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輔導課程 » 兒童心理輔導原文摘抄

兒童心理輔導原文摘抄

發布時間: 2021-03-06 06:39:06

① 兒童心理輔導的內容簡介

《兒童心理輔導》詳述了兒童心理輔導所需要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技能,展示了如何在富有回挑戰的環境下答,有效地對遭受情緒困擾的兒童進行幫助。作者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提出了有序計劃整合式兒童心理輔導模式(SPICC),幫助兒童:
·說出他們的故事並釋放惱人的情緒;
·提升自我概念並處理無用的觀念;
·認清所面對的各種選擇;
·學會新的行為,管理沖動行為。書中詳細分析了各種道具、游戲和活動在輔導過程中如何選擇及使用,並且還特別提供了30餘張圖文並茂的工作單。這些工作單均可直接應用於探查兒童深層的感受和體驗,堪稱《兒童心理輔導》的最大亮點。

② 兒童心理學的內容

兒童心理學是研究兒童心理發生、發展的特點,及其規律,是發展心理學的分支。一般以個體從出生到青年初期(14~15歲)心理的發生和發展為研究對象。

附:發展心理學,是心理學的分支之一。主要是研究人類隨著年齡的增長時在發展過程的心理轉變。這當中包括了兒童的心理與成人的差異、兒童的心理發展過程,以及當兒童有心理障礙時應當如何處理。過去的學者把兒童心理學等同於發展心理學,原因是當時人類的平均壽命都不超過50歲,很多人在30-40歲期間因為戰亂或疾病而離世。根據約翰·桑托洛克(Santrock, 2004)的理論,在當時的心理學家的角度來看,一般人的心理發展在成年以後就不再改變。所以,當時的發展心理學只著重兒童的心理發展。不過,隨著人類的平均壽命增長,以及社會變得復雜化,心理學家開始發現人類在成年以後,心理狀況亦會繼續發展。所以,有關成年人及老年人心理發展的研究開始如雨後春荀的發表。之後,不少人開始以整全的角度來觀看人生的心理發展,成為了今日的畢生發展心理學。
發展心理學包括
出生前從受孕到出生。
嬰兒期

足月出生到大約18個月。
兒童早期
從大約18個月到大約六歲。
兒童晚期
從大約六歲到大約十三歲。
青春期

從大約13歲到大約20歲。
成年早期

從大約20歲到大約30歲。
成年中期

從大約30歲到大約65歲。
成年後期

從大約65歲以後。

兒童心理學只包括其中的嬰兒期, 兒童早期,兒童晚期和青春期

③ 《童年》里的心理描寫字數多點至少400字我要摘抄

您好

她要把我推到父親身邊去,我不願意去,我心裡害怕!
我從沒見過這種陣勢,有一種莫名奇妙的恐懼。
我不明白姥姥反復給我說的是什麼意思:
在水上不能走!坐船!
啊,太可笑了,太有意思了!
我家的樓上住著幾個大鬍子波斯人;地下室住著販羊皮的卡爾麥克老頭兒;沿著樓梯,可以滑下去,要是摔倒了,就會頭向下栽下去。
所有的這一切我都非常熟悉,可我卻從來沒聽說過從水上來的人。
窗戶用黑披肩遮著,來了一陣風,披肩被吹了起來,抖抖有聲。
這聲音讓我想起了那次父親帶我去劃船的事。我們玩著玩著,突然天上一聲雷響,嚇得我大叫一聲。
父親哈哈哈地笑起來,用膝蓋夾住我,大聲說:「別怕,沒事兒!」
想到這兒,我突然看見母親費力地從地板上站起來,可沒站穩,仰面倒了下去,頭發散在了地板上。
她雙目緊閉,面孔鐵青,也像父親似地一咧嘴:「滾出去,阿列克塞!關上門。」
我很少哭,哭也是因為受了氣,而不是因為疼什麼的。
我一哭,父親就笑話我,而母親則嚴厲地斥責我:「不許哭!」
我呆坐著。
頭頂上的腳步聲、人聲安靜下來,輪船也不噗噗地響了,也停止了打顫。
艙里的窗戶外邊擋著一堵濕漉漉的牆,艙里黑黑的,行李好像都大了一圈兒,擠得我喘不過氣來。
我就這樣永遠被扔在了船上?
我去開門,開不開,銅門把手根本就扭不動。
我抄起裝牛奶的瓶子,拚命向門把手砸過去,瓶子碎了,牛奶順著我的腿流進了靴子里。
我非常沮喪,躺在包袱上,悄悄地哭了起來。最後,我噙著淚水睡著了。
輪船的噗噗的顫動把我驚桓艙里的窗戶明晃晃的,像個小太陽。
姥姥坐在我身邊,皺著眉頭梳頭,她不停地自言自語地念叨著。
她的頭發特別多,密實地蓋住了雙肩、胸脯、膝蓋,一直耷拉到地上。
她用一隻手把頭發從地上攬起來,費力地把那把顯得很小的木梳梳進厚厚的頭發里。
她的嘴唇不自覺地歪著,黑眼睛生氣地盯著前面的頭發;她的臉在大堆的頭發里顯得很小,顯得很可笑。
她今天不高興,不過我問她頭發為什麼這么長時,她的語調還像昨天一樣溫柔:「這好像是上帝給我的懲罰,是他在讓我梳這些該死的頭發!
我覺得姥姥的上帝很好理解,也不可怕,但是在他面前你一點謊也不能說。
因為你不好意思那麼干,他在我心中引起一種廉恥的感覺,正因為如此,我也來不對姥姥說半句謊話。

