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老師與學生溝通交流
『壹』 任課老師如何更好的與學生溝通
一、認真聽取任課教師的建議在課余時間,任課教師和班主任談論的話題總是班裡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在交談的過程中也提出了一些轉化問題生等方面的具體措施,這些好的建議,班主任老師如果能及時採納,完全可以為轉化班內的學習較差的學生和問題生起到一個促進作用。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到任課教師中,了解學生還存在哪些薄弱環節,一起在班會上解決。班主任在教學上要做到不分你我,有事大家商量。這樣才能加強班主任與科任教師之間的協調關系。二、互相學習,相互理解,共同提高班主任的教學時間相應要比科任老師多一些,特別是在復習階段,科任教師的時間明顯不足,有時可能要調用班主任的課,在這種情況下,班主任一定要大力支持、積極配合,能輔導的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進行輔導。與同事的交往中,不能為小事斤斤計較,應學會寬容待人、相互支持。三、班主任要樹立科任老師的威信班主任在管理班級中,大多數學生都言聽計從,課堂上能做到專心聽講,課後能完成作業,幾乎沒有不完成作業的現象。但從科任教師口中得知,其它科目的作業拖拉現象比較嚴重,令任課教師擔憂。在新的教育形式下,不準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學生就抓住了這一點。出現了「我喜歡哪一門學科,就認真完成這一科的作業。如果對某門學科不感興趣,不但課堂上不專心聽講,而且從不按時上交作業。」心想:「我不交作業,老師也拿我沒辦法」。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班主任要教育學生一定要聽科任教師的安排,按時完成作業,樹立起科任教師在班上的威信。總之,作為一名班主任,不能光為自己著想,要有長遠的眼光,要顧及班上整體的教育教學工作,經常與任課教師取得聯系,認真傾聽他們的意見,積極配合教師的工作,充分調動其他教師管理班級的積極性,加強班主任與任課教師的溝通,才能把班級管理工作抓出成效。
『貳』 教師如何與學生溝通交流
一、溝通需要教師理解和尊重學生。
現在的學生自尊心強,逆反心理強,害怕吃苦,害怕困難。作為老師要理解和尊重他們,保護他們的自尊心。他們不願意完成老師和家長布置的硬性任務,我們要講道理,不能一味批評指責。如果用簡單粗暴的態度,甚至諷刺、挖苦的方式對待他們,必然會傷及學生的自尊心,造成對學生的傷害。學生遇到難題時,我們要伸出援助之手,幫助他們。理解和尊重是人與人交往的重要原則,也是溝通的重要原則。老師對學生做到理解尊重,同樣也會得到學生的愛戴和尊重。師生之間就能形成友好互助、互相尊重的關系。
二、溝通建立在師生平等的關系基礎之上。
師生良好的溝通,平等不可少。教師一直高高在上,總是俯視學生,總是看到學生的不足,看不到自己的缺點,是不能很好和學生溝通的。人與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也是平等的,我們就要把學生放到和自己平等的地位。學生有錯,加以正確的批評和引導,幫助學生改正錯誤,走入正途。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教師自己有時難免有錯,要勇於自我批評,勇於向學生承認錯誤。俗話說:「言傳不如身教」,在老師以身作則的影響下,學生肯定會養成勇於承認錯誤的好習慣。其次,教師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對學生一視同仁。在一個班級里,學生肯定會有差異,成績上的差異、個性上的差異、家庭情況的差異……教師不能因為這些差異,就「差異」對待學生。學生自尊心很強,內心很敏感,老師的所作所為對他們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優等生的確討老師喜歡,但是處在中游的學生和後進生,更需要老師的關心和愛護。我們應該把愛心撒向每一個學生,絕不能施給部分學生或個別學生。平等對待學生是溝通的前提條件。
三、溝通需要教師做一個有心人。
