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團體輔導課教案評價
『壹』 求七年級團體心理輔導教案!
親~想做哪方面的團輔呢?
『貳』 對心理老師的上課建議
上課時語速要平和
表情要隨和
多做一些緩和氣氛的游戲
切合主題。
把每一次回課當做一次完整答的團體輔導來看,
要有破冰、短講、主題活動、反思升華、最終分享等環節。
對於老師來說,尤其是不可以嚴肅、嚴厲地對待學生。
心理老師是特殊的,區別於其他老師的角色
要更加貼近學生。
『叄』 如何設計一個完整的團體心理輔導方案
二、選定團體心理輔導的主題
如果設計一個完整的團體心理輔導方案,首先要知道現在你所要組織的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哪些心理問題。所有的團體心理輔導必須先確定團體的目標,而後才能設計團體活動的計劃,確定規模,組成團體。做的是什麼?目的是什麼?要用哪些人來做?從中選擇一個你所認為當務之急或者受眾比較廣范的主題,進行團體心理輔導方案的設計。基本認識自我,情緒行為,學習心理,人際交往四大方面。選定大主題以後再起名一個小的主題,一般主題要積極、生動、易於理解,具有吸引力,讓團體成員看到這個主題就能明白這個團體是干什麼的,目標清晰,同時對組織的活動非常有興趣參加。如認識自我中增加自信心,《牽手自信,把握青春》;情緒行為中緩解壓力,《為高三減壓,為夢想添翼》。
三、 甄選參加團體心理輔導的人員
1、 團體規模:團體規模過小,人數太少,團體活動的豐富性及成員交互作用的范圍欠缺,成員會感到不滿足、有壓力,容易出現緊張、乏味、不舒暢的感覺;團體規模過大,人數太多,團體指導者難以關注每一個成員,成員之間溝通不易,參與和交往的機會受到限制,團體凝聚力難以建立,並且妨礙成員分享足夠的交流時間,致使在探討原因、處理問題,學習技能時流於草率、片面、表面,而影響活動的效果。從問題的類型看,主要取決於團體咨詢的目標。以治療為目標的團體咨詢人數不宜多,一般6~l0人,以訓練為目標的團體咨詢人數居中,一般12-16人;以發展為目標的團體,參加者可適當多一些,一般-20--40人。人數以6—8人為一組最恰當。
2、 成員選擇的條件:團體指導者在籌劃團體心理輔導時,就應該根據團體的目標明確服務對象。通常,參加團體心理輔導的成員可以是背景、問題相似的人,也可以是背景不同的人。從團體心理輔導的特點看,參加團體的成員應具備以下三個條件:自願報名參加,並懷有改變自我和發展自我的強烈願望;願意與他人交流,並具有與他人交流的能力;能堅持參加團體活動全過程,並遵守團體的各項規則。對學生而言,有些人是班主任推薦參加團體的,並非個人自願。應該事先通過面談等方式,引發參加者的動機。
3、 團體成員的來源途徑:主要有三種;一是通過宣傳手段,成員自願報名參加;二是學習心理健康教育人員根據平時輔導情況,選擇有共同問題的人,建議他們報名參加;三是由班主任發現問題推介,或家長要求等而來。發展性團體咨詢主要是通過廣告、通知來招募成員。已經報名,自願參加團體咨詢與治療的申請者並不一定都適合成為團體成員。因此,團體指導者還要對申請者進行篩選。常用的篩選方法有直接面談、心理測驗和書面報告。
4、 團體成員甄選的方法:組成團體以前,指導者應實施成員甄選,以維護全體成員的利益。主動報名、自願參加團體心理輔導的申請者並不一定都適合成為團體成員。因此,團體指導者還要對申請者進行甄選,以便排除一些無法在團體中得益,而只會阻礙和破壞團體進程的人。常用的甄選方法有直接面談、心理測驗和書面報告。面談一般用15 —25分鍾。由團體指導者按約定的時間與申請者一對—地見面。提出的問題有:你為什麼想要參加這個團體?你對團體的期望是什麼?你以前參加過團體嗎?你需要幫助的是什麼問題?你是否有不願與之在一起的某個人或某類人,你認為你會對團體作出哪些貢獻?對於團體和指導者你有什麼問題要問嗎?書面甄選是讓候選成員填寫一張表格,提供必要的信息,如年齡、性別、年級、生活環境、參加動機、面臨的主要問題、期望等。
