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為留守兒童輔導功課
㈠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對留守兒童的針對性的輔導
無論是數學,還是其他學科都要一視同仁
摘要:農村留守兒童數量不斷增加,正值他們成長的關鍵時期,缺乏關愛和教育,對他們的成長帶來了不利影響。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成長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一個重點。班主任,面對留守兒童教育應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盡力地拿出對留守兒童教育切實可行的方法。
關鍵詞:留守兒童 教育 班主任 方法
在現實生活中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的父母為了營生外出打工,掙取家庭收入,但他們的子女卻留在了農村家裡,與父母相伴的時間很少,這些兒童集中起來就變成了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留守兒童。
家長外出打工無暇顧及子女的成長和教育。這些孩子由於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溫暖,缺乏監護人細心的引導和管理,使他們在學習、生活、身心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
1.學習問題
由於父母雙方或一方不在身邊,對留守兒童學習方面的幫助和監督大大減少,甚至完全沒有了,使孩子在學習方面處於一種無人過問的狀況。漸漸使孩子對學習產生一種無所謂的態度。精力不放在學習上,於是其行為開始出現偏差,各種超越道德、規則的行為開始在孩子身上出現。加上監護人本身對孩子親情缺失狀況的同情,於是在孩子行為稍有出格的時候也不會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離健康發展軌道的方向上越走越遠。缺乏管教引發行為失范甚至越軌,在留守兒童身上體現極為普遍。
2.生活問題
特別是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兒童,其生活狀況是不容樂觀的。留守兒童的父母之所以拋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多數是因為家庭務農的收入無法讓自己的家庭過上穩定的生活,所以生活困難是留守兒童家庭的普遍特徵。雖然他們出去打工可以掙到一些錢,但其付出與收入相比依然是極不平衡的。父母離開後,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在節儉方面表現的更為突出,在極度節儉的狀態下過著維持溫飽的生活。兒童時期正是長身體的時期,合理的飲食結構和營養搭配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就在生病的時候,也往往沒有能力和條件去醫院救治,只能採取一些簡單的、傳統的方法治療,或者乾脆硬「拖」。
優秀的勞動力大部分都離開鄉村去城市打工了,老弱病殘成了農業的主要勞動力。留守兒童也不得不加入到勞動者的隊伍中去,即使他們不去干那些高強度的體力活,也要承擔各種家務勞動。過早的分擔家庭負擔對他們的健康成長的影響也極大。
3.心理問題
這是農村留守兒童最值得關注的問題。長期的單親監護或隔代監護,甚至是他人監護、無人監護,家庭溫暖的缺失使留守兒童心理方面產生了很大的變異,他們多在性格方面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抑鬱和孤僻,很難融入正常的同齡人群體。加之,目前農村的社會活動和人際關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親緣關系為紐帶展開的,對於自己家庭及親緣關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難處境,他們雖有同情的態度,卻也無可奈何。只能靠自己對生活及社會的理解生活並發展自己,於是道德滑坡、學習偏差、心理缺失等現象在他們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現可。
造成這些問題的客觀原因,具體可歸納為三個方面:
一是監護不力。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監護或親友臨時監護,年事已高、文化素質較低的祖輩監護人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和監督孩子學習,同時也缺乏威信。農村學校受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理念的局限與制約,針對留守兒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關愛,也力不從心,學校與家庭之間缺乏溝通。家庭和學校監護不力,導致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產生厭學、逃學、輟學現象。
二是缺乏撫慰。由於父母長期外出,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極大地影響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隱患,導致一部分兒童行為習慣較差,並且極易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為失控甚至違法犯罪的傾向.
三是疏於照顧。監護責任不落實,監護人缺乏防範意識。兒童防護能力弱,農村留守兒童更容易受到意外傷害,甚至成為不法分子侵害的對象。
為了關愛留守孩子,保障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構建和諧社會,班主任應盡力地擔負起留守兒童教育這一任務。那麼,班主任應如何做好留守兒童的教育呢?
我是從事農村山區小學教育的,居於留守兒童的現狀,總結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認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就老師方面能做的工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建立班級留守兒童檔案
班主任要制定具體詳細的留守兒童教育工作計劃和工作方案。配合學校大力營造關愛留守兒童教育的氛圍,積極參與,把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排上日程、擺上桌面,認真貫徹落實,真正使班級成為留守兒童學知識、學做人的臨時家園,發揮主角作用。建班級留守兒童檔案,具體內容包括:學生姓名、性別、出生時間;性格、特長、愛好;身體狀況,有無病史;學習成績,學習態度;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師生關系,同伴關系;父母姓名、外出工作地址、聯系電話;第二監護人姓名、與兒童關系及住址聯系電話。建立動態監測機制時常更新檔案,保證留守兒童關愛不留死角,這樣隨時了解兒童的狀況,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
