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作文輔導景物描寫
Ⅰ 怎麼輔導小學生寫好景物作文
寫好景物,要小學生復掌握以下方法。一制要抓住景物的特徵。這是寫好這類文章的前提,要引導小學生對景物進行細致觀察,並將觀察所得銘記於心。二要注意描寫的順序。順序恰當才能使描寫眉目清楚,繁而不亂,多而不雜。三要巧用聯想、想像和多種修辭。朱自清的《春》寫的令人陶醉,就是因為作者把觀察和聯想等思維活動結合了起來。四要調動各種感官體驗。小學生觀察景物,習慣用視覺去感受,寫出來的文章猶如一幅靜止的並無生機的平面畫作。如果在寫景時,能調動多種感官,從不同角度去描摹景物,文章會生動許多。五要融情於景,表達主觀感受。寫景的目的是為了抒情、達意,要引導小學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描寫中,引起讀者的共鳴。以上幾個方面是家對面的卓越教育的老師分享的關於景物描寫的方法,平時在寫景時,要對這些方法全面考慮,靈活運用,寫出好作文。
Ⅱ 小學生描寫景物作文
春天來了,大地上的每一個角落者充滿了春天的氣息。
校園里,到處都是春光明媚的魯象。柳樹抽出了細細的柳絲,上面綴潔了淡黃色的嫩葉;小草帶著泥土的芳香鑽了出來,一叢叢,一簇簇,又嫩又綠花兒也伸了伸懶腰,打了個哈欠,探出了小腦袋;小朋友們都脫掉了笨重的冬衣,換上了既輕便又鮮艷的春裝;小鳥們從家裡飛了出來,唱著動聽的歌,告訴我們:春天來了!
春天真的來了,在池塘里,在田野上,在天空中,到處都煥發著勃勃生機。大自然的景色也變得豐富多彩起來。晴天里,暖洋洋的陽光照在身上,軟綿綿的春風拂在臉上,既溫暖又舒服:在下雨天,時不時炸響一陣陣春雷,既驚險又刺激。
春天的景色太美了,春天裡人們的心情更美。佝僂了整整一個冬季的腰板挺直了,歡快的笑臉充滿著希望。公園里又熱鬧起來了,照相的青年人,釣魚的老人,捕捉昆蟲的小朋友,一個個陶醉在大自然的懷抱里,流連忘返。
春天裡人們更忙了。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你看,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來來往往地穿梭著忙碌的身影,鄉村的田地里,農民們在播灑著希望的種子。教室的牆壁上貼著新學期的課表,一本本新書中,有好多好多的知識果實等待著我們去采擷。
我熱愛春天,我喜歡聞到花兒的芳香,看到大樹的新綠,聽到小烏的歡唱。我熱愛春天,因為春天充滿了生機,充
冬爺爺剛走,春姑娘就提著百花籃,伴著春風,帶著春雨,悄悄地來到了人間,頓時,大地萬物復甦,烏語花香,呈現出一派生氣。
你瞧,春風輕輕地吹拂著大地,小草從地里鑽出來了,它們全身嫩綠嫩綠,遠看像鋪上了綠色的地毯。春風一吹,它們就左右搖擺,好像在給春風點頭呢,有趣極了。
你瞧,花兒們競相怒放,紅的像火,白的像雪、粉的像霞,五光十色。山上的桃花遠遠望去像雲霞。花兒們給世界穿了一件花衣裳,美麗極了。
你瞧,樹木像一個個堅守邊疆的衛士,度過了寒冷的冬天,仍堅強地屹立在那裡。今天,它們又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最美的是池塘邊的柳樹,它長出嫩綠的柳條,像一條條小辮子。春風一吹,柳條四處搖擺,像一個少女正在跳舞,好看極了。
你瞧,春雨沙沙地下著,有如綉花針,有如牛毛。河面的雪融化了,雪水匯成小溪,淙淙地流著。河水中,一隻只小蝌蝌頑皮地游著,好像在找它的媽媽,可愛極了。
你瞧,小燕子和大雁都從南方飛回來了,是為什麼呢?肯定是覺得春天太美了吧j它們在空中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好像在呼喚別的小燕子來和它玩耍。一群群蝴蝶和蜜蜂在花叢中翩翩起舞,蜜蜂采著花蜜,蝴蝶采著花粉,忙碌極了。
我愛春天I我願春天永遠留在祖國大地上!
