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個別輔導效果
❶ 學校如何落實學生的個別化輔導
這個時候根據學生的個性情況處理情況,還有他們的需要學校落實學生的個別化的輔導。
❷ 如何進行差生輔導及檢測輔導效果
後進生的輔導工作是我們老師常遇到難題,但我們又如何面對這難題呢?採取怎樣的措施呢?我就從多年的工作中總結經驗。我會圍繞著思想策略和學習策略互相結合進行。也就是說「以心促學」吸引學生的心,促進學生想學---愛學—能學—會學,這樣的主線進行循循上誘的探索,下面談談我的幾點做法:
一、貼進後進生的心,激勵後進生「想學」的願望。
在班上,後進生常常被學生鄙視,認為他們是班上的包袱,敗類等,使他們產生一種壓抑感,厭學,自信心不強等心理障礙, 魯迅先生有句話:「教育是植根於愛的。」愛是教育的源泉,教師有了愛,才會用伯樂的眼光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對自己的教育對象充滿信心和愛心,才會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創新的精神。了解這些情況我主動採取適當的形式去靠近他們栽培他們,如:多找後進生談心、編座位照顧後進生、上課要多提問後進生、耐心回答後進生的提問、當面批改差生的作業、採取「一幫一」的活動、多發現後進生的「閃光點」、多鼓勵少批評等等措施,也得到了比較理想的效果。
二、激發學習興趣,誘導後進生「愛學」 。
要想後進生由「要我學」到「我想學」是一個十分難得可貴的進步。但是如果不能把他們對學習的興趣穩定下來,那一切努力將會前功盡棄。因此,我根據後進生的心理特點,特別是高年級的學生自尊心較強,又是發育時期,所以要非常注意後進生的心理狀況,要對症下葯,必須找到一些切實可行、有效的途徑來激發學習興趣 ,誘導他們「愛學」。 比如:課堂教學中,多設計一些游戲,性競爭性的 活動讓後進生也能參與其中,讓後進生回答難度較低的問題,作業、考試成績設立進步獎並有意地把他們平均分配到每一組,他們得了什麼獎都各加十分,讓全班同學都看到了他們的進步,讓他們也覺得很光榮也感到學習的快樂等。總之,看到後進生即使有微小的進步,也應當給予肯定,並及時通報家長,讓後進生創造獲得成功的機會,讓他們體驗到學習的快樂,讓他們在班集體里和家中都體驗到學習取得進步的喜悅,從而穩定學習的興趣。
三、適當降低起點,分散難點,讓學生感到「能學」 。
1、在進行英語教學時,我注意適當降低知識起點,讓後進生也能跨進新知識的門檻,讓後進生感到自己能學,學起來不會吃力,在給學生上新課時,把知識的「度 」放緩一些,對知識點少發揮、少加深,讓後進生理解新課的內容並掌握教學的重難點的為主。在練習中補充一 些綜合性題讓成績好的學生吃「飽」,而對後進生不作要求。對有的知識點,也可以放在單元復習或總復習中加深和拓展。
2、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我做到上課速度適當放慢,讓後進生感到能跟上教學進度,後進生是班集體的組成部分,教學效果應當追求全班的整體效果,要顧及後進生的反應,因此我在進行教學時,不勉強趕速度,而是做到照顧學生的全體,不能忽略後進生。例如,在講重點內容時,我切實做到放慢速度,並盡可能重復一二次;在要後進生回答問題前,讓他們有充分思考的時間 ,誘導他們積極思維,讓他們真正地掌握有關知識。
3、分散難點,化難為易。我在進行教學時,盡可能使後進生感到易學,同時,我做到想方設法把難的東西變得容易一些,把復雜的知識變得簡單一些使他們容易接受。如教他們背單詞時,應利用聯想法,歸類法,比較法等,例如:sing就想到singer, write就想到writer,teach就想到teacher等這樣一變二的方法記的快記的牢, 把後進生看來是難的知識變為他們容易理解、容易消化的知識,學習興趣也就會進一步鞏固和提高。
四、培養學習策略,使後進生由 「能學」變為「會學」 。
1、預習是課堂學習的前期准備,是一個學習周期的開端,也是為聽課做好心理上的准備。所以,我要求全體學生都要做好每課的預習,查找新單詞、試讀課文、試譯課文等。
2、聽課是學好功課的關鍵,我要求學生專心聽好每節課,並設筆記本認真記錄知識的重點、難點及理解的思路。
3、復習是對知識的消化和記憶,我注重後進生對聽課的反饋。
4、練習、實踐是對知識的運用和進一步掌握,我經常指導學生的作業,要求他們做到勤思考、樂開口、多下筆,多種渠道進行語言、詞彙、閱讀、寫作等訓練。
5、考試是檢查後進生學習效果,我經常會在考試之前給每位後進生定下考試目標。看看每位後進生是否達到我規定的考試成績。在進步多少分的分數段設立一個進步獎。
