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怎麼樣輔導學生生涯規劃
1. 班主任如何引導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讓孩子明確自己將來想要什麼(結合社會因素與家庭因素,以個人因素為主如性格、興趣),自己目前處在什麼位置,是否符合自己的目標,距離還有多遠(評估自身),需要做哪些努力(制定計劃)。
2. 如何引導在校學生做好學業生涯規劃
首先要來了解學生正處於自哪個階段,初等教育、高中、大學等不同階段,學生面臨的主要問題不同,根據學生的不同發展階段應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比如是側重學業提升,還是專業選擇,或是面向就業等。 其次要注重學生健康心理和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指
3. 如何幫助學生舉行生涯規劃
首先,從入學抄起,建立學生檔案。記錄襲學生基本信息,家庭情況,成長記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等。
然後,通過考試成績,與學生溝通交流,和學生交朋友,參加集體活動等,深入了解學生發展變化和人生追求。
結合綜合信息和學生再進行交談,了解學生未來樂意從事的工作或者業余愛好,幫助學生制定出真正符合他們內心和實際需要的生涯規劃
4. 如何正確引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
.教學內容要精心選擇與調整,與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掛鉤
教學內容的選專擇要與時屬俱進。不論什麼樣的教學內容,其本質是不變的,不管教師對學生進行怎樣的授課,都不能離開對教材的使用及改造。但是,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很多教師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偏重於對教材本身的使用,忽視了對內在知識的解讀以及拓展,這樣的教育顯然是不可取的。一味地按照教材進行知識點的講解,對於學生自身的教育與成長是不利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教育現象以及出現的教育問題逐漸顯現出來,因此,要在教學之中結合這些問題進行相應的教學內容改革。
中職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是培養未來人才的重要課程之一,其內容必須根據學生的個性與特點進行施教,只有做到因材施教,才能發揮現代教育的有效特點,培養能夠促進自身發展的人才。要關注學生自身的個性與特點,還要對存在的各種教育實踐活動作出科學的指導與分析,將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作為新時代發展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標。教育內容還需要在此基礎上進行相應的增添或者刪減,只有這樣,才能夠適應時代的發展潮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取得更高的進步。
5. 作為老師,如何幫助學生做生涯規劃指導
問學教育有針對教職人員的新高考規劃課程,大家可以看一下。
6. 教師怎麼幫助學生做好生涯規劃
這就要根據學生的長處來進行,比如說他喜歡什麼學科?或者學得好就選擇這些學科
7. 作為未來的班主任,你准備如何規劃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生涯
作為未來的班主任,我覺得我將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工作中。然後制定好每學期要完成的任務,努力的提高孩子的成績。
8. 班主任應如何做好學生心理輔導的好處分析
中學階段,學生的身心正發生著很大的變化。他們的生理開始迅速發育,自我意識迅猛發展。再加上家長殷切的期望、同學激烈的競爭、現代社會中各種信息的傳播等,又較大程度地影響了他們對知識體系的接受。因此班主任應充分認識到心理輔導工作是整個班務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應掌握基本的相關知識和技能,這對整個班務工作的順利開展,對於學生成績的提高,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對於我校班主任的心理輔導工作,我建議應注重採用以下幾個策略。
一、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
中學生自我意識進一步增強,個性進一步凸顯。在做學生心理工作的過程中,首先要體現師生人格的平等。班主任如果居高臨下,雖然有時可以較快的「解決」一些事情,但實際上,學生更內在的真實感受得不到宣洩,更深層的矛盾得不到表露和解決,結果必然只是在表面上消除了一些現象,而不能從根本上去解決問題,並易導致師生的隔閡甚至對立,使師生雙方都感受到挫敗。所謂「教成人,結成冤」的現象,往往也是由此產生的。尊重學生人格平等還有另一層意思,那就是要平等地看待每個學生,不因學生性別、相貌、成績等方面的差別而歧視他(她),使每個學生都有向上進取的機會。班主任的歧視行為和偏愛行為,容易使學生產生自負心理、逆反心理、嫉妒心理、自卑心理等,給整個班級工作帶來許多不利。有少數學生反應:在班上「有兩個世界」,盡管自己有時想上進,但想到老師的態度,就打起了退堂鼓,甚至想放棄學習。尊重學生人格平等,能使學生充分體會到班主任的人格魅力,「親其師,信其道」,由此使心育工作得以順利開展,使學生學習積極性得以提高。
二、要善於使用「同感」
使用「同感」,即「自他相換」,「用對方的眼睛看世界」。這有利於學生表達出更真實的內在感受,有利於發現學生更內在更全面的矛盾。班主任的「同感」,會使學生對班主任產生「自己人」、「朋友」的感覺。很多時候,僅憑建立起良好的「同感」基礎,不少心理問題就能得到較好的解決。
三、要善於挖掘學生心理問題的深層原因
「因果律不僅適用於現象界,也同樣適用於精神界」。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正在形成,自我意識迅猛發展,對其錯誤觀點和有悖社會規范的行為,不能總是通過簡單地訓導加以解決。班主任要解決的不僅僅是這些問題本身,更要挖掘出形成這些問題的誘因,針對這些誘因進行剖析,方能收到「釜底抽薪」之效。以前有個男生找我,說自己一旦受到別人侵犯,就會控制不住,拿起手邊的東西猛打對方,為此深感苦惱。經過探究,回想起上幼兒園時,曾被幾個同學打倒在地,情急之下,他隨手拿起一塊磚頭,砸破了一個同學的頭,結果大家都嚇跑了。從此他就有用東西打人的沖動。當這個症結找出來後,他從心底感到這是個畸形的反射,對自己的行為有了相當清晰的自我反省和一定的厭惡之情。不久之後,這個以打架聞名的學生徹底告別了不良行為習慣。
在心理輔導工作中,班主任若能挖掘出學生心理問題形成的深層原因,就能幫助對方順利地獲得合乎社會規范的正確成長,自然也就不會有自己覺得「不可思議」的學生了。
四、要多與學生作討論式的溝通
學生永遠是自己成長的主人,班主任應幫助學生去正確對待生活、學習中的種種困惑,而討論式的溝通是實現這個目標的強有力方式,它不僅有利於解決當前所遇到的困惑,更能使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為終身發展打好基礎。班主任在談話中應多作開放性、啟發性提問,經常引導學生思考。當然,這種開放不能漫無目的,相反,它始終有一根主線,是針對學生實際而精心設計的。如高三女生王某,多才多藝她對我一開口就說自己是一串被遺忘在角落的珠鏈,再也不像高一高二時那樣得到老師的重視,而近期學習成績逐步下降,非常苦惱。我沒有指出她認識上的誤區,沒有去教育她應當怎樣怎樣,而是與她一起探討在高三階段,如何正確認清自己的現狀,如何去實現自己的理想,結果她發自內心地體會到了老師的關愛,認識到自己的精力應放在學習上,不斷提高自己的各種修養,超越自我。一個月後的考試中,這個成績一般的女生,一下子躍居全班第二名。後來她還在緊張的學習中抽空寫了一封信給我,自稱是「您永遠的學生」。討論式的溝通會收到不教而教的效果,它也是與常規教育工作方式的區別之一。
開展心理輔導工作的理論和方法很多,班主任可在實踐中去慢慢探索和總結,以上幾點是一些基本技巧。在心理輔導工作中,師生關系決不是對立的,班主任不應總是扮演一個強有力的指揮者,他還應是一個「朋友」式的陪伴者,是一個循循善誘的啟發者,是一個溫和的引導者,是一個耐心的示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