Ⅲ 《寫景作文指導:小學生怎樣描寫景物
一篇寫景的文章,它以景物描寫為主要對象,如雲霧雷電、雪雨風霜、日月星辰、山河湖海、花草樹木等。景物描寫是運用生動的語言把自然景物和社會環境的狀態、特徵從形態、色彩、聲音、光影等方面,真實、具體、形象地描繪出來,再現於讀者面前,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要寫好這類文章,我認為應當注意以下幾方面:
一、深入實地、仔細觀察、積累素材。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寫好景物描寫的文章,就要學會觀察,平時積累素材。在具體的習作中,如果打算寫某一處的景物,絕不能憑想像,應該深入實地,仔細觀察,積累寫作素材。在指導學生進行觀察時,我們應向學生滲透一些常見的觀察順序:
(一)、選好角度,定點觀察。定點觀察就是站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上進行觀察事物的方法。運用這種方法,首先要選好合適的觀察點,選取恰當的視覺角度,把觀察到的景物,限制在某一固定的時間和空間內,對准目標,不變位置依據一定的順序,然後再從這一點出發進行觀察。這種觀察法,定點定位直接對准畫面,最適宜於典型環境里的自然景物或風俗人情的描寫,就好像是攝影拍照的特寫鏡頭一樣焦點醒目。運用定點觀察之後的定點描寫,可以把景物描寫得獨具特色,個性鮮明,給讀者以身臨其境的實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鳥的天堂》中,作者巴金有這樣的描述:「我們的船漸漸逼近榕樹了,我有機會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榕樹,枝乾的數目不可計數。枝上又生根,有許多根直垂到地上,伸進泥土裡。一部分樹枝垂到水面,從遠處看,就像一株大樹卧在水面上一般。」「榕樹正是茂盛的時期,它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給我們看。那麼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么美麗的南國的樹。」作者立足在船頭,隨著船身漸漸逼近的時候,目光集中在大榕樹的長勢上,定點對大榕樹形態的具體觀察,看清了這一株奇特的大榕樹的真面目,枝幹「不可計數」,足見十分茂密;「枝上又生根……直垂到地上,伸進泥土裡……卧在水面上一般。」觀察了大榕樹的整體形象;觀察了大榕樹與眾不同的神態美,「那麼多的綠葉」,不是一片片清晰可辨,而是「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這就是作者自始至終把觀察的目光定點在大榕樹上,對榕樹的枝、葉、根的形狀、顏色、位置進行細致觀察。然後從外形描寫入手,濃墨重彩,逼真地表現出了榕樹的勃勃生機。
Ⅳ 寫景作文指導:小學生怎樣描寫景物
一篇寫景的文章,它以景物描寫為主要對象,如雲霧雷電、雪雨風霜、日月星辰、山河湖海、花草樹木等。景物描寫是運用生動的語言把自然景物和社會環境的狀態、特徵從形態、色彩、聲音、光影等方面,真實、具體、形象地描繪出來,再現於讀者面前,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要寫好這類文章,我認為應當注意以下幾方面:
一、深入實地、仔細觀察、積累素材。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寫好景物描寫的文章,就要學會觀察,平時積累素材。在具體的習作中,如果打算寫某一處的景物,絕不能憑想像,應該深入實地,仔細觀察,積累寫作素材。在指導學生進行觀察時,我們應向學生滲透一些常見的觀察順序:
(一)、選好角度,定點觀察。定點觀察就是站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上進行觀察事物的方法。運用這種方法,首先要選好合適的觀察點,選取恰當的視覺角度,把觀察到的景物,限制在某一固定的時間和空間內,對准目標,不變位置依據一定的順序,然後再從這一點出發進行觀察。這種觀察法,定點定位直接對准畫面,最適宜於典型環境里的自然景物或風俗人情的描寫,就好像是攝影拍照的特寫鏡頭一樣焦點醒目。運用定點觀察之後的定點描寫,可以把景物描寫得獨具特色,個性鮮明,給讀者以身臨其境的實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鳥的天堂》中,作者巴金有這樣的描述:「我們的船漸漸逼近榕樹了,我有機會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榕樹,枝乾的數目不可計數。枝上又生根,有許多根直垂到地上,伸進泥土裡。一部分樹枝垂到水面,從遠處看,就像一株大樹卧在水面上一般。」「榕樹正是茂盛的時期,它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給我們看。那麼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么美麗的南國的樹。」作者立足在船頭,隨著船身漸漸逼近的時候,目光集中在大榕樹的長勢上,定點對大榕樹形態的具體觀察,看清了這一株奇特的大榕樹的真面目,枝幹「不可計數」,足見十分茂密;「枝上又生根……直垂到地上,伸進泥土裡……卧在水面上一般。」觀察了大榕樹的整體形象;觀察了大榕樹與眾不同的神態美,「那麼多的綠葉」,不是一片片清晰可辨,而是「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這就是作者自始至終把觀察的目光定點在大榕樹上,對榕樹的枝、葉、根的形狀、顏色、位置進行細致觀察。然後從外形描寫入手,濃墨重彩,逼真地表現出了榕樹的勃勃生機。
(二)、移步換景。在進行觀察時,觀察點不同,觀察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情況也就各不相同,得到的感受也就大不一樣了。正像北宋詩人蘇軾在《題西林壁》一詩寫的那樣:「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因此在指導學生觀察時,要讓學生使用動點觀察法,就是連續移動觀察位置,從不同的觀察角度,觀察同一景物的表現方法。動點觀察有兩層含義:一是觀察點要連續不斷地移動;二是移動觀察點要有順序。這種觀察法適合觀察正在發展變化著的景物。由於作者對景物連續不斷深入細致的觀察,清清楚楚地了解到了景物各方面的不同形態和色彩,描寫起來就得心應手,有話可說了,既可描摹景物的形狀,又可顯示景物的神采,使景物鮮明地呈現在讀者面前。當你來到自己喜歡的一處景點,最好先看看全景,對整體有個初步的印象,然後邁開你輕快的腳步,向前走去,這樣隨著你腳步的移動,眼中的景物在不斷變換,這就是「移步換景」法。如《頤和園》一課,作者就以不同的觀察點來描寫園中的景色:或立足公園大門,或駐足萬壽山下,或站在萬壽山上,或立於昆明湖堤岸,描繪的是一副副異彩紛呈的圖畫.頤和園面積寬廣,作者不能一眼就能把景物看完,所以觀察點必須移動變化,這樣才能細致地描繪出園景。
