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小學生作業焦慮症
A. 都大學生了,為毛感覺像小學生似的,都有作業焦慮症了
對作業有心理恐懼還是不想做作業?
B. 小學生一寫作業,就表現出非常急躁的情緒,該怎麼解決呢
這得找出問題的症結,然後「對症下葯」。是因為作業多嗎?還是沒自信,回不會做?還是老答師家長給的壓力太大了?
如果是第一種情況,那麼就要家長做做思想工作,鼓勵孩子「這是老師的良苦用心,」只要他們掌握了,有時作業偶爾偷工減料,也沒關系的。
第二種情況,讓孩子知道有不會的很正常,讓他們知道解決的途徑,咨詢老師、上課認真聽自己解決、家長的輔導、同學的幫忙,所以不用急躁,但要記住這只是在緩解他自己的壓力,最終還是引導他靠自己解決。
第三種的話,就是要作家長的工作了,不要給孩子施加壓力,童年是短暫的,本是美好的,還孩子美好的童年,不要讓孩子成為當今「偉大教育」的犧牲品。
C. 小學生做作業遇到難題焦慮怎麼辦
小學生年齡小,遇到解決不了的難題肯定著急,開始的時候家長可以陪在他身邊,聽聽他對難題的看法,從側面給一些建議,當然要讓孩子感覺是自己解決了難題,慢慢的就很有信心了。
D. 孩子焦慮症後厭寫作業該怎麼辦
遇到孩子不喜歡寫作業時,家長首先要冷靜分析其中的原因,然後再有的放矢地加以解決。孩子不喜歡寫作業一般有下面兩種原因:其一,來自家長本人。其二,孩子自身的原因。家長只有把孩子不願意寫作業的真正原因搞明白,才能夠對症下葯,解決問題。如果是家長的問題,那麼,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就要以身作則,尋找自身的不足。如果是來自孩子的問題,那麼,家長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孩子沒學會的知識,家長可以自己或請家教解決。對於孩子不感興趣的作業,家長要使用多種途徑和手段來尋找突破口。比如,完成作業給予一些鼓勵,帶孩子到公園去玩;或全家到外面吃一頓等等。 寧可晚交也不漏交 我的孩子學習一直很努力,有時候也有不想做作業的心理。遇到這種情況,我們首先會分析原因:也許是因為生病,也許是因為太難了,也許是因為作業太多了。我們的辦法是,實事求是地告訴老師,取得老師的理解和諒解,第二天再補上,當然原則還是不能缺作業,只是時間上的變通。這個辦法很有效,換個時間再做,或者換個地點再做,再或者和同學交流後再做,就容易了。 教師家長攜手「作戰」 針對學生不做作業的情況,可採取以下對策: 賞識法。我的班上有一男生,人比較聰明,但常常自以為是,學習很不用心,但是他聲音響亮、音色好,針對這一優點,我在班裡封他為「朗讀大王」。每次早讀課都讓他領讀,他盡心盡職。我常常在班裡表揚他,培養他的自信心。時間一長,他也覺得自己是個好學生,要是再不做作業就對不起大家的信任。此後,他不做作業這一毛病也被根治了。 構建家校聯絡網。不做作業的學生,並不是天生的,他們在改正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反復。這時,我們非常需要取得家長的配合,「協同作戰」,只有這樣,才會形成合力,讓不做作業的學生「無處藏身」。 同時,要改革作業,讓學生有自主選擇作業的權利,多設計一些開放性的作業,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E. 姐姐輔導弟弟寫作業被氣哭,為何小學生作業這么難輔導
在許多人成長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學習學習時寫作業更是大家的難題。在小的時候,寫作業的難題是所有人都無可避免的。在我們還小的時候,需要父母去輔導自己寫作業,經常會有父母輔導孩子寫作業,或者是哥哥姐姐輔導弟弟妹妹寫作業,這種事情傳出,相比較於大人小學生最不確定的因素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定性。與此同時在學校中學習的時候和大人思維不一樣的是小學生更加不容易進入到自己是一個學生的這樣一個角色的。
正是因為家長也是從孩童時代走過來的,他們在辛苦工作的同時也明白不努力會像他們自己一樣,因此他們迫切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就是這種激進的做法,而讓學生有一定的逆向思維。在許多人的認知中,棍棒教育才是更有效果的。殊不知正是這種所謂的自以為是,給雙方帶來了多大的不便,因此教育孩子時也應該有一定的生活技巧。
F. 輔導作業就容易氣死家長!怎樣培養小學生獨立完成家庭作業