④ 小學生摘抄心理小論文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小學生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和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教育部1999年13號文件《關於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才素質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走近新課程,「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理念撲面而來,它比過去的教育教學更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喜怒哀樂,更關注人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更關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更關注學生的尊嚴。這意味著,今後對老師的要求不僅是要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而且應當成為一個合格的心理輔導員,承擔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務。

因此在課程改革中科學、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下面我談兩點自己在新課程改革中自己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點嘗試和體會:

一、創設和諧、宜人的教育教學物質環境。

給孩子一片空氣,讓他們自由呼吸;給孩子一塊綠地,讓他們栽花種草;給孩子一片繪畫壁,讓孩子自由描繪;給孩子一片飼養園地,讓他們感受動物的可愛。順孩子之天性,讓他們快樂的成長。

創設優美、安全、舒適的物質環境。如校園的戶外場地富有變化,則具有激發小學生多種經驗,誘發小學多種活動行為的功能。在活動場內,設計豐富多彩的設備和材料,使處處充滿綠色和生機。教室是小學生主要的活動空間,我們力爭使室內寬敞明亮,溫馨舒適。所布置的內容隨著教育目標、季節變化而變化。整潔優美的物質環境喚起了小學生對生活的熱愛,陶冶了小學生情操,充實了小學生生活,激發了小學生的求知慾,培養了小學生的探索精神與生活情趣。

二、創設民主、和諧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 。

校園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是指校園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及校園校風、氛圍等,它包括小學生生活、學習和游戲的人文因素和活動空間。

心理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對認知與情感的關系,作了這樣一個生動而貼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地上。」反過來講,如果離開「情感」這塊「肥沃的土地」,也就結不出「良好的發展」的果實。

1、平等相待學生,跨越陳舊的「代溝」。

在課程改革環境下,要求教師轉變心態,改變以往居高臨下的權威態度,以親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諧的口吻與學生交流,縮短師生間的「心距」。學生在這樣一個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為得到鼓勵、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圍中,就能盡情釋放自己潛在的創造能量,毫無顧慮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問,首先就是創設和諧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

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是高質量教學的有力保證。心理學研究表明:和諧、愉悅的氛圍有助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緊張、冷漠的氣氛會大大抑制學生學習的熱情。如何減輕消除學生學習上的心理壓力,培養學生對學習的一種良好心態?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一名引導者、組織者、協作者的角色,創造最佳的心理氛圍,使學生情感得到體驗,心靈得到溝通,理念得到認同,情緒得到調節,行為得到訓練,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從而使學生能學得懂、學得好、學得輕松。這樣不僅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和勇氣,而且培養了學生相互協作,共同探究的精神。當學生的思維、情趣、愛好都有了張揚的空間時,就會走進老師和老師攀談並成為朋友,為學生的心理能夠健全發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2、師生真誠相對,理解鑄就成長。

在人際交往中,真誠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別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作為教師,在學生面前必須表現一個真實的自我,用真誠的愛去對待每位學生,才能使學生感到真實、可信。蒙台梭利說:「教師不僅是一個教師,還是一個心理學家,因為他要指導兒童的生活和心靈。」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許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訴我們:不理解何來教育。我們只有通過各種途徑,深入地理解我們的學生,才能達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為一名老師,一名心理輔導員,如果不理解兒童的心理情感,不與他們真誠的相處,他是難以順利開展工作的。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發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斷地變化著。社會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唯有積極探索,適應新情況,敢於面對新問題,才能不斷地發現兒童的最新動態,走出一條與時俱進而不會落後的道路。

現代的教育觀認為,教師不應該是教育的主宰,不應該再有權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強迫的教育方式其實是把軟刀子,不但否定了學生的權利和尊嚴,導致學生的心理障礙,而且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創設寬松、和諧的氛圍,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交流,用真誠換真誠,讓學生切實感覺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才能使他們從心裡接受你善意的意見與建議。

3、傾注真心真愛,促進感情內化。

師生心理交融的基礎是感性的交情,也是愛的投入。教師應重視那些存在各種缺點的學生,多關心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常常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壓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較孤僻,心理也比較脆弱。當學生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會產生不良情緒,並對學習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如何讓這種消極的影響降到最小?我認為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善於與學生溝通,進行談心、交流,進而開導學生,傾聽學生的內心情感,感知學生的內心世界,以老師真誠的愛去關心、呵護每個學生,讓學生的心靈得以寄託,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傾訴,精神得到依靠。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老師應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學生,使學生幼小的心靈得到鼓舞,讓學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總之,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學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勢下的新視角,它注重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的發展,雖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與途徑有很多,但我個人認為,事實也證明了,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教師只有對學生傾注真情的愛,才能更好地塑造、凈化學生的心靈,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學生只有在教師「真愛」的陶冶下,才能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這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與手段。

