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輔導課程 » 輔導員對大學生心理教導論文

輔導員對大學生心理教導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11 12:20:16

⑴ 急求一篇大學生心理課的3000字的論文!!!

恩 呵呵 明白 再給你一篇
淺談當代大學生戀愛心理特點分析及對策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 戀愛 性心理 網戀心理
論文摘要:隨著社會的變遷和科技的進步,尤其是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網路的飛速發展以及人們價值觀的微妙變化和社會環境的影響,當代大學生以性心理和「網戀」心理為基礎的「戀愛」心理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在新的條件下,了解大學生戀愛心理狀況,並積極做好引導和教育工作,是高校學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受社會環境變化的影響,大學生青春期和性意識萌發提前,性自由、性渲染、性暴露及黃色書刊的增多,促使當代大學生的性態度日趨開放,傳統性道德監督約束力下降。性,作為一種生理、心理現象,它與人一生的健康和幸福密切相關,特別是作為處於青春期的高知群體的大學生,他們正處於個體性成熟的旺盛期,這一時期的個體性心理、生理的發展,充滿了風險和最具挑戰性,他們的性健康問題值得我們加倍關注和探討。
一 當代大學生的性心理和「戀愛」心理發生了顯著變化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和網路的飛速發展,網上生活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大學生作為先進文化知識、新思想和新觀念的擁有者,有更多的條件參與網路生活。「網戀」在大學生當中已不再是個新鮮詞。大學生「網戀」現象在校園中已屢見不鮮,引起了諸多的感情、心理和社會問題。因此,在新的條件下了解大學生戀愛心理狀況,並積極做好對他們的引導和教育工作,是高校學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大學生已步入青春期,在性的發育上由於下丘腦和垂體前葉迅速發育,促性腺釋放因子和促性腺激素分泌量增加,性腺激素的分泌水平相應提高到成人水平,性開始成熟。隨著性發育日趨成熟,大學生的性慾意識越來越強烈。但是他們既是成熟的,又是不成熟的。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大學生的社會心理並沒完全成熟,他們的社會責任感、道德觀念、戀愛態度以及他們對戀愛與學習關系的處理等都是不成熟的」。
2004年1月28日,全國大學生性文明調查結果在成都揭曉,超過60%的大學生贊成婚前性行為。該調查是由「中國當代大學生性現狀及性教育實踐探索」課題組實施的,共對全國26所高校的大學生進行了調查,是迄今為止全國規模最大的一次大學生性文明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表示雙方願意就可以有性行為的佔32%,表示只要基於愛情就可以的佔20%,表示有助於適應未來婚姻生活的佔7%,表示只要能結婚則無妨的佔8%,四項加起來超過了60%。與1990年全國性文明調查的數據比較,大學生認為「會引發社會問題,應受道德譴責」的比例有所下降;認為「雙方願意就可以」的比例上升了26%。面對心愛的人提出的性要求,大學生採取的態度依次是:60%的人「曉之以理,幫助克制」,13%的人「冷靜地斷然拒絕」,12%的人「怕失去他(她)而委身求全」。在對待婚前性行為問題上,女性更為謹慎:70%的女大學生在對待戀人的性要求時,會從理智出發,既力求維護自己的「性純潔」,又力求維護雙方感情而「曉之以理,幫助克制」;堅決維護自己的「性純潔」而「冷靜地斷然拒絕」的比例是男大學生的3倍。
可以看出,大多數大學生對婚前性關系表示理解。大學生們已到了身體發育成熟的年齡,心理上則更加早熟。在談戀愛過程中,性的需要是很自然的事,他們大多都希望有靈肉統一的愛情。然而,由於中國社會對性問題依然諱莫如深,青春期教育也很欠缺,大多數大學生仍然是觀念現代,而行動保守。因此,性沖動和性苦悶仍常常困擾著他們。一位大學生說,我們周圍的空氣太緊張了,所有的人都懷著罪惡感來看這個問題,沒有任何可以商量的餘地,因此我們找不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另一位女大學生總是趁周末室友回家的機會和男友同居,內心的緊張、同學們異樣的目光和周圍的壓力總使她有一種犯罪的感覺。因此,「性與健康」的一位大夫說,這一代年輕人「既不像他們的先輩們那樣單純無知,也不可能完全像西方的20世紀6o年代那樣,毫無顧忌地追求性解放,他們只能在夾縫中苦苦煎熬」。
二、當代大學生「網戀」心理的新趨向
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一項網上調查,2001年在中國互聯網用戶中,l8—3O歲青年佔85.98%,而上網人群中大專以上學歷的佔84.67%。據清華大學的一項抽樣調查,大學生上網率高達88%。大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對任何新奇事物都有好奇心和勇於探索的精神。網戀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同樣吸引了大學生。隨著網路的迅速發展和普及,網戀這種特殊的戀愛方式,正在成為當代大學生的「緣分天空」。2003年3—4月,一項相關調查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和北京外國語大學展開,本次調查採用偶遇式的調查方式,在上述大學的本科生中發放了6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516份。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男生佔52%,女生佔48%,年齡最大者25歲,最小者17歲,來自城市、鄉鎮和農村的大學生分別佔62%、27%和ll%。調查顯示,超過4o%的大學生相信網戀有成功的可能性,超過60%的大學生對網戀持中立態度。大學生網戀心理也隨之發生很大的變化,出現了一些新的趨向。
為了考察大學生的性格傾向,筆者對他們的性格進行了大致歸類,將選擇「勇於嘗試,敢為人先」的性格歸為「前衛」型,選擇「等其發展成熟,再作決斷」的歸為「理性」型,選擇「別人怎麼做,我就怎麼做」的歸為「從眾型」。調查數據顯示,在有網戀經歷的38名大學生中,「理性型」網戀者佔53%,比率要略高於「前衛型的網戀者(佔45%)。可見,性格「前衛」並不一定更容易網戀。調查還發現,網戀大學生中有55%的人都曾有失戀經歷。這說明,曾經在感情方面受過創傷或是失戀過的大學生更容易嘗試網戀。按照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人的需求從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處於「愛與隸屬」需求層次的大學生,更需要別人的接納、關愛、欣賞和理解。當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這種需求或是在這方面遭受挫折和創傷時,就會將這種需求轉移,尋找其他途徑補償。網路的適時出現恰好迎合了大學生的這種需求。
通常,同齡群體的行為具有從眾性,在網戀問題上也同樣如此。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佔92%)有過網戀經歷的大學生,其周圍也有人有過類似經歷。從人際互動的角度上說,家庭背景、思想觀念和興趣愛好等方面具有較大相似性的同齡人之間,最容易彼此發生人際吸引和人際影響。大學生都是2O歲左右的年輕人,學習能力強,而且彼此朝夕相處,周圍環境特別是同齡群體的影響就會更加顯著。看到自己周圍的同學網戀,雖然自己主觀上並沒有刻意盲從,但網戀卻占據了潛意識中的一定空間,一旦有機會,就更容易去嘗試。正是這種同齡群體的示範作用,使得嘗試網戀的大學生數量在不斷增加。網戀大學生大多數來自城市,這個結論和我們的經驗相符。畢竟,來自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的大學生「觸網」時間更長,對新興事物有更少的排斥心理,網戀也就更有可能。而那些來自經濟相對落後的鄉村的大學生,則更容易受傳統觀念的束縛,思想保守,做事循規蹈矩,在情感問題上更傾向採用傳統的方法。
面對大學校園中越來越多的網戀現象,大學生們持什麼態度呢?調查顯示,多數(佔65%)大學生對網戀持中立態度,既不明確表示反對,也不公開表示贊成。而對網戀明確表示贊成(佔12%)或反對(佔24%)的都是少數。但對於網戀是否有可能成功,受訪者的回答分化較大。8%的被訪者認為「十分可能」,認為「有一點可能」和「不確定」的分別佔到36%和28%,另外還有25%和4%的被訪者選擇了「不太可能」和「絕對不可能」。在整體上,對網戀成功持樂觀態度的大學生要更多一些。樂觀者認為,網戀更注重思想的交流,心靈的溝通,建立在此基礎上的愛情應該更加牢固,成功的機會也比較大。而悲觀者則認為,網上聊天是網戀初期相對單一的了解方式,這種方式使雙方缺乏實際的真正的接觸和了解,因此.很容易「見光死
網路是個虛擬世界,這個世界與現實世界有很大差別,大學生在網上可以展現自己的虛擬人格,這也可以是現實生活中的人格在網路中出現。但有些大學生在網上虛設了一個自我,想以這個虛設的自我,獲得在日常生活中沒有獲得的愛情或得到一種自我滿足。這對於能夠控制自如地進行網上人格或現實人格轉換的同學來說不會有什麼問題,反而是一種解脫現實壓抑、調節心理平衡的好辦法。但有些大學生卻無法將網上人格與現實生活中的人格靈活轉換,漸漸地造成了自己人格分裂或其他障礙。網路愛情總是帶有太多的虛幻性,可信度太低,好多「網戀」者大都是帶著面具游盪網壇的人。這些人不用解釋,因為在網上,解釋與掩飾的區分度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況且,在我國還沒有形成完備的有關網路的法律體系來對網路生活進行有效的約束與管理。現在唯一可以藉助的是網路道德的隱形准繩,而這又畢竟是「無形」的。坦率地講,網民的素質還尚需懷疑。因此,在沒有法律保障下的「網戀」,猶如霧中之花,水中之月。在有關網路的基本法律體系完備以前,這始終是一個基本的網戀傾向,希望此問題能引起廣大熱衷於「網戀」的大學生的警覺。
三、正確對待當代大學生的戀愛心理
針對當代大學生戀愛心理中所發生的顯著變化,筆者認為,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應當在實際工作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採取靈活新穎的方式,正確對待當代大學生「性」心理發生的變化和「網戀」心理出現的新趨向。
首先,端正戀愛態度,擺正愛情位置。對大學生加強愛的教育,使大學生深刻認識到愛不僅是一種權利,更是一種責任和義務,必須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對待戀愛。權利和責任的統一,是戀愛生活的基礎。愛情在人生中佔有重要地位,沒有愛情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但愛情不是人生的根本宗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只為愛情而活著是蒼白的。明確堅持學業第一的觀點,要使大學生理解,今天的學習與未來的事業息息相關,也是愛情美滿的基礎。那種拋開學業談戀愛的做法,不僅有礙成就事業,也難以獲得幸福的愛情,因此不僅是愚蠢的,也是可悲的。
其次,開展豐富的集體活動,轉移學生的注意力,重視學生素質的培養。經常組織一些課外興趣小組和集體活動,既可以增強體質,鍛煉體魄,又可緩解其焦慮和抑鬱心理,都能有效地轉移和宣洩青年期性沖動。同時,青年期個體經常涌現的性沖動,無論來自個體內還是外界因素引起的,都必須有合理的途經加以疏導。對於人格成熟的人來說,適當的意識調節和合理的升華作用都是有效的處理方法。而事實上,任何健康有益的興趣活動都是轉移、宣洩性沖動的有效方法,都可以緩解其焦慮和抑鬱心理。把性教育和培養大學生多方面的興趣、愛好結合起來也是增進大學生性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如上海大學商管學院鄧研會策劃主辦的「心跳回憶——鄧研會與你共譜春季戀歌」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活動在輕松幽默的氣氛中展開,以師生互動的形式就當代大學生的愛情觀進行深入探討。心理輔導老師和學院輔導員老師作為嘉賓一起與同學參與討論。通過訪談主持人的現場訪問,嘉賓老師們與同學分享各自的心路歷程。校園歌手恰到好處的歌聲引起共鳴,愛情測試游戲將師生互動推向高潮,由學院鄧研會成員自編自導自演的DV作品作為活動的一個亮點,使同學在別開生面的愛情課堂中有所收益。
再次,開展對學生的婚戀教育,正面引導大學生對「網戀」的認識。對學生的婚戀教育是一項學校、社會和家庭等共同參與的社會系統工程。針對大學生青春期的特點,絕不可以打擊壓制,亦不可坐視不理,而應該正視、處理好「網戀」這一問題,使學生從思想和心理層面加深對「網戀」的認識。
最後。應加強大學生性心理、性道德和人格教育。性心理教育的重點應該是引導他們正確對待性慾和性沖動,正確理解性慾受社會道德規范所制約,受法律約束。性,不僅是個人的生活問題,也是嚴肅的社會問題,做好性適應的平衡過渡,自覺地控制性慾、性沖動。性道德是個體道德的一部分,也是社會道德規范的內化結果,道德觀念的內化要經過外在的教育,引導他們多了解我國的國情及所負的社會責任,使他們在大學生活中有健康的擇偶、戀愛心理,認識婚前期性行為對當事人的不良後果,學會用自尊、自強的心理對待戀愛期的挫折。同時,遵守國家法律、法規,自覺抵制賣淫、嫖娼等非法活動。因此,大學生的健康教育,特別是性教育工作,必須與素質教育相結合,以便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性與人格之間的關系,是相互兼容而又互相制約的關系。一方面,人格作為個體各方面心理特徵的總和。包含了性心理的因素,性心理的健康與否直接關繫到人格的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個體任何性的活動都反映出其人格的特質。人格的成熟與否又影響到個體性心理的發展水平。弗洛伊德在他的人格發展理論中,曾經把人格的發展等同於個體性心理的發展,足見性與人格之間的密切關系。把大學生的性教育與人格教育結合起來,就是要結合大學生性心理發展的規律,對其進行社會價值觀、道德意識、性別角色、個人意志品質、心理調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等多方面素質的綜合培養教育,以協調性心理發展與人格發展之間的關系,縮小性成熟與人格成熟之間的不平衡。與此同時,也要提高性心理素質,促使個體性心理的發展能夠在適應社會價值觀和道德意識的基礎上得到良好的自我意識的調節,進而促進人格的健康、穩定發展。
總之,對當代大學生所存在的戀愛心理問題,正如我國著名性學專家吳階平教授所言:「不以好奇去開始,不以發生為懊惱,已成習慣要有克服的決心,克服以後不必擔心。這樣便不會有任何不良的後果。」這樣才能解除不必要的心理負擔,促其身心得以健康地發展。愛情在人的一生中起著重要作用,大學生活又往往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怎樣處理好兩者關系,無疑是一個值得深思的人生課題