現在很多孩子做作業都喜歡依賴家長,不喜歡自己獨立完成,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也不知道是作業太多,還是懶於去思考。那麼,作為家長應該怎樣培養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的能力呢?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現在老師留給學生的作業越來越多,所以有的學生就會直接去搜答案,去網上看別人的解題方式,就不喜歡去思考。而且有的小學生會依賴家長,不喜歡獨立完成作業,想讓家長去輔導他。如果想要小學生獨立完成家庭作業的話,就要培養他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讓他學會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學習。
總之,給孩子獨立的思維空間,讓他們學會獨立思考,不要總是陪著孩子做作業,讓他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好習慣。
G. 各位親,我是辦輔導班的,每天下午輔導小學生完成作業。但有幾個學生不聽話,不好好寫,有什麼好的方法。
有以下方法:
1、可以設立獎勵機制
用一些小零食作為獎品,和學生約定好如果這次課能夠保持良好的紀律,那麼就給他提供一些獎勵,並且當學生有進步之後要多表揚他。用獎勵來強化「保持紀律」這種正向行為。
2、心平氣和地分析不守紀律的影響
在課間或下課後,和那些學生心平氣和地交流一下。不要用命令的語氣,而是用一種平等對話的方式。
告訴他們上課打鬧會帶來的一些不良影響,可以這樣說:「你們上課打鬧的話會影響其他學生學習,這樣也會讓老師也會累。打鬧的話,你們自己也沒辦法專心寫作業了,你們的父母也會很失望的。所以,請你們不要在寫作業的時候打鬧,可以嗎?」
(7)輔導小學生作業焦慮症擴展閱讀:
老師和學生溝通的技巧:
1、多用「我們」——自己人效應
所謂「自己人」,是指把自己和對方歸於同一類型的人。「自己人效應」是指聽者對「自己人」所說的話更信賴,更容易接受。
2、以心換心——角色置換效應
在師生溝通中,不僅教師要常做換位思考,還要把這種思維方式傳遞給學生,提高學生的情商。
3、做真誠的傾聽者——格林斯潘效應
一方說話時,另一方不斷地與之互動,做出各種表示感興趣的表情或動作,還時不時地發出「嗯、嗯」或者「哦」之類的聲音。
4、「某老師說你很棒」——第三人效應
心理學上把通過第三人佯作無意間轉述他人的某種意見,或創造某種條件讓對方間接地聽到你對他的評價與關注,從而產生意想不到的傳播效果或勸說效果的現象,稱為「第三人效應」。
H. 各地減負怎麼家長還吐槽陪作業陪出焦慮症
各地減負令難減負, 家長陪作業「累成狗」。
考題越來越難,各地「減負令」難減負
從教育部2013年8月發布的《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徵求意見稿)》,到近年來遼寧、廣東、江蘇多地發布的「減負令」,都明確要求,小學一二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其他年級每天書面家庭作業總量控制在1小時以內。
華中師范大學教授范先佐、沈陽市鐵路五小校長於瑩等專家認為,學校作業屢屢「超量」的原因在於,當前教育模式還沒能形成因校制宜、因材施教的教育管理機制,考試時為了增強區分度,考題越來越難,老師人為拔高了教學標准和作業標准;此外,一些教師教學方法陳舊,課後不得不依靠大量「刷題」來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
專家建議,推進減負重在落實,要減少重復性作業,精準減負。
一是嚴格控製作業的時長。通過學生評價、家庭評價、教育督導等嚴格落實「減負令」,杜絕重復性作業,盡可能根據學情,因人而異,分類或分層布置作業。上海市普陀區針對全區學生在睡眠時間、作業時間等指標上存在的問題,進行「兩公示」,即全區所有中小學生課表在區教育政府網站公示,小學生作業情況通過家校互動網路每天向家長公示。
二是提高課堂效率,改變評價體系。於瑩說,教師要保證學生每一堂課、每一天、每一階段所學的知識都能在課堂上全部吸收消化。二年級學生家長李女士建議,把學生的素質成績也作為老師的考核內容,這樣老師才能扎實推進。
三是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學校教育要多向家長傳遞正確的教育觀念,減少家庭自主增負。」十九大代表、遼寧省盤錦市高級中學年部黨支部書記楊丹表示,要減少家長盲目補課的沖動,讓孩子得到精神上的減負。
四是「互聯網+」或可提供布置作業新思路。有老師表示,如果作業全批全改,每天過半時間都要用來改作業。科技快速發展,或可為學校作業提供解決新思路:如借鑒一些培訓機構做法,通過APP指導學生完成作業,人工智慧批改,配以講解視頻,學生還可以在線隨時向老師求助。
I. 孩子有學習焦慮症作業恐懼症怎麼辦
一,調整學習方法,包括補齊自己學習功課上的短板。
二,平時,內適當戶外活動體育運容動,包括和他人 打打球什麼的。
三,平時,多與他人交流談心,包括徵得一些指導與建議。
四,提高學習興趣,找到各個科目的價值意義和有趣的地方。
五,戰勝拖延。越主動,越快樂!
六,咨詢心理醫生。相信會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