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理論課程
A. 根據幼兒園的理論特點去反現幼兒園實際課程是否具備這些特點,舉例說明
根據幼兒園的理論特點,反映幼兒園,實際課程應該具備的特點是符合兒童的特點,要有趣味有知識性。
B. 幼教思想理論有哪些
隨著社會和家庭對幼兒教育重視程度的日益提高,幼兒教育事業已步人從量的擴展到質的提高的新階段,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中心的走內涵發展道路成為當前很多幼兒園所追求的辦學目標。很多幼兒園都在辦園過程中致力於打造特色、發展個性,蒙特梭利幼兒園、雙語教育幼兒園、藝術教育幼兒園、體育特色幼兒園等紛紛涌現。各幼兒園都針對幼兒全面發展的需要,結合優秀幼兒教育理論,為兒童積極創設舒適、愉快的學習環境和活動環境,努力促進兒童健康、快樂成長。提升幼兒教育內涵,打造教育特色,提煉教育亮點,離不開幼兒教師的積極參與和創造。面對新形勢下幼兒教育的新變化和新趨勢,身處教育教學第一線的廣大幼兒教師肩負的是歷史的使命,接受的是歷史的挑戰。教師們必須不斷加強自身修養,努力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才能適應新形勢下幼兒教育發展的需要。為此,從各個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全面發展,才能經得住幼兒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考驗。
一、幼兒教師全面發展的雙重需要
1.幼兒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幼兒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的核心理念是「以兒童發展為本」。《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並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兒童是發展的人,同時又是完整的人,有思想、有個性、有感情,是教育活動的主體,關注幼兒園課堂內外的每一位兒童,關注兒童的情緒和情感,關注兒童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養,是幼兒教育事業發展對教師的要求。要將幼兒教育改革理念充分運用到實踐中,幼兒教師應該從各個方面嚴格要求自己。要在實踐中積極進行理論學習和科研,勇於開拓創新,及時總結經驗。樹立以兒童為本的理念,促進兒童個性和諧發展、知情統一、身心健康。為此,教師既要與兒童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又要正確處理新型的教與學的關系,並在人文關懷理念的指引下,努力培養兒童的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培養兒童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而這一切,僅僅依賴專業知識是難以做到的。因此,要適應新形勢下幼兒教育發展的需要,幼兒教師必須通過及時的教育培訓來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2.幼兒教師自我發展的需要。根據弗洛伊德理論,自我是從人生而具有的本能——本我中分化出來的,並在現實原則的支配下,對本我進行適當的調控和節制。自我發展是對自我進行錘煉和提升,其過程一般包括預設發展目標、規劃發展過程、落實發展行動、檢驗發展成效等四個程序。自我發展的運行要受到一定因素的推動,如工作環境、工作性質、個人志趣、同伴影響等。這些因素基本可以歸為兩類,即外部動因和內部動因。
從外部動因看,社會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對教師職業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必須不斷進行知識結構的新陳代謝,不斷更新觀念,加強創新意識的培養,因為新形勢下幼兒教育的發展為教師的教育教學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不再僅僅是教育教學活動的消費者和被動的實施者,而是某種程度上的幼兒園課程和活動的生產者和設計者,同時在將活動設計付諸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以研究者、觀察者兒童的朋友等身份實踐自己的教學設想,創造性地構建開放的、有助於師生合作及兒童獨立探究的學習情境,幫助兒童去探究、發現、建構知識,而不是包辦代替。
從內部動因看,教師要將自身內在的學科知識轉化為課堂情境中受教育者所能接受的知識體系,並非簡單的移植才可以完成的,而需要教師在外界因素的影響和他人的指導下,經過較長時間的自我悟性和經驗的積累,逐漸掌握教學的基本技能,不斷探索教育教學規律,能夠從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特點出發,找准受教育者的學習興趣點,最大可能地為受教育者提供學習支持和服務。從這一角度考量,優秀的教師應該具有像科學家一樣的探索和鑽研精神,能用理性的目光審視前人的知識,以及自己的教學方法和課堂組織及管理方式,並根據整體的需要及時調整自己,創新自身的工作模式和教學技能,逐漸成長為學者型、專家型的幼兒教師。
二、面對幼兒教育事業的新發展,幼兒教師要積極進取、全面提升
新形勢下的幼兒教育事業給幼兒教師帶來了嚴峻的挑戰,要求幼兒教師在活動目標、活動結構、教育內容、活動過程、活動評價等方面改變甚至需要悖逆傳統的教育模式和思想,從全新的角度審視傳統教育觀和當前的教育理念,進行理性的思考和甄別,並作出抉擇。當幼兒教育的新理念指導教師要著眼於兒童全面素質的培養,要注重活動內容與兒童生活實際、社會發展現狀相聯系,要與兒童平等交往、共同對話,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兒童的成長、用期許的眼光寬容兒童的失敗時,很多幼兒教師往往無所適從。新形勢下幼兒教育倡導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無疑警示著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全方位的提升,才能適應當代幼兒教育帶來的挑戰。
1.育人者先育己。傳道之人,必須聞道在先。新形勢下教師所需傳的「道」具有綜合性、全面性、發展性、選擇性等特點,因為教師所「育」之人必須能夠在復雜多樣的社會找准自己的立足點和發展方向,同時又充分具備現代人的各種素養:良好的身體和心理素質,有關愛心,有環保意識,具備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人際關系和諧等。為此,幼兒教師首先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以身立教、為人師表,以此來影響兒童、感染兒童,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要熱愛教育事業,關心、愛護兒童,在人格上要與兒童平等相待、以誠相見,力爭做兒童的知心人和朋友。其次要有淵博的知識。成為一名好教師的基本條件之一就是有比較淵博的知識。這里的「淵博」不是指學富五車,而是要求教師能夠知識廣博、視野開闊。新形勢下的幼兒教育內容體系與傳統教育有較大的差別,教師自身專一的學科知識體系在幼兒教育面前將會蒼白無力。只有擁有寬厚的知識才能全面、科學的設計各類活動和教育內容。再次要有較強的專業技能。隨著越來越多的非師范畢業生走上教育教學崗位,惡補專業技能成為很多幼兒園和師訓機構的首要選擇。畢竟,幼兒教師工作專業化程度較強、工作對象復雜、工作過程煩瑣,沒有較好的專業素養,將無法很好地駕馭幼兒教育活動和妥善處理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各種事件。