50年代後期,schutz真對團體工作制定了一套基本人際關系指標,主要測試三個層面:成員與其他人能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個人對權力的態度;個人堅持自己原則的程度
四、確定時間與場所
1、 時間長度:一般而言,團體產生治療與改變的因素需要時間,也就是說團體經由創始期、成熟期到結束期需要有一個發展的過程。團體持續時間太短,效果受影響;但持續時間過長成員易產生依賴,指導者及參加者的時間、精力也不允許。一般認為團體心理輔導8—15次為宜。每周1次或每周2次都可以。每次時間1.5~2小時。對於青少年而言,針對他們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興趣易轉移的特點,最好活動次數較多,每次時間較短如45~60分鍾。
2、 活動的場所:對團體活動的場所的基本要求有:避免團體成員分心,也就是要使團體成員在沒有干擾的條件下集中精神投入團體活動;有安全感,最好有隔音條件,能夠保護團體成員的隱私,不會有被別人偷窺、監視的感覺;有足夠的恬動空間,可以隨意在其中走動、活動身體、圍圈而坐,可根據需要隨意坐成大圈,或分組坐成小圈,團體成員都有面對面談話的機會;房間寬敞、清潔、空氣流通、氣溫適當,讓成員感到環境舒適、慍馨、憂雅,使人情緒穩定、放鬆。
五、心理活動設計
1、 熱身活動(舉例)
2、 核心活動(舉例)
3、 結束活動
團體結束時指導者的任務是回顧與總結團體經驗,評價成員的成長與變化並提出希望,協助成員對團體經歷作出個人的評估,鼓勵成員表達對團體結束的個人感受,對團體的效果作出評估,幫助成員把團體中的轉變應用於生活中。常用團體結束的技術有結束預告、整理所得、角色扮演、修改行動計劃、處理分離情緒、給予與接受反饋、追蹤聚會、效能評估。結束活動的方式可分為三種。回顧與總結:回想團體做了什麼?自己有哪些心得?還有哪些意見?祝福與道別:可用心意卡或小禮物彼此祝福、道別,增進並維持友誼。 計劃與展望:討論今後應做些什麼,對未來生活有些什麼展望。
六、活動評估:
問卷;領導者自我總結;觀察員的觀察記錄;團體成員反饋單
團體心理輔導成功的要素有四:一是要有明確的目標,全體成員認同;二是要有稱職的指導者,有愛心、責任感和領導能力;三是團體成員積極參與投入;四是要有適當的團體技術與方法,引導成員樂於參加。學校團體心理咨詢方案設計。是帶領團體的第一步。一個根據團體成員需要而精心設計的團體方案就像「地圖「,對團體心理咨詢實施有導航的作用。但是有經驗的心理教師都知道教案只是一個框架,一種思路,一份引導,活動情景會因學生的千姿百態而千變萬化,這正是團體心理輔導的難點所在。老師們在心理輔導實踐中應積極關注學生的表現與感受,盡量避免背台詞。另外在我們與老師們共同分享設計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帶給我們的感悟和興奮心情時,希望能夠激發教師實踐的熱情,引導教師思考,引起教師創新活動,生成新的輔導方案,不斷增添新鮮內容,積淀輔導經驗。
希望團體心理輔導這種形式能在中小學校園美麗綻放。
『肆』 假如你是一名心理教師,如何設計高一團體心理輔導課,試設計教案
vv
『伍』 如何提高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課的實效性
心理輔導活動課是開放性的課堂,以解決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為主,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幫助學生獲得自我成長。心理課的問題設計有別於一般學科。其問題的導向不要求統一答案,不糾纏正確與錯誤,注重的是學生真實的情感、實際的需求和發自內心的話語。
筆者根據平時的觀課、教研活動發現,心理課堂問題設置的有效性和藝術性還存在不少問題,需要引起注意並有效改進。
一、心理課堂教學中問題設計的誤區實例
(一)過於簡單,問題封閉
