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啞兒童社交能力的心理輔導
Ⅰ 怎樣提高孤獨症兒童的社交能力
當一個孩子被確診為孤獨症以後,大多數情況下醫生會給家長這樣的建議:「回家多和孩子說話。」毫無疑問,這是一個正確的教育建議。但是,和孩子說什麼、怎樣說,卻是很多家長感到困惑的問題。還有的家長覺得自己已經說得口乾舌燥了,孩子並沒有回應,也就不再堅持和孩子說話了。傾聽能力訓練到底應該怎樣做呢?
孤獨症兒童說話
和孩子說什麼
訓練目標: 豐富孤獨症兒童的聽覺刺激,提高孤獨症兒童的語言理解能力。
訓練過程:
第一步:成人向孤獨症兒童敘說可直觀感知的具體事物的名稱(回答「是什麼」)。
第二步:成人向孤獨症兒童敘說可以直觀感知到的事物的外部特徵、功能、用處(回答「怎麼樣」)。
第三步:最後說不可直觀感知的事物之間的關系和聯系(回答「為什麼」)。
第四步:對於語言理解能力較好的孤獨症兒童,成人可以向他們敘說人物關系和人物內在情感。
提示與解析:
1.我們必須明確知道日常生活中可以和孤獨症兒童說哪些內容。成人說得好,孩子才能聽得好。根據孤獨症兒童的心理年齡特點和理解能力,和孩子說的內容應該符合孩子當前的認知程度,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心理規律。一般而言,其難度順序遵照「先具體後抽象」「先外部後內部」的規律。
2.需要孩子聽的任何內容,都應該遵循以上規則。在理解了前一個層次的基礎上,引導孤獨症兒童向理解事物的深層次上進展,不要僅僅局限於說「是什麼」。
3.成人和孤獨症兒童說的內容包括物品、事件、過程、現象、人物心理活動等,凡是社會生活中涉及的事物,都要和孩子說,不要僅僅局限於物品。
和孤獨症兒童怎樣說
訓練目標: 讓孤獨症兒童由易到難,逐步接受成人的說話方式,理解語言的內容。
訓練過程:
第一、成人講述,自問自答,不要求孩子回應,孩子被動地聽。
第二、用放大的聲音和誇張的語氣對孩子說話,需要的時候用「童化」語言,但是要及時消退,不可以長期使用。
Ⅱ 能與聾啞人交流的精神心理醫生
當地精神病醫院
Ⅲ 聽障孩子們的內心世界是什麼樣的
一、不同年齡聽力障礙者的心理問題
1.聽障兒童的心理
聽障兒童在兩三歲前,由於還不知道自己的生理缺陷,天真活潑,無憂無慮。但當長大稍懂事後,因為交流困難,就容易在心中留下陰影,使其健康的心理發展埋下潛在的隱患,主要表現在:
(1)缺少同環境交流的能力和機會而導致心理發育遲滯;當與健康幼兒在一起,看到 別人說話,自己無法與其他小朋友交流時,就會產生強烈的孤獨感。
(2)引起個性發展失常,表現為行為退縮、膽怯、自卑、孤獨。
(3)由於聽力語言障礙的影響,對外界事物的認識和了解有著明顯的缺陷,常過多地
憑視覺來觀察別人的表情、動作,讓人感覺不太正常或不夠靈敏,久而久之,會 使他們的自尊心受挫,情緒低落。
(4)由於聽障兒童的想像力其實是非常豐富的,他們的觀察力也極為敏銳,如果他們
不被環境接納,有的就會產生冷漠、退縮、自卑等情緒,造成其心理障礙,而表 現出過分的依賴、固執、任性等。
很多聽障兒童都對父母有很強的依賴心理。由此可見,常見的聽障兒童心理、行為失常的表現有緘默、孤僻、畏縮、多動、任性、自我中心等等。有的聽障兒童還會有沖動、攻擊行為等表現。
2. 成年聽力障礙者的心理
單耳聽力損失一般不影響正常交流,但會影響聲源的定位和在嘈雜環境中的會話。一些輕中度聽力損失的成人聽力障礙者,一開始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有聽力障礙,往往由於經常大聲說話,與別人交流時經常要求復述或看電視時將電視機聲音開得過大,別人懷疑其存在聽力損失而建議其進行聽力檢查。而當聽力檢查結果證實了這一懷疑時,聽力障礙者往往難以接受其聽力損失的事實,並否認這一事實。他可能也已意識到自己存在交流困難,但由於將聽力損失與衰老聯系在一起,更將佩戴助聽器看成是衰老的標志而不願承認。這類聽力障礙者在遇到重要事件需對話時,則表現出緊張感,久而久之,可因此而變得抑鬱,脾氣暴躁、易怒。
