到孩子健康成長。祝福!

D. 求心理經典案例,最好是教育類的

教育類心理經典案例

不可小看的「潘多拉現象」

古希臘神話中的大帝宙斯,一次派侍女潘多拉傳遞魔盒。在交給潘多拉魔盒時,宙斯叮囑她萬萬不能打開盒子。然而,宙斯的告誡,反倒激起潘多拉不可遏制的好奇和探究慾望,於是她不顧一切得打開魔盒,結果,盒子里裝有的所有罪惡都跑到了人間……

——摘自《希臘神話故事》

教育實例一:一年級學生剛來學校上課,什麼都不懂,為了早日讓學生適應學校生活,也為了讓孩子們遠離危險,所以一開學我就響應學校的號召,警告學生不得在無人陪伴的情況下到學校操場上的活動區去玩,那裡有單杠、雙杠還有爬竿等,雖然下面是沙坑,但是由於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不夠,為防止他們受到意外的傷害,班主任老師總是三令五申:要學生不準去玩,說那裡沒什麼好玩的,只是幾根竿子而已。如果不當心還會摔下來,曾經有個學生就是因為沒聽老師的話,顧自己跑去玩,所以摔下來跌斷了胳膊。雖然每天都在耳提面命的強調,苦口婆心的教導,但是後來我發現這樣「反復重復」的後果是激起了更多學生的好奇心,因此還是經常有學生偷偷的跑到那裡去玩,而小事故也就經常不斷發生。

教育實例二:貝貝是小學三年級(1)班的學生,在學校里是出了名的調皮鬼,上課坐不住,屁股下面像是抹了油似的,手和腳總是沒有停下來的時候。最令人氣憤的是,他的脾氣很倔強。在家裡從不肯自己完成作業,如果媽媽讓他做作業,他就發脾氣,不吃飯,不睡覺,不理人,媽媽越是要他怎麼做,他就偏偏的媽媽對著干;在學校里,他經常說粗話,罵人,還打架,如果老師批評他,那麼這一天我就別想聽見他叫你一聲老師,相反會有更多的學生來告狀貝貝又闖禍了。對於這個學生真的好令人頭痛呀!

如今,當人們對禁止感到理由不充分時,就會不可遏止自己的探究慾望,從而心理平衡會朝違反禁止的方面傾斜,使人傾向於做出反面的行為。這里我們移用潘多拉打開魔盒的神話,稱之為「潘多拉現象」。

面對學生的這些表現,我常常一個人靜靜地思考,查閱了很多資料,最終我發現這些表現的出現和學生的逆反心理有很大的關系,由此我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

「逆反心理」一詞在近幾年廣泛流行,而且這一現象呈現出了越來越低齡化的趨勢。逆反心理,是人們對待事物的一種特殊態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因自身固有思維模式和傳統的觀念定式與特定的教育情景下產生的認知信息相對立、與一般常態教育要求相背離的對立情緒和行為意向。

我通過對本校三、四、五年級學生的一次不記名問卷調查發現,當前有15%——20%的小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傾向,如:對於革命人物的宣傳,學生的反應不僅冷淡,而且反感;有學生說:「我一見到他就反感,一聽到他講話就不舒服」;有學生把尊敬老師看成是「溜須拍馬」;把向老師匯報情況幫助同學進步說成是「出賣朋友,不夠意思」;把勸阻同學打架看作是「多管閑事」;把刻苦學習,努力為他人服務看作是「傻瓜」,……凡此種種,都是逆反心理的表現。這是兒童成長歷程中一個必然的階段,特別是中高段學生,處於這一時期的兒童,由於心智發展自我意識的發展,有了一定的思維,主觀能動性也隨之增強,表現慾望強烈,其逆反心理障礙尤其嚴重。

一、 「潘多拉現象」是怎麼形成的?

