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支持輔導員壓力
❶ 論述:請從認知 情緒 問題解決以及社會支持等角度談談如何應對壓力
情緒 的確是一個哲學問題。
壓力 儼然是一個社會問題。
❷ 什麼是社會支持,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如何取得良好的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 按社會學學術上較為正式的定義,它是指一定社會網路運用一定的物質和精神手段對社會弱勢群體進行無償幫助的行為的總和。 20世紀70年代,Raschke提出社會支持是指人們感受到的來自他人的關心和支持(Raschke,1977)。此外,還有一些心理學家也對社會支持的定義提出自己的看法。 整體來說有四大方面的看法。(1)親密關系觀: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是社會支持的實質。這一觀點是從社會互動關繫上理解社會支持, 認為社會支持是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同時, 社會支持不僅僅是一種單向的關懷或幫助, 它在多數情況下是一種社會交換, 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社會互動關系。(2)「幫助的復合結構」觀:這一觀點認為社會支持是一種幫助的復合結構。幫助行為能夠產生社會支持。(3)社會資源觀:社會支持是一種資源, 是個人處理緊張事件問題的潛在資源, 是通過社會關系、個體與他人或群體間所互換的社會資源。 (4)社會支持系統觀:社會支持需要深入考察, 是一個系統的心理活動, 它涉及到行為、認知、情緒、精神等方方面面。 心理學界對社會支持的研究始於20世紀60年代,是在人們探求生活壓力對身心健康影響的背景下產生的(Homes&Rach,1967)。但是直到20世紀70年代,社會支持才首次被作為專業概念由Cassel(1976)和Cobb(1976)在精神病學文獻中提出,之後,很多著名學者將其作為一門科學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從社會支持的功能界定 Co bb(1976)把社會支持定義為一種信息,它包含三個層次:(1)導致個體相信他/她被關心和愛的信息;(2)導致個體相信他/她有尊嚴和價值的信息;(3)導致個體相信他/她屬於團體成員的信息。韋伯斯特《新大學字典》中將支持定義為一種能夠促進扶持、幫助或支撐事物的行為或過程。康恩等(Kahn&Anto2nuci,1980)認為社會支持是人與人之間的幫助、關心和肯定。Cohen和Mckay(1984)指出,社會支持是指保護人們免受壓力事件不良影響的有益人際交往。它作為個體對其人際關系密切程度及質量的一種認知評價,是人們適應各種人際環境的重要影響因素。Cullen(1994)認為社會支持是個體從社區、社會網路或從親戚朋友獲得的物質或精神幫助。這幾位學者的觀點均認為,社會支持是個體經歷被愛、有價值感和他人所需要的一種信息,是一種在社會環境中促進人類發展的力量或因素。 從社會支持的來源界定 Saraso n等(1991)認為,社會支持是個體對想得到或可以得到的外界支持的感知。Malecki等(2002)認為,社會支持是來自於他人的一般性或特定的支持性行為,這種行為可以提高個體的社會適應性,使個體免受不利環境的傷害。 從社會資源作用界定 黃希庭把社會支持界定為:情緒支持,如共鳴、情愛、信賴;手段支持,如援助;情報支持,提供應對情 報;評價支持,提供關於自我評價的情報。Wellman和Wortley(1989)則認為社會支持包括:情感支持、小宗服務、大宗服務、經濟支持和陪伴支持。Cutrona和Russell(1990)將社會支持區分為情感性支持、社會整合或網路支持、滿足自尊的支持、物質性支持和信息支持。 從社會支持分類的方式界定 (1)客觀支持、主觀體驗到的支持和對支持的利用度。客觀支持也稱實際社會支持,包括物質上的直接援助和社會網路、團體關系的直接存在和參與,是客觀存在的現實,這是人們賴以滿足他們社會、生理和心理需求的重要資源;主觀體驗到的支持也稱領悟社會支持,即個體所體驗到的情感上的支持,也就是個體在社會中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因而產生的情感體驗和滿意程度,與個體的主觀感受密切相關;對支持的利用度是個體對社會支持的利用情況,有些人雖然可以獲得支持,卻拒絕別人的幫助。