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輔導轉化案例分析
Ⅰ 求一個小學後進生轉化的案例 詳細一些
班主任工作案例----轉化後進生 嶺北鎮中心小學 劉燕飛 轉化後進生是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的一個難題。是否做好轉化後進生工作,是直接關繫到推進素質教育,培育「四有」社會主義新人,提高勞動者素質的重大問題。如何做好小學生後進生教育轉化工作,依據前輩成功的教育經驗,以及提出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名言,深深地啟發了我。我認識到,要做好後進生轉化工作,必須讓愛溫暖後進生的心靈。 一、尊重人格,保護後進生的自尊心 後進生主要是指道德品行差或學業成績較差甚至兩者均差的學生,在班裡造成不良的影響,但他們在一定條件下是能夠轉變的。可是,在傳統觀念中,人們常把後進生當成「壞學生」,說是「朽木不可雕」,「頑石不成材」,嚴重地傷害他們的人格和自尊心。小學後進生同一般學生一樣,具有強烈的自尊心,當其受到某種傷害,為了採取保護措施往往形成某種異常心理和畸形表現:有的存在對立情緒,不聽管教;有的產生自卑心理,消極沉悶;有的採取疏遠集體,迴避教育;甚至有的故意違紀,離校逃學。凡此種種,根本原因在於缺乏愛的溫暖而使心靈蒙受創傷,正常成長遭到壓抑。因此,在轉化後進生的教育中,光用批評和處分是不能奏效的,必須對他們傾注愛心,十分尊重他們的人格,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對待他們,堅持「五不」的教育方式:不厭惡、歧視;不當眾揭醜;不粗暴訓斥;不冷嘲熱諷;不變相體罰。用愛心融化後進生冰凍的「心理防線」,在師生間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橋梁。 班裡有個女同學,各科成績都差,平時沉默寡言,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從對她幾次談話中了解到,她認為自己特別笨,智力不如人,老師、同學會看不起她,上課不敢接觸老師的眼光,平時不願與同學接近,學習上有困難也不問老師、同學。針對她的思想,我提出同她交朋友,對她講一些名人成才的故事,使她懂得「聰明在於勤奮」的道理,課常上有意對她投送親切的目光和友好的微笑,並讓她回答一些較容易的問題,答對了便進行表揚、鼓勵,還安排課余時間耐心地幫她補習基礎知識,經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因勢利導,使她感受到「老師關心幫助我,愛我」的溫暖;從而恢復了自尊心,對老師從「戒心」變為「貼心」,從「疏遠」變為「親近」,學習成績有了明顯進步,人也變得開朗起來,在班裡又聽到了她和同學玩耍時發出銀鈴般的笑聲。 二、熱情鼓勵,激發後進生的上進心 從六歲到十二歲的小學生,是處在兒童向少年過渡的階段,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後進生不過是缺乏肥水的禾苗,沾著污垢的玉石,既有陰暗的消極面,又有潛在的閃光點,他們同優秀生、中等生一樣渴望進步,也能成才。作為施教育人的教育工作者,要善於從後進生身上了解他們的志趣和個性特徵,觀察發現他們時隱時現的閃光點,作為教育轉化他們的突破口和推動其前進的動因。事實證明,後進生並不是一無長處、各方面都差的「壞孩子」,更不是智商低下、不可教育的「低能兒」;相反,在一定意義上,「淘氣、調皮的孩子聰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對後進生有所「偏愛」:課堂上能夠舉手發言就加以鼓勵;學習上有所進步就給予贊許;品德上做點好事就進行表揚,讓後進生品嘗到受贊許、表揚的歡樂,而千萬別讓他們在課堂上成為被冷落被「遺忘」的對象,認為「老師只看到我的缺點和短處,看不到我的優點和進步」。為了及時了解、掌握後進生的內心世界和行為表現,激發其上進心和積極性,在教育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五多」:多個別談話;多溝通家長;多表揚鼓勵;多正面疏導;多指明方向。在贏得了後進生的信任,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之後,轉化工作就容易多了。 有這樣一個同學,由於家長缺乏正確的管教,從小養成說謊和偷錢的壞行為,常常受到斥責和打罵,在班上也受到同學的譏笑、歧視而抬不起頭,但她卻曾主動為班級體打掃課室。抓住這個情況,我先對她進行耐心的談話,既肯定她的優點,又指出存在的缺點;用《狼來了》的故事對她進行啟發誘導,讓她懂得小時要做一個誠實正直的孩子,長大才能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鼓勵她勇於改正缺點,發揚優點,爭取做一個好孩子、好學生;再同家長統一要求,配合教育,還安排班裡幹部對她關心幫助。