二、給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
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心裡話無處傾訴,委屈無處訴說,與生俱來的骨肉親情無處表達。孩子來到學校,班主任既要做老師,又要做家長。愛是具體的,具有濃厚的感情色彩的。例如我每天早晨很早就到校巡視教室,先看看學生有沒有到齊,遇到天冷或天熱的時候,看看同學們衣服穿得是否合適,早上是否都吃過了早餐,各種學慣用具都是否帶齊了,集體活動前要安排好同學們應必備的用品等等。總之,學生的飢寒冷暖、喜怒哀樂,有事沒事,事事關心。多看一眼、多問一聲、多幫一把,使他們和其他的學生一樣,留守兒童從心理上感受到他們和別的學生一樣並不孤單。即使他們違反了紀律,也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更要讓他明白:老師是關心你、愛護你的,是為你著想才嚴格要求。這樣,在「嚴師」面前他就不會產生逆反心理或被歧視情緒,而理解了老師的苦心。這些事確實很平常,這是作為班主任最基本的工作,這也正是一個班主任愛心的具體體現。
班上成立留守兒童「愛心小組」,以班幹部和優秀學生為成員,他們每個人與一至二名留守學生結成對子,在生活、學習上給予留守兒童幫助,讓他們互相鼓勵、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用真情感化他們,做到以情育人、以情感人。利用春節、假期孩子父母返鄉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充分交流,要求家長採取多種方式與兒童交流、溝通,多關心兒童的身心健康,讓兒童體會到父愛母愛,形成合力效應。洞察學生心理,傾聽學生的心聲。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這也正是作為班主任的職責所在。
三、充當中介,讓留守兒童感知被「愛」
充分關注到留守兒童的個性心理和需求,把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以及各階段變化情況記錄下來,且有針對性地對這些留守兒童進行個別教育、進行補償教育,並主動與學生監護人聯系。班主任成為他和父母感情的傳遞者,這是改正孩子各種毛病的好方法。在學習和生活中,經常與他的父母通信、通電話,介紹孩子的情況,傳達他們對孩子的愛,每當學生出現什麼錯誤時,班主任既是他的教師,更是父母的代言人,他感覺到有人在愛他,並且這種愛就在身邊,學習成績就慢慢地的提高了。把他的一點一滴都向他的父母轉達,看著孩子那種信任的表情,這樣你做的所有的工作都是值得的。
四、感化留守兒童,學會關愛他人
大多數留守兒童都是「祖孫同堂」。過分的溺愛,使得孩子認為父母不在身邊,我就是家庭的「老大」。只求得到他人的關愛,卻很少關愛他人。那如何讓他們學會關心他人呢?本班有一位同學也是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由家中年近七十的奶奶照顧,在「聯親」活動中聽奶奶說,這個孩子在家裡什麼都不願做,連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也全是由奶奶包辦的。我知道,他的惰性也有一些是源自奶奶的溺愛,讓他只懂得收獲,不知道付出,不懂得去關心他人。在這以後,我經常星期六、星期天到他家去,幫他奶奶做事,並故意把老人力不從心的時候指給他看,並教育他父母不在家,就更應該幫助父母去照顧老人,這是他的責任,更是他的義務。這位同學看著我每次都來幫忙,想到自己的責任,也逐漸地變勤快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都自己做,奶奶做不動的事,他都主動給奶奶幫忙,並且周圍鄰居有什麼事情自己能做,也都去認真地做,從愛自己家的長輩開始,學會了關心周圍的人。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五、特別強調的方面。
首先與家長建立親密和諧的人際關系。利用家訪和家長會,教師要與留守家裡的監護人很好的溝通,在同他們的相處中,教師有意地提高他們監管孩子的能力和責任心,重點起到配合學校、教師一起管好孩子。這樣以來,教師成了監護人、孩子們的親人,留守孩子的心裡也不再孤單。
其次是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班主任應放下架子,走進留守兒童的真實生活,班上給學生每人一個記事本,要求他們把當天教師布置的各種作業、任務記在本子上。回家後一一對照完成,養成良好的自理能力。要求他們堅持每天寫日記,把一天最值得寫的事記敘下來,並談自己的感受。無論你的工作有多忙,盡管是數學老師,日記是每天都要查閱的,了解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積極的一面給予鼓勵,消極困惑的給予疏導,培養他們健康向上的心態。
再次是開展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活動。特別是每年的「母親節」、「父親節」的活動,培養孩子親情關系,孝敬長輩的傳統美德;感恩教育;為留守學生集體過生日;文體娛樂活動,充實業餘生活。讓這些活動來彌補親情關系的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的消極影響。讓多彩的活動成為留守兒童成長的樂園。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因材施教。
最後,班主任要做心理醫生,要適時開展心理輔導。以這樣的方式知道學生在想什麼,一方面可以彌補留守兒童的感情缺失,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加強學生教育。但是一定要保護好他們的隱私,不能對學生造成傷害。不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找根源。
平凡的工作,平靜的心。多年來對留守兒童的教育,使他們走出陰霾,見到了陽光,找到了方向,得到了寧靜。回顧這些留守兒童的進步歷程,我認為做為班主任,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應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高度的重視,雖然政府已經提出:「落實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實現城鄉統籌發展,解決三農問題,加強婦女兒童工作的重要內容。」;雖然教育好留守兒童不單單是學校老師的責任,但只有通過我們共同探討教育的客觀規律和有效方法,才把此項工作抓好、抓實,確保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
總之,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越來越突出的社會問題,也是教育的熱點,也是我們從事教育工作所面臨的一個新課題。我們要本著對每一個孩子負責的態度,把更多的關愛和呵護給這些心靈最脆弱的孩子們。
㈡ 老師對留守兒童關愛幫扶落實情況怎麼寫