(三)、抓住描寫對象的特點進行觀察。雖然每處景物都離不開山和水,離不開花草樹木,、蟲魚鳥獸……但是每處景物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就是同一處景物,因季節不同,其特徵也不一樣。觀察時如果抓不住特點,寫出來的文章就會千篇一律,無法感染讀者。因此,無論是寫春花的絢麗,還是寫秋葉的靜美,是寫江海的波瀾壯闊,還是寫小河的潺潺流水,都要認真觀察,把握它們的特點,了解景物的全貌,圍繞一個中心來寫。例如:學校的小花園里,花香與讀書聲相伴,特點是幽靜美麗;操場上有單杠、雙桿和籃球場,同學們在鍛煉身體,它的特點是熱鬧。另外有些景物還要一邊對比一邊觀察,才會發現這一事物的與眾不同之處。比如,觀察樹葉,如果不對比,只盯著一種樹葉看,你會以為綠就是它的最大特點了,可是一比你就會發現,松葉如針,柳葉如眉,楓葉似鴨掌,這才是它們真正的特點。
二、做到「寓情於景」。
所謂「寓情於景」就是將自己的感受寄託在景物的描寫上。沒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過是蒼白的「軀殼」是沒有生命力的。在景物描寫時,不僅要寫出景物的美好,還要寫出自己的真實情感,讓景物的特點與自己的感情自然交融,渾為一體。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能景中含情、情中有景 、情景交融,給人以極強的感染力。例如:在《山雨》一課中,作者這樣描述:「陽光下,山林的色彩層次多得幾乎難以辨認,有墨綠、翠綠,有淡青、金黃,也有火一般的紅色。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綠之中,綠得耀眼,綠得透明。這清新的綠色在雨霧中流動,流進我的眼睛,流進我的心胸。」這段話描寫了雨中山林最富魅力的色彩——「綠」,連用兩個「流進」體現了兩個層次:這「綠」不光是眼睛看到的,更是用心靈感受的,突出雨中的「綠」那種讓人難以忘卻的美。通過對山雨色彩美的描述,表達了作者對山雨的喜愛。
三、要動靜結合,以動襯靜,構成完美的整體。
靜態描寫,要繪出景物的外形、內涵、色彩和神韻;動態描寫,要對事物的動作、聲響、神態作細致的描繪,達到景物傳神、生動、鮮活的效果。在寫景的時候,要把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有機結合,使景物既有靜態的美,又有動態的美,才能深深地感染讀者。例如:在《第一場雪》一課中這樣寫到:「大雪整整下了一夜。早晨,天放晴了,太陽出來了。推開門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樹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層厚厚的雪,萬里江山變成了粉妝玉砌的世界。落光了葉子的柳樹上,掛滿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冬夏常靑的松樹和柏樹,堆滿了蓬鬆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陣風吹來,樹枝輕輕地搖晃,銀條兒和雪球兒簌簌地落下來,玉屑似的雪末兒隨風飄揚,映著清晨的陽光,顯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這個片段的描寫作者就利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活靈活現地寫出了雪後的美景。我們在指導學生寫作時,就要求學生既要有靜態描寫,又要有動態描寫,做到動靜結合,構成完美的整體。
四、結合實際、展開聯想。
展開想像是神奇的「鮮活劑」。景物大都是靜止不動的,如果只是把它們的樣子描繪出來,就會顯得乾巴巴的,空洞無物;如果給它們灑上想像「鮮活劑」,景物就會立刻呈現出生命的活力。例如,在《山中訪友》一課中,作者這樣描述:「我*在一棵樹山,靜靜地,彷彿自己也是一棵樹。我腳下長出的根須,深深扎進泥土和岩層;頭發長成樹冠,胳膊變成樹枝,血液變成樹的汁液,在年輪里旋轉、流淌。」這是作者走進樹林,靠在一棵樹上產生的聯想。樹為人友,人和樹已融為一體。這是多麼奇妙的一種境界!從這些聯想中,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樹之間的那種「知己」情意,那種走進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又如:在寫作時,當你寫了「荷葉在風中搖曳」,緊跟著想到「好像美麗的少女在跳舞。」這樣寫荷葉就跟讀者拉近了距離。當你看到一捆捆稻穀想像到它們就像一個個扎著辮子的姑娘……這樣賦予景物以生命,把景物比喻成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的描寫手法,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動。除了用比喻,還可以運用擬人、誇張、排比等修辭手法,恰當地運用修辭手法可以使景物描寫更加細致、生動、引人入勝,給人以美的享受。
五、敘述有序,條理清晰。
寫作文時要注意按一定的順序來寫,應當根據需要,或按時間順序、或按空間順序來寫……。這樣,會使文章脈絡清晰,主題突出,不至於雜亂無章。同時,要寫好景物,還要有豐富的詞彙,詞彙不豐富再美的景色也描繪不出來啊!所以平時要注重指導學生積累好詞佳句。
總之,只要善於觀察身邊的事物,結合事物展開合理想像,並產生真情實感,加以有條理的敘述,就能把作文寫好。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觀察事物、認識事物的方法和能力會得到持續的提高,創新思維也會得到培養,作文水平才會不斷提高。
Ⅳ 小學生作文 指導 《 校園最美風景線》怎樣分步驟寫
我們美麗的校園,一年四季景色各異.讓我帶你一起走進這個美麗的書香園地吧! 春天到了,校園里的花兒們競相開放,各色的花兒爭奇斗艷,一眼望去就像是萬紫千紅的花海.垂柳姑娘染了綠色的頭發,顯得更加楚楚動人,亭亭玉立地站在那裡,靜靜地看著我們玩耍.白色的教學樓佇立在花海中,朗朗的讀書聲從一扇扇明亮的窗戶後面傳來,時而清晰,時而模糊…… 夏日來臨,炙熱的太陽像一個火球,照耀著大地,嬌艷的花兒們都低下了高昂的頭,只有一排排翠綠的樹木仍然伸展著手臂,延伸開來,形成了一片片綠蔭,為我們遮風擋雨.下課鈴聲響起,本來寂靜的校園瞬間成了歡樂的海洋,太陽公公也被我們的笑聲感染,收斂了它的光芒. 秋天的腳步悄悄來臨,美麗的校園變成了金黃的世界.站在教學樓的頂端往下看,操場就像一塊金色的麥田.而我們就是麥田中那金黃的果實,在老師的精心培育下收獲了知識,放飛了夢想…… 冬天下雪了,校園變成了白色的海洋,只有教學樓一角的常青松仍然頑強地穿著綠衣服,樹枝上掛著皚皚白雪,遠遠望去像一塊塊白色的棉花.同學們穿著五顏六色的衣衫,在潔白的操場上追逐嬉戲,為白色的校園增添了無限生機. 啊!美麗的校園!你用四季變換著不同的裝扮,伴隨著我們茁壯成長,我愛你——我成長的搖籃!
