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心理輔導案例
① 《小學生心理輔導》第二單元討論案例1:「六十九分的困惑」。某小學生李燕英語
小學生心理輔導第二單元討論方案169分的困惑某小學生的英語是69分,而我們可以根據他的學習能力或者臍帶加減程度才能夠確定是不是
② 小學生心理輔導案例分析
看了上面的內容後,我強烈地感受到孩子心理障礙的形成,家庭的因素佔主要作用版。所以,在輔導孩權子、幫助孩子的過程中,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是需要去做的,那就是去疏通孩子母親的愛之渠。母親給予孩子的愛是任何一個心理輔導老師都無法替代的,但心理輔導老師可以幫助母親,重新擁有愛孩子的能力,這種能力不代表母親的言行是對還是錯,而在於愛的表達方式是否被孩子接收到,是否真的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如果不是,那麼,只有去換其他的方式去愛,換不代表無能,換只代表去尋找更好的途徑。
願我的感受能夠對你有所啟迪,能夠幫到孩子的母親學會愛的方式,幫到孩子健康成長。祝福!
③ 有關小學生心理咨詢案例的作文
1..父母的愛是最崇高,最偉大的。聽叔叔說,父母的愛在很多事情上體現出來。 比如:有一次,媽媽去超市逛,看中了一個很漂亮的花瓶,就出高價買回來了,結果我不知道,把我最要好的朋友請到家裡來玩游戲,可是我們玩著玩著,就不小心把媽媽買回來的花瓶打碎了。事後,媽媽回來了,我主動的向媽媽承認的錯誤,媽媽聽我說完後,並沒有大發雷霆,還笑著對我說:「沒關系!下次注意點不就沒事了嗎?」 再比如:有一次,我上數學課的時候沒有認真聽老師講課。回到家後,作業不會做,就拿同學的作業來抄,被爸爸發現了以後,被爸爸狠狠地罵了一通,那是爸爸頭一回罵我,自從爸爸那一天罵了我以後,我就開始有點恨起爸爸來了。 還有一次,我在學校看見同學們的爸爸媽媽都給她們買了一個很可愛的芭比娃娃,我也想要。回到家後,就叫媽媽帶我去超市幫我買一個芭比娃娃,我本以為媽媽會說我,正在讀書的時候,玩什麼芭比娃娃,好好學習,現在不可以玩具的,沒想到,媽媽的想法竟然出乎我的意料,媽媽不但沒有說我什麼,反而帶我去超市買了一個我最喜歡的一個芭比娃娃。 爸爸媽媽的這些表現都是愛,我現在漸漸地長大了,逐漸的明白了爸爸媽媽以前對我的打呀,罵呀,哄呀,這些都是為了我好,是不想我還在不懂事的時候學壞,也為了我長大以後能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我現在不會因為爸爸媽媽罵我而恨他們了。 爸爸媽媽的愛是什麼東西也無法取代的一種東西。
2..父母對兒女的愛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愛。我的父母同所有的父母一樣,他們的愛伴隨著我成長。在摔倒的時候,他們教我如何爬起來;在我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他們鼓勵我、支持我;在我勝利的時候,他們欣賞我,誇獎我;在任何時候,他們都無微不至的關心我。他們為我高興,為我難過,
為我操心,更為我付出。最近發生的一件事情讓我更加理解了父母的愛。
4月份匯文培訓班突然增加了一次考試,這是我有生以來考得最糟糕的一次,雖然成績還不知道,但自己感覺真是糟糕透了,14道題,一半都不敢保證正確,真是羞到家了。正當我思索怎麼面對爸爸媽媽時,爸爸已經在學校門口等我了。
見到爸爸,聽到他的聲音:「今天是不是考試了?」我點點頭,「難嗎?是不是考砸了?」這使我更加抬不起頭,更加使我慚愧。一路回家,除了電動自行車嗡嗡的發動機聲,再沒有別的聲音了,不知爸爸是如何知道我考砸的,大概是看我的表情猜得吧!不知不覺到了家。回到家,媽媽便在門口等我,一見我,便問:「聽說今天匯文考試,沒有提前通知,考得怎樣?」她眼裡放出了光芒,這使我更加說不出話來。可是看著她這樣,又不使我不得不說出。我對媽媽說:「考砸了。題基本沒見過,四分之一的題都是蒙的。」媽媽眼睛的光芒弱了一些,對我說:「你認為自己能得多少分?進的了前100名嗎?」 「不知道。」我再也受不了,沖進了房間。其實我的心底知道,爸爸和媽媽為我付出了很大的精力,一年來他們風里來雨里去陪著我去參加各種培訓班,我也知道他們想讓我上一個好中學。我如今考了這么個結果,讓我更不知如何面對爸爸和媽媽的心。
這時,爸爸走了進來,對我說:「如果是我的好閨女就站起來,考試砸了下次可以考好,不是還有一次考試呢嗎?但是人心跨了卻不可重新再來。告訴我,你永遠是最好的,行嗎?我不要求你現在說,但是用實際來告訴我,我堅信,你能行!」
媽媽把蘋果遞給我,說:「先吃蘋果吧!」淚水模糊我的眼睛,蘋果在我手心,似乎有千斤重。它,凝聚了愛的力量,使我不再悲傷。
雖然不知未來的我會是怎樣,但我堅信,在愛的海洋下,我並不會獨自一人駕駛,因為有了愛,我的心才會變得有光芒、溫暖。這一點,我深信不疑。主人公可以換