2.做教育的有心人。教育是一項神聖的事業,教師肩負的是神聖的使命。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師應該深刻領會這句話的真諦,幼兒教師更應如此。畢竟每個人在走上社會之前,命運都緊緊地被握在教師的手裡。教師的任何言行和舉措都很有可能在兒童心中留下印跡,並對他今後的人生道路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幼兒教師在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要時刻准備著做教育的有心人。
第一,學會關注。在幼兒園內外的教育教學中,在與兒童、同事交往中,教師要密切留心周遭出現的所有現象、事件,關注幼兒園內外的一切,並以教育日誌的形式記錄下來。全班兒童有沒有參與到教育教學過程中?兒童對教師的教學行為和日常行為有哪些方面的語言和動作反應?生生關系、師生關系是否融洽?課內外教育教學事件是如何發生的,結果怎樣?等等諸如此類的現象都需要日積月累。http://www.gWyoO.Com
第二,學會反思。反思是對舊有行為及現象的回憶、評價和判斷,並作出合理的結論,是一種教師學會自我意識、自我知覺、自我調整的心理品質。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如果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思考,那麼他的發展將大受限制。學會反思,教師將能從經驗和教育現象的比較中獲得提升,推動教師自我發展的進程。
第三,學會研究。幼兒教師應當是細心的研究者,研究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各種現象和問題,研究他面對的對象——兒童。幼兒教師研究的目的不是為了充實和豐富學術理論領域,而是為了使研究的內容能在實踐中得到更好地運用,使兒童能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使之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自立性、堅韌性、建設性等現代人必備的品質。
3.做園本課程的開發者。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是課程教學的機械的執行者。教師只按照專家編制好的課程內容和教學履行好自己的教學任務,將教材上的內容照本宣科地傳授給兒童就可以了。新形勢下的幼兒教育改革打破了這種固定化的教學形式,要求教師能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才能,積極參與園本課程的開發和研究。一方面,幼兒園應充分發揮圖書室、活動室、專用教室及各類教學設施和實踐基地的作用,廣泛利用校外的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工廠、農村等各種社會資源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努力開發信息化課程資源;另一方面,幼兒教師要積極配合幼兒園的各種舉措,開發並合理利用園內外各種課程資源,豐富園本課程的種類和內容,真正將因材施教落到實處。這說明,幼兒教師不應僅僅成為課程和活動實施的執行者,而要積極參與到課程開發中,積極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能根據所在地區、幼兒園乃至班級的實際,努力挖掘可用的教育資源,通過一定階段的研究和加工,形成系統的課程體系,並應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
4.能隨時進行角色的轉換。傳統教學觀念中,教師主要肩負的是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在教育教學中處於中心地位,是兒童眼中的絕對知識權威。而且教師在傳授給兒童知識過程中也始終高高在上,是課堂上的巨人。在應試教育體制下,教師迫於各種壓力,往往以挑剔的目光對待兒童。新形勢下的幼兒教育理念強調,教師應尊重兒童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兒童的學習需求,使每個兒童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因此,新形勢下的幼兒教師應學會角色的轉換。教師應甘當兒童知識建構過程的引導者、支持者、參與者,學會傾聽、學會商討、學會欣賞,做兒童的知心朋友,在師生和生生共同學習、探究、交往中隨時進行角色的轉換。也就是說,幼兒教師除了充當完成自身需要具備的教育工作者應有的角色外,還應該是家長、心理學家、導演、同伴、聽眾等,讓兒童在獲得知識、擺脫迷茫和困惑的同時,進行情緒和情感的鍛煉和培養。
5.有健康的體魄。健康的體魄是做好本職工作的重要保證。可以想像,一名身體健康活力四射的教師會給課堂帶來一種朝氣蓬勃充滿活力的氣氛;而一名體弱多病的教師站在講台上,課堂就會沉悶壓抑,教師有氣無力的講解會影響兒童的情緒,更會影響教學質量,教師自身的發展更無從談起。健康的體魄是全面發展的重要保障。
三、幼兒教師全面發展的基本途徑
成人全面發展的主要途徑即繼續教育。其中又分為兩種形式:教育培訓和自我教育。教育培訓是通過某類機構或組織採用一定的形式對成人進行的教育,自我教育是成人的自覺學習行為。對於幼兒教師來說,要想在短時間內實現角色的轉換,盡快適應崗位工作,最好的捷徑就是進行繼續教育。
1.積極參加各級各類教育培訓。當前對教師進行教育培訓的實施者主要是高等院校、教育管理部門、師訓機構、學校四類。見習期內的幼兒教師需要參加的是人職培訓,有一定工作經驗的幼兒教師需要參加專業提升培訓。入職培訓是對幼兒教師、尤其是非師范類幼兒教師的啟蒙教育,對教師今後的專業化發展能產生重要的牽引作用。人職教育運行合理且具備一定的科學性,勢必會有效推動幼兒教師角色定位的進程。幼兒教師通過入職教育,可以初步確定自己的職業定向和後期的個人專業發展規劃,立志做到:「一年成人,三年成才,五年成師,十年成名。」顯而易見,幼兒教師要想功成名就,並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功的,而是要准備接受長期的考驗和挑戰。因此,幼兒教師要成為學科骨幹,成為名師,還需要經常性地接受專業提升培訓。現在的幼兒教師基本具備中等教育以上的學歷,專業知識豐富。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在教育教學崗位就有較強的專業能力,畢竟知識和能力並不是成正比的。教師要想順利地將學科知識傳授給兒童,還需要定期參加各級各類專業提升培訓,努力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課堂組織和管理能力、課堂觀察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多媒體運用能力等。教學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簡單的教材教法已經不能適應當前新形勢下的教育教學需要。
