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是怎麼輔導孩子
1. 老師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在外人看來,身為教師的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應該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然而現實中教師教育不好自己子女的現象卻屢見不鮮。這值得每一位作教師的家長好好思考。究其原因,除教師子女自身及外在環境的影響外,教師家長自身對子女教育思想上不經意的失誤,也是造成教師對子女教育失敗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我發現,我輔導別人的孩子,人家不會,我也能笑眯眯地講一遍又一遍。但是,我輔導自己的孩子就壓不住火,總覺得這個東西很簡單,一看就會,又給你講了,你怎麼還不會呢?情緒就上來了。輔導別人孩子可以耐心,這是職業習慣。輔導自己孩子,自己最親近的人,有時反而沒那麼耐心了,可能這就叫做人性的弱點吧。 對於這段話,我是反復研讀,我也何嘗不是這樣,對待班裡最調皮的學生能欣賞他們的優點,可對自己的孩子總看到他的缺點;對待最不聽話的學生,能以一位可親的老師形象出現,可對待自己孩子的點點過錯總以一張嚴母面孔。我曾從心理學上分析,以為這是自己童年所受教育的結果,是無法改變的。可王老師以實際行動證明人性的弱點是可以戰勝的,關鍵是以怎樣的態度對待自己的教育,如果是時而清晰,時而模糊,最終的結果肯定是患得患失,孩子在你搖擺不定的教育中成長,得不到成功。 我們很多老師的孩子由於在自己任教的學校里上學,由於老師的無形照顧使孩子產生了優越感,容易掩蓋缺點和不足;由於老師的特殊照顧還會使孩子產生依賴性,一旦脫離這個環境就會因「失寵」而導致心理失衡。孩子是天真爛漫的,他們最懂得也最需要平等,任何的特殊對待都不會產生好的效果,只會適得其反。 作為教師的父母教育子女,是教育大范疇中一個較為特殊的領域,最熟悉的往往容易成為最陌生的,正是由於我們教師對自己子女、對教育愛得太深,也極容易導致對自己子女傷得最深。 ,分析原因由於身為教師的家長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時極容易受教師角色思維定勢的影響,往往不分場合地以教師的身份和口吻教訓自己的孩子,結果只會讓孩子覺得缺乏感情而產生逆反心理,導致教育的失效甚至失敗。由於教師對本行業較為熟悉,我們對自己子女的教育可能百般挑剔,尤其是一些在教育界思想前衛、略有成績的教師更容易對自己子女吹毛求疵。 老師的孩子不愛學習,這是孩子對我們的消極對抗,我們需要好好反思,引以為戒。 為自己的教育出發點和歸宿,欣賞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挖掘孩子的潛能,針對孩子的特點實施科學的教育,這樣,我們才對得起自己的孩子。 作為教師家長,我們需要有一顆平常心,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做到學習成績優異的,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人格,是培養自信、友善、責任心強,自我管理能力好、抗挫折能力強的孩子,孩子的健康人格比學習更重要。
2. 怎樣輔導孩子學習
我覺得輔導孩子學習不應該坐在旁邊,這樣給他們造成了很大的壓力,還有就是非常大的依賴性。其實就是孩子遇到不會的題,不要直接告訴他答案,應該讓他自己去思考,適當的給予一些引導。
3. 淺談教師如何輔導孩子做作業
老店鎮中心學校 文正巧每一個老師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學生不喜歡做作業,有的學生拒絕做作業。學生們不需要什麼理由就是「不喜歡做作業」。對於一個年少輕狂的學生不需要什麼理由?如果非要一個理由不可,那就是他還是一個孩子,一個生活在獨苗家庭的孩子。我從教18年來發現,孩子們總是按其天性行事,喜歡的就會愉快地做,不喜歡的就堅決不做,甚至抵觸,不需要什麼理由,因為做作業不像玩游戲那麼有魅力,所以作業就不能成為孩子們喜愛的事情,但作為老師不能這樣認為,可以找一找孩子不做作業的原因,應該幫助他們在做作業中產生的困難,提升孩子對作業產生興趣,從作業中同學生共同找出有樂趣的地方,慢慢地學生就會喜歡上做作業,因為作業也會給學生帶來快樂,讓學生樂學、愛學、想學,這是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學生不喜歡、不願意做作業,即使是老師揍他,也不一定管用,反之,還不如幫助孩子理一理不做作業的根源,順藤摸瓜,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使之逐漸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好習慣。怎樣幫助學生養成獨立完成學習的好習慣呢?每個學生不喜歡、不願意做作業的原因各不相同,其結果也是千差萬別的,我們老師從哪兒著手才有實際效果呢?實施九年義務教育以來,國家教育部門為減輕孩子的學習負擔,對學生的課外作業進行了限制,不能加重孩子的作業負擔,但是有的老師為了考試,不顧一切增加孩子的課外作業,過多的課外作業,不考慮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最後到孩子不愛做作業,甚至對作業產生了厭惡的心理和反抗情緒,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產生心理障礙。