「你覺得這樣做對嗎?」「這樣處理好不好?」「是不是?」類似這樣封閉式的提問,表面上會得到學生們積極整齊的回應,看似熱烈,但根本沒有任何思考的價值。更有的教師一節課要問十幾個「是不是」,有的根本不需要學生回答,只是老師的口頭禪罷了。有些教師習慣單刀直入,開門見山。如,一節題為「當幸福來敲門」的課上,一開始教師就問:「同學們,你們覺得幸福嗎?」沒有任何導入,沒有任何課前熱身,學生回答幸福也不是,回答不幸福也不是,結果學生啞口無言,只有寥寥幾人回應,師生皆處於尷尬局面。
(二)重復羅嗦,問題繁瑣
同一環境下對同一情境提問的絕對數量多,不但會帶給學生過重的思維負荷,還會影響學生對問題核心的把握和感知。
「我寬容 我快樂」一課中,教師首先展示了情境「善待他人」,然後向學生拋出了一系列問題:「如果你是小剛,為什麼聽了小麗的話你覺得不快樂?小麗自己快樂嗎?如果你是小剛,為什麼聽了小圓的話你覺得快樂呢?小圓自己快樂嗎?」不要說是學生,即便是聽課的教師也會感覺眼花繚亂,該問題的核心在哪?這樣細碎的問題,學生以一般的經驗和知識便能解決,並不需要太多的思考成分,思維自然不能得到有效的激發和提升。
(三)價值模糊,問題歧義
心理活動課堂雖然不是專業心理知識的講授,但也離不開心理知識的融合和滲透,授課教師必須有過硬的心理學基礎,在處理一些價值判斷的問題時要科學,不能讓學生產生誤解。
如,「情緒紅綠燈」一課的「心理透視」環節,教師設定了以下四個情境:你被人冤枉時、與人吵架時、上台演講時、考試取得好成績時。接著讓學生根據情境畫出情緒臉譜。然後拋出問題:「你認為哪些情緒反應是合適的?哪些情緒反應是不合適的?為合適的情緒反應開綠燈,為不合適的情緒反應開紅燈。」由於問題本身的歧義,學生為了配合教師,紛紛把「憤怒、氣惱、憤憤不平、慌亂、痛心」等情緒反應劃為不合適的,而「開心、興奮、激動」等情緒反應才是合適的。教師此時也並沒有其他引導,默認了學生的發言。其實,這一問題的設計是有問題的。情緒本來就沒有合適不合適之分,也沒有對與錯之分,只是情緒管理上需要適度控制。由於授課教師的理念錯誤,導致課後有學生提出疑惑,「難道被人冤枉時感覺氣憤不正常嗎?難道與人吵架感覺憤懣不可以嗎?」所以,授課教師在問題的設計上要科學,價值取向要正確。
(四)脫離實際,問題偏難
一般情況下,心理課堂的提問要富有啟發性。但有時候問題過難,或者過於讓學生自我暴露,會使學生感到厭煩或產生阻抗現象。
筆者曾聽過「學會放棄」一課,教師列舉了四個問題情境,讓學生思考如何選擇。其中一個是「父母離異,選擇跟爸爸經濟無憂,但媽媽更懂得關心你。」其餘三個問題均有學生發言,唯獨這一問題沒有一個學生願意回答,問題就在於問題本身設計的偏頗。像這種情況大多數學生不會遇到,脫離了學生實際。有真實情況的學生也絕對不願意回答此類問題,害怕再次受到傷害。因此,教師對問題要有預見性,可能對學生造成心理傷害的問題,要慎重處理。
二、心理課堂教學中問題設計的誤區分析
(一)教師問題設計的依據把握不足
有一項調查發現,很多教師都會在課前進行問題設計,但設計問題的依據卻各有不同。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設計的比例最高,佔85.7%,遠遠超過了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也超過了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無可厚非,一節課要成功,問題設計上要結合本課目標。但過度照本宣科,忽視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就相當於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了學情分析。當學生的回答超出了教師對問題本身的預期,教師又不善運用現場知識的生成,被學生牽著鼻子走,課上得很被動,自然也就談不上目標達成。因此,教師要善於總結實際教學經驗,依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問得有效,答得生動。
(二)教師問題設計的能力不足
