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老師輔導 » 揚州大學陳娟輔導員

揚州大學陳娟輔導員

發布時間: 2021-02-23 01:04:34

⑴ 溫州的地方劇種

溫州地方劇種從清代乾隆以後,逐漸形成四大聲腔,按民間的順序排名:高腔、崑曲、亂彈、和調。

新春期間,是溫州各類劇團在農村巡迴熱演的時節。如潮的觀眾,熱鬧的氛圍,不免讓人懷念也曾盛極一時,如今已然消亡的和劇。

桑海頻遷,風雲時異,曾有的輝煌已蹤跡難尋,眼睜睜地看著它在我們眼皮底下消失,也許,這是歷史的必然?

溫州地方劇種從清代乾隆以後,逐漸形成四大聲腔,按民間的順序排名:高腔、崑曲、亂彈、和調。其中的高腔,因其演出格局守舊古板,已於民國十四年(1925)消亡,其聲腔與演出方式十之八九也都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崑曲即人們所熟知的永嘉昆劇,三起三落,近年剛獲起色;最幸運的大概要算亂彈,即現在所稱的甌劇,總算後繼有人,經常看到其獲獎消息,中央電視台也屢見其身影。最不幸的就是這排名第四的和調,它的聲腔已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並入甌劇,劇種從此在中國戲劇史上消失。

和調的來源有好幾種說法,因其以徽調為主,可能是清中葉揚州一帶的「內河班」、「外河班」的流變,所謂「和調」或系「河調」 的音轉。黃一萍《溫州之戲劇》曾有如下描述:「本班以皮黃為宗,唱時較京曲為平,余酷似亂彈。驟聆之幾莫能辨焉。曲語鄙俗不堪,大遭上流人士所唾棄。奈以好之者眾,營業反勝過其它,豈巴人下里,幸遇嗜痂者耶?其興之暴,誠非預料,殆平易近人歟?」

早期的和調聲腔只有單一的徽調(皮黃),後來汲收灘黃、時調、亂彈等聲腔,逐漸演變為多聲腔劇種,劇目也增至300多個。並仿照溫州亂彈的劇目結構,形成84本傳統劇目,有所謂「七記」、「八圖」之說。「七記」為《牡丹記》(即《玉堂春》故事)、《千帕記》、《素珠記》、《花鏡記》(即《劉文龍菱花鏡》故事)、《合珠記》、《矮袍記》、《銀桃記》。「八圖」為《日月圖》、《天啟圖》、《龍虎圖》、《萬壽圖》、《二皇圖》、《玉鳳圖》、《玉麒圖》、(即《雙金印》)、《雙獅圖》。另有據民間故事編撰的《黃三裊林定郎》、《水滿白鹿城》以及由《白蛇傳》故事演變而來的《許仙瘋癲》等。84本傳統劇目中還有一本《曾頭市》(梁山泊故事),全唱崑曲,溫州地區的昆班和亂彈班均無此劇目。從晚清至民國是和調的全盛時期,浙南地區先後出現20餘個班社,有「老連昌」、「新連昌」、「老聚昌」等班社,大都在農村廟台演出。厥後復有 「新新連昌」、「合記連昌」、「老錦昌」、「新錦昌」、「紅台」。「鳴舞合」、「老大順」、「新大順」,「大順昌」等民間班社,頗極一時之盛。

民國後建立的「汀田新大順」一直延續到建國後,隨班學戲的演員子弟陳美娟,時年16歲,她體態輕盈,扮相俊雅,在劉碎苟、董巨春等老藝人的精心培育下,她飾演《二度梅》之陳杏元與《游四門》之刁劉氏,觀眾交口稱贊。戲班的經濟狀況日漸好轉,影響日益擴大,班中將陳美娟稱作「救命旦」。

1951年經過集中整頓學習,成立「平陽人民地方戲劇團」。團長余賢光,副團長董巨春,編導楊志雄,政治輔導員趙宏村。

由於該劇團所演大多是徽調戲,與金華婺劇中的徽調有相似之處,更由於溫州方言中的「和」、「婺」同音,便由浙江省文化廳拍板,將「和」 改作「婺」,於1953年秋,原平陽人民地方戲劇團奉命改名為「平陽人民婺劇團」,並動員該劇團加入「浙江婺劇改進會」。

