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輔導小學生的心理
① 如何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
最好的心理輔導就是和小學生一起玩,在玩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可以輔導
② 如何開展小學生的心理輔導和家校溝通
想更好地、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學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須經常深入到學生的家庭中去,經常與家長溝通,深入了解學生的生活,了解他所生活的環境;同時,教師還應該把學生在校時的實際情況客觀、全面地向家長作一個說明,指導家長的配合,這樣有利於在教育學生方面形成合力,家校共管才能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為了使班主任工作再上一台階,現將近階段家校溝通情況進行階段性總結。一、主動上門家訪,增進師生情感通過家訪,老師們詳細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與家長們就怎樣共同教育好子女,怎樣更好的溝通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家長們也能對學校工作、學生的發展提出希望和建議。家訪讓自己更加深入了解學生,可以更加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開展心理輔導,對教育學生十分有意義。通過上門家訪,可以起到鞏固學生在校期間思想教育成果的作用,了解學生平時在家中的思想動向,和家長進行心靈交流,通過這種交流逐步建立起家校之間一種牢固的信任關系。有了這樣的信任關系,家長對學校,對老師的工作更理解了,並給予充分支持和配合,而學生、也對老師自然而然產生了種親情和依賴。原有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逐漸消失,老師的教育效果大大加強,強化了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二.創新性地開好家長會每次的家長會,都是老師講,家長聽,往往公布考試成績,很多家長聽到孩子的成績較理想還可以,若考得不好,就火冒三丈,怎樣創新性地開好家長會,切實讓家長會真正成為促進孩子們成長的「加油站」呢?我是這樣做的:先把學生的發展變化用文字表述,傳達給家長,讓家長了解孩子的近況,這樣易於溝通;不要只盯著成績,可以談談自己的教育新設想,讓家長們提建議、想方法,會發現家長中有「高手」,因為有些家長的文化知識水平在老師之上;讓家長與我處於平等的位置上,多讓家長參與發言;科學分析家長會的內容,這需要「備課」,那些需公開講,那些需私下講;認真分析家長的社會角色,選擇合適的溝通語言和方法,對家長一律尊敬,不分貴賤,因為他們能幫助我們教育好學生,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務;家長會還應該有更廣泛、更具針對性的主題,如專門贊美孩子的主三.利用家長網校,及時進行匯報。
③ 班主任如何對小學生進行心理輔導
你好,小學生最擔心的事情是什麼?不出意外就是學習,其次就是班級裡面有沒有同學帶他玩了?
1.小學生已經到了需要進行心理輔導的地步,說明這個孩子在班級裡面的經歷對他個人來說很嚴重,甚至可以說相當於驚濤駭浪也不為過。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大家的成長過程中,都會或多或少經歷一些所謂的挫折,有來自於學習方面的,也有來自於同學人際關系中的。
在解決了這些問題以後,我們每個人都能輕裝上陣,繼續大踏步向前走,一步一步朝向自己預定的目標不斷靠近。
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第一時間處理好,也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迅速擺脫困擾,可能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欠佳,就會很難及時走出來。
2.老師發現了這樣的孩子,就要第一時間予以撫慰,先從心理上給孩子帶來安全感,給孩子以信心,好放下對老師的戒備心,然後慢慢打開心結。
3.老師可以和孩子單獨在一起,以做游戲的方式來引導孩子,然後你們兩人說要共同保守這個秘密,拉勾勾一百年不許變,用這種孩子氣的做法,給孩子以一種儀式感,讓孩子知道這種事情非常重要,老師也一定會幫助他的。
4.如果孩子在學習上確有困難,但是其它方面有亮點,不妨另闢蹊徑,劍走偏鋒,把孩子的某個閃光點充分發揚光大,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從而慢慢改變過來,最終成長為一個陽光帥氣的好孩子。
④ 怎樣輔導小孩子的心理問題