有的課學生有話可講,課堂氣氛熱烈;有的課學生沉默是金,課堂氣氛壓抑。這里的關鍵在於教師對問題設計的契合程度和提出問題的時機。如果問題脫離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漫無邊際;問題超出學生的理解能力;問題提得並不契合時機;問題並不能幫助知識的展開……這節課再怎麼設計也是徒勞。所以,授課教師務必加強問題設計的能力,認真思考學生對課堂的期待是什麼、什麼樣的問題值得提、用什麼樣的方式問比較妥當、提出的問題能否幫助達成教學目標。從而避免盲目性,使課堂有深度、有啟發。
(三)教師問題設計的專業理念模糊
有些教師可能對某些新興的心理學理論不夠了解,教育理念缺乏更新,導致問題設計理念有偏差。就拿剛剛進行完的以「積極心理學之積極情緒」為主題的初中青年教師優質課評比來說,幾乎絕大多數教師都運用了情緒ABC理論,因此,所有的課聽起來大同小異,問題設計都圍繞如何轉換想法「B」。這樣的課、這樣的問題設計,只停留在表面,並沒有真正領會積極心理學的內涵,缺乏合理的選題和設計,千篇一律,乏善可陳。
三、心理課堂教學中問題的有效設計策略
(一)問題設計內容准,學生有話可說
「准」是指課堂提問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經驗水平和認知特點來設計,問題太多、思考時間太長、偏難、深澀等,都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懈怠等心理。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其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均有所差異,設計問題時,要體現年齡特點。1.小學課堂,宜動不宜靜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好動,好奇心強,容易被新事物吸引,設計問題時,教師適合以生動的語言、形象直觀的手段,輔以動手操作解決問題的活動為主,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與積極性。
在小學心理課「聆聽你我他」中,為了踐行「積極傾聽和熱情有禮」,教師讓學生帶著「怎樣做到熱情有禮和積極傾聽」的問題,邀請在座的聽課教師一同加入自己小組的話題討論中。學生們紛紛熱情、主動地到聽課席邀請教師,並且饒有興致地聆聽教師提出的建議。討論一結束,學生們就積極地舉手分享自己是如何做到熱情有禮和認真聆聽的。因此,對於小學生而言,問題設計不宜「思考」太多,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操作、去實驗,效果會超出預期。
2.初中課堂,宜動靜結合
初中生抽象邏輯思維開始佔主導地位,他們善於思辯,但很大程度上還屬於經驗型。初一學生剛從小學升上來,思維特點與小學五、六年級學生更有類似之處,需要感性經驗的直接支持。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切忌機械、封閉,應該形象、生動、逐步推進、層層深入,激起學生回答的慾望和無限的興趣,而問題設計的遞進性就好比「跳一跳,摘桃子」,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從而使問題圓滿解決。
「當怒火來到時」一課,教師首先展示了一段關於「憤怒」的視頻,根據視頻設計了以下五個問題,然後把問題分配到不同的小組中進行討論分享。
問題一:故事主要表現了哪種情緒,從誰開始,經過了哪些人,最後又到了誰那裡?這個故事讓你想到了什麼?
問題二:價值澄清——一個人有憤怒情緒正常嗎?當憤怒來臨時,是壓抑好,還是及時處理好?
問題三:管理有術——小欣可以怎麼想,讓自己沒那麼氣憤?
問題四:管理有術——(角色扮演)你對小欣表達憤怒的方式有什麼看法?你認為怎樣的表達更好?
問題五:管理有術——(製作「情緒魔方」)你對小濤以踹桌子、踢凳子的方式來宣洩憤怒情緒有什麼看法?像小濤這樣火氣特別大,特別容易激動的同學,當怒火來臨的時候,他們可以做些什麼,把怒氣消解掉呢?
