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心理輔導課
Ⅰ 如何幫助學生改善學習方法心理輔導活動課教案
1、首先讓孩子根據自身的學習情況制定學習計劃或是目標,鼓勵學習一步一步去實現。
2、專 在閱讀時屬常記下不懂之處、經常閱讀與自己學習看似無直接關系的書籍。
3、 重視做好課前預習和課後復習。
4、聽課時注意做好筆記,做筆記時,常把材料歸納成條文和圖表。
5、 注重利用參考書和習題集,注意歸納並寫出學習中的要點。
6、 聯系各科內容進行學習,然後抓住要點進行解題。
7、 閱讀中認為重要或需要記住的部分,就劃上線或者做好記號。認為重要的內容,就格外注意聽講和理解,經常向老師或者其他同學請教不懂的地方。
7、善於吸取別人好的學習方法,重視學習的效果,不浪費時間
Ⅱ 心理老師是怎麼給學生上心理輔導課的
如何上好心理輔導活動課
很高興坐在這里和大家一起探討如何上好心理輔導活動課。由於到目前為止,學校教育還沒有明確的心理輔導活動課的教材,以及本人也是在不斷地學習和探討之中,說得不足的地方,請大家多多見諒。
心理輔導活動課也叫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它具有發展性和預防性,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一種活動形式,其特點是:它以解決學生成長中的問題為主線確立活動目標,以學生的心理需要和關注熱點組織活動內容,以學生活動為主,以學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體驗為核心,以學生的心理發展和成長為歸宿,以學生學會自助和助人為目的。
心理輔導課不同於一般學科課程,不是單純的心理學知識的傳授,也不是單純的心理品質的訓練,它以學生個人的直接經驗為中心,在學生沒有學習知識的壓力的情況下,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放鬆心情的緩沖地帶,使學生在這里能夠重新審視自我、認識自我、悅納自我,為更好地發展自我奠定基礎。如今學生的心理健康日益受社會、學校、家長的重視,在這種新形勢下,我們廣大教師面臨著新的挑戰,即怎麼樣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怎麼樣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心理素質。上好心理健康活動課是我們達到這一目的重要途徑之一。那麼,怎樣才能上好一堂心理輔導活動課呢?下面我就心理活動課的主題選擇、目標設定、活動形式、教學的設計流程談談我的看法。
一、確定輔導主題
主題的確定非常重要,因為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設計首先要從課程的名稱開始。課程的主題是一節課的中心或「靈魂」,好的主題能吸引學生,發人深省,引發相關的思維活動。因此,科學准確地選題是班級心理活動課成功的前提。心理活動課的內容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本班的具體情況確定。了解學生需要什麼,有什麼困惑,其共性的問題是什麼,有什麼個性的問題表現。這樣的設計才有針對性,學生在課堂上才有話可說。我們在確定主題時要注意三點:⑴選題不要單一。(我在網上看到一個對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競賽主題選擇情況的調查中)大多數人選題集中在情緒和人際交往方面為主題的居多,而涉及學習心理、適應問題、網路問題、厭學問題、青春期問題等主題的較少。因此我們應當選擇一些符合青少年心理發展特點的如「長大的感覺」「多變的情緒」「消除誤會心舒暢」等等,這些主題內容具體形象、容易操作,課堂氣氛也較活躍。⑵主體范圍不宜過大。許多心理輔導老師在確定主題時,應該認真考慮主題的范圍和課堂的容量,如人際交往、讓世界充滿愛、歡樂人生、認識自我、悅納自我等等。這些主題范圍就過大。主題過大,難以在一節課的時間內完成輔導任務。我們可以把它作為一個方面內容,內容確定之後要用通俗、准確的語言提煉主題。例如進行「人際交往」方面的輔導,可以提煉成「同學之間」、「師生之間」、「與父母溝通」等這樣的具體主題進行輔導。主題要小,以小見大,這樣師生在活動中就便於操作,並在活動中達到真正的體驗和感悟,起到調節心理的作用。⑶主題的內容不能引起歧義。如有位老師選擇了《信自己,收獲大》這樣一個主題,在輔導課臨結束是進行總結提問學生:「同學們,這節課大家有什麼收獲呀!」有位學生回答說:「這節課告訴我們,要相信自己,不要相信別人。」因此,我們在確定主題時,要考慮主題是否會引起學生的誤解,否則就會誤導學生,使輔導效果大打折扣。