然而,人與人之間的支持是相互的,支持別人的同時,也為別人提供幫助打下了基礎。 (2)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這是從社會支持來源角度進行的分類,強調個體對來自各種社會支持來源的理解和領悟。 (3)認知支持、情感支持、行為支持。這是以社會支持維度為出發點的分類。認知支持指提供各種信息、意見與知識等;情感支持指安慰、傾聽、理解及交流等;行為支持指實際的幫助行動。不同的分類反映了 研究者們對其本質的不同理解,當然,不同類別中許多內容是相互交叉的。近年來,國內學者對社會支持的研究逐漸深入,李強(1998)認為,社會支持是一個人通過社會聯系所獲得的能減輕心理應激、緩解緊張狀態、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其中社會聯系指來自家庭成員、親友、同事、團體、組織和社區的精神上和物質上的支持和幫助。程虹娟(2002)從三個角度歸納了對社會支持的定義。一是從社會互動關系來定義社會支持:社會支持不僅僅是種單向的關懷或幫助,它在多數情形下是一種社會交換,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社會互動關系;二是從社會行為性質來定義社會支持,如上所列舉出的(Cobb,1976)對社會支持的定義;三是從社會資源的作用來定義:來自於社會關系的幫助、人們聯系的方式以及支持網路中成員間的資源交換。
❸ 社會壓力和社會支持漫畫作文400字
一隻普通的啄木鳥,跟森林裡所有的啄木鳥一樣,每天替生了蟲的樹木看病。這可是個很重要的工作,如果蟲子蛀了樹,樹會枯死,樹都枯死了,就沒了森林,沒了森林,就沒了我的家,也就沒了猴子和兔子的家,所有生活在這里的動物,沒了家。今天啄木鳥也像往常一樣,它在林子里低低的飛著,「轟隆」這是什麼聲音?啄木鳥突然發現有一棵樹倒了下去!奇怪,明明沒有打雷!它趕緊飛過去,一看,來了一位不速之客——伐木工人。他正熟練地揮舞著斧頭砍伐樹木,眼睛直勾勾地盯著一棵棵粗壯的大樹,眼前彷彿出現了無數疊厚厚的鈔票。啄木鳥站在伐木工人的肩上,氣憤地啄著伐木工人那木頭似的腦瓜,邊啄邊喃喃自語道:「這段木頭里一定有蟲……」這是一則既幽默而諷刺的漫畫。當我看了這則漫畫後,在「哈哈」大笑之餘,不禁深有感悟:千萬別讓我們被自私自利的這些「蟲」所毒害!這是一幅周月泉所創作的漫畫。仔細品味此畫,不覺心領神會。在如今的社會上,人們只顧著自己的利益,不惜破壞地球生態環境。人們在破壞環境的同時,根本沒有考慮過這樣做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賺取金錢的慾望占據了人們的心靈,利益的誘惑迷惑了人們的心智。這些誘惑像一隻只大青蟲,正一點一點「啃噬」著人們的良心。人們現在就像一棵生了害蟲的病樹。人們的腦袋真的被「蟲子」蛀得千瘡百孔了。平時,不少同學的草稿紙只劃了幾筆就扔進了垃圾桶,要知道,這些紙可是一棵棵樹木啊;洗手時,水開得挺大,這還不說,洗完手,也不關水就走了,任憑水嘩嘩的流淌,要知道在乾旱地區水是多麼寶貴啊;平時,隨手將垃圾扔在地上,既影響環境又影響美觀要知道,如今我們這個地球已經受到了極大的破壞,可是那些「腦袋有蟲」的人卻絲毫沒有醒悟,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破壞環境:濫砍濫伐、毀壞植被;為了圖方便將污水排入江河,不知有多少河流因此無法飲用,我們的母親河——黃河已經便得渾濁不堪;昔日的天府之國——成都的美好風景已無復存在,土地正向沙漠化進軍;大氣污染也越來越嚴重,幾乎處處是酸雨……在如此觸目驚心的事情前,人類似乎沒有覺醒,而人們腦袋裡那條貪婪的蟲子越來越大,人們已經被慾望迷住了雙眼。大地上自從有了人類之後,地球便為我們布置了一個舒適的搖籃:給我們甘甜的乳汁——水資源;給我們抵禦紫外線侵害的外衣——大氣資源;同時又給我們一片生命的綠色,為我們阻擋風沙——可貴的森林資源!的確,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木材,但是,過度地濫砍濫伐,毫無節制,只能換來眼前短暫的利益,卻落下無窮的後患!據統計,在全世界以木材為燃料的人口中,我國農民竟佔了一半左右。由於森林大量被砍伐,材木短缺,農民們只能將一切有機質能源充當燃料,使有機質不能還田,土壤條件迅速惡化,農村生態失衡,後果不堪設想!由於人們的森林資源保護意識薄弱,在瘋狂砍伐的斧頭下,大片大片的森林化為烏有,將近13%的土地面臨沙漠化,沒有了樹林的保護,沙塵暴、狂風等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紛至沓來……面對這種種情況,我們怎能無動於衷?