除了以上的幾個基本環節之外,還要進一步地教會後進生掌握「精力該集中在何處,動手實踐如何加強」的定時、定量的具體要求。
五、及時檢查反饋、輔導和矯正,進一步使後進生提高學習成績
1、對學生進行分類輔導。 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我能做到拿出適當的課時或利用課外時間,為學生進行集體輔導和矯正;而對少英語生存在問題,則進行分門別類指導,並加強個別的輔導等。
2、藉助學生家庭的力量及時地給學生提供輔導和矯正。 有的學生父母、兄妹有文化,我能及時關心這些學生的學習情況,並給予必要的幫助,這對後進生來說也是有效的。同時,我注意做到,這種幫助和輔導在開始之初也不是全面鋪開,而是有重點的進行個別試驗,在此基礎上,再在全班後進生進行推廣。
我認為,我們每一個教師一定要從後進生的心理上和學習上遇到的困難著手,從學生自身的主觀因素上來落實對學困生進行循循善誘的啟發和引導,進而促進其學習成績不斷提高,最終達到促進學習困難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以上是本人的一些不成熟的建議和做法,請各位多多指導,並提出寶貴的意見。
❸ 如何進行問題學生的個別心理輔導
英盛觀察為您解答:在分析高職院校輔導員的角色優勢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的基礎上,較為詳細的闡述了高職院校輔導員如何開展大學生的個別心理輔導。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W·B科勒斯涅克曾說過:「任何人都沒有完美的心理健康,任何人也不可能完全沒有個人的、社會的或感情情緒的問題」。據有關資料表明,目前,我國大學生承受著各式各樣的心理壓力,有來自學業、家庭、人際關系的甚至是社會方面的心理壓力。高職院校的學生屬於一個特殊的大學生群體,高考落榜的這個特殊經歷,心理健康水平相比起全國普通人群都較低,加上高職學生個人認識水平和生活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筆者認為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不容忽視。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迅速發展,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僅關繫到培養人才的規格和質量,也關繫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由於高職院校規模發展的壓力,有大部分高職院校還接納了「三校生」的生源,引起了高職院校生源參差不齊,老師授課的方式沒有得到較好的調整,高職生在學習方面的壓力比本科生更大,而用人單位對文憑的要求,致使高職院校大學生承受著更大的社會壓力,對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關注更加有必要。如果輔導員能及時而有成效的進行個別輔導,則更能促進高職院校學生積極、健康的成長。文章擬從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優勢和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的基礎上,論述輔導員如何開展個別心理輔導。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輔導員工作的重要職責
美國輔導員協會將輔導員的角色確定為心理輔導師、職業輔導師和社會化輔導師。作為一名輔導員,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到底處於什麼樣的位置,如何發揮好本身的的角色優勢,做好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成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表明,輔導員作為學生工作的基層人員,大多數都是剛剛從高校畢業的大學生,年齡、價值觀、和成長的環境與在讀高職院校學生有著相對類似的地方,因此會有很多的共同語言,溝通的起來有效性都會較高。再者,個體心理輔導中,來訪者和咨詢師要建立一個基本的信任關系,才會建立起更良好的咨詢關系。人的基本特性中,有這么一點喜歡得到信賴的人傾聽。在輔導員角色里既是學生的人生導師,又是學生大學生路上的朋友,對於建立與學生的相互信任感和專門的心理老師較有優勢,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溝通優勢、信息優勢。因此,高校輔導員在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二、高職院校輔導員如何開展個別心理輔導