2.樹立終身教育理念,不斷加強自我修養。如果把幼兒教師參加教育培訓定為「外因」,那自我教育就屬於「內因」。按照辯證法的觀點,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幼兒教師在成長過程中,教育培訓肯定會對他產生積極的影響和作用,但這種影響和作用是有限的,不具備決定性,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教師的自我培養和提高。在這里,教師的自我教育又分為兩種形式:從外延上看是量的積累,如讀書、向他人學習、與他人進行研討和交流;從內涵上看是質的提高,如自我教育意識、自我評價、自我強化等。無論是量的積累,還是質的提高,對幼兒教師的專業發展來說都至關重要,而且兩個方面都要不斷推進,才能在專業發展道路上發揮作用。忽視量的積累,那麼所謂的質就是空虛的,缺乏自足點;忽視質的提高,那麼前期所積累的量就只能是擺設,不能產生實質性的作用。為此,幼兒教師在加強自我修養的途徑選擇上,除了自我教育、自我發展,還要虛心向老教師請教。盡管幼兒教師上崗前大多參加了入職培訓,但這些培訓至多是教師的入門教育,對教師起到的是引導作用,而在實際工作中,幼兒教育教學事件存在較強的復雜性和不可預見性,一些教師由於經驗不足,有時會在這些事件面前手足無措。因此,學習老教師的教育教學經驗,學習她們處理教育教學事件的方法,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能力,無疑有助於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
當前,終身教育思潮正逐漸興起,強調學習伴隨著人的整個生活歷程,「活到老,學到老」。教師的發展也是如此。「一朝受教,終身受用」的時代已經遠去,教師只有不斷地加強學習才能適應飛速發展的社會和教育需求。面對新形勢下幼兒教育的復雜多變,幼兒教師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終身教育理念的現實意義,並把終身學習作為個人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從各個方面加強自身的修養,爭取在未來的教育教學生涯中,即使不能成為優秀的教師、有名望的教師,至少可以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稱職的教師,因為這是成為人民教師的最底線。
《幼兒園工作規程》對幼兒教師的資格、職責進行了詳細規定,要求幼兒教師不僅要完成教育任務,指導並配合保育員管理幼兒生活和衛生保健工作,而且應與家長保持經常聯系,了解兒童家庭的教育環境,同時在工作中經常參加業務學習和幼兒教育研究活動,定期向園長匯報,接受其檢查和指導。幼兒教師要完成相應任務,就需要熱愛兒童、熱愛幼兒教育事業。老子說:「大愛無言,愛善渡萬物而不鳴;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作為人民教師,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愛生如子,愛校如家,卻不求任何回報,這就是大愛;能容忍污垢卻能清者自清,能順勢而行卻有自己的立場,能滋潤萬物卻淡泊名利,這就是上善。既然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就應該努力做到「大愛無言,上善若水」,並以之來詮釋自己的敬業精神。這應是每一個幼兒教師矢志不渝的職業追求。
C. 談一談幼兒園課程理論學習有啥收獲
此次精彩的培訓學習主要心得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認識教師的含義及教師成長的三條通道,不斷進取,做一名合格的幼兒園教師。
從前作為一名學生,對教師的工作一直十分崇敬,畢業後自己也加入了教師的隊伍,任教雖然也有一段時間了,但是對如何才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幼兒園教師還是缺乏認識的。今天李老師在講座中向我們詳細的介紹了教師的含義及教師專業成長的三條通道,自我反思是基礎,同伴互助是關鍵,專業引領是先導,講座中李老師還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每個人一個蘋果交換後還是一個蘋果,但如果每個人一種思想交流後就會有更多更新穎的思路出現」,所以在我們日常的教育教學中要多與其他教師交流,共同成長,一起進步。
二、讓自己更加了解幼兒園的課程內容與目的,了解具體的幼兒園一日活動安排。
雖然自己此前已經做了一段時間的教師,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但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對其中許多的規范和制度還是有些陌生的,李老師這次講座中也給我們詳細介紹和講解了幼兒園課程與幼兒的一日活動安排。
幼兒園課程包括三方面,生活課程、游戲課程與活動課程,通過各種課程幫助幼兒獲得有益的學習經驗,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堅持體為首位、健康第一的原則,引用知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話,「全部的課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課程都是生活,一切課程都是生活」,生活中時時有教育,處處皆教育,事事是教育,身為一名幼兒教師要時時在生活中為孩子做一個好榜樣,言傳身教。
三、深入了解幼兒園區域活動的開展原因、目的以及怎樣開展。
在園里工作也有一段時間了,對幼兒園區域活動也算有一定的認識,而今天很高興有機會可以系統深入地跟李老師深學習一下幼兒園區域活動
開展區域活動一是要轉變教育小學化傾向,二是凸顯幼兒園的教育教學特點,三來區域活動有著集體教育不能替代的教育作用,開展區域活動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開展區域活動有利於幼兒個體充分的發展,開展區域活動有利於教師對幼兒因材施教。圍繞怎樣開展區域活動,李老師講了以下五點:1.明確認識幼兒園常見的活動區。2.依據教學目標擬定活動區目標。3.圍繞目標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4.促進幼兒充足的入區活動時間。5.關注幼兒活動狀況及指導策略。
四、進一步增強了對幼兒常見的活動區域的認識。
李老師講座的後半部分重點介紹了幼兒的活動區域,幼兒常見的活動區域有八個,分別是建構區、語言區、益智區、科學區、美工區、表演區、角色區和生活區,李老師還一一講解了每個區的設置目的,並在課件中向大家展示了許多對應不同的活動區域製作的優秀玩教具,對我以後製作玩教具有很大的啟迪。
總之,通過一天短暫的培訓學習,我收獲頗多,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認識到了自己在理論素質、工作水平、思想觀念中存在的差距與不足,今後,我要把握各種學習的機會,還要通過多種途徑來豐富自己的知識,不斷提高自己。培訓雖然結束了,但我知道有更重的學習和工作任務在後面,要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靈活運用今天學到的幼兒園課程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讓孩子們在快樂中成長學習,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孩子創設一個快樂的童年成長氛圍。