Ⅵ 小學生作文指導(9):怎樣描寫
一、怎樣寫人
寫人,是小學作文訓練的基本功之一。在記敘文中,人和事是不可分的,關鍵是看題目如何要求。要求寫事的題目,文中的人要為事服務;要求寫人的題目,文中的事必須為人服務。寫人為主的記敘文,就是要通過一件或幾件事,來表現人物一種或多種品質。寫人的繼續文,敘事不要求完整;記事的記敘文,虛實要求完整,而且要貫穿文章始終。
(一)通過一件事來寫人
通過一件事來寫人,通常是表現人物的一種品質或性格的一個方面。為了刻畫人物,對所寫人物必須進行必要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寫。但是,從以事寫人這個角度來說,最好是選擇一件最能反映此人某一特點的事,並把這件事寫好。 在寫事情的時候,要選擇典型的事例。所謂典型,就是能集中反映中心思想的事,能夠表現人物的好思想、好品質、美好情感的事。對小學生來說,選擇典型事例,要著眼於小事,選擇那些最能反映深刻意義的小事。這樣的事表面上看,都是普普通通的凡人小事,但是其中卻蘊涵著深刻的意義,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小中見大」。
(二)通過幾件事寫人
可以分成兩種情況:以是用幾件事表現某個人的一種品質;二是用幾件事表現某個人的多種品質。 要注意:用幾件事寫人,這些事可以是完整的,作者必須把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一一交代清楚,也可以是不完整的,只著重於某幾點進行敘述。更多的是在一篇文章中,有的事詳寫;有的事略寫;有的事要求寫得比較完整,有的事要求寫得比較簡單。 通過幾件事寫人,同樣要對人物進行必要的外貌、行動、語言、心理的描寫。
(三)學會刻畫人物
寫人的文章要會在敘事的過程中,對最能表現人物思想感情、性格特點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等方面進行描寫,也就是學會刻畫人物。
1. 也叫肖像描寫,是通過對人物的容貌、神情、衣著、姿態、語調、外貌特徵的描寫。來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種方法。人物的的外貌和人物內心世界密切的聯系,具體說:通過外貌描寫,使人物的形象更豐滿,能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通過外貌描寫,揭示人物的身份;通過外貌描寫,展示人物在特定場合的內心世界;通過外貌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精神面貌和思想品質。
總之,外貌描寫要和表現人物特點、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緊密配合。外貌描寫要傳神,切忌臉譜化,反對那種部分主次,從頭寫到腳、千人一貌的寫法。
2. 語言描寫有對話和獨白兩種。
對話是兩個人或幾個人的談話;獨白是人物的自言自語。語言是人物內心世界的直接表露,對表現人物的思想性格起重要作用。有個性特點的語言可以起到「聞其言,見其人」的作用。語言描寫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文章中人物的語言要精心篩選,把那些足以能表現人物的個性特點、最能表現中心思想的語言,寫進文章中;二是好的語言描寫,一定是符合當時的情景,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性別、年齡和文化修養等方面的特點。 對話描寫有四種形式:說的話寫在後面,說話人後面用引號;說的話在前,說話人寫在後,用引號、句號;前後各引一句或幾句,中間交代誰說的,用逗號;只寫人物語言,不寫說話人。這四種形式要根據實際需要靈活事業,避免行文死板。
3. 動作描寫
是通過人物的行動、動作,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性格的一種方法。一個人的行為、動作,往往是他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徵的最真實的外化。看一個人,不僅要聽他怎麼說,更要卡他如何做,正所謂「聽其言,觀其行」,因此,動作描寫是直接刻畫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精神面貌,把人物寫「活」的重要手段。那麼,怎樣描寫人物的動作呢?
首先,要選擇關鍵性的動作來寫。一個人做事的時候,會有許多動作。但他們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把這些動作一個不少地都寫出來。這就要求選擇那些關鍵性的、最有意義的動作來寫。
其次,要寫准確。同一個動作可以用很多動詞來表示,但只有那些有特色,最能反映人物氣質的動詞,才能把人寫「活」。有一位作家說過,最難的不是寫動作,而是寫出有特點的動作,從動作中寫出人來。
4.心理描寫
心理的人物內心的活動,是無聲的語言。人物內心世界,指人物內心的喜、哀、樂、憂傷、猶豫、嫉妒、嚮往等復雜的感情。在寫人的文章中,恰當地描寫人物心理,可以更有效地刻畫人物,突出中心思想。心理描寫的要求是:要真實,要有根據;人物的心理變化要自然,合情合理;心理描寫要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務;在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時,要客觀、謹慎,不能以己之心,度人之意。
小學生作文時,大多採用第一人稱(「我」活「我們」),採用這種人稱作文,就不能用「他想」 的形式來寫人物的心理活動,因為「我」不可能鑽到別人的腦子里去看。此時,可以換一種方式--在描寫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上下功夫,這樣可能更合情理,使人感到真實可信。
心理描寫除了用「我想」之外,還可以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1)提出問題,引入所想的內容。
(2)使用假設,流露心理活動。
(3)字里行間,流露著「想」。
(4)直接抒發心中所想。
二、怎樣寫事
寫事要求清楚、具體。一件事情的發生,總離不開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記敘文六要素」。把這六個方面寫清楚了,才能讓讀者明白究竟是一件什麼事。同時,還要寓理於事,即通過一件事或幾件事來說明一個道理。在六要素當中,起因、經過、結果是事情的主要環節。其中,「經過」部分又是事情的核心,是全文成敗的關鍵所在。在小學生的作文里,「經過」部分寫得不具體是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小學生的繼續文不感人,平淡乏味,這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記事的記敘文可分兩種:寫事和寫活動。
(一)怎樣寫事
一是把「經過」部分分成幾個階段,然後按照先後順序一層一層地寫得清楚。寫的時候多文幾個「後來怎樣」,文章就具體了。
二是注意材料的詳略,有所側重。對一些重要的過程、場面要細致描繪,使讀者有如身臨其境。
三是對事件中的人物,特別是主要人物,當時是「怎麼說的」、「怎麼做的」,又是「怎麼想的」,一定要寫具體。
(二)怎樣寫活動 活動都是有目的、有形式、有過程的。搞什麼活動?為什麼搞活動?則眼搞活動?活動的結果怎樣?都要寫清楚。寫活動也要求寫清楚「六要素」,要把活動的時間、地點、人物和活動開始、經過、結果寫出來。 在整個活動當中,不是寫一個人,二是寫一群人;不是用一兩件事來寫人物,而是通過寫一個活動場面,來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寫活動的記敘文,最大的特點就是必須有活動的基本內容、主要過程和重要場面。把印象最深刻的內容作為重點,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親身經歷的主要部分記敘下來,採用點面結合的方法,既要寫好群體活動,又要把個體代表寫進去;既要寫整個場面,又要突出典型人物。
寫活動的文章一般包括兩大部分:一是活動的經過,二是自己的感受。如果寫「參觀」活動,就要用「觀一處,感一處」的方法。寫整個活動的過程,要用順敘法,即按活動的先後順序,把活動時間、地點、人物及活動的經過和結果依次寫出來。
三、怎樣寫景
描寫景物,表現獨特的自然景觀和地域風貌,贊美祖國的壯麗山河和大自然的奇妙,是記敘文的又一個重要類型。寫景的記敘文有什麼特點呢?