雙耳重度聽力障礙者,會給工作、就業、、婚姻等帶來一定的限制,使聽力障礙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有些感音神經性聽力障礙者,四處求醫,耗費大量錢財,又無明顯療效,常常造成心理上的失落、焦慮和壓抑。
3. 老年性聽力障礙者的心理
老年性聽力障礙者,常因聽力障礙而使言語理解能力更趨下降,加之外出不方便,在家與子女交流減少,易使他們脾氣暴躁,心理上易產生孤獨感。
二、消除心理障礙的一些措施
1. 培養積極的情緒狀態
通過社會和家庭的支持以及一定的指導措施,我們應鼓勵聽力障礙者培養起樂觀、自信、頑強、自尊的心理狀態,開發殘余聽力,發揮聽覺器官的潛能。
2. 糾正錯誤的認知活動,建立正確的求醫行為
錯誤的認知會扭曲客觀事實,偏見和偏信會干擾和阻礙聽力康復的進行。糾正的方法主要靠宣傳,包括介紹耳聾的症狀、聽力保健、助聽器及聽力康復的基本知識,指導聽力障礙者正確的求助行為。
3. 家庭的支持和照顧
家庭成員應首先了解和接受這一現實,正確對待已經發生的一切,盡最大努力來幫助自己的親人進行聽力康復,在精神和生活上給予更多的關懷和照顧。而家庭的理解和支持是聽力障礙者聽力康復的重要環節。
4. 發展社會福利事業
全面考慮聽力障礙者所面臨的不幸和困難,在學習、就業、工作、戀愛、婚姻等方面,使其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心和支持,並使他們的人格受到尊重,能享受普通人應該享受的待遇。
Ⅳ 如何對殘疾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特殊兒童教育的問題上,如今正提倡無差別教育,希望他們接受正常教育,避免由於過於特殊而造成傷害。作為特殊兒童的家長就應該了解殘疾孩子與其他正常的孩子不同的心理特點。
首先,殘疾孩子的自尊心比其他孩子更強烈。由於身體的原因,他們渴望人們尊重他們。只言片語的不尊重,都可能嚴懲刺傷他們的心。正因為如此,殘疾孩子的家長往往小心翼翼地保護著那顆容易被傷害的心。
其次,殘疾孩子有較強的依賴心理。在家裡,他們依賴父母和其他家人;在學校,他們依賴老師和好心的同學。他們希望得到更多的關懷與幫助。
第三,殘疾孩子更容易缺乏自信,有的可能產生自卑。他們往往暗嘆命運之神太不公平,為什麼把不幸留給自己。他們在羨慕其他孩子的同時,會認為自己不幸,許多該做的事情做不來。他們遇到的挫折更多,於是面臨更多的自信與自卑的選擇。
第四,殘疾孩子憧憬美好生活,渴望像所有人一樣獲得幸福。在每個殘疾孩子心裡,都有一片光明、美麗的世界。
作為家長,應該了解殘疾孩子的心理,尤其要認真體察孩子的種種想法,這會使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幫助更加有的放矢,增強效果。
為了孩子,家長應首先調整自身的心態,千萬不要被「倒霉」、「命苦」、「不幸」這些話占據頭腦。中國有句古話:「既來之,則安之。」既成的現實不能再作選擇,但是未來之路是可以選擇的。如果家長的精神被壓倒了,顧影自憐,還怎麼去激勵孩子奮勇拼搏?殘疾孩子的命運掌握在父母手裡。
在不斷調整心態的同時,我們應該做的事情是:
一、教育孩子正視現實,正確對待自己的殘疾。世界上的事情沒有絕對的公平,每個人都會經歷不同的苦難,家長可以給孩子講述許許多多的人和事證明這個道理。讓「命運不公平」的思想見鬼去吧!