學習內容
1、幼兒園課程是指在幼兒一日活動中,使幼兒獲得有益學習經驗,促進身心和諧發展的各種活動的總和。
2、幼兒園課程的要素:目標、內容、實施、評價
3、幼兒園課程的特點:基礎性、啟蒙性;全面性、生活性;整合性;活動性、直接經驗性;潛在性
4、美國學者古德萊德以課程決策層次把課程分為:觀念層次課程、社會層次課程、學校層次課程、教學層次課程、體驗層次課程
5、美國斯坦福教授艾斯納從課程內容出發,把課程分為:顯性課程,隱形課程,懸缺課程。
6、隱形課程發揮的作用:從物質空間方面:學校的建築、活動場地、綠化設施、設置等物質條件都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從組織制度方面:學校的管理制度、生活制度、評價制度、獎懲制度等無形中與學生的發展緊密相聯;從文化心理方面:學校的文化價值、師生關系、教師的教育觀、兒童觀與其行為表現對學生發展的影響都大大超過了學校、教師對學生開放的正規課程。
7、英國課程理論家勞倫斯-斯坦豪斯-賓特雷依立足教育的內在價值及實踐,對目標模式進行詳盡而透徹的分析與批判的基礎上建構起過程模式的理論框架,第一次明確的提出並系統的確立了過程模式。
8、幼兒園課程目標的基本取向:普遍性目標;行為目標;生成性目標;表現性目標
9、制定幼兒園課程目標的基本依據:對幼兒的研究;對當代社會的研究;對學科知識的研究
10、幼兒園課程目標的兩種體系:以學習內容為結構框架的目標體系;以兒童發展為結構框架的目標體系
11、幼兒園課程內容選擇的原則:目的性原則;適宜性原則;生活化原則(直接經驗性);興趣性原則;基礎性原則;邏輯性原則;價值性原則
12、不同的組織方式下的幼兒園課程類型:學科課程;活動課程;核心課程
13、課程實施的取向是指對課程實施過程中本質不同的認識,以及支配這些認識相應的課程價值觀。它包括:忠實取向;相互適應取向;課程創生取向
14、幼兒園課程內容的范圍:是指幼兒園課程內容的基本要素或基本組成部分。可理解為:有助於幼兒發展的基本知識、有助於幼兒發展的基本態度、有助於幼兒發展的基本行為。
15、影響幼兒園課程實施的主要因素:課程計劃因素;一線教師因素
16、幼兒園課程評價的目的和作用:
目的:1.課程實施之前,評價的目的是了解幼兒的發展現狀、需求及社會需求;比較和選擇課程 2.課程實施中,評價的目的是診斷和修訂課程3.課程實施後,評價的目的是了解課程目標的達成程度;判斷課程的成效
作用:選擇作用、監控作用、反饋作用、導向作用、總結作用
17、形成性評價:也稱過程性評價,它是在課程系統運作發展過程中,收集課程各個要素相關的資料,加以科學的分析。以此調整和改進課程方案,使正在運作中的課程更為完善的一種評價方式
18、終結性評價:也是總結性評價或結果評價,它是對課程實施以後獲得的實施效果進行驗證的評價方式
19、定性評價:評價者用語言、文字作為收集和分析評價資料,呈現評價結果的主要工具的評價方式
20、定量評價:評價者收集被評對象數量化的實證信息,用數量化指標來顯示評價結果的評價方式
21、相對評價:在某一類評價對象中選取一個或若干個作為基準,將該類對象逐一於基準相比較,判斷其是否達到基準所具備的特徵及程度
22、絕對評價:以某種既定的目標為參照,目的在於判斷個體是否達到這些目標。該評價不計個體在群體中的位置,只考察個體達到標準的程度。
23、幼兒園課程評價的特點:從目的上,評價在於促進每個幼兒的全面和諧發展;從內容上,重點不是知識技能的掌握,而是對課程運作前過程的系統考察;從方式上,強調評價過程的自然性,提倡在真實的教育過程中進行評價;從評價結果的用途上,評價的結果主要用於教師審視教育過程,改進課程,提高幼兒教育質量
24、幼兒園課程評價的過程:評價方案制定階段;評價方案實施階段
25、評價方案制定階段包括:確定目的及評價內容;確定評價程序、指標、標准;選擇評價方式;確定評價人員分工與合作;撰寫評價報告;對參與評價人員進行培訓
26、評價方案實施階段包括: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得出結論;撰寫評價報告
27、學科活動的內涵:以學科為單位組織的教育活動
28、幼兒園學科活動的特點:幼兒園學科課程中的學科是一種前學科;強調與幼兒生活相聯系;具有較強的計劃性;重視為幼兒終身持續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9、單元主題活動就是在或長或短的時間內,圍繞事先選擇的主題組織的教育活動
30、單元主題活動設計的幾方面:選擇和確定主題;確定單元主題活動目標;設計單元活動內容;就單元主題活動中"區域活動""環境資源""園外資源"等方面提出建議;設計具體活動方案
D. 簡述認知發展理論與幼兒園課程的關系
1、課程目標的定位 課程目標是教育目標的價值取向在課程領域的具體體現。我國《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提出了:以生活、衛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有益的興趣和求知慾望的培養,活潑開朗的性格的塑造為幼兒園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標。因此,幼兒園課程目標要以國家的幼兒教育目標為依據,其遠期發展目標應定位在激發幼兒的學習態度和情感;培養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對自身積極的自我評價,自主、自信等方面。中、近期目標方向要與遠期堅持一致,近期的發展目標要有利於中、遠期的發展。若近期目標的方向與中、遠期目標方向相矛盾時,應服從中、遠期目標,確保幼兒可持續性發展。 幼兒園課程近期目標的定位要以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為依據,既要考慮到質的問題,又要考慮到量的適度。如過多過細,就會束縛教師和幼兒的手腳,過於宏觀,過於寬泛,則教師無從掌握和操作。幼兒階段心智的開發,應著力於幼兒發現問題的積極態度和對客觀世界的好奇心的培養。決不可超出幼兒年齡范圍和身心發展水平,搞超前教育或掠奪性開發,以犧牲遠期目標為代價,換取近期人為目標的實現。教育的超前性應體現在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上,而不是拔高的課程目標。 2、課程目標的形式和選擇 在教育目標的設置上要因教育的偏重點,而選擇不同的目標模式。如教育的偏重點放在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上,行為目標的模式比較有效。若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生成目標模式較為適合。若培養幼兒創新精神,表示性目標模式較為合適。 3、課程目標設置的建議 筆者認為,課程目標的設置應將宏觀目標與微觀目標分級制定,將目標設計與過程設計緊密結合起來,由國家制定統一的最低課程目標,各省、市可酌情逾越統一的最低目標,制定省、市級統一的課程目標,目標不宜過細,制定階段性目標即可,不可將目標細到每一節課。各幼兒園再根據省、市級目標,制定本園的課程目標,選擇課程內容和教育形式。這樣,既能保證課程目標與國家教育目標的統一性,又能確保其符合地區教育發展的實際。