首先,景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景物指提供人觀賞的風景、建築等;廣義的景物指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即自然環境和身會環境。換句話說,記敘文中的景物描寫是指對自然風光、建築物、動物、植物等事物的描寫,所描寫的景物在文章里占重要位置,這是寫景記敘文與寫人記事的記敘文的主要區別寫人記事的記敘文中,有對自然環境和人物活動的背景介紹、環境描寫,但它們在文章中不是主要內容,是為交代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環境,為渲染氣氛服務的。同理,寫景記敘文里也有寫人敘事的內容,但都是為寫景服務的。
其次,寫景記敘文的中心思想是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和人物感情抒發表達出來的。作者可以在文章中直接抒發感情,即所謂直抒胸臆,也可以通過寫景表達出來,即所謂寓請於景;還可以在景物描寫中蘊涵自己的主觀感受,即所謂情景交融。要注意景物描寫必須為人物的思想感情服務,與人物的思想感情相一致,不能孤立地、無目的地寫景。
怎樣寫好寫景的記敘文?
(一)要寫出有特色的景物
一般來說,景物是各有特色的。同樣都是公園,但每個公園都有各自的獨特之處。例如,北海公園的白塔、九龍壁、頤和園的香閣、十七孔橋;天壇公園的祈年殿、迴音壁;紫竹院公園的竹子;香山公園的紅葉等。同樣是山,我國的四大名山各領風騷,獨具特色。同樣是水,長江、黃河源遠流長,孕育了中華文明數千載。或煙波浩渺、橫無涯際;或奔騰咆哮、氣勢磅礴。這些景色都以其特有的鮮明的特點聞名於世,只有把它們的獨特之處描繪出來,才能給人一種身臨其境之感,使人得到美的陶冶和享受。
(二)要學會觀察
寫景作文和看圖作文有相似之處,都是以觀察作為寫作的前提。觀察景物與觀察圖畫不同,觀察景物要確定觀察點,也就是觀察景物的立足點。觀察點不同,所看到的景物也就不同。宋代文學家蘇軾有《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由於觀賞廬山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所獲得的感受也就迥然不同了.
(三)要藉助想像和聯想
在寫景的時候,如果只描寫景物的外在特徵是不夠的,還要寫出景物的內在特徵。而內在特徵有時難以描繪,折舊需要藉助於想像和聯想。即藉助相關、相似,甚至相反的事物進行類比,從而突出所寫景物的特點。 其中,聯想是最大特點是由此及彼,它可以跨越時間的界限,可以沖決空間的阻隔,他可以使文章的思路開闊,讓景物描寫更形象、更感人,更能出神入化地反映出景物的內在特徵。 例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詩人運用大膽的誇張和豐富的想像,突破了空間的限制,既寫出了廬山瀑布落差之大的特徵,給人留下難忘印象。
(四)寫景要抒情
寫景,不僅是客觀事物的再現,更是作者主觀感情的外觀。景是外在的,情是內在的,正所謂「情隨物遷,辭以情發」。景是情產生的基礎,情是景的產物。因此,要求小學生不要單純寫景,而是要藉助景物,抒發一定的思想感情。當然,這種感情必須發自內心,而不是無病呻吟。
五、怎樣狀物
狀物作文,是小學生作文訓練中的一個重要項目。所謂狀物,就是具體、形象地描寫物體的特徵、形態、色彩、質地等。這個物還應該包括動物、植物等類。由於不同的物有不同的特點,所以狀物的方法也不一樣。
(一)怎樣寫物品
1.抓住特徵
從大小、形狀、顏色、質地(製造材料)等方面,對所寫的物品仔細觀察。因為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特點,即使是同一種物品,也會有某些席位的區別,也有它自己的獨特之處。蛛蛛物品的特點寫,就是抓住了這一物品是區別於另一物品的地方寫。
2.按照一定的順序寫
(1)按總一分一總的順序寫。
(2)按物品各部分的空間順序寫。
(3)有的物品,須按先外後內的順序寫,即先寫外表,後寫內里的順序。
3.狀物需要想像和聯想
展開想像和聯想,不僅使所狀之物更加具體生動,還可以開拓作品的意境,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二)怎樣寫動物
大多數小學生都喜愛小動物,看了以後總想把它們寫出來來。到底用什麼方法,才能寫好描寫小動物的作文呢?
