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傾向學生的心理輔導個案
㈠ 怎樣處理極端叛逆且有暴力傾向的青春期的孩子
經常有性格偏執狂極端暴力傾向或暴力行為的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往往低於一般學生,這些學生有的感情淡漠,甚至冷酷無情,好沖動,本能支配慾望,缺乏自製力,因而常與教師、同學,甚至親人發生激烈沖突。有的學生表現為自我中心,不服從師長管教,總認為自己的作為是理所當然的。有的學生則表現出不善於處理人 v 際關系,難以融於群體中去,即使有些學生因其脅迫或利誘而屈服於他,也不能使這個群體從心理上接納他。還有的學生挫折忍受能力極差,這是產生攻擊行為的重要原因,有些學生在遇到挫折或不滿時,往往做出過激行為。
那麼青春期孩子性格偏執極端暴力傾向產生暴力傾向的原因是什麼?
家庭因素:不良的家庭環境、不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棍棒式的強制或溫柔的強制),對學生健康發展會產生極大影響。青少年在家庭中得不到理解、尊重和關愛,會產生壓抑、焦慮和偏執心理,透過「有色眼鏡」觀察周圍的一切事物,形成「攻擊性人格」。他們往往通過欺凌弱小來釋放壓抑,獲取一種心理上的平衡。
學校因素:學校教育觀念與教育方式的滯後、某些教師不負責任的言行都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危害。例如個別教師對後進學生的歧視,甚至體罰或變相體罰都會對學生心靈產生極大的震動,常常造成學生的挫折感、失望、自尊心受到打擊,極易產生過激行為。
社會因素:社會因素也是校園暴力發生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流氓團伙的唆使、脅迫、利誘;違法經營的文化娛樂場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大眾傳播媒體中某些不良的誤導;經濟浪潮沖擊下的西方腐朽價值觀、人生觀的腐蝕,這些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能產生極大的危害。暴力行為的預防和矯治
青春期男孩有暴力傾向怎麼辦?陝西冠美教育專家介紹了六種預防和矯治暴力行為的方法:
方法一:尊重學生人格,幫助學生樹立起自信心。對青少年的管理,要建立在尊重他們人格的基礎之上,與之達到心理的和諧,要滿腔熱情,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促使他們轉變、轉化。只有這樣,才能排除溝通障礙,使之向你敞開心扉,接納你,通過他們自己的評價和選擇來接受你的批評和教育。同時,要讓他們清楚師長都在關注他們,愛護他們,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從而樹立起重新生活的信心。
方法二: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輔導活動。通過活潑生動的心理活動課和心理訓練活動形式,學生可以掌握各種心理學常識、心理的自我調整方式和方法,提高心理的自我監控能力。
方法三:鍛煉學生對挫折的忍受性。挫折往往是發生攻擊行為的關鍵因素,特別是那些使個體認為專橫、不公平或自我貶值的挫折。引導學生練習使用建設方式來應付挫折,提高對挫折本身的分析與認識,增強對打擊的忍受力,預防攻擊行為的發生。
方法四:適當的情緒宣洩。有些攻擊行為是因為情緒無處發泄而引發的。學校要建立心理咨詢室,設置專職的心理教師,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疏通宣洩渠道,消除恨意,緩解緊張情緒,降低攻擊行為。
方法五:樹立青少年的自我保護意識。學校、家庭和社會應當聯合起來,共同幫助青少年樹立積極的自我保護意識,採取一定的防範措施,比如在緊急情況下怎樣撥打110、危機發生後怎樣尋求幫助等等。
方法六:凈化交際環境。我們要用生動鮮活的事例告誡青少年交友要謹慎,不與有暴力傾向的人來往,不拉幫結伙。暴力事件給孩子帶來的心理影響
青少年正處於追夢的季節,他們追星、玩電腦、早戀,是為了擴大社交、表現自我、宣洩壓力。父母應給予理解和引導。其實孩子對學習的重要性非常清楚,只是他們已經養成了習慣,管不住自己,擺脫不了內心的壓力和煩躁,於是就麻痹自己,或者迴避問題。父母要用平等的方式與孩子溝通,多聽,多提建議,少用命令。提高孩子的適應能力、耐受力、控制力、獨立生活能力,這是幫助孩子跨過青春期心理危機的有力武器。
㈡ 學生具有暴力傾向如何進行心理疏導
用武力解決任何事情的小孩,8歲,也確實算是個小孩,言語都會遲鈍,比版較沉默,比較獨權行。因為他無法利用除武力之外的方法去解決他的糾紛。
溝通首先要建立初步的信任,然後不斷的讓他教朋友,告訴他遇到糾紛應該合理處理的方法,在於時間,小孩子可塑性很強
㈢ 學生有心裡問題有暴力傾向,學校應該怎麼解決