當前,許多農村父母為了養家糊口,供孩子上學而不得不外出打工掙錢。從而使一群群無人看管的留守兒童逐漸增多,由此引發的問題也層出不窮。留守兒童有的任性、冷漠、自卑封閉,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有的內向、孤獨、柔弱無助;有的脾氣暴躁、沖動易怒;還有的連學科作業都無法完成。因此,留守兒童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走進他們的心靈,引導這些孩子尊師守紀﹑安心學習和健康地成長呢?在班級管理中,筆者有以下一些具體做法。
建立動態檔案,掌握留守兒童的真實情況
為了准確地掌握留守兒童的真實情況,弄清楚本班留守兒童的性格差異。在實踐中,我通過認真調查研究﹑核對落實,為每個留守兒童建立了動態檔案。掌握好學生父母外出打工的詳細地址及聯系電話、家庭成員情況和學生臨時監護人的住址及聯系方式﹑並適時根據本班學生變動情況,及時補充或變更檔案的相關內容。並主動電話聯系留守兒童的家長,讓家長盡量做到定時與子女通電話、增進感情,與班主任聯系了解學生在校情況。還要多與監護人交流。通過這種方式,有效建立起與學生家長、老師之間方便的溝通,從而形成了以學生為中心的關愛聯系網路。
用心付出真愛,喚醒留守兒童的心靈感應
根據留守兒童的特點,他們最缺乏的就是親情關愛。因此,在班級管理中,我把留守兒童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注重在生活學習、親情體驗等方面的引導,力爭讓留守兒童找回親情、找回快樂,健康成長。主要做法是:
1.定好目標,落實幫扶。
針對我所帶的班級留守兒童較多的實際情況,我經過反復思考和積極探索,對留守兒童逐個進行分類、分組,制定科任幫扶計劃,將每個學生的表現﹑學習情況、幫扶時間、內容和階段性所取的效果逐一列成表格,按計劃實施。並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對留守兒童多看一眼,多問一句,多幫一把,使學生開心、家長放心。在留守兒童有病時,及時帶其診治,悉心照料。比如:我班的鄒俊朗同學在上勞動課時,右腳不慎扭傷。我聞訊後,及時將該學生送至縣人民醫院去醫治,在他醫院療養期間,每天堅持為他噓寒問暖,補習功課。讓他感覺到老師對他的真正關心、關愛。該學生傷愈出院後,紀律有了明顯的好轉,學習成績不斷地提高,多次被學校評為「星級學生」。
2.分類指導,因人施教。
由於留守兒童的每個家庭環境、經濟狀況切然不同。在實施幫扶指導時,針對少數學習嚴重滑坡、人格發展不健全、道德修養欠缺的留守兒童,應分別制定個別教育管理方案,著重進行矯治和幫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並有意識組織這部分留守學生積極參與各種健康有益的課外活動,使他們生活在歡樂、祥和的氛圍中,找到家的感覺,增強他們的學習、生活信心,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成長的快樂。例如我班留守兒童周盈盈,其父母都在東莞打工,由其60多歲爺爺代為看管,她衣著時髦,好出風頭,成績時好時壞,其爺爺根本管不著。我在全面了解該生的情況後,制定了具體的教育引導方案,利用班會課讓其他留守兒童講敘自己是如何做到約束自己,使其父母親在外安心,順心工作,並讓她與其父母通過電話了解父母打工的艱辛生活。通過長時間的反復教育,有一次,我發現她在自己的筆記本中寫到:「親愛的爸爸、媽媽,是吳老師讓我感受到了你們生活的艱辛,我一定會重新認識自我……」從此,該生改掉了不良習慣,努力學習,成為了一名品學兼優的學生。
加強感情交流,促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
心理健康問題是留守兒童最容易出現的問題。由於外出的打工父母沒有時間顧及孩子。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和幫助,缺少父母的溫暖和教育,這對學生心理產生極大影響。同時監護人的過分溺愛和遷就,導致孩子養成花錢大手大腳、逃學上網、吸煙喝酒、自暴自棄等不良行為,從而使學生形成自私、孤僻、暴躁、蠻橫的不良行為習慣。針對這些特點,我利用班會課就「勤儉節約的重要性」展開討論,讓他們養成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體會父母的不易,讓他們感到父母出去不是不愛他們,而是為了使他們生活更好。並按計劃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例如定期舉辦圖書角、手抄報、美術沙龍這些活動,不僅能填補學生心靈的空白,而且也可讓他們覺得學校生活充實、美好。另外,利用思想品德課開設心理健康講座,定期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輔導。在輔導的過程中不斷鼓勵他們發表內心的看法,遇到問題及時和同學老師溝通,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覺得教師在內心上關愛他們。
開展賞識教育,樹立留守兒童的自信心
首先,我們應該堅信每個孩子都有優點,當然也都有缺點,這是一個最基本性的評價。其次,教師要擁有一雙善於捕捉「閃光點」的眼睛,要善於發現留守學生身上的才能。俗話說:「東方不亮西方亮」就是這個道理。 例如有些學生的思維能力欠佳,但動手能力很強,如果他們沒有考上大學而成為了一名出色的計算機維修工,你能說他們不成功嗎?所以,教師應該千方百計地挖掘留守學生的每一個閃光點,然後用欣賞的眼光、愉悅的心情、發自內心的贊美鼓勵他們,肯定他們的每一點進步。教師看上去幾句普通的話語,卻能激起學生心靈上的感應,使他們產生一股向上的動力,對他們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第三,創造一個鼓勵性的環境,給留守學生定一個切合實際的目標和要求。如我班的留守學生劉媚笑同學,成績不夠理想,沉默寡言,讀書時都不敢大聲朗讀,因個頭小遭同學嘲笑、戲弄。但她在課堂上能積極的舉手發言,勤於思考,常因見解獨到,受到老師的表揚,並在課後給她指出不足,慢慢地,她逐漸樹立了自信心,認為自己能做好,在老師的鼓勵下,她不再怕失敗,還積極參加學校的各種活動,在學期末獲得了「進步獎」和「優秀獎」。當她雙手捧回獎狀的時候,她已經完全找到了自信,隨之而來的是更大的動力,學習成績提高很快,還考入了重點高中。由此可見賞識教育的奧秘就是讓孩子覺醒,甩掉壓在身上無形的自卑巨石,這正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傑私德所說:「學生只有在親密、融洽的師生關系中,才能產生安全感,並能真實的表現自己,充分地表現自己的個性,創造性地發揮自己的潛力。」
面對留守兒童,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用愛心、耐心和恆心去幫助他們,走進他們的心靈深處,感知他們的喜怒哀樂,讓留守兒童生活在充滿愛的陽光里,多一份燦爛,多一份感動。讓他們以熱情﹑積極的態度投入到學習上來。
㈢ 老師為貧困女孩配近視眼鏡,老師為人師表的例子還有哪些
老師為人師表的例子:
1、因台風「山竹」誤機的東南大學教師王珂,自費打車4600元,輾轉大巴、高鐵、飛機,按時回校為學生上課。據悉這不是王教授第一次「這么牛」,他尊崇的名言「上課是老師的節日」。
2、江蘇射陽年近八旬退休教師李余禮,投入28萬為留守兒童辦家庭輔導站。他曾患癌化療8次,病痛稍有好轉就繼續輔導學生。真所謂:情系一方熱土,發揮一腔余熱,抗爭無情病魔,奉獻一生事業!
3、江西南昌田家炳學校36歲教師龔芳在被確診為股骨頭壞死後,仍堅持站立上課。外表柔弱,內心堅強,十年站立的姿態,真得很美!