教師和學生溝通最慣用的方式是面對面。面對面有很多好處,直接方便,有利於溝通徹底。但是,這種面對面的溝通也要注意時間和地點。教師自己心情不好、情緒不好時,即使有學生違反紀律,最好也別找學生溝通。這時如果學生不能意識到錯誤,教師比較容易發火,導致矛盾激化,事態惡化。教師要善於自我調節和控制,不能把怒氣、怨氣撒到學生頭上。要在情緒穩定的時候找學生溝通,比較容易溝通成功。學生自尊心很強,如果課堂上、大庭廣眾之下就指出他的錯誤,他們會覺得丟面子。即使意識到自己錯了,也不肯很好的接受。所以應盡量避免人多的場合批評學生。可以課後把學生叫到辦公室,當然最好其他老師不在的時候,和學生心平氣和的交流。這樣學生比較容易接受。還可以把學生叫到無人經過的樓道,單獨和學生談話。要避免直接站在教室外面的走廊上和學生談話,同班同學可能會圍觀、起鬨,影響溝通效果。
四、溝通需要持之以恆。
溝通不能只在學生犯錯後,溝通應該是經常性的事。學生犯錯,要和學生溝通;平時也要和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學習興趣,有什麼想法和意見等等。除了面對面和學生溝通之外,還可以通過其他方法與學生溝通。比如作業本也可以作為溝通的橋梁。老師可以把對學生的要求、表揚、批評、建議、看法等寫在每次作業的後面,用文字的方式與學生溝通,有時比直接用語言的方式效果好。學生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寫在後面,達到雙方溝通的目的。對於那些比較內向、不善言語的學生,這種方式比較適合。通過這樣的交流,很多學生都會心領神會,按老師的要求去做,好的方面繼續保持,壞的方面積極改正。
總之,教師只有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才能順利完成教育教學工作,才能建立一種健康、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教學相長,師生共同成長,共同進步。作為一名老教師,應該重視與學生的溝通,在溝通中和學生一起成長,不斷豐富教書育人的經驗,以期有更大的進步和收獲。
『叄』 老師與學生溝通的基本方法
1.面談抄
老師約學生面談,通過學生的語言,表情,以及談話時的反應,老師可以揣測學生對某一事情的態度與心理活動,從而邊談邊採取相應的策略(如何引導,教育),最終高效解決問題。
談話地點可以是教室外,走廊,辦公室,操場等公開場合。切忌:不要把學生帶到老師宿舍(尤其是女生)談話,因為這種環境不利於問題的解決
2.留言
現在的學生任性的多了,需要老師對學生以誠相待,耐心且有針對性地去溝通方能見效。大而話之,居高臨下的溝通都無助於事情的解決。
這種方式的優點是:可以留給學生更多的思考餘地,從而避免師生發生沖突。
『肆』 教師怎樣與學生溝通
成功的教育,取決於多項因素。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質量。作為一名輔導老師,我深深體會到:與學生進行心靈溝通,有利於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尊重。是否對照教育的目的常常反思自己的言行,改進溝通的方式? 如果我們在這些方面做得不夠好,我們就可能 無意識的傷害了一些學生.要想與學生很好的溝通,教師必須要有意識地改變與孩子溝通的方式與方法,主要應注意以下六個方面內容: 第一、學會了解。了解學生方能深刻理解學生,在互相理解的基礎上,才能達到心理上的共鳴。老師要了解學生的家庭、性格、學習成績、興趣愛好等,只有這樣才能使談話切中要旨。工作中要多問,特別是組成一個新的班級時,應問問他們有什麼新的打算,會不會適應新班級和新環境,學習上是否跟得上,他們的興趣與愛好等等。在與家長接觸中要經常詢問其子女在家裡的生活、學習習慣、性格特點、家庭教育等,以求更深入地了解每位同學各個方面的情況,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和存在的問題。 第二、愛心感化。高爾基曾經說過:「誰最愛孩子,孩子就最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對於學生來說,教師的愛是一種神奇而又偉大的力量,是除了母愛之外,世界上又一偉大的愛。這種愛是無私的。但師愛不同於母愛,因為師愛是一種理智與心靈的交融,是溝通師生心靈的橋梁。