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老師出現反移情
㈠ 咨詢師的反移情應該是什麼樣,才算是一個真正的咨詢師
首先肯定是防來止誤入自移情的 「情網」,不能自拔。其次,作為咨詢師,要學會利用移情促進有效的治療,也能在關鍵時刻運用心理技術把患者投來的感情轉移出去,比如「心理升華」、「關系合理化」和「情感移位」等。升華作用是指把感情化為進取的動力,使患者在學業、事業上獲得成功;合理化作用是指把醫患關系正常化為師生、親子或友誼;移位作用則指把移給醫生的感情,經醫生之手再轉位到更利於患者感情發展的人身上去等等。
㈡ 如何理解精神分析咨詢中的移情和反移情現象
如何理解。。這來個也太寬泛源了吧OwO
首先我必須說的是,Dr. Sigmund Floyd 的理論真的很有爭議,基本沒有心理學家是百分百完全按照他那套來的,弗洛伊德理論的問題在於它無法被推翻(任何現象都可以說成是符合預測的),而無法(很難)被證偽。所以一定要帶批判性思維去看弗洛伊德,千萬不能看啥是啥。
移情是指,比如說一個患者去找心理醫生,在治療的過程中,說明治療有效的第一個現象是抗拒(我不想去治療!那個醫生水平不行!我不要治療!我忘記來找醫生了!etc)這些說明治療正在漸漸接近關鍵的訊息。
移情是治療有效的第二個現象,尤其在催眠療法里。患者對於某個(某幾個)人的情感轉移到心理咨詢師上,如對去世的父母的情感等等。這個現象稱為移情。它比較危險,原因仔細想想就知道了,醫生不希望和病人有如此「深厚」的情感,也不希望和病人深度交往,反移情是指醫生有意識的去反抗移情現象。
㈢ 關於心理學的問題,怎麼判斷咨詢師是「反移情」還是咨詢師的道德有問題
移情和反移情都來自於精神分析理論,傳統的概念當然源於弗洛伊德,認為移情是求助者經過自由聯想,將兒童早期所受挫折或創傷(真實的或幻想的)及其所帶有的強烈情緒逐漸暴露出來,向外發泄,並把情緒轉移到咨詢師的身上,咨詢師即變成了求助者愛或恨的對象,其強烈程度亦是早年情況的復制。
反移情則是咨詢師對求助者移情的無意識反應,是與移情類似的一種情感或情緒反應,只不過它發生在咨詢師而不是來訪者身上,因此可以理解為咨詢師對來訪者的移情,又叫反向移情。反移情通常來源於咨詢師意識之外的無意識沖突、態度和動機,它是咨詢師對來訪者產生無意識期待和某些神經質需求的外在表現形式。狹義的反移情被界定為「治療者對來訪者的移情」,這是弗洛伊德的定義。廣義的反移情可以理解為「由於治療者的需要而非治療關系或來訪者的需要而產生的治療者任何形式的無意識情緒或行為反應」。
一般認為,「反移情」會阻礙你的咨詢的中立性,會對咨詢造成不良的影響。但這只是一般的認識。其實,和「移情」一樣,「反移情」不可避免,咨詢師也是感情的動物,而且,咨詢師也有很多未能很好成長起來的心理情結。所以,只要你具備對「反移情」的體察(比如,你對這種「掛念」的體察,而且你主動尋求解釋和幫助,就是很好的做法),有時候,「反移情」會幫助咨詢師更好的理解來訪者。它會變成一種十分珍貴的資源。
咨詢師做出的有意識的非特異性的情緒反應不屬於反移情范疇,咨詢師由於共情和來訪者移情所產生的心理角色反應,屬於「情感捲入」,也不屬於反移情的范疇。
傳統觀點認為反移情對治療有不良影響,治療者應努力克服它。
㈣ 我的咨詢師對我反移情了嗎
你好!
你的抄描述,是從你主觀角度出發,再描述時,不可避免的包涵了你的個人感情色彩,所以,要做這樣一個判斷不容易。看了你的留言,你覺得心理師對你的反移情,我感覺正是你移情的表現。你的移情,讓咨詢師的一切反應,你都會覺得有特殊成分在內。而這,並不是咨詢師的真實意圖。
我相信你的咨詢師,一個合格又有職業操守的心咨人,都會幫你正確處理你的移情並帶著你走上良好的治療關系中的。
另外,治療中,你的感受,你只是在心中懷疑,而沒有告訴你的咨詢師嗎?這個地方,我覺得你該澄清下。你出現波動的時候,告訴你的咨詢師,這也許會是你們治療的切口。
希望可以為你提供一點有價值的內容。祝福你!