1.寫外形
首先,觀察小動物(包括昆蟲)的外形,一般是寫小動物的靜態。在觀察時,包括顏色、長相、個頭都要如實寫出來。其次,要抓住特點,不能面面俱到什麼都寫。三是按順序:先整體一再局部一最後整體。概括寫整體,具體寫局部,用總分關系的句群。最後,為使描寫更形象、具體,要展開豐富的想像,恰當地運用比喻。特別要注意提醒小學生「像--」、「猶如--」、「彷彿--」等喻詞的使用。
2.寫習性
寫小動物,還要細心觀察它們的動作、靜態和生活習性,這些是小動物的動態方面。例如寫它們吃食物、嬉戲的樣子,相互追逐爭斗的情形,如何築巢、休息的情況,等等。
小動物也 感情、情緒,這要靠小學生從它們的叫聲和動作中,用擬人的方法去體會和想像,這樣就能寫出小動物的性格,顯示出它們的活潑和可愛,實際上也就寫出了小學生自己的感情。
(三)怎樣寫植物
提起植物,小學生的腦海力會出現許多花草樹木的樣子,但是要將平時熟悉的植物寫成作文,很多同學卻感到很難,有的覺得無話可寫,有的三言兩語就寫完了。怎樣才能寫好植物呢?首先,寫前要細心觀察所寫的植物,並做觀察記錄。觀察時,先看整體的形狀(外形)特徵;再看顏色、枝葉的細部特徵及生長環境,並把所看到的詳細情況記錄下來。其次,安排好寫作順序。
1.可以從整體到局部
先寫植物的整體特徵,再寫它的局部特徵。例如以主幹、枝、葉、花、果等為序,並突出寫其中的一兩部分。另外寫的時候,要求學生從各個角度去詳細地描繪、刻畫。例如描寫樹葉,就寫它們的形狀、顏色和給人的感覺等;描寫花,就寫它們的大小、香味、色彩、花期等,使人有如身臨其境。
2.按照植物的生長過程進行觀察
很多植物的生長、發育、開花、結果直至衰亡,每個時期的形態各不相同的,所以,可以按照植物的生長過程進行觀察。
3.寫觀察日記
可以用寫觀察日記的方法。來描述某種植物在一段時間里的生長、發育情況。
4.以四時變化為序
很多植物在不同的季節里割據特色,所以,還可以其四時的變換順序。
5.托物抒懷,借物詠志
寫植物,不能僅僅停留在對外形和色彩的描寫上,還應該在文章中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感悟人生的哲理、高尚的道德情操、對美好理想的追求等等。用這種方法,要藉助例文進行必要的指導,培養學生豐富的聯想能力,在描摹植物形態的同時,賦予它們一定的象徵意義。
六、怎樣寫游記
在節假日,小學生在父母和老的在節假日,小學生在父母和老師的帶領下,到公園和游覽區欣賞景物、陶冶性情。如果將游覽時看到的景物,所聽到的聲音,所產生的聯想,所獲得的感受,按照一定的順序,有重點、有感情地記錄下來,就是一篇游記。寫游記有如下一些要求。
(一)寫游記必須寫清游蹤
要記住從什麼地方到了什麼地方,每個地方的名稱,以及每個地方的方位。這樣讀者才能搞清楚你先到什麼地方。後到什麼地方,才能確定你所要描述的景物的具體位置以及它的特徵,喚起讀者對你所游覽之處的神往之情。同時,也使文章福有條理,層次清晰。
(二)要留心觀察
觀察是寫好游記的基礎。游覽時,不能走馬觀花,要仔細觀察。所謂仔細觀察,就是要看景物的形狀、顏色、質地是怎樣的,靜態下什麼樣,動態下又是什麼樣,等等。只有這樣,在寫作時可選的材料才多,才便於把景物寫具體、寫出特點來。另外,在觀察的時候,還要按一定的順序,或由近及遠,又遠到近;或從上到下,從下到上;或從里到外,從外到里;或從中間到兩邊,從兩邊到中間;或從整體到局部,從局部到整體。按照這樣順序去觀察,彩繪全面,描寫時彩繪有條理。
(三)要做記錄
學生游覽的時候,看的東西多,去的地方也比較廣,一時很難記住,就是當時記住了,過後也難免遺忘,不利於組織作文。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游覽時要求學生帶上筆和本,邊觀察、邊記錄,隨看隨記,就不會忘記了,寫作文的時候還便於選擇。另外,公園和修藍區的有些景物帶有介紹。例如,辭經管是何時建造的,經歷了哪些發展階段,佔地面積是多少,包含著怎樣動人的故事和美麗的傳說等等。這些資料很有可能成為學生作文時的寶貴材料,應該要學生記錄下來。 在游覽之後,要求學生及時地把自己觀察到的和記錄的材料整理歸類,看看哪些是屬於作文需要的材料,哪些需要詳寫,哪些需要略寫,做到心中有書,為下一步作文做好准備工作。可以要求學生按照下面的表格整理材料。
狀物作文,是小學生作文訓練中的一個重要項目。所謂狀物,就是具體、形象地描寫物體的特徵、形態、色彩、質地等。這個物還應該包括動物、植物等類。由於不同的物有不同的特點,所以狀物的方法也不一樣。
Ⅶ 小學生作文怎樣描寫景物
1.注意地域不同,景物的特點也不同。
如南方與北方,平原與高山,城市與農村,其景色是各不相同的。
如:中國的古老文化是令人驚嘆的,而這座城市則是悠久文化的集中體現。這里不但有聞名世界的八達嶺長城、故宮、天壇、頤和園,更有凝聚人們智慧的現代化建築物: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以及新建的中央電視台發射塔……
這段話的作者抓住最能代表北京這個城市的景物來寫,讓人一看就知道是北京。
2.注意動靜搭配。
我們還可以抓住景物的變化來寫,我們所觀察到的景物有的是靜止不動的,有的是活動變化的,因此在寫景時既要對景物的靜態進行描寫,也要對景物的動態進行描寫,做到動靜結合,這樣才能把景物的特點描寫得更具體,更形象。
如: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學期第8課《小鎮的早晨》第一自然段是靜態描寫,寫小鎮的早晨是恬靜的;第二自然段是動態描寫,寫小鎮的早晨是熱鬧的。
3.注意景物的形狀和顏色。
除動靜的變化之外,還有景物的形狀,顏色的特點。
如:湖水清澈見底,遠處連綿不斷的山峰倒影在平靜的湖水中,顯得更加青翠。這是,一陣微風吹來,剛才水平如鏡的湖面,立刻泛起了魚鱗般的波紋,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著點點銀光,湖上像撒滿了珍珠一樣,微風一過,湖面又恢復了平靜。
4.注意景物形狀、顏色的變化。
除動靜的變化之外,景物的形狀,顏色等往往也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因此,我們在描寫景物的變化時,不僅要注意寫出動靜變化,還要注意景物的形狀,顏色等發生的變化.