師愛可以引導學生產生巨大的內動力,去自覺地、主動地沿著老師指出的方向邁出。只有當教師給學生以真摯的愛,給學生以親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學生才會對老師產生依戀仰慕的心理,才能向教師敝開內心世界,我們才能「對症下葯」,收到應有的效果。 第四、平等對待。溝通需要真正平等的「真空狀態」,即創造沒有任何干擾的溝通氛圍和條件;作為一名老師,愛優生並不難,難得是愛差生,尤其是愛「雙差生」。老師熱愛教育,熱愛學校,也要熱愛學校中的每一位學生,對待學生不能因為他的學習成績好而特別親之愛之,也不因為他的成績差,行為不端而惡之厭之,而應是一視同仁,平等對待。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對教師說過一句名言:「從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能把差生看死了,隨著年齡的增長,環境的變化,教師工作方法的改進,他們也會發展變化,即使不成為瓦特、牛頓、愛迪生,也要把他們塑造成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第五:專心傾聽。如果學生向你傾訴,你一定要專心傾聽。哪怕一個牢騷滿腹、怨氣沖天,甚至最不容易對付的人,在一個有耐心、具有同情心的傾聽者面前,常常會被「軟化」而變得通情達理。不管面對一個怎麼沖動或憤怒的場面,只要你積極的傾聽,整個氣氛便會緩和。憤怒或沖動的學生在自由的表達了自己受壓抑的感情後,心理壓力得到一定程度減輕,而且通過你的認真傾聽,學生覺得自己問題已經被引起老師重視和理解,於是精神得到支持和鼓勵。在這種情況下,解決任何問題都有了良好的開端。 教育學生絕不是說了就行,和學生溝通應從外化轉到內化,從單純的說教轉化為實踐活動,讓情感與認識相互作用,使情感上升為信念,成為提高學生自覺認識的動力。學會和學生溝通的藝術找准機會,抓住重點,有的放矢的和學生進行溝通,這樣的教育才會有成效。
『伍』 教師怎樣與學生溝通
成功的教育,取決於多項因素。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質量。作為一名輔導老師,我深深體會到:與學生進行心靈溝通,有利於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尊重。是否對照教育的目的常常反思自己的言行,改進溝通的方式? 如果我們在這些方面做得不夠好,我們就可能
無意識的傷害了一些學生.要想與學生很好的溝通,教師必須要有意識地改變與孩子溝通的方式與方法,主要應注意以下六個方面內容:
第一、學會了解。了解學生方能深刻理解學生,在互相理解的基礎上,才能達到心理上的共鳴。老師要了解學生的家庭、性格、學習成績、興趣愛好等,只有這樣才能使談話切中要旨。工作中要多問,特別是組成一個新的班級時,應問問他們有什麼新的打算,會不會適應新班級和新環境,學習上是否跟得上,他們的興趣與愛好等等。在與家長接觸中要經常詢問其子女在家裡的生活、學習習慣、性格特點、家庭教育等,以求更深入地了解每位同學各個方面的情況,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和存在的問題。
第二、愛心感化。高爾基曾經說過:「誰最愛孩子,孩子就最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對於學生來說,教師的愛是一種神奇而又偉大的力量,是除了母愛之外,世界上又一偉大的愛。這種愛是無私的。但師愛不同於母愛,因為師愛是一種理智與心靈的交融,是溝通師生心靈的橋梁。師愛可以引導學生產生巨大的內動力,去自覺地、主動地沿著老師指出的方向邁出。只有當教師給學生以真摯的愛,給學生以親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學生才會對老師產生依戀仰慕的心理,才能向教師敝開內心世界,我們才能「對症下葯」,收到應有的效果。