「逆反心理是客觀環境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具有強烈的抵觸情緒。」 ——《心理學大詞典》。換言之,逆反心理是指客體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產生的具有強烈抵觸情緒的社會態度。

心理學大量的經典研究表明,探究周圍世界的未知事物,是人類普遍的行為反應,是人在長期生物進化中形成起來的具有生物意義的穩定需要。對一件事物作不說明原因的簡單禁止,會使這件事物有區別於其它事物的特殊吸引力,使人自然地將更多的注意轉移到這件事物上。另外,沒有得到解釋的禁止會引發起各種推測和假設。當人們對禁止感到理由不充分時,人們就找不到充分理由來遏止自己的探究慾望,從而心理平衡會朝違反禁止的方面傾斜,使人傾向於做出偷食禁果的行為。

學生中存在的逆反現象,部分就源於「潘多拉現象」。小學生的好奇心強,由於閱歷和經驗的不足,情緒失控,道德觀念和社會化發展不成熟。他們不迷信、不盲從,具有較強的求知慾、探索精神和實踐意識。但家長或教師在教育孩子時,為了讓孩子不走彎路,常用自己的所得經驗阻擊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受好奇心的驅使,聽不進大人們忠告,對於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觸的東西,越想接觸。這樣,孩子不聽勸告的逆反行為就形成了。

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

1、學生自身心理發展的影響。

小學生多數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驅使,他們喜歡新事物和新知識。心理學研究表明,好奇心過強能形成一種特殊的心理需要,這種心理上的認知需要可以轉化為學習活動的動機,誘發學習興趣,促使和推動學習者去探索有關的事物和認知信息。小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來的不迷信、不盲從,具有較強的求知慾和探索精神,正是他們好奇心的具體表現。一般說來,人們對於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觸的東西,越想接觸,這就是所謂「禁果逆反」。我們有些老師、家長禁止小學生做某事,卻又不說明為什麼不能做的理由,結果適得其反,使「不要打架」、「不要上網玩游戲」之類禁令達不到應有的預期效果;對於被禁止、批判的電影、文學作品、理論文章卻懷著極大興趣去觀看、查閱。「被禁的果子是甜的」,好奇心驅使小學生有時甘冒受懲罰的風險去嘗也許並不甜的「禁果」。家庭環境的影響具有特殊意義。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時間很長,約占其全部生活時間的三分之二,父母對子女的行為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2、家庭不良因素的影響。

家庭是小學生成長的根本環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會培養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質和個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響著小學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長教育方式的簡單粗暴或命令式、專斷式等慣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學習等方面期望值過高,要求過嚴等,這些都無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種壓力,當這種壓力不斷積蓄、沉澱,小學生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時,便在情感上對我們所進行的一系列教育、說教、勸說產生抵觸,在情緒上不滿,進而產生逆反心理。有的父母對孩子給予的心理和物質的照顧過多,尤其是對孩子教育上的要求過多,超過了孩子所能耐受相容忍的程度,對孩子來說往往是一種被強加的、不正常的無形的壓力,易於引起他們無謂的煩惱,也抑制了他們的獨立性和完整個性的健康發展,易產生逆反心理。

家長提出要求的方式也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家長對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臨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擺出封建家長式的威風,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給孩子任何自主性的空間。這些孩子長大以後,對父母的這種敬育方式就會產生反感、抵觸,而且以後也會以同樣的方式來對待別人。

父母不和也是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父母長期的分歧、敵對、爭吵不休、緊張沖突,會使子女的內心產生嚴重的焦慮與矛盾、多疑、心神不寧或神經質,甚至導致心理變態以及反社會行為。

3、教師自身素質的影響。

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有不公正的處理,這樣也會導致逆反心理的產生。有的教師比較偏愛某些成績好、聽話的學生,當好學生犯了錯誤也會很容易地原諒他,即使批評也是和顏悅色、和風細雨式的。而聽說一些成績不好、喜歡調皮搗蛋的所謂「差生」犯了錯誤時,教師的表現是疾言厲色、大聲訓斥,即使「差生」沒有明顯的過錯或根本沒有過錯時,教師也不道歉。結果是「差生」不喜歡這個教師、甚至恨這個教師,上他的課就是不聽、故意搗亂,與教師作對。即使理智告訴他這樣做是不對的,但是在感情上,他仍然不能接受這個教師。前蘇聯教育家費可夫在《和教師的談話》中說過:「請你不要忘記,孩子們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別是這種待遇來自一個親近的人的時候,他的痛苦心情會在心靈里留下一個長久的痕跡。」