4、9月4日,開學第二天,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雙河鎮第五小學五年級語文老師丁艷桃,為救學生,她被撞身亡,兩個孩子得救了,丁老師不滿一歲的女兒卻永遠失去了媽媽。
5、浙江寧波退休教師周秀芳,三年來發動愛心人士近萬人,為湖南漵浦山區捐希望小學22所。她說:「若是有一天我倒下了,就把我埋在那片土地上。」
6、江西左坊鎮清江小學江昭奇老師身體殘疾39年,他堅持拄拐杖給孩子們上課,即使生病也不輕易請假。身殘志堅終不悔,一顆紅心系教育。
7、葉連平,退休於安徽馬鞍山和縣卜陳成學校。交了40年英語,退休後他自費辦「留守兒童之家」,為留守兒童無償補課18年。至今仍堅持上課,批改作業。他說我:「我願意,我的最後一口氣,是在講台上呼出去的。」
㈣ 留守兒童在學校老師在教學中應注意什麼
留守兒童又叫空巢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並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歲及以下的兒童。近年來,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動下,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規模不斷擴大,農村留守兒童現在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特殊群體。據有關部門估計,我國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大約1.5億人,這些人員的子女,大約有600萬人被帶到了城市,還有2200萬人留在了家鄉,總數約占整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的17%。根據共青團重慶市委少年部對重慶部分區縣的調查顯示,留守兒童在學校教學班級學生總人數中所佔的比率,最低為34%,最高為61%,十個班級的平均比率為56.4% 。在石柱縣大歇鄉24個班級1200名被調查對象中,父母雙方均常年在外務工的留守兒童近400人,佔32%,父母中有一方階段性外出務工的比例更大,佔在校生的絕大部分。這部分兒童的教育問題越來越受到了人們的重視。
一、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20世紀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對於兒童來說最好的環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說:「母親必須喂養子女,當她出門時不應單獨將他們留在家中。兒童需要『營養』與聯結母子間的『愛』,因為她們可解決兒童適應上的困難。」留守兒童由於長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了「適應」上的諸多問題,尤其是在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更為突出:
(一)學習較差
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總體不容樂觀。由於父母外出,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這個重要環節,留守兒童對學習缺乏熱情,進取心、自覺性不強,作業不能按時完成,應付了事,學習成績普遍較差。有的留守兒童一旦某個學習環節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不求上進,有的甚至厭學、輟學,成為老師眼中的 「雙差生」和「問題兒」,使學校教育處於事半功倍的尷尬境地。統計顯示,留守兒童差生率要高出非留守兒童9個百分點左右,顯示了比較大的差距。在學習態度上,有88%選擇積極好學,10%的兒童有厭學情緒,有2%的學生甚至出現過逃課行為。在放假期間安排學習的只有59%,41%的兒童選擇的是沒有安排或者安排一點。
一方面,農村本來就存在讀書無用論,讀書不如出去打工,能省學費還能掙錢,再加上我國近幾年存在的大學生就業難的負面影響,導致相當一部分家長對孩子學習重視不夠,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過低。調查中發現,部分農民工潛意識里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機率不高,對孩子的學習總體期望值較低,將孩子的學業定位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上,將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當然有些留守兒童的家長有強烈的教育意識卻由於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無法對兒童進行學習輔導。
另一方面,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介入過少。從大歇鄉的調查情況來看,有91.4%的留守兒童和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等祖輩生活在一起,委託其他親戚或熟人監護的僅佔8.6%。作為一個特殊的監護群體,這些老人普遍年齡大,身體差,特別是文盲比例較高,不但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兒童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而且由於和留守兒童年齡相隔近50歲,與其思想觀念差異極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管理上弊端較多。加之他們還要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原本教育條件就不盡人意的農村孩子的學習現狀令人擔憂,而留守兒童由於缺少有效的監管和督促更是難逃厄運。
(二)心理障礙
1.感情淡漠
由於外出務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廣東、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為主,常年在外奔波,從事的多是體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艱苦,勞動強度高,空閑時間少,因而回家頻度極低,與留守子女聯系較少,對於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調查顯示,有84%的外出務工父母半個月或一個月與孩子聯系一次,一年回家一次,有16%的父母半年以上才和孩子聯系一次,有16.2%的留守兒童與父母的感情越來越淡薄。一篇留守兒童的作文《我不喜歡月亮》,字里行間讓人感受到一股強烈的親情思念。在很多人眼裡浪漫而美好的月亮,卻成為令留守兒童痛苦的存在之物。作文中寫道:「我不喜歡看月亮,因為月亮每個月的十五都會圓,而我的家人卻沒有團圓。我是那麼的希望父母能夠和我一起吃團圓飯,一起看月亮。」據此,一些學者認為,農村留守兒童是一群「情感飢餓」的孩子。情感的缺失會使他們在心理上出現很大的扭曲和變形。他們往往親情意識淡漠,感情脆弱、自暴自棄、悲觀消極;有的則自閉、不合群、敏感多疑、不願與別人交往,生活在狹小的自我空間里,對外界的一切都漠不關心,對他人和集體的情感冷漠。這些孩子由於「情感飢餓」還很容易對父母產生怨恨,成年後會滋生怨恨社會甚至報復社會的不良心態,等等。
2.心理疾病
0——14歲的兒童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心理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由於身心的迅速發展,他們對自身變化、學業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獨特的理解與認識,同時也產生了許多煩惱與沖突。這時,他們需要暢通的傾訴渠道,更需要正確的引導。但留守兒童多數都是隔代撫養或者託付在親戚家,由於長期與父母分離和缺乏聯系,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溫暖,生活上缺少父母的關愛,遇到困難不能從父母那裡得到感情的支持,在日常生活中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出現一些差錯得不到及時的引導、糾正,成長中的困惑也不能及時得到解決,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感變化。數據顯示,留守兒童監護人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有心事時,留守兒童選擇的第一傾訴對象是同伴教師,第二為,第三才是監護人。由於不能同長輩進行有效溝通,在情感上缺乏關愛,加上常受到周圍孩子的歧視、排擠和欺辱等,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顯的心理疾病:有的兒童脾氣暴躁、沖動易怒、有強烈的嫉妒心理;有的逆反情緒過重,不聽任何教導,或者過分淘氣;有的則有焦慮心理,抑鬱症狀;還有的自我保護意識差,容易受不良言行的影響,內心壓力較大,害怕被別人欺負。南方沿海某省一項調查顯示,19.6%留守兒童覺得自己不如人,11.4 %覺得自己受歧視,9.5%的有過被遺棄的感覺。
3.性格極端
通過調查發現,在留守兒童中,放縱溺愛型家長的比例比其他兒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外出父母則管不夠,捨不得管,留守孩子幾乎生活在無限制狀態下,無形中也助長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蠻橫、逆反心理重、以自我為中心等極端性格。
(三)價值扭曲
打工經濟的蓬勃發展,使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這是不爭的事實。但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態迅速膨脹,平時對子女的倫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關注較少,特別是一部分父母由於長期在外,對自己無法照顧孩子產生負疚感,於是採取「物質+放任」的方式進行補償,使得留守孩子擁有零花錢的數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極易形成孩子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人生觀,養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亂花錢、擺闊氣的陋習,並直接導致「拜金主義」的錯誤思想抬頭。據調查,部分留守孩子產生了厭學情緒,認為讀書無用,自己父母也沒讀什麼書,同樣天南地北掙錢,部分學生開始把人生發展方向定位為打工掙錢,缺乏進取心和刻苦學習精神,熱衷於吃喝玩樂,得過且過。