⑤ 關於兒童教育管理的一句話,求原文出處

這本書很不錯呢,如下: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序言一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是一本難得一見的家教類原創作品,也是我社自《哈佛女孩劉亦婷》重點推出的素質教育圖書,有著極好的市場潛力。
作者是任教十餘年、讀了北師大教育碩士、又培養了一個優秀女兒的尹建莉女士。她女兒跳過兩次級,16歲參加高考,高於清華錄取線22分,被內地和香港兩所名校同時錄取。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作者真正貫徹了素質教育,她的女兒不僅僅成績好,能力強,在個性品格上有著超越年齡的成熟,被評為北京市三好學生。
作者在書中提出了很多讓人耳目一新的教育原則:如在「不管是最好的管」一文中,作者提出:要尊重兒童,對孩子管制、指導或干涉太多,孩子的許多正常生長秩序被打亂了,孩子就會變得無所適從;在「像牛頓一樣」一文中,作者提出家長要「一定要從內心認識到兒童成長需要『試誤』。孩子從生活中汲取的經驗與教訓,比你口頭講一百遍的道理都印象深刻」;在很多家長陪孩子寫作業問題上,作者提出:「不陪才能養成好習慣」,用自己的經驗告訴大家,陪孩子寫作業常常造成孩子的依賴心理,結果適得其反;在我們懲罰不認真的孩子寫作業的時候,作者給出了「懲罰你,不讓你寫作業」的新理念……很多人們已經習以為常的觀念,經過作者的對比分析,我們才發現原來我們很多時候都做錯了。
可以說,這本書可以引起一場家庭教育的革命,改變很多家庭教育的錯誤觀念。有著極強的實用性,能很好地借鑒,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工具書。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在各種理論類家教類圖書充斥市場的,本書作者以敘述的筆法、以充滿愛心的語言改變了家教類書不好讀、看不進去的印象,很多讀者都反映看這本書的時候都是一口氣讀完的。當然,不僅僅是語言在吸引人,更重要的是對作者傳達的教育理念的接受和佩服。
至於本書的實用性,這里引用兩個讀者感言最能說明問題:
作者的一位老同學看了作者的文章後也說:我原來只看到我的孩子和你的孩子之間的差別。自從看了你的這些文章,才發現這差別原來是我和你之間的——作為母親,你是把孩子精心教育大了,我其實只是把孩子養活大了。
一位最先看完全書的讀者:以前我也讀了一些有關家庭教育方面的書,但經常是失望。讀的時候覺得說得句句有理,放下書時卻覺得什麼也不會;有的書甚至只是在炫耀「成功」,讓人越讀越自卑,越讀越不知該如何做家長了。讀了你的這些文章,我才真正知道面對孩子時應該如何想,如何做;我的孩子現在已上初中了,只恨沒有早一些讀到這些文章,你為什麼不早些寫出來呢?!