二、設定輔導目標
輔導目標是學生通過輔導活動後要達到的學習結果,輔導過程就是圍繞輔導目標進行的。輔導目標是輔導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確定了主題後,接著我們就要緊緊圍繞這個主題制訂切實可行的目標。目標的設計應當具有導向和調控的作用,應當具體,以便於操作.在認知上應該『了解』什麼、『懂得』什麼或『轉變』什麼,在行為上要『學會』什麼,『養成』什麼或『改變』什麼,在情感上要『體驗』什麼,『感悟』什麼。其次,『可操作』主要體現在目標的適度性上,既不超越、也不低估學生的年齡特徵,目標的針對性應該非常鮮明。」上完了一節課以後,聽課老師往往會根據你所設置的目標去衡量一節課的好壞,看你的目標在你這節課上是否都達成了.而且目標的制定是否圍繞主題而定。輔導目標過多、太散,也就缺乏可操作性了。
比如:有一節主題為《快樂就在我身邊》的輔導課,心理輔導老師把目標定位三個:1、讓學生感受自己身邊的快樂並一起分享快樂。2、了解、掌握、緩解和消除不良情緒的幾種方法3、幫助學生增強對自己情緒的調控能力,形成積極的心理防禦機制。這三個目標形成三節課的內容,要在一節輔導課中完成這三個目標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一節心理輔導課中,輔導目標的設置不宜太多,目標要集中,不要面面俱到。另外,目標的設置要有層次性,層層深入。如《多變的情緒》一課,目標可設置為:通過活動,引導學生初步了解自己的情緒變化;幫助學生懂得情緒雖然復雜多變,但卻是可以由自己來調控的、這兩個目標簡單明了,清晰、操作性強,並且層層深入。
三、設計活動形式
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活動的形式應該是根據活動的具體內容、目的和學生的年齡特點而定的。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感性思維豐富而缺乏理性思維,因此他們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小學生心理活動的形式要多樣、輕松活潑。在活動中,我們要盡量融入音樂、美術、舞蹈、表演等藝術形式,讓學生不會感到厭倦、枯燥。而對於高年級學生,理性思維較強,因而讓學生在活動中去體會,去感悟。並在活動中,使學生不斷能接受到新的信息和他人的反饋。從中獲得新的經驗。同時喚起學生內心深處存在的一些心理體驗,增強其心理感受,以達到心理健康的目的。高年級活動的形式可以用創設問題情境、小組討論、游戲、角色扮演、小調查、小測驗等各種活動加以輔助,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思想活躍起來,讓學生全身心地獲得心理感悟,通過感悟內化為自己的行為習慣,通過習慣形成穩定的心理品質。
四、輔導過程的設計:
心理輔導過程的設計可分為三個階段:導入——展開——結束
導入階段對應的是暖身步驟。
展開階段占據了整堂課的大部分,也就是解決預期的學習結果,或者預期的學習活動要到達的標准。
Ⅲ 心理輔導課怎麼上,有什麼注意點
善於觀察學生心理活動、語言表達、行為等方面。
Ⅳ 簡述心理輔導課在教學組織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心理輔導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目標大而全,顯得空洞
心理輔導課以課程的形式表現出來,是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條重要途徑。輔導課目標是否具體、有針對性,直接影響到對學生輔導的成敗。筆者在看了不少心理輔導課後,深感不少教師確定的目標偏大偏全,缺乏小而實的特點。
如一位中學教師上課的主題是「走出人際交往中的困惑」,確定的目標是:「培養學生正常的人際交往能力,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培養學生正常的人際交往能力,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正常的人際交往能力,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為每個學生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在短短的45分鍾里,要達到智力開發,人際關系的建立,良好環境的營造,怎麼可能呢?