另一種情況卻是,因機遇掙了錢,或者認為自己下苦力掙的錢比文化較高的人掙錢還多的「打工」父母,在他們心目中滋長著新的「讀書無用論」思想。於是對子女沒有明確的要求,任其隨波逐流,從而「能讀書就讀,讀不好去打工也能賺錢」的觀念在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中普遍存在。他們沒有遠大的理想,只將自己的人生定位在「打工掙錢」這個位置上。
(四)行為偏差
兒童的行為發展自律能力很弱,在很大程度上還處於他律階段。但由於家庭教育的缺失,一些留守兒童缺乏道德約束,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行,出現行為偏差。由老人照顧留守兒童,因為隔代的自然緣故,普遍存在對留守兒童要求不嚴格,監管不到位的情況。不管是意識得到,還是意識不到,老人都不可能象孩子的父母那樣嚴格要求他們,不少孩子受到溺愛和放任。老人通常對孫輩過分溺愛,過分縱容,不管對錯一味地滿足孩子的要求,甚至是極其錯誤的要求都想方設法去滿足,導致孩子缺乏必要的判斷力和是非感。
留守兒童在父母遠離家庭的情況下自然也會產生一種鬆懈的心理暗示,他們對祖輩或其他親友的權威的認同與對父母權威的認同有著明顯的區別。因此,祖輩或其他親友向留守兒童發出的要求的信號常常被弱化。而在親友家的留守兒童,由於親友顧慮留守兒童父母的誤會,往往不能嚴格地要求他們,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採取認可態度。這些狀況明顯地對留守兒童的成長形成不利因素。調查中發現,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許多留守孩子在家裡不聽祖輩教導,頂撞祖輩、我行我素,生活習慣不良,不講衛生、挑食挑穿、亂花錢;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紀律散漫,不遵守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小偷小摸,抽煙喝酒等行為,成為了「問題兒童」;有的甚至迷戀撞球室、網吧和游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成人混在一起,沾染上打架、賭博、酗酒等不良習氣。2007年長春警方偵破的五少年上演真實版古惑仔一案便是一例。
二、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一)國家政策體制的推動
在我國,人地關系緊張的基本國情和城鄉二元體制的矛盾,將在一個較長時期內存在而且難以改變。按照我國現有的耕作與經濟發展水平計算,農業剩餘勞動力數量大約在2.7億人左右,鄉鎮企業和城市二三產業已吸納「農民工」約1.2億人,還有1.5億勞動力需要從農業中轉移出來。「十六大」報告中指出,要用城鄉統籌的眼光解決中國的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加快推進中國的城鎮化。這就意味著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要進入城市。流動人口數量逐年遞增,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人地關系緊張的基本國情和城鄉二元體制的矛盾,使農民工缺少人文的關懷。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使他們無論在城市務工多長時間,其農民的身份始終難以改變,以及隨之產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群體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加上他們本身工作的不穩定性,使得外出務工的農民工不可能將子女帶在身邊,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
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環境差。家庭是青少年社會化的一個最重要的環境,兒童的社會生活知識、道德規范,首先是從家庭中獲得的。馬克思說過,沒有什麼比父母心中蘊藏的情感更為神聖、父母的心是仁慈的法官、是最貼心的朋友,是愛的太陽。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小學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對於留守兒童,由於與父母分離造成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留守兒童隔代監管為多,而祖輩年紀較大,文化層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由於身體、精力、文化程度的原因,監護人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巨大落差,很難和兒童交流,不能很好的監護。再加上中國有隔代親的傳統,造成溺愛多於管教。祖輩行使的所謂監護權只能是用簡單的方法對留守兒童進行管教,以生活照顧為主,對孩子只求物質上的滿足,基本無法代替父母履行品德培養、輔導、督促孩子學習的義務,即使父母有一方在家,由於要操持整個家庭生活,輔導、督促的力度也被大大削弱,因此,留守兒童的家庭文化和道德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加之新課程改革以後,教學方式發生了新的變化,就連一些年輕的農村家長也難以很好地輔導學生,更不用說老年人了。家庭教育作為兒童受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長作為聯系學校和學生的特殊紐帶,在兒童的成長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於監護人的素質偏低,也造成了學校與監護人溝通上的困難。
另一方面是父母家庭教育意識淡薄。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裡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絕大多數外出務工的父母沒有認識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資,而認為子女是其最大的負擔,在增加家庭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當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沖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農業部2004年發布的數據顯示:勞動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響子女上學」為第一、第二選擇的僅佔6.7%。
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在和子女聯系時,他們最關注的是學習和讓子女在家聽話,並盡量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卻很少關心他們的精神世界,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留守兒童正處於情感波動最為強烈的時期,他們對外部的世界和自身的變化等一系列問題都亟待有人給予指導和幫助。父母本應是他們最好的老師,他們渴望父親的關懷,母親的疼愛,家庭的溫馨。但是由於家庭教育的缺位,使得留守兒童在各個方面的指數都比同齡兒童要差。
(三)學校教育環境的制約
由於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上存在比其他兒童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系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學校本應該針對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實施有針對性的措施。但實際上,在留守兒童居多的農村地區,基礎教育師資薄弱,一般學校除了智育教師之外,其他諸如德育、美育教師比較缺乏。教師大多身兼數職,專職行政人員比較少,基本沒有專門的心理教師、生活指導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由於學校的教育理念、師資力量、辦學條件的制約,在目前情況下想要實施比較規范的針對留守兒童的教學方案幾乎不可能,所以只能實行大眾化教育。這就使留守兒童在家庭中缺失的教育資源在學校仍然得不到補充。更為嚴重的是,留守兒童由於家庭的缺陷大多在學校表現不積極,性格孤僻成績較差,很難得到老師和同學的重視和幫助,得不到悉心的關懷,一個更需要特殊關懷的群體卻也正是學校和老師放逐的對象,對那些「問題兒童」管理,有的學校在教育無效時乾脆放任不管,一推了之。
學校教育的成功和效率很大程度上取決與家庭、家長的配合,孩子的成功教育是學校和家庭相互協作的結果。同樣是在校學生,由於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學校無法及時聯繫到家長,進而無法和他們一起對留守子女進行教育和監管,也因此使得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和發展得不到有效的監控和及時的解決。加之留守家庭的兒童大多由祖輩撫養,而老人由於文化程度和教育方法的局限性,往往忽視了對他們內心世界的關注,學校與家長的溝通難以實現,教育無法協調,致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脫節。
(四)社會大環境的影響
由於種種原因,大多數農村在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方面處於無人員、無設施、無場所的「三無」狀態,不能有效地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關懷的不足。由於留守兒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缺乏有力的監督管理,使得本來就對社會不良影響缺乏抵抗力的留守兒童面臨很大的隱患。當今有許多不良社會環境,如游戲廳、網吧、的廳等,對自製力較差的兒童存在著很大的吸引力,他們有的少則幾小時多則兩三天不回家,不到學校上課,完全迷戀在網吧和游戲廳里,有的甚至沾染上打架、賭博、酗酒等不良習氣。由於留守兒童的生理和心理沒有發育完全,周圍社會現象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因此容易誤入歧途,發生越軌行為,最終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三、學校教育對策