如: 這地方的火燒雲變化極多,一會兒紅通通的,一會兒金燦燦的,一會兒半紫半黃,一會兒半灰半百合色。……一會兒,天空出現一匹馬,馬頭向南,馬尾向西。馬是跪著的,過了兩三秒鍾,那匹馬大起來了……忽然又來了一條大狗。那狗十分兇猛……接著又來了一頭大獅子,跟廟前的石頭獅子一模一樣……可是一轉眼就變了,再也找不著了……
5.注意運用修辭手法。
要想抓住景物的特點,並把這些特點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面前,除了注意觀察,學會積累之外,還要運用一些表現手法。給我一份信任,還您一個奇跡!北京大學生家教網
比如說《桂林山水》中有這樣一句,「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得彷彿那時一塊無暇的翡翠。」這就是一個比喻句。雖然我從沒見過灕江的水,但我在商場里見過碧綠的翡翠,就能想像出灕江水的顏色。
Ⅷ 小學生作文指導─怎樣寫景
一篇寫景的文章,它以景物描寫為主要對象,如雲霧雷電、雪雨風霜、日月星辰、山河湖海、花草樹木等。景物描寫是運用生動的語言把自然景物和社會環境的狀態、特徵從形態、色彩、聲音、光影等方面,真實、具體、形象地描繪出來,再現於讀者面前,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要寫好這類文章,我認為應當注意以下幾方面:
一、深入實地、仔細觀察、積累素材。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寫好景物描寫的文章,就要學會觀察,平時積累素材。在具體的習作中,如果打算寫某一處的景物,絕不能憑想像,應該深入實地,仔細觀察,積累寫作素材。在指導學生進行觀察時,我們應向學生滲透一些常見的觀察順序:
(一)、選好角度,定點觀察。定點觀察就是站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上進行觀察事物的方法。運用這種方法,首先要選好合適的觀察點,選取恰當的視覺角度,把觀察到的景物,限制在某一固定的時間和空間內,對准目標,不變位置依據一定的順序,然後再從這一點出發進行觀察。這種觀察法,定點定位直接對准畫面,最適宜於典型環境里的自然景物或風俗人情的描寫,就好像是攝影拍照的特寫鏡頭一樣焦點醒目。運用定點觀察之後的定點描寫,可以把景物描寫得獨具特色,個性鮮明,給讀者以身臨其境的實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鳥的天堂》中,作者巴金有這樣的描述:「我們的船漸漸逼近榕樹了,我有機會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榕樹,枝乾的數目不可計數。枝上又生根,有許多根直垂到地上,伸進泥土裡。一部分樹枝垂到水面,從遠處看,就像一株大樹卧在水面上一般。」「榕樹正是茂盛的時期,它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給我們看。那麼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么美麗的南國的樹。」作者立足在船頭,隨著船身漸漸逼近的時候,目光集中在大榕樹的長勢上,定點對大榕樹形態的具體觀察,看清了這一株奇特的大榕樹的真面目,枝幹「不可計數」,足見十分茂密;「枝上又生根……直垂到地上,伸進泥土裡……卧在水面上一般。」觀察了大榕樹的整體形象;觀察了大榕樹與眾不同的神態美,「那麼多的綠葉」,不是一片片清晰可辨,而是「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這就是作者自始至終把觀察的目光定點在大榕樹上,對榕樹的枝、葉、根的形狀、顏色、位置進行細致觀察。然後從外形描寫入手,濃墨重彩,逼真地表現出了榕樹的勃勃生機。
(二)、移步換景。在進行觀察時,觀察點不同,觀察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情況也就各不相同,得到的感受也就大不一樣了。正像北宋詩人蘇軾在《題西林壁》一詩寫的那樣:「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因此在指導學生觀察時,要讓學生使用動點觀察法,就是連續移動觀察位置,從不同的觀察角度,觀察同一景物的表現方法。動點觀察有兩層含義:一是觀察點要連續不斷地移動;二是移動觀察點要有順序。這種觀察法適合觀察正在發展變化著的景物。由於作者對景物連續不斷深入細致的觀察,清清楚楚地了解到了景物各方面的不同形態和色彩,描寫起來就得心應手,有話可說了,既可描摹景物的形狀,又可顯示景物的神采,使景物鮮明地呈現在讀者面前。當你來到自己喜歡的一處景點,最好先看看全景,對整體有個初步的印象,然後邁開你輕快的腳步,向前走去,這樣隨著你腳步的移動,眼中的景物在不斷變換,這就是「移步換景」法。如《頤和園》一課,作者就以不同的觀察點來描寫園中的景色:或立足公園大門,或駐足萬壽山下,或站在萬壽山上,或立於昆明湖堤岸,描繪的是一副副異彩紛呈的圖畫.頤和園面積寬廣,作者不能一眼就能把景物看完,所以觀察點必須移動變化,這樣才能細致地描繪出園景。