又如一位小學教師在20分鍾的班會上,輔導的主題是「合作精神的培養」。確立的目標是:「通過游戲使學生認識到集體活動的重要性;通過游戲使學生認識到合作精神對形成班集體凝聚力的重要性,培養他們熱愛集體、關心集體的良好品質;通過游戲,使學生認識到與人合作是培養他們合作能力的重要因素。」這樣的目標對小學三年級學生來說,既空又難。
心理輔導的輔導內容概括起來有:學習心理輔導、人格輔導、生活輔導和職業輔導。每一塊輔導內容都是由一系列具體目標構成的。比如人際交往輔導可分為人際溝通的意義、人際溝通的原則、人際溝通的技巧等。這三個分解目標所含內容十分豐富,所以應設立一系列主題進行系列輔導。
2過於講究結構,模式化傾向較重
心理輔導課以活動為主,當然也具有一定的結構。在師與生、生與師的多向交流中,雖然每一段活動的訓練重點不同,但都要體現其主題。但是它的結構絕不同於學科教學。它是開合自如的,是組塊式的,並富含色彩的。但不少教師受學科教學的影響,形成了思維定勢,反應在操作上,帶有明顯的學科模式的特點。比如講究「引入課題(讀課題)—展開課題—升華課題—教師贈言(總結)」。在活動的開始和結束環節,教師的語調、語氣非常講究抑揚頓挫、一板一眼,連站姿也是挺胸抬頭,少了親切、自然、平和。在引人課題時還要演示教學目標,並讓學生讀本堂課的重難點。這顯然是受了學科教學的影響。
3內容缺乏針對性,忽略不同年齡段學生的需要
傳統的課堂教學強調社會本位和知識本位,對學生的心理發展與主觀需求比較忽略。而心理輔導課強調從學生的主體地位與主體需要出發,著眼於學生的發展。因此主題內容的選擇一定要有針對性,要在課前了解的基礎上精心設計,確實保證學生一課一收獲,避免膚淺。在筆者觀摩過的幾十節心理輔導課上,大多數的教師選擇的是人際交往和怎樣面對挫折。這兩個選題的確具有現實意義,但在滿足不同年齡學生的需要和發展方面,顯得視角偏窄。比如初一新生輔導重點應放在學習適應與學習方法的輔導上。事實上,不少學生的心理問題與困惑(如自卑、人際關系與社會適應的不良等)多是由學習方面的挫折帶來的。在輔導課上,學生也反應出這個問題。但由於教師在認識、方法上准備不夠,對此問題只是一晃而過。
事實上,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苦惱是不同的,概括起來,學生感到困難最多、最需要幫助的是如何學習的問題。而目前學校心理輔導課在學習輔導方面做得很不夠。就拿挫折輔導來說,如果從學習的挫折與學習方法、科學用腦這個角度切人,比以一些膚淺的例子讓學生進行空泛討論更能幫助學生。又如,對高中生的輔導除了學習輔導繼續是重點外,關於未來發展和職業選擇的指導,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對於職高學生來說更是如此。而這方面的指導是卻是非常有限的。
4取例兒童化,未考慮中學生的年齡特點
心理輔導課的材料引入,其作用是多方面的。比如為了激發興趣、情感共鳴、辨析思考、感受領悟等。因此內容事例的選擇必須考慮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否則難有實效。但不少教師選擇材料顯得兒童化和隨意性。比如一個教師在「挑戰自卑」的輔導課上,屏幕上出現一道「3+5=?」的題,旁邊一個小學生滿臉通紅、戰戰兢兢、結結巴巴。教師就讓學生討論這類行為的性質,最後教師歸結為自卑。這個事例對中學生既無吸引力,又缺乏充分的說服力,還會讓學生感到幼稚。又如,一位教師在「認識自我」的輔導課上,一開始就出現「小馬過河」的動畫。接著讓學生討論「小馬過河的行為反映了什麼?」結果根本未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討論不起來。只三兩個學生發言。最後教師總結道:「小馬不能正確認識自己。」這一材料選自《小學生語文》第三冊。雖經過修改,但對中學生而言,實在難以激起他們的興趣。