正如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顧秀蓮所指出的:留守兒童存在的種種問題直接影響了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家庭的幸福和諧,直接關繫到我國新農村建設,還會讓中國未來的社會面臨著很大的不安定因素。因此,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必須引起足夠重視和認真加以解決。學校是少年兒童教育的主要陣地,又聚集大量教育人才資源,更應該擔負起這個重要責任。對於農村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學校除了知識的傳授和學業的管理外,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要給他們更多的心靈關懷,通過各種方法和途徑,使每個留守兒童都能達到智力正常、情緒健康、意志健全、行為協調、人際關系適應的健康成長標准。
(一)開辦寄宿制學校
農村中小學普遍寄宿條件很差,甚至很多沒有寄宿條件,這使得農村留守學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學校和教師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發揮。因此,在留守子女較多的農村地區,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投入和建設力度,學校要不斷完善其基礎設施,要盡量為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群體中成長,讓留守兒童受到更多的監督、照顧與關愛,減少留守兒童受教育的斷層與真空。
(二)加強對家長的指導和幫助
1.積極建立家校聯系
學校在學生入學時,應詳細記錄留守兒童家庭基本情況及父母的聯系方式。學校老師要經常與家長和監護人聯系,使家長和監護人了解孩子在校情況,老師也要了解孩子在家的情況,以便更清楚地認識留守學生,及時幫助他們,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和方法,讓孩子能在良好的心理狀態和學習環境下成長。學校要充分利用假期和春節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座談會,與家長交流,及時進行家訪,通過這些方式建立學校和家庭教育溝通的渠道,優化家庭教育環境,引導和幫助留守兒童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促進親子關系的建立,讓家長協同學校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使學校內外對兒童的影響產生合力效應。學校還要廣泛宣傳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引起家長以及監護人的重視。引導家長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使孩子能夠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愛;臨時監護人要真正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努力為他們營造近似完整結構家庭的心理氛圍和教育環境。
2.指導家長和孩子溝通
學校和教師應努力改變家長外出務工的方式,引導家長要正確處理生產、創收與子女教育的關系。父母外出務工時,如果沒有可靠監護人,最好留一個在家,盡量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與完整,不能以犧牲孩子的成長和未來作為代價來換取眼前暫時的利益。如果父母都外出,則要改變親子之間的教育與溝通方式,讓他們在外出務工和孩子成長之間有個比較理性的認識進而做出合理的安排,經常保持和孩子的聯系、溝通,要注意時間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則上最好做到每個星期交流聯系一次。在溝通內容上,不僅要從生活上關心,還要全面了解孩子心理、身體、學習等方面的綜合情況,從心理上加以疏通和引導,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真正把自己的父母當作傾訴的對象。在溝通方式上,除了電話聯系外,還可以用書信的方式,這對於孩子的情感發展非常有幫助。還要與學校和老師保持經常性聯系,隨時了解子女學習和發展情況,並對他們進行及時的引導教育。
3.培訓「第二家長」
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大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做臨時監護人的情況,開設「四老」家長學校,對留守兒童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四老」人員進行培訓,開辦臨時託管親屬培訓班,舉辦家庭教育知識講座,改變「四老」 陳舊的家教觀念,改變對孫輩重養輕教、嬌慣溺愛的情況,引導這些老人更新觀念、提高素質、學會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讓「第二家長」學習照顧孩子的知識,學好教育孩子的方法,掌握培養孩子的本領。
(三)重視心理健康教育
1.建立完備的留守兒童檔案
以學校或班級為單位,對全部留守兒童的生活、思想、學習和家庭教育情況進行調查摸底,逐一登記造冊,建立反映其進步與不足的成長記錄檔案,並實行動態跟蹤、及時歸檔、分類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檔案主要包括:留守兒童個人的愛好特長;身體狀況;家庭的經濟狀況,家庭氣氛,家長的教育方式與態度,與父母和監護人的關系;學習成績,學習態度,學習習慣;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師生關系,同伴關系;性格類型及特徵,個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質等。根據檔案記錄情況,根據每一位留守兒童身心發展的具體情況,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有針對性地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指導,並進行跟蹤管理。
2.在課程設置上大膽創新
在為所有兒童提供良好的知識教育的同時,也要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尤其是對生活在特殊狀態下的留守兒童,更要在課程教學中進行大膽改革和嘗試。強化生存教育,引導留守兒童樹立遠大的理想,自尊、自強、自立;落實安全教育課,學會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上好法制教育課,幫助他們懂法、知法、守法;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專設心理教育教師,共同對兒童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為留守兒童排憂解難,引導兒童走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幫助兒童健康、和諧發展。學校還應建立健全圖書室、閱覽室,幫助留守兒童自己解決一些生活、學習上的困難,了解更多的衛生、安全、法制、心理等知識。
3.心理健康教育科學化、常規化
各科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要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教師必須了解留守兒童的心理特點,也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學校要請經過專門培訓的心理輔導教師對科任教師進行系統的培訓,介紹留守兒童易出現的心理問題,怎樣進行解決等等,這樣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學化。學校還要特別要特別重視「問題兒童」的教育和引導,開設親子熱線,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陣地,定期辦心理健康專欄、板報,開設心理咨詢室和心理信箱,通過講座、談心等多種形式,對存在心理問題或出現心理障礙的留守兒童進行心理輔導,及時化解留守兒童心理危機,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使心理健康教育常規化。
(四)積極開展對留守兒童的關愛教育活動
班主任應給予留守兒童特殊的關愛。針對留守兒童的特點,堅持啟發、引導的疏導原則,強化行為規范的養成訓練,組織班隊活動讓留守兒童學會自我管理、自我保護、自我生活,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讓留守兒童在親身體驗中受到教育,以彌補他們親情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的消極影響。
㈤ 學生吃住教師家裡並輔導作業老師收費違規嗎農村留守兒童寄住在老師家吃,住,包洗衣物,輔導作業,老師收
不違法啊。那這個費用可以說成是住在這的費用啊。不一定就是輔導的費用。對吧。
㈥ 幼兒園班主任如何應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當今中國,由於地理和歷史等原因,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推動下, 大規模大范圍的農村人口為改變生存現狀大量外出務工。夫妻雙雙外出,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由此引發了留守兒童問題。由於父母與子女聚少離多,父母達不到監護人的角色要求,子女缺乏親情, 生活無人監護,學習無人監督,行為上缺乏正確有效的指引。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性格形成、安全、行為、生活、學習、品德等方面造成不良的影響。給學校教育帶來困難。難以順利完成學業。
一、 當前留守兒童現狀與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
我們知道,兒童的教育需要家庭、學校乃至社會的共同努力,而留守兒童卻缺失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教育因素--家庭教育。