打針有些疼
兒童的忍耐力其實是驚人的,只要不嚇著他們,給出一個合適的心理預期,他們多半能夠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難的事情。
有一次,我在醫院走廊里看到一個六、七歲的小男孩拒絕打針,他的父親,一個人高馬大的大男人真就弄不住他。父親看來也是用了力,幾次想抓住小男孩子,最後都被掙脫。那個小男孩的反抗真可以用「拼了命」來形容,小小身軀爆發出驚人的力量,凄厲的哭喊聲讓人感到震驚,整條走廊都被驚動了。
一個人的情緒如果沒走到極端,能有「拼了命」的能量嗎?可以想像小男孩的恐懼到了什麼程度,也可以想像打針這件「小事」給孩子帶來多麼大的心理折磨。
孩子在成長中會遇到不少讓他們感到困難和懼怕的事,家長的職責是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心理,讓孩子以積極平和的心態面對這些事情,把痛苦降到最低。
就說打針這件事,一輩子要遇到很多次,如何面對打針,也不是件完全可以忽略的小事。何況由此而來的一些心理,還可以遷移到其它事情上。大人千萬不要以自己的感受去衡量孩子,認為這很簡單,只要把孩子摁住了,或哄騙著打了就沒事了。家長應教育孩子盡可能平靜地接受,並培養他們忍耐痛苦的勇氣。
我記得圓圓第一次因生病打針是在一歲八個月,剛剛懂點事,會說一些話。她得的是急性肺炎,我先帶她到門診看,大夫給開了針劑。取上葯後,我告訴她要帶她去打針。她可能對幾個月前打預防接種針還有印象,流露出害怕的表情。
她打預防接種針時還不太會說話,懵懵懂懂中屁股被扎了一下,有些痛,哭了幾聲,針頭一拔出去,我趕快說「咦,你看這個杯子上還有個小貓咪呢」。她的注意力被杯子上印的貓咪吸引了,就忘記屁股被扎這回事。現在我說要打針,可能喚起她的那個印象了,我抱著她走到處置室門口時,她突然說:「我不打針。」
我停下來對她說:「寶寶現在生病了,咳嗽,還發燒。你覺得生病了舒服不舒服啊?」圓圓說不舒服。「那寶寶想不想讓病趕快好了?」圓圓回答「想」。她又咳嗽,小臉蛋燒得紅紅的。我親親她的臉蛋說:「大夫開的葯就能讓小圓圓的病好了,能讓寶寶變得舒服。要是不打針,病就總也好不了。」
小孩子其實最懂事,大人只要正確地把理由陳述給孩子,孩子是會聽懂的。她生病不舒服,肯定也想讓病趕快好了。
圓圓從道理上接受了打針,但她小小的心還是害怕,滿眼憂慮地問我「打針疼不疼呀?」我微笑著平淡地說:「哦,有點疼,不過疼得不厲害,就像你那天坐小凳子不小心摔個屁墩兒一樣。」圓圓聽了,憂慮有所減緩。我接著問她:「你覺得那天摔個屁墩兒,是疼得厲害,還是就有一點點疼?」圓圓回答「有一點點疼」。
「哦,打針的疼和那個疼差不多,也是有一點點。」我很坦率地告訴她,然後又說:「摔屁墩兒小圓圓不哭,打針也用不著哭,是不是?」圓圓點點頭。
但我能看出她心裡還是有一些顧慮和緊張的。於是又給她打氣說:「媽媽覺得圓圓很勇敢,你試試看自己勇敢不。能忍住就不要哭,要是忍不住,想哭也沒事。」我的話給了她鼓舞,讓她覺得自己勇敢;又給了她退路,讓她覺得想哭也沒事。
我和她說話時的表情始終是又愉快又輕松的,表現出打針確實是很簡單的事。圓圓也坦然了許多,她的願望肯定是想當英雄,同時對媽媽的話深信不疑,因為媽媽從沒騙過她一次,既然只是「有一點點疼」,那也沒什麼好怕的。
打的時候她很緊張,渾身綳得緊緊的,但沒哭。護士看圓圓在打針過程中那麼配合,表揚了她。圓圓通過「試驗」,覺得打針的痛,確實是能忍住的,心態由此變得很鎮靜。
門診看了幾天不太好,就住院了。一個病房有八個孩子,大部分比圓圓大些,兩到三歲。每當穿白大褂的人進來,不管是護士還是醫生,有時只是進來量體溫或問句話,病房裡一下就哭成一片,孩子們驚恐萬狀,宛如羊圈裡進了狼。只有圓圓一人不哭不鬧,她會停止玩耍,要我抱著她,一臉憂愁地等著。雖然她也不喜歡打針,但她已能理性地接受了。扎針過程中她從不亂動,總是很配合,每天能受到護士的表揚。
由於當時孩子太小,打點滴時胳膊上找不到血管,只能在腦門上扎針,但腦門上的血管也很細,往往不能一下扎住了,經常得扎兩三次。有一天一個新來的小護士給圓圓扎針,居然一連扎了七下都沒扎住。大人被一連扎七下可能都受不了,我和她爸爸在旁邊都有些無法忍受了。圓圓開始哭泣,但並不大哭,只是哼哼唧唧地哭,腦袋卻一動不動地讓護士擺弄。第八下扎住了,膠布一貼好,她馬上就不哭了。我心裡真佩服這個小傢伙。
我看到病房裡一些家長,每天都採用哄騙、威嚇、強制的手段讓孩子打針。針扎到那些孩子的身上,好像比別人多痛多少倍似的。家長的做法不但放大了孩子的痛苦,也沒有教會孩子在遇到困難時勇敢面對。
當時圓圓的治療還需要做一種「超聲霧化」的理療,是讓孩子呼吸一種加了葯劑的霧氣。方法很簡單,就是把噴霧口靠近孩子的臉,讓她自然呼吸十分鍾。
第一次做時,護士推來儀器,我們不知道這是個什麼東西,只是按護士的要求把孩子抱起來。白色的微微帶有葯味的霧氣隨著機器「嗡」一聲的啟動,一下噴到圓圓臉上,她大吃一驚,本能地把臉扭開。護士立即讓我把孩子抱緊,別動。我就趕快把圓圓抱緊了,力圖讓她的臉對著噴葯口。圓圓不知道發生了什麼,緊閉雙眼,努力掙扎,想躲開霧氣,開始哭,我盡量不讓她動。護士也在調整,圓圓的臉扭到哪兒,她就把噴氣口跟到哪兒。圓圓掙扎了一會兒掙不開,終於大哭,開始強烈反抗。才做了五分鍾,她反抗得做不成,只好作罷。