⑵ 輔導員如何發現並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

大學生抄常見的心理問題襲,經常發生在大一、大二新生身上。經常體現為生活環境不適應,學習方法難以把握,人際關系難以相處等方面。體現在大一、大二學生身上,則是新生入學時各種微小問題的積累或延伸。而高校輔導員,首要的職責即是做學生的思想工作。目前,各高校中偶有學生因心理問題發生跳樓、割腕等極端行為,或因精神狀態異常而被家長帶回家中休養,或到專業機構接受心理治療。輔導員應從三方面著手,及時發現和處理大學生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首先,輔導員要及時發現學生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針對不同的年齡及年級層次,要有針對性地加強工作重點。有一部分年齡偏小的學生,會不適應大學生活,尤其是大學生活初步涉及到了人際關系。而年齡偏大、尤其是復讀過的學生,則因經歷較豐富,較少心理問題。大學生在不同的年級,也會有不同的心理狀態。在大一階段,生活環境不適應、身份轉換不及時,是主要問題;在大二階段,學習問題上,有一部分學生會產生困惑:學習方法掌握不好,或者學習努力不夠,都會產生心理焦慮;......(本文共計1頁) [繼續閱讀本文]

⑶ 高校輔導員如何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摘要】隨著改革的逐步深入,社會競爭加劇,作為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在其成長的歷程中,會遇到學習、交友、愛情、擇業、社會適應等一系列的問題,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影響心理健康,突現心理危機。高校輔導員與學生接觸較多,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對其進行心理教育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在工作中如何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給大學生提供心理健康的途徑和方法,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是輔導員工作的重點之一。(剩餘4440字)