在學校里或者社會上,大多數人會關心、幫助殘疾的孩子,然而也有少數道德欠佳的人會用「瞎子」、「聾子」、「瘸子」這些不恭的語言甚至用動手動腳的欺侮行為對待他們。要教育孩子在適度忍耐的同時,可以理直氣壯地批評那些個別人:「你們這樣做講道德嗎?」「你們欺侮殘疾人算是真本事嗎?」
二、盡可能為孩子提供學習的機會。只要有可能上學的,要克服一切困難讓孩子上學。最好上殘疾兒童學校;沒有殘疾兒童學校的地方,可以隨班就讀。實在上不了學的,也要採用不同的方式讓孩子學習文化知識。這對孩子的一生是十分重要的。
每個殘疾孩子的情況不同,有的可能有某方面的特長,有的雖無特長,也有相對的優勢。家長應該盡早給孩子選擇學習一技之長的機會,這是孩子未來生活的依靠。
三、對殘疾孩子認真呵護是必要的,但應該適度,努力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自立能力。應該收集大量的殘疾人走向成功的事例,講給孩子聽,或讓孩子自己學習。最大限度地減少孩子的依賴心理。樹立自強精神。特別是孩子遭受挫折的時候,要以具體分析、耐心指導幫助孩子選擇堅強。切切不可以過分地憐憫和護衛,降低孩子的鬥志。
四、給孩子成功的機會。對殘疾孩子不能要求太高,但如果一點沒有要求,順其自然也是不利的。讓孩子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獲得小小的成功,及時給以鼓勵,讓孩子覺得「我也能行」,日積月累,他們會獲得一種精神——不斷追求成功。
五、支持孩子參加各種群體活動,特別是有較多殘疾孩子參加的群體活動。這樣做不但可以開闊孩子的視野,豐富生活內容,更重要的是會使他們學會交往、學會參與,增長適應社會的本領。有的家長總把殘疾孩子放在自己的過度保護之下是不好的。殘疾孩子也需要「放飛」,需要交往,需要朋友。
Ⅳ 聾啞人的孩子(正常)會有什麼心理障礙
談不上障礙,只是他從小會發覺自己與其他孩子是不一樣的,這就要看家長如何引導孩子了,引導的好,孩子可以茁壯成長,引導的不好,很可能給孩子造成很大的自卑,自閉。
李凌雲兒童繪畫樂園,通過讓孩子自由的繪畫塗鴉,來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和真實想法,通過專業心理老師的解讀,幫助家長更好的引導孩子健康的成長。
Ⅵ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看完你就知道了
如果孩子早晨起床比較費勁,不妨讓陽光照進來。如果我們的眼睛感受到陽光,自然就會醒來。打開厚厚的布簾或百葉窗吧,就算鄰居看到穿著睡衣睡褲的你,又怎麼樣呢?管他呢!
哎呀,你是否又踏上了疲憊的「哄孩子睡覺」號列車?我們都知道,如果孩子太過疲憊,讓他堅持到正常的睡覺時間再去睡覺根本不容易。如果白天午睡時孩子沒有得到充足的休息,或者睡眠質量不高,那麼下一次上床睡覺就會更困難。這也是堅持睡眠時間表的重要性所在。因此,只要情況允許,你就要嚴格按照睡眠時間表執行。
Ⅶ 請問給特殊教育學校的孩子(主要是聾啞、盲、智力殘疾兒童)做團體心理輔導要怎樣設計方案
團體輔導的對象都是經過嚴格挑選的,一般問題一樣的放在一起,有心理畸形的不適合團體治療,治療的目的是讓他們獲得認同感,並一起解決問題,同類人的示範是積極有效的,
心理治療需要短期治療和長期治療相結合。所以每一次都該樹立治療的目標,殘疾兒童的主要問題是自尊,自我認同,還有歸屬感,以及生活目標。以及如何面對歧視,如何在公眾面前表達。
孩子的天性是游戲,所以治療的方式也是游戲。穿插一些解釋和干預就行了。團體治療里,心理醫生的作用會近一步降低。
Ⅷ 如何培養智障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
因此,引導智障兒童處理好人際關系,就必須從處理好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入手。
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在幼兒園里,老師在智障兒童心目中佔有獨特的重要地位,教師對孩子的態度和行為,直接影響孩子交往能力的培養和發展。因此,作為智障兒童教師,要熱愛、尊重每個孩子,多一些愛心、細心、耐心和童心。對待那些性情活潑、開朗、交往能力強的孩子要給予充分的贊揚和肯定,促進他們進一步的發展。對待那些內向、膽小、自閉和交往能力較弱的孩子要理解和鼓勵,以親切的語言與和藹的態度激發他們參與活動和交往的慾望,積極了解他們心理上的需求,幫助他們克服對交往的畏懼心理、營造一種友好和諧的氛圍。老師的一個點頭、一聲贊許、一個微笑、一下撫摸、一個擁抱等,都能給孩子帶來親切、溫暖和快樂的感覺,這對孩子交往能力的培養與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2、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