4、同輩群體不良因素的影晌。

同輩群體是指同齡或相近年齡組成的群體。在眾多同輩群體中,小學生受同輩群體的影響最突出對同輩群體的依賴最明顯。這是因為在小學生同輩中,小學生們不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愛好、興趣和共同的行為傾向,它們之間相互容易認同,最能達到或造成相互轉化與感染。其中小學生同輩群體中積極的價值觀念及行勻傾向與家庭、學校、社會的教育目的大體一致,置身其中的個體小學生的心理就較為正常、合理;而小學生同輩群體中不良的價值觀和行為傾向則對置身其中的一些小學生心理產生不良影響。比如在小學生學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觀、出風頭、唱反調就使一些本來正常的小學生心理上被潛移默化了,再加上小學生自身心理的不穩定和模仿性,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為此,在小學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輩群體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有的學生因為各種原因,他們在班級中沒有知心朋友,他們中不少人也嚮往集體生活,想與同齡人交往,希望在班級里取得一定的地位,試圖用各神手段吸引同學們的注意,甚至不借用與常態相反的行為來引起大家的注意。

5、大眾傳播及社會文化的影響。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及大眾傳播事業的發展,大眾傳播媒體對小學生的影響日益擴大,不僅給小學生提供了學習、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徑,而上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大眾傳播媒介在信息選擇、製作上因著力大眾,而忽視了對小學生受眾群體的關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種現象或因製作節目的連貫性,本來用來警示人們和小學生的內容,卻被小學生負面地接受了;另外,由於大眾傳播還強調新奇性,介紹一些國內外的時尚新奇現象,如朋克、嬉皮士和具有反判精神的搖滾文化等,也影響並輻射著我國小學生的反文化心態和反文化意識的形成。

二、「潘多拉現象」的正確疏導。

潘多拉現象本身無所謂好壞,關鍵在於如何引導這一心理機制。從另一方面來考慮,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學生思維活躍、自立自主意識增強的表現,但它畢竟是一種不健康的反常心理。如果一個人說話辦事常常由逆反心理支配著,時間久了就會導致病態,對什麼事都不感興趣,對什麼事都看不慣,最終將會喪失對事業的熱愛和對理想的追求,嚴重妨礙一個人的成長發展,因此必須引起家長和社會的高度重視。為了促使學生健康、有序發展,作為教育者,我們必須探究學生逆反心理的化解藝術,爭取主動權。

1、轉變思想,充分尊重。

從形式上看,教育和被教育者之間是一對矛盾性的存在,實質上這兩者是一致的。這是因為我們教育的目的或目標都是有利於被教育者健康的成長和發展,這和被教育者的願望是一致的。並且教育和被教育者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被教育者需要我們的指導,教育者教育指導的作用又具體在被教育者的有效社會化和不斷提高健康發展能力方面實現。正確解決這一關系及在指導思想上樹立熱愛教育工作特別是熱愛思想教育工作的意識,就會在我們的教育內容、形式和方法上做到積極探索,敬業工作尊重學生。進而才會減少學生的心理反感,削弱和消除逆反心理。

教學成功案例1:

記得有這么一個學生,他一直認為自己在老師眼裡是一個一無是處的,對於老師的說教愛理不理,自己口裡也老嘀咕:我是壞孩子,我是最差的。對於個人衛生更是不在乎。同學要求他整理自己的書包和抽屜,相反,他卻將座位搞的更亂更臟。經過觀察,我挑選了一天放學時,請這位學生在教室里等我,告訴他我想請他帶一封信給他母親。當著他的面,我寫了封信,隨後我強調了好幾遍,信是寫給她媽媽的,不允許他擅自拆看,於是將信留在教室,稱自己去取信封讓他稍等。學生點頭答應,但一臉的不情願。我便走出了教室,我在教室外暗暗地觀察著,沒一會,發現這孩子謹慎的打開我的信讀了起來,漸漸地臉上露出了微笑。稍後,我進教室將信封好交給了他。其實,孩子原本認為老師帶信是為了告狀,卻沒想到老師在信中寫了他很多閃光點,並肯定、表揚了他。讓他認識到了自己的優點。之後的日子裡,學生各方面都有了明顯的改觀。這中間,我利用了學生禁果逆反心理,引導了孩子,達到了多次談心都無法達到的說教效果。