所謂個別心理輔導是輔導員主動地與學生去發現和討論問題,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去自我認識、積極進取、完善自我,來幫助學生解決學生自身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以及學生在社會適應過程中產生的問題與困難,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我們這里指輔導員的「輔導」不僅僅是我們日常思政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的思政教育中,主要的理念和指導思想是要求學生應該做什麼和怎麼做?是一種命令式的。而我們這里說的輔導員的個別心理輔導更注重的是要激發學生的情感,啟發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從而學會正確地面對現實和實際存在的壓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即通過優化學生的心理狀態和心理結構來解決學生當前具體困難和問題,更注重的是引導的作用和學生自我感悟的過程。
1.把別人當自己——學會換位思考
輔導員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促進者」,在與學生的個別輔導中,對學生要充分信任、真誠地對待學生,積極、用心的關注學生,消除與學生之間的隔閡。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他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因此在輔導員的個體輔導中就要學會換位思考。比如,在個體輔導中,輔導員不要把學生當做一個有心理問題的人,而是將自己和學生的身份平等。不要帶著居高臨下的口吻與學生對話,這樣會讓學生感覺得到沒有得到認同,便往往不願意說實話。不要以「我建議/覺得/希望你……」或者「你覺得自己有什麼問題……」之類作為一句話的開頭,這樣會讓學生感覺到被責備立刻產生了抵觸心理。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這樣能體現輔導員和學生的平等關系。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從而贏得學生的信任。例如:在個體輔導過程中,多用一些引導性的對話,也就是你引導他說出自己的想法,而自己做一個傾聽者,從他的話語中分析原因並選擇他能接受的開導方式,比如第一句說,「最近看你總是……是遇到什麼不開心的事?」只要真誠的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溝通,學生就會從心裡信任你,並主動認識到問題所在,改變自我。
2.把自己當別人——學會設身處地
輔導員在與學生交往時,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多換位思考,想想「這件事如果發生在我自己身上,我會有什麼樣的感受,會怎麼辦?」
在心理咨詢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共情,被人本主義心理咨詢家認為是影響咨詢進程和效果的最關鍵的咨詢特質。比如:在咨詢中採用同感心、同理心、設身處地的辦法。站在別人內心世界去領悟事情,輔導員可以通過學生的日常言行,深入對方內心去體驗他的情感、思維;把學生的人生經歷和人格進行聯系,更好的理解學生面對問題的實質。
輔導員在個別心理輔導中,如果能學會設身處地的理解學生面臨的處境,能更好的掌握學生存在的問題;在個別心理輔導中,如果能學會設身處地的理解學生,學生會感到自己被理解、悅納,從而感到愉快、滿足,這對個別輔導的進行有積極的影響;在個別心理輔導中,如果能學會設身處地的理解學生,會能更好的促進學生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想法、進行自我探索,從而達到更多自我了解發現問題的,然後解決問題。