⑷ 心理健康伴我行論文800字

輔導員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摘要】心理素質與大學生的發展密切聯系,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在大學教育中日漸重要,作用突顯。高校輔導員在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時,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文從輔導員參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急迫性出發,突顯輔導員的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和對待心理健康教育態度的重要性,並對其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條件進行分析,指出輔導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關鍵詞】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 現今大學生的心理危機事件見諸報端的屢見不鮮,大學生在面對學業、人際關系、職業發展等方面都需要引導。校園中已暴露的由心理原因引發的行為問題不時發生,給學生、家庭和學校帶來很多不良影響,阻礙了學生成才,順利走向社會;不利於家庭幸福,也為和諧校園的建設出了難題;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已迫在眉睫。 一、輔導員參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緊迫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主要由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負責,包括心理健康課程的建設、心理活動的開展、個案咨詢與團體輔導等。因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專職老師少,心理健康宣傳力度有限,與學生的直接接觸不夠,使得學生遇到心理困惑的時候,往往採取自己消化或者找要好的同學幫助解決,通過這些渠道不能解決的,也很少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尋求幫助,轉而採取逃避或壓抑的辦法,甚至極端的解決方式,釀成悲劇。 輔導員接觸學生最為頻繁,與班幹部的聯系密切,能夠在第一時間充分的掌握學生情況。輔導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確認識與態度,將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提高個人的心理素質的必要性。同時,輔導員還可以結合自身對學校生活的感悟與體驗,對學生在校期間可能遇到的問題有預期,能夠做到早預防、早干預。面對學生心理健康中的難點問題,則可以主動聯系學校心理機構提供專業幫助,輔導員是高校心理干預快速反應機制中不可或缺的環節。 輔導員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投入將極大的增強心理工作的針對性,形成上下通達、反應迅速的有效工作方式,有助於提高工作效率。 二、輔導員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性 高校輔導員是參與學生日常教育管理的最基層的隊伍,是教育管理最直接的實施者。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關繫到學生的成長成才,影響到高校穩定大局。在最初的人才甄選過程中,就應當注重對應聘輔導員的心理測評,不僅可以提高輔導員對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認識,幫助其了解自我,認識自我,同時也強化了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意識,提高其在工作中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度。 輔導員的積極心態、良好的個性特徵及正向的情緒情感將直接影響師生關系。輔導員所展示出的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康的形象對輔導員人格魅力的提升至關重要。這種積極的影響將在實際的日常管理中得到體現,有利於搭建師生情感交流的橋梁,有利於構建和諧、順暢的溝通平台。 三、輔導員心理健康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儲備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要推進高校心理輔導工作的規范化程度,僅僅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心理輔導教師隊伍是不夠的,高校還需要幫助輔導員提升心理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壯大心理健康教育隊伍,拓寬心理干預領域。 高校還應重視輔導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訓。輔導員良好的心理素質與心理知識儲備直接影響其與學生的溝通的順暢性,是有利於情感交流的。輔導員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訪談技術,如:專注與傾聽技術、情感反映技術、同理心技術、具體化技術、探問技術等。輔導員具備一定的心理專業知識,不僅是輔導員維護自身心理健康所必需的,同時,還為輔導員在思想上積極引導學生提供技術支持與專業保障。 四、輔導員對待心理健康教育的態度 從崗位職責上講,輔導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是第一步。 輔導員是學生的指導者與領路人。他們指導學生明辨善惡,正確對待社會的熱點問題,最終幫助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心理輔導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要推進高校心理輔導工作的規范化程度,僅僅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心理輔導教師隊伍是不夠的,高校還需要幫助輔導員提升心理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輔導員需要培養對心理學的興趣,以高度的熱情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來,開展貼合學生實際,行之有效的主題班會活動或團體活動。輔導員要改變思想,積極配合,以班級為單位,以輿論為導向,積極落實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幫助學生全面提高其心理素質,培養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 五、輔導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地位 目前,在高校開設心理健康必修課還不現實,各高校也採取了一些措施,如開設選修課或舉辦心理健康活動周等。然而,總體上講,心理健康的普適性教育還很不夠,影響面和時空上的持續性都有待加強。 輔導員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軍,他們陪伴著學生度過大學生活的各個階段。輔導員是與學生接觸最多、交流最多的一個群體,是對學生影響最為深刻與廣泛的教育者之一。他們能突破時空的限制,他們比專職的心理健康教師更早的接觸學生,能在第一時間或第一現場對學生進行心理干預。 高校輔導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他們肩負著緩解學生心理壓力,引導學生積極適應環境的重要任務,他們在學生的自我認識、人際關系處理、情緒調整、應對挫折等方面有著重要的影響力,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他們指導著學生全面發展,建立健全人格,培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他們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發展的影響是不可替代。 六、幾點思考 當前各高校都加大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相關的制度和工作機制也日趨完善,整體發展態勢良好。好的制度要突顯好的效果,還有賴於各級職能部門和主要責任人,工作落實是關鍵,督導、抽樣調查和考核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跟蹤和考核制度還需要跟進。 在日常教育管理過程中,輔導員要注重倡導團結、互助、友愛、和諧的關系氛圍。聯系實際,在學生學習和生活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用科學的方法,幫助學生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通過行為訓練和榜樣示範,引導學生養成行為習慣。 輔導員通過有效的溝通方式,分析並且引導學生解決當前出現的問題,引導他們樹立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幫助他們健康、順利的成長成才。在這個過程中輔導員同樣可以收獲實踐經驗,提升助人的能力,獲得愉悅感與成就感。在這種助人的行為過程中,自我完善,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相長。 高校要鼓勵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教育行為,為輔導員的發展提供空間,可以採用鼓勵輔導員自主學習,取得心理咨詢師資格證,參與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工作,成為兼職的心理咨詢師等多種方式,提高輔導員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熱情與投入,加強理論學習,開展實踐活動,提升綜合素質,也為輔導員的職業發展開辟多元化途徑。 參考文獻 [1]方麗英.關於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思考[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 [2]課題組.高職高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的創新[J].職業技術教育(教學版),2006(23). [3]薛艷.高校輔導員應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有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8(3).

⑸ 大學生學習心理成長論文,1500字

這是我自己綜合幾篇論文寫的 ,可以參考一下。希望能幫到你啊!嘿嘿
淺析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對策

摘 要 近年來大學生因心理問題而引發的惡性事件呈上升趨勢,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了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並對如何加強大學生家庭教育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以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 大學生 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正處於「心理上的斷乳期」,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卻面臨著高於其他同齡群體的多重壓力。近年來高校不斷出現因大學生心理問題而發生的惡性事件,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而家庭因素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應重視大學生家庭教育,發揮其應有作用。

一、 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渴求知識、追求進步、積極向上,他們志向高遠,胸懷博大,能把個人的理想和志向融入到民族振興和國家強盛的宏圖偉業中,這是大學生心理發展的主流。但是隨著知識經濟時代和信息化社會的到來,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等發生很大變化,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使處於「心理斷乳期」的大學生們面臨巨大的心理壓力,因心理問題走上極端的大學生呈上升趨勢。據教育部門有關調查資料顯示,在校20.33%至25.63%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
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具體表現為:第一,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學習動力,沒有緊迫感,適應困難。有些自我控制能力較差的學生往往沉溺於上網聊天或玩游戲,看武俠小說,學習成績不佳,進而產生厭學心理、考試焦慮。第二,人際關系適應不良。一些大學生尋求在網路的虛擬世界裡找到交際的滿足,有的甚至染上網癮,迷戀於網路世界,自我封閉,不願與人面對面交往,久而久之,會影響大學生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第三,戀愛心理困惑。情緒和情感不穩定,情緒起伏大,情感變化快,戀愛不成或失敗往往導致大學生心理變異。第四,抑鬱心理。多呈現在特困生、學習困難與自我認知不良的學生中。第五,就業心理困惑。在擇業過程中心理准備不足,急功近利,部分學生從眾心理嚴重。第六,意志不堅定。有壓力但動力不足,有信心但不能持之以恆,人生目標不明確,等等。