我們老師是否會反思為什麼會出現以上的現象呢?有很多教育家和心理學家都認為對孩子教育不應當只強調死記硬背,而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具體地說,學習興趣就是老師能夠不失時機地把學生的學習內容融合到現實生活和娛樂活動之中,啟發和引導,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可以採取一些讓孩子充滿興趣的學習方式,比如:比賽法、猜謎法、圖像法等,既讓學生學到了知識,又增加了學習興趣,這樣就避免了學生呆板地做作業的方式。我認為老師要讓學生懂得學習、完成作業是他們必須做的事情,同時也要結合名人刻苦學習一些實例,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使讀書、完成作業逐漸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當然,父母也應該幫助孩子認識到學習的樂趣,而不是監督孩子埋頭做作業。
4. 在線老師怎麼輔導孩子寫作業
在特定的時間開視頻,學生上線,你就可以輔導了。
5. 如何配合學校老師管理教育輔導孩子方法
如何配合學校和老師對孩子進行教育
一、提高思想認識,從根本上改變自己。
我們要克服單純依賴學校的思想。從思想上、行動上要負起管教孩子的責任。平時我們認為一旦孩子進入學校,就將教育的責任絕大部分推到學校、教師身上,認為教育孩子主要還靠學校和老師。其實家長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礎,才是決定孩子命運的關鍵。俗話說:三歲看老。孩童時代所受的教育影響著人的一生,孩子對世界的最初認識源於父母,家庭教育的影響對人刻骨銘心。誠然學校是專門教育孩子的場所,但是我們也要重視自己的教育職責,要配合好學校教育,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教育質量,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有利於培養孩子成為全面發展的好孩子,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二、加強自身學習,以適應孩子的成長。
我們平時不太注重自身的學習,特別是關於如何做一名好家長方面的學習,以至於自己的知識和教育培養孩子方面的觀念落後,導致自身的行為錯誤。我們平時很少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與保護自己的能力。對孩子教育沒有足夠耐心,在孩子問其問題回答不上或答錯時,便向孩子發火,沒有完全做好鼓勵式教育。對孩子期望過高,希望孩子次次考試一百分。其實,我們平時的這種做法容易使孩子產生挫敗感,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我們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同時加強自身學習,提高自身素質。我們的成長和孩子一樣,是沒有止境的過程。父母的不斷進步、不斷學習,其影響是無形而深刻的。
三、按時抽查孩子的學習情況,多與孩子交流。
學校里緊張的學習狀態,會被放學時的自由狀態所沖淡,孩子還小,自覺性較差,回家後很容易放鬆學習,這時我們要加強對孩子在學校學習情況的抽查與監督,使其養成自覺學習的習慣,讓學習成為孩子的生活方式。平時我認為還要多與小孩子溝通,通過溝通發現其實有些時候小孩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思路不同,對事物的認知不同,只有了解孩子才能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四、多與老師交流溝通。
老師與家長之間應該經常聯系,互相溝通。及時反映孩子在學校與家裡的精神及學習狀態。平時我們與孩子接觸最多,最了解孩子在各方面的表現,應經常與老師溝通,實事求是地向老師反映孩子在家裡的表現情況。同時我們也要注重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情況,以便學校家庭共同配合。這樣對於解決孩子的各種困難、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五、理解學校,理解老師,積極參加學校活動。
我們應理解學校,理解老師,積極參加學校活動。通過參加學校活動了解學校的任務、特點,以及對學生的要求,這關繫到孩子的成長與發展,我們要盡可能參加,借機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現情況,及時調整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
總之,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學校,也離不開家長,二者要合理的結合在一起,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長,才能真正把教育與培養孩子做得更好
6. 家教老師應怎樣教學生
為孩子請家教,應該如何挑選家教老師呢?