比較打針,「超聲霧化」應該說沒什麼痛苦,只是自然呼吸一些霧氣,有淡淡的葯味,並不難聞。由於沒提前給圓圓做思想工作,在她毫無心理准備下強行要她接受,所以成為圓圓最為恐懼的事。此後幾天她一直拒絕做超聲霧化,只要看到護士推一個類似霧化機的東西進來,立即就緊張起來,遠不像對待打針那樣從容淡定。
這件事確實是大人沒做好,給孩子帶來恐懼了。
對於必須要讓孩子承受的一些痛苦,大人應有幾個原則:
一是平靜自若,不要表現出焦慮。如果大人首先一臉焦慮,孩子就會覺得問題嚴重,會嚇著他們。
二是對於為什麼要這樣做,要用孩子能懂的語言向他說明。比如告訴孩子你現在生病了,需要打針,打針可以治病。不要認為孩子不懂就不去說。
三是對於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實相告,盡量不誇大也不要過分縮小。比如許多家長帶孩子打針時,為了消解孩子的緊張,就說「一點也不疼」,孩子上一次當後,就絕不肯再上第二次當;他們挑戰困難的理性和勇氣就失去一次萌發機會,並且以後會不信任大人。
四是激發孩子的勇氣。兒童的忍耐力其實是驚人的,只要不嚇著他們,給出一個合適的心理預期,他們多半能夠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難的事情。同時也要給他們退路,不要讓孩子為自己流露的「不堅強」感到羞愧。
五是絕不通過哄騙或收買的方式達到目的。有的家長通過「不打針警察就要來抓你」,或「吃了這葯就給你買個遙控汽車」等方式達到目的,這是很糟的。哄騙和收買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並不能真正緩解孩子的緊張,還有礙他們的道德發育。
兒童應該從小學會理性面對一些困難或痛苦,不僅能緩解痛苦,還能很好地保護自己。
圓圓兩歲半時,有一天半夜突然哭醒。她呼吸困難,喉嚨處好像卡了什麼,看起來很痛苦的樣子。我恰好剛看過一個關於小兒喉頭水腫的資料,覺得圓圓的症狀很相似。孩子得這個病十分危險,一是兒童喉管細,二是小孩子不懂事,越難受越要哭,越哭水腫得越厲害,這可能會導致喉管堵塞,引起窒息。
那一瞬間我害怕極了,盡量把語氣放平對圓圓說:「寶寶不要哭,你現在覺得呼吸困難是因為你這塊兒水腫了。」我指指她的喉嚨,又告訴她,「要是哭的話就會腫得更厲害,就更不好出氣了。你忍耐一下好不好,不要哭,媽媽馬上帶你去醫院。」圓圓聽懂了,立即就不哭了,配合我穿好衣服。盡管她看起來那樣難過,卻一聲不吭。
她爸爸當時在外地工作,那時集寧晚上打不到計程車,我就去敲鄰居的門,請小哲的爸爸幫忙,用自行車帶我們去醫院。小哲爸爸的車子騎得飛快,我在後面抱著圓圓。她的呼吸很困難,但一直安安靜靜的。走到一段沒有路燈的地方,撞到一個高出路面好多的井蓋,我們都摔倒了,這一折騰圓圓好像呼吸更費力了,但也沒哭,表情還是很平靜。我覺得孩子真是懂事,也很慶幸她這么懂事。去了醫院急診,很快得到治療,幾個小時後情況就變好了。
醫生說這個孩子真乖,整個治療過程中沒有一點要哭的意思,小孩子得這個病最怕的就是哭鬧。
圓圓這方面的乖順和懂事確實惹人疼愛。她3歲前准備上幼兒園。入園前要體檢,幼兒園統一安排報名的孩子在某天到市婦幼保健所體檢。體檢的路上,我告訴她可能要抽血化驗。她有些緊張,問我疼不疼。我還是先告訴她有些疼,然後告訴她抽血和一般的打針差不多,就是扎的時候有一點點疼,抽的時候就不疼了。她已有過幾次打針的經歷,聽我這樣說,也就比較釋然了。
當天體檢的有十幾個小朋友,抽血時,孩子們哭成一片。已抽過的、正在抽的、還沒抽的,都在哇哇大哭。特別是一針扎不住的,需要扎第二針時,不光孩子哭,有些大人也著急了。抽血的護士都被弄煩了,皺著眉頭,態度似乎也不好。
圓圓安靜地倚著我等著,用有些好奇有點同情的目光看著那些小朋友。她突然對我說一句「哭也一樣疼」。我問她是不是想說小朋友打針時,哭和不哭是一樣疼的,哭也不能減輕疼痛。她說是。我贊賞地親親她的小臉蛋說,「小圓圓說得對,反正哭也不能止痛,還不如不哭。」我沒讓孩子承諾她一定不哭,我想,她能這樣理解已很不容易,不需要給她任何壓力,到時她萬一哭了,也不用為自己違反了諾言而感到羞愧。以她的年齡,哭了也是正常的。
輪到圓圓了,她坐在我腿上,伸出小胳膊,雖然有些緊張,但安靜地等護士拿針管,安針頭。護士發現這個孩子不哭,很詫異地看看她。
圓圓可能是想安慰那個護士,對她說:「阿姨,我不哭。」這讓護士非常驚喜,一直緊皺的眉頭展開了「噢?你為什麼不哭呢?」圓圓說「哭也一樣疼」。
護士一下也聽懂了,她驚訝地停止了手中的動作,看看圓圓,頓了一下,才說「啊,你這個小姑娘,真是太懂事了!哎呀,阿姨從來沒遇到過這么懂事的孩子!」她手裡拿著針管,去圓圓胳膊上找血管時,猶豫了一下,放下手裡的針管,拉開抽屜找出一個新的針管說,你這么懂事,阿姨更不捨得扎痛你,這個針頭稍細一些,沒有那些痛,就剩這一個了,給最聽話的孩子用。她找了一下圓圓的血管,發現不太好找,就站起身找來一個年紀較大的護士,對圓圓說這個阿姨保證一針就能扎准。果然。
看來,告訴孩子「打針有些痛」,教會孩子在困難面前從容鎮定些,既能減輕痛苦,又能保護自己,還能「佔便宜」呢。