因人而異的事情。還要看多大的孩子。總之可以嘗試溝通與讓他獨立思考,並且要不同時候有不同時候的方法,循序漸進的,有兩句話說不清楚。
⑤ 怎樣做好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生正處於身心發育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如果出現心理失衡或人格上的偏差,將對他們的一生的成長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成為社會有用人才。全面發展包括身心兩方面都得到健康發展。健康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身體健康,還包括良好的精神狀態、健全的社會適應能力,即身心健康。具有健康的心理是成為社會有用人才的關鍵,因此加強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重要。目前,小學生存在越來越多的心理問題,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等,種種情況都表明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那麼,怎樣才能做好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首先,必須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管理自己;認識、掌握周圍環境,同環境相適應;幫助學生解決面臨的問題,應付危機,擺脫困難,增強面對環境與壓力的能力和勇氣;使學生去除特殊症狀、改善行為、化解負面的思想與情感;指導學生選擇、決策和制定行動計劃;鼓勵學生通過探索,尋求生活意義,認清自己內在的潛能,使其能過健康的有意義的、自我滿足的生活。
其次,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根據小學生特點,其教育內容一般包括五個方面: 1 、健康與身體發展問題; 2 、學校教育與生活問題(學習缺乏計劃性、學習習慣欠佳、讀書不專心、厭惡學習、逃學曠課等); 3 、人格問題(多愁善感、害羞、自卑、過分自信、粗心大意、缺乏同情心、與人不能相處、情緒不穩定等); 4 、家庭與家屬關系問題(父母獨裁,對子女不能控制,破碎家庭,與學校不合作的家庭等); 5 、社會與道德問題(說謊、不禮貌、小偷小摸、常提綽號、打架、欺負女生等)。
其三,要掌握幾項原則。
1 、面向全體學生原則。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通過對學生的引導、指導、協助和服務,來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當對全體學生的教育工作做得有成效時,學生的問題便少發生,或容易解決。因此在制訂教育計劃時要著眼於全體學生,確定健康教育內容時要考慮大多數學生共同需要與普遍存在的問題,組織活動時要創造條件,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其中,特別是要給那些內向、沉靜、靦腆、害羞、表達能力差、不太引人注目的學生提供參與和表現的機會,使全體學生都得到有效的教育。
2 、尊重與理解學生原則。
尊重,就是尊重學生的人格與尊嚴,尊重每個學生平等的權利。理解,則要求教師以平等的態度,按學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所感受的本來面目去了解學生。做到了尊重和理解,師生之間達到心靈溝通,從而產生一種 「 遇到自己人 」 的感覺。只有教師尊重學生時,學生才會尊重自己,珍惜自己的成績和進步,體驗到做人的尊嚴感。而自尊、自重、自信正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特徵,是心理健康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學生如果被教師尊重和理解,他就會信任教師,願意向 老師傾吐內心的思慮、惶恐、苦悶。這種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心理健康教育獲得成效的基本條件。
貫徹這一原則注意以下三點:
c 、運用同感的態度和技術加深對受輔學生的理解。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 「 透過受教學生的眼睛看世界 」 ,要把對學生的理解和感受反饋給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的尊重、理解和接納,從而拋開心理上的防範,把自己內心世界的東西都說出來。
3 、學生主體性原則。