第四、平等對待。溝通需要真正平等的「真空狀態」,即創造沒有任何干擾的溝通氛圍和條件;作為一名老師,愛優生並不難,難得是愛差生,尤其是愛「雙差生」。老師熱愛教育,熱愛學校,也要熱愛學校中的每一位學生,對待學生不能因為他的學習成績好而特別親之愛之,也不因為他的成績差,行為不端而惡之厭之,而應是一視同仁,平等對待。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對教師說過一句名言:「從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能把差生看死了,隨著年齡的增長,環境的變化,教師工作方法的改進,他們也會發展變化,即使不成為瓦特、牛頓、愛迪生,也要把他們塑造成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第五:專心傾聽。如果學生向你傾訴,你一定要專心傾聽。哪怕一個牢騷滿腹、怨氣沖天,甚至最不容易對付的人,在一個有耐心、具有同情心的傾聽者面前,常常會被「軟化」而變得通情達理。不管面對一個怎麼沖動或憤怒的場面,只要你積極的傾聽,整個氣氛便會緩和。憤怒或沖動的學生在自由的表達了自己受壓抑的感情後,心理壓力得到一定程度減輕,而且通過你的認真傾聽,學生覺得自己問題已經被引起老師重視和理解,於是精神得到支持和鼓勵。在這種情況下,解決任何問題都有了良好的開端。
教育學生絕不是說了就行,和學生溝通應從外化轉到內化,從單純的說教轉化為實踐活動,讓情感與認識相互作用,使情感上升為信念,成為提高學生自覺認識的動力。學會和學生溝通的藝術找准機會,抓住重點,有的放矢的和學生進行溝通,這樣的教育才會有成效。
『陸』 一對一輔導老師怎樣與學生有效溝通
心平氣和的講題,盡量不發脾氣。就像學生的好朋友一樣。
『柒』 教師如何與學生溝通交流
路庄中學:李響苓
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在師生之間的溝通中進行的,簡稱:教學。
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站上講台,就充當了這個藝術家的角色,但是這門藝術又有著它特殊的含義。它不是藝術家一人表演的舞台,也不是藝術家一人完成的任務,這是一門需要互動的藝術。所以,教學要成為藝術,教師要走進學生的心靈,和學生同呼吸,共歡樂。
首先,教師要學會傾聽、學會表達,而這兩點又必須先從教師做起,再培養學生。下面就結合我個人的實踐經驗,談一些實際的做法。
一、有效溝通從教師做起,學會傾聽學生的心聲。
比如:有的教師在與學生溝通時講的多聽的少,只願當講者,不願當聽眾,其不良後果是:第一,教師不能全面地了解學生所思所想,所作所為,當教師僅憑自身的知識、經驗對學生作出評價時,就難免產生偏見和成見;第二,使學生覺得教師高高在上,師生之間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第三,無法知道學生懂了多少,學到什麼程度。因此有經驗的、會積極傾聽的教師能夠將自已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到學生身上,給予對方最大的、無條件的、真誠的關注,能夠用非口頭與口頭的暗示來表達對學生的共鳴和專心。比如點頭、身子往前傾、微笑、等身體動作,用得恰當,都可讓學生知道你真心地在聽。口頭的暗示如「喔」、「是的」、「我懂了」等都讓學生知道你的注意和興趣,你接受他繼續講下去。再更高一點的水平,教師可以使用一些語句來鼓勵學生注意。這樣與學生面對面地傾聽、給予回應的傾聽會產生一些良好的效應。
二、教師要用真誠的態度,學會准確的表達。
在傾聽學生的基礎上,我們還要與學生及時對話,教學是一種社會性的溝通現象,自然少不了對話,對話則需要教師真誠的態度,准確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自己說話盡量做到完整正確、通俗易懂、形象有趣,盡量做到適合孩子的口味,這樣持之以恆,才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表達能力。
另外在課堂溝通的實踐中,常常出現的障礙正是教師威脅式的語言、貶仰式的語言。還有一些教師的語言中經常夾雜著評多不是標點符號的「標點符號」,如「這個這個,那個……」
「就是說……」「啊、啊……」等等,學生聽到會感到十分心煩,甚至還會有人幫你義務「記數」——數一數在一切課里你一共說了多少個口頭禪。很明顯這種語言表達能力只能是教師在單方面的個人意思,對課堂問題的解決以及師生關系的改善和促進沒有太大的幫助。因此,教師的表達要促進課堂內的有效溝通。