3.把別人當做別人——學會尊重個體差異性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更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學生的個體差異是指個體在生理、心理和社會等方面表現出的相對穩定而又不同於他人的特點,這種個體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心理輔導就是要使每個學生的獨特性、創造性得到最充分、最完美的發展。輔導員在學生的心理輔導中,應該學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 尊重學生個別差異,強調對學生的個別化對待,是心理輔導的精髓。目前,我們參考一些調查數據,總結高職院校中學生較為普遍出現的心理問題、高職院校學生心理狀況原因。如果我們在個體輔導中,只是照搬的參考這些數據,肯定沒有達到最好的效果。例如:每個學生都有獨立的個體,在個體輔導中,只有正確認識到這一點,才不會照搬、照套一些數據,能實現實事求是的分析學生存在的問題。只有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學生才會感覺到被重視、被關注,達到信任的第一步,從而更好的實現學生的健康成長。
4.把自己當自己——學會接納自我
高職院校輔導員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實施者,處於學校學生教育的一個重要位置,輔導員的心理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具有更大的危險性。所以在工作中,要求輔導員要保持良好的心理,必須實現正確地認識自我和評價自我,輔導員全面了解自己在實際工作中的能力和不足、有點和發展潛力,肯定並接納自我顯得特別的重要。
在個體心理輔導中,我們既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共情,設身處地的理解學生,用朋輩的優勢去指導個體心理輔導的工作,也要正視自己的角色特點,更好地輔導學生。目前,很多高職院校的輔導員,基本上都是不是心理學專業畢業的,有些甚至還是不相關專業的老師兼職的,所以很多都沒有接收過正規的心理培訓,缺乏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如果方法使用不恰當,在個別心理輔導中,反而達到負面的效果。高校輔導員首先要正視這個實際的問題。在非專業的理念下,學會自我心理教育,參照科學的心理健康標准,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接納本身存在的問題。
三、總結
蓬勃發展的高職院校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僅關繫到他們的學習和健康成長,而且對整個社會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高職院校輔導員在自身的角色特點中,投入到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也有自身的不足,輔導員應該把心理健康工作,當作自己的本職工作的內容之一認真地去對待。高職院校如何結合本校學生的心理特點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輔導員工作的新課題。
❹ 談如何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
個別輔導,又稱個別教學,是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教師針對不同學生的情況進行個別輔導的教學組織形式,個別輔導非常必要。但是在現實的教學活動中,每個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不同的,興奮點、疑難點也各不相同,這就需要教師針對學生的特殊性進行個別輔導。不管教師工作多麼細致,多麼有效,班級授課這一群體教學都會產生個體差異。這些差異在課堂,尤其是課後的作業反饋中都會一一呈現出來。