以上五個問題貫穿於整節課,問題情境的挖掘利用做到了最大化。問題的設計嚴密周全,具有較強的啟發性。從不同的角度,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既有思辨的過程,引導學生打開思維主動探索;也有形象思維的活動過程,充分調動學生聯系實際生活的經驗,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3.高中課堂,以思辯為主
高中生抽象邏輯思維進一步發展,處在由經驗型水平向理論型水平的急劇轉化的時期。其概括能力、空間想像能力、命題能力和推理能力走向成熟。因此,高中課堂問題設計應更傾向於啟發式和探究式的提問為主。通過啟發式提問,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通過探究性提問,讓學生不受思維定勢的束縛,產生獨到的見解,提出新穎的想法。
在「『秘密』引發友誼危機」一課上,教師出示了情境:「靜靜和朗朗是一對好朋友,她們每天一起上學,一起放學,一起吃飯,形影不離,大家都稱她倆是姐妹花。但是,最近靜靜和朗朗鬧矛盾了,因為朗朗把靜靜的秘密泄漏了。」接著讓學生探討兩個問題:「靜靜要和朗朗絕交,是誰的錯?錯在哪裡?所有的秘密都不能泄漏或分享嗎?為什麼?」看似簡單的兩個問題,卻包含了讓學生判斷、分析、探究的過程。學生需要探究秘密的級別(輕度、重度、特殊秘密),判斷哪些可以分享,哪些需要保密;還要了解分享秘密的對象;最後還要學會正確分析情況,為自己的秘密負責。「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此問題設計的精妙之處在於符合高中學生的思維特點,激發了學生的探究心理,調動了學生的質辯思維,從而明確是非,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問題設計啟發巧,學生主動去說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有些教師喜歡直截了當,單刀直入,這種開門見山式的直接提問,實在難以真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們不妨採用啟發式提問。「當幸福來敲門」一課,直接提問學生「什麼是幸福」,不如把問題稍作變換,「知足常樂是一種幸福;每天品嘗到媽媽為自己准備的可口飯菜是一種幸福……對於你來說,你的幸福體現在哪裡呢?」學生自然而然會受到啟發,寫下最真實的幸福體驗。
(三)問題設計變化妙,學生願意去說
相信不少一線心理教師都有這樣的體驗,當話題比較敏感,涉及學生的隱私或者需要學生作適當的自我暴露時,學生往往不敢或者不願意說。當然,這可能跟課堂的安全性和開放性氛圍的營造有關。此時,我們不直接提問,可以採用迂迴戰術,嘗試著變一個角度提問,打破僵局,讓學生願意表達。如,「當花季來到時」一課,教師首先通過圖片呈現了一些性意識覺醒的表現,然後提問:「除了這些,你認為性意識的覺醒還有哪些?你是如何看待性意識活動的?」問題一出,大部分學生都羞於啟齒,或不好意思,或怕被同學笑話,課堂似乎處於膠著狀態。教師與其鼓勵學生說「沒關系,大膽地說」,還不如一開始就改變問題的設計。其實,教師可以編一個情境,我們暫且把情境的主角稱為「小明」,問題就變成了:「小明表現出哪些性意識覺醒的行為?你覺得可能還會有哪些?你如何看待小明的性意識覺醒?」問題從暴露自己迂迴變成了討論別人,學生的心理防線自然會降低,況且通過他人同樣能反思自己,教學效果一樣達成。
(四)問題設計追問到位,學生樂於去說
課堂上免不了教師的追問和對回答進行評價。評價更直接作用於學生的情感層面。教師追問合理,評價到位,可以很好給予學生激勵、期待和安撫,從而激發學生的成就感和積極性。當學生回答得比較完美的時候,教師不妨說:「你回答得很到位,能跟我們分享一下你是怎麼想到的嗎?」當學生的回答有所欠缺時,可以引導:「這個同學給我們提供了一點不錯的建議,還有其他同學需要補充完善嗎?」當學生的回答完全偏離的時候,教師可以這樣引導:「看得出你經過了一番思考,可是能不能結合問題本身再從另外一個角度繼續考量呢?」當學生不願意回答的時候,教師可以鼓勵說:「我們在一起交流和分享,交換一種想法,我們就有兩種想法,這本身就是一件樂事,不是嗎?」積極的評價,合理的追問,學生定會樂於與教師一起享受課堂,深入課堂。
教師要不斷優化課堂,從目標、方法、過程、內容等方面設計有效的問題。通過科學的課堂問題,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地調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充分發揮課堂問題的有效價值,從而真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打造高效心理健康教育課堂。