三、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讓學生學會傾聽。
認真傾聽——指聽人說話要有始有終,聽時要集中注意力才能聽得准確;要有禮貌,尊重說話人發表的意見,不隨便插話,打斷別人說話,尤其聽到不同的意見時,更要有耐心,積極思考,找出合理的內容或問題。所以,在教學中要經常進行針對性的訓練,逐步讓學生養成認真傾聽的習慣。
四、培養學生說的興趣,讓學生想說敢說。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要說就得先想,沒有脫離思維的語言,在一定程度上講,只有當學生用准確、清楚、簡練的語言將有關概念表述正確,才能反映出他思維過程的正確性,才能說明他理解了所學知識,才能說明他能與老師、與同學進行溝通了。只有這樣堅持不懈地在日常教學中不斷地培養學生學會表達,才能在課堂中開展有效的溝通。
溝通是否有效給每一位老師都提出了很多挑戰,其中最大的挑戰在於它需要教師持之以恆的努力,需要教師把自己的愛心、需心、靈性與悟性融入到課堂溝通的實踐中去,融入到學生的成長中去。
冰心曾說過:「世界上沒有一朵花不漂亮,也沒有一個學生不可愛。」因此,教師要想與學生有效地溝通,要想了解孩子的內心,就必須躬下身來,主動去親近你身邊每一位孩子的心靈吧!
『捌』 班主任如何與學生溝通交流
成功的教育,取決於多項因素。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質量。作為一名
班主任老師,我深深體會到:與學生進行心靈溝通,有利於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師和父母常常不自覺地或習慣性地使用溝通的"殺手鐧"--命令、警告、訓誡、諷刺、責難等語言,往往導致學生的反抗,然後,學生們還有一個常有的反應是變得順從、依賴和沉默。這些溝通的後果違背教育本身的初衷。我們的教育目的是為了啟發學生的潛力,是為了幫助學生激發他們本身的固有的創造力和思維活力,是為了幫助他們成長為一個自信、自立的人。不是培養學生的依賴性和單純的服從性。
要想與學生很好的溝通,教師必須要有意識地改變與孩子溝通的方式與方法,主要應注意以下四個方面內容:
一、談心之功在於心
作為一名班主任,能否用好談心這種方式積極主動地開展工作, 主要看你對學生的了解程度.
了解學生是師生溝通的首要條件。了解學生方能深刻理解學生,在互相理解的基礎上,才能達到心理上的共鳴。這也是老師的本職。我們老師要了解學生的家庭、性格、學習成績、興趣愛好等,只有這樣才能使談話達到要求。工作中要多問,特別是組成一個新的班級時,應問問他們有什麼新的打算,會不會適應新班級和新環境,學習上是否跟得上,他們的興趣與愛好等等,在與家長接觸中要經常詢問其子女在家裡的生活、學習習慣、性格特點、家庭教育等,還要主動向原班主任、任科教師了解,以求更深入地了解每位同學各個方面的情況,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和存在問題,
如為談話順利開展,教師可採取「投其所好」的溝通策略,找到學生感興趣的內容。為了防止談話過程無意識觸及傷害學生的話題,例如家庭的變故,學生的一些缺陷等。所以我們必須了解學生。
二、談心之法在於情
談心,怎樣坐在一塊,說到一起?找學生談心,對方往往開始時並不注意你講的道理,而是看你的態度和感情。如果不首先搭起感情的「橋梁」,心中卻築起一道無形的「高牆」,再好的道理學生也聽不進去。談心要交流思想,但首先要交流感情。班主任和學生的談心活動既是心理上的溝通,也是感情上的交流過程,只有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才能建立良好的談心氣氛,才能談得攏、談得好。對於學生來說,教師的愛是一種神奇而又偉大的力量,是除了母愛之外,世界上又一偉大的愛。這種愛是無私的。但師愛不同於母愛,因為師愛是一種理智與心靈的交融,是溝通師生心靈的橋梁。師愛可以引導學生產生巨大的內動力,去自覺地、主動地沿著老師指出的方向邁出。只有當班主任給學生以真摯的愛,給學生以親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學生才會對老師產生依戀仰慕的心理,才能向教師敝開內心世界,我們才能「對症下葯」,收到應有的效果。因此,班主任必須用自己的愛心去感化學生,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寓理於情、情理結合,才會產生動情效應,從而收到較好的德育。