㈤ 反移情是如何表現的
移情是心理動力學派的用詞,它指的是病人在治療中表現出的對治療者的情感依賴或不信任和敵意,這是一種矛盾的關系。病人常常會在治療早期飲酒,這是對治療關系的一種考驗,治療者必須以理解的態度而不是審判、懲罰的態度對病人的行為進行討論。這樣不信任和敵意才能轉變為一種依賴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病人更願意接受治療者的指導和建議。
對病人表現出來的矛盾情感,治療者也應以支持性的、非審判式的態度去積極面對,把病人的失誤看成是治療不充分、不全面的結果,提供更多的認知方法。在治療者的態度和行為影響下,病人就能逐步產生正確的情感體驗,更長久地保持自製。進入第三階段後,這種移情關系可促使心理分析工作的順利進行。
反移情也是心理動力學派的常用詞彙,在這里可以理解為治療者對病人的反應,把病人看成重要人物或出於自己的情感、需要對病人的行為進行反應。病人在治療初期挑釁性的飲酒行為或後期失誤都會使治療者感到受挫和忿怒,因為每個治療者都希望治療成功。這種挫折和忿怒在治療者中非常普遍,它是許多治療者拒絕接受酒依賴病人的主要原因。
然而事實是,治療者不能夠強迫、控制病人去戒酒,只能提供方法幫助病人獲得自製,病人得自己決定是否接受治療者的指導和建議。
因此,每個治療者都必須認清自己的局限性,否則就會造成負性的心理作用。在治療的早期,治療者不應與病人討論自己的反移情,只有在第三階段才可以對自己的反移情進行解釋。
㈥ 在精神分析治療中為什麼會產生移情和反移情
人們對關系的體驗是有模式的,而且這些模式會一再重復的。這就是移情產生的基內本條件。
移情是來訪容者將自己成長中與重要他人的關系感受,移植到了咨詢師的身上,將咨詢師當成了他生活里的某個人。這樣就會將那個情緒也帶給咨詢師的。咨詢師感受到了這點後,就可以抓住這個移情點來開展工作。
反移情是咨詢師對來訪者的情感。與來訪者一起工作時,咨詢師會把來訪者當做自己某個重要他人,從而也有一些超出了咨詢關系的情感體驗。這是需要咨詢師時刻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對自己的移情進行分析的,讓自我成長的重要課程。
㈦ 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心理醫生也會出現移情反應嗎
會 咨詢者對來訪者也可能產生同樣的移情,這被稱為對抗移情或逆移情,書上寫的是反內移情容
反移情是咨詢師對來訪者所產生的一種潛意識的反應傾向,因此它是應情的對立面,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移情是指咨詢師對來訪者移情表現的反應,即,咨詢師把早年對父母的感覺、想法和情緒投射於來訪者身上。廣義的反移情是指咨詢師對來訪者的無意識的認知、情感、意志的反應趨向,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咨詢師本人的生活經歷和世界觀決定的。
㈧ 反移情的處理方法
從廣義上來講,對於反移情的處理應該包括對反移情的覺察和對反移情的具體處理。 (1)錄音錄像。僅僅靠咨詢者事後的回憶與整理往往是不夠准確的,所以在條件許可的條件下,最好對自己的咨詢過程進行錄像或錄音來記錄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反應,根據客觀的記錄對自己的咨詢過程進行系統的自我分析、自我反省和總結,來澄清反移情出現的原因。
(2)尋求督導幫助。經過自我分析之後,咨詢者也可以尋求督導幫助。因為當咨詢者出現反移情時,不應與來訪者進行討論,更應該克制自己不要在來訪者面前表露自己的反移情,而應該尋求老師、資深同事的幫助,讓他們對自己的咨詢行為進行必要的督導,並學習如何有效地覺察與節制自己的情緒反應。
(3)參加心理治療。 如果經過督導幫助後咨詢者覺得還必須對自身的問題進行探索時,還可以通過心理咨詢來幫助認識已經被來訪者喚起的問題或者沖突、偏見。在國外,咨詢者還可以參加一個成才團體,在有經驗的咨詢者指導和具有相同問題的咨詢者的啟發下達到對反移情的妥善解決,從而促進個人的成長。
(4)轉介給其他咨詢者。如果咨詢者已經盡力處理自己的情感、想法和行為,並且已經咨詢了督導與同事之後,沖突與問題仍然存在,並且這種反應已經影響了繼續咨詢,則可以考慮把來訪者轉介給另一個咨詢者。
㈨ 如何識別心理咨詢師的反移情
在實際治療場景中如何識別反移情,這與咨詢師對自身的了解程度有關,或者說與咨詢師的自身經歷有關,但熟悉一些常見的預示反移情的信號還是有幫助的。Menninger等在臨床觀察的基礎上對咨詢師身上可能包含有反移情的現象做了歸納,如下: 1、無法對材料作明確的分類,因為這些材料觸及到咨詢師本人的問題。 2、在給某些特定的求助者做完分析治療後,有壓抑或者不舒服的感覺。 3、對於治療安排漠不關心——忘記求助者的預約時間、遲到、沒有任何特殊的理由而讓求助者延長治療時間。 4、咨詢師在整個治療時間內昏昏欲睡。 5、對求助者的經濟安排過分熱心或置之不理,例如,讓求助者變得負債累累而不加過問,或者試圖幫助求助者去借錢。 6、對一個求助者重復有關性愛或者感情體驗的各種感受。 7、在付諸行動的過程中,允許、甚至鼓勵求助者的阻抗。 8、尋求安全感,採用各種自戀性的手段,比如通過各種辦法給求助者留下印象,或者讓同事們覺得某一個求助者很重要。 9、通過各種方式培養求助者持續性的依賴,特別是通過不必要的重復保證的方式。 10、在職業性的一般談話中,有一種想要談論某個求助者的沖動。 11、在評論和解釋當中帶有虐待性或者不必要的尖刻,反之亦然。 12、感覺到咨詢師的名譽和聲望會對求助者有好處。 13、對某一個案例如獲至寶,抓住不放,這種做法的一個例子是,非常害怕求助者脫失。 14、有意識地從求助者的贊賞、認可、以及情感表露等方面得到滿足。 15、被求助者的指責弄得心煩意亂。 16、與求助者爭論。 18、試圖在心理咨詢的范圍之外去幫助求助者,例如,幫助求助者安排經濟開支,或者安排住房。 19、在某些特定的問題上有強迫性的「反復敲打」的傾向。 20、詢問求助者愛好的沖動,這種沖動周期性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