使這個同學既明白道理,又深深地感到老師、父母和同學對她真情善意地關心、愛護,從此痛改前非,改正了不良行為,在班上更加熱情地為集體做好事,期末被評為班裡「學雷鋒,做好事」的積極分子,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走上了進步的道路。 三、逐步要求,培養後進生的責任心 對後進生的教育要善於捕捉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充分挖掘其積極因素,但決不能姑息、袒護其缺點和消極因素而降低要求,應該把熱情關心同嚴格要求結合起來。在把愛的雨露灑向後進生心靈的同時,要使他們認識到,對他們逐步提出要求,正是對他們的信任,是一種深厚的愛、真正的愛,從而使他們培養做「四有」的社會主義新人的責任心,形成渴望進步的內驅力。只有在培養了責任心以後,後進生的轉化才有實現的可能。當然,對後進生的逐步要求要考慮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操之過急,「恨鐵不成鋼」,而要嚴之有度,嚴中有別,對不同的對象應該有不同的要求,對後進生的轉化目標和期望,要切合個人的實際和特點,引導他們制定個人進步計劃,分設幾個台階,使他們「跳一跳,摸得著」,經過努力能逐步達到,在新的起點上,又提出高一點的要求,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 班裡有個男同學,平時比較散漫,不遵守紀律,學習成績差,經過觀察、分析原因,進行耐心教育,對他提出爭取進步的具體要求,當他比前遵守紀律,留心聽課,學習成績有所提高時,就在班上表揚他的進步,並讓他當紅花小組長,學期末他還獲得了學習進步獎。第二學期,根據他好運動和具有一定組織能力,選他當班的體育委員,使他在前進的道路上又邁出了新的步伐。 四、集體幫助,樹立後進生的自信心 後進生學習、生活在集體環境里,他們必須融進班集體之中,同班集體一起前進。一個團結友愛、奮發向上的班集體,既是後進生矯正不良道德品質的熔爐,又是後進生實現轉化、走向進步的搖籃。班主任在教育和轉化後進生中起主導作用,但一個人的能量總是有限的,必須樹立良好的班風,發揮集體的力量,使後進生身處一個團結友愛、融洽和諧的環境和氛圍之中。為此,我向全班提出「不讓一個夥伴掉隊是全班同學的共同責任」,並在班裡開展各種活動:(1)互幫互學的「一幫一」活動。安排成績優秀同學與後進生同桌,提醒、督促後進生遵守紀律,專心聽課,課余當「小老師」輔導學習,幫助改進學習方法。(2)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學雷鋒做好事,朗讀、講故事比賽,知識競賽,硬筆字比賽和游戲搶答等,使後進生融進歡樂愉快的集體生活之中,並為他們提供展示自我、表現才能的機會和舞台。(3)組織參觀訪問活動。如組織學生到鐵軍烈士公園掃墓,開展「學革命烈士,當紅色後代」的活動,參觀當地名勝古跡,訪問先進模範人物,使他們開闊眼界,愉快身心,培養熱愛祖國的感情,激發學好知識建設祖國的志向。(4)爭當「紅花少年」、「文明學生」和「改正一個缺點,為班級爭光」的活動,在班中發揚了正氣,抑制了歪風,形成一個比先進、學先進、爭先進的良好班風。通過各種活動的開展,使後進生感到班集體大家庭的溫暖,逐漸消除了自卑心理,克服了孤僻性格,振作精神,樹立起同班集體一起爭取進步的自信心。 轉化後進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復雜、艱巨的教育系統工程。轉化後進生需要一個過程,要抱著滿腔熱忱,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進行反復、耐心地教育;還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密切配合,共同形成一體化的教育網路,才能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轉化後進生的經驗千條萬條,核心就是多給後進生奉獻愛心,讓愛的陽光溫暖後進生的心靈,讓愛的雨露滋潤後進生的成長。
Ⅱ 理自己的任教經歷,想一想自己在轉化學生方面最成功的案例是哪一個
學生偏激心理個案分析
案例介紹
學生N,12 歲,我班中的一名男生。看似比較懂事,內向,平常不容易被老師和同學發現和注意。四、五年級時曾有幾次因各種原因背著書包要回家不想讀書了。在未教他之前,本人就對此人有了初步的了解,脾氣大,容易做出格行為。本學期發生的兩件事,讓我對該生有了更深的認識,一次是將家長給他上交給老師的晚托班費「弄丟 」了,死活不承認是自己用作它途了。另一次是因生日家長未買蛋糕而向任課老師發脾氣。平常喜歡說謊,自然地將所有的錯誤與不對歸結到他人身上,而自己卻無錯可改。
案例分析