經常有性格偏執狂極端暴力傾向或暴力行為的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往往低於一般學生,這些學生有的感情淡漠,甚至冷酷無情,好沖動,本能支配慾望,缺乏自製力,因而常與教師、同學,甚至親人發生激烈沖突。有的學生表現為自我中心,不服從師長管教,總認為自己的作為是理所當然的。有的學生則表現出不善於處理人 v 際關系,難以融於群體中去,即使有些學生因其脅迫或利誘而屈服於他,也不能使這個群體從心理上接納他。還有的學生挫折忍受能力極差,這是產生攻擊行為的重要原因,有些學生在遇到挫折或不滿時,往往做出過激行為。那麼青春期孩子性格偏執極端暴力傾向產生暴力傾向的原因是什麼?家庭因素:不良的家庭環境、不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棍棒式的強制或溫柔的強制),對學生健康發展會產生極大影響。青少年在家庭中得不到理解、尊重和關愛,會產生壓抑、焦慮和偏執心理,透過「有色眼鏡」觀察周圍的一切事物,形成「攻擊性人格」。他們往往通過欺凌弱小來釋放壓抑,獲取一種心理上的平衡。學校因素:學校教育觀念與教育方式的滯後、某些教師不負責任的言行都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危害。例如個別教師對後進學生的歧視,甚至體罰或變相體罰都會對學生心靈產生極大的震動,常常造成學生的挫折感、失望、自尊心受到打擊,極易產生過激行為。社會因素:社會因素也是校園暴力發生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流氓團伙的唆使、脅迫、利誘;違法經營的文化娛樂場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大眾傳播媒體中某些不良的誤導;經濟浪潮沖擊下的西方腐朽價值觀、人生觀的腐蝕,這些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能產生極大的危害。暴力行為的預防和矯治青春期男孩有暴力傾向怎麼辦?陝西冠美教育專家介紹了六種預防和矯治暴力行為的方法:方法一:尊重學生人格,幫助學生樹立起自信心。對青少年的管理,要建立在尊重他們人格的基礎之上,與之達到心理的和諧,要滿腔熱情,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促使他們轉變、轉化。只有這樣,才能排除溝通障礙,使之向你敞開心扉,接納你,通過他們自己的評價和選擇來接受你的批評和教育。同時,要讓他們清楚師長都在關注他們,愛護他們,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從而樹立起重新生活的信心。
㈣ 心理訪談 暴力傾向的孩子
想使不聽話的孩子變得「聽話」,做父母的在細心分析孩子不聽話 的原因之後,要採取相應的辦法。
競賽法父母可以抓住孩子好勝心強的心理,與孩子開展「競賽」,比比看誰做得快、做得好。比如,早晨起來,孩子往往不願意刷牙。這時,可以跟孩子說,我們來刷牙比賽,看誰刷得好、刷得快,孩子往往欣然應賽。當然在開始「競賽」時,父母應有意讓孩子獲性,以樹立起孩子繼續做的信心。
故事法故事裡的人物(動物)形象往往是孩子模仿或崇拜的「偶象」。因此,父母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法,為他們提供仿效的「偶像」,引導孩子學習故事中的人物(動物),做懂道理的乖孩子。
游戲法可以將要求孩子做的事情通過游戲的形式來完成。比如.孩子不肯識圖形、辨顏色、數數字,父母不妨和孩子一起開展玩積木、拍皮球、畫圖畫、跳繩等游戲,在游戲中教育孩子,引導他完成有關的學習任務。
選擇法當有些事情必須做但孩子不肯做時,可以採用選擇法。所謂選擇是要孩於選擇「先做」還是「後做」,是「立即做」還是「等會兒做」,而不是要孩子選擇 「做」還是「不做」:比如,頭發長了,但孩子不肯理發,父母不必強行要求,可以用商量的口氣說:「是你先理,還是我先理?」孩子往往回答「你先理。」等父母理好發後,孩子就不得不理了。
轉移法孩子不聽話,有時可以採用轉移法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和興趣。比如,看見一件玩具,孩子鬧著要買,大人覺得不該買,怎麼辦?這時,父母可採用「轉移法」,即不與孩子談這件玩具該不該買,這樣就在不知不覺中轉移了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忘記他要買玩具的想法。
知道了管教孩子的科學方法,並能巧妙地加以運用,孩子會「聽話」起來的
1、轉變方式:不要堅持讓寶寶按照你說的辦。可以為寶寶提供一個選擇的空間。如寶寶該上床睡覺了,但寶寶遲遲拖延。在此情況下,你可以設定兩個選擇:(1)「你該睡覺了,上床去好嗎?」(2)「你還不睡?媽媽要睡了,媽媽要關燈了,你自己到客廳去玩好嗎?」一般寶寶會依著自己的性子選擇,但沒關系,只要父母堅持信守承諾,寶寶會在總結失敗的選擇中,接受大人的建議。
2、適當中和:如果不是非常關鍵的問題、非常重要的決策,當寶寶不情願時,家長可以和寶寶商量,確定一個折中的辦法,使雙方都滿意。比如,外出時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吃什麼......在非原則的大事上,讓三四歲的寶寶參與討論,比讓他服從更有價值。即便寶寶的意見欠妥,也不妨聽他的,引導他通過決策失誤中形成經驗,才能實現引導成長。