2、感情投入,密切關系。

對嬰幼兒來說,父母親的態度和行為應具有前後一貫性,這樣,他們才能有把握地預測未來,也才會有安全感。兒童基於昨天什麼行為被允許或得到贊許,他們便能推斷今天的什麼行為也會得到允許或贊許,他們對自己和未來便有了信心,便有了安全感。我們必須明確,對兒童造成威脅的,並不是毒蛇猛獸,也不是自然災變,而是周圍的人尤其是負有養育責任的人的行為疏忽或失誤。如果孩子今天的什麼行為得到贊許,什麼行為受到制止,並不取決於父母的一貫態度,而取決於父母此刻是否頭痛或消化不良,取決於父母今天的心情是否愉快,甚至是取決於父母打麻將牌的輸贏,那麼,兒童深埋著的不安全感,是將來患神經症的一個重要根源。

父母的態度和行為的一致性也十分重要。如果父母不和,意見分歧,孩子便不能(至少很難)形成評價事情好壞的統一標准,也就不能發展無沖突的價值觀。很多青年人的心理沖突可以從父母教養原則的不一至性那裡找到根源。

3、同輩指導,有效控制。

任何群體都會對個體產生一種心理壓力,這種壓力或者說是一種生存、生長環境對人的壓力作用。積極的群體對個體的正常心理產生的則是一種動搖力量。為此,加強對同輩群體的正確指導,及時發現不良風氣並做到盡早扭轉是防範逆反心理和不良習氣滋生、擴大有效手段。特別是對同輩群體中「領袖人物」者有效控制和指導,則更是必要的。

4、分析導向,建構認知。

面對社會錯綜復雜的文化現象和社會問題,小學生往往還未具備正確的認知能力,常常是因為好奇心驅使進行模仿,難以辨清其實質或其中蘊含著的積極、合理因素。這就需要我們教育者及時、有效、准確地把握這些現象和問題,把它提出來置於被教育者面前,深刻分析其實質和其中的合理成份,幫助小學生建構正確的認知,避免盲目的追隨。這也可預防、消除逆反心理。

教學成功案例2:

針對「教學實例一」,我採用了這樣的方法:在體育課上,我請體育老師協助,讓他給學生示範幾個動作,然後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但是有很多學生都無法完成甚至有學生還從爬竿上摔了下來,幸虧有老師在旁邊幫助,要不然就闖禍了。當很多學生親身經歷了這一場景,他們明白了,這是一種很危險的活動,如果沒有老師在旁幫助,那麼後果就會很嚴重。等他們認識到了這一點,我再和他們商量,只要老師有時間,那麼我們就一起去活動,不要再個別行動了。從此以後,學生再也不去那裡玩了,當然事故也沒有發生過。

5、積極鼓勵,合理調適

常言道:良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可社會心理學家卻認為:在人們的心靈深入,最渴望他人的贊美。贊美是一種鼓勵,它在人們心屢深處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種的是奮進向上的種子;它是一種興奮劑,讓人更加充滿活力和精神;贊美還是一種認可,一種肯定,能使人們堅定發展的方向。我認為,多一種鼓勵,就少一個背離者;多一句贊美,就有可以把搖擺不定的小學生拉入我們期望的行列。相反,批評雖然可以幫助受教育者認識錯誤,但其心理是不悅的,至於粗暴的批評,更是一種適得其反的做法。為此,對小學生逆反心理的調適採用少些批評多些鼓勵、少些訓斥多些贊美,不啻是個好辦法。

無論是心理學理論還是大量的社會現實都在說明,感情是一隻無形的手,推動著人們的行為傾向和一些做法。有些事情並非順理成章,並非符合科學要求,但由於感情的因素,無形地左右著人們的某些行為,這就是情感魅力。對於生理、心理均不成熟的小學生來說,在其行為意向和決策中,受感情因素影響很大,他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好感與否、直接影響著他們的行為。有經驗的教育工作者們都有體會,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喜歡某個老師的結果。如果我們教育者在感情上與被教育者多些相容、多些親近,相信在小學生心理上就不會再有那種厭惡、背離、逆反心理自然就會淡化或消除了。