父母長期外出打工,使得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嚴重缺位,很多家長都將自己的孩子丟給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只是在生活上盡量滿足孩子們的需求,卻忽視了孩子們真正的心理需求。長此以往,留守兒童的行為,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以及學習成績都受到影響。眾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對個人的性格和行為養成起著關鍵性作用,而留守兒童的監護權卻落在了隔代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身上,由此就形成了不合理的隔代教育,大多數老人只是管孩子們的吃、穿、住和生命安全,只要等孩子的父母回來能給孩子的父母交差能將孩子完完整整地交給他們就行,更多的老人們認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常在嘴裡念叨這孩子可憐,父母在他5歲時就外出打工,於是他們給予孩子們更多的是溺愛,而不是應有的關愛。如果哪家的孩子欺負自己的寶貝孫子外孫,他們就會教孩子你爹媽不在身邊,不能太弱,太弱就會被欺負,如果下次再有人欺負你,絕對不能示弱這樣一來,孩子們的思想、行為就進入了誤區,如不及時阻止及矯正,就很可能釀成大錯。同時父母和子女長期分隔兩地,不利於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情感交流,即使父母偶爾會打電話詢問孩子的學習生活狀況,孩子們都只是簡單的敷衍,父母很難從這種簡短的回答中得到任何有用的信息。
在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已作為一個特殊群體的出現。而農村學校受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育理念局限與制約,針對留守兒童需求與教育關愛力不從心。使其學校教育也顯得無能為力。家校缺乏溝通,監護不力,留守兒童厭學逃學,不服管教,成績下降。導致大部分教師覺得現在的學生難教。特別是獨生子女留守兒童更難管理。這有幾方面的原因:
1.辦學布局欠合理,辦學條件差。就我學校而言,辦學條件極其艱苦。沒有專門生活教師,只能由肩負艱巨教學任務的班主任兼任生活教師,加重了班主任的負擔。另外,農村學校辦學經費存在嚴重不足,制約著硬體設施和師資待遇。無力為學生創造良好學習環境,從而影響留守兒童的學習和思想教育。
2.師資缺乏。農村學校沒有專門的心理婦輔導教師。雖然素質教育早作為教育改革的內容被提出,但是在農村,學校卻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升學率上,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更是令人堪憂。
3.家訪不到位。 一方面留守兒童的父母常年在外,老師不能及時就他們的學習思想狀況與其父母溝通,而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大部分由於自身素質的缺乏而導致老師與其溝通困難。長期一來,不利於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另一方面,由於師資力量經費限制,教師工作繁重和地域限制,農村學校對留守兒童家訪偏少。缺乏對其家庭情況的了解,未能給以特殊關愛。
4.教育理念滯後。在教育還沒有找到更好的評價方式之前。目前還在實行不是應試教育的應試教育。農村教育照樣盯在升學教育理念上。教師不能照顧所有的學生。特別是畢業班,大家關心的是有幾個人能考上重點中學,從而忽視了那些差等生的學習,導致優等生和差等生兩極分化嚴重,使得一部分差等生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學生的升學率直接影響著學校的生存和發展,決定著老師的工作好壞、晉級加薪,導致各類重點學校、私立學校爭先搶生源。在這種大環境下,老師又如何去關顧留守兒童?誰之過?難道僅僅是師之過么?
5.課程設置流於形式。農村學校課程設置受多方面的制約: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等。開設的課程,多數沒上,即便開設了,也只是配位。體育課,電腦課流於形式,圖書室沒有開放。很多的課被語數教師被迫擠占。這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實在令人吃驚。此類現象在農村學校並不是少數。而村校乾脆就只上語數課,更不用說開設什麼心理課程輔導課了。
總之,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現狀是造成留守兒童教育現狀的主要原因。
二、建議與對策
針對上述情況,我們應對症下葯,治標治本,改善和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一)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兒童特殊群體出現的諸多問題,與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有關,與農村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落實有關。或者說開展不得力,不夠理想,需要改進和提高。因此建議每個學校應開設心理健康課,由專門的心理教師擔任。另開設專門的心理咨詢室,及時解決學生特別是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
對留守兒童進
㈦ 班主任在留守兒童教育中能有什麼作為
當今中國,由於地理和歷史等原因,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推動下, 大規模大范圍的農村人口為改變生存現狀大量外出務工。夫妻雙雙外出,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由此引發了留守兒童問題。由於父母與子女聚少離多,父母達不到監護人的角色要求,子女缺乏親情, 生活無人監護,學習無人監督,行為上缺乏正確有效的指引。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性格形成、安全、行為、生活、學習、品德等方面造成不良的影響。給學校教育帶來困難。難以順利完成學業。
一、 當前留守兒童現狀與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
我們知道,兒童的教育需要家庭、學校乃至社會的共同努力,而留守兒童卻缺失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教育因素--家庭教育。
父母長期外出打工,使得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嚴重缺位,很多家長都將自己的孩子丟給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只是在生活上盡量滿足孩子們的需求,卻忽視了孩子們真正的心理需求。長此以往,留守兒童的行為,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以及學習成績都受到影響。眾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對個人的性格和行為養成起著關鍵性作用,而留守兒童的監護權卻落在了隔代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身上,由此就形成了不合理的隔代教育,大多數老人只是管孩子們的吃、穿、住和生命安全,只要等孩子的父母回來能給孩子的父母交差能將孩子完完整整地交給他們就行,更多的老人們認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常在嘴裡念叨這孩子可憐,父母在他5歲時就外出打工,於是他們給予孩子們更多的是溺愛,而不是應有的關愛。如果哪家的孩子欺負自己的寶貝孫子外孫,他們就會教孩子你爹媽不在身邊,不能太弱,太弱就會被欺負,如果下次再有人欺負你,絕對不能示弱這樣一來,孩子們的思想、行為就進入了誤區,如不及時阻止及矯正,就很可能釀成大錯。同時父母和子女長期分隔兩地,不利於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情感交流,即使父母偶爾會打電話詢問孩子的學習生活狀況,孩子們都只是簡單的敷衍,父母很難從這種簡短的回答中得到任何有用的信息。
在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已作為一個特殊群體的出現。而農村學校受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育理念局限與制約,針對留守兒童需求與教育關愛力不從心。使其學校教育也顯得無能為力。家校缺乏溝通,監護不力,留守兒童厭學逃學,不服管教,成績下降。導致大部分教師覺得現在的學生難教。特別是獨生子女留守兒童更難管理。這有幾方面的原因:
1.辦學布局欠合理,辦學條件差。就我學校而言,辦學條件極其艱苦。沒有專門生活教師,只能由肩負艱巨教學任務的班主任兼任生活教師,加重了班主任的負擔。另外,農村學校辦學經費存在嚴重不足,制約著硬體設施和師資待遇。無力為學生創造良好學習環境,從而影響留守兒童的學習和思想教育。
2.師資缺乏。農村學校沒有專門的心理婦輔導教師。雖然素質教育早作為教育改革的內容被提出,但是在農村,學校卻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升學率上,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更是令人堪憂。
3.家訪不到位。 一方面留守兒童的父母常年在外,老師不能及時就他們的學習思想狀況與其父母溝通,而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大部分由於自身素質的缺乏而導致老師與其溝通困難。長期一來,不利於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另一方面,由於師資力量經費限制,教師工作繁重和地域限制,農村學校對留守兒童家訪偏少。缺乏對其家庭情況的了解,未能給以特殊關愛。
4.教育理念滯後。在教育還沒有找到更好的評價方式之前。目前還在實行不是應試教育的應試教育。農村教育照樣盯在升學教育理念上。教師不能照顧所有的學生。特別是畢業班,大家關心的是有幾個人能考上重點中學,從而忽視了那些差等生的學習,導致優等生和差等生兩極分化嚴重,使得一部分差等生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學生的升學率直接影響著學校的生存和發展,決定著老師的工作好壞、晉級加薪,導致各類重點學校、私立學校爭先搶生源。在這種大環境下,老師又如何去關顧留守兒童?誰之過?難道僅僅是師之過么?