為保證每一個學生都健康發展,教師只有利用反饋信息,尋找適合學生需要的個別化幫助,作為群體教學的補充,也就是說教師要在教學中採用簡短的、診斷性的形成性練習,發現每個學生通過教學已學會了什麼,還有什麼沒掌握,然後為學生設計並實施補救方案。在實踐中,我總結出以下幾點做法收效頗好。 1、多管齊下挖掘潛能。每個學生的學習潛能都是巨大的,這一點羅森塔爾效應早就證明了。作為教師鼓勵學生,開發它們的潛能,有時轉換說話的角度,有時給孩子重新創造機會等等,都可能有意外的收獲。例如:稱呼班級學習較差的學生為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學生便會有追趕之意,因為他們會認為我只是暫時落後,我努力就會進步。再如:學生作業做錯了,即便是他們上課開小差沒聽課,或作業不認真審題等等,教師不妨也可以稱其為你理解錯了或你沒看清楚,給他們感覺我不笨。如果測驗成績不好,在老師引導下理解後,允許學生重考。還可以在班級開設分數銀行,允許學生存分取分教師這樣的個別輔導傳遞給學生是這樣的信息:我有能力學會知識。學生有了這樣的認識,那麼他在學習中就會改變態度,提高興趣,無疑就會提高學習成績。反之。如果學生感到自己能力不足,他就會對學習不感興趣學習只是完成任務,甚至開始厭惡自己,那還談何好好學習?在長期的實踐中我們都會有這樣的體會:一個被認為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恢復了自信心的價值是無法估量的。 2、及時對症輔導。如果把作業反饋比作醫生給病人診斷,那麼,個別輔導就是給病人治病。治病必須要及時,且對症下葯。認識一位數學老師,三十多歲。她的教學談不上出色,但對學生耐心,負責任,學生成績幾年來都是年級第一,優等生佔了班級的三份之二。這種現象引起了我注意,經過觀察,我發現她每節課下課都准時在任教的班級門口,把作業中出現錯誤的學生逐一叫到面前當面講解錯題在與她的交談中,我了解到她幾年來堅持每個學生的錯題不過夜,並盡量在最短的時間糾正錯誤。我想:她的成功得益於四個字:對症、及時。後來,我也盡量照她的方法做,果然成效顯著。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作業中的錯誤哪怕是幾個非輔導不可的學生進行及時輔導也很難,這需要毅力,需要奉獻精神,需要愛! 3、學生互助輔導。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個別輔導,教師完全可以利用學生資源請班級中學習較好的學生加盟。如安排座位時有意識地進行好差搭配,或四人組成一個學習小組,老師上課時只要安排一定的時間,同桌或小組同學就能基本解決教師一人長時間的輔導工作。當然,這必須有前提:學生作業速度不慢,理解力不是很糟糕。這一過程,我發現幾乎所有的學生學習的有效性、進一步學習的興趣與動機都會改變好學生通過輔導別人知識更加扎實,中下的學生為了集體的榮譽,樂於在同伴的指導下努力學習。漸漸地學生們基本上都會對自己的學習能力有積極的看法。如果再輔之以比比作業那組快、比比成績那組好等起催化作用的學習競賽活動。就能產生事半功倍之效,何樂而不為呢? 4、家長加盟輔導。教師作業批改後的個別輔導,家長也是重要的角色。在實際教學中,由於各種因素,常常會出現學習速度慢,能力差的極少數學生未能當天功課而歸的現象。如果老師希望學生彌補當天的知識缺陷,而不至於使學生與以後的學習誤差結合起來,而家長又有輔導能力,教師可以將學生矯正所需要的支持和知識缺陷用簡短的語言寫在備忘錄上告知家長,請家長給予幫助,這很有成效。因為家長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特點的,他們對孩子一對一的講解,必定是適合孩子的。有經驗的老師都會發現家長關注孩子學習,如經常檢查、更正孩子作業當然不是問問做了沒有的家長,孩子一定是學習習慣好,成績優良者。這其中的道理很簡單:家長及時發現了孩子的錯誤,及時進行了糾正。 教育是慢的藝術,對學困生尤其是這樣。在同一標尺下,學習困難生達不到要求時,我們不必著急也不必嘆息,給這些孩子特殊的時間, 對他們進行個別輔導,讓他們獲得進步。只要每天進步一點點,何愁教育沒有希望的明天。
❺ 如何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
