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學情分析輔導對策
Ⅰ 學情分析的改進措施
1、 多關注優等生,讓他們一定要保持穩定。多鼓勵中等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讓他們與優等生逐一雌雄。多幫助下游生!努力使兩極分化最小化!
2、一如既往抓學風。要做到勤說(每天每時常提醒)、勤問(每天能夠與個別學生進行交流)、勤查(每天檢查各科作業的完成情況),加大管理力度,讓學生能在安靜的環境中學習。
3、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闡明各校之間競爭的嚴峻形勢,讓學生有憂患意識,從而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4、 多與各科教師聯系,及時了解學生動態,接受科任老師的建議。多與家長交流,形成合力,共同督促學生學習,使其進步。
5、 繼續進行「一幫一」互助學習幫教活動,讓優生帶動差生學習,共同取得進步。
6、 學生進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對自己的學習提出具體的要求。
7、 舉行一次學法交流會,促成每個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良好學習方法。
Ⅱ 如何開展學情分析
1
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分析
學生在身心發展、成長過程中,其情緒、情感、思維、意志、能力及性格還極不穩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變性。
通過分析了解他們當時的生理心理與學習該內容是否相匹配及可能產生的知識誤區,充分預見可能存在的問題,對課堂上有針對地加以分析,使教學工作具有較強的預見性、針對性和功效性。
具體地說,對所在年齡階段的學生,看他們長於形象思維還是抽象思維;樂於發言還是羞澀保守;
喜歡跟老師合作還是抵觸老師;對不同年齡學生注意的深度、廣度和持久性也不同。
這些特點可以通過學習一些發展心理學的簡單知識來分析,也可以憑借經驗和觀察來靈活把握。
還有不同年齡學生的感興趣的話題也不同,教師一方面要盡量結合學生興趣開展教學,又要適當引導不能一味屈尊或者遷就學生的不良興趣。
2
對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和經驗分析
即學生學習該內容時所具備的與該內容相聯系的知識、技能、方法、能力等,以確定新課的起點,做好承上啟下、新舊知識有機銜接工作。
針對本節課或本單元或本課程的教學內容,確定學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識、具備哪些生活經驗,然後分析學生是否具備這些知識經驗。
可以通過單元測驗、摸底考察、問卷等較為正式的方式,也可以採取抽查或提問等非正式的方式。
如果發現學生知識經驗不足,一方面可以採取必要的補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適當調整教學難度和教學方法。
3
分析學生的個體差異
分析學生的個體差異,即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風格分析。分析不同班級和不同學生理解掌握新知識的能力如何、學習新的操作技能的能力如何。
據此設計教學任務的深度、難度和廣度。
現代學生個體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如處於城鄉結合部學校,學生來源較廣,一部分來自城區、一部分來自農村、一部分來自外來務工人員等,學生的個體差異較大。
還由於學習習慣、學習興趣、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形成較大的個體差異。
Ⅲ 淺談如何做好學情分析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在教學中我們必須認識遵循中小學生認知發展與人格發展的規律,在了解學生基本學情的基礎上,進行課堂教學設計,以達到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在這里我查閱了部分資料,結合實際教學的需要想談談如何分析學生學情。 學情分析是了解學生發展的起點狀態,預測學生發展可能的基本手段。能否正確把握學生發展的起點狀態,決定了一節課的教學是否有針對性與適切性。因此,了解學生的起點狀態,如同一位優秀的歌手在歌唱前確定好音調,具有重要意義。 在進行生物教學設計時,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分層次地分析學生的情況,既要分析出學生的一些共性特點,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其獨特的個性特徵,要針對性地選擇教學策略,設計有效的教學程序。 1.分析學生的共同特徵。 (1)分析學生的年齡特徵:相同年齡段的學生會有大致相同的認知方式、思維方式以及情感體驗、情感需求和學習動機。 (2)分析學生的知識基礎。教師在進行學情分析時需要很好地把握學生大致的知識儲備,這樣才能採取適當的策略促使學生知識的遷移,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2.針對性地分析學生的個性化學情。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要想實現真正的有效教學,教師要下苦功夫仔細研究自己所要實施教學的學生集體的特徵。 (1)分析本班學生的認知及思維方式。分析學生籠統的年齡特點之後,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剖析本班學生的認知特點,挖掘學生的認知及思維方式優勢,以揚長避短,實現更好地教學。 (2)分析學生的學習能力及水平。教師要把握學生的學習能力,合理地確定教學的難點,合理地分配教學時間,將主要的教學精力集中在學生不好理解同時又是教學重點的內容上,做到讓學生最好、最快地獲得新知。 (3)分析學生真正的知識儲備。由於學生學習能力及水平的不同,他們真正掌握的知識是不同的。如果誤認為他們之前的學習可以為下面知識點的學習服務的話,就可能導致錯誤的知識遷移,甚至會影響下一知識點的學習。 (4)分析學生的生活經驗。很多時候教學內容是和生活內容相關的,這時候學生的一些生活經驗能很好地為教學服務。教師在進行學情分析的時候,應清楚學生有哪些生活經驗是有助於教學的,比如,在學習生態系統的時候,鄉鎮學校的學生對於生活周邊的一些自然環境比較熟悉,所以教師在講解時可以例舉田園、山坡等一些利於學生理解的例子。 (5)分析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動機。在教學中,如果學生沒有一定的動機,再好的教學設計也無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充分分析、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內在學習動機。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教學活動變化的內因。教師的「教」是建立在學生的「學」的基礎上的。學情分析是了解學生發展的起點狀態,預測學生發展可能的基本手段,要有效地進行生物學教學設計就需要進行有效的學情分析。在學情分析時一定要克服籠統化、表面化這些現象,真正認真研究自己所教學生的特點才能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Ⅳ 你在教學中有沒有做過學情分析,你是用什麼方法了解學生學情的能否舉個實例與大家
對學情的准確把握是好的教學設計必備條件。下面僅對我在教學中對學情的認識和運用談談自己的看法,與大家一起交流。
學情分析是教學設計系統中「影響學習系統最終設計」的重要因素之一。認真研究學生的實際需要、能力水平和認知傾向,為學習設計教學,優化教學過程,可以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
教學設計必須把學習和學生作為焦點,以幫助每一個學生有效地學習為目的。因此我在教學中把了解學生的興趣、動機作為分析學情的突破點。
一、 了解學生的興趣、動機
動機是激勵人去行動,以達到一定目的的內在因素;而動機又產生於人的興趣和需要。課堂教學的對象是活生生的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會學生學習,是教學活動的核心;教師所追求的語文教學的目的要求,必須通過學生的學習活動來實現。因而,語文教學要獲得成功,就要認真分析、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想方設法啟動學生的內驅力,並採取各種有力措施,把學生的興趣和需求納入合理的軌道,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外在的教學目標系統轉換為學生的心理需要,成為學生的學習目標,使學生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只有當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產生了興趣,形成了內在的需要和動機,他才能具有達成目標的主動性,教學目標的實現才有保證。
二、 分析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
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是學生達成目標的基礎。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規律,符合學生的知識建構。教學成功的關鍵是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能夠有效地吸收和運用。教學設計要研究學生的知識起點,能力水平,要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學生學習語文的「最近發展區」。力求使教學內容和教學水準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特徵,使學生能體驗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滋味。
針對本節課或本單元的教學內容,確定學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識、具備哪些生活經驗,然後分析學生是否具備這些知識經驗。可以通過單元測驗、摸底考察、問卷等較為正式的方式,也可以採取抽查或提問等非正式的方式。
如果發現學生知識經驗不足,一方面可以採取必要的補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適當調整教學難度和教學方法。
三、 了解學生的認知傾向
認知傾向也稱認知風格,指學習者個體在認知即信息加工和組織過程中,表現在認知方式方面的穩定的獨特傾向,表現在學習者個體對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考、記憶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上。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對信息的加工、處理、存儲的過程。不同認知傾向的學習者對於信息的加工、處理方式是有差異的。主要表現為獨立型與依存型,沖動型與沉思型等。
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結合考慮學生的認知傾向,根據學生的認知差異不斷改進教學法方法和教學策略,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如對依存型的學生,注意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對沖動型的學生,注意培養其有條理地、細心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另外,在組織研究學習小組時,教師如能根據學生情況,將具有不同認知傾向的學生組合在一起,讓他們在小組學習中,依據各自不同的特點去研究分析問題,相互取長補短。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全面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在這樣的小組活動中,不同認知傾向的學生相互影響,也有助於對學生認知傾向的培養調整。因此,了解學生的認知傾向對教學設計具有重要的意義。
Ⅳ 淺談如何進行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不僅要在課前分析還要在課中分析,把學情分析貫穿在整個教學中,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不斷地調整教學情況。所以,學情分析要找到學生學習的新起點,探究新知的興趣點和生長點。《數學課程標准》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Ⅵ 如何進行學情分析