本人認為,學生N 從心理成因來講更多的是偏激心理在作祟。偏激是指人的意見、主張等過火。多存在於青少年中。性格和情緒上的偏激,是做人處世的一個不可小覷的缺陷。性格和情緒上的偏激是一種心理疾病。它的產生源於知識上的極端貧乏,見識上的孤陋寡聞,社交上的自我封閉意識,思維上的主觀唯心主義等等。
常見的偏激主要有三方面的特性:1、認識上的片面性:偏激的人以絕對的、片面的眼光看問題。總是帶著有色眼鏡,以偏概全,固執己見,鑽牛角尖,對人家善意的規勸和平等商討一概不聽不理。偏激的人怨天尤人,牢騷太盛,成天抱怨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只問別人給他提供了什麼,不問他為別人貢獻了什麼。偏激的人缺少朋友,人們交朋友喜歡「同聲相應,意氣相投」,都喜歡結交飽學而又謙和的人,老是以為自己比對方高明,開口就梗著脖子和人家抬杠,明明無理也要攪三分,試想,這樣的人誰願和他打交道?2、情緒上的沖動性:偏激在情緒上的表現是按照個人的好惡和一時的心血來潮去論人論事,缺乏理性的態度和客觀的標准,易受他人的暗示和引誘。如果對某人產生了好感,就認為他一切都好,明明知道是錯誤、是缺點、也不願意承認。3、行為上的莽撞性:偏激在行動上的表現是莽撞從事,不顧後果。產生偏激心理的原因主要是知識經驗不足,辯證思維的發展尚不成熟,不善於一分為二地看問題,往往抓住一點就無限地誇大或縮小,自以為看到了事物的全部,極易出現以偏概全的失真判斷,導致錯誤的結論。
學生N不管從認識,還是從情緒和行為上都與偏激心理的表現相符合,究其偏激心理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一、家庭因素。由於學生N 是獨子,他的父母常年在外經商,家中只有大伯平常比較關心他的生活,父母最多的是給孩子錢,以此來彌補所謂做父母的責任。缺少了家庭教育這一關鍵要素,缺少了親人關愛的這一重要情感熏陶,導致學生孤單,生活無目的性,迷戀打游戲機,經常找各種介面向父母要錢。由於父母對他的關心較少,他就將自己的各種不足都歸結到父母身上。隨著心理遷移,在學校里,他就不管自己言行的對與錯,自然的將這一切的錯誤都歸咎到同學,甚至老師身上。缺失了家庭教育和親人關愛是學生N偏激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二、個人因素。學生N對於自己沒有清醒的認識,任何事都以自我為中心,以自己的好惡作為判斷標准。由於自己的偏激,導致他的人際關系比較差,這一因素更讓其在情緒上表現得更為沖動,以至於做出一些莽撞的行為。以偏概全,導致錯誤的結論和做法。
三、他人因素。由於學生N的偏激行為的表現,使其他學生對他退避三舍,同學們認為該生氣量特別小,看到別人受表揚就揭短,看到別人挨批評就幸災樂禍;沒有朋友,不願意和他們交往。所以學生N和同學之間產生了巨大的心理距離,孤單與無助促使他偏激心理的進一步發展。任課老師也對他的情況有所了解,所以不願更多的「管」他,得不到老師的關愛,使其覺得自己更是一個孤獨的個體,促使他用更為偏激的行為來引起老師的注意。他人因素是其偏激心理形成不可忽視的因素。
輔導策略
1、拉近距離,實施關愛。
由於學生N 偏激的言行,使他與其他同學的心理距離較遠,也經常受到歧視而自卑,最終表現出自傲和偏執甚至對立情緒,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和他真心交談,告訴他你是父母的好孩子,你是老師的好學生,你是同學們的好同學,你是班級大集體中的一份子,只要你正確地對待他人他事,你就會受到同學的歡迎,老師和家長的信任和表揚。於是我經常鼓勵他去關愛別人,關心集體,在多次表揚中,使他找回了自信,並得到了同學承認和友愛。在他生日那天,我送了他一支圓珠筆,讓他很感動,從而逐步的對自己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偏激心理得到了一定的矯正。
2、自我管理,塑造人格。
制定目標,讓學生N明確自控行為的主要目標,嚴格規范自已的行為。「當行則行,當止則止」。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制定一個時間規劃表,要求他從現在開始,從小事做起,逐步磨礪自己的意志,讓他意識到一味地原諒自己,遷就自己,只會在錯誤、缺陷、惡性的斜坡上越滑越遠,最終不能自拔。實施批評和表揚有機結合的方式,規范其行為,引導其從偏激中走出來,塑造一個具有正常心理的人格。
3、師生努力,促使改變。
與任課老師溝通,利用一切機會發現學生N的閃光點,對案主不自製的行為以柔和的方式加以制約,減少了他與老師的沖突,有利於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使他獲得了一種寧靜、平和、友好的學習氛圍。引導同學們以一種寬大為懷的心情去包容他的缺點,以一種沙裡淘金的耐心去發現他的優點,和平相處,共同進步,促使改變。
4、溝通家長,健康成長。