個別輔導,又稱個別教學,是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教師針對不同學生的情況進行個別輔導的教學組織形式,個別輔導非常必要。但是在現實的教學活動中,每個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不同的,興奮點、疑難點也各不相同,這就需要教師針對學生的特殊性進行個別輔導。不管教師工作多麼細致,多麼有效,班級授課這一群體教學都會產生個體差異。這些差異在課堂,尤其是課後的作業反饋中都會一一呈現出來。為保證每一個學生都健康發展,教師只有利用反饋信息,尋找適合學生需要的個別化幫助,作為群體教學的補充,也就是說教師要在教學中採用簡短的、診斷性的形成性練習,發現每個學生通過教學已學會了什麼,還有什麼沒掌握,然後為學生設計並實施補救方案。在實踐中,我總結出以下幾點做法收效頗好。
1、多管齊下挖掘潛能。每個學生的學習潛能都是巨大的,這一點羅森塔爾效應早就證明了。作為教師鼓勵學生,開發它們的潛能,有時轉換說話的角度,有時給孩子重新創造機會等等,都可能有意外的收獲。例如:稱呼班級學習較差的學生為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學生便會有追趕之意,因為他們會認為我只是暫時落後,我努力就會進步。再如:學生作業做錯了,即便是他們上課開小差沒聽課,或作業不認真審題等等,教師不妨也可以稱其為你理解錯了或你沒看清楚,給他們感覺我不笨。如果測驗成績不好,在老師引導下理解後,允許學生重考。還可以在班級開設分數銀行,允許學生存分取分教師這樣的個別輔導傳遞給學生是這樣的信息:我有能力學會知識。學生有了這樣的認識,那麼他在學習中就會改變態度,提高興趣,無疑就會提高學習成績。反之。如果學生感到自己能力不足,他就會對學習不感興趣學習只是完成任務,甚至開始厭惡自己,那還談何好好學習?在長期的實踐中我們都會有這樣的體會:一個被認為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恢復了自信心的價值是無法估量的。
2、及時對症輔導。如果把作業反饋比作醫生給病人診斷,那麼,個別輔導就是給病人治病。治病必須要及時,且對症下葯。認識一位數學老師,三十多歲。她的教學談不上出色,但對學生耐心,負責任,學生成績幾年來都是年級第一,優等生佔了班級的三份之二。這種現象引起了我注意,經過觀察,我發現她每節課下課都准時在任教的班級門口,把作業中出現錯誤的學生逐一叫到面前當面講解錯題在與她的交談中,我了解到她幾年來堅持每個學生的錯題不過夜,並盡量在最短的時間糾正錯誤。我想:她的成功得益於四個字:對症、及時。後來,我也盡量照她的方法做,果然成效顯著。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作業中的錯誤哪怕是幾個非輔導不可的學生進行及時輔導也很難,這需要毅力,需要奉獻精神,需要愛!
3、學生互助輔導。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個別輔導,教師完全可以利用學生資源請班級中學習較好的學生加盟。如安排座位時有意識地進行好差搭配,或四人組成一個學習小組,老師上課時只要安排一定的時間,同桌或小組同學就能基本解決教師一人長時間的輔導工作。當然,這必須有前提:學生作業速度不慢,理解力不是很糟糕。這一過程,我發現幾乎所有的學生學習的有效性、進一步學習的興趣與動機都會改變好學生通過輔導別人知識更加扎實,中下的學生為了集體的榮譽,樂於在同伴的指導下努力學習。漸漸地學生們基本上都會對自己的學習能力有積極的看法。如果再輔之以比比作業那組快、比比成績那組好等起催化作用的學習競賽活動。就能產生事半功倍之效,何樂而不為呢?
4、家長加盟輔導。教師作業批改後的個別輔導,家長也是重要的角色。在實際教學中,由於各種因素,常常會出現學習速度慢,能力差的極少數學生未能當天功課而歸的現象。如果老師希望學生彌補當天的知識缺陷,而不至於使學生與以後的學習誤差結合起來,而家長又有輔導能力,教師可以將學生矯正所需要的支持和知識缺陷用簡短的語言寫在備忘錄上告知家長,請家長給予幫助,這很有成效。因為家長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特點的,他們對孩子一對一的講解,必定是適合孩子的。有經驗的老師都會發現家長關注孩子學習,如經常檢查、更正孩子作業當然不是問問做了沒有的家長,孩子一定是學習習慣好,成績優良者。這其中的道理很簡單:家長及時發現了孩子的錯誤,及時進行了糾正。
教育是慢的藝術,對學困生尤其是這樣。在同一標尺下,學習困難生達不到要求時,我們不必著急也不必嘆息,給這些孩子特殊的時間,
對他們進行個別輔導,讓他們獲得進步。只要每天進步一點點,何愁教育沒有希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