在教育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需要為出發點,尊重學生主體地位,鼓勵學生 「 唱主角 」 。要鼓勵學生發表看法、宣洩情感、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師應避免說 「 你聽我說 」 、 「 我告訴你 」 之類的命令式的口吻,應用鼓勵性、商量式的語氣說話。如 「 我能體會 」 、 「 原來如此 」 、 「 請繼續講 」 、 「 你的意思是不是這樣 」 、 「 請聽聽我的意見 」 、 「 我想作一點補充 」 、 「 我同情你的處境 」 等。
4 、差異性原則。
承認學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明顯的差異。充分尊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異,對不同年級、不同學生要進行分類指導,以滿足其不同心理需要。尤其是對有心理問題或行為問題的學生要進行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個別指導。重視學生個別差異,強調對學生的個別化對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教師要注意對學生個別差異的了解,不但要了解學生的共性,更要注重了解學生的個別性、差異性;通過一對一、面對面的接觸來真正了解一個學生,恰當處理學生的害羞、自卑、防衛心理帶來的溝通障礙。認真做好個案研究。積累個案資料,提高個別教育的實效。根據不同個體制訂個別化教育目標。
其四,利用好幾條途徑。
一是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課堂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多種心理因素,優化學生心理環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獲得知識、增進文化的同時,以潛移默化的方式進行滲透性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其心理素質的全面提高。課堂教學不僅是知識教育過程,也是學生心理活動過程、心理發展過程。同學校其他心理教育形式相比,課堂心理健康教育在內容上具有廣泛性、整體性。它不是針對某一種心理缺陷來有針對性地輔導、咨詢或訓練,而是對學生的整個心理世界而言的。既有興趣、情感因素,也有意志、個性成分。課堂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是隱形的,它是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將心理影響積淀在學生的心理結構之中。因此,課堂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靈活性。
二是在活動中對學生進行教育。
讓學生多參與教學活動,突出活動,但又不是純粹的活動,而是通過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去體驗,去感受,去認識他們面對的一切,讓學生獲得心理體驗來改變自己的觀念。學生心理素質發展不是靠 「 聽 」 得到的,它是通過主體自身的活動實現的。在各種活動中,學生所有心理器官都直接與客觀世界發生聯系,從而豐富心理世界,發展心理素質。開展一些有針對性的結合學生學習與生活實際的有關活動,給學生機會,讓學生在參與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以活動為主寓心理健康教育於活動之中。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隨時抓住問題作為教育的契機開展生動、直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在生活中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去實踐、體驗心理健康的知識等。通過這些生動、活潑、有趣、的活動,讓學生受到實實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並體會到心理健康教育來源於生活。
三是利用好家庭教育渠道。
心理健康教育不應僅局限於校園內,應對家庭教育進行指導,開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改變家長只要學習好就是發展好的舊觀念,指導家長在家庭生活、家庭教育中創造健康的家庭環境,使學生在幸福的家庭生活,在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環境中陶冶健康的心理品質。
⑥ 如何進行小學生心理輔導關愛學生
1、家庭的因素:父母對小濤的期望值很高,教育嚴格。但每天忙於生意,平時從不關心孩子的學習,也沒有時間陪孩子一起游戲、娛樂,當然也就更少深入了解孩子的內心活動。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常為其學習成績差而責罵他。這些都使他感到孤獨、壓抑。
2、同學的排斥:小濤學習成績差,愛沖動,愛哭,易與同學發生沖突,因此,同學們都把他當成「另類」,不願與其交往。