孩子到底需不需要請家教老師,要請有資格證的老師還是名校的大學生呢,這都是父母們需要考慮的問題.在做決定之前呢,應該考慮好哪些問題呢?
孩子提問
第一,你家的孩子到底需要請家教老師嗎?
有些孩子學習的基礎能力比較差,在學校的時候就跟不上同學們的腳步了,家長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但是這類型孩子的基礎能力太差的話,請的家教是一般家庭經濟都承受不起的.
這一類的孩子一般學習不好的原因都是學習的態度沒有達到那一種層次,或者是不夠積極,對於請家教老師也會有排斥的反應,所以不能單看家教老師是大學生還是什麼有資格證的老師,主要看的就是孩子能不能接受這個老師.
要是孩子從心理上就接受了這個老師的話,就算是一種成功的開始,只要孩子能跟上家教老師所走的步伐,過不了多久,他的成績就會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二,如若自己的孩子的學習成績還不是很不好的話,但是還想要沖刺一把,考上一所好的學校,並且孩子的態度是很好的,對於學習也沒有什麼排斥的反應,建議簡章為孩子請以為有經驗的並且好說話的老師就行了.
這種類型的老師有著特別豐富的經驗,而且對於孩子來說也很有說服力,而且提分的效果也是非常大的.但是要提醒各位家長,給孩子找家教的時候,絕對不能盲目地隨便的找,而且不能佔用他們周末太多的休息時間,否則會適得其反,讓他們每天跟作業做斗爭的話,很容易導致孩子們的反感,造成對學習沒有任何興趣.
所以請家教也是有好處的,但是不能每天都補課,因為這對孩子們是不公平的.其實請家教大約在一個星期兩節課就行了,既可以鞏固知識又能提高分數,而且也能給孩子剩下多餘的時間休息玩耍.
補習功課
所以需要家長們記住.為孩子請家教,應該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來看,從孩子的實際狀況出發,不要一味的為孩子著想,但是孩子們根本不需要這種關心.畢竟適合自己家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以上關於如何挑選家教老師的內容就結束了.希望家長們能從孩子的角度上進行挑選家教老師,這樣才會有更好的效果出現.
7. 語文天下老師怎麼輔導孩子學習
語文天下老師怎麼輔導學習改革的學習要根據不同的方法來制定一定的空間?