二、 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

大學生在學校發生問題,有許多是在其早期成長過程中就埋下了種子,問題的解決也需要家庭的配合與參與。家庭因素是影響青年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有許多研究表明:大學生部分心理問題來源於他們原生家庭的父母教養方式、家庭結構、家庭氛圍和家庭經濟狀況等。
(一) 父母教養方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有直接的影響。
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子女的心理行為發育和健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王玉潔2004年對鄭州鐵路職業學院醫學院分院的165位大一至大三的學生所做的調查表明: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子女青年期心理健康狀況有直接影響。父母的溫暖、關懷、體貼使子女形成熱情、自信、自尊獨立、有堅持性、積極情緒較多的人格特點,從而促進心理健康發展。拒絕、否認的教養方式使孩子形成羞辱、自卑、自罪、無助,辦事謹小慎微,優柔寡斷,害怕被他人拒絕,不懂什麼是愛,更不知道被愛的滋味的心理。父母過分干涉教養方式使孩子形成缺乏自信、過分自我約束和依賴等不良人格特點。父母懲罰嚴厲教養方式使子女產生自卑感、無助和不安全感。特別是懲罰嚴厲教養方式易使子女喪失自尊,產生焦慮和強迫症狀。
(二) 家庭結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有重要影響。
盧勤採用臨床症狀自評量表(SCL-90)及自編家庭信息問卷對成都市某大學5090名2009級新生進行調查表明:家庭結構對心理健康總體水平及人際敏感、抑鬱、精神病性3個因子得分均具有顯著影響。寄居家庭相對於其他家庭的學生與人交往時更加敏感,單親家庭學生的抑鬱程度更高,心理健康總體水平更差。單親家庭大學生心理障礙較嚴重,心情抑鬱、性格孤僻、自卑多疑、逆反心理嚴重,由於家庭結構的不健全,子女往往會失去與父母中的一方進行交流的的可能,相對只能獲取部分關愛,與正常家庭的子女相比較,其心靈會蒙上一層陰影,很容易產生敏感、自卑心理。
(三) 家庭氛圍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又一因素。
和諧的家庭氛圍能使子女身心愉悅,心理壓力減輕,有利於身心健康的良性發展。不和諧家庭中,爭吵、溺愛、冷淡和家庭暴力都會給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溺愛和暴力兩種家庭氛圍尤為突出。
(四) 家庭經濟狀況也會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但影響有一定限度。
據研究發現,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顯著低於經濟不困難的學生。家庭經濟收入越低,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家庭經濟狀況差的學生大多來自農村,他們要承受更多的經濟和心理壓力,大部分貧困生由於經濟拮據、視野有限和交往能力欠缺,一時又無力改變現狀,易產生敏感、自卑、抑鬱、焦慮、人際關系緊張等特點。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大學生也可能與貧困生一樣出現較多的心理健康問題。

三、 加強大學生家庭教育的意見及建議

常說心理素質對人的發展起決定作用,而家庭是培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場所,是大學生遭遇挫折出現心理危機時的療養所。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佔有重要地位,因此,應重視大學生的家庭教育。
(一) 家長要充分認識到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自覺承擔教育義務。
家庭教育在個體成長中對個人素質的貢獻方式比較特殊,更多是家人之間相互交流中的潛移默化、相互浸染,這種印刻在內心深處的「素質」對人的成長影響深遠,家庭教育一旦出現誤區,往往會導致大學生心理問題「源於家庭」。因此,家長必須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自覺地承擔起大學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義務。
(二) 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使大學生子女能夠敞開心扉。
家永遠是我們避風的港灣。家長需要努力營造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以民主平等的態度與大學生子女溝通交流,耐心傾聽子女的訴說,讓子女能真實展現自己的內心世界,用關愛滋潤子女心靈,使家庭真正成為大學生避風的港灣,成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堅強後盾和精神支柱。
(三) 針對大學生易出現的心理問題,及時進行家庭教育。
1、 更新教育觀念,讓大學生身心得到全面發展。
大學教育與早期教育的目的不同,學生的學習已不再僅限於對知識的積累,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運用和創新,在於全面發展。因此,家長要提升自己對大學教育的了解,更新教育觀念,而不能停留在應試教育階段。要積極支持子女走出課堂,參加各種學校活動,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為子女今後發展目標指明方向,增強其學習目的和動力,總之,家長既要關注子女專業學習,又要注重其心理健康教育。
2、 針對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在家庭中進行人際交往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應鼓勵學生廣泛交良友益友,通過學習增強自己的魅力,提升自己,並遵循真誠、平等、尊重、理解、互助互利的人際交往原則,主動與老師同學交往,積極融入到周圍的環境中去。家長應該認真去傾聽子女傾訴,並給予開導,幫助子女化解生活問題,也可以結合自身經歷向子女傳授交往技巧。
3、 針對大學生戀愛心理困惑,在家庭中進行情感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創建和諧家庭,做好子女的楷模。其次,在愛情觀教育上應開門見山,不應遮遮掩掩,教育子女要理性,不應感情用事;如果子女已經戀愛,家長不要沖動,要善於疏導,而不是一味責難,同時要加強性健康教育。教育子女正確處理愛情與學業、事業的關系,指導子女注意戀愛的心理和生理衛生,避免因性沖動而帶來嚴重後果。再次,要加強網戀教育,提醒子女增強安全意識,不要迷戀網路,不要輕信網路信息。
4、 針對大學生就業心理困惑,在家庭中進行就業教育。
家長在學生選報專業時就應該開展就業教育,提醒子女結合自身愛好和機會發展需要選擇專業方向。同時,家長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降低對子女的期望值,以減輕子女壓力,並在財力方面給予合理支持。另外,家長也應接受新的就業觀念,大學畢業生一次就業並不意味著工作將不再變化,而是會隨著市場需求做出調整,因此,家長不應讓子女局限於工作的穩定和專業的對口,要讓子女深入接觸社會,最終明確自身就業方向。
(四)家長、學校雙方積極主動溝通,了解身心發展狀況。
家長要主動經常瀏覽孩子所在學校的網頁或學校寄發的有關通知,及時了解孩子大學的動態,與孩子的輔導員溝通,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生活,有條件的家長也可以到學校探望孩子,在於同學和老師的聊天中了解孩子的成長軌跡。學校也要與家庭保持聯系和溝通,加強對學生家長的引導,為家庭教育發揮作用提供條件。