心理疏導:
(一)家長給予關心
勸父母降低要求,增加與孩子的溝通,給予家庭的溫暖與關愛。通過給家長發電子郵件,電話聯系等方式,我勸說小濤的父母為孩子減壓,還給孩子一片自由發展的天空。我把他這小學兩年來的學習情況、人際交往狀況以及他的智力發展水平分析給家長聽,建議他們綜合考慮小濤的實際情況,適當地降低要求,提出一些他能夠達到的目標,並幫助他實現這一目標。克服望子成龍的急切思想,要注意觀察他實現目標後的表現,及時調整,循序漸進。此外,還建議家長對他多鼓勵少批評,多關心不責罵,為他營造一個溫馨、和睦、充滿愛的家庭環境。這樣促進了家長與孩子間的溝通,有利於減輕孩子與家長交往時的緊張感,消除家長和孩子的隔閡,增進家人間的親情與溫暖。同時也能幫他樹立自信心,增強自尊心,這是促使他自信地與人交往,努力學習,擺脫自卑心理、孤獨心理的起點。
(二)同學學會幫助
小濤喜歡繪畫,我鼓勵他參加全國、省內、全市的各類繪畫比賽,給他增強自信心。通過半個學習的努力,他成功的評為「繪畫小能手」。
(三)自己嘗試進步
給予愛和寬容,創造和諧的師生關系。課間,我會有意無意地走到他的座位旁邊,跟他閑談,詢問他在家裡的學習和生活情況。適時的給予他精神上的鼓勵和生活上的幫助。有時,他上課不認真聽講,課後不做作業。這時,我不是批評和斥責他,而是給他講一些名人名家大器晚成的故事,告訴他,只要肯努力,學習成績一定能提上去。這種充滿愛心的引導教育,如春風化雨,滋潤了他的心田,開啟了他的心靈之窗。
⑦ 班主任如何做好小學生心理輔導工作
曾經有過這樣一段困惑的日子,不記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抱怨開始多了起來:這學生怎麼就這么不聽話呢?明明是為了他好啊!真不理解,上課就是不聽,我看真是不想學了。聽起來的這一切,表面上好象是跟學習有關,其實也反應了小學生的心理發展問題。所以,作為班主任,必須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這樣才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幾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總結出了以下幾點。 (一)全面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是班主任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前提 做為班主任,當你接到新班級時,要主動地向前班主任及課任教師了解班級情況,迅速記清每個學生的名字。讓學生通過談談我自己這就是我等即興演講,向班主任展示自己。班主任要有 意識地展示自己的心理,以促進新型師生關系的形成,班主任要親自對學生進行 有目的、有計劃、有重點的了解。通過家訪、電話聯系、校信通簡訊等形式了解學生的生活圈子,和家長保持聯系,是一種和家庭聯系的重要的方法。 (二)尊重、理解、真誠、保密是班主任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 愛,需要傾聽,教師或父母,沒有人不想了解孩子,可事實上,許多教師或父母與孩子近在咫尺,卻難以溝通,甚至常常發生沖突。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學會真誠的溝通,很多時候,我們與學生之間就要互相尊重、理解、真誠,對學生不願公開的事情,要替他們保密。只有這樣,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做好,學生才能願意敞開心扉,和老師做朋友。這樣也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 有一次,學生張某來報告說,他的同桌柴某偷了他的文具袋。我問他是親眼看到的嗎?他說沒有親眼看到,只是懷疑。我想柴某雖然有些調皮,但品質並不壞,應該不會偷東西吧。我叮囑張某,沒有證據不能冤枉好人,並答應他幫他調查。我找到柴某,他說沒有拿,並讓我檢查了他的書包和桌斗,確實沒有。正在我束手無策的時候,另一位學生拿著文具袋從外面進來了,正是張某的文具袋。原來他去廁所時,在廁所的紙簍里發現的,還說,下課時還發現柴某上過廁所。我明白了。我把柴某帶到辦公室,給他擺明道理,問他是否拿了別人的文具袋。他不吭聲,我看出他的內心正在做斗爭。我想他一定是後悔了,只是還沒有勇氣承認。我靜下心來,對他說,犯了錯誤不要緊,只要承認,還是好孩子,如果堅持錯誤,就是錯上加錯,況且,老師會給你保密的。我想是我的最後一句話打動了他,他終於承認拿了同桌的文具袋,並把它扔到了廁所里,並保證以後再不會這樣了。事後,他的表現確實好了許多,並且再沒有發生類似的事情。我也遵守諾言,保守著秘密,守護著孩子的尊嚴。 (三)學會接納、觀察、聆聽,是班主任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證 所謂接納,就是不使用命令、指示、教訓等權利措施,把學生看作是可以相互交流、彼此溝通的朋友。班主任要用這種坦誠的態度,使學生感到教師能對他的思想與情感給予接納,從而創造一種自由的、開放的、無拘無束的氣氛。