8. 在家如何輔導孩子的學習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寫得好。包你看過知道這么教。載錄網上的一點「不管」是最好的「管」 一個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會逐漸從權威家長手下的「聽差」,變成自身壞習慣的「奴隸」;他的壞習慣正是束縛他的、讓他痛苦的桎梏。不是他心裡不想擺脫,是他沒有能力擺脫。 有一天,我的一個朋友約我聊天,她是帶著一個問題來的,為她單位一個女同事。 她的這位女同事也是她非常要好的一個朋友,在孩子的教育上出了問題,苦惱得要命。同時,我的朋友自己也經常有類似的煩惱,就想和我專門聊聊孩子的教育問題。我們的話題從她單位這位女同事開始。 她的這位女同事畢業於一所名牌大學,工作出色,人也漂亮,為人處世都不錯,是個近乎完美的女人,所以也是個理想主義者,在愛情上奉行寧缺毋濫,一直蹉跎到36歲才結婚。婚後有了個兒子,中年得子,愛得要命。這些年同學們的孩子已一個個上小學,甚至上中學了,大家聚在一起經常感嘆孩子如何難教育。她當時在旁邊聽著覺得不相信,小孩子會那麼難教育嗎。 當她的孩子還在襁褓中,她就給他讀唐詩。她讀了很多家教方面的書,知道早期啟蒙特別重要。孩子剛學說話,她就天天用漢語、英語兩種語言和他說話。她兒子確實也表現得聰明伶俐,上幼兒園後,有一家心理研究所來幼兒園採集數據,對孩子們進行了智商測驗,結果當然是保密的。但後來園長悄悄告訴她,她兒子全園第一名。她覺得自己是個成功的家長,相信自己傾盡全力,一定會教育出一個出色的孩子,甚至是個神童。 她把所有的心思都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大到說話如何發音標准,小到如何抓筷子如何玩耍,都進行著認真的指導,只要孩子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就立即指出來,並告訴孩子應該如何如何做。如果孩子的一個缺點重復犯了三次,就要受到批評,三次以上,就每犯一次打一下孩子手背。孩子每天手背挨打的事總會有,比如打翻飯碗,牛奶沒喝完就玩去了,見了阿姨沒問好,昨天學的單詞今天有一半沒記住等等。她說,我打他手背一下又不痛,只是希望通過這樣的嚴格讓孩子長記性,她自信在這樣的要求下孩子會越來越完善。 我的朋友說,她去過幾次這位女同事的家,發現同事對孩子那真是叫用心。雖然人在和你說話,但感覺她的心總是在孩子身上放著,不時地告訴孩子一句什麼,比如「到寫作業時間了」,「手上的水沒擦乾凈,再去擦一下」,「別穿那雙鞋,這雙和你的衣服搭配好看」。 朋友感嘆說,當媽的都做到這個程度了,可不知為什麼她的孩子越來越差。剛上小學時,是班裡前三名的學生,到小學六年級畢業時,成了倒數第三名。現在這個孩子已上初中,各方面仍然毫無起色,即使是從小就學習著的英語,成績也總是很低,總之根本沒有一點高智商的痕跡。而且性格特別內向,既不聽話,又顯得很窩囊。他媽媽實在想不明白,自己嘔心瀝血地教育他,怎麼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她覺得這是命運在捉弄她。 朋友問我:你說這問題出在哪兒,這孩子到底怎麼了? 我想想說:問題還是出在媽媽身上。改善的方法很簡單,但我懷疑,正因為簡單,這位媽媽恐怕難以做到,或者說她根本就不願意去做。在朋友疑惑的目光中我告訴她,這位好強的媽媽,她的問題就是對孩子管得太細太嚴。治療的方法當然是反面,就是「不管」。 「不管?」朋友睜大眼睛。 我說,可能我們經常會發現這樣一種情況:對孩子管得特別細特別嚴的家長,大都是在工作、生活等方面很用心的人,成功動機在他們的生命中始終比較強,他們的自我管理往往做得很好,在工作或事業上屬於那種放哪兒都會干好,都會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同樣,在孩子的教育上,他們成功心更切,也很自信,把對自己的管理,都拿來套用到孩子身上。可是,他們基本上都失望了。 朋友點頭說,對對對,是這樣,可這是為什麼呢? 我說,這裡面有一個問題,兒童不是一塊石頭,成人刻刀所到之處留下的,並不完全是雕刻者單方面的想法。