是誰說逆反心理只會帶給人們無奈呢!它可以激發兒童的好奇心,引發兒童求知慾望,幫助他們創造生活中的奇跡!作為教師,我每天都在與一個個鮮活的靈魂對話,每一個孩子都是可教育的,我堅信!我用師者廣博的生命之愛,民主思想去尊重每一個孩子,澆灌他們的心田,幫助他們形成積極的自我觀念和健康的人格,讓他們思想接觸過的東西,在每個人成長的歷程中留下永恆的痕跡。

E.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大神回答:
大學時期是人生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迫於學習、工作、人際關系的壓力,再加上社會轉型與變革的時代背景,種種矛盾沖突交織在一起,對大學生的心理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使得部分大學生存在許多心理問題。
在社會處於轉型期間,競爭越來越激烈。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加強對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使他們真正懂得:要想佔有未來,不僅要做思想品德、智能、體魄的儲備,更要做戰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心理准備。筆者現結合教學經驗,談幾點認識。
一是加強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教育,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教育應針對大學生活人際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和情緒,及時加以耐心引導和幫助,使他們以良好的心理態勢去面對新的人際交往和復雜的人際環境。要培養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方法和技巧,教育大學生加強人際交往的品德修養,教育他們在人際交往中應學會信任、尊重、寬容,以誠相待,用真誠去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獲得真誠的友誼。對於那些性格特別內向、不善交際以及患有社交恐懼症的學生,更要關愛有加,耐心引導,鼓勵為主,使這部分學生慢慢擺脫心理障礙,最終走出自我,融入集體大家庭中。
二是採取各種途徑,磨練大學生意志,提高情緒的調適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磨練意志,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是解決心理疾病的根本途徑。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積極引導大學生深入社會實踐,從中接受鍛煉,磨練意志,教育學生正確對待挫折,面對困境積極尋求解脫的途徑並總結教訓;指導學生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把握與調節,豁達大度、遇事冷靜,要能做到自我正確的安慰,能合情合理地對待自己的各種需要,培養對挫折的承受力。
三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高校教育工作者應幫助大學生客觀地認識評價自己,善於發現自己的長處,根據客觀現實條件來調整個人需要和心理期望,避免由於自己的期望過高或過低造成心理上的焦慮不安或鬆懈情緒。同時,要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要取得優秀的學習成績,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沒有意志,沒有不屈不撓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
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

F. 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

一、理論依據
融洽的人際關系是心理健康的一種表現,也是心理健康的促進劑。懂得感恩、懂得付出是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前提。一些人之所以人際關系不良究其根本原因都是他不懂得感恩、付出,不體諒別人;有的人總是在抱怨自己得到的太少,可是自己又不願付出。
二、設計目的
1、讓學生懂得感恩、懂得付出
2、讓學生學會體諒他人,學會「用四個手指迎接愛」
三、活動對象
一年級新生
四、活動方式
1、游戲活動
2、講述與討論
五、活動准備
1、錄音機(一盒舒緩的音樂磁帶)
2、大致了解班上同學人際關系的現狀
3、把桌、椅搬到教室後邊,讓教室有一個空曠的場所
六、活動步驟
1、讓一半的同學先圍成一個圓圈,另一半的同學分別站在圍成圓圈的同學的身後,形成一個稍大的圓圈。
2、播放音樂。叫圈裡的同學轉過身來與外圈的同學相對而站。介紹活動規則:「當我說『手勢』時大家來做:如果你與對方都伸一個手指,表明你們互為陌生,不願認識,聽到我喊『動作』時請把臉轉向左邊;如果你們伸兩個手指,表明你們願意相識,聽到我喊『動作』時互相握一下手;如果你們伸出三個手指,表明喜歡對方,聽到我喊『動作』時雙手握一下;如果你們伸出四個手指,就表明你們願意分享對方的快樂、承擔對方的痛苦,能為對方真心誠意的付出,聽到『動作』時請擁抱對方。如果你與對面的同學伸的手指不一樣,就不需要做動作。」
3、開始活動:老師說「手勢」完成一個動作。
4、叫圈裡的同學向左跨一步,再次進行活動......重復活動,直到向左走了半圈。
5、教師小結:總伸一個手指的同學應該明白了吧:為什麼我們的親人、我們的朋友一個一個離開了我們?因為我們根本就不懂得付出。我們總是在抱怨自己得到的太少,可是我們又付出了多少呢?大家回頭看一看,有多少人就因為你的捨不得付出而與你檫肩而過,也許等到你願意付出時,已經沒有機會了!
6、叫里圈的同學再向左跨一步,再次做剛才的活動一次。
7、請同學自由討論(希望出現的結果是:懂得體諒別人,懂得感恩,懂得付出,才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並應該首先從自己做起--用四個手指迎接愛)。
8、請同學自願到講台談談自己的感受。(鼓勵活動開始時總是伸出一個手指,而最後一次卻伸出了四個手指的同學談談自己的感受)
9、教師總結:我今天之所以帶領大家做這個活動,是想讓大家懂得感恩、懂得付出。當你對生活充滿了感激時,你會覺得自己得到了很多很多,你會覺得自己時可愛的,因為很多人都在為你默默的付出著。縱然生活中有風有雨,你也不會害怕,因為有那麼多愛你的人會支持你......學會用四個手指迎接愛。