班主任要訓練自己具有敏銳的洞察力,能夠了解學習的個性和他們思想、學習、生活方面的情況,能及時判斷學生的情緒,觀察到他們的內心。 正確聆聽是談話的重要的保證,如遇到學生吵架,班主任千萬別動怒,無須漫無邊際地大道理一番,這時要耐心地聽他們公說公理、婆說婆理從聽中了解,從聽中分析,進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以達到互相溝通、互相理解、互相教育的目的。 有一次,學生去操場上體育課了,我去教室取東西。當我走到走廊的時候,發現我班的張某站在我班的走廊外面,透過窗戶向裡面看。我剛在教室宣布,上體育課的時候,任何人都必須到操場上,不許在教室逗留。而張某竟無視我的紀律,我頓時火冒三丈。我徑直走過去,劈頭蓋臉一陣轟炸。張某站在那裡,臉色通紅。等我平息下來,張某說,是體育老師發現我們班的一位學生找不到了,叫我來教室找找。我頓時愣住了,內心感到難過和內疚。我沒有聽孩子解釋就輕易下結論,並批評他,傷了孩子那顆善良而純朴的心,我連忙向他道歉。在以後的一次寫作中,這個孩子寫到了這件事,並寫到自己一定要做個誠實的孩子,因為老師是誠實的,因為老師向他道歉了。所以,我認為接納、觀察、聆聽是班主任和學生進行溝通的重要的方式。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如果教師本身的心理不健康,必然污染整個教育環境,那麼對學生的心理健康也將造成嚴重損害。在學校里,班主任與學生直接接觸每天都有5~6個小時,要比其他學科教師,比學生父母接觸孩子的時間更多,班主任在孩子心目中印象是深刻的。一個心理健康的班主任,樂於接納教師的職業,每天精神飽滿,滿面春分,真正體驗到教育教學是一件有樂趣的事,那會使學生很願意和你交往,你一定會在班級中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風。因此,班主任無論處於何種心理狀態,都必須注意控制和調節自己不協調的情緒,切不可把學生當做出氣筒,否則最容易給學生造成逆反心理,從而大大降低教育效果。
⑧ 小學生的心理健康該怎麼輔導
厭學的原因有很多,找到原因才可能對症下葯。
試圖和孩子交談下,和同學老師家長溝通下,看看問題出在哪裡。
一般有這幾方面,自身問題,有什麼身體疾病,或者影響思考的疾患出現;同學間處得不好,有被模仿的對象出現;不喜歡老師,不理解老師方言,或者誤讀老師的眼神等錯誤暗示;家庭環境惡劣,父母對於孩子的關心太少,以致他潛意識需要做出點什麼來引起關心。
11歲雖然還是小學,但是已經進入了青春發育期,開始有強烈的自尊心,關注外表,重視自己的能力,關注自己成長,情緒上積極的東西減少,消極情緒較多,情緒穩定性差,起伏不定,煩惱增多,孤獨感,壓抑感增加。
這里要強調第二逆反期的特徵,他們滋生著強烈的自主心理需求,而父母往往缺乏認識,總想在精神和行為上予以約束和控制,導致他們反抗。他們需要將其視為獨立社會成員,給予平等地位,父母過多的保護支配和控制會導致反抗。
另外,考慮是否網路游戲成癮的可能。
⑨ 怎樣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社會的迅猛發展,健康的范疇在擴大,社會對每個人素質的要求,也在不斷的提高,不僅要求有著健康的身體,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康的心理。而小學生正是心理發展、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做好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對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意義,而且對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有著重要作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科學性、實踐性很強的教育工作,尤其對小學高年級十一、二歲的學生。他們已經進入「心理斷乳期」,主體意識增強,認為自己經長大成人了,成熟了。另外,受心理因素的作用,他們的情緒會躁動不安,需要同學、老師、家長的理解、賞識與溝通。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就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淺談看法:
一、使小學生的各種活動與積極的情緒體驗相結合
小學生在各種活動中,特別是在學習活動中,常常會產生各種情緒體驗。經常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如高興、快樂、幸福、滿足等可使兒童增強自信心,情緒高漲,精神飽滿,既能提高其完成學習任務、參加集體活動的熱情,又能增加其心理健康,避免長期體驗消極情緒而引發的種種情緒障礙。積極的情緒體驗會成為學生新的活動動機,使他們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因此,在小學的教學中,教材和教學方法都要適合小學生的特點。在教學活動中要幫助小學生掌握學習內容,使其經常產生成功的喜悅。教師還應特別注意因材施教,對優等生提出更高的目標要求,使其不斷產生新的成就感;對差生要給予耐心細致的幫助,對他們的要求不能太高,對他們的每一點進步都要給予鼓勵。