⑹ 求一份大學生心裡論文,1000字以上。

http://ahbvc.cn:8012/jxgl/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0這個網址上有偏好的。
一、大學新生心理適應的任務和內容
大學新生要邁好大學生活的第一步,必須做好兩件事:一是適應新生活,二是謀求新發展。
要適應大學生活和學習,就必須在新的生活環境中學會獨立、學會協調、學會平衡;在新的學習環境中找到方向,探索方法;在新的人際環境中學會交往、學會做人。總之,一句話,就是要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交往、學會做人。
(一)適應生活
1、學會生活
如何認識和協調大學生活?怎樣維護自己平靜的心情?你心裡有數嗎?
(1)積極適應大學生活
大學的學習、生活開始了,要遭遇哪些問題,應怎樣應對?你知道嗎?
(2)學會管理日常生活
獨立的標志之一就是能管理好自己的生活。你知道如何管理生活嗎?
(3)學會維護心理平衡
生活並非老是笑臉和陽光,如何對待尋常和失意的日子?
2、學會學習
進入大學,你有新的學習目標了嗎?你會有意識地去探索新的學習方法嗎?你知道如何在變化中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嗎?
(1)確立學習目標
當你學習因失去目標而懈怠時,知道如何為自己找到一個新的學習目標嗎?
(2)應對學習變化
學會應變,首先要學會在變化中學,你做得怎麼樣?
(3)探索學習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你知道如何有效學習嗎?
3、學會交往
結交新朋友,發展新友誼,自自然然和異性同學友好相處,是大一學生所渴望的。不過你懂得交往的藝術和方法嗎?
(1)結交新朋友
新的友誼在建立之前需要花時間去彼此適應,有哪些問題值得注意的呢?
(2)掌握交往之道
交往藝術影響交往的質量,你懂得交往的藝術嗎?
(3)學會與異性自然交往
與異性同學交往,有人感到害羞,有人害怕,有人……你知道如何和異性交往嗎?
4、學會做人
要成為一個受社會歡迎的人,寬容與合作是做人的基本品質。
(1)修養品德
古語雲「人無德不立。」大學生該如何培養自已的優良的品德呢?
(2)學會寬容
對於寬容,你知道它的表現,它的價值嗎?你知道如何去寬容他人嗎?
(3)加強合作
分工越來越精細的社會也離不開相互合作,你能與人很好的合作嗎?
(二)發展
大一學生發展的主要任務包括:(l)訓練自己的思維,使之漸漸成熟;(2)客觀認識自己,培養自信心和自控力;(3)在群體中學會融入社會;(4)提高自己的創造力。總之,一句話,就是要發展智能、發展個性、發展社會性、發展創造性。
1、發展智能
發展智能主要應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提高思維品質,克服思維定勢,走出思維誤區。
(1)掌握思維方式,提高思維品質
智慧能使人心明眼亮,以發展變化眼光看問題,能夠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能夠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你呢?
(2)克服思維定勢
世界像一隻巨象,而"盲人"都習慣從自己的角度去看它,你如何避免盲人摸象的片面性?
(3)走出思維誤區
人在思維時常會出現不易發覺的偏差,如何矯正呢?
2、發展個性
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控制自己,是發展個性的三步曲。
(1)認識自己
對自己不了解,就無法在生活中進行眾多的選擇。你知道如何認識自己嗎?
(2)接納自己
人至察,則無友。如果一個人對自己過於苛刻,會怎麼樣呢?那麼該如何認同自己?
(3)控制自己
不能控制自己的人,實際上就是把命運拱手交給環境。如何做自己命運的主人?
3、發展社會性
能客觀地認識群體,對群體有強烈的歸屬感,能積極的參與群體活動,這些品質將有助於你順利地融入社會生活。
(1)群體認知
群體對個人的影響巨大,所以在你投身於一個群體之前,你是否對這個群體有清楚的認識呢?
(2)群體歸屬
人都有歸屬的需要,歸屬讓人感到安全,贏得支持,獲得力量,那麼歸屬感從何而來呢?
(3)群體參與
一滴水只有放入大海,才不會乾涸;一個人只有參與群體,才不會顯得弱小。
4、發展創造性
社會強烈需要創造性的大學生。強化創造意識,掌握創造技法,投身創造實踐將會提高你的創造性。
(1)培養創造意識
不善於創造,不是因為創造機會少,而是沒有創造意識。如何培養創造意識呢?
(2)掌握創造技法
創造技法有助於創造,你了解和掌握創造技法了嗎?
(3)投入創造實踐
我們呼喚創造實踐,但創造實踐不能是盲目的,該怎樣進行創造實踐呢?

二、大學新生心理適應訓練
大學時期並不漫長,卻是人生道路上最為重要的一段。這段路,有人穩健,有人踉蹌,有人還會跌倒,當然更多的人都經歷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遇……
(一)心理分析
進入大學的新生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不能很好地適應學校新的環境,由此引起的心理上的焦慮感、罪惡感、疲倦感、煩亂感、無聊感、無用感和行為上的不良症狀,這種現象被稱為「新生適應不良綜合症」。也有研究者把大一這段時間稱為「心理間歇期」。具體表現為自我定位的搖擺、奮斗目標的迷茫、新生活方式適應困難、社交困惑等。
心理學家沃爾曼對適應作了如下的定義:「一種與環境融洽和諧的關系,包括滿足一個人的絕大多數需要,並且擁有符合要求所必需的行為變化,以便一個人能與環境建立起一種融洽和諧的關系。」
大學生的適應性,是指提高大學生隨外界環境條件的改變而改變自身的特性和生活方式的能力,是個體在現實生活環境中維持一種良好的有效的生存狀態的過程。
大學新生生活適應是其社會適應的前奏曲。適應能力的提高,不僅對大學生適應新生活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今後適應學習、人際關系等,處理好人生道路上的各種問題都有重要價值。
相對中學而言,大學是一個全新的環境,大一學生要面對一系列變化:
(1)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學習環境的變化主要表現為學習目的的多樣性;學習內容的專業性、探索性;學習方式的全方位性;學習態度的自主性、自覺性。
(2)適應新的生活環境。由父母照顧到自我照顧,在學習的同時還要學會處理日常事務。自由支配的時間增多,可以與社會進行廣泛接觸,對社會現象更加了解,價值觀的沖突更加激烈,也面臨更多的誘惑和選擇。
(3)適應新的人際環境。大學是以集體生活為特徵的,來自全國各地、興趣愛好各異、生活習慣不同的同學共同生活,難免產生矛盾,尤其對中學時代缺乏住讀經驗的學生而言,這是不小的變化。大學生交往不再受父母老師的限制,交往的范圍擴大,但是心理的閉鎖性特點使得大學生相互之間的交往不如中學融洽,處理人際關系相對困難。同時,戀愛問題也提上議事日程。同學的戀愛以及自己面臨的戀愛,使人際關系變得更加復雜。
(4)適應新的管理環境。管理環境的變化主要體現在教學管理制度、就業制度、管理制度等方面。尤其在管理方法上,大學對學生的管理不如中學嚴格,盡管有輔導員、班主任,但是他們的職責主要是通過指導、組織開展多種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自立、自理能力,不像中學老師那樣,看得具體、周到等。這就要求學生學會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
(5)適應新的參照環境。大學新生都是高考中的優勝者,也都是中學里的出類拔萃者。進入大學後,參照環境發生變化,一方面「比較團體」擴大。由中學的幾百人、上千人擴大到幾千人、上萬人,在這樣「強手如林」的范圍內比較,自身位置肯定會發生變化。另外,「比較范圍」也拓展了。不僅僅局限於學習,還包括研究能力、社交能力、藝術修養、個人魅力等。這就帶來了自我認知與評價問題,即如何在新的集體中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正確定位。
(6)適應新的校園文化環境。校園的文化環境包括校園內的政治、經濟等社會心理氣氛、生活方式、課外活動等。集中體現在校風、班風和學風上。一般來說,優越的科研條件,雄厚的師資隊伍,周密的教學環節,勤奮的學習風氣,豐富的文體活動,多樣的社會實踐,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環境。所以,大學生一方面要盡快適應大學的文化環境,另一方面從自己做起,去為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添彩。
——適應,分為積極適應與消極適應
積極適應是一種健康的適應,它應有兩種含義:一是改變自己以順應環境或順應環境中的某些變革;二是不斷地抗爭和選擇,從一個目標走向另一個目標,這是發展性適應。
消極適應是一種不健康的適應,它以犧牲個體的發展為代價。甚至會導致某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或疾病。
在現實生活中適應不良的行為表現往往有3種:
第一種方式是反抗現實。由不滿現實轉而反抗現實,反抗現有的社會規范,反抗社會權威,甚至產生更為嚴重的反社會行為,其結果是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帶來更為嚴重的挫折,甚至於毀滅自己。
第二種方式是逃避現實。由於個體承受不了現實壓力,不從經驗中學會面對現實,而以
自欺欺人、掩耳盜鈴的方式來應付問題,藉以獲得暫時的滿足,但久而久之會造成更大的失敗。
第三種方式是脫離現實。從現實中退卻,沉迷於虛構的幻想世,過的是完全與現實隔離的生活,此種方式易於導致心理疾病。