5交流單向,缺乏平等、尊重、寬松的氛圍
心理輔導課的本質決定了它的氛圍應是平等的、尊重的、接納的、寬松的,其交流形式應是多向的,交流的內容應是多元的。學生在這樣的氣氛中積極地參與,自由地傾訴,獲得一種在其他學科中無法得到的全新體驗與感悟。但有些教師常常是大段大段地替學生發言,大段大段地總結,還常常打斷學生發言,急於評價,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觀點灌輸給學生,自己成了主角。生與生的交流溝通也很不夠。有些教師請學生分組討論,無具體要求,小組間還沒有充分交流就結束了,完全流於形式。
6活動流於形式,效果甚微
心理輔導課是以班級為單位。因此它的輔導功能主要表現在學生通過豐富多彩的心理體驗感悟心理知識、感悟心理問題、感悟自我調控的技能,掌握一定的技巧方法,促進自我發展上。這就決定了它的性質主要是活動,其形式是豐富的,且能達到實效。
在實踐中有些教師雖然採用了「問題情境、小組討論、游戲、角色扮演、小測驗」等形式,但表現出的問題,要麼是創設情境的事例不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第4條中所舉例),難以激發學生興趣,產生不了情感共鳴;要麼是不依據主題精心設計,隨意進行小品表演,像場鬧劇;要麼是不管問題的深淺都叫學生討論,表面熱烈,實際上學生未有收獲;要麼是一堂課里,塞滿了動的外顯形式,少了內在的思考和感受。
7「貼標簽」現象較普遍,評價呈兩極化、德育化特點
學生在心理輔導課上真誠地表露,大膽地講出自己的情況時,有的教師不是給予肯定或否定的兩極評價,就是根據德育的標准去分析。
如在主題為「挑戰自卑」的一次輔導課上,一開始教師叫學生唱「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作用何在?)。歌畢,師問:「你們是否對自己容貌滿意?」(無人應)。見狀,師點了一位男生,這位學生把自己的苦惱展現在同學和老師面前:「我對自己的容貌、個子都不滿意。」師又問:「有對自己很滿意的嗎?(無人應)接著,這位教師小結道:「對自己劣勢太強調,就易形成自卑心理,就是心理障礙。」
又如,在主題為「人際交往的技巧」課上,當一個學生談到自己對人的熟悉很慢時,教師語重心長地說:「這樣是不利於你的成長的,要努力克服,大方地與人交往。」(學生尷尬地坐下了,一些學生大笑。)
還有的教師用「誘導方式」一步一步把心理輔導課變成了陳舊的政治思想課。如在「嫉妒——心靈的腐蝕劑」一課上,師問:「你們有嫉妒心嗎?」(生無反應,於是生做測試卷。)
師:你們在測試卷上列的幾種情況和我想的不一樣。不要著急,慢慢想,在生活中嫉妒給你們帶來傷害沒有?(生無反應)
師:比如,老師總是表揚XX,你很不滿。(學生嘀咕:當然不滿。)
生甲:這是嫉妒。
師:一個同學穿名牌,另一個學生用刀片劃破。(有學生嘀咕:我們班沒有。)
生乙:這種行為很惡劣。
師:同學們,想想,嫉妒給我們帶來什麼危害?
兩生:破壞人際關系!
師(激動):對!破壞人際關系!導致心靈扭曲!害人害己!
(師接著講了一個釣魚的典故。說的是一個人釣魚很在行,釣了很多魚……)
師:你們會怎麼想?
生:我如是那人,該多好。
生:我會祝賀他。
生:我會把這個池塘買下來。生:那人釣魚,我就買魚。
師:有沒有消極的辦法?
生:把那人的船打個洞。
生:往水裡扔石頭。
師:哪種是積極的?
生:結網。
師小結:買魚是不勞而獲。打洞、扔石頭是不道德的行為。所以「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試問,這樣的課怎麼能稱得上是心理輔導課?