5.課程設置流於形式。農村學校課程設置受多方面的制約: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等。開設的課程,多數沒上,即便開設了,也只是配位。體育課,電腦課流於形式,圖書室沒有開放。很多的課被語數教師被迫擠占。這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實在令人吃驚。此類現象在農村學校並不是少數。而村校乾脆就只上語數課,更不用說開設什麼心理課程輔導課了。
總之,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現狀是造成留守兒童教育現狀的主要原因。
二、建議與對策
針對上述情況,我們應對症下葯,治標治本,改善和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一)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兒童特殊群體出現的諸多問題,與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有關,與農村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落實有關。或者說開展不得力,不夠理想,需要改進和提高。因此建議每個學校應開設心理健康課,由專門的心理教師擔任。另開設專門的心理咨詢室,及時解決學生特別是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
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從如下入手:
1.加強常規心理健康教育。
2.對出現的問題專項指導教育。
⑴意志品質心理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自覺性,果斷性,自製性等意志品質。加強學生自然調控能力,開展挫折教育,使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意志品質。
⑵情緒品質心理教育:培養學生理智感,自尊心,自信心,樂觀,積極向上。自覺克制克服不良情緒,掌握調控情緒的技巧和方法。
⑶交際品質心理教育:培養同性,異性之間的正常交往,誠信,友愛,團結互助能力。初步學習人際交往的技巧,能較好的處理人際交往問題。學會表達情感,愉快接納自己,親友,樂於與他人保持良好的關系。
⑷人格品質心理教育:有健康的生活情緒和特長,勤奮、認真、謙虛、樂觀、儉朴,有優良的性格,氣質結構,積極的生活態度。
⑸能適應客觀環境,隨遇而安,能正確評價自己,具有改正缺點的勇氣和毅力。客觀正確待人接物,頭腦清醒,正確對待社會輿論和別人的批評表揚。
(二)利用節假日組織豐富多彩的學習班
1.舉辦安全教育學習班。班主任可針對部分獨生子女、留守兒童暑假裡在家時間長,遠離父母等情況,組織舉辦安全教育學習班。a.教育他們如何操作使用家中各種電器,以避免電器著火、觸電等事件的發生;b.教育他們不要到各類水坑,水渠中洗澡,以防溺水;c.教育他們外出時,行路要靠右邊走,過十字路口做到一停、二看、三通過。
2.舉辦課程輔導班。針對部分獨生子女、留守兒童學習偏科、成績較差等問題,班主任可與任課老師一道,為孩子們補習數學、英語、語文等課程,從而使他們的各門功課得到鞏固和提高,為下步學習新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
3.舉辦演講比賽班。針對部分獨生子女、留守兒童不愛講話,性格內向,孤僻等,班主任可組織開展講英雄、講勞模、講身邊的人和事等活動,從而增強獨生子女、留守兒童語言表達能力,使他們樹立吃苦耐勞、勤奮學習、勇克困難、積極向上、奮發進取的精神。為成為有理想、有紀律、有文化、有道德的一代新人奠定堅實基礎。
總之,作為老師既要做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學習進步的引導者,生活的保護者。用關愛、親情為留守兒童營造溫馨的家園氛圍,讓留守兒童在遠離父母的日子裡也能健康快樂的成長。並讓每一個留守兒童不再孤單,不再無助,在學校同樣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溫暖;對於非教師個人因素,作為學校的一份子,可以積極向學校或者有關政府部門提出相關的建議和申請,為留守兒童撐起一片無憂的天空。
㈧ 如何有效地輔導留守兒童的作業
作業要堅持重質輕量,具體指導,嚴格要求
家庭作業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孩子的學習自覺性,
認真完成作業的好習慣。其次才是對知識的鞏固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自覺性、方法的靈活運用、良好的習慣養成了,學習效果一定會上去。最後是作業要適量,作業多,必然造成學生怕做,即使做了,書寫也不好,正確率也不一定高。在限量的前提下,優中差,不同要求,尤其是時間要不超過半小時:時間長了,學生厭煩,短了達不到作業的目的。優生不
做簡單普通題,中等生不做過難題,差生只做基礎題。因此,教師要做到「三不」:不加量,不罰做,不責罵。鼓勵相鄰的非留守兒童與留守兒童做朋友,
互相幫助,
並通過他們獲取留守兒童家庭作業表現
的具體情況,以便更能有針對性地指導幫助。
生活上的照顧,促成情感交流
教師可以利用下午放學或節假日,走進基層、走進村子、走進農
戶(學生家裡),與他們同吃、同住、同勞動,進行家訪。只有深入
到學生家庭,在生活上予以關心照顧,促成有效交流,不僅獲取學生
更多的情況,
還能對學生進行單獨輔導。
只有在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上
傾注了更多的關心和愛,
才能對學生對症下葯,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