(二)訓練策略
策略一 增強對問題的預測力。
「凡事預則立」大一新生如果在心理上對問題有個准備,就不會倉促應戰,弄得自己措手不及。
現在拿出一張紙,以筆作劍吧,不停地逼問自己:
1.你迴避問題嗎?
2.你是否覺得「山雨欲來風滿樓」而惶惶不安?
3.你是否像一隻駝鳥以為將頭埋在沙里危險就會消失了?
以下觀點對你減輕壓力肯定有幫助:
(1)問題的普遍性。一旦你知道這些適應問題是所有大一新生都普遍面對的問題時,你就不會覺得孤軍奮戰了,你就不會覺得老天不公了吧。
(2)明題的必然性。這些問題是成長過程中必然要遭遇的,就像人無法迴避死亡。既然這樣就應當思考如何解決吧。
(3)間題的發展性。回想一下,誰不是在問題中成長和成熟的?沒有問題就沒有成長,人類總是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中獲得成長的。問題越復雜,對我們成熟更有利(想想看,如果你現在的問題還是上街怕走丟了,那你現在的發展水平就可想而知了),也預示著我們新的一輪成長開始了,所以勸你勇敢地面對問題!

策略二 准備應變
想一想如何將吹起的氣球放入小口瓶,又如何將小口瓶中吹起氣球取出?你也許非常容易做到,但你未必領悟到其中的道理。想想看,能悟出什麼道理?
《西遊記》中的孫行者在西天取經路上,靠著自己七十二變,當然也靠著一行人同心協力,戰勝妖魔鬼怪,最終打通取經的成功道路。
做一做思「變」
首先寫出關於「變」的詞語: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後,回憶自己曾經走過的生活道路,想想自己是如何應「變」的?比如,在困難時,你是如何隨機應變?在一種辦法不能解決問題時,你又是如何變通的?在人前遭遇尷尬時,你是如何應變的?
最後,請寫出你對「應變」的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要適應環境,就要變通,有時甚至要放棄自己原有的東西,才能適應環境轉變的需求,才能獲得更大的發展。有人認為大學新生至少應該有「四變」:
「心變」:轉變對人對事主觀的、天真的心態;
「臉變」:擔任多種角色,少點娃娃臉,多點成人顏色;
「向變」:調整或改變原來的奮斗目標:
「法變」:轉變自己的學習、生活、交往的方式方法。
還有哪些需要「變」,請你補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議你做好3個主要轉變:
第一、轉變你的學習目的、學習方式方法。
第二、轉變你的人際關系觀念:不要根據個人好惡交往,學會與自己看不慣的人和平共處。不要將自己的標准強加於人,而應在相互協調的約定下進行自我的心理調適。
第三、轉變你對自己的認識與評價:通過對自己存在的不足以及和別人的差距進行客觀分析。差距分為兩類:一類是必須想辦法縮短的差距,比如學習方面、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因為學習、掌握知識是將來開創事業的必備手段;而交往是重要的輔助手段,這些是你今後安身立命的根本。另一類差距是正常的差距。這類差距能縮短更好,不能縮短也無大礙,因為個體之間肯定存在差異,一個人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優秀。在了解自己的不足和差距的同時,還要肯定自己的優點,自愛、自信、保持開放的心態,這樣才能客觀面對「相對平凡」的現狀。

策略三 承受挫折
在新的環境里,肯定會遇到各種挫折,比如進入了不理想的大學或者不理想的專業,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和同學搞不好關系,不能跟上教師的教學進度……這些都是挫折。所以,大一學生首先要學會應對各種挫折。
有人問登山家:「如果我們在半山腰,突然遇到大雨,應該怎麼辦?」
登山家說:「你應該向山頂走。」
「為什麼不往下跑?山頂風雨不是更大嗎?」
登山家嚴肅地說:「往山頂走,固然風雨可能更大,卻不足以威脅你的生命。至於向山下跑,看來風雨小些,似乎比較安全,但卻可能遇到爆發的山洪而被活活淹死。對於風雨,逃避它,你只有被捲入洪流;迎向它,你卻能獲得生存!」
請你思考:如何有效地承受挫折?
美國心理學家埃里斯認為:導致人們對環境適應不良而出現消極心態的原因,並不在於人們所經歷的各種事件本身,而是在於人們對這些事件的看法、評價和解釋,即個人對事物的錯誤認知方式。
正確地看待挫折,去除不合理的觀念!
一位大學生因為自己沒有考入理想的大學而煩惱。他會認為煩惱是因為沒考入理想的大學。而他煩惱的原因實際產生於「我只有考入理想的大學才會成才,沒有考入理想的大學,對於個人來說是最倒霉的事」這樣的不合理的觀念。如果他認為,無論什麼樣的大學,只要個人努力都會成才;世界上的事情未必樣樣都能如己願;個人理想不能完全實現是常有的事,不必過分在意,就不會悲觀和煩惱了,他會很快適應現在的環境,努力發展自己。
§ 不能改變風向,但可改變岡帆。
列出自己頭腦中的不合理觀念,並力圖消除它們的消極影響
對環境的不當認識:
對別人的不當認識:
對自己的不當認識:

策略四 開放自己 尋求支持
對大學新生,為了盡快適應大學生活,你必須尋求有關信息,教師、學長、有關書籍等「高參」為你提供關於大學的很多信息,幫助你盡快地認識大學,適應大學。
做一做 建議你用一些時間去找有經驗的老師、學長以及有關大學生的書籍,和他們交流,並將如何盡快適應大學的有關內容和觀點摘錄、匯總,形成指導自己的學習、生活、交往的基本思路。

策略五 明確自己的任務
要適應大學生活,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問題,這里我們只是給你提出來,至於如何具體處理,要你自己去做,這里希望給你一個清晰的思路。
(l)處理好心理落差。新生在適應大學新環境變化中最主要的心理障礙是理想的大學生活與現實環境之間的差距所造成的心理落差。
(2)選准參照系,重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給自己重新進行角色定位,揚長避短,發展自己。
(3)學會與人相處,調整人際關系。
(4)合理安排時間,掌握科學學習方法。
(5)重新確立在大學的學習、奮斗目標。

反思體驗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大學發展3步曲:適應階段——穩定充實發展階段——收獲與失落的分流階段。
既然是必經之路,就沒有理由另闢蹊徑,現在的問題是如何步步走穩,你說呢?
國學大師王國維總結出治學3種境界,即: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里尋她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結合大學發展3步曲,請談談你對這3種境界的體會。
檢點適應內容,你准備好了嗎?
就大學生活而言,適應可分為:
(l)個體對社會的適應:如何適應新的社會角色?如何適應新的社會觀念?如何適應新的社會環境?
(2)個體對他人的適應:如何與陌生人交往?如何與異性交往?如何與個性不同的人交往?如何處理合作關系與競爭關系?
(3)個體對自身的適應:如何認識自己:如何悅納自己?如何發展自己?
學海泛舟善問路
如何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
觀念決定收獲。問問自己:我將如何最大限度地受益於大學教育?如果你抱著積極的態度對待大學的教育,明白大學教育對你的人生意義,那麼你會從功課和教師那裡獲得更多的東西。
放棄逆反心理。逆反是問題的表現。與師長、他人對著干並非顯示自我存在或價值的有效方式,明智的選擇是對自己的一生負責。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與師長鬧別扭的理由,如你可以找出千萬條理由解釋自己對學習興趣不高,沒有責任心或沒有動力,你也可以指責老師上課沒有熱情,講課單調乏味,課程一成不變,缺乏生動的例子等等。要知道,在任何情況下你都不會一無所獲,不要找借口!學無止境,抓住任何機會學習,像海綿吸水一樣汲取知識。如果你離開大學的時候還跟過去一模一樣,那你怪不得別人,只能怨你自己。大學是一個變化的過程,但你得主動促成這些變化,誰也無法保證未來,玉不雕琢不成器,人不經難不成才。
遇事要有主見。不要輕信別人說這個老師「好」或那門功課有多難,要知道每個人的情況不同,背景不同,工作準則也不同。有些事情對這個人來說很難而對那個人可能易如反掌。
大學本身就是生活。大學不是你生活的序曲、准備或前奏。你的價值觀、你的興趣以及工作準則在大學期間就已開始形成,你的人生航船已經揚帆。
學會提問和聽取意見。經常提問是提高生活價值的一個重要途徑。沒有問題的生活空洞而沒有意義。良好的建議不會自己找上門,你得經常找你的導師及輔導員談心。承擔責任意味著從負責人那兒獲得建議,而不是依靠你的同屋或同學、朋友為你解答重要問題。懶人只聽一面之詞,而不考慮消息的來源:懶人在做出重大決策前不願聽取多方意見,聰明的人則廣泛獵取信息。
充份利用資源。好的分數和推薦信不能保證你找到一份好工作,你在大學里做過什麼社會活動也很重要。學校里有俱樂部、學生組織期待著你的加入。盡快把自己融於大學生活中,時光飛逝,一切不會再來,不要等到大三或大四才開始投入,一個在大學里活躍的人往往在將來的工作和生活中一樣充滿活力。社會需要活躍而參與意識強的人才,大學生活是培育這類人才的沃土。