生活中確確實實有著許多「腦袋生蟲」的人。某些人為了能夠賺錢,不惜大量砍伐樹木製造紙張、牙簽等木製品;某些酒店為了招攬顧客,竟去捕捉珍惜動物來出售;某些企業看到金子、銀子、鑽石、玉石的價格不斷飆升,竟過量開采圖利……他們愚蠢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可這些行為在無形中卻深深傷害了我們的大自然。我們是「腦袋生蟲」的人嗎?我想不是。那麼,我們就不應該袖手旁觀。讓我們行動起來,好好保護大自然吧!讓我們獻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來愛護著養育我們的大地母親吧!現在,人們已經漸漸覺醒,開始行動起來,加入保護自然資源的行列當中。古人雲:「但存方寸地,留予子孫耕」。是的,我也想告訴如漫畫中正砍伐樹木的叔叔們:「放下你們手中的斧頭吧!行動起來,植樹造林,造福於自己,造福於子孫後代,保護好地球上的每一片綠,不讓自私自利的害蟲所吞噬。讓我們一起保護森林資源,共營生命綠色!」
❹ 如何正確疏導員工壓力
緩解員工壓力的措施
改善組織的工作環境和條件,減輕或消除工作條件惡劣給員工帶來的壓力。
1)領導者或管理者力求創造高效率的工作環境並嚴格控制打擾。如關注雜訊、光線、舒適、整潔、裝飾等方面,給員工提供一個爽心悅目的工作空間,有利於達到員工與工作環境相適應,提高員工的安全感和舒適感,減輕壓力。
2)確保員工擁有做好工作的良好的工具、設備。如及時更新陳舊的電腦、復印機、傳真機等。
從企業文化氛圍上鼓勵並幫助員工提高心理保健能力,學會緩解壓力、放鬆
1)企業向員工提供壓力管理的信息、知識。企業可為員工訂有關保持心理健康與衛生的期刊、雜志,讓員工免費閱讀。這也能體現企業對員工成長與健康的真正關心,使員工感受到關懷與尊重,從而也會成為一種有效的激勵手段、激發員工提高績效進而提高整個組織的績效。
2)企業可開設宣傳專欄,普及員工的心理健康知識,有條件的企業還可開設有關壓力管理的課程或定期邀請專家作講座、報告。可告知員工諸如壓力的嚴重後果、代價(如疾病、工作中死亡、事故受傷、醫療花費、生產率下降而造成潛在收入損失等);壓力的早期預警信號(生理症狀、情緒症狀、行為症狀、精神症狀);壓力的自我調適方法
(如健康食譜、有規律鍛煉身體、學著放鬆和睡個好覺、發展個人興趣愛好等)……讓員工築起「心理免疫」的堤壩,增強心理「抗震」能力。
3)向員工提供保健或健康項目,鼓勵員工養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有些企業建立了專門的保健室,向員工提供各種鍛煉、放鬆設備,讓員工免費使用,還有一名專職的健康指導員去監督鍛煉計劃和活動,美國一些著名公司還為有健身習慣的人發放資金從而鼓勵健身。通過健身、運動不僅保持了員工的生理健康(這是心理健康的基礎),而且還可使員工的壓力很大程度上得到釋放和宣洩。
4)企業可聘請資深專業人士為心理咨詢員,免費向承受壓力的員工提供心理咨詢,使員工達成一種共識:「身體不適,找內外科醫生,心理不適,找心理醫生」。心理咨詢在為員工提供精神支持與心理輔導、幫助其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緩解心理壓力、保持心理健康方面確是一種十分有效的科學方法。
組織制度、程序上幫助減輕員工壓力,加強過程管理
1)人力資源招聘中:注意識別人力資源的特點,選拔與工作要求(個性要求、能力要求等各方面)相符合的人力資源,力求避免上崗後因無法勝任工作而產生巨大心理壓力現象。
2)人力資源配置中:力求人與事的最佳配置,並清楚地定義在該崗位上員工的角色、職責、任務。可減輕因角色模糊、角色沖突等引起的心理壓力。
3)人力資源培訓中:可培訓員工提高處理工作的技能(如撰寫公文或報告、工作陳述、新技能等),使之工作起來更得心應手,減少壓力。可進行員工時間管理培訓(按各項任務的緊急性、重要性區分優先次序、計劃好時間),消除時間壓力源。可培訓員工的溝通技巧等,消除人際關系壓力源,等等。
5)人力資源溝通中:領導者或管理者應向員工提供組織有關信息,及時反饋績效評估的結果,並讓員工參與與他們息息相關的一些決策等,使員工知道企業里正在發生什麼事情,他們的工作完成得如何等,從而增加其控制感,減輕由於不可控、不確定性帶來的壓力。各級主管應與下屬積極溝通,真正關心下屬的生活,全方位了解下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並給予盡可能的安慰、幫助,減輕各種生活壓力源給員工帶來的種種不利影響和壓力,並縮短與下屬的心理距離。
5)保障制度:完善員工保障制度,向其提供社會保險及多種形式的商業保險,增強員工的安全感和較為穩定的就業心理,減輕其壓力。