G. 心理咨詢案例的過程

心理咨詢案例的過程基本為傾聽、找出問題關鍵點、溝通解決問題。

傾聽回是心理咨詢的答第一步,是建立良好咨詢關系的基本要求。傾聽既可以表達對求助者的尊重,同時也能使對方在寬松和信任的情況下訴說自己的煩惱。傾聽時,咨詢師要能認真、有興趣、設身處地去聽,並適當的表示理解,不要有偏見,不做價值評價。

想要獲得好的心理咨詢,選擇泊恩心理這種知名機構是很重要的,泊恩心理將前沿的循證醫學知識在精神心理治療中付諸實踐,制定優於行業的醫療標准,一切從患者出發,嚴格遵循國際精神障礙(DSM-5、ICD10)診斷標准。提供細致極簡的就醫流程,多渠道的預約就診服務,減少患者等待時間。擁有私密以及人性化的就診環境,耐心聆聽患者需求,全過程跟蹤服務,讓就醫過程更精準、更便捷、更愉悅。

H. 請結合你的教學經歷,寫一份學生心理健康的案例及其教育實施情況

學生偏激心理個案分析

案例介紹

學生N,12 歲,我班中的一名男生。看似比較懂事,內向,平常不容易被老師和同學發現和注意。四、五年級時曾有幾次因各種原因背著書包要回家不想讀書了。在未教他之前,本人就對此人有了初步的了解,脾氣大,容易做出格行為。本學期發生的兩件事,讓我對該生有了更深的認識,一次是將家長給他上交給老師的晚托班費「弄丟 」了,死活不承認是自己用作它途了。另一次是因生日家長未買蛋糕而向任課老師發脾氣。平常喜歡說謊,自然地將所有的錯誤與不對歸結到他人身上,而自己卻無錯可改。

案例分析

本人認為,學生N 從心理成因來講更多的是偏激心理在作祟。偏激是指人的意見、主張等過火。多存在於青少年中。性格和情緒上的偏激,是做人處世的一個不可小覷的缺陷。性格和情緒上的偏激是一種心理疾病。它的產生源於知識上的極端貧乏,見識上的孤陋寡聞,社交上的自我封閉意識,思維上的主觀唯心主義等等。

常見的偏激主要有三方面的特性:1、認識上的片面性:偏激的人以絕對的、片面的眼光看問題。總是帶著有色眼鏡,以偏概全,固執己見,鑽牛角尖,對人家善意的規勸和平等商討一概不聽不理。偏激的人怨天尤人,牢騷太盛,成天抱怨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只問別人給他提供了什麼,不問他為別人貢獻了什麼。偏激的人缺少朋友,人們交朋友喜歡「同聲相應,意氣相投」,都喜歡結交飽學而又謙和的人,老是以為自己比對方高明,開口就梗著脖子和人家抬杠,明明無理也要攪三分,試想,這樣的人誰願和他打交道?2、情緒上的沖動性:偏激在情緒上的表現是按照個人的好惡和一時的心血來潮去論人論事,缺乏理性的態度和客觀的標准,易受他人的暗示和引誘。如果對某人產生了好感,就認為他一切都好,明明知道是錯誤、是缺點、也不願意承認。3、行為上的莽撞性:偏激在行動上的表現是莽撞從事,不顧後果。產生偏激心理的原因主要是知識經驗不足,辯證思維的發展尚不成熟,不善於一分為二地看問題,往往抓住一點就無限地誇大或縮小,自以為看到了事物的全部,極易出現以偏概全的失真判斷,導致錯誤的結論。