⑺ 針對大學生心理問題,輔導員應遵循什麼基本原則

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對危險行為及時做出防範。高校輔導員,首要的職責即是做學生的思想工作。目前,各高校中偶有學生因心理問題發生跳樓、割腕等極端行為,或因精神狀態異常而被家長帶回家中休養,或到專業機構接受心理治療。輔導員應從三方面著手,及時發現和處理大學生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首先,輔導員要及時發現學生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針對不同的年齡及年級層次,要有針對性地加強工作重點。

⑻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4000字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摘要]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正在日益加快,競爭越來越強烈,人際關系也變得越來越復雜;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知識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們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人類進入了情緒負重年代」,人們的觀念意識、情感態度復雜嬗變。作為現代社會組成部分,在大學院校生活和學習的大學生,對社會心理這塊時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況且,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還有他們自己許多特殊的問題,如對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問題。對專業的選擇與學習的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問題,人際關系的處理與學習、戀愛中的矛盾問題以及對未來職業的選擇問題等等。如何使他們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種種心理壓力而造成的心理應激、心理危機或心理障礙,增進心身健康,以積極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和發展的社會環境,預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發生,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關注的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整體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們在追求身體健康的同時,也關注著心理健康,作為天子驕子的大學生也不例外。現今的大學生具有開闊的視野,活躍的思維,追求個性化的生活方式,充滿著色彩浪漫的情感,但同時也面臨著新的心理問題和沖突。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財富。對作為天子嬌子的大學生來說,心理健康更是學業成就、事業成功、生活快樂的基礎。

心理健康是由心理衛生的概念延伸過來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心理衛生則是指一切維護心理健康的活動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學問。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積極的情緒、適度的情感、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格品質、堅強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為等。心理鍵康與一個人的成就、貢獻、成才關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成才的基礎。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項原則: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徵的具體體現。而心理障礙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它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沖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後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表現在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和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質是主體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過程。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知識,只有通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於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創造意識、自主人格、競爭能力、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為先導。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狀況,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強弱,主要取決於他們心理素質的高低,取決於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與否。
2、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驅動學生人格發展的基本動力
心理健康教育與受教育者的人格發展密切相關,並直接影響個體人格的發展水平。一方面,學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接受的道德規范、行為方式、環境信息、社會期望等來逐漸完善自身的人格結構;另一方面,客觀存在的價值觀念作為心理生活中對自身一種衡量、評價和調控,也影響著主體人格的發展,並且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轉化為人格特質,從而使人格發展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時,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極地附屬於這種轉化,而是在轉化過程中能動地引導受教育者調整方向,使個體把握自我,對自身的行為進行認識評價,從而達到心理優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開發學生潛能的可靠途徑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潛能開發是相互促進、互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為二者的協調發展創造必要條件。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激發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幫助主體在更高的層次上認識自我,從而實現角色轉換,發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最終使潛能得到充分發展。
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繫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繫到跨世紀人才的培養,一項關於當代人主要素質的調查表明,當代人的素質不能適應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質,具體表現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適應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缺乏自信心,依賴性強等。究其原因,與教育不重視人的心理素質的培養與塑造有關。在大學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絕而幾乎失去從事一切行動的願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試失敗或戀愛受挫而產生輕生念頭或自毀行為;有人因現實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萬念俱灰;有人因人際關系不和而逃避群體自我封閉。大量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大學生發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疾病。具體表現為恐怖、焦慮、強迫、抑鬱和情感危機、神經衰弱等。我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學生心理素質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土木水利學院 2002級學生入學第一年便因心理問題休學4人,他們四人分別因為:1、追求女生遭到拒絕而情緒不穩定;2、長時間懷疑同學背後議論自己、鄙視自己,因而不敢面對別人;3、對生活目標喪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鬱;4、狂躁不安,行為異常。最終都不能繼續學業。常見的大學生心理問題還表現為環境應激問題、自我認識失調、人際關系障礙、情緒情感不穩、感情適應不良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四、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方面是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發展階段有關,同時也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大學生一般年齡在十七、八歲至二十二、三歲,正處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由於心理發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課題時,心理沖突矛盾時有發生,如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理智與情感的沖突、獨立與依賴的沖突、自尊與自卑的沖突、求知與辨別能力差的沖突、竟爭與求穩的沖突等等。這些沖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爭中取勝,幾乎是全身心投人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生活經歷的缺乏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從環境因素看,竟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速,使人產生了時間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個人對生活目標的選擇機會增多,難以兼顧的矛盾加劇了內心的沖突,產生了無所適從的焦慮感。凡此種種,對變化的環境適應不良而出現的各種困惑、迷惘、不安、緊張在明顯增加,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著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沖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發展中的失衡狀態。心理素質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適應高速度、高科技、高競爭的環境,心理負荷沉重便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
1、客觀方面
與中學比,大學時期的學習、生活、人際關系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1)學習的任務、內容、方法發生了變化。中學學的是基礎知識,目的是為今後繼續深造或就業做准備;大學學的是專業知識,目的是把學生塑造成建設祖國的高級專門人才。中學課程幾年一貫學習僅有的幾門高考課程,中學有老師天天輔導,日日相隨;大學要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獨立地思考和解決問題。新大學生往往不適應這種變化了的學習生活,不知道如何適應和支配時間。
2)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部分新生在中學有寄讀經歷,但多數新生仍然是上學到學校,放學同家人居住在一起。進入大學後,班集體成為主要生活環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區,日常生活全要自理,這對那些平時習慣於依靠父母、家庭的人來說,確實是個難題。這種變化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精神壓力。
3)人際關系較中學時代要復雜。大部分新生在中學時期居住的比較集中,從小學到中學,都有一些從小在一塊兒的夥伴;班主任一任數年,天天相見。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語言、習俗,構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跨進大學,周圍的人來自不同地區,素昧平生,語言、習俗各不相同;同學間由原來的熱熱鬧鬧、親密無間變得陌生,有想法也難以啟齒。這對年齡僅有十七八歲的新生來說,是極不習慣的,因此,每逢節假日就會想家、想同學,會產生孤獨感。
4)對待社會工作的態度發生了變化。中學的工作和活動多是在老師指導下開展,由少數同學承擔的。大學強凋學生的自我管理,班裡事情多,社團活動多,學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學習外,還要擔負一定的社會工作,關心班集體建設。新生往往不大適應這種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動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謀其政,感到壓力大。
2、主觀方面
新生物質生活的依賴性與精神生活的獨立意識發生著矛盾;日益增強的自主自立意識以及主觀願望上的自主自立與客觀條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間發生著矛盾。這兩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適應新環境能力不強的新大學生很容易產生如下心理問題:
一是盲目自滿與自我陶醉。因為考取了大學,老師表揚,同學羨慕,親友誇獎,父母慶賀,部分學生在這種自我陶醉中漸漸鬆懈了鬥志,終日悠哉游哉,認為自己是中學的尖子,大學里成績也不會差,從而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滿。
二是失望與失寵感。有的學生入學前把大學生活過於理想化、神秘化,入學後感到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因而產生失望感,有的學生曾是中學的尖子,是家庭與學校的重點保護對象,進入大學一下子不受重視了,就會產生失寵感。
三是松氣情緒與歇腳心理。有的同學認為考上大學就是端上了鐵飯碗,長期拼搏的目標已經達到,心理上得到了滿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進入大學後奮斗目標不明,適應能力不強,競爭的氣勢也有所減弱,便產生了「鬆口氣,歇歇腳」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進的勇氣了。
四是畏首畏尾。因為環境變化而瞻前顧後畏縮不前,社會活動不參加,運動場不光顧。整日除了學習之外,無所事事,生活單一,有礙個性發展。
五、如何正確地認識自我