④ 小學生團體心理咨詢案例分析
一、基本情況
王滿,男,8歲,小學二年級學生。該生學習成績差,性情怪異,很難與同學相處。
1、 衛生習慣差,手臉總是有污穢;
2、 人際關系惡劣,總是欺負周圍的同學,總以強者形象出現,無緣無故的,就打同學一巴掌或踢同學一腳,要不就咬人。
3、 組織紀律差,上課時有話就說,沒有留心聽課、認真思考、舉手回答的習慣。
二、原因分析:
1該生從小跟爺爺在老家生活,很少見到父母,對父母缺少依戀。,爺爺對他言聽計從,千方百計滿足他,漸漸形成橫蠻任性的性格。(小時候環境生活的影響)
2、後來父親怕他吃虧,叫他回擊欺負他的人,漸漸地,他由一個受他人欺負的人轉為一個欺負他人的人,由一個弱者變成一個大「天王」,令老師極其頭疼。(父親錯誤的引導方式)
二、原因分析:
由於該生自小過於寵愛、放縱,家長怕他吃虧,使他在家庭、在同伴中慢慢變得像個「小皇帝」。別人說他不得,碰他不得,而他卻目中無人,動不動就打人。該生以自我為中心,不接受別人的意見,他並沒有認識到來學校是來學知識、學文化的,更沒想到來學校是要遵守紀律的。對待這類孩子,一下子的批評教育是不能解決問題的,解鈴還須系鈴人,來源於家庭的病症,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學生的健康人格才能有效地培養。
三、綜合分析與診斷
該兒童目前要解決的主要有三方面問題:
1.攻擊性行為;
2.人際關系;
3.學習適應性。
為什麼會有這些問題,具體分析如下:
1.攻擊性行為:
根據兒童的成長經歷,攻擊性行為的產生主要是經驗習得的結果。人的行為都有"趨利避害"的特點,之所以選擇某種行為,主要是這種行為能給當事人帶來某種利益。本案中的"攻擊性行為"的最初形式是"被打",而他打小朋友是角色的轉換,但當他打了小朋友後沒有任何的"懲罰"出現,就再一次證明了這種行為是可行的。"強者打人"與"弱者挨打"的體驗在認知上讓他強化了這種打人的行為,讓他在認知上強化了這種行為的合理性。
因此,觀念中形成了這樣的推理:「弱者」受到別的小朋友欺負,「強者」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武力來保護自己。而且,在"我是強者"的強烈暗示下,往往會對外界發出警示,以表明自己的強者姿態。
當行為不斷反復後,將會變成為一種習慣,甚至成為人格特徵之一,就現狀及年齡階段,還談不上"攻擊性人格",只能說有攻擊性傾向,也正因此,及時的干預是可以矯正的,否則隨年齡的增長,行為復現率的提高,會使改變難度增大,演變為人格特徵。
2.人際交往問題:
該兒童的人際交往問題與他的攻擊性行為密切相關。攻擊性行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負",但卻引起了同學的"注意",這些行為也就形成了他在別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動不得、說不得、脾氣大、愛打人、即使有些行為是暗示"我想跟你們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認同和接受的。
3.學習適應性:
現該生學習沒有多大的進步,這是發展過程中的適應不良表現。這除了影響行為與人際協調外,還有對學習態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影響。
目前,該生所面臨的學習問題主要是如何調整好情緒,給予學習相應的注意力,提高上課效率,並且這也是促進人際關系的重要方面。在行為上給予積極的建議與指導,兩者結合才可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四、進行晤談引導
1、詢問基本情況。
2、向家長反映該生的在校表現,表明想教育好其兒子的心意。
3、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4、與孩子交談,探尋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思想意願;
5著重讓孩子表達"當時怎麼想,想怎麼做,感覺如何",目的一在於讓孩子宣洩;二在於讓父母學習與演練與孩子的溝通;三可以順勢引導家長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工作。
6、讓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歡迎的學生,讓他明白如何與同學相處,做個受同學歡迎的人。
7、指出繼續努力的方向:繼續自我監督與控制。
8、制定行為目標,加強自我管理能力;
五、咨詢效果評價
基本達到預期目標:改善了攻擊性行為,促進了良好人際關系的發展,提高了學習適應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