既能保證幼兒發展水平的一致性,又不限制幼兒發展的主動性、教師施教的靈活性與幼兒園辦特色園的積極性。 內容要符合幼兒的認知規律和實際需要 1、幼兒身心發展的敏感期 兒童心理發展的敏感期,是指兒童學習某種知識和行為比較容易,兒童心理某個方面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錯過了敏感期或最佳期,學習起來就比較困難,發展比較緩慢。不同年齡對學習的某個方面有不同的敏感期。例如2—3歲是學習口頭語言的敏感期;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敏感期。即2—5歲是幼兒提高語言素質的最佳期,幼兒園課程應將語言教學作為重中之重,其他學科應少設或在促進語言發展的前提下交叉進行。幼兒園課程必需考慮到幼兒身心發展的敏感期,分階段,有重點,合理安排內容。而大局部幼兒園課程在內容設置方面沒有體現這一點。課程內容多是各學科平均鋪設,只追求形式上的「全面發展」和課程內容的全面性、系統性,沒能真正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規律。 2、幼兒的記憶規律 幼兒的記憶效果與事物的重現率成正比。因此,在內容的選擇方面,要以幼兒身邊的生活為主,以幼兒常見和經常接觸的事物為主。教學進程也應該是螺旋式上升,盡可能在重現幼兒已有的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提升。但是,這里所說的重現,不是簡單的重復和再現,而是以幼兒已有的經驗為基礎。 3、幼兒的生活實際 我國全日制幼兒園,幼兒每天在園平均時間可達9小時。三餐兩點的吃、喝,外加拉、撒、睡、洗、穿戴等用去近6小時,除去每天2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餘下的是教育活動時間。也就是說,幼兒正式的教育活動時間每天只有一個多小時。事實上,幼兒在園的大局部時間都在忙於日常生活瑣事,假如我們的課程內容脫離了幼兒生活的實際,只等在每日一個多小時之內完成我們預定的教育目標,勢必造成教師為了完成教育任務而忙不擇法,幼兒因達不到預定目標,失去自信而望同學厭。另外,課程的內容還應考慮到幼兒離園後的生活需要,如:幼兒在家要進行看電視、聽音樂、打電話等活動,假如我們將這些現代化設備的使用方法作為課程內容的一局部,不是比講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飛機是怎麼飛上天的」,更能引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嗎? 教育方式要尊重幼兒的興趣情感和認知特點 其 一,在幼兒園課程的具體教育活動中,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作為個體態度的重要成分,作為其學習的內部動機的重要成分,是教育者選擇教育形式必需首先考慮的。幼兒階段最大的興趣就是「玩兒」。所謂的「玩兒」就是游戲。《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明確規定「幼兒園的教育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於各項活動之中」。在幼兒園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游戲多被理解或演變為各種活動,如:美術活動、音樂活動、語言活動、體育活動等等,仍沒能跳出「上課」的框框(到底怎樣的活動才是游戲,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這里不加展開)。幼兒的需求和發展已經成為課程目標的中心指向,這不只因為幼兒的興趣能有利於教育活動的有效進行,重要的是對幼兒人格、天性、權利的尊重。 其 二,要考慮幼兒的思維特點。教育學、心理學研究標明,兒童的身心發展有明顯的順序性,如思維發展,總是由具體實物思維到具體形象思維,再到籠統邏輯思維。3—6歲的幼兒,理性思維能力較弱,對事物的認識主要依賴於感性認識。 其 三,要考慮幼兒的記憶力與注意力的發展特點。3—6歲的幼兒注意和記憶特點是無意注意和無意記憶占優勢地位,有意注意和有意記憶逐漸發展。幼兒的注意和記憶的發展,主要依賴於事物的物理性質;幼兒的興趣和情感需要;活動中感官參與的數量;記憶任務的意識和活動動機。總之,幼兒的記憶是從機械記憶到理解記憶,從形象記憶到籠統記憶。 由此,對幼兒施教過程中,要針對3—6歲兒童知識經驗貧乏、籠統思維較弱、注意力不集中等特點,設置形象思維活動為主,多採用直觀教學法,為幼兒提供盡可能多的聲、情、景、物、象、形、色等感性資料,注重幼兒的實際操作、實地觀察活動,設置一些感官參與性強的活動,少進行籠統的講解和原理的灌輸。更不要總是問幼兒為什麼。
E. 以皮亞傑理論為理論基礎的幼兒園課程方案有哪些
【答案】C、E
【答案解析】後習俗水平又稱原則水平,達到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斷不僅已超出世俗的法律與權威的標准,而且有了更普遍的認識,想到的是人類的正義和個人的尊嚴,並已將此內化為自己內部的道德命令。後習俗水平包括兩個階段:(1)社會契約定向階段;(2)普遍性倫理准則階段。
F. 幼兒園玩教具製作理論課程 是什麼專業的課程
幼兒園玩教具製作及環境創設是學前美術教育課程中技能技巧與實踐結合比較典型的一門技能實踐課。充分調動了學生積極創作的學習興趣。本課程採用理論性與美術實踐性相結合的課程,其核心是解決實踐的問題。在教學中一定要結合教案的分析進行講解,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我校特色: 學前兒童玩教具製作及環境創設在我國還是一門比較年輕的新興學科,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將原來分散在美術、手工課中所涉及的玩教具製作、環境創設、手工製作等整合成這門新的課程。作為我校培養實用型技能人才的專業課程,所以我們在課程中注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互動式學習。同時,該課程還注意到了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支持與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玩教具製作活動,在大膽表現創造力的過程中幫助他們提高表現的技能和能力。 如幼兒園環境創設主要是指教育者根據幼兒園教育的要求和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幼兒生活環境中的教育因素,並創設幼兒與環境積極相互作用活動情景,把環境因素轉化為教育因素,促進幼兒身心主動發展的過程。環境創設是為了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因而必須保持其整體性。 首先,內容要全面、系統。既要注意不同領域、不同方面內容的橫向聯系,又要在縱向上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依次遞進。 其次,要體現出主次關系及層次性。教育過程中各個階段有不同的教育主題和重點,周圍環境中就要相應地體現出來。
G. 以皮亞傑理論為理論基礎的幼兒園課程方案有什麼
皮亞傑理論,他的最基礎的核心就是培養兒童的真實性。
H. 幼兒園手工最基本的理論技法有哪些