8測驗隨意,缺乏科學解釋
在心理輔導過程中,常常使用心理測驗,其目的是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況資料,並為輔導決策提供參考意見。通過測驗和評價,促進學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揚長避短,發展自己。這里指的測驗是標准化量表。在學校心理輔導課上,不少教師喜歡搞小測驗,好像不測驗就無法體現心理輔導的科學性。而教師常使用的卻是非標准化測驗量表,而且解釋全憑教師一張嘴。另外,由於缺乏心理學專業知識,一些教師在解釋測驗結果時,就很不科學。如把「對別人的羨慕」解釋為嫉妒;把「做不完代數應用題,感到煩躁」解釋為消極情緒等等。
准確地選擇,科學地編制和使用測驗表,並科學地解釋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因此,使用時需要十分謹慎。
造成以上問題的原因
1觀念陳舊、僵化
無論是學科教學,還是心理輔導活動,都需要建立新的現代教育理念。心理輔導尤其要體現新的學生觀,要「以人為本」,視學生為獨立的個體,是發展中的個體。只有把現代教育理念內化為教師本人的思想,才能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與深入提供保障。
2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不夠
主要表現在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質、作用、特點、原則等方面存在模糊不清的認識。大多數教師僅憑班主任工作經驗或德育工作經驗進行心理輔導,未能從觀念上把握兩者的區別,必然效果不好甚至產生負面影響。
3缺乏心理學專業知識的認知准備
一是基礎理論,二是專業理論。有些教師僅了解一些普通心理學的概念。對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等從未涉及,更何況心理輔導理論了。因此難以從心理學角度看待學生的心理困惑、心理問題和心理行為。
由於我國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起步晚(20世紀 80年代中後期),因此專業的心理輔導教師十分缺乏。即便是一些大城市在開展這項工作時,由於行政部門對輔導教師的培訓工作認識不夠,更未制定一項切實有效的規劃,培訓也僅限於上千人的講座、報告,難以從根本上解決教師心理學方面的認知需求,故在心理輔導課上出現解釋的泛化、臉譜化、貼標簽、知識的錯誤就不足為奇了。這樣輔導的結果可能使學生包裹自己,不再願意讓自己的苦惱、快樂、傷心等情況真實地層現出來。
4缺乏心理輔導的基本技術和經驗
即使對心理健康教育有比較全面的認識,有一定的理論儲備,但未掌握專門的心理輔導技術,諸如傾聽、談話、溝通、共感等技術,缺乏團體輔導的操作技能,也不可能上好心理輔導課。此外,教師經驗的欠缺也是影響輔導效果的重要因素。
5原有認知行為模式影響心理輔導課的質量
目前從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主要是班主任、輔導員、政治或生物等教師。這些教師在心理輔導課上,不可避免地以固有的認知模式和行為方式操作課程。正如前文所舉列,帶有很明顯的學科特點。
Ⅳ 團體心理輔導課該怎麼上
沒明白 什麼意思 團體上心理輔導課 好像意義不大 因為每個人的心理問題都不一樣 採用針對性的輔導效果會更好一些 不過 團體上心理輔導課對於那些自閉症患者應該還算是一種好的方法 這樣可以多接觸 多交流
Ⅵ 心理輔導活動課和心理健康課有區別嗎
有區別的。
心理健康課是學校為保障學生心理健康,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課程教育。具體目標:是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少數有心理行為問題和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科學的心理咨詢和輔導,是使他們盡快擺脫障礙,調節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輔導課是學校按同一年齡段的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通過各種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有目的、有計劃地去培養、訓練、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達到健全和完善人格品質的心理輔導形式。具體目標:發展性目標和預防性目標。
其中發展性目標側重於學生心理潛能的開發,心理素質的培養,幫助學生自我完善,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提高今後的生活質量;而預防性目標是幫助學生及時發展自己在學習、生活、成長中的心理問題,學會矯治和調節心理偏差的方法,培養良好的心理適應能力和積極健康的情緒。