6)向員工提供有競爭力的薪酬,並保持企業內部晉升渠道的暢通等,有利於幫助減輕或消除社會壓力源給員工帶來的壓力。
注意事項
員工壓力不僅直接影響到員工自身工作效能,而且也影響到企業管理和發展。因此對於企業,如何幫助員工緩解過重的工作壓力,對促進員工身心健康和企業發展都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所以企業領導要重視。
❺ 闡述怎樣為教師營造一個積極的社會支持系統
(1)客觀看待自己。教師職業是一個具有強烈挑戰性的職業,但是目前來說又是一個社會地位和收入不夠高的職業。教師職業有其吸引人、促使人實現自我價值的一面,也有面臨清貧、辛勞的一面。所以教師對自己的職業選擇必須有一個客觀的看法,明白自己選擇的職業價值,正確地認識和接納教師職業。同時,對自己作為教師也需要不斷進行自我認知的調整,坦誠地看待自己的缺陷與不足,正確地面對教育的發展和學生的成長,尊重自己的勞動、尊重學生的進步,並在客觀面對現實的基礎上不斷獲得新知識、接納新觀念、學習新方法。在教育工作注重「以人為本」,堅持從教育發展和學生發展的實際出發,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和整個教育事業、學生的成長和個人價值有機結合起來。
(2)培養健康情緒。健康情緒的培養是教師進行自我心理調節的一個重要途徑。理性情緒的理論告訴我們,樹立合理的認知理念是避免情緒困擾的有效方法。教師應該學會客觀、全面地看待問題,既要看到問題消極的一面,也看到積極的一面,對待自己和學生的實際問題學會實事求是地判斷和分析。
(3)正確面對壓力。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要面對各種壓力,越是在壓力面前越需要有一個積極的心態。因此,教師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自覺地培養自己的耐挫折能力和承擔壓力的能力,學會在壓力面前保持理智和冷靜,學會把壓力變成動力,避免職業倦怠現象的出現。
❻ 誰知道如何成為一名有效的高校輔導員
——高校輔導員的自我成長 這個講座主要想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誰組織輔導——國家、學校 誰做輔導——輔導員 誰是輔導的對象——學生 輔導做什麼——輔導的工作內容 怎麼做輔導——輔導的工作理念、模式、方法等 輔導要達成什麼目標——使學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發展與自我實現的人,此為輔導工作最高目標) 學校輔導員是做什麼的? 本講座是為甘肅省高校輔導員培訓而准備,目的在於使新上崗的輔導員對輔導工作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明確自己的工作任務,不但解決通過學習了解輔導「是什麼」、「做什麼」,而且更為重要的知道輔導工作「怎麼做」。我也是抱著學習的態度,與各位輔導員探討,已達成共同成長的目的。 第一講 概說 一、國內外輔導工作概說 國外學校輔導工作自興起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 以美國為例,帕森斯於1908年在波士頓創立「就業指導局」,為公眾提供就業職業指導和培訓服務,並於1909年出版《職業選擇》一書,開輔導工作的先河,之後輔導與心理咨詢開始進入學校,遂發展成為學校輔導工作,成為與教學、訓導鼎足而立的一足。 我國學校輔導工作是由日本、香港、台灣傳來,起於20世紀50年代。 我們先來簡要的回顧我國學校輔導工作的歷史。 (一)、學校輔導工作的回顧。 我國大中小學普遍開展輔導起始於八十年代中期,近年來發展較快,隨著1999年教育部下發《關於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關於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2002年教育部下發《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2004年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等文件的相繼出台,學校輔導工作開始受到高度重視,當前各級學校的輔導工作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高等學校從1980年代開始,陸續在學校建立學生輔導員工作機制,在院系一級配備專兼職輔導員;1990年代開始在學校層面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心理咨詢室,並從2002以後開始在學院一級配備包含心理健康內容的專職學生輔導員。 