學生N不管從認識,還是從情緒和行為上都與偏激心理的表現相符合,究其偏激心理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一、家庭因素。由於學生N 是獨子,他的父母常年在外經商,家中只有大伯平常比較關心他的生活,父母最多的是給孩子錢,以此來彌補所謂做父母的責任。缺少了家庭教育這一關鍵要素,缺少了親人關愛的這一重要情感熏陶,導致學生孤單,生活無目的性,迷戀打游戲機,經常找各種介面向父母要錢。由於父母對他的關心較少,他就將自己的各種不足都歸結到父母身上。隨著心理遷移,在學校里,他就不管自己言行的對與錯,自然的將這一切的錯誤都歸咎到同學,甚至老師身上。缺失了家庭教育和親人關愛是學生N偏激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二、個人因素。學生N對於自己沒有清醒的認識,任何事都以自我為中心,以自己的好惡作為判斷標准。由於自己的偏激,導致他的人際關系比較差,這一因素更讓其在情緒上表現得更為沖動,以至於做出一些莽撞的行為。以偏概全,導致錯誤的結論和做法。

三、他人因素。由於學生N的偏激行為的表現,使其他學生對他退避三舍,同學們認為該生氣量特別小,看到別人受表揚就揭短,看到別人挨批評就幸災樂禍;沒有朋友,不願意和他們交往。所以學生N和同學之間產生了巨大的心理距離,孤單與無助促使他偏激心理的進一步發展。任課老師也對他的情況有所了解,所以不願更多的「管」他,得不到老師的關愛,使其覺得自己更是一個孤獨的個體,促使他用更為偏激的行為來引起老師的注意。他人因素是其偏激心理形成不可忽視的因素。

輔導策略

1、拉近距離,實施關愛。

由於學生N 偏激的言行,使他與其他同學的心理距離較遠,也經常受到歧視而自卑,最終表現出自傲和偏執甚至對立情緒,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和他真心交談,告訴他你是父母的好孩子,你是老師的好學生,你是同學們的好同學,你是班級大集體中的一份子,只要你正確地對待他人他事,你就會受到同學的歡迎,老師和家長的信任和表揚。於是我經常鼓勵他去關愛別人,關心集體,在多次表揚中,使他找回了自信,並得到了同學承認和友愛。在他生日那天,我送了他一支圓珠筆,讓他很感動,從而逐步的對自己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偏激心理得到了一定的矯正。

2、自我管理,塑造人格。

制定目標,讓學生N明確自控行為的主要目標,嚴格規范自已的行為。「當行則行,當止則止」。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制定一個時間規劃表,要求他從現在開始,從小事做起,逐步磨礪自己的意志,讓他意識到一味地原諒自己,遷就自己,只會在錯誤、缺陷、惡性的斜坡上越滑越遠,最終不能自拔。實施批評和表揚有機結合的方式,規范其行為,引導其從偏激中走出來,塑造一個具有正常心理的人格。

3、師生努力,促使改變。

與任課老師溝通,利用一切機會發現學生N的閃光點,對案主不自製的行為以柔和的方式加以制約,減少了他與老師的沖突,有利於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使他獲得了一種寧靜、平和、友好的學習氛圍。引導同學們以一種寬大為懷的心情去包容他的缺點,以一種沙裡淘金的耐心去發現他的優點,和平相處,共同進步,促使改變。

4、溝通家長,健康成長。

通過各種方式與家長取得聯系,希望為了孩子,多回家,多教育,多關心。平時要求注意創設與孩子溝通的情境,真心聽孩子的傾訴,少用粗俗而又無效的打罵教育方式,通過換位思維及互相關愛等方式正面啟發培養孩子真善美的道德情操。利用好家庭這一教育的主戰場,作好孩子的榜樣,努力培養孩子的優良品德,為開拓孩子的美好前程創設條件。