孩子入園以後接觸最為頻繁的對象是他們的同齡夥伴,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對其社會化發展在某種意義上講,更勝於他們與成人之間的交往。因此,教師必須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創設有利於孩子交往的客觀環境,為他們提供充分交往的機會,以利於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
(1) 教學活動。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需要教師在各領域的教學中,有意識地結合平時孩子交往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教育,並通過一些交往的情境,讓孩子分別處於不同的位置,扮演不同的角色,在特定的情景中去辨別、體驗、理解、感受他人的情感。如,根據某些孩子想獨占玩具而爭吵打鬧的現象,教師可以提供或自編一個「玩具哭了」的角色故事,組織孩子扮演角色並討論:玩具壞了怎麼辦?想玩的玩具只有一件,大家都想玩怎麼辦?協商的語言怎麼講?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請經常爭搶玩具的孩子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讓他懂得好的玩具大家一起玩,輪流玩,共同游戲時要遵守規則,要愛護玩具。
(2) 日常活動。在日常活動中,教師要為孩子提供大量的活動材料,並有意識地提供些需要與別人共同協作才能玩的環境。如棋類、角色游戲、表演劇等材料,教師引導孩子自由組合,自選活動內容,在活動中保持愉快的心情,主動參與活動,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活動中逐漸培養交往意識,學會與小夥伴友好交往的技能。教師在組織日常活動時,要注意觀察了解孩子活動時的情況,恰當地引導,成為他們活動的參與者和協調指導者,促進孩子友好交往,提高他們的交往能力。當出現矛盾時,請同伴與當事人共同討論解決問題,老師盡可能不要直接干涉,只是給他們一些建議,引導其觀察、體驗別人的情感,引發其自身解決問題的動機與能力,減少對教師的依賴。為了擴大孩子的社交范圍,教師還可以帶孩子們到不同的班級去與別的小朋友和老師交朋友。每天的課外活動時間,教師也應鼓勵他們和別班的小朋友一起打球、游戲,這樣可以逐漸鍛煉和提高孩子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
3、家園同步教育,強化交往能力。教師要注重與家長的聯系,取得家長的支持與配合,使家庭和學校形成教育培養的合力。為孩子在家庭創設良好的社會交往環境,進一步培養與強化孩子的交往能力。
(1) 引導家長積極參與孩子交往能力的培養。教師可以通過親子活動、家長會等形式,向家長宣傳培養孩子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增強家長創設交往環境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並說明家長的社會交往態度對孩子的影響,要求家長給孩子樹立友好交往的榜樣。還可以通過不同的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家長介紹有關培養孩子社交能力的方法和信息,也可以組織家長暢談交流經驗和體會,以提高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培養技巧。
(2)指導家長創設良好的社交環境。教師可建議家長多帶孩子從家庭走向社會,擴大孩子的社交范圍。例如,每周帶孩子到親戚朋友家串門一次,帶孩子外出購物或郊遊,指導孩子獨自招待來訪的客人,鼓勵孩子購買日常用品,買門票,問路等,另外,教師可以要求家長教孩子使用現代通訊工具與熟悉的人進行交往。
只要教師和家長密切配合對智障孩子進行教育和培養,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和社會交往活動,智障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就能得到逐漸的強化和提高。
Ⅸ 怎樣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