美術欣賞開闊了幼兒的視野,增加表像經驗的積累,提高對美的感受力。繪畫與手工是幼兒在美術活動中具體的操作表現,在活動過程中,幼兒逐步掌握多種繪畫和手工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方法,有進行創造性表現的意識和慾望,體驗從活動中得來的各種感受,同時又促進美術欣賞力的提高。應該說,繪畫、手工和欣賞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三個方面,它們在幼兒美術教育活動中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那麼在幼兒園教師該如何有效地進行繪畫教學呢?以下就是我園在進行繪畫活動時的一些教學反思和經驗總結。
一、內容有選擇
1.趣味性
幼兒在繪畫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熱情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某中動力,這種動力既來自於幼兒固有的自我表現慾望,也可能來自教師的鼓勵、支持和新穎有趣的教學方法.因此,教師在選擇繪畫內容時,一定要具備可激發幼兒興趣的因素,讓他們體驗到繪畫帶來無窮樂趣.如:大班《快樂的暑假》安排在開學後的第一次繪畫課,幼兒的暑假生活豐富多彩,也一定很愉快,剛開學與同伴聚在一起少不了要談自己經經歷的高興事情,此時老師讓幼兒用繪畫的方式把這些事畫出來,發展了幼兒的記憶力、想像力和表現力,提高了他們對繪畫的興趣。小班《我是小畫家》前帶幼兒參觀大班幼兒作畫,引起幼兒對繪畫的興趣,然後過度到讓幼兒認識彩筆和畫紙,並在自由操作時逐步學會正確的坐姿和握筆的方法。
2.聯系性
繪畫內容的安排應注意縱向順序和橫向聯系.縱向順序是指每學期繪畫活動之間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排列順序.橫向聯系是指不同美術活動相互間的聯系,將繪畫、手工、欣賞以及與其他領域的課程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幼兒能有步驟地提高活動興趣和審美水準。大班學習人物畫時,先安排《我長高了》,引導幼兒畫出自己的基本形象和主要特徵;然後安排《天天做操身體好》,引導幼兒觀察人物做操時的正面姿態,鞏固正面人物的基本特徵,畫出不同的做操動作;再安排《小朋友揀落葉》,引導幼兒畫出簡單的人物側面動態,表現小朋友揀落葉的形象特徵。
3.規律性
繪畫內容必須適合幼兒的技能水準和表現特點,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幼稚園繪畫教學的內容比較廣泛,可以是幼兒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各種美好的事物,也可以是幼兒從電視、電影、書本上看到的、聽到的有趣事情。在選擇時,教師既要考慮幼兒的技能水準,還要留給幼兒自由表現的餘地,小班的幼兒生活經驗少,觀察不夠仔細,手指肌肉也不太靈活,選擇的內容應當簡單,選擇的形象應當單一,色彩要鮮明,更貼近他們的生活。如:繞毛線、吹泡泡、糖果瓶等。對於中班和大班幼兒,教師可以選擇一些規律性、前後有聯系的內容,多啟發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如中班:路上來往的汽車、街上的行人、快樂的新年等簡單的情節畫;大班基本上以情節畫和意願畫為主,如:我們班的老師、愉快的秋遊、我的夢、海底世界、我的成長故事等。
4.操作性
幼兒的繪畫活動是一種手、眼、腦並用的操作活動,是先由大腦對表像進行思考,然後通過不同的繪畫工具表現出來.在這種操作過程中,幼兒手部的小肌肉群逐漸發育成熟,手眼腦的配合也逐漸一致和協調。在操作性上,教師必須認識到自已的主導地位,努力尋找出不同的教學方法,讓幼兒在操作過程中獲得進步和發展。
5.審美性
在選擇內容時,教師要從藝術和幼兒的可接受性兩方面去考慮,不能因為孩子年齡小,看不懂,畫不出為理由,而忽視美的教育。在繪畫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帶領幼兒觀察生活中、自然界中美的人物、動物、事物,從色彩、圖案、動靜態、進行比較,豐富幼兒的情感世界,因為真正的美感是一種由內到外的體現。
6.綜合性
繪畫活動與其他領域的活動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幼兒在在其他領域中獲得的知識和經驗是繪畫教育的內容之一,語言、社會、科學、健康甚至音樂活動都與繪畫活動緊密配合、相互滲透.在幼稚園的繪畫內容中會安排畫國旗、長城、天安門、美麗的家鄉,這些都與社會教育有密切關系,可以讓幼兒更好地了解祖國的燦爛文化,感受到祖國人民的勤勞智慧、,並為此而驕傲和自豪。
7.靈活性
繪畫活動內容選擇是否恰當,直接影響幼兒表達認識抒發情感的效果。我們不能像以前那樣,教師規定什麼,幼兒就畫什麼,要尊重幼兒的創造,善於發現幼兒在繪畫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智慧。所以,選擇繪畫內容,要考慮到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水準,根據不同的差異,靈活地選擇不同的內容。同時,要充分尊重幼兒獨立思考、獨立創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加幼兒繪畫的信心。
二、形式有變化
幼兒的繪畫活動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又有不同層次的操作形式。
小班:由於幼兒班的孩子年齡小,對繪畫構圖沒有經驗,不能將視覺的表像與繪圖結合起來。這是培養孩子繪畫興趣,養成正確的握筆方法和作畫姿態,讓他們不斷體驗繪畫帶來的快樂就顯得尤其重要。如:彩筆添畫、印章畫、手指畫、滾畫等。
中班:在幼兒班的基礎上進一步繪畫的工具和材料,掌握它們的使用方法,學慣用各種線條表現物體,並注意上下、左右的關系布置畫面,體驗繪畫帶來的樂趣。如:彩筆主題畫、棉簽畫、粘貼剪貼添畫、刮畫、吹畫、刷畫等。
大班:經過2年的繪畫學習,幼兒可以根據主題和意願,利用多種繪畫工具和材料,運用不同的技法獨立表現物體的形象。對於高班幼兒的繪畫,老師應從色彩調配、均衡安排畫面、多樣化的表現技法上對幼兒進行培養和訓練,繪畫過程中給幼兒大膽想像的空間,讓他們充分體驗繪畫創作帶來的樂趣和滿足。如:彩筆命題與想像畫、噴灑畫、泡泡畫、拓印畫、潑墨畫、水墨畫等。
三、心中有目標:
教師作為幼兒學習繪畫的直接指導者,心中有目標是進行指導的重要前提。這個目標,大到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在繪畫這一領域中所要達到的目標,小到每一個繪畫教育活動甚至每一個教育細節所要達到的目標。因此,教師在開展幼兒繪畫教育活動時應該思考這樣的問題:通過繪畫活動我要培養孩子什麼樣的能力、提高孩子什麼樣的水平?我要通過怎樣的形式和手段來開展活動?活動的重點是什麼、難點應該怎樣解決?能思考這些問題就是教師心中有目標的體現。有了目標,活動才能順利開展,幼兒的繪畫技能才能正真得到提高。
心中有目標是一個活動成敗與否的關鍵所在,有了目標,就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有了目標,就有了方向,就知道怎樣指導幼兒進行活動。
四、眼中有孩子:
所謂眼中有孩子,就是要把孩子的發展放在首位,知道我面對著什麼樣的孩子?他們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是什麼樣的?他們的繪畫基礎怎樣?他們的個別差異是什麼?