二、發展小學生的高級情感
在教育中要培養小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以發展其道德感。通過繪畫、唱歌、跳舞、體育競賽、美化教室和校園的勞動、游覽、參觀、學習英雄事跡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培養小學生高雅的審美情趣,以發展他們的美感。求知慾和好奇心是小學生理智感的重要內容。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意激發小學生的求知慾、好奇心,要鼓勵他們克服困難,使他們在學習活動中體驗成功的歡樂,以發展他們的理智感。
三、培養小學生控制和調節情緒的能力
(1)建立適當的需要。教師要幫助小學生確定符合他們實際情況的奮斗目標,切忌期望過高;要引導他們實事求是,不作非分之想,不苛求自己,尤其是優等生或爭強好勝的小學生,不要為小事而過於自責,凡事要放寬心,想得開。
(2)尋找樂趣。教師要讓小學生保持兒童天真爛漫的個性,對各種活動都傾注熱情,積極參與,享受生活的樂趣。小學生還要培養自己廣泛而穩定的興趣,從中獲得快樂。
(3)自信。自信是保持愉快情緒的重要條件。教師要教會小學生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學會悅納自己、欣賞自己、肯定自己,做到不自卑、不自憐、不自責。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有他可愛和可造就的一面,要經常肯定他們,鼓勵他們。
(4)多與人交流。許多小學生還不善於與人交流,其實小學生多與家長、教師和好朋友交流,可以增長知識,受到啟迪,增進友誼,能給自己帶來意外的收獲和快樂。四.建立學校--家庭心理教育網路
學生生活在家庭的時間很多,家庭環境,家長本身不健全的人格或不健全的心理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心理發展,甚至會造成學生心理壓力和心理問題。因而提高家長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可利用家長會等形式開設心理講座,講清兒童的心理發展的特點,指導廣大家長掌握科學的家教方法。學校和家長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通過各種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使學生發揮才智,發展想像力、創造力,塑造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提高心理素質。
總而言之,關注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是目前小學教師不可忽視的重點。
⑩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小學生處在長知識、長身體的階段,他們的心理品質還不成熟,一些學生由於自身、家庭的種種變化,學習壓力的加重等原因,加上缺乏對自己的正確認識,導致他們產生不健康的心理。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健康地成長,培養其優良的心理素質,促進其個性的和諧發展,健全其人格,使他們能夯實心理基礎迎接各種挑戰,這是每個小學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如何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巧妙暗示,樹立自信 自信是一個人對自身能力的正確認識和充分估價,這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自信的孩子熱情樂觀,不怕挫折,能憑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去實現目標。但目前小學生較為普遍地缺乏自信,存在自卑的消極心理。先天生理上的缺陷,在班集體中的地位,學生之間矛盾沖突都可能使人產生自卑。這種消極心理的存在,使學生不能以正確的態度、平和的心態對待自己的不足。這種心理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學生自己、家長或老師常常將其不足的地方和其他同學的優點相比較,而忽略了他們的長處。時間一長,他們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尤其是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認為自己天生笨,努力也是徒勞,這種想法更要不得。