給小板凳揉揉痛
善良和豁達永遠是相隨的。一個能給小板凳揉痛的孩子,她對別人會有更多理解和愛心,遇到問題從不偏執於自己的理由和利益。這樣的思維方式,不僅讓她在當下心情愉快,也能保證她一輩子不吃大虧。
經常有這樣的情況,幼兒玩耍或走路時,不小心磕碰到什麼東西上,碰痛了,哇哇地哭。家長為了安慰孩子,就會一邊哄孩子,一邊故意舉手打那個「肇事者」,「責怪」它為什麼碰痛了孩子,做出給孩子「報仇」的樣子。然後安慰孩子說,咱們打它了,它再不敢碰你了。孩子可能在這時候會有些安慰,破涕為笑,家長也會感到很滿意。
這是一種不好的方法,是一種「復仇行為」。它教給孩子遇到不痛快就去責怪別人,教給他不寬容和報復,不利於兒童的心理健康。
大人可能會想,桌子碰了孩子,我不過是打打桌子,桌子又不懂得痛,這有什麼,我沒教孩子打人啊。其實,在孩子看來,萬物同物,對一棵草說話與對一個人說話一樣,對一張桌子的態度與對一個人的態度一樣。有時候,一個小女孩對心愛的布娃娃的感情絕不遜色於她對同胞姐姐的感情。單純如一張白紙的孩子,任何事情於他來說都是全新的,任何經歷在他這里都是體驗和學習。
法國思想家盧梭在他著名的教育論著《愛彌兒》中談到人的道德面貌形成時認為,人在開頭的一剎那間,也就是尚處於天真純潔時期所接受的感知,將對他的一生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在孩子幼小時,每一個生活細節都可能成為蘊含重大教育意義的事件,兒童教育中無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都可以擴展為孩子的一個好習慣或壞毛病。家長對此應敏感,要用一些心,讓每天遇到的一些「小事」,都成為砌築兒童美好情操大廈的一磚一石。
孩子小時候,輕微的磕傷碰痛的事會常常發生,我的女兒圓圓當然也一樣。我們一方面非常注意她的安全,另一方面這些事情發生時,也不過分大驚小怪。盡量以輕鬆快樂的表情相對,讓她覺得這是多麼平常的,甚至是有些趣味的事。如果大人動不動就一臉驚慌失措,不但不能給孩子安慰,還把孩子嚇著了,除了皮肉痛,心理上也會產生恐懼。
同時我們還教給她善待「對手」。假如小板凳碰痛她了,我們絕不會去打小板凳。趕快親親她的痛處,據說媽媽的吻止痛效果很好,給她揉揉,安慰她「馬上就不痛了,寶寶不哭了」。安慰得稍好一些時,再像對待她一樣,帶著她給小板凳揉揉痛,告訴小板凳「馬上就不痛了」。
這樣做,不但沒有讓小板凳站到她的對立面,成為「加害」她的壞蛋,還能作為朋友分擔痛苦,並讓她意識到「碰撞」是雙方的事,要互相體諒。圓圓去給小板凳揉痛時,也就忘了自己的痛,情緒很快好起來。
由於我們經常這樣做,有一次我帶她在外面玩耍,她跑著,被不夠平整的地面絆了一下,向前摔倒,兩只小手擦出微微的血痕,痛得大哭起來。我趕快親親她的小手,輕輕地給她吹吹,再給她擦擦眼淚,她很快就不哭了。我要拉她走開時,她居然蹲下身,給摔倒的地面揉揉痛,安慰地面說「馬上就不痛了」。
同時,如果她和小朋友都想玩一個布娃娃,發生沖突,我們既不要求她出讓,也不慫恿她搶奪,而是趕快用另一個東西來吸引她和小朋友的注意,讓她知道好玩的東西不止一樣;或者引導她和小朋友一起玩,體會合作的愉快。比如告訴孩子們說「我們一起打扮布娃娃吧。布娃娃的頭發亂了。來,小哲給布娃娃梳頭,婷婷到衛生間找個毛巾給布娃娃擦一下臉,圓圓把你那個蝴蝶結拿來給布娃娃戴頭上……啊,看,你們三個人把布娃娃打扮得多漂亮啊!」大人經常這樣引導孩子,並且家長自己也每天友好對待孩子,在任何事上都想辦法理解孩子,不和孩子鬥狠比倔,孩子就學會了理解他人,學會了溫和地化解矛盾。尤其是學會了「讓步」。圓圓從小就懂得謙讓,每當有什麼沖突出現時,她總是會讓步。這讓步並不是怯懦的退讓,是一個孩子表現出的真正的大度,是變通能力。
她和小朋友玩耍從來不鬧意見,總是懂得通過「辦法」來解決問題。記得有一次在幼兒園,圓圓和幾個小朋友排隊玩滑梯。排在最前面的孩子總是第一個上去第一個滑下來,然後再第一個跑到上滑梯的地方,等後面的人都滑下來,站到他後面時,再一起上去。孩子們可能突然發現當這個「第一名」很風光,就開始爭搶。後面滑下來的孩子拚命往梯子旁跑,但很難趕到第一的位置,於是有的孩子開始互相推搡,大喊大叫,鬧得情緒很不愉快。圓圓也很想第一個滑下來,但她不會通過喊叫或把別人推開這些方法爭搶第一。她讓自己少滑一次,等在梯子旁,待別的小朋友這一輪滑下來跑到梯子旁時,自然就排到了她的後面。她用適當放棄的方式,既不和小朋友沖突,又為自己爭得了一次排到最前面的機會。
圓圓的善解人意遷移到很多方面。她從小對萬事萬物親切友好,我和她爸爸開玩笑打一下布娃娃的屁股她也不允許。她上小學後,和班裡同學關系也很好,每次班裡選三好生,幾乎都能全票當選。她才7歲時,我哥哥的孩子,當時4歲的小毅來我家住了幾個月。圓圓總是對小弟弟非常好,從沒和弟弟鬧過一次別扭。有一次,我和她去買一種她和弟弟都非常喜歡吃的蛋糕,只剩一點點了,勉強夠兩個人吃。我問她可不可以回去只讓姥姥和小弟弟吃,她這次不吃行不行。圓圓痛快地答應了,盡管她非常想吃,但她也能考慮弟弟那麼小,姥姥老了,都需要照顧。回家後她一定堅持要把蛋糕給姥姥和弟弟吃,自己說什麼也不吃。姥姥感嘆說這個孩子真懂事。
圓圓初中就讀的是一所住宿制學校,學校每天發一個水果。她回家對我說,開始時分到不好的水果有點不高興,但一想這個不好的水果如果不分給她,就會分給另一個同學,總得有一個人吃它。這樣一想,就高興了,以後不管分到什麼樣的水果都不在意。她說這話時才十歲。
她能這樣想,我們非常欣慰。善良和豁達永遠是相隨的,一個能給小板凳揉痛的孩子,她對別人會有更多理解和愛心,遇到問題從不偏執於自己的理由和利益。這樣的思維方式不僅讓她在當下心情愉快,也能保證她一輩子不吃大虧。
圓圓其實不是那種讓人一看就馬上覺得親近的人,她會禮貌地打招呼,但不會寒暄,更完全不會為了拉近關系說些言不由衷的話,交流中沒有任何討巧行為。這甚至讓一些初次和她交往的人會有一點壓力或不自在,感覺她對人太平淡,不熱情。但只要有機會更多地接觸,就會發現那正是她單純善良一以貫之的表現。她在自己的圈子裡人際關系一直都不錯,上高中時,學校將評選市級三好生候選人名單公布出來,進行全年級投票公選。圓圓是候選人之一,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就有同學去給她拉選票。
圓圓和人相處的「技巧」就是沒有技巧,一切行為只是出於天然,她內心對別人友好,長久了自然能讓別人感覺到,也讓別人舒服。
她上高中時所在的班級,是該校的第一實驗班,集中了全校的尖子生。事實上班裡每個同學都是高考場上潛在的競爭對手。在高考前兩個月,圓圓自己復習時,整理了幾張需要背的英語片語。她覺得這個東西有用,推薦給同學們很好,就讓我幫忙列印出來,並拿到外面復印了。我們一份份地配好,又用訂書機訂好,她用一個袋子拎了,拿到班裡給每個同學一份。雖然是小事,也可看出她心地的單純和無私。
哲學家弗洛姆認為,利己主義與孤獨是同義語,而人不可能在與外界毫無關系的情況下實現自己的目的。人只有和他的同胞休戚相關、團結一致,才能求得滿足與幸福。愛鄰人並不是一種超越於人之上的現象,而是某些內在於人之中,並且從人心中迸發出來的東西,它是人自己的力量。憑借這種力量,人使自己和世界聯系在一起,並使世界真正成為他的世界。激光照排發明人王選先生說:「考慮自己和考慮別人一樣多,就是好人。」我們也堅信,家長所能教給孩子最重要的做人技巧,就是做個好人。
當前致力於青少年思想健康教育的李開復博士特別強調「同理心」,就是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這與美國教育家杜威說的「同情心」是一個概念。杜威認為同情心作為一種良好的品質,不單純是一種情感;它是一種有素養的想像力,使我們能想到人類共同的事情,反抗那些無謂地分裂人們的東西——當「同情心」或「同理心」這些東西成為一個人天性的一部分時,他就沒有了自以為是,沒有了居高臨下,沒有了敵視排斥;有了理解,有了善良,有了豁達。
「教育即風格之培養」。教孩子「給小板揉痛」與其說是一個技巧問題,不如說是一個教育觀或哲學觀的問題。家長一定要注意你所有的言行中蘊含的價值觀的和諧統一,只有前後統一的東西,才能潛移默化到孩子身上,並穩定在他們的心中,成為他們做事的風格。
如果平時孩子不小心磕碰了,家長能很友好地採用「給小板凳揉痛」的做法處理;可是哪天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個你心愛的花瓶,你卻忍不住對孩子大發雷霆;平時總對孩子講我們要理解別人,可一旦孩子的想法和你的想法不一樣,就責怪孩子「不聽話」,強行要求孩子聽話,而不去細致地體會孩子的感覺——那麼你的教育行為就不統一了,你其實就變成了一個不體諒、不豁達、愛物勝過愛孩子,價值觀不統一的家長。這一瞬間你的情緒表現得那樣真實,會給孩子留下很深的印象,孩子的價值觀也被你搞亂了,「風格」也不會完整統一。
我見過一些眼睛裡充滿敵意的幼兒,他們很容易就會發脾氣,做出攻擊別人的行為。有一位媽媽,她一邊在嘴裡抱怨她的兒子愛打人,告訴孩子「不許打人」,一邊狠狠地「教訓」一張磕了她兒子腦門的桌子;遇到她兒子抓打別的小朋友,她也只是很假地管一管,態度中隱藏著縱容,可能是怕兒子吃虧;平時還逗孩子打爸爸,以此為樂。她的兒子上幼兒園後總和小朋友合不來,常打人,弄得老師和家長們都有意見。這個孩子內心可能很想和小朋友玩,但他在玩的過程中處處充滿保護自己的意識,唯恐有什麼被別人侵犯,大多數情況下以和小朋友鬧意見而結束。所以他總是很孤獨。每當我看到這個孩子又寂寞又敵視的目光,總是對他的未來充滿擔憂。
我也見過不少「長不大」的成人,他們的思維方式基本上是「單邊主義」的,天下的「理」都在他這里,別人的事情和感受他都可以不管不顧,自己的事情和心情卻是天下最重要的,自己的想法是天下最正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處處表現得自私狹隘。不僅給別人帶來不快,更是常常給自己帶來不快。當他們急於維護自己的利益時,人生中一些真正的利益卻悄悄地流失了。
善良的人,才是和世界摩擦最小的人,才容易成為幸福的人;在心態上不苛刻的孩子,長大後他的處事態度會更自如,人際關系會更和諧,會獲得更多的幫助和機會。當「給小板凳揉揉痛」成為孩子的一種思維方式時,他在生活中處處給出的就是理解、善意和尊重——而他從生活中能獲得的,也正是這些。
望採納,謝謝!