三、談心之力在於理
談心的目的是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提高認識水平,達到認識一致。錯誤的思想只能用正確的思想克服戰勝它,心中的黑暗只有用哲理才能驅除,這就要求班主任,必須抓住一個「理」字,把道理講透,用真理服人。談心的力量和效果不在於班主任的年齡、職務和權力,關鍵在於班主任能否談出道理以理服人。談心就是用理去分析,啟迪學生的心靈,明辨是非,用正理說服歪理,用大道理管小道理,從小道理引出大道理,在總結經驗教訓中通過反思而明理,通過駁歪理樹正理,同時還可以互相討論,取長補短,交流思想,探討真理。談心時,切忌「就事論事」,不能講虛理;切忌「簡單從事」,只聽到一點、看到一滴就評論是非,甚至以嚴厲的態度要學生服從,這樣是得不到好效果的。要以理服人,就要允許學生反復思考,提高認識,從學生的覺悟程度出發,讓學生接受,談心才實在有力,達到心理相容見實效的目的。
四、談心之路在於疏
班主任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隔閡、疑慮不能單靠在會上解決,也需要通過個別談心去消除。疏通談心之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有缺點錯誤的學生要誠懇勸導,切忌簡單急躁,急於求咸,要不怕麻煩,象綿綿細雨、涓涓流水去接觸問題,徹底糾正「久旱不管,一下就滿」的方式,談心要有的放矢,「對症下葯」;對性格內向的學生可採取「拉家常」的方法,由遠而近,先輕後重,循循善誘地談;對性情耿直爽快的,最好直接了當把問題點透,不轉彎子,不兜圈子;對覺悟較低、性格獨特的學生要善於從對方的內心情緒和要求談起,先迴避「煩惱」、「卡殼」的問題,從側面迂迴曲折地引導。總之,要把談心的路多想幾條,只走「寬闊大道」不成,要善於「穿大街走小巷」,運用多種知識,因勢利導,因勢而疏。同是應盡可能地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才能取得行最佳的談心效果。
教育學生決不是說了就行,和學生溝通應從外化轉到內化,從單純的說教轉化為實踐活動,讓情感與認識相互作用,使情感上升為信念,成為提高學生自覺認識的動力。尤其是作為班主任更應該學會和學生溝通的藝術找准機會,抓住重點,有的放矢的和學生進行思想得溝通,這樣的教育才會有成效。
『玖』 老師與學生如何溝通
應該說,老師與學生溝通是一門藝術,也是教育成功的秘訣之一。 那麼,老師與學生應該怎樣溝通呢? 一、多問 比如說,新生入學後,老師對班上每個學生都是陌生的,要想盡快熟悉學生,了解學生,一個最簡單而直接的方法就是「多問」 。問什麼?問他們適不適應新環境,學習上是否有困難等等。在不斷詢問的過程中,既了解學生,又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懷與愛護,為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打下堅 實的基礎。同時,通過與家長接觸,詢問其子女在家裡的生活習慣,性格特點,等等。另外,還可把其子女在校表現及時反饋給家長,實行教育互動,使學生快樂健 康地成長。 二、巧談 曾教過一名姓馬的學生,他經常不寫作業,上課喜歡找人說話,下課經常欺侮人,對老師的批評卻不以為然,還常與老師「講理」,在班上造成不良影 響。這樣的學生如果僅靠訓斥就只會越訓越皮。為了轉化他,首先從溝通師生情感入手,再犯錯誤時,我總是心平氣和地單獨與他談話,幫他分析危害,細心耐煩地 引導他走上道德規范的正軌。他看到我對他不討厭,不嫌棄,一直對他很真誠,慢慢地,對我越來越親近。終於,我用情感的韁繩套住了這匹脫韁的「小馬」 。 實踐中,我深深體會到,老師與學生談心要平等待人,不「居高臨下」;講知心話,不「空洞說教」;要選擇時機,不「急於求成」;要善於傾聽,不「先入為主」 。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善觀 老師要有一雙善於觀察的慧眼,不僅要觀察班集體的變化,更需要透過每個學生的細微變化表現其思想本質,真正做到知微見著。這樣才能發現問題,妥善處理問題,把工作做在前頭,防患於未然。 