可是,他們沒有經歷輔導員工作的專業培訓(專業化), 不知學校輔導工作何為(工作理念、工作內容), 缺乏對輔導員職業的認同(職業化)。 中小學的學校輔導工作起步比較晚,就全國而言也是在進入新世紀以後才開始重視起來,一些學校設置心理咨詢室、配備具有國家職業資格的心理咨詢師,但輔導依然由政教處或學生處負責,對學生訓導的多,輔導的少,對學校輔導員工作缺乏科學、正確的認識。 總體而言,我國學校輔導員工作開展的還是不盡人意,與學生本身的成長需求、心理健康引導、人生規劃指導的現狀來看,學校輔導工作已經滯後。 在總結自八十年代以來我國學校輔導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筆者認為學校輔導工作,不論是高校,還是中小學都應在輔導員專業化、工作理念與內容、職業化等方面予以高度重視,釐清學校輔導的理念,加強對學校輔導模式的實踐探索,同時積極關注青少年適應和身心發展方面所遭遇的困難。 (二)、學生適應和健康成長需要人生輔導。近年來青少年在適應和身心發展方面出現的諸多問題表明,許多問題的發生和危機的出現,都與青少年面臨的成長需求和生活壓力有著密切關系。 從個人一生發展各階段的過程來看,青少年期是一個人在生理和心理狀況、社會地位及人際關系等方面都發生急劇變化的時期,面對種種的變化,青少年往往感到難以適應,他們感到緊張、不安、恐慌與紊亂,以致對家庭、學校、社會及傳統等等產生不滿和反抗的心理。 同時青少年要滿足許多需要,才能達到個體的適應,但青少年缺乏客觀態度來評估自身的需要問題,很容易感到現實與理想的不符,自覺有很多需要得不到滿足,在許多事情上出現矛盾心理。 而學校輔導工作的最終目的是協助青少年穩步邁向成長,幫助他們解決成長過程中心理的困惑,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發展和個人潛能的發揮,實現個人的美好目標。 學校輔導員要明白青少年問題發生的基本原因、面臨的困惑,在輔導過程中給予青少年生活壓力的指導,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講授有關生活壓力的知識和緩解方法,可以有效的幫助青少年渡過青春期難關和消解他們成長的困惑。 (三)我國台灣地區輔導工作開展情況;1、台灣地區輔導工作概況: 我國台灣地區的輔導工作開始於1950年代,1958年成立台灣輔導學會;1962年,輔導工作進入中學,開展學校輔導課程;1966年台灣教育管理部門制訂了一系列學校輔導的政策,使輔導工作在台灣普遍化和制度化,包括輔導工作制度設計、機構設置、課程安排、人員培訓、社會支持。1970年代在台灣學校全面實施,先後在大學、小學陸續開設輔導課程和輔導實踐。2、台灣輔導工作的特點: 台灣地區學校教育中,輔導與教學、訓導結合,三位一體;在輔導工作實踐中,特別強調輔導工作的專業方法和輔導員的自我成長;積極引進西方輔導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待續)
❼ 壓力是富有社會支持的結果對嗎
對。
擴展:
社會支持的類型
目前大致可以將社會支持分為兩類回:
客觀實際的支持,答即實際社會支持(receivedsocial support),包括物質上的援助和直接服務;
主觀體驗的或情緒上的支持,即領悟社會支持(perceivedsocial support),指個體感到在社會中被尊重、被支持和被理解的情緒體驗和滿意程度。
其中領悟社會支持通過對支持的主觀感知這一心理現實影響著人的行為和發展,更可能表現出對個體心理健康的增益性功能。社會支持能夠緩解個體心理壓力、消除個體心理障礙,在促進個體的心理健康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供參考。
❽ 社會支持和壓力管理是什麼關系
創業者面臨的主要問題
❾ 你所具有的社會支持是如何維護你的心理健康
作業應該你自己回答。如果你的老師,在網上,搜到這個帖子,那多尷尬?
不完全地談幾點吧:
一,聊天,即使不解決實際問題,也能幫你疏導情緒、壓力。
二,有時候,可以直接幫助你解決實際問題,給予物質、人際支持。
三,可以給你出出主意,給你一定的意見、建議。
四,心理醫生、老師等,還能討論一下你的心理問題,予以調整、解決。
等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