通過各種方式與家長取得聯系,希望為了孩子,多回家,多教育,多關心。平時要求注意創設與孩子溝通的情境,真心聽孩子的傾訴,少用粗俗而又無效的打罵教育方式,通過換位思維及互相關愛等方式正面啟發培養孩子真善美的道德情操。利用好家庭這一教育的主戰場,作好孩子的榜樣,努力培養孩子的優良品德,為開拓孩子的美好前程創設條件。
輔導效果
通過將近兩個多月的輔導,學生N已經能和父母較好地進行心理交流;與同學之間的關系也變得較為和睦了;能夠積極地參與一些活動;對老師有了信任感;平常因偏激心理而做出的過激行為幾乎沒有了。
個案思考
1、作為一名教師,要全方面了解自己的學生,在工作中要有愛心、細心、責任心。
2、教師要多學知識,除了學好課程的理論知識,做好教學實踐工作之外,還要學好其他方面的知識,如心理健康知識,藝術常識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適合現代教學的老師。
3、現代的教育教學工作具有挑戰性,學生的知識面,學生的生活環境、心理素質各不相同,開展教育教學工作越來越復雜。
4、教育是學校、家庭、社會三維一體的,如何做好老師,必須要做好和家長的溝通工作,充分發掘社會資源,利用學校主陣地,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心理等方面進行有效的教育,培養心智健康的學生。
Ⅲ 問題學生教育案例
問題學生的教育案例就咱們要走入學生的內心,和這樣的學生先交朋友。這樣的話才可以接近她,你接近她她就會給你敞開心扉。把他想的事情說給
Ⅳ 班主任轉化學風的案例
【摘要】學風、班風和校風三者結合,建設和諧校園。嚴抓學風,促進班風建回設,整頓校風,構建答和諧校園,豐富校園文化,促進校園精神文明建設。抓好學風建設,班主任必須要認真抓好班風,通過良好的班風帶動學風建設,班主任作為班級工作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實施者。怎樣才能把班集體統一成一個班風優良,團結進步,朝氣蓬勃的戰斗集體呢?班級管理不應該長期靠人,來管理人,而應該是依靠一種風氣來管理人,從而使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都能體會到來自這種良好風氣的影響:一、以身作則,樹立班主任的良好形象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Ⅳ 如何撰寫學困生轉化案例或小故事
學困生轉化案例
一、 學困生的情況:
學困生名字叫余某某
他的情況比較特殊,你永遠看著他在學習,可是初中一年級了,連他寫的字都看不清,更不用說作文寫得不夠字!因此,轉化他,更需要我的愛心和耐心去感化、去幫助他。
二、轉化過程及所採取的措施:
1、課堂上及時關注其學習狀態,多給予發言的機會,(基本的認讀)集中其注意力,樹立其學習自信心;平時重點培養其預習、復習、按時完成作業等習慣。
2、指定他的同桌為幫助他的「小老師」。
3、我和他進行牽手活動,定期進行相關知識的輔導。如字詞聽寫、課文朗讀及背誦、習作的基本方法。
4、與家長經常保持聯系,教給家長「賞識」及「期望」等教育方法,並請家長關注其學習情況。
三、轉化效果:
剛開始,該生還是不聽講,在單元測試卷上,出現大量放棄做題的現象。經過一段時間的轉化、感化,上課有時能集中注意力了,後兩次聽寫居然能對一半了,也能自己動手寫作文了,作業基本能完成了,在復習階段還能主動找「小老師」報聽寫,背書了。
現在正值學期復習階段,我一再鼓勵他,只要努力了,一定會有收獲的,復習期間他的字詞基本能掌握80%了。幾次聽寫,積累默寫都能得到80分。復習做測試卷時我經常給他打氣:「很多題目,其實你會做,不要怕,慢慢做。作文要認真看清楚要求,只要你堅持寫完作文,一定能進步。你進步了,就證明你成功了。」相信他這次期末考試一定能取得他自己滿意的成績的。
四、轉化反思: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誰不愛學生,誰就不能教育好學生。」蘇霍姆林斯基也強調,對於那些「異樣」的學生,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樣」的態度和方式對他,因為只有對學生發自內心真摯的愛,才能給他們以鼓舞,才能使他們感到無比的溫暖,才能點燃學生追求上進、成為優秀生的希望之火。教育實踐告訴我們,愛是一種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師情感可以溫暖一顆冰冷的心。當學生體驗到老師對自己的一片愛心和殷切期望時,他們就會變得「親其師而信其道」。
讓我們摒棄對學困生的偏見,多給學困生一些愛心,讓愛的陽光溫暖學困生的心靈,讓愛的雨露滋潤學困生的學習和成長,積極探索新方法和技巧,努力加強對學困生的轉化教育工作,或許另一個偉大的人物就在您的手中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