假如一定要把父母比喻為一個雕刻師,那教育這種雕刻所留下的痕跡則是雕刻與被雕刻雙方互動形成的。作為雕刻者的父母如果看不到這種互動性,漠視兒童的感覺,以為在受教育方面,兒童就是塊沒有彈性的石頭,刻什麼樣長什麼樣,那麼一塊璞玉在他手中也會變成一塊頑石,或一堆碎料——看不到這種互動性,就談不上尊重兒童。不尊重兒童最典型的一個表現就是對孩子管制太多,也就是指導或干涉太多,孩子的許多正常生長秩序被打亂了。 朋友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我接著說,從你的陳述中我可以感覺到,這位家長確實很用心,但實際上她的行為里教育要素很少,更多地是「指令」和「監視」。指令和監視是教育嗎?不是!教育如果這么簡單,每個家長都可稱心如願,世界上就不會再有恨鐵不成鋼的悲嘆了。指令和監視的主要成分就是管制。現在家家基本上只有一個孩子,家長們有的是時間和精力去管理孩子。而且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兒童教育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家庭教育中,所以每個做父母的在開始時都鉚足了勁,要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但兒童教育是件最重藝術,不重辛苦的事。只有那些注重教育藝術的人才會把孩子教育好。瞎用功,亂用力,只會把事越做越壞——這可以解釋你這位同事的孩子為什麼會每況愈下。 我接著分析這位媽媽,她在孩子面前其實一直扮演著一個權威的角色,因為只有權威才有資格對別人進行不間斷的指令和監視。而就人的天性來說,沒有人喜歡自己眼前整天矗立一個權威。所有對權威的服從都伴隨著壓抑和不快,都會形成內心的沖突——孩子當然不會對這個問題有這么清楚的認識,他只是經常感到不舒服,覺得做什麼事都不自由,常不能令大人滿意,這讓他感覺很煩。於是他慢慢變得不聽話,沒有自控力,不自信,笨拙而苦悶。所以,家長一定要對「過猶不及」這回事有所警覺,不要在孩子面前充當權威(盡管是以溫和的愛的形式出現)。一個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會逐漸從權威家長手下的「聽差」,變成自身壞習慣的「奴隸」;他的壞習慣正是束縛他的、讓他痛苦的桎梏。不是他心裡不想擺脫,是他沒有能力擺脫。我們成人不也經常有這種感覺嗎。 朋友說,是啊,經你這樣一分析,覺得真是這么回事。看來以後要少管孩子。 我點頭說是這樣,所以,我們可以把上面的想法總結為一句話:「不管」是最好的「管」。 朋友笑起來,說這句話總結得太好了,並說自己在教育孩子中要記住這句話,也要告訴她的那位同事記住這一點。我說,你可以對你的同事講講這句話,但不要期待她一定能接受。我對不少家長講過,不知為什麼,一些家長一聽「不管」這個詞就反感。 看朋友有些驚訝,我對她講了下面一件事。 前幾天遇到一位父親訓兒子說,我小時候家裡孩子多,你爺爺奶奶忙,誰管我啊,我能走到今天,不就是靠自覺嗎。我和你媽媽對你多關心,每天花那麼多時間陪你學習,你卻一點不懂得努力,你怎麼就那麼不自覺呢? 因為我和這位父親很熟,就直率地對他說:你這是說對了,就是因為你小時候沒人管,才學會了自覺;你兒子不自覺,恰是因為他太「有人管」了。該他自己想的,父母都替他想到了;該他自己感受的,父母都去給他提醒了,他干嗎還要自己去留這個神呢,他哪裡有機會學習自我管理呢?這位父親對我的話很不滿意,他反駁說,「照你這樣說,不去管孩子,倒是可以做好家長,我們這么用心卻錯了?!」他因為這事,好長時間表現出不
9. 老師是怎麼教育自己小孩的
並非教育,只是一種引導吧。個人認為,若把對子女的日常生活都當教育專,太過於學習化,應以一種平屬等的狀態跟子女去相處,而非一種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去相處。在生活中以孩子興趣為主題,尊重和支持孩子的想法,指出常規的錯誤,給予正確的引導,這就足夠了,說到底,孩子是需要用心去對待的,什麼事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