因此,教師首先應轉換評價角度,睜大眼睛,及時發現學生的優點及閃光之處。其次,教師應以各種方式,如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個關切的眼神,—句鼓勵的話語,一句看似不經意的表揚等向學生巧妙暗示,讓他們了解自己的長處,看到自己的能力,以克服自卑樹立自信。再次,教師應指導學生正視自己,科學地一分為二地評價自己,讓學生明白,別人有你羨慕的長處,你也有別人不及的優點。教師指導學生縱向比較,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與不足,懂得失敗乃成功之母的道理,學會正確面對失敗。教師可讓學生講出自己最為難的事,幫助其找到解決的辦法,使學生克服困難,體驗成功的喜悅,樹立「我能行」的信心。 二、傳授方法,促進交往 肖伯納說過:「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個蘋果,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蘋果,那麼你我仍然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流這些思想,那麼我們每個人將有兩種思想。」小學生的交往具有獲得信息的功能,並且有利於學生的社會化。通過交往,他們不僅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認識,而且對別人也有所了解,既不惟我獨尊,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又不自暴自棄,懂得相互學習,合作交流。有的小學生常常遭遇交往失敗,有時他們的言行並無惡意,但卻不被他人理解和接受,而產生矛盾和誤會。漸慚地,他們變得自卑、敏感、膽怯。因此,指導學生認識交往的意義,掌握交往的方法,積極主動地交往,對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是很重要的。教師應告訴學生,與他人交往,首先要做到對人有禮貌,其次態度要真誠謙遜,豁達大度,懂得剋制忍讓,並注意聆聽他人的意見,不搞惡作劇,不挖苦取笑別人。還有的小學生性格孤僻,抑鬱內向,沉默寡言,不善交往,把自己圈在自我的小圈子裡,或孤芳自賞,或自漸形穢,其實這樣不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對於這樣的學生,教師要善於選擇話題,多啟發誘導,使他們敞開心靡,願意與人交談。同時,要創設團結友愛的班集體,用集體的愛感染他們,使他們體驗到集體生活的快樂,逐漸變得活潑開朗,並盡快融入到集體生活中去。 三、善於疏導,培養情感 成長中的小學生隨著知識積累的日益豐富,各種能力的不斷提高,生理心理的急劇變化,情感體驗逐漸豐富。但他們處於半幼稚半成熟時期,矛盾交織,他們的情緒情感還不平衡,不穩定,往往滋生不良的情緒、情感。教師首先應了解學生,尊重學生,經常和學生溝通,對學生的點滴進步予以關注。其次,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哪些情緒、情感是好的,易被人接受,哪些情緒、情感是不好的,要控制消除。教師要指導學生正確認識心理現象,學習調節控制自己的情感,努力培養高尚的情感。教師應耐心地幫助學生分清積極與消極、樂觀與悲觀、自尊與虛榮、自豪與自傲等不同心理品質的界限,讓他們通過合理釋放,調節升華自己的情感,減少心理壓力和緊張感,引導學生學會多方面、多角度看問題,胸襟寬廣,能容人能容事,情感豐富。 四、組織實踐,鍛煉意志 具有良好意志品質的人,表現為有堅定的信念,勇敢樂觀,自製力強,有堅忍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精神。如今的孩子大多家庭富裕,生活安逸。即使有的家庭經濟並不寬裕,但父母總覺得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自己省吃儉用,對孩子的要求盡量滿足。由於缺少鍛煉,很多孩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嬌氣十足,不僅動手能力、自理能力較差,還普遍存在依賴性強,自製能力差,意志薄弱,做事易半途而廢,缺少恆心和毅力等問題。 學校可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經受磨練,通過積極克服活動中不斷出現的困難,進行自我約束、自我調節、自我教育,鍛煉意志,形成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的心理品質。公益勞動、軍訓夏令營活動、社會考察活動、春秋季運動會都是鍛煉學生的好機會,學生在活動中成長,在活動中走向成熟。 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應注意創設良好的環境,綠草如菌的校園,窗明幾凈的教室,和諧進取的班風,全學校都關心學生心理發展的氛圍,都會促使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