⑥ 兒童心理小故事

一位心理學家想知道人的心態對行為到底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於是他做了一個實驗。
首先,他讓10個人穿過一間黑暗的房子,在他的引導下,這10個人皆成功地穿了過去。
然後,心理學家打開房內的一盞燈。在昏暗的燈光下,這些人看清了房子內的一切,都驚出一身冷汗。這間房子的地面是一個大水池,水池裡有十幾條大鱷魚,水池上方搭著一座窄窄的小木橋,剛才,他們就是從這座小木橋上走過去的。
心理學家問:「現在,你們當中還有誰願意再次穿過這間房子呢?」沒有人回答。過了很久,有3個膽大的人站了出來。
其中一個小心翼翼地走了過去,速度比第一次慢了許多;另一個顫顫巍巍地踏上小木橋,走到一半時,竟只能趴在小橋上爬了過去;第三個剛走幾步就一下子爬下了,再也不敢不前移動半步。
心理學家又打開房內的另外9盞燈,燈光把房裡照得如同白晝。這時,人們看見小木橋下方裝有一張安全網,只由於網線顏色極淺,他們剛才根本沒有看見。
「現在,誰願意通過這座小木橋呢?」心理學家問道。這次又有5個人站了出來。
「你們為什麼不願意呢?」心理學家問剩下的兩個人。
「這張安全網牢固嗎?」兩個人異口同聲地反問。
很多時候,成功就像通過這座小木橋一樣,失敗恐怕不是力量薄弱、智力低下,而是周圍環境的威懾--面對險境,很多人早就失去了平靜的心態,慌了手腳,亂了方寸。