……總之,就是要十分清楚地了解自己所面對的孩子,甚至是孩子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差異以及身體動作的發展等,都對幼兒繪畫技能的學習有著很大的影響。
如繪畫活動《海底世界》:在備課時,我設想了兩種繪畫海水的方式:一種是勾畫輪廓後用漸變的顏色來塗底色,另一種是用蠟染的方法來進行繪畫。在確定使用何種方式開展活動時,我想到了我的孩子們,估算了一下他們的繪畫水準,他們都是大班的孩子,經過三年的繪畫訓練,他們具有較好的塗色能力,如果選用前者,效果應該不錯;而如果選用後者,效果可能稍遜色些,但幼兒能接觸另一種繪畫的技能。綜合多種因素後我選擇了後者。在活動進行的過程中,我用亮麗的范畫激發幼兒創作的慾望,同時用當場示範引導幼兒了解其中的技能技巧,從而為創作奠定了基礎。也預示著良好的活動效果的產生。由此可見,只有把幼兒放在第一位,才能使幼兒真正得到發展。
深刻地了解了自己的孩子,就知道使用什麼樣的方法進行教學才有效;就知道對什麼樣的孩子提出什麼樣的要求;就知道對什麼樣的孩子做出什麼樣的評價。因此,眼中有孩子能幫助我們更有針對性地對幼兒進行繪畫技能的培養。
五、指導有方法:
1、示範講解法-----示範就是教師把繪畫活動的難點直接操作給幼兒看,有利於幼兒直接進行模仿,學習一些繪畫活動中必需的、關鍵的、技術性的操作規程。如繪畫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還有在繪畫過程中的一些基本技能。教師示範時動作清晰、准確,必要時動作可以誇張一些,讓每一個孩子都能看見,同時還要應配合講解,講解的語言簡潔、清楚,與示範密切結合。
我在畫水墨畫《蝦趣圖》時是這樣講解的:拖鋒畫出頭,中鋒落筆轉側鋒由上到下畫弧線,墨色有深有淺,注意蝦身前大後小,節節相連,側鋒畫尾巴,濃墨點出眼睛、蝦腳和胡須,最後添上一些水草、浮萍。
2、游戲練習法-----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一項活動,因此,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採用游戲化的方式指導幼兒繪畫。對孩子來說,繪畫本身就是一種游戲,游戲化的繪畫指導方式適合幼兒實際發展水準,能讓幼兒輕松地接受技能的指導。特別是一些幼兒難以掌握的、學習有難度的美術技能,教師應採用游戲化的情景,兒童化的語言來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幼兒在獲得愉悅、新奇的情感體驗的過程中,提高參與繪畫學習活動的積極性,自然地接受技能的學習。
在《足球場上》這個繪畫活動中,為了提高幼兒對這個繪畫內容的興趣,也為了讓幼兒更好地感受踢足球時人物的不同動態,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用一個四肢可以自由活動的玩具娃娃充運動員,然後請幼兒分別模仿玩具娃娃的各種動作,讓其他幼兒仔細觀察同伴的姿態。這樣一來,幼兒都對現場模仿動作的游戲十分感興趣,同時也真正了解到了足球場上人物的動態,為正式繪畫奠定了基礎。
3、兒歌記憶法-----繪畫之前以兒歌或者猜謎的形式激發幼兒的興趣,讓孩子在一開始就能將觀察的注意力集中在老師預定的對象上。
在繪畫《小豬》的開始部分,教師先模仿一位王老先生引起幼兒興趣:王老先生我六十八,耳不聾來眼不花。你別看我年紀大,可是力氣一大把。屋子前面有塊地,就想養些小東西。接著教師又借兒歌畫出所教內容:大圓中圓套小圓,小圓變成娃娃臉;中圓裡面月牙彎,上面開著兩扇窗;大圓上面牽條線,下面倒著兩座山;咦,變只小豬給你看。
4、正面鼓勵法-----這是指教師在繪畫的過程中使用表揚、贊美等肯定性的語言評價幼兒、鼓勵幼兒,促使幼兒在繪畫活動中樹立自信,提高興趣。
在一次畫餅乾的活動中,一位男孩只在畫紙上畫了許多方形,一塊餅干也沒畫。當我走過去時,他連忙把畫捂住,很明顯知道自己「畫得不好」。而坐在他旁邊的女孩立刻報告:「他不會畫餅干,他什麼都不會。」如果此時老師只一味地鼓勵「你畫得很好嘛……」作用並不大,說不定會讓他更難堪。我想了想便隨意地說:「不會畫餅干可以畫別的東西,餅干罐子、餅乾的包裝袋……都能畫呀!」聽我這么一說,男孩捂著的手放開了,他看著自己的畫,有所發現地說:「這是罐子,用來裝餅乾的。」我及時誇獎了他與別人不一樣的想像,引來其他孩子一陣贊嘆。待活動結束時,我發現這個孩子畫上的那些「罐子」里都畫滿了「餅干」。正是這樣一來有效的指導方式,幫助他克服了困難,戰勝了自卑。
六、技能學習與創造力培養相結合。
許多的操作經驗提醒了我們,要調節好技能培養與幼兒創造性培養之間的關系。在不同觀念思潮的澎湃涌動下,幼兒美術教育技能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重視技能,忽略創造性培養,或不談技能,只求創造的教育觀念都是片面的,都會嚴重製約和阻礙幼兒美術能力的發展。由此可見,幼兒繪畫技能的學習是不能孤立存在的,是要和創造力的培養整合起來的。我們要在引導幼兒學好技能的同時,重視幼兒創造力的培養,鼓勵幼兒用心地畫,創造性地表現內心的情感和對世界的認識。想像畫----《洞洞里的秘密》就是讓幼兒根據畫紙上圓洞里露出的線條大膽想像,能用語言進行表述,並合理添畫出整體畫面。
另外,我們還應增加幼兒獲取生活經驗的機會,要多帶幼兒觀察自然與社會,讓幼兒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體驗社會生活的豐富與精彩,激發幼兒的繪畫創作靈感,鼓勵幼兒運用學到的繪畫技能,創造性地表達。
孩子在許多方面的發展都常讓老師和家長有吃驚的感覺,畫畫亦然。那麼從現在開始,就請准備好紙、筆,讓孩子們盡情地畫吧!