Ⅶ 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課型有哪些
第一種「深度體驗」式:它是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感悟、體驗、接受行為訓練的課程,因此,教師必須圍繞教學目標設置各種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加深學生的體驗深度,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目的。
第二種「情景——建構」式:教師堅持「目中有人」的原則,力求建立溫暖的、學生彼此熟悉、相互接納的學習場所,提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活動材料,創設家庭般的環境和規則,創造安全、親切、有歸屬感的教學氛圍,傳遞信息,在各種有心理建構意義的活動中解決問題,在問題的解決和建構過程中,體驗心理成長,獲得心智的提高。
第三種「活動——體驗」式:緊扣心理輔導課的兩個核心要素——活動與體驗,通過創設一定的心理情境,開展極富啟發意義的活動,來造成個體內心的認知沖突,喚醒學生內心深處潛意識存在的心理體驗,以達到實際影響他們心理發展水平,提高心理素質的目的。
第四種「討論——澄清」式:在民主和諧的活動氛圍中,引導學生對典型性、開放性、趣味性的話題展開討論,使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澄清問題,通過互助式的討論達到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助人自助」的目標,全面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
第五種「話題——體驗——自助」式:選擇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最密切的話題,找到他們最渴望得到解決的問題,藉助談話的方式,運用情景體驗,安排「情景聚焦——快樂碰碰碰——金點子大賽」這三個板塊,通過輔導,讓學生學會面對現實,坦誠地交流做錯事後的感觸,感受承認錯誤後的輕松、快樂與踏實,重新審視自己、認識自己、悅納自己。
第六種「體驗——感悟」式:以學生主動參與、充分體驗、深刻感悟為主線,營造安全心理環境,解放學生身心,通過學生的心理互助實現助人自助。
第七種「體驗——分享」式:從「感受」入手,以「感受」激發學生興趣,以感受營造氛圍,以故事啟發、小品表演等形式逐步引導學生通過領悟提升或改變心理認知,並在體驗中深化認知,在分享中宣洩情感,課型設計目標集中,層層遞進,注重體驗,但又不失認知的提升,使心理輔導課的「體驗」和「領悟」和諧的結合在一起。
第八種「自省——自助」式:以激發學生自省、促進學生自助為目標,強調學生課前的主動參與、提前介入,課中的主動發展、體驗感悟,課後的主動拓展、延伸實踐,使學生在活動中自我開放,互動分享,自省感悟,形成合理觀念,構建有效的應對模式,完善人格發展,促進個體自助。
第九種「話題——探討」式:通過學生參與暖身游戲,積極創設情境,師生探討分享話題,引導行為訓練,引導學生收集相關材料,並在活動中圍繞這一話題開展各種活動,以達到深化主題,幫助學生澄清他們自己的價值觀和態度取向。
第十種「動態生成式」:尊重學生的個體心理體驗,給予學生自主的空間,在課堂團體輔導過程中形成積極互動,觸發真實感悟,這為生成性心理輔導教學營造良好氛圍,促進學生在某一個心理話題上有所感悟、觸動、體驗、思考,從而實現自我心理成長。
第十一種「認知——行為訓練」式:心理健康課不只是教給學生面對問題的理念,也要提供給學生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在面對問題時能想起我們學過的特殊方法,從而能夠讓自己從迷霧中走出來。認知——行為訓練把團體輔導訓練引入課堂,希望學生在面對壓力、感到焦躁不安的時候,除了用認知方面改變自己外,能應用放鬆訓練使自己回歸平靜。
第十二種「情境——感悟」式:巧設情境,直觀感悟,內化體驗。也就是教師根據輔導目標,向學生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情景,讓學生通過一定的活動去體驗有關的問題,在體驗、感受和思考的過程中,在教師的點撥和引導下,促使學生認識的內化,形成較為穩固的觀點與信念,並以此來指導、規范自己或他人的行為。
第十三種「現場——探討」式:立足於學生熱點問題,以虛擬場景為主線,並在各環節配以體驗式現場調查,活動中穿插音樂,錄象等,形式多樣,倡導體驗
http://www.dqyfxx.net/ReadNews.asp?NewsID=560資料原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