我們時常在各種報刊雜志上看到目前大學生中存在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大學生中有心理障礙甚至精神病的人數還在不斷增加。

大學生是從為數眾多的中學生中選拔出來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強的優越感和自豪感。但是與此同時,大學生則承受著更大的壓力和挑戰。大學生往往自視甚高,很容易受挫折,並隨之發生一系列心理衛生問題。從外部環境看,當前不斷變化的思想觀念、社會生活環境等都對大學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大學生必須快速適應緊張的社會生活節奏;就業競爭的加劇所帶來職業選擇的提前以及與之相關的高強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學生的心理壓力進一步加大。從大學生自身看,大學正是人生成長與發展的重要時期,大學生的生理、心理與社會化的協調發展中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矛盾沖突,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往往會發生矛盾。面對這些問題,如果大學生不能很好地適應環境解決問題,就會產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礙甚至精神疾病。

因此,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良好的人格品質首先應該正確認識自我,培養悅納自我的態度,揚長避短,不斷完善自己。其次應該提高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對挫折有正確的認識,在挫折面前不驚慌失措,採取理智的應付方法,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與個人的思想境界、對挫折的主觀判斷、挫折體驗等有關。提高挫折承受能力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樹立科學的人生觀,積極參加各類實踐活動,豐富人生經驗。
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已為科學研究所證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規律、勞逸結合、科學用腦、堅持體育鍛煉、少飲酒、不吸煙、講究衛生等。大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心理壓力較大,為了長期保持學習的效率,必須科學地安排好每天的學習、鍛煉、休息,使生活有規律。學會科學用腦就是要勤用腦、合理用腦、適時用腦,避免用腦過度引起神經衰弱,使思維、記億能力減退。
加強自我心理調節。自我調節心理健康的核心內容包括調整認識結構、情緒狀態,鍛煉意志品質,改善適應能力等。大學生處於青年期階段,青年期的突出特點是人的性生理在經歷了從萌發到成熟的過渡之後,逐漸進入活躍狀態。從心理發展的意義上說,這個階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這是因為,經驗的缺乏和知識的幼稚決定了這個時期人的心理發展的某些方面落後於生理機能的成長速度。因而,在其發展過程中難免會發生許多尷尬、困惑、煩惱和苦悶。另一方面,我國正處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關鍵時期。社會情況正在發生復雜和深刻的變化,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科學技術急劇發展。這種情況也會在早晚要進入社會的青年學生中引發這樣或那樣的心理矛盾和心理沖突,例如父母下崗、家庭生活發生變故、學習成績不佳、交友失敗、失戀等。這些心理問題如果總是揮之不去,日積月累,就有可能成為心理障礙而影響學習和生活。讓學生正視現實,學會自我調節,保持同現實的良好接觸。進行自我調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改造環境,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

所以大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里邀游,拚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

六、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質不是天賦的,而是取決於後天的教育與訓練,教育對心理素質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方面進行了許多探索和嘗試,開展了一系列工作,並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時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進。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咨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2、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我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採用「心理健康問卷」從中篩選出有心理症狀的學生,主動約請他們到心理咨詢中心進一步通過面談分析診斷,每年約有 10%的新生被約請面談,根據面談分析,區別不同的問題類型與程度,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於未然,做到了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干預,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
3、 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
通過各科教學進行心素質教育既是學校心理教育實施的途徑,也是各科教學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學過程都包括著極其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為教學過程是經社會歷史積淀的文化知識、道德規范、思想價值觀念為內容和主導的。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只要注重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深入挖掘知識內在的教育意義,就能夠把人類歷史形成的知識、經驗、技能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即內化成學生的思想觀點、人生價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並在他們身上持久紮根。
4、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於學生了解心理發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質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如團結友愛的校風是學生形成群體凝聚力、集體榮譽感的土壤,有利於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徵。因此,學校應該花力量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松理解的環境,有助於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心理健康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充分認識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和諧發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質作為基礎的,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全面發展的實現。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學生克服依賴心理增強獨立性。大學生經過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競爭,告別了中學時代、跨入了大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學生必須從靠父母轉向靠自己。上大學前,在他們想像中的大學猶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無比。上大學後,緊張的學習,嚴格的紀律,生活的環境,使他們難以適應。因此,大學生必須注重心理健康,盡快克服依賴性,增強獨立性,積極主動適應大學生活,度過充實而有意義的大學生活。

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取得事業成功的堅實心理基礎。目前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分配工作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學生都實行供需見面、雙向選擇、擇優錄用等方式,擇業的競爭必然會使大學生心理上產生困惑和不安定感。因而,面對新形勢大學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養自立、自強、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質,鍛煉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使自己在變幻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作出選擇適宜自己角色的正確抉擇,敢於面對困難、挫折與挑戰,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為事業成功奠定堅實的心理基礎。

優良的心理素質在青年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必將對二十一世紀人才的質量產生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全面提高跨世紀人才質量已成為高等學校所面臨的迫切任務。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思想文化激盪、價值觀念多元、新聞輿論沖擊、社會瞬息萬變、的世紀,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世界,未來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時刻出現心理危機。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將經受更為嚴峻的考驗。為此,就要不斷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使他們真正懂得:要想佔有未來,不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體魄的儲備,更要作戰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心理准備,從而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參與國際人才競爭,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參考文獻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編 呂建國 四川大學出版社

《大學生心理輔導》主編 蘇巧榮 蘇林雁 浙江大學出版社

《心理學教程》主編 王貴林 陳洵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⑼ 輔導員如何做好不同階段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0.前言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普遍的關注。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徵,高校輔導員作為學生工作的第一線人員,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起著重大的作用。本文就大學生發展的不同階段分析其心理特徵及相應的思想教育工作方法。1.准備發展階段—大學一年級心理適應困難這一階段也稱之為入學適應期,是大學新生的關鍵時期。在從不適應走向適應的過程中,低年級大學生通常具有以下心理特徵:(1)輕松感與茫然心理相伴。大學新生剛剛結束緊張的高中生活,普遍都會有一種鬆了一口氣的感覺;同時,大學里的課時相對較少,許多時間留給學生自由支配,由於新生剛進大學校園,對自己沒有明確的定位,不知道如何利用好這些自由時間,這時就會產生一種心理壓力。(2)理想與現實差距的失落感。對於一個捧著高考入學通知書來校報到的新同學來說,他的心情是激動和振奮的。當一切安頓下來以後,發現大學校園並非理想中的那樣,並且活躍在大學講壇的更多的是那些比你大不了多少的助教。這些現實往往會給大學新生造成巨大的失望和心靈空虛感,如不加以及調整,會影響整個大學四年的成長。(3)獨立要求和依賴心理相伴。對絕大多數新生來說,上大學是他們第一次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