雅學雲學情分析建設
1.重在改進,強化學情分析的實踐性
我們認為學情分析是標,教育改進是本。因此,學情分析是為科學的教育改進提供條件,其主要落腳點在於教育改進。在「調研—改進」路線上,我們遵循這樣的路徑。
(1)分析調研數據。通過調研活動獲取相關數據,並對數據進行分析,通過分析尋找需要改進的教育問題。
(2)確立改進主題。教育改進的主題主要是通過學情調研數據分析獲取的。這里所說的改進主要是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所開展的教育實踐改進,可以是課程建設、師生關系、教師隊伍建設、校園環境建設等。
(3)實施教育改進。在實踐中圍繞學情分析得出的問題進行教育改進。
(4)反思改進效果。對教育改進的實施效果進行分析,並針對問題提出如何進一步改進的反思和設想。
我們把以上「調研—改進」作為學情調研實踐工作循環中一個暫時的單環過程,在實踐推進中,確立多循環的「調研——改進」路徑,從而保證檢驗改進效果得以真正體現。
2.傾聽學生,做好學情分析的長周期
學情分析的工作,不僅僅在於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靜態的診斷,更重要的是要動態地傾聽學生的心聲,了解他們的基本需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方案。長周期地傾聽學生,了解學生學情現狀,會得出一些相對客觀、科學的結論,同時也會依據時間線對學生的基本現狀、發展狀況進行歸納和總結。
對長周期調研數據的挖掘和分析,一是看到區域辦學質量的提升,通過長期觀察驗證區域提出的觀點和結論,提升了區域繼續深入開展學情調研的動力和底氣;二是驗證了過去對於學生學習的某些觀點是否正確,讓經驗走向實證;三是發現了一些短期難以解決的問題的存在,這些問題也是教育發展走向深入的疑難問題,需要下大力氣,會聚集體智慧去解決。
3.關注核心素養,提高學情分析的發展性
成績提高不再是學生發展的唯一重點,培育學生核心素養已成為教育教學發展的新方向。在全面深化課程改革階段,服務於學生核心素養的學情分析,是有效教學的核心和關鍵,我們強調學生在學校發展中的參與和體驗,通過學情分析,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在當前教育轉型發展的情況下,我們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對教育者而言,從學生的視角思考教學問題,做實學情分析工作,提供精準的教育支持,始終是我們做好教學工作的起點。
(侵刪)
Ⅶ 如何做好學情分析
面對教育改革,學情分析是必不可少的,由於教師教學的對象就是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特點,每個班級也有屬於自己的特點,那麼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注意到學生的學情,特別是教的班級較多的時候,要根據班級的特點對教學做相應的變動。學情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學生年齡特點分析包括所在年齡階段的學生長於形象思維還是抽象思維;樂於發言還是開始羞澀保守;喜歡跟老師合作還是開始抵觸老師;不同年齡學生注意的深度、廣度和持久性也不同。這些特點可以通過學習一些發展心理學的簡單知識來分析,也可以憑借經驗和觀察來靈活把握。還有不同年齡學生的感興趣特的話題不同,教師一方面要盡量結合學生興趣開展教學,又要適當引導不能一味屈尊或者遷就學生的不良興趣。2、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分析針對本節課或本單元的教學內容,確定學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識、具備哪些生活經驗,然後分析學生是否具備這些知識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分析經驗。可以通過單元測驗、摸底考察、問卷等較為正式的方式,也可以採取抽查或提問等非正式的方式。如果發現學生知識經驗不足,一方面可以採取必要的補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適當調整教學難度和教學方法。3、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風格分析分析不同班級學生理解掌握新知識的能力如何、學習新的操作技能的能力如何。據此設計教學任務的深度、難度和廣度。經驗豐富、能力較強的老師還可以進一步分析本班學生中學習能力突出的尖子生和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習困難學生,並因材施教、採取變通靈活的教學策略。4、學生學習風格分析班級整體學習風格:一個班級的孩子在一起時間長了會形成「班級性格」,有些班級思維活躍、反應迅速,但往往思維深度不夠、准確性稍微欠缺;有些班級則較為沉悶,但可能具有一定的思維深度。不同的學生個體也是如此,教師應該結合教學經驗和課堂觀察,敏銳捕捉相關信息,通過提出挑戰性的問題、合作等方式盡量取學生之長、補其之短。當然,切忌單純為了學情分析而去分析學生或者將學情分析孤立於教學設計之外,學情分析是系統教學設計的有機組成部分,並與教學設計的其他部分存在極為緊密的互動關系。學情分析是教-學目標設定的基礎,沒有學情分析的教學目標往往是空中樓閣;因為只有真正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和心理認知特點,才能確定其在不同領域、不同學科和不同學習活動中的最近發展區,而從知識技能能力等方面來闡述最近發展區就是教-學目標。學情分析是教-學內容分析(包括教材分析)的依據,沒有學情分析的內容分析往往是一盤散沙或無的放矢;因為只有針對具體學生才能界定內容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學情分析是教-學策略選擇和教-學活動設計的落腳點,沒有學情分析的教學策略往往是教師一廂情願的自我表演;因為沒有學生的知識經驗基礎,任何講解、操作、練習、合作都很可能難以落實。總之,學情分析是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的具體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