I. 幼兒園新課程理論是什麼
兒童發展理論與幼兒園課程關系的辨析 兒童發展理論是學前教育工作者必須把握的基本理論之一,是幼兒園課程的一個的基礎,而且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基礎。這本無可非議,而且理所當然,這是由學前教育的特點所決定的。 但是,兒童發展理論並不等於學前教育理論。把兒童發展理論當作幼兒園課程的唯一理論基礎,不僅在理論上是有...局限性的,而且在實踐中也是存在問題的。從這個意義上講,諸如「一切為了兒童發展」這一類的口號,作為一個時期的糾偏政策,尚可被人理解,但是作為永久的行動綱領,就有可能會使教育者出現行為上的偏差。從這個意義上講,諸如「適合兒童發展的課程」,作為對傳統幼兒園課程所存在弊端的反動,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尚有一些價值,但是作為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課程模式,就有可能會走向它的反面。 兒童發展理論不等同於教育理論 在十多年以前,美國學者古芬(Goffin, S. G.,1994) 闡述了將兒童發展理論作為編制課程的唯一理論依據會產生的問題。古芬的論述值得引起我們的思考。 古芬認為,把兒童發展理論等同於教育理論,是把「是什麼」的問題等同於「應當是什麼」的問題了。兒童發展理論關注的是兒童發展的一般規律,指出了某年齡階段的兒童能做些什麼。如果把兒童發展作為教育的結果,等於強調了兒童能做什麼,而不是兒童應該做什麼。事實上,兒童應該做什麼的問題是最有教育意義的,需要從哲學和倫理學等方面來闡明,而不是發展理論所能解決的,過分依賴發展理論,就會使教育者將政治傾向和社會價值等問題擱置一邊。例如,依賴於兒童發展理論來決定教育目標和課程目標,會模糊教學內容的政治和文化的傾向性,意在指出課程的選擇應由發展的適宜性來確定,而非政治的和道德的優先性來確定。又如,依賴於兒童發展理論來決定教育目標和課程目標,會誤將「發展目標」作為教育目標和課程目標,而「發展目標」是一個多有歧義的詞語。 古芬認為,每一種兒童發展理論都有兩個假設,其一是,可以用兒童發展理論來解釋和預言的有關兒童發展和行為的部分要多於任何其他理論要解釋和預言的部分,其二是,認可那些由系統的理論來解釋的行為,而否認那些不可用理論來解釋的行為,其結果是:堅持某種發展理論的教師期望將那些理論所認為正常的、典型的東西轉變為他們所期望的東西,然後再用這種理想的東西來支持他們的行為,同時否認其他行為,而這種情況往往會剝奪兒童創造的權力,以及他們以有意義的方式作用於世界的機會。例如,建構主義理論、多元智能理論等理論,往往被教師認定為是正確的教育理念以及行動的指南,並以此為標准,判斷他們的行為是否正確,而不管他們的行為在實踐中是否行得通。 古芬還認為,兒童發展理論基本上是以白人兒童研究所得的結論為依據而提出的理論,這樣的理論被用於世界上所有種族、民族的兒童,將不符合這些理論所提出的結論的兒童都排除在正常兒童之外,這是不公正的;這樣的理論被普遍地用於編制課程,往往是難以適合特定背景下的這些兒童的。 簡而言之,兒童發展理論不同於教育理論,其理由是: ①兒童發展理論關注和描述的是帶有普遍性的東西,而教育理論則需解決的是具體的教育問題,兩者不是同一的。 ②兒童發展理論涉及的是對於發展或學習的最低限度的說明,而教育理論要涉及到影響發展或學習的最高限度的說明。 ③兒童發展理論主要是從「實然」的角度考察人的發展或學習過程,而教育理論則是從價值的「應然」角度來考察人的發展或學習過程。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針對美國學前兒童教育有小學化的傾向,全美早期教育協會曾倡導過發展適宜性課程(DAP),提出早期兒童教育應適合兒童的年齡特徵和個體差異,他們的倡導在美國和其他許多國家產生過相當的影響,以兒童發展為本,課程要適合兒童的發展,在當時似乎成為了許多學前教育理論和實踐工作者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標。但是,發展適宜性課程一出台就遭受到了許多質疑和挑戰。美國著名的學前教育家斯波代克等人認為,兒童發展理論不應該是課程設計唯一考慮的理論基礎,哲學和社會文化對於課程設計同樣重要。柯爾伯格和梅耶(Mayer, R.)則批評發展適宜性課程僅僅根植於有限的兒童發展理論,特別是僅以皮亞傑理論為其主要的理論基礎。來自各方面的批評,使全美早期教育協會不得不數次修正其立場,在「發展適宜性」的基礎上提出了「文化適宜性」的概念,在1997年版的指南中,將家庭和文化在兒童發展中的作用給予了強調,也肯定了教師作為決策者和課程編制者的作用。盡管如此,發展適宜性課程還是不斷受到來自各方的質疑和批評。在學前教育領域中,發展心理學的主導地位受到了挑戰 發展心理學是一門以科學主義為基礎的學科。發展心理學採用高度實證性、去背景化以及普遍性的方法研究兒童發展的過程和規律,並據此對教育等問題提出意見。發展心理學對「發展」的假設是兒童的成長是一種由生物本能驅動的包含各個發展階段的線性運動過程。發展心理學運用實證主義的步驟和方法,通過減少復雜性,以使對事物的再現能達成簡化和量化,而對哲學和主觀性持懷疑乃至拒絕的態度;發展心理學對普遍真理和普遍法則抱有堅定的信念,將個體發展看成是可脫離背景的、由生物學次序所決定的階段,認為存在一套獨立的、不帶偏見的策略和技巧可以幫助兒童得到發展;發展心理學將研究的重點聚焦於個體,而對個體與他人,以及個體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則並不十分關注。發展心理學以一種普遍範式下的再現方式,將兒童發展描繪成單一的、與文化、階層、性別或歷史無關系的過程,個體差異往往被看成是失常、背離以及在一個線性量表中的相對發展程度……。 在美國和世界上不少地方,發展心理學在學前教育領域中占據了主導地位,許多學前教育研究者是發展心理學專家,發展心理學為學前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提供了許多成果。多年來,在美國和其他一些地方,有關學前教育的研究文獻很少有對這個主導學科提出質疑的,在不少場合下,發展心理學的一些研究成果被當作真理或正確理念,並被理所當然地用以指導學前教育實踐。 隨著人們對社會文化的關注,近些年來,人們開始對學前教育領域中發展心理學的統治地位和主流話語提出了質疑,發起了挑戰。這種質疑和挑戰的聲音不僅來自美國以外的國家,也來自美國本土。可以說,以實證主義為綱領的發展心理學已面臨危機,因為在今天已經很難找到哪位哲學家是贊同這一綱領的了,「為人類尋求知識建立永久的標准,揭示明確的基礎——這些都已經被證明是無法達到的」。(Schwandt,1996:59) 關注文化的多元性,關注在背景中的教育和教學,這些都已經成為了時代的最強音。 當然,這種質疑和挑戰並不意味著質疑者和挑戰者對發展心理學研究置之不理或者完全排斥,相反,這意味著將發展心理學的研究納入他們研究的視野,認識其特殊性和局限性,明確其特定的研究假設和對研究結果的理解。不要陷入「技術主義」的泥坑 幼兒園課程的基礎有三個方面,它們是心理學、哲學和社會學。幼兒園課程與作為其基礎的每一種學科都存在著復雜的關系,這就是說,每一種學科,在不同的社會歷史背景下,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不同的幼兒園課程。因此,任何一種學科都不能用來作為編制幼兒園課程的唯一基礎。盡管與學校課程相比,幼兒園課程有許多特殊之處,例如,會更多地注重個體兒童身心發展的需要,而不是更多強調社會需要和知識體系;會更多注重兒童直接經驗的獲得,而不是間接知識的傳授;會更多注重「整個兒童」的發展,而不是某個方面的發展,但是,
J. 幼兒園課程的心理學理論主要有哪幾種
幼兒園課程的心理學理論主要有以下這幾種:
行為主義學習
斯金納強化學習
班杜拉觀察學習
認知學習
建構主義學習