1954年春,劇團得悉華東六省一市擬於秋季舉辦首屆戲曲觀摩會演,便積極籌備參加演出,浙江省文化廳將「平陽人民婺劇團」作為重點扶持,特派金松、譚德慧專程來溫。經過篩選,選出灘黃傳統劇目《斷橋》參加會演,由陳美娟飾演白素貞,陳娟弟飾小青,楊錫星飾許仙。

同年9月,華東區首屆戲曲觀摩會演在上海舉行,溫州代表團演出的《斷橋》引起轟動。次日,中國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白雲生專程來到浙江代表團住地訪問陳美娟,對她在《斷橋》中模擬蛇行的「雲步」給予很高的評價,並鼓勵她學習其他劇種的長處。此次會演中,《斷橋》被評為優秀演出獎;陳美娟榮獲表演一等獎;陳娟弟獲表演三等獎;楊錫星獲榮譽獎。這是建國以來溫籍演員首次在會演中獲獎。

陳美娟載譽歸來,名聲大噪,劇團業務直線上升。同年11月,金華浙江婺劇團通過省文化廳發文,不顧溫州文化部門與和劇團的強烈反對,將陳美娟強行調到該劇團。經過溫州文化部門的再三呼籲交涉,才於1955年春將陳美娟重新調回。

1956年秋,在溫州勝利亂彈劇團挖掘傳統劇目行動的影響下,劇團組織力量,由庄碎坤、董巨春等老藝人口述劇目,共記錄傳統劇目300多本;徽調、正反亂彈、時調、灘黃等曲調500多支,成為一筆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

1957年,中山大學溫籍教授董每戡與和劇團編導楊志雄在《戲劇報》發表文章,對溫州和劇的來龍去脈進行分析,指出溫州和劇與金華婺劇並非一個劇種,應該恢復它的原有身份。此事在浙江省文化界引起極大震動,省文化廳研究後也明確表態,同意「平陽人民婺劇團」退出「浙江婺劇改進會」。與此同時,劇團正式改名為「平陽和劇團」,陳美娟出任團長。本年冬,溫州地區決定將和劇團作為重點劇團進行扶植,劇團也改名為「溫州和劇團」。

經過一番波折,劇團更加團結,50年代初招收的一批學員也已經嶄露頭角,如武生楊岳鳴、趙關興;旦角楊金釵,楊娟妹;老生薛青弟;小生章小德等,皆能獨當一面,與陳美娟同台配合,陣容頗為嚴整。此後,由溫州戲曲學員訓練班畢業的學員和1963年溫州戲校畢業的學員如章世傑、沈德恩、潘三榜等一批新生力量充實到劇團,使溫州和劇團與溫州甌劇團並駕齊驅,成為全國僅有的兩大溫州地方戲曲團體。

「文革」期間,劇團陷於停頓狀態, 1977年重新演出。溫州地區文化部門認為該劇團演唱的聲腔中有正反亂彈,與甌劇是同一種聲腔,於是便將和劇團與甌劇團合並成一個劇團。1980年,陳美娟通過政協提案,溫州和劇團再次成為獨立團體,但卻未能堅持下去。陳美娟退休後,和劇團被撤消,原有演員並入溫州甌劇團。

回顧地區和省市歷屆戲曲匯演,和劇團曾經整理和改編演出的劇目有《斷橋》、《雙金印》、《五台會兄》、《梨花斬子》,均獲劇本、音樂和導演獎。老藝人與青年演員如董巨春、黃志祥、庄碎坤、章世傑、林美鳳、謝安懷、沈德安、潘三榜等均分別獲得表演獎。然而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單是省內,先後就有寧海平調、睦劇、杭劇、台州亂彈、浦江亂彈、溫州和調等一些優秀劇種不斷消亡,全省職業劇團也由上世紀80年代初的100多個驟減至不足30個。這種消亡所帶來的直接後果是上世紀80年代培養的戲曲演員大量下崗,在精神方面則導致廣大受眾對民族文化認同感的淡化。

一種文化形態的消亡在歷史上曾多次出現,但這種消亡總是在一元文化的建構上所表現出的此消彼長,如元明傳奇取代宋元南戲;清中葉以後亂彈逐漸取代高腔。從這意義上說,消亡本身便是一種蛻變與新生,新的文化形式的崛起依然植根於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而如今的消亡則是從根本上消失,是徹底的滅亡。由於外來文化的沖擊,傳播手段的改變,長期形成的一元文化架構的陣地不斷縮小,加之受眾對多元文化的認同感增強,則使傳統劇種的觀眾大量流失,劇種所賴以依託的生態環境逐漸惡化而不得不壽終正寢,不免令人徒生感嘆。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