(三)、抓住描寫對象的特點進行觀察。雖然每處景物都離不開山和水,離不開花草樹木,、蟲魚鳥獸……但是每處景物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就是同一處景物,因季節不同,其特徵也不一樣。觀察時如果抓不住特點,寫出來的文章就會千篇一律,無法感染讀者。因此,無論是寫春花的絢麗,還是寫秋葉的靜美,是寫江海的波瀾壯闊,還是寫小河的潺潺流水,都要認真觀察,把握它們的特點,了解景物的全貌,圍繞一個中心來寫。例如:學校的小花園里,花香與讀書聲相伴,特點是幽靜美麗;操場上有單杠、雙桿和籃球場,同學們在鍛煉身體,它的特點是熱鬧。另外有些景物還要一邊對比一邊觀察,才會發現這一事物的與眾不同之處。比如,觀察樹葉,如果不對比,只盯著一種樹葉看,你會以為綠就是它的最大特點了,可是一比你就會發現,松葉如針,柳葉如眉,楓葉似鴨掌,這才是它們真正的特點。
二、做到「寓情於景」。
所謂「寓情於景」就是將自己的感受寄託在景物的描寫上。沒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過是蒼白的「軀殼」是沒有生命力的。在景物描寫時,不僅要寫出景物的美好,還要寫出自己的真實情感,讓景物的特點與自己的感情自然交融,渾為一體。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能景中含情、情中有景 、情景交融,給人以
Ⅸ 如何輔導學生寫描寫景物的文章
在我們周圍,可供小學生寫作的景物很多。如雪後校園、公園一角、河邊垂柳等。要想寫好這些景物,恰如其分地描繪出景物鮮明的特色,使景物能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就需要我們教師講求方法、科學指導。這種指導不是在寫作之前隔靴搔癢地說幾句,然後是「畢其功於一役」的指導,而應是貫穿於整個作文教學全程的系列輔導。結合我在小學五年級指導學生寫一篇景物描寫的教學實踐,我認為要寫好景物,同樣要樹立作文指導的整體觀、系統觀,切實把握好寫前、寫中、寫後三個環節的全程指導。
蘇教版教材為我們編排了許多優美的寫景文章,通過認真學習,學生了解到寫景必須要掌握的方法:
(1)學會觀察,抓住景物特點。
(2)按一定順序描寫景物。
(3)用詞准確。其中,學會觀察,加強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方面要注意一下三點:
一、對於中高年級學生學生寫景來說,應採用定點觀察法為宜,選好立足點,便於觀察。為了寫好鄉村美景,我將學生帶到學校附近的小山上,這兒立足點最高,鄉村景色可以一覽無余,盡收眼底。
二、觀察時要注意按一定的順序,可按時間順序觀察,也可按方位順序觀察,如從上到下、由遠及近、由表及裡、由整體到局部等,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不同的觀察順序。我在指導學生觀察時,就是按照方位順序觀察的,由遠及近、由北到南或者由近及遠、由南到北。
三、仔細觀察,抓住景物特點。可以通過形態、顏色、動態、靜態等方面掌握景物的特點,也可以通過看、聽、摸、嘗、嗅、實驗等方法進行觀察。寫景時,如果每個景物都寫到,文章會顯得雜亂、平淡、毫無特色、對於中年級的學生來說,在觀察景物時,引導他們頭腦中帶著「抓特點」的意識,邊觀察邊思考,看看景物之間相比較有什麼不同的地方,仔細觀察,多中取異,平中見奇、在每一處方位選擇有特點、有代表性的景物來寫。如我帶著學生站在小山上眺望,遠處有鬱郁蔥蔥的樹木,有散落田間的村中小樓,有靜卧水中的拱橋,我讓學生觀察,開動腦筋,看哪一處景物最有特色,學生異口同聲地說:「拱橋!」這樣,近處的湖面微風拂動、北岸村居紅瓦白牆,南岸的小路蜿蜒曲折,就成了學生重點觀察的景物。此外,在確定了所觀察的景物後再指導學生運用觀察方法,看看哪些地方最能反映出這些景物的特點。學生們通過觀察討論,都知道了北岸的民居可以抓住顏色來寫,水中的拱橋可以通過形狀反映出特點。
四、在觀察景物時,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感受展開豐富合理的想像。如我班一名學生在這篇文章中寫道:「我站在小山上眺望,遠處有一座三拱橋,橋下的三個半圓洞和水裡的倒影連起來,好像浮在河裡的三個大月亮!」
作後指導,「導」「評」結合
學生作文寫完後,全程系列輔導的第三步是在交流中進行講評,講評中再指導。傳統的講評課以優秀作文為例,教師講,學生聽,講評成為作文訓練的最後一道程序,講評後的信息得不到及時反饋,學生聽完就完了,印象不深刻,收效不明顯。基於此,我根據中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設計「導」「評」結合的課型。首先讓學生進行「熱身運動」,引導學生進行評評、議議、改改,大家都來當小老師。例如,講評課上,我以某同學的《我愛鄉村》為例,指導大家對這篇文章進行評議改,大家各抒己見,哪裡寫得好,哪裡寫得不妥當,應該怎樣修改一下才好。經過評、議、改,不僅提高了學生寫景作文的能力,而且充分調動了學生寫好景物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歸納起來,寫景作文全過程系列指導分三個階段,即體驗中積累寫、習作中學習寫、評議中指導寫。寫前的指導,包括激發情趣、觀察積累;寫中指導,重在讀中學寫,掌握方法,把握特點;作後指導,重在分析和評價,指出優劣短長及原因所在,包括修改和再作。以上三步訓練形式,遵循了小學生的思維和心理發展規律,所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狀態,急欲傾吐胸中積累的所見所感,再輔之以一定的寫作方法和詞語訓練,學生寫景狀物聚會得心應手,為今後篇章練習乃至整個作文能力的鍛煉和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