輔導效果

通過將近兩個多月的輔導,學生N已經能和父母較好地進行心理交流;與同學之間的關系也變得較為和睦了;能夠積極地參與一些活動;對老師有了信任感;平常因偏激心理而做出的過激行為幾乎沒有了。

個案思考

1、作為一名教師,要全方面了解自己的學生,在工作中要有愛心、細心、責任心。

2、教師要多學知識,除了學好課程的理論知識,做好教學實踐工作之外,還要學好其他方面的知識,如心理健康知識,藝術常識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適合現代教學的老師。

3、現代的教育教學工作具有挑戰性,學生的知識面,學生的生活環境、心理素質各不相同,開展教育教學工作越來越復雜。

4、教育是學校、家庭、社會三維一體的,如何做好老師,必須要做好和家長的溝通工作,充分發掘社會資源,利用學校主陣地,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心理等方面進行有效的教育,培養心智健康的學生。

I. 求教育心理學的案例

張某是個品學兼優的女孩,可家長和老師都萬萬沒想到,她卻突然跳樓自殺了。悲痛之極的媽媽,事後在張某某的日記中找到了答案。原來,張某某的媽媽和奶奶、爸爸經常發生口角,在他們的沖突中,她既不願意站在媽媽一邊,也不願意站在奶奶和爸爸一邊,因為她愛他們大家,這使她的心情常常處於一種矛盾之中,慢慢地,她開始厭倦家人,整日情緒低落,精神恍惚,最後走上了不歸路。

據了解,目前在青少年中患心理疾病的人數呈上升趨勢,有關機構曾經做過統計,在300多名抑鬱症患者中,有80%是學生,其中學習優秀的學生佔60%。有關專家認為,學習好的孩子上進心強,且對周圍發生的事情體驗敏感,加之這些孩子都具有很強的自尊心,這使他們的學習成績能夠名列前茅。然而,這樣的孩子總希望順利,生活或者學習中遇到挫折時,他們不願被別人知道,擔心受到取笑,如果自我調節能力差,就很容易出現心理障礙,嚴重者就可能導致抑鬱症。

中國健康教育研究所的徐岫茹老師講,生活單調、學習壓力大以及家庭變故是使青少年出現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容易出現心理疾病的孩子大都多愁善感而且性格內向,不願與人交流,不愛運動。因此,一旦受到挫折和壓力,容易造成心理問題。這樣的例子,在當今的大中小學生中並不少見。據徐老師講,他們的心理咨詢中心就常接待這樣的學生,全國各地寫信咨詢的也不計其數。

如前不久,徐老師就接待了這樣一個學生,錢某現在是北京一所名牌大學的研究生,他發現,和他一個宿舍的幾個同學都是從名牌大學考來的,自己是在偏遠山區經過多年發奮自學才考取的,基礎肯定不如他們,因此認為同學們一定看不起他,非常自卑,得什麼都不如別人,越是這樣想,他的學習成績越不好,從此,他終日在自卑和焦慮中度日,最後,他連走進教室聽課的勇氣都沒有了,天天蜷縮在宿舍里,幸虧周圍的同學發現了他的行為異常,主動帶他來看病,經過一段治療,錢某的病情才有所好轉。

另外,還有一些孩子因為父母離異或工作忙,被寄養在親屬家中,這使孩子情感缺乏歸宿感,加上生活學習單調,久而久之很可能出現心理障礙。

青少年,尤其是多愁善感的孩子,如何避免出現心理障礙呢?專家建議:家長及教師應多關注孩子的情感世界,多和他們交流,鼓勵他們多與他人交往,多參加體育鍛煉。國外有資料顯示,多參加戶外活動是治療抑鬱症的良方,因此心理學家提出,早晨迎著太陽鍛煉,多接受陽光,能有一天的好心情。

另據有關人士透露,近幾年有關部門非常重視大中小學生的心理衛生情況,目前,在不少大中小學校里都有心理咨詢教師,據悉,有關部門正著手准備為更多的學校配備專業的心理咨詢員。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