3、堅持原則:在大是大非面前,寶寶不聽話,大人不讓步,會更有利於對寶寶的教育。如在公共場合耍賴、外出做客沒規矩、影響妨礙別人的生活、活動等等。只要寶寶違背事先的約定,家長可以運用中斷活動、帶離現場等方式,讓寶寶體驗不遵守約定的後果。但是,家長切記:事先要針對可能發生和曾經發生過的問題,和寶寶一起制定彼此都要遵守的約定,使寶寶心理上有準備,行為上有比照,這樣寶寶才能心悅誠服的接受大人的意見。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俗話說:七、八嫌。這時的孩子好奇心強,事事都想自己做主,去試一試,逆反心理也在逐漸增強,以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遇到這種情況,可以從如下著手:
一、冷靜對待,當孩子發脾氣耍賴時,讓他獨自在一個屋子裡呆一會,不要急於去說服他,沒有多久,他就會安靜下來,這時在和他講道理,他就會接受。
二、適當體驗,有時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本來是不正確的,這時,大人不妨在沒有危險的前提下,可以讓他嘗試,當他碰壁時,在給他講道理,他也會樂意接受。
三、交流溝通,當孩子做錯事時,不要一味的指責,要耐心的詢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並幫他分析這樣做的後果,使他認識到嚴重性,學會以後如何解決此類的問題,調控自己的情緒。
四、及時鼓勵,鼓勵對任何一個調皮的孩子都是良葯,當發現他有一點進步,就要鼓勵表揚,給他信心,他就會自覺的約束自己的行為,不斷的強化,逐漸改變不良的習慣。
五、榜樣作用,可以給孩子講一些名人從小聽話的故事,讓孩子說說你從故事中知道了什麼,也可以用孩子身邊聽話的孩子做榜樣,引導孩子效仿故事中的人物和身邊的孩子,做個懂道理的孩子。
中國的孩子從小最常聽到的一句教育用語就是:小孩子要聽大人的話。父母最不滿意孩子的時候就是孩子不聽話。總之,聽話似乎成為了「好孩子」的最高標准。正因為如此,在中國孩子身上體現出來的最明顯的缺點就是缺乏獨立性和創造性。
從現代教育的觀念來看,用「聽話」做為教育孩子的目標,顯然是一個誤區,不利於孩子個性的發展和潛能的激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過於聽話的孩子反而有可能是一個「問題兒童」。
為什麼說「聽話」的孩子是「問題兒童」呢? 我們稍加觀察即可發現,最受大人誇獎的「聽話」孩子,常見的特點是外表膽小、怯懦,很少有自己的不同意見。但是不說出來不等於沒有不同看法,只不過這樣的孩子更善於壓抑自己,即使心裡有問題也不提出來,更不與長輩爭議。有的孩子表現為在幼兒園或學校是個特別聽話、特別守紀律的好孩子,在家裡也很少反抗父母,聽慣了周圍人的表揚和誇獎;但他們往往最受不了別人的批評,心理脆弱。
學齡前階段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獨立意識,凡事有了自己的想法,這時更不能片面強調讓孩子聽話,也應該多聽聽孩子的話。大人雖然經驗豐富,但也不乏片面、錯誤的認識。要平等地與孩子交流,多思考一下,孩子是否有他自己的道理。父母也應該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勢壓人。不要因為你是父母,就強迫孩子對你言聽計從,要給孩子思考和說話的機會,要讓孩子心服口服。
實際上,只強調「聽話」容易培養兒童的奴性,使其毫無獨立性,對所有問題缺少個人見解,對邪惡勢力無力抗爭,甚至會因長期壓抑而引起性格扭曲。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某個公認的「好人」出人意外地自殺或走上犯罪道路,他們往往是由「問題兒童」演化為「問題大人」的,這更說明這一問題猶如潛伏的癌症一樣可怕,應該引起人們高度的重視。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有「六大主張」,他提出:「解放兒童的頭腦,使其從道德、成見、幻想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雙手,使其從『這也不許動,那也不許動』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嘴巴,使其有提問的自由,從『不許多說話』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空間,使其接觸大自然、大社會,從鳥籠似的學校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時間,不過緊安排,從過分的考試制度下解放出來;給予民主生活和自覺紀律,因材施教。」 他的主張十分精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