『陸』 團體心理輔導教案哪裡是可以找到的,都有哪些活動
《我和鸚鵡說話》的目標是:體驗「我」與鸚鵡的心理變化並嘗試表演。發現聲音模仿的快樂。所以把握好我和鸚鵡的對話是上好本次活動的關鍵。
「我」與鸚鵡的對話句型一樣,意思相似,但語氣、語調可略有不同。即鸚鵡的語氣、語調可比我的語氣、語調更為加重一些。可引導幼兒充分體驗「我」與鸚鵡的心理變化:剛開始對話時,「我」並無嗔怒之感,但不太禮貌。「我」反駁鸚鵡時,有點生氣,鸚鵡也不甘示弱地反駁。於是,「我」的怒氣愈加大起來,鸚鵡也動了肝火。「去你的」這一對話,是矛盾沖突達到高峰之時。沖突的高潮又蘊含著轉折,「我」不得不壓住怒氣,以便繼續對話。轉之後的對話應該有豐富的內涵,既有轉嗔為喜,又有贊許,還有友好對話帶來的滿足和期盼。
這一表演以口頭語言表達內心感受為主,同時可輔以適當的形體語言和神情表現。因而,既不能沒有形體語言,使對話單調蒼白,也不能使形體語言喧賓奪主,搶了口頭語言的「戲份」。
原本設想的比較好,但是後來在教學中我覺得還是有所差別的。首先拿到這節課,我覺得好像沒有什麼可以伸展的地方,所以我藉助了網路,收索一些有趣好玩的環節及提問。我在導入後先給孩子們述說了一下鸚鵡有哪些特點,說話時有什麼特點等等,讓小朋友們知道了基本,然後繼續開展教學活動。其中我設置了一個小朋友扮演小鸚鵡,進行一個情景表演,在前期需要老師把對話內容向孩子們教授好,這個環節還是比較費時間的,但是孩子們很喜歡表演,所以覺得很值。在課後我還聽到有部分孩子仍舊在學習鸚鵡說話的特點,說一句跟一句。
社會課一直是比較難把握的領域,我平時涉及這方面的課比較少,所以自我感覺自己在方面不知道該怎麼上,更多的是藉助網路資料來幫助我理清思路。如果一堂社會課上的能夠詳細的進行一次設計,相信同樣能上出一堂精彩的課。
『柒』 小學生心理團體輔導課怎麼上的反思
一、對教學目標的反思
1、對知識、能力、情感三維教學目標是否全面落實。對基礎知識的講解要透徹,分析要有理可據、細膩,否則將直接導致學生的基礎知識不扎實,並為以後的繼續學習埋下禍根。對學生能力的訓練意識要加強,有的教師為了增加課堂容量,往往只注重自己一個人總是在滔滔不絕的講,恨不得把所有知識都「灌」在學生頭腦中,而留給學生思考、訓練的時間太少,學生的思維能力沒有得到有效的引導訓練,導致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下降。
2、對重點、難點是否把握准確。一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在教學目標中已經非常明確,但具體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往往出現對重點的知識沒有重點的講,對難點知識無法突破,其結果是學生渴望得到的知識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問題沒有解決,學生不懂的知識還是不懂,該掌握理解的知識沒有拓寬加深,這就導致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率的下降。
3、對學生的知識、心理狀態是否了解。老師要深入學生實際,掌握學生的知識動態和心理動態,對一些知識,教師不要自以為很容易,或者是滿以為自己講解得清晰到位,沒有隨時觀察學生的課堂反應,從而一筆帶過,要隨時獲取學生反饋的信息,調整教學方式和方法,准確流暢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在愉快的課堂中學習、成長。
二、對教學技能的反思
1、講授的知識是否正確,語言是否規范簡練。良好的語言功底對一名一線教師非常重要,是一名合格教師的基本功。其一,任何學科都有著嚴密邏輯性,首先教師傳授的知識不能錯,推導要嚴謹、要有理論根據,使學生信服,層次之間過度自然。其次,語言(普通話)要規范簡練,詞意表達清晰,語氣抑揚頓挫,充滿熱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2、板書設計是否合理,書寫是否工整。好的板書有助於將教學內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於學生掌握教學內容的知識體系,重點知識一目瞭然,便於學生的課後復習。所以板書要布局合理、提綱挈領、層次清楚,書寫端莊大方,切勿潦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