⑦ 描寫兒童心理的段落

13、我的天啊!難道那位老太太聽不見嗎?受到一個小女孩如此的侮辱,還這么和氣。我覺得這個小女孩太不懂事了,如此傷害一位老太太。我真為老太太傷心。周圍的人群隨後議論起來,年輕的母親紅著臉拉走了小女孩迅速離開了商場,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消失在人們的議論聲中。
14、三年級的一天,在匆促之下交了作業,雖然完成了,但是字跡依舊潦草不堪,我的心忐忑不安,都怪我,星期天因貪玩而耽誤了作業的完成,可依舊懷抱僥幸的心理,可能老師因工作繁忙,草草批改呢?可能老師遇到了什麼開心的事呢?正想著種種可能,她便拿著一本練習本走了進來,是我的那本嗎?
15、「啊我才84分?」這時,我的心裡亂哄哄的,「我還能回家嗎?」想到這里,我不禁小聲哭泣起來。「怎麼辦?說試卷丟了?不行,媽媽肯定不相信!哎……」
16、回到家,我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心裡暗暗地想,他能做25個,我為什麼不能呢難道我比他笨不,不可能!我絕不是比他笨,只是我比他練習的少罷了。對,我一定要努力鍛煉,超過他。於是,從那天開始,我便下定決心,每天堅持做5個俯卧撐,一天、二天隨著天數的增加,漸漸的,漸漸的,我一口氣能做30多個。再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鍛煉,我已經能做40多個了。
17、很奇怪,愛哭鼻子的我聽到這樣嚴厲的語句從父親的嘴裡說出,竟然沒流淚,這連我自己都感到不解。也許,是早已在考完試時將淚流盡了。又也許,已經不知道該哭什麼了吧,只是一個人痴痴的望著那些不該從何下手的書。
18、我心頭不由一顫,忙伸出雙手,牢牢捧住了那嬌小的身軀。這小小的花蕾,還沒來得及綻放生命中的燦爛,就這樣過早地凋零了。
19、「我的上帝!」我暗暗驚呼。我們五十個同學像木偶一樣被擺弄著,而一手操縱的竟然是我們平日里可敬可親的老師。我憤怒了,但是沒有勇氣跳起來揭穿這件並不存在的「新裝」。課依然在順利地進行著,可我什麼也聽不進去,其實也不必聽了,因為我的任務完成了。

⑧ 兒童心理學的內容摘要

兒童心理學是對兒童行為和發展的科學的研究。
注意,重點是在「科學的」這內個詞上。因為這一點將兒童心理容學和其他認識兒童的主觀方法區分開來。心理學家力圖要描述和解釋兒童的行為及其變化方式。他們不依靠模糊的印象、猜測和躺椅上的理論推導。相反,他們靠的是謹慎、系統地收集第一手數據。盡管某些類型的研究也去會需要,但是研究兒童不一定非要在實驗室這樣的正規環境中進行。在一些看起來很混亂的環境中(比如操場、迪斯科舞廳或是餐桌上)就可以系統地採集數據。但是,不論在什麼樣的環境里,研究兒童心理學的目的就是建立一個知識基地,深入了解兒童期的本質和個體兒童的獨特性質。
這樣,我們就可以回答三種類型的問題,就是何時、如何和為什麼。

⑨ 兒童心理名言名句

1.永遠不要企圖掩蓋自己知識上的缺陷,即便用最大膽的推測和假設去掩飾,這也是要不得了。不論這種肥皂泡的色彩是多麼使你們炫目,但肥皂泡必然是要破裂的,於是你們除了慚愧以外,是會毫無所得的。——巴甫洛夫

2.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陶行知

3.小的時候,不把他當人,大了以後,也做不了人。——魯迅

4.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盧梭

5. 跨越成年時期而進入老年時期的青年人,就像年邁老朽要強裝青年人一樣,是令人生厭的。任何事物只有本身和諧、自身相稱時,才顯得美好、優雅。凡事各有其序。勉強的、過早成熟的兒童是精神上的畸形兒。——別林斯基

6. 大自然不需要早熟的果子,因為那是生澀的、不甜美的。人類需要漸漸長大的兒童,揣著童心的兒童的樣子的兒童,那長是長久的、健康的、醇美無比的。——作家秦文君

7.只有了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曾是個孩子的人才能做個好老師。

8.請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你面對的是兒童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知識的簡單傳遞,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

9.每一個兒童都是帶著想好好學習的願望來上學的,這種願望像一顆耀眼的火星,照亮著兒童所關切和操心的情感的世界。

10.在影響學生的內心世界時不應挫傷他們心靈中最敏感的角落——人的自尊心。

11.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

12.固然,許多事物賴於學校一般規律,但是最重要的東西永遠取決於跟學生面對面的教師個性,教師的個性對年輕心靈的影響所形成的那種教育力量,是靠教科書、靠道德說教、靠獎懲制度等無法取代的。——烏申斯基(俄國)

13.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捷爾任斯基(前蘇聯)

14.一切的教育均是人格的教育。——馬卡連柯(前蘇聯)

15.善於寬容,是教師修養的情感問題,寬容中蘊含的理解、信任、平等,表明教育者對自己和教育對象積累了足夠的信心,也浸透了一種對事業、對孩子的誠摯和熱愛。

16.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方法成為科學家的。——愛因斯坦

17.我們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兒童的心靈。——蘇霍姆林斯基

18.世界上任何人也沒有什麼東西能比孩子們的眼睛更加精細、更加敏捷,對於人的心理上的各種微妙變化更富於敏感的了。——加里寧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