老師要發現差生的缺點很容易,但要發現優生隱蔽的缺點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優生因為自己經常受到表揚,便以為自己是「天之驕子」,以致萌發「優越 感」,甚至發展到瞧不起同學,有時還仗勢欺負一些差生。有的優生甚至為了推卸自己的責任,故意歪曲事實,給教師錯覺,導致部分差生滿心委屈,卻無處申辨, 從而對老師產生逆反心理,認為老師不公平,於是就更加消極。因此,不論遇到什麼問題,老師必須善於透過現象看清事物本質,從而妥善處理好學生之間的關系, 無形之中為師生心理溝通掃除了障礙。 四、常誇 俗話說,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 。老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優點,並及時給予表揚。 學生施某,學習成績差,但我發現他平時熱愛勞動,便經常給予表揚,並把班級的衛生任務交給他。後來,他不但衛生搞得好,而且學習成績也有了明顯 進步。學生季某,學習成績中等以下。有一天,她問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我給她解答的同時,又表揚了她。我說,不管問題難易,只要肯提問題,就說明你在認 真學習,認真鑽研。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又使學生看到了前途和希望。從此,該學生經常問問題,學習成績也有了明顯提高。 總之,老師與學生溝通時,必須有效把握師生之間心理溝通的藝術,使學生從情感上深切地感受到老師是可敬可愛的,既是學業上的導師,又是生活里的父母,更是個人成長中的朋友。
『拾』 老師如何與學生溝通
教師與學生因年齡的差異,生長環境、思維方式的不同,很容易產生認識上的差異。因此,教師應多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以學生的眼光去看世界,以學生的心態去推理一切,然後有效地將這些感受傳遞給對方,從而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的理解與尊重,從而產生溫暖感和滿足感。當一個教師不願意設身處地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會使學生覺得老師不理解他,對教師的信任度降低,與教師的溝通就會停止。
愛心和關懷是關鍵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教師的愛心能驅使教師以最大的耐心和韌勁克服教學中遇到的各種困難,挖掘自身的潛能,創新教育方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師的愛,對學生的發展也是一種巨大的動力。有了這種愛,師生之間才能建立起感情,才能激起學生對教師的親近感和仰慕心理,從而把這種情感遷移到教師所教授的知識上。心理學關於模仿的研究表明:「人們總是趨向於模仿他所愛的人,而不願模仿他所嫌棄的人。」因此,教師這種愛的情感能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喚起他們的學習熱情,使之主動模仿,提高教學效果。如果教師缺乏這種愛,對學生冷漠無情,甚至對他們感到厭煩,動不動就嚴加訓斥,學生就會緊閉心靈的大門,勢必造成師生關系緊張,使教育活動受阻甚至中斷,最終導致教育的失敗。
三、尊重和欣賞是保證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每位學生都希望自己的成績與優點得到教師的認可與尊重。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和閃光點,並及時表示欣賞之意。作為教師,不要吝嗇贊美的語言,它會給學生帶來極大鼓舞。「你提的問題十分有價值!」「你的想法很有創意,老師也沒想到。」……這些語言雖然簡單,但卻能鼓舞學生鬥志,增強學生自信,激發學生潛能。作為回應,學生會以自己的行為來回報教師的賞識。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